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文寫的 強國長征路:百國調研歸來看中華復興與世界未來 和張鐵志胡晴舫張釗維的 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共中央黨校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楊雯婷所指導 村上香織的 習近平時期的東海戰略 (2021),提出環球時報 社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習近平、東海戰略、日中關係、中國崛起、印太構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劉曉鵬所指導 黃奕維的 清末以來中新關係的變遷:族群視角的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族群、中新關係、學習新加坡、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點而找出了 環球時報 社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球時報 社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強國長征路:百國調研歸來看中華復興與世界未來

為了解決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作者王文 這樣論述:

本書是國內智庫學者王文的又一部力作。全書結合作者走訪調研近百國的經歷與體驗,從全球“從未有過之大變局”講起,分析中美博弈的長期性,闡述中國跨越諸多陷阱的艱巨性,解剖“一帶一路”的細節與未來脈絡,論證全球治理對中國社會的意義,提煉諸多強國崛起的思考,暢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   作者娓娓道來,循循善誘,用了近百個親歷故事穿插講述,警示當前中國雖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仍須以走長征路的勁頭、堅持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戒驕戒躁、紮實前行。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曾任《

環球時報》編委(負責評論、社評),獲2011年“中國新聞獎”。先後在《求是》《人民日報》《管理世界》、英國《金融時報》等發表各類文章500多篇,出版各類著作30餘本,其中人民出版社“王文看世界”智庫系列專著《看好中國:一位智庫學者的全球演講》《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學者對美國的調研手記》被多次重印。 王文獲“2014年中國十大智庫人物”、“2015年中國發展改革領軍人物”、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2019年人大“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優秀成果對策研究特等獎等榮譽。 緒論新中國成立70年,重讀《論持

久戰》 第一章漫長的大變局 第二章長期“鬥而不破”的中美博弈 第三章國內治理:跨越發展陷阱 第四章全球治理:中國在適應的“成人禮” 第五章“一帶一路”進入“耐力跑”階段 第六章諸多強國的崛起之路 第七章改革開放再出發,更是持久戰 結論70年視角下,中國崛起持久戰進入“相持期” 後記從岡仁波齊開始的新長征路 本書階段性的成果列表 注釋  

環球時報 社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J9ImAmKM7_w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email protected]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抗疫不能政治化,必須上下一心。一度被認為是國際抗疫典範的韓國,最近疫情急轉直下,單日確診病例一再破新高,面臨全國大爆發,當地一個右翼保守教會無視疫情,出現集體感染,教會核心人物不斷宣揚政治陰謀論,認定文在寅政府借疫情打壓,未有盡早向當局交代教會成員名單,導致韓國防疫部門無法追蹤隱形病人和密切接觸者,病毒四處擴散,當局縱有強大的病毒檢測能力和追蹤系統,也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半年來的抗疫成果,有可能毁於一旦。韓國抗疫勢危禍起蕭牆,教訓值得所有人好好記取。全球疫情爆發半年有多,多個曾被奉為抗疫成功典範的國家及地區,相繼出現問題,先是新加坡不敵疫情失守,最近則是韓國疫情大爆發,兩成個案源頭不明,文在寅政府為了遏阻疫情,重新收緊社交距離限制,除了室內室外限聚、關閉公共設施、公務員在家工作、高風險處所停業,當局本周更下令大首爾地區所有學校改為網上授課。

蘋果頭條
美國再對中國出招。美國商務部26日宣佈,將24間中國企業,包括在港上市的中交建(1800)旗下5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制裁,原因是它們協助中國在南海興建軍事用途的人工島及設施。中國官方暫時未對有關制裁作出回應,喉舌《環球時報》旗下環球網則在官方微博以快訊方式,並以「突下黑手!」為題,發佈有關消息。本報已聯絡中交建,惟暫未獲回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Twitter回應商務部新增中國企業制裁名單一事。他表示,美國正在採取行動維護海洋自由,反對中國脅迫美國的東南亞盟國和夥伴,強調絕不允許北京以霸凌行為,破壞南海生態環境和獲取當地的海洋資源。美國工業安全局(BIS)指中國無視國際反對,自2013年起快速在南海興建具軍事用途的人工島,破壞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合作夥伴的主權,決定將24間參與興建、涵蓋工程、通訊和導航的公司,列入商務部制裁名單

