琵琶演奏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琵琶演奏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文通寫的 聽聞頌缽:一心敲缽 一心諦聽 和吳玲宜,沈雕龍,陳冠州,陳玲玉,陳惠湄,游素凰,黃于真,黃馨瑩,簡巧珍,簡昱穎,顏綠芬的 2018重建臺灣音樂史: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和文化部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賴秀綢所指導 郭安琪的 趙聰琵琶協奏曲《絲路飛天》之演奏詮釋探討 (2020),提出琵琶演奏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絲路飛天、琵琶、趙聰、敦煌莫高窟、敦煌琵琶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賴秀綢所指導 蔡卓芮的 劉德海《金色的夢》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劉德海、琵琶、金三角、正反彈、田園篇、金色的夢的重點而找出了 琵琶演奏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琵琶演奏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聽聞頌缽:一心敲缽 一心諦聽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家的問題,作者曾文通 這樣論述:

  從「圓」開始,每一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書,來自親筆書寫的每一片心。     喜瑪拉雅頌缽,是一種融合多種金屬錘製而成的樂器。透過敲打、摩擦,因不同質地與形狀,產生各種音頻與共鳴。對內在有百分之七十水分的人體來說,頌缽的共振及聲音,具有調節安定身心的作用。     本書為香港知名舞台設計師及頌缽演奏家曾文通,首次全方位介紹頌缽的中文書籍。完整收錄頌缽的知識與文化,並搭配攝影圖說,傳授十多種個人、兩人、團體靜心頌缽技法與心法,以及頌缽的選擇和保養。入門或進階學習者皆適用。   「所有過去我所學過的東西,最終都匯聚在頌缽裡面,然後用我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理解。對我來說,生命就

是一個缽。」     維摩舍|主題選書   獨角獸計畫李惠貞|編輯   霧室|裝幀設計   寫心.藏心.安心   一本書,就是一個缽   從銅片開始,製缽師傅以手工捶打,將來自大地的聲音,透過缽傳遞給你   封面的銅片,是聲音的初始;銅片背面,有曾文通老師親手寫的「心」   二〇一九年十月,老師專程從香港來台,在菩薩寺安靜的場域中,寫了三千遍心   成為一個月展期的「寫心.藏心.安心」裝置藝術   開展時舉辦了一場獨特的頌缽演奏會     邀請參加者拿著銅片,安放在菩薩寺各個角落,並給予祝福   這些銅片在自然環境裡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呈現出時間的變化   彷彿記錄了銅器遙遠歷史中耐久的

性質   每一片色澤都不一樣,當中有不變的心   太陽,漣漪,蓮花,呼吸,地球,寂靜,留白   當你打開書頁,看到逐漸擴大的銅片   象徵著聲音的共振,也是水波的漣漪   同時是滋養我們的太陽、地球、宇宙,寂靜的入口   當你打開這本書,也是打開自己的心   認識缽,認識安心、自在的方法   一聲,即是全部    空,容納所有    聽.聞.頌.缽,邀請你善待自己   讓你的心,成為一個缽 本書特色   首本全方位介紹頌缽的中文書籍   完整收錄頌缽的知識與文化,搭配攝影圖說,傳授多種頌缽技法與心法,以及頌缽的選擇和保養。入門或進階學習者皆適用   特殊設計   美術裝幀則以《氣味島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得金蝶獎榮譽的「霧室」設計,封面銅片來自親筆書寫的每一片心,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呈現出時間變化,每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書  

琵琶演奏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趙聰琵琶協奏曲《絲路飛天》之演奏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家的問題,作者郭安琪 這樣論述:

本文所探討的琵琶協奏曲《絲路飛天》是中國當代作曲家暨琵琶演奏家趙聰於2014年創作。此作品是作曲家親赴敦煌莫高窟采風,在看到壁畫上反彈琵琶的伎樂天後激起創作的靈感,同時於樂曲中運用五項特殊的演奏指法——「颼」、「山口撥奏」、「摘」、「拍板」及「滑弦」,此曲既蘊含了現代音樂的精華,也充分展現了中國音樂的韻味及簡潔精緻,正是觸發筆者的研究動機。本文以敦煌藝術開門見山,當中詳細切入敦煌藝術的歷史與發展、敦煌的飛天及敦煌琵琶譜,進而瞭解《絲路飛天》的創作歷程、音樂風格以及當中蘊含的音樂美學。筆者藉由探討《絲路飛天》的曲式結構、演奏技巧及演奏詮釋,對樂曲的音樂主題更加清晰明瞭,充分掌握了演奏時音色運用

