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長珠寫的 靈性諮商-心靈成長之旅70問 和林文欣的 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十五個問題顯示你的生命目的也說明:十五個問題顯示你的生命目的】 你來這裡是有原因的,不是嗎? 你能感覺到它就在你存在的內心深處。 你的生命賦予了無法想像的意義。你會在地球上到達目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八方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朱如君所指導 顏鈺珊的 生命成長團體講師對成人生命教育教學方式之探究 (2011),提出生命的意義與目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教育、成人教育、轉化學習、成長團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陳月枝所指導 林育如的 癌症青少年靈性需求內涵與靈性安適情形之探討 (2003),提出因為有 癌症、青少年、靈性安適、靈性需求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解答。

最後網站追尋生命的意義1.追求意義的意志(will to meaning)則補充:意義對你而言的雛型為何、其中包含哪些意涵、生命意義的目的何在。 而存在主義心理學者Frankl 認為人類的生命有三大的層面:身體層面、心. 理層面、精神或意義層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靈性諮商-心靈成長之旅70問

為了解決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作者何長珠 這樣論述:

  本書之目的在於協助對此科目有興趣的讀者,能更迅速有效的掌握諮商與心理治療中之靈性成長精華。全書之閱讀可隨意翻閱,可以先看自己有興趣的焦點章節,或者便一章章往下翻閱吧!   由於本人任教過個別及團體諮商(情緒教育之內化與外化過程)將近40年,分化發展出種種新系統,例如兒童及青少年部分多以遊戲治療(沙遊及受虐兒治療);成人部分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用於曼陀羅及投射性繪畫);悲傷治療(華人家庭動力畫及催眠);生命與生死教育(生命量表、信仰及華人潛意識、信念)。而同時也感謝彰化師大輔導系及南華大學生死系兩系給予個人以機會,才能在學術生命上花開五枝:個諮(理情治療)、團諮(投射性繪畫)、遊戲治療(受虐

兒的折衷式遊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生命力及靈性等量表)、生命關懷師方案(共24小時,主要目標為諮商相關負面投射議題之潛意識化)及華人家族排列團體之小和解模式工作坊(共24小時,主要目標為潛意識之意識化)。   就主題來說,亦可依焦點分別討論, 例如靈魂/性定義可看1-2-15章、量子力學觀點可走4-6-12章、特殊技能可看7-8-9章、諮商治療可看3-7-14章、宗教信念可看5-6-10章、家族排列可看13-14章、家族悲傷則可參考10-11-15章等。   本書特別適宜作為理解課程的相關補充資料,從學習者的立場提出常見之疑問,並以本書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的理解加以解說。   作者簡介

何長珠   學歷:   政大教育心理學士、政大教育所碩士、政大教育所博士、美國威斯康辛瑞佛分校諮商碩士、南加大教育心理博士。   經歷: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學系教授(1972-2003),南華大學生死所教授(2003-2018);中南部地區相關院校之外聘督導、講師;虎尾科大、嘉義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業督導;921地震災後高危險群個案遊戲治療負責人;華人家族心靈排列系統負責人;南華大學悲傷療癒三部曲工作坊負責人;南華大學生命關懷師負責人等(族繁不及備載)。   2017年創辦台灣靈性教育協會,身兼創辦人暨協會理事長,希望擴增台灣大部分成人含老年人之悲傷輔導智能與生死教育,並藉生死議題

之探討,來深化二十一世紀的靈性智能。   序言  第一章 靈性治療簡介 Q1-超個人心理學演譯    Q2-挫折與靈性健康    Q3-靈性與全人健康    Q4-情緒(結) —靈魂與靈性    第二章 靈魂 —靈性的旅程 Q5-靈魂與靈性:意識/潛意識/超(無)意識    Q6-新世紀觀點之靈魂與靈性    Q7-能量與光    Q8-東西方的靈性成長之道       Q9-量子科學與靈魂     第三章 表達性藝術靈性轉化之療效 Q10-表達性藝術治療名詞釋義    Q11-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特色    Q12-如何以表達性藝術治療來療育悲傷    Q13-認知與感受