東方正論
爭議多多的全民檢測將於下月一日展開,港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惟最終有多少人參與,連林鄭也不敢訂下目標。說穿了,在政客肆意抹黑、醫護群起反對、專家帶頭杯葛下,港府無力應對,加上並非強制性又沒有禁足令配合,最重要是確診個案正在放緩,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市民根本沒有非驗不可的誘因。防疫專家及公院醫護跟港府對着幹早就不是新聞,繼港大專家何栢良公開表示自己不會參與全民檢測後,部分公院醫護又踩多腳提出諸多質疑,包括所謂的「DNA送中」私隱問題、採樣期間聚集有風險、隱形患者傳染性低、全民檢測沒有針對性、內地人員資格問題等等,所有輿論都將市民導向不參與檢測,結果惹來林鄭批評「所謂專家和醫生抹黑計劃」,引起一陣小風波。

星島社論
警方對涉嫌違法反修例示威者展開大搜捕行動,昨一舉拘捕十六名涉及去年元朗「七.二一」事件及「七.六」光復屯門公園的人士,當中包括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及許智峯,林更因涉嫌在元朗出言挑撥現場人群引發衝突,涉參與暴動。警方昨鄭重澄清,「白衣人無差別攻擊市民」說法,是個別傳媒選擇性報道造成公眾誤解,警方深入取證後,發現當晚兩派人士有互相攻擊,而且「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人涉參與暴動被捕。在去年元朗「七.二一」事件中,報稱在列車車廂遇襲受傷的林卓廷等十三人(二十六歲至四十歲),在昨日警方搜捕行動中被捕,警方以涉嫌參與暴動罪名將他們帶署扣查,除林外,其餘人等分別報稱銀行副總裁、接聽員、社工、廚師、技工、倉務司機及無業等,部分人有黑幫背景;林卓廷亦與許智峯和另外兩男女涉「七.六」事件被捕。

經濟社評
深圳經濟特區昨天成立40周年,深圳從4個經濟特區跑出,不但躋身國內一綫城市和高新科技中心,GDP去年更首次超越香港。反觀香港經濟近年卻原地踏步,本港宜借鑑深圳奇迹經驗,反思如何在逆境中發圍,再顯神通,重拾經濟動力。回看40年如白駒過隙,深圳由原先一個GDP不足2億元人民幣的小漁村,搖身變成高達2.69萬億元的科創中心,期間屢創奇迹,企業有近323萬家,當中有1.7萬家高新技術公司,包括港人熟悉的騰訊 (00700) 、華為、中興和大疆等跨國巨企,專利申請數量佔全國3成等。深圳成功,固然是拜改革開放所賜,但跑贏珠海、汕頭和廈門其他3個特區,成為舉世知名的高新科技城市,卻是自身努力,從逆境中找出一條創新之路。

習近平時期的東海戰略

為了解決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作者村上香織 這樣論述:

衆所周知,日中關係經歷過風風雨雨、跌宕起伏。然而2019年6月,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問日本,日中關係已經回到「正常軌道」。可是,中國大陸的海警船以及海空軍在日本周邊活動,仍然沒有停止。以對於如此看似矛盾的中國大陸態度的疑問為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回答「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中國大陸的東海戰略?」此問題,以「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包括相關目標、論述及措施,與「中國大陸在東海的實踐」為主要對象,透過層次分析的「國家」層次觀察分析習近平時期的東海戰略。本研究結果顯示,日中關係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不大,然而,中國大陸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隨其變化的安全方面的認知,影響其東海戰略。本文主張,日中雙方需要持續

溝通,避免雙方誤會導致意外事件,才能確保雙方的國家安全。與此同時,日本要充分利用雙方現有管道,扮演連結印太構想與中國大陸的角色,與整個印太區域國家團結一起來實現區域安全。

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為了解決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作者張鐵志胡晴舫張釗維 這樣論述:

  誰是艾未未?他是當今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富爭議性的華人藝術家,他的創作領域幾乎無一不涉,不僅挑戰了藝術的專業本身,他的許多藝術行動更觸動到了中國政府當局的敏感神經。   誰愛艾未未?許多藝術、音樂和影像的創作者皆受過他的支持,而社會行動者也受他公共言行的鼓舞,勇敢並積極地為自己和他人發聲。   誰推艾未未?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大學院校,對他創造出的藝術型態和公民組織方式,都推崇有加,都被他親身參與的社運紀錄片和公民行動所啟發,能重新獲得並且給出具政治解放力的想像。   誰怕艾未未?人民共和國把「公民」視為敏感詞,藝術圈戒慎異數家的話題,維穩體制恐懼維權者的出現,但唯有消除內在恐懼,社