的細微變化,更加貼近樂曲的核心情感,從而進行對《絲路飛天》一曲的完整詮釋與演繹。

2018重建臺灣音樂史: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家的問題,作者吳玲宜,沈雕龍,陳冠州,陳玲玉,陳惠湄,游素凰,黃于真,黃馨瑩,簡巧珍,簡昱穎,顏綠芬 這樣論述: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於2017年啟動「重建臺灣音樂史」政策,並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齊集音樂學者、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與各界人士,先在媒體上作各種主題系列介紹,繼於研討會上作論文發表、焦點座談,學者專家和與會人士超過二百人。當時各方熱烈討論,提出各種問題。   承續著如此累積下來的熱誠和動力,2018年的「重建臺灣音樂史諮詢及學術網絡計畫」除了年底再度舉辦研討會外,並辦理工作坊、推廣活動、座談會以及各種議題的諮詢會議。此次研討會主題「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總共有十一篇論文,討論臺灣音樂家 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之現狀與回顧。這裡所謂的「音樂家

」,包括了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教育家等,而且不單單指藝術音樂,亦涵蓋了通俗歌曲、學校歌曲、教會音樂的相關工作者。以藝術音樂為例,近年來對臺灣貢獻良多的前輩音樂家凋零迅速,從2000年以來,相繼有作曲家許常惠、徐頌仁、盧炎、郭芝苑、李泰祥、馬水龍、蕭泰然、徐松榮、沈錦堂…等,以及音樂教育家呂泉生、楊兆禎、張炫文、王正平(也是琵琶演奏家)、陳秋盛… 等逝世。其中雖有幾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已有傳記發行,實為少數,而且大部份內容尚需修訂和補充。藝術音樂的情況尚且如此,遑論過去在學術界未被重視的其他音樂類型音樂家。   研究生命史和傳記書寫,不僅能探索音樂家自身對藝術性的追求,感知其對理想的堅持,

還能從中反映音樂家所處的社會時局、不同時代的生活面相,也能呈現音樂教育下的果實、臺灣人透過音樂呈現的生命價值觀、美學思考等。更重要的是,傑出音樂家所遺留下來 的音樂作品可以凝聚土地認同、民眾力量,成為後代典範、臺灣的音樂文化遺產。   論文集中不僅僅收錄臺灣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焦點座談紀錄、演講內容,也涵蓋了西 洋音樂史、日本當代音樂史的書寫方式探討、加拿大音樂中心(CMC)的運作分析。展現我們書寫臺灣音樂史時,多元包容並且面向國際的企圖心。整體上,共有國內外青年研究者、資深學者、作曲家與演奏家等40多人出席討論,二百多位民眾與會。   在這個精神之下,我們重建歷史,同時創造歷史。  

劉德海《金色的夢》音樂分析與研究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家的問題,作者蔡卓芮 這樣論述:

劉德海一生致力於琵琶音樂藝術研究,具有獨特的創作理念與自身體會的哲理,包括「正反彈」指法,與「金三角」、「中和」、「剛柔並濟」等音樂觀。秉持對於音樂創作嚴謹的堅持,經歷無數改編、移植國外樂曲、新編古曲的歷練,在自身悟出的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和創新,相繼創作了《人生篇》、《田園篇》、《宗教篇》及尚未出版等琵琶作品。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先生作品的創作特色,透過實際演奏釐清詮釋概念。此作品為「田園篇」當中的《金色的夢》,在蒐集資料、分類、歸納、音樂分析、訪談等方法中,整理劉德海先生的個人背景與理念,研究「田園篇」中的音樂藝術價值,分析《金色的夢》結構與詮釋,

歸納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個人哲學如何運用在作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