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雨麻寫的 開始動就對了!跟著小雨麻健身也健心:心靈╳運動╳飲食,找回自我及體態的12個關鍵密碼 (附贈12週居家健身計畫手帳) 和王碩王怡人的 安慰劑效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寶寶生長曲線落後別急,你可能沒懂數字說的話!也說明:生長曲線 圖有分為男孩版與女孩版,表格橫軸是月/年齡;縱軸是身高、體重及頭圍大小,圖表上畫有97、85、50、15、3等五條百分位曲線,從中可以了解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遠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班 王振興所指導 王聖方的 陽極氧化鋁膜/鋁線材微結構對電性之影響 (2021),提出生長曲線小於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陽極氧化鋁、陶瓷包覆導線、兩段式陽極處理、氧化鋁膜。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食品安全碩士學位學程 林欣平所指導 侯士婧的 建立蛹蟲草菌絲體固定化系統與其生產胞外多醣之抗菌活性評估 (2021),提出因為有 蛹蟲草、胞外多醣、固定化生產、海藻酸鈣、抗菌活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長曲線小於3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附設幼兒園則補充:兒童生長曲線及發展評估. 小兒科醫師黃昱霖醫師 ... 3歲. 低於89公分. 低於88公分. 4歲. 低於95公分. 低於95公分 ... 身高體重小於第三百分位. • 身高速度小於4公分/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長曲線小於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開始動就對了!跟著小雨麻健身也健心:心靈╳運動╳飲食,找回自我及體態的12個關鍵密碼 (附贈12週居家健身計畫手帳)

為了解決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作者小雨麻 這樣論述:

產後瘦身、年近中年、 在繁瑣的育兒、家庭生活中漸漸失去自我的妳... 跟著小雨麻健身也健心, 早日穿回妳的高中制服!   著有蟬聯博客來百大暢銷榜的《小雨麻的副食品全紀錄》、 也是廣大讀者認證的「副食品天后」小雨麻, 在已過不惑之年的近幾年,保有一貫遍覽群書、身體力行的行動力, 搖身一變成為健身健心健食的實踐者, 帶領忙碌媽媽們走上窈窕變身之路, 這次一定要瘦下來,還要交出漂亮的健檢報告,終結復胖!       走過青春滿溢的花樣年華,如今成為被脂肪肝緊緊糾纏不放的二寶媽,   體重數字一再突破新高,時間彷彿都被家庭和小孩佔據,   想瘦身減重卻動力

缺缺,你也不禁吶喊——我,真的做得到嗎?     人生超級努力實踐家──小雨麻,深入記錄自己窈窕變身之路,   以國內外相關科學研究為依據,   幫助讀者入門就能採取最高效率的運動方式,全面提升體能。     只要想要,永遠都來的及!   最重要的是,開始行動──────────     跟著小雨麻循序漸進建立正確的觀念知識,   並透過有效的飲食與運動的計畫安排,   找到最適合自己身體的實踐方式!   不再只能當Before&After裡的「Before」,   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想要什麼樣的自己,   就從現在開始!   ★  收錄健身新手最想知道

的30個提問   Q: 什麼運動最好?什麼時候運動最好?   Q: 活動時關節發出喀喀聲響,是不是不要再動比較好?   Q: 如何避免運動傷害?   Q: 深蹲一百下是有氧還是無氧運動?   Q: 如何緩減肌肉痠痛?   Q: 有氧會流失肌肉嗎?關於運動量的建議   Q: 哪些狀況會造成肌肉流失?該如何避免?    Q: 哪些狀況會影響增肌效率?   Q: 要不要找教練或加入健身房?   Q: 運動搭配飲食調整感覺體重沒有什麼變化?   Q: 運動後補充茶葉蛋,好不好?   Q: 脂肪是敵人還是朋友?   Q: 我不