會才有真正的和諧。   艾未未曾說:「當代藝術是解決問題與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了哲學並彌補了科學不可能涉及的一些問題。」這個時代已然到來。   「艾未未」一詞已不是人名,而是一種方法,一種在此時此地去愛未來的行動方式。   《誰怕艾未未》一書,我們可以藉由20位不同領域的文化評論者的角度與創見,重新在數個大大小小的艾未未現象(行為藝術、現成物裝置、社會雕塑、紀錄片小組、網路言論、監禁/軟禁)中,看到艾未未各個階段作品的政治性,以及其人其事所涉及到的文化議題。   本書亦首次收錄了艾未未本人談論他的紀錄片小組所拍的五部社運影片《童話》、《一個孤僻的人》、《花好月圓》《花臉巴

兒》和《老媽蹄花》的訪談內容,是他現身說法的一手材料。 重要事件   ◆2011年10月29日-2011年1月29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艾未未首次在台灣舉辦大型個人展覽《缺席》,為期3個月。   ◆2011年7月,柏林藝術大學邀請艾未未擔任教授,自由受限的艾未未已經答應了該教職的邀請。   ◆2011年6月22日獲保釋放,但艾未未被下封口令,禁止在網路上發言。一年內除非獲得官方同意,否則禁止離開北京。   ◆2011年6月1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番頒發艾未未為榮譽院士。   ◆2011年4月3日上午,藝術家艾未未在北京首都機場被帶走。官方對此的說法是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

  ◆英國《藝術評論》雜誌於2010年度「現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中把艾未未評選為第十三位。   ◆2010年9月,獲頒德國卡塞爾市公民獎「理性稜鏡」獎。   ◆2010年3月,艾未未於比利時根德大學的政治與社會學系獲得榮譽博士學位。 作者簡介 張鐵志   作家,政治、音樂、文化評論人。 胡晴舫   作家,旅人與文化評論人,現居東京。 張釗維   紀錄片導演與總監,現居北京。 許知遠   作家,媒體人,公共知識份子,現居北京。 胡永芬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 栗憲庭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現居北京。 章詒和   作家,戲曲

研究者,現居香港。 吳虹飛   記者,樂團主唱,現居北京。 左小祖咒   詩人、搖滾歌手、當代藝術家,現居北京。 貝嶺   流亡詩人、編輯人,旅居於台灣、美國、德國多地。 郝建   影評人,大學教授,現居北京。 艾曉明   紀錄片導演,大學教授,現居廣州。 崔衛平   影評人,大學教授,現居北京。 楊小卡   影像文字工作者。 賴駿杰   不獨立藝評人,兼任不獨立策展工作。 黃建宏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大學教授。 彭致穎   等待艾未未前來任教的藝術大學在學生,現居柏林。 黃孫權   媒體人,大學教授。 彭曉芸   廣

州媒體人,社會力鼓吹者,明規則愛好者。 廖偉棠   作家、攝影師、自由撰稿人,現居香港。 編者簡介 徐明瀚   輔仁大學哲學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生。研究領域座落在當代歐陸哲學、亞際美學現代性與中國獨立影片藝術之間。   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並設有「綠洲藝影」個人網站。 第一部分 誰怕艾未未:一個藝術家的美學政治之路 前言、未來的未來 A  誰是艾未未?一個藝術家的誕生 (1957-) 1. 用藝術抵抗政治巨石   2. 他是一條愛自拍的卡夫卡巨蟲 3. 首都公民 4. 宇宙塑膠人與艾未未  

B  誰愛艾未未?一個行為藝術家的社會雕塑 ( 1978- ) 5.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艾未未   6. 有創造性的藝術家 7. 我就是要報他一飯之恩 8. 我與老艾二三事   9. 艾未未入獄的八十一天   10.分享痛感 C  誰推艾未未?一個新媒體藝術家的公民製作  ( 2004-) 11. 公民影像的衝鋒姿態 12. 「和諧號」影像-《老媽蹄花》 13. 現身與退場-艾未未影像的「證據感」 14. 被艾未未推向真實的我們 15.  Cos星際大戰天行者 16. 半個柏林人 D  誰怕艾未未?一個普通藝術家的政治行動  (2008-) 17. 艾未未與

藝術的第四種含意 18. 抗議者的想像力 19. 內在的恐懼 20. 被行為藝術的政府   第二部份 影行者的到來:我與艾未未紀錄片小組 影片本事   一:艾未未談《童話》 二:艾未未談《一個孤僻的人》 三:艾未未談《花臉巴兒》 四:艾未未談《老媽蹄花》 五:艾未未談《花好月圓》 前言 未來的未來   「在所有的路途中,人選擇了最遙遠、最漫長的路------通向自我的路。」 ~ 艾未未   艾未未選擇了一條最漫長的路,最終是為了通往他自己。   一九五七年,艾未未出生於北京,由於他的父親艾青被下放新疆,從小便生長在一個荒蕪之地,這使他懂得在嚴峻的環境