統合後之新覺察 —統整成為新自我    Q14-表達性藝術治療與悲傷輔導    第四章 生命意義與靈性 Q15-生命意義之內涵    Q16-生命意義相關因素探討    Q17-生命意義與依附關係之相關    Q18-生命意義與依附類型的測量     第五章 靈魂與靈性 —宗教與科學觀 Q19-靈魂修行與東西宗教觀(蔡維民, 2003)    Q20-靈魂在基督教看法之發展與現況    Q21-靈魂在天主教看法之發展與現況    Q22-二十一世紀之量子科學呼應宗教靈性觀點    第六章 細胞、信念與科學 Q23-大腦的生物學    Q24-壓力與後設認知    Q25-信念的生理基礎  

  Q26-靈性(信念 —意念)與科學( B. Lipton, 2009)    Q27-實務篇:意念 —地獄 —業 —光(師生對話, 2009)    第七章 投射性媒材之靈性解說 Q28-元辰宮道教式催眠 Q29-實例分享 —當事人的感受 —同一種催眠結果卻各有不同 Q30-從投射畫看愛情關係中之控制議題 第八章 身心靈的循環與平衡 Q31-奧修系統之動態舞蹈 Q32-咒語( Mantras)—音聲振動的奧祕 Q33-西藏心瑜珈(麥可.羅區格西著, 2004) Q34-練功前的肌肉放鬆與心靈意念傳遞 Q35-身體動作:靜心與意念平衡 Q36-身體的能量療法:敲醒心靈的能量 Q37-仁神

術(馬麗伯麥施特, 2015) Q38-零極限 —念力增福法(喬.維泰利、修.藍博士著, 2008) 第九章 曼荼羅與個體化 Q39-曼荼羅 145 Q40-榮格的個體化與轉化 第十章 華人的潛意識 —儒釋道與因果信念 Q41-儒釋道的生死觀與民間信仰的交融互涉(陳建維, 2011) Q42-透過信仰所反應的內心冀求 Q43-華人生死觀影響之下的臨終關懷 Q44-因果與業報 Q45-佛法的正因果論 Q46-業的存在 173 Q47-因果之測量 Q48-華人因果業量表 第十一章 臨終關懷之靈性處遇 Q49-死亡前的靈性成長 Q50-「預期性悲傷」與「死前和解 —正面溝通」 Q51-小和解與

臨終實務問答 Q52-死後的靈性成長 Q53-生死實務問答 第十二章 通靈與神通 Q54-通靈之定義 Q55-通靈在臺灣之發展 Q56-臺灣的通靈人 —靈乩與乩童 Q57-如何具備通靈力 第十三章 從不相信到相信 Q58-轉化靈魂情結能成長靈性 Q59-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助人者遭逢他人之業 Q60-勿逃避悲傷 —修負方得正 Q61-中國式的和解:安牌位 Q62-結論:命運的來源 —潛意識之業與意識之習性 第十四章 華人家族心靈排列( CFC)之十年小和解模式效果初探 Q63-華人家族排列 CFC十年效果之文獻回顧 Q64-華人家排本質是心靈而非心理治療 Q65-華人家族排列之訪談發現

Q66-和解效果內涵圖 第十五章 靈性治療總論 Q67-追求掌握科學之知見 Q68-深入潛意識之旅程 Q69-二十一世紀的靈性理論 Q70-AI科技與集體意識之躍升 序   隨著時代之變化,諮商已成為臺灣文化中,日漸普及之概念。個人也發現,與其相關之專業倫理,如評估、回饋性反思及系統化與具體化等之介入諮商對話;亦隨之日有擴增,成為二十一世紀諮商之內涵。   本書作者何長珠,自十七年前彰化師大輔諮系退休後便一頭鑽進南華大學生死系之團隊;開始努力連結諮商輔導之專業,除出版受虐兒之折衷式遊戲治療(2005)外,十餘年間(2005-2018)漸次努力於實踐並帶領『中國式業力治療:華人家族排列

工作坊』,每年舉辦一至兩次24小時的(3hr/1week)的家族排列(約15人一個梯次),也就是以處理前世之因來消減今世之果的治療模式。另一貢獻則為統整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以訓練學生具備『生命關懷師』之智能。   除此之外並嘗試教學與撰寫:一、全人生命意義量表;二、靈性量表;三、悲傷輔導與悲傷諮商因應量表。在助理健志、家宜的全力護持之下,來回奔波五年,推動並成立『台灣靈性教育協會』(2015-2020,高雄)。   最後,因親自教學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各約四十多年,累積多年教學互長之經歷,推出了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2013)、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1997-2020,共三版),兩本