想當金剛芭比?   Q: 減脂可以只瘦腿嗎?可以只減肚子不減胸部嗎?   Q: 如何練出腹肌?   Q: 如何瘦蝴蝶袖?   Q: 外食有哪些地雷?   Q: 要準備料理秤、計算熱量嗎?   Q: 如果有成人版的生長曲線,自己會在哪個位置?   Q: 受不了誘惑,或者太餓就不小心吃太多,怎麼辦?   Q: 生活難免會有聚餐,怎麼辦?   Q: 還是會想吃喜歡的外食,怎麼辦?   Q: 我一天只有吃兩餐,為何還會胖?   Q: 重訓日適合喝豆漿嗎?   Q: 執行168間歇性斷食,但是空腹運動實在沒有力氣,怎麼辦才好?

  Q: 沒有時間計算熱量,該怎麼辦?   Q: 早餐怎麼吃?     ★隨書附贈12週居家健身計畫手帳   如果你想偷個懶,不想思考、不想研究,也沒關係!   小雨麻為你寫好12週的居家健身計畫,   只要每天撥出30分鐘,開啟自動導航模式,   跟著這本手帳一起運動與紀錄,保證絕對有感!     ●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運動配置的建議,難度由淺入深。   ●含每月自我記錄表、每日運動檢核表、小日記專區,貼心陪伴健身新手。   ●提供自主計畫的示範以及空白表單,可自由規劃與記錄。 本書特色     ★心靈、運動、飲食,全

方位關照的實踐攻略   ‧ 健心篇──幫你打破種種「可是」心魔,打造「易瘦」的居家環境與生活習慣!   ‧ 健身篇──九組居家徒手運動解說&示範,一週運動組合菜單,跟著QRcode影片一起做!   ‧ 健食篇──詳實介紹各類飲食減肥法,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策略,手把手圖解帶你操作App工具,輕鬆測量紀錄,成為自己的最佳營養師!     好評推薦     Yidong Wang 王奕棟  加拿大健身及體操教練     林叨媽Sydney  林叨囝仔六寶媽   林怡辰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凃威廷  SNRC 閃耀跑團教練    曹玉

婷  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    鄭瑞竹 高雄市馬拉松縣市紀錄保持人    賴曉妍  三寶媽兼童書作家      夏嘉璐  主播、主持人   (依姓名筆畫排列)

陽極氧化鋁膜/鋁線材微結構對電性之影響

為了解決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作者王聖方 這樣論述:

導線結構大部分為外覆高分子PVC的金屬線,普遍不耐高溫、酸鹼、磨耗以及嚴苛氣候,PVC絕緣外層耐溫僅60℃,隨著PVC老化並脆化,絕緣性降低,陶瓷層優異的材料特性可以解決此高分子的使用限制,用以取代傳統導線,完全不會有過熱燃燒起火問題,本研究使用陽極處理氧化鋁,作為絕緣層,PVC體積電阻 >1012 Ω - cm ,但氧化鋁卻有 >1014 Ω - cm ,相差百倍。以鋁線為芯材,表面用陽極處理生成氧化鋁作為絕緣層,作法如下:鋁線當作陽極,陰極選取石墨板為惰性電極,草酸為電解溶液,通電使鋁線材表面氧化形成氧化鋁薄膜,其化學性穩定,不受酸鹼腐蝕,氧化鋁熔點2,072°C,即使500°C下,體積

電阻率仍有1014 Ω - cm ,介電擊穿電壓有18KV/mm,氧化鋁不可燃、耐酸鹼、幾乎沒有壽命侷限。習知陽極氧化鋁是高密度堆積六角形孔洞,可填塞色料發色,其孔洞緊密排列,且氧化鋁膜緊密附著在鋁基材,可完整均勻包覆鋁線,空氣中當電壓小於10000V時不導電,電阻為無窮大,但電壓大於10000V時,空氣就會被擊穿而導電,設計氧化鋁作為絕緣層,再有孔洞提供的空氣電阻,研究陽極氧化鋁當作導線絕緣層的可行性。以CVD和PVD在金屬上披覆陶瓷,難以避開披覆層剝落問題,本研究選用工業用純鋁,先研磨將鋁表層氧化層去除,再浸泡氫氧化鈉,為了清潔表面,接著浸泡硝酸溶液中和殘留氫氧化鋁,同時表面敏化,再以化學