求生存,並且利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解決他面對到的問題。一個人的生長經驗決定了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後來的建築顧問作品和藝術問責行動,在向別人提出問題之時,其實同時也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九七八年,他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並在隔年參加星星畫會,儘管如此,他仍深感到中國當下文化氛圍的滯悶,於是離開了北京,去了美國。臨行前,他跟母親說他再也不回來了,或是,回來時,她將會看到一個畢卡索。艾未未在美國求學過程並不順利,他離開了學校,沒有簽證便成為黑戶,但他仍然努力地待在紐約,盡可能地去親炙他心目中的當代藝術大師,杜象和安迪沃荷。一九九三年回國後,他大量運用了政治普普和現成物的作法,並根據中國現況加

以改造,引起了世界的矚目。他沒有成為畢卡索,但卻成為一個沒有辦法用其他藝術家類比他的艾未未,他成為了他自己。   二零零四年,他開始玩博客(部落格)與飯否(中國的推特),因為他認為這些新媒體的發明將改變中國,他一天上網超過十小時,不管是在牆內或是翻牆,他都隨時更新重要訊息與官方新聞,以便對事件做出最快的回應與有效行動。二零零七年開始,他組成了紀錄片小組,邀請了數十位影像工作者和無數位的公民調查志願者,從《童話》集體行為藝術的田野調查與紀錄開始,到後來他只是掛名製片資助和推廣發行,都灑開了全中國的種子,這群人後來成為社會運動的參與者,陸續拍了相關的紀錄片,出品者常以艾未未工作室之名。  

 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四川地震和楊佳殺警事件相繼發生,他意識到這些並非一連串斷裂的事件,而是環環相扣的政治體制問題,隆重盛大的盛事變成粉飾太平的官方利器,而豆腐渣工程和警政司法機構的腐敗同時卻又粉碎了無數的純真心靈。而這些事件並非事不關己,身為鳥巢顧問、建築師和公民的他,一再地體認了他可能就是下一個權益受損者,於是他選擇成為一個積極的維權者。   或許原先這些事件的發生,艾未未往往是那個被強迫選擇、被失蹤、被缺席的人,但艾未未仍是個有選擇的人,他選擇了當代藝術,重新明察暗訪所有奇奇怪怪、狗屁倒灶的事情,然後把他們以一種無法不被看見的方式創作出來,艾未未向我們示範藝術的多種可能。   

艾未未曾說:「當代藝術是解決問題與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了哲學並彌補了科學不可能涉及的一些問題。」這個時代已經到來。如果值得去愛的美好未來沒有來,那只意味著我們沒有活在此時此地,我們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缺席。我們這個當代的藝術家艾未未,始終沒有缺席。 文/ 徐明瀚 用藝術抵抗政治巨石 一九五七年,中國詩人艾青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未未」,意思是現實太殘酷了,叫他去愛未來。 今天,艾未未是中國當前最具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之一,也是身影最巨大的政治批判者。 一九七八年,艾未未去念北京電影學院,和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是同學。後來轉而搞藝術,參與地下藝術展覽。一九八一年去紐約唸書

、搞藝術、打工、浪蕩,直到一九九三年回到中國。 他說,當時選擇做藝術,是對政治體制的逃避,因為「政治是一塊巨大的、残酷的、從大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我們只是希望躲得越遠越好。」 沒想到,當他在九零年代初回到中國來後,不但躲不掉政治,卻一步步越陷越深。 他之前的作品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但比較是從藝術對政治的反思。代表作如二○○七年在德國展出一件名為「童話」的作品,他把一千零一個來自各階層的中國人帶去德國參加展覽。 二○○四年起,艾未未開始使用網路,寫博客,上推特,透過網路組織各種活動。他堅信網路的革命性力量,因為「它使個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從舊的體系、傳統的信息控制中解放出

來。信息的自由獲取和自由表達是今天的特徵,有了互聯網,人作為個人存在才真正開始了」。他也深知這個力量在中國是如何被壓抑。 二○○八年徹底改變了艾未未:他開始對具體的社會現實提出犀利批評與積極的介入。他的藝術與政治已經難以分割。 奧運開幕當晚,作為鳥巢的中方顧問的艾未未,在個人博客上激烈批評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美學,是國家的政治宣傳 。 六月,一個孤僻的青年楊佳衝進上海警察局刺殺六個警察,震驚全國,但許多人卻同情楊佳是中國國家機器暴力下的犧牲者。艾未未在博客上每天貼上一個蠟燭的圖,貼了一百八十一天,以點燃中國社會的黑暗。對於楊佳被處死刑,他寫下「殺吧,不要以正義的