著作及表達性藝術治療13講、14講、15講(2011-2019,共三版),與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2015),完成個人一花五葉之學術理想。   目前本書之主旨在於:擴增意識的範圍,以納入潛意識的覺察。舉例來說:夢到自己在一個很大的森林裡,旁邊是一條很深很深的溝壑,這個夢若用意識來描述,是代表當事人心中有所緊張;可是再過了一段時間做的夢很相似,卻變成當事人跟自己商量要不要跳過去這個溝壑,它看起來不會太深,但實際上卻是直通地心的深度,第二個夢的詮釋代表當事人有不敢跳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擔心會死亡或消滅,那這段後者的描述就可以看成是當事人心中有恐懼死亡的威脅 (當事人初得癌症)。此例當中,前

一個夢代表「意識的潛意識化」;後一個夢則代表「潛意識的意識化」。即焦慮死亡之原因與恐懼位死亡之緣由。      換句話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話,並常終生為此糾纏不休。延續前面第二個夢的恐懼,當事人後來才想起,深溝可能是代表癌症跳不過去的可能性,換言之,當事人否定自己怕死,但這深溝就是代表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恐懼。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往往導果為因,而因此失去了追尋實相(前世因:情緒的形成常牽扯到文化或生物之本能)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之意識化。   本書之十五章約可分為七部分:   1. 定義(第一章到三章)、2. 量子力學(第四到六章)、3. 特殊技能(第七到九章)、4. 諮商與

治療(第三、七、十一章)、5. 宗教與信仰(第五、六、十章)、6. 家族排列(第十三、十四章)、7. 家族悲傷(第十、十一、十五章)。讀者們可自由依照需要的章節閱讀,或從頭到尾細細看完!   最後,特別謝謝書中舉例同學之慷慨同意分享作品與協助工作,李建志、黃孟晨、張美云、林嘉伶、陳美惠、楊采蓁及其他於此書有所貢獻的同學,包括女兒兼助理何家宜全力幫忙整理書中繁瑣細節,使得本書能順利出版!特此感謝,道謝不盡!!終於完成一生之最重要的生涯大事!   P.S.對以上相關訊息想多加了解的讀者,歡迎上Youtube搜尋何長珠老師,便可找到上課相關影片!   Q1、超個人心理學演譯西方學術界

自 1950年開始,逐漸意識到不自覺的受到唯科學主義的擺佈而迷信科學萬能。事實上,典範,基本上應該是具有暫時及試驗性的原則,必須覺知 —科學所採用的各種方法,都永遠含有不客觀的因素在內。因此在心理學方面,哲學家 Kuhn(1922-1996)才說:心理學尚未尋求到它自己的典範。人本心理學的典範主張:完整的心理學應同時包括行為的外在及內在因素,強調感受與情緒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其被視為是心理學的第三潮流,主要關懷的是人類的潛能:也就是愛、創造、自我、成長、組織、基本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高等價值等概念。一九六七年九月十四日, Maslow(1908-1970)更在演講中公開宣布「超個人心理學」的

肇始 —主張一個以宇宙為中心,超越現實自我以追求自我實現的學派。隨著超個人心理學的興起,許多心理學家開始追求對第四層次 —即靈性層次存在的探討。 Rogers(1902-1987)和 Maslow數十年來都在與科學化約論的典範抗爭,而被視為是人本心理學的中流砥柱;到了晚年,兩人更都開始強調靈性或超越層次,投入了超個人的思潮運動。Q2、挫折與靈性健康一、靈性定義與研究靈性( spirituality)源自拉丁字「 spiritus」,意義是「 breath, make alive」,表示活著或是生命的必要組成,可以表現於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超越有形的生物體限制,與自我、他人及自然的連結,表現愛