拋光將表面平整化,以利於進行陽極處理時能平均分布電荷。鋁基材之表面粗糙度與化學拋光後表面粗糙度成正比,2000號砂紙研磨所得粗糙度為0.72μm,足以有利於後續氧化鋁生長,10%草酸50V生成之微結構孔洞小,且可生成厚度35.92μm,此厚度為最佳電阻>2000MΩ。因氧化鋁因成長張應力產生沿線材方向的裂紋,而在裂紋處電擊穿,雖然已達到高絕緣電阻,但裂紋缺陷有擊穿後電阻出現,其氧化鋁膜成長厚度約每增加10V之電壓,厚度增加1倍,使用兩段式陽極處理,第一段使用30V,第二段使用50V,經由第一段10min以上製造緻密表層,再加上第二段加速生長,以達到最佳絕緣,第一段30V陽極處理需要大於10mi

n,而第二段加速生長其需要大於30min才能生長出能抵抗1000V高壓之絕緣電阻,再經由披覆凡力水,先隔絕氧化鋁與大氣接觸吸收水份,並填補應力產生裂紋,達到最高絕緣電阻之導線,製作出來之AAO最高耐電壓1000V下接近∞,並進一步解決具氧化鋁外層導線的彎折裂開問題,撓曲90度仍能抵抗250V直流電壓,工作溫度達450℃。

安慰劑效應

為了解決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作者王碩王怡人 這樣論述:

人體自癒機制為何? 如何啟發? 為什麼疾病約有三分之一會自然痊癒? 為什麼癌症偶會有自發性痊癒? 為什麼信念、輔助另類醫療具有療癒的現象? 為什麼人需要長達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 上面這些問題和安慰劑效應有何密切的關係?   本書作者穿梭古今,引據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研究,綜合自己多年的行醫心得,為以上這些影響人類健康的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   本書的出版,對想要深度了解人體自癒機轉的讀者、研究者、醫療者,這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書,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王碩   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國軍804總醫院內科專科醫師   永康榮民醫院內

科主任   現任:   基層診所醫師 王怡人   經歷:   北一女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台大醫院實習、不分科住院醫師   現任:   任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   為家庭醫學及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序言                     1 前言2 一、安慰劑效應和電磁相關發展重要事紀1 二、安慰劑效應4 (1)安慰劑治療的歷史背景4 機械論與生機論7 電醫學的發展7 生物電學(electrobiology)8 電子流(electronic conduction)9 (2)安慰劑效應的定義14 安慰劑效應的機

制:神經心理免疫學18 壓力軸20 放鬆反應22 放鬆反應的生理機制22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23 褪黑激素(Melatonin)23 大麻(Cannabinoids)24 DMT(N,N-Dimethyltryptamine)24 三、神經學的謎27 (1)神經細胞27 神經元細胞27 神經膠細胞29 (2)大腦的非神經動作電位33 (3)記憶儲存的機制35 全像記憶39 (4)運動中肌肉電流的消失42 結締組織的資訊44 四、基礎生物學47 (1)細胞47 細胞膜47 (2)生物化學55 細胞膜電位57 細胞電容61 (3)生物電位61 生物半導體62 五、基

礎電子電流64 (1)電流64 (2)電磁67 (3)阻抗(impedance)67 (4)電容器69 (5)線圈69 (6)電偶極(electric dipole)70 生物體內的電偶極72 (7)結晶體(crystal)75 (8)半導體77 電子與電洞78 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82 霍爾效應(Hall effect)82 (9)超導體:不是金屬也可以是超導體82 六、生命的複雜與簡潔84 (1)複雜與簡潔84 (2)混沌84 (3)碎形88 人體內的碎形95 (4)耗散性系統97 (5)非線性系統101 七、生物電的冪法則103 (1)生命的流動105 (2)快速的細胞