名義,那是在羞辱一切。」 二○○八年五一二大地震更成為艾未未至今最關注的事。當他看到那些在斷垣殘壁上的孩童書包,他心裡想著這些書包是屬於哪些小小生命呢?但政府卻一直不公佈這些遇難孩童的名字與數目。艾未未在十二月徵求志工,以對遇難學生的具體數據進行調查。他把蒐集到的名字貼在他北京工作室的牆上,並時時在推特上提醒大家記住這些消逝的年輕生命。在調查過程中,志願者被騷擾、被毆打,但他們仍然蒐集到五千多個名字。 二○○九年八月,艾未未去成都為另一個調查川震遇難學生而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的作家譚作人出庭作證;在出庭前夜,艾未未在旅館被警方毆打,導致腦部大量出血。他的工作室把這段經歷拍成一部紀

錄片《老媽蹄花》。 拳頭並沒有阻止他。他開始更積極用影像去紀錄許多維權事件,不斷地接受媒體訪問談他的理念、批判北京政府,並且持續用藝術行動去提醒人們:從他們自己對川震的公民調查,到犯下上海襲警案的楊佳、到滯留東京機場的馮正虎,以及二○一○年底浙江樂清的上訪村長慘死案。這既是藝術行動,當然也是公民行動。艾未未在四月三日早晨在前往香港轉機到台北的北京機場被逮捕,拘留到六月。在艾未未被捕之後,中共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某個意義上,說艾未未是「特定獨行者」是對的,因為他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抗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去提醒人們體制的

荒誕與黑暗:例如在慕尼黑展覽館的一面巨大的外牆上,他用九千個訂製的彩色學生書包,組成十五個巨大的中文字——「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這是地震中失去孩子的一位母親的一句話。 他也熟悉草泥馬的諷刺文化,尖銳又諷刺的行動讓人發噱。例如他拍過一張裸照,只用草泥馬玩偶遮住重點,或者更早前拍攝過一組照片對著白宮和天安門廣場比中指。 但另一方面,他對楊佳案、對調查川震遇難兒童的執著又令人動容,以至於有人說他是最好的公民調查記者。他甚至是十分古典的,不斷地在媒體中談公民社會、談民主(如在TED中的影片);他說「如果大家都不發出點東西來,腐敗就會愈來愈厲害……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看見了卻不說

,明哲保身,那麼這個國家和社會還怎麼向前走?」 艾未未深信「所謂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必須是思想家,必須是敢於參與社會,敢於嘗試、判斷的。」他尤其不斷思考與探索網路在藝術與社會變遷的聯繫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大量寫博客和發推特幾乎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而被評論家稱為是一種「社會雕塑」;但他自己說「我的作品的本質是鼓勵那些可以使用網路的人去更了解中國的真實,去挖掘那些被政府掩蓋的真相。」 但艾未未背後的目的不是政治:「實際上我對時政的考慮並不是一個政治態度,而是一個美學態度,我更多談的是公平、正義,和一些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對社會倫理價值的一個判斷,關於倫理和美學的一種聯系。」 只是,在這個政

治劇烈擠壓人們自由的時代,你不可能逃離政治。艾未未說:「寫博客就是政治,接受采訪發表意見就是政治。」 三十年前,艾未未為了逃避政治這塊巨石去從事藝術,現在的他卻因為勇敢和這塊巨大的石頭猛烈地碰撞,而不幸被壓傷。而且不只是他,從二○一一年初的茉莉花事件以來,中國政府大肆逮捕其他維權律師、作家,逮捕艾未未可以說是這一波維穩鎮壓的高潮。 艾青說得對,現實確實是殘酷的,但顯然,五十年後當下的中國依然殘酷。

清末以來中新關係的變遷:族群視角的分析

為了解決環球時報 社評的問題,作者黃奕維 這樣論述:

從族群的角度探討中新關係,是學界長期忽略的觀點。本研究以後殖民理論的相關論點切入,從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影響的種族觀之角度分析,認為新加坡在近代以來,成為黃種人希望更像「白人」,並證明華人、東方優越性的投射地。上述心理也影響了近代的中新關係,然而近年在中國推動「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後,新加坡高等華人、中國發展導師的地位逐漸喪失,中國拿回了華人優越性的話語權,連帶造成了中新關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