、公平正義與熱誠的價值體系。王秋絨( 2009)於〈老人靈性智能發展策略〉一文中,曾引用馬斯洛(1969a)超個人主義自我實現者的 14項特質來描述靈性者的生活與存在狀態。而契克沈米哈宜( Csikdzentmihalyi, 1990)的神馳觀,則可被視為是調整印度瑜珈、道家與禪宗觀點後的一種內心自由的自主狀態之表現。

生命的意義與目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生命成長團體講師對成人生命教育教學方式之探究

為了解決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作者顏鈺珊 這樣論述: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的普及成就了我國在政治、經濟與科技各方面的長足進步,然而,過分重視理工實用、輕忽人文思想的教育體制,也讓社會付出沉痛的代價。現今社會價值觀中,過份追求個人自我的幸福,強調使自我達到最大快樂的結果,不計較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手段,因而鮮少考慮他人的感受與對周遭環境的影響,此外,在教學上只教學生如何生存,卻忽略了教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近年來教育決策單位以及關心教育人士開始提倡「生命教育」,期望落實啟發生命智慧的理想,貫徹於學校教育體系之中。然而,生命教育不該只是學校教育,生命教育是生活教育,是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的四周圍,然而現今社會氛圍缺乏教導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挫敗該

如何自處,而當政府推動校園生命教育的同時,父母更是孩童最佳的榜樣,最實際的例子。因此,生命教育不僅孩童必須接受洗滌,輔助孩童的父母們更應該接受生命智慧的薰陶。何謂成人教育呢?成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成人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的轉變,而老師往往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與影響學員學習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以成人生命教育的角度,進行成人生命成長團體講師教學方式之探究,透過探討「生命成長團體」講師對生命教育理念、看法、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等情形,探究其自身在生命教育的道路上對學員與自我的影響與改變。透過此研究,希望藉由擁抱生命成長團體講師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挖取講師對生命教育教學的智慧與寶藏,以期能從講

師教學經驗的脈絡之中挖掘出更多不一樣的內隱知識,取之社會,回餽社會。

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

為了解決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作者林文欣 這樣論述:

★啟航宇宙尋根之旅★ 量子力學就是一部人類的自我追尋之旅 找到本源的宇宙數據庫   從量子物理、數學演算,  探索人類意識創造宇宙的生命真相     當AI機器人比人類聰明能幹時,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靈魂存在嗎?     科學家隱而不談的祕密,   量子力學的發展歷史,   就是一本追尋生命真相的歷史教科書。   量子力學應該是靈魂的最佳見證者。     當人工智慧席捲人類未來生活時,人類會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最後乾脆把決策權交給電腦。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本書內容整合量子力學、電腦程序、數學演算

及哲學探討,了解生命經過造物主的大設計,其實人生也是依據生命大數據進行,意識創造宇宙的生命真相,追尋生命意義!     AI機器人的時代來了!     當人工智慧席捲人類未來生活時,人類會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   最後乾脆把決策權交給電腦。   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本書內容整合量子力學、電腦程序、數學演算及哲學探討,   了解生命經過造物主的大設計,其實人生也是依據生命大數據進行,   意識創造宇宙的生命真相,追尋生命意義!   本書特色     ★生命的本質,來自於一個科學無法驗證的空間。     物理學家計算出我們

這個世界只占整個宇宙的4%,我們看不到的世界占96%,稱為暗物質、暗能量或真空能量。   人類能測量的真相只有4%,其他96%是我們無法驗證的。     物理學的幾個重要理論,如反物質世界、全像宇宙投影、平行宇宙及弦理論等,均證實宇宙還存在另外一個空間。     生命的意識資訊,也就是靈魂,就是儲存在那裡!     這個涵蓋一切人類所有相關資訊的宇宙數據庫 ,它是天才的泉源、靈感的源頭及預知的根源。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演算法,人類是活在全像宇宙投影之中。     在物理學中,越來越熱門的「全像宇宙投影」理論就直接表明:我們的物質世界,實際上只是從另一空間的「二維

資訊碼」投影到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幅「三維全像投影圖」而已。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演算法,也是一種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人類的數據庫就是另一個空間的宇宙數據庫。就好比人工智慧,它必須依據全球網路資料庫才能產生指令動作。     ★量子力學是靈魂(意識)的最佳見證者。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不管是全像宇宙投影理論的靈魂空間(高維度空間的宇宙數據庫),還是狄拉克之海的靈魂粒子(虛擬粒子),或是弦理論蜷縮在六維空間的弦,甚至平行宇宙,都可以證明靈魂的存在,也就是說: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據就是量子力學。    名人推薦      ★台灣Totalife   創辦人  孫崇