訊息流動107 (3)巨量細胞的行為107 (4)生命的振動109 (5)傅立葉轉換110 (6)相干性(coherence)111 (7)人體內的極低頻電流(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F)113 八、人體生物電117 (1)人體生物電歷史發展背景117 (2)人體能量(biomagnetic field)118 九、電磁場與人體的關係120 (1)電磁場對人體組織的作用121 (2)癒合效應和電磁頻率的關係(特殊的頻率窗口)121 (3)細胞對微弱電流的敏感124 (4)地球磁場134 (5)松果腺135 十、量子醫學138 (1)量子力學138 薛丁格對生

命的研究142 (2)量子相干(quantum coherence)143 (3)量子共振的機制147 分子的振動148 電偶極的電磁振動149 水分子的偶極振動150 (4)生物體內的水分子153 水分子的奇異特性156 水和生物電(life is water electric)157 十一、神經電流和電子流162 (1)神經電流163 (2)神經與再生165 (3)神經電子流166 (4)人體內的半導體184 十二、受傷電流與再生電流187 (1)受傷電流(injury current)187 (2)再生電流189 十三、生物電流的細胞效應193 (1)生物電效應193 (2)電泳

(electrophoresis)197 (3)電滲透 (electro-osmosis)198 (4)細胞趨電性(galvanotaxis or electrotaxis)203 (5)電流對幹細胞行為的影響204 十四、安慰劑效應和信念的關係209 十五、特殊狀態的腦波變化217 (1)腦波217 (2)特殊狀態下的腦波222 氣功的腦波222 靜坐的腦波223 祈禱的腦波225 催眠者的腦波226 十六、生物電流和腫瘤(tumor electricity)229 十七、生物電流和睡眠237 名詞解釋244 參考資料244   序言   這本是專業書籍,作者王碩是神經專科醫

師,具有專業背景,所以才有能力引經據典,用中文將艱澀的科學知識寫諸成書。怡人是王碩醫師的女兒,從小聰穎,曾赴美進修,現為家庭醫學科醫師,英文造詣頗深,協同翻譯編輯本書,以供國內有興趣的讀者一窺深奧。   我秉著本書所提及的「信念」讀完此書。幸虧有所堅持,才能從中獲益。我從事電生理研究三十年,當中也研究直流電的療效。除了感受到病患因「安慰劑」的效應而改善病情外;也深深困擾,為何部分病人始終未曾因磁波刺激或直流電的治療而有所改善。本書點出直流電治療之三要素:一是直流電;二是幹細胞;三是相關神經要接到皮膚,缺一不可。臨床上,直流電治療,若能加上幹細胞,效果應更為顯著。   本書雖有章節,讀者可就

所需,挑章閱讀,再逐步前後補實,終底於成。隨後便可體會另類醫學的精粹,於融合西方醫學的驗證說明後,毋需一昧排斥。所以針灸、氣功、禪修、靜坐、催眠術,均可依個人需求合宜性採用,如此中西醫合療共治不無可取。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 廖光淦醫師 出版前言   生命是什麼?每個人都想要瞭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哲學和宗教亦對生命的本質有許多深入探討,然而科學能否讓我們更加瞭解生命的真相?目前,現代科學仍無法解釋許多生命的現象,醫學亦然。現今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幹細胞、再生醫學等各方面的進步,已不可同日而語,腦神經科學也因為影像醫學暨各種細胞染色方式的精進,更向前邁進。然而,「安慰劑效應」

從其出現在1920年代的醫學報告,至今近一個世紀,尚無法以科學完整解釋此醫學臨床現象,其相關研究雖不少,但分散不同領域,尤其與生物物理、生物電流有關的研究已有許多,例如與生長、修復有關的生物電效應,卻較少引起主流醫學的關注,醫學院也甚少開立生物物理課程;相較之下,主流醫學在生物化學方面研究蓬勃發展,生物化學也列為國內外醫學院必修的基礎課程。作者身為臨床醫師,以科學角度參閱彙整許多書籍、科學研究結果,用目前醫學較忽略的生物電流,加上正在研究的量子醫學,來解釋尚未完全明瞭的安慰劑效應,並用以瞭解部分另類醫療(非西方主流醫學)的現象,希望能藉以連結生命現象,擴大認識生命的本質。   「安慰劑效應」

,係指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假的治療(安慰劑),結果一樣有效。醫師在臨床治療病人時,常面對此現象,在做臨床研究時,也常要求做到單盲或雙盲實驗,醫學研究結果最後要解盲,以避免心理效應造成的治療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目前醫學認為產生安慰劑效應的比例可能達35% (Beecher 1955),其中包括自發性痊癒,或是沒有使用安慰劑(假藥)而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結果。   科學家發現使用安慰劑的人,腦內會產生具止痛效果的腦內啡(endorphin),它是一種可於腦內自行生成的類嗎啡化學物,並且會被它的阻斷藥物那若松(naloxone)阻斷(Levine et al 1978),在功能性大腦磁振造影發

現相關的腦區變化,其變化如同真正服用了類嗎啡藥一樣(Petrovic et al 2002),這樣的結果顯示安慰劑效應存在某些生物機制。新近的研究發現,在清醒狀態下對巴金森病人施予「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在此同時給予安慰劑測試,發現大腦黑質區單一神經元的不正常放電會減少,就如同實際注射抗巴金森藥物阿樸嗎啡(apomorphine)一般(Benedetti 2004)。這顯示,透過某種目前還不知道的方式,大腦接收到生物訊息,產生了期望的作用,就如同真正使用了藥物。安慰劑效應推論是以某種生物機制,行人體自我痊癒的方式,現今已有許多分子化學和影像學的研究報告,可提供相關參考。為研究安慰劑效應之生物機

制,哈佛大學醫學院更於2012年成立安慰劑效應研究中心,主題是「研究安慰劑效應是否會改變我們對醫學的想法」。   至於心靈為何具有療癒的力量,這種具有宗教、神秘色彩,主流醫學較少碰觸,此效果是否只是一種心理暗示,現代醫學還無法提供完整解答。為什麼有時疾病會自發性痊癒?甚至臨床上會有癌症的自發性痊癒(Heim et al 1995)?是否透過和安慰劑效應相同的作用機制?信念是安慰劑效應存在的先決條件,為什麼信念可以誘發療癒?以上,就目前生物化學無法全部證明,但生物電流可以提供適度的解釋。   生物電效應於科學研究發現與生長、修復有關,一般而言,電流會讓人聯想到物理性的電流,其實生物電流除了具

有電流的物理性質外,還有訊息流的成分。當臨床醫師面對一位傷口需要縫合的外傷病患,醫師能做的就是消毒後把傷口縫合起來,病患行傷口照護,約7天後傷口自行癒合,癒合過程中,醫師可以不必有任何作為。但究竟它是如何癒合的呢?以生物化學角度,有許多生長因子和生長細胞促進了癒合,但它們是如何互相配合做到完美?另有病患,生病時在身體某些部位拍打、拔罐、指壓、按摩等,這些在傳統中醫視為正統治療的方式,為何行之千年而不衰?以上這些案例,安慰劑效應、傷口癒合、傳統治療等,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自己好的,跟藥物的使用無關,醫治者只是誘導它的發生。依據「奧坎的剃刀」(Occam's razor)原理(最少的假設可以解