發博士   當你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更清楚,科學的發展從宏觀到微觀的量子力學,慢慢揭開了宗教靈魂的神祕面紗及宇宙數據庫的應用,更了解「生命的目的是成長,生活的意義是體驗」。      ★曾任台新投信總經理及現任多家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  沈文成   全書充满豐富的想像力,彷彿進入超時空,震撼力十足,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台塑企業亞太投資公司與亞朔開發公司總經理  丘崇德   期待看過此書的朋友都能知了其中的深奧理論,啓發內心的智慧,面對生命中的苦難,消除煩惱與妄想,進而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工程管理博士,關心老一代機器人應用

技術(北京)有限公司CEO  李寶民   作者用一種由淺入深的方式帶我們進入量子的世界。帶領我們一同進入宇宙尋根之旅、意識創造宇宙之旅、和靈魂輪迴之旅。作者為我們解釋宇宙到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而存在?或者說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資深媒體人、《人生的旅行存摺》作者邱一新   極力推薦   ★專業書評列入「未來科學推薦書籍」   bit.ly/39WcSiL      (推薦者順序依到稿時間排列)

癌症青少年靈性需求內涵與靈性安適情形之探討

為了解決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的問題,作者林育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瞭解癌症青少年的靈性需求內涵與靈性安適情形。在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以立意取樣選擇13~18歲的癌症青少年。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法,在門診和病房與個案建立關係後,運用低結構性的訪談指引,在安靜不受干擾的情境,包括門診空診間、病房或個案家中,與11位研究個案作訪談並錄音,每位個案的訪談時間介於35-90分鐘,平均約49分鐘,將訪談內容撰寫成描述性的資料,運用內容分析法將描述性資料作歸類、分析,共得1231個行為單元。 將行為單元作量化分析,在靈性需求內涵方面共有五類,分別是:支持的需求55.24%、盼望的需求30.79%、解釋的需求5.61%、意義的需求5.52%、信仰的需求2.

84%。支持的需求方面又分為三類,分別是:家庭、社會與娛樂。盼望的需求方面又分為六類,分別是:健康舒適、順利完成發展任務、改善外在條件、推己及人、從事活動、冤親債主遠離。解釋的需求方面又分為五類,分別是:生活方式、還前世債、人生考驗、家族遺傳、命運巧合。意義的需求方面又分為六類,分別是:活得快樂、完成人生使命、活著就有意義、尚未尋到、照神旨意而活、生老病死。信仰的需求方面又分為四類,分別是:獲得安慰平安、心靈寄託、坦然面對目前的疾病與困難、不懼怕未來的痛苦或死亡。 將行為單元作量化分析,在靈性安適情形方面共有兩類,分別是:正向(安適)69.05%、負向(不安適)30.95%。正向方面又分為十

二類,分別是:平靜、支持、希望、積極面對、喜悅、感激、信任、平安、珍惜、滿足、無懼、敬畏。負向方面又分為十八類,分別是:不悅、不滿足、痛苦、消極接受、擔憂、壓力、難過、無聊、埋怨、懼怕、孤單、憤怒、不信任、後悔、遺憾、震驚、矛盾、不解。 依據研究個案的性別分為男生組與女生組。男生組與女生組在靈性需求方面的分布差異不大,而靈性安適情形則是男生組正向的比率高於女生組。依據研究個案的年齡分為青少年前期組與青少年後期組。後期組對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思考比前期組更多。靈性安適情形兩組正、負向比率差異不大。依據研究個案的疾病情形分為停藥組、治療組與復發組。靈性需求方面,復發組在盼望的需求、意義的需求、信仰的

需求三方面的比率高於另外兩組;靈性安適情形方面,治療組正向的比率高於其他兩組。 本研究的結果,癌症青少年的靈性需求有五大類,可幫助臨床護理人員更了解癌症青少年之需求。相關因素方面,性別、年齡、治療階段等因素會影響研究個案的靈性需求內涵與靈性安適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