釋最多的現象),若生物電效應,可同時應用於解釋以上三種現象,它可能就是最接近真實的理論。而此論述,須借重物理學界對物質及能量的研究闡述。   現今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人體作用機制,表示我們對生命還沒更加的瞭解。生命和非生命物質皆由宇宙中相同的基本原子組成,但性質卻迥異,其中的不同,無論古今中外,都認為生命是因為有靈魂在體內,所以不同於非生命的物質。現代醫學將所有組成人體的部分拆解開來檢視,最小已到量子層次(蒲郎克尺度10-35公尺),但要說靈魂是甚麼卻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姑且可把靈魂視為一種「生命力」,不同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力所展現出的各式面貌。我們可以把所有組成人體的成分,分成物質、能量、訊

息三個部分,其中物質或能量可以傳送訊息。   古老東方文化普遍相信有某種能量存在,可以對身體產生療癒,中國人稱為「氣」,印度人稱生命能量「prana」。在西方科學,不論牛頓力學或量子力學,都認為「力」是一種「能量」的概念,能量顧名思義是指可以作功的物理量,當一個作用力克服了阻力,使作用物體移動,就是作功。如果一個物體可以對外界作功,我們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當一個物體推另一個物體作功時,能量就在此過程中傳遞。簡單的說,「能」可以轉變為「功」,「功」能轉變成「能」。能量的型態大致可以分成光、電磁能、化學能、熱能、力學能,它們彼此間可以有許多互相轉換。生物化學著重在分子物質間的反應,生物物理的電磁

波則常以能量形式呈現,這些錯綜複雜物質和能量間的變動和轉換,就形成了「生命力」。   宇宙間內容物不是物質就是能量,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mc2),所有的質量都是能量的一種形態,質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能量在空間的傳遞一般是靠振動的形式或作用力場的概念,也就是說任何物質就像光或電磁能量一樣,有不同的振動頻率。物理學的規範場論(gauge theory)指出物理能量具有規範對稱性(gauge symmetry),也就是說系統的變量(隨時空變化)轉換到另一個狀態,這兩個狀態是等價的,是不改變的,所以基礎物理學可以用數學幾何來表述。史丹佛大學物理教授威廉‧泰勒 (William A.

Tiller),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 E=mc2,認為人體內有兩種對稱的波動能量,一種是比光速慢的物理能量(physical energy),屬於物質的時空,速度愈慢物質密度愈大;另外一種是比光速快的微弱能量(subtle energy),屬於非物質(non-matter)時空的對稱態,是一種訊息的能量(圖)(Tiller 1972)。   依據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的波粒雙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所有的物質都具有波的性質,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物質看成波動的能量。如果把移動的物質能量包括在內,狹義相對論的質能

方程式可以表示成(E=能量, c=光速,m=物質,v=物質的速度)。因為愛因斯坦把所有能量的速度都限制不能大於光速,一般物質(或靜止物質)的速度遠小於光速,其中,   故可簡化成E=mc2。但是依據原始質能方程式,可以預測到存在另一種時空狀態下的能量,也就是當物質的能量速度大於光速時(v>c),方程式就會顯示出另外一種在複數平面幾何中虛數座標的圖形互相對應,這即是一種「訊息能量」。生物化學比較偏重於愛因斯坦-泰勒時空座標的「物質能量」,生物物理電流(具有量子相干性)就比較偏重「訊息能量」。目前已知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中相關連的量子,它們之間的訊息交換是即時的,

不受愛因斯坦光速的限制。   利用泰勒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宇宙間涵蓋存在的一切概分為「物質」和「能量」兩種狀態,當談論宇宙學,再加入空間的概念,可利用廣義相對論來說明;如果要描述生命的現象,就要再加入機率統計的概念,來分析預測它的訊息意義。生命的物質主要透過分子化學談論,能量主要就是生物電流。生物電是一種電磁波,但跟一般的電磁波有所不同,也就是說生物電磁(bioelectromagnetism)和一般物理學上的電磁力(electromagnetism)不完全相同,不能單獨視作一般的電磁力,因為生物體內的電磁波是互相關連的整體,它具有生命的結構。依據大數法則,對於非生命「規則來自於不規則」的物理

現象,必須用常態機率分布的鐘形曲線來預測;但對於生命「規則來自於規則」的物理現象(「規則來自於不規則」和「規則來自於規則」是薛丁格在1943年對於生命是甚麼中的講述),則必須用峰值會偏向一邊的非對稱型的對數常態分布曲線預測。這是因為生命是一種耗散系統具有碎形的結構,並且遵守冪法則。有人說西方科學的化約論(reductionism)已經走到盡頭,要納入東方哲學的整體論(holism)。幸運的是在1970年代有一門新興的科學逐漸發展出來,它們是以混沌理論與碎形幾何為主軸的複雜科學,主要探討大尺度結構複雜現象背後其深層的簡單原理。不論由量子力學或混沌理論,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實的世界不是決定論的,它

是以機率的分佈所掌控。碎形幾何所呈現出的自然界的統計分佈曲線,是對數常態分布,不同於理想的鐘形常態分布,其變化劇烈具有厚尾,隱含相變、突現(emergence)的特性。生物電磁的腦波具有碎形的結構,屬於1/f 振盪,蘊涵重要的意義。   量子論奠基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於1943年提出生命的機制是建立在量子論的基礎上,新近量子生物學的發展更增加了對生命的瞭解(Al-Khalili & McFadden 2014)。二十世紀初量子物理的發展,到現在二十一世紀電子產品的蓬勃,改變了人類的行為,但量子的本質卻還是困擾了所有的物理學家。在微觀世界的量子具有

矛盾的粒子與波一體的現象,奇特的是觀測者會影響它展現出是波或是粒子的型態。長久以來,科學的結果不受觀測者影響,是科學的基本信念,但這種違反人類直覺的量子行為,衝擊著人的理性思考。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並稱物理科學的基石,一描述微觀世界,另一描述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波與粒子相異而共存,宏觀世界的時間與空間不同而合一,就如同中國陰陽哲學相反卻相存相依。宇宙一切的基礎似乎是建立在固定不變的光速的兩側,每件事物都有互補的陰陽哲學含括其內,這也許就是自然界的本質。循此原則,互補二元性的思考用在安慰劑效應的解釋上,生物電流即可與分子化學得到極佳互補。安慰劑效應此結果明顯與人的心理狀態有關,病人可以同時是接受疾病

治療者,也是主動治療者,此機轉同樣違反直覺也令人好奇,若能夠瞭解其背後的機制,醫生就能善加利用替病人治病。   微觀下,生命可以簡化成光、電子和電流(Szent-Györgyi 1961),宏觀上,生命可以用複雜科學簡單化。生物化學之父阿爾伯特.森特喬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認為人體內生物化學反應以分子隨機碰撞產生的方式,在速度上無法解釋人體的複雜效應,他於1941年提出理論:人體內可能有一種較快的電子流,在具有半導體性質的蛋白質分子結構上流動(Szent-Györgyi 1941a,b)。這個假設在1961年被貝克(Robert O. Becker)醫師證實(Be

cker 1961),他發現神經包膜細胞(perineural cells)上有一種流電,具有半導體電子流的特性,可以引導組織細胞的痊癒甚至再生,並且跟神經元產生的動作電位互相影響。安慰劑效應顯然與人腦有關,腦細胞是由神經元和膠細胞構成,神經元細胞控制所有的神經活動包括思考、運動、感覺、記憶、理性、感情等,而膠細胞則協調神經元的活動。神經元是以離子電位差產生的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以全(有)或無(all or none)數位式的方式傳遞,貝克發現的神經電流是類比式訊息,它是一種直流電,是人體生物電效應重要的基礎,也就是一種癒合電流,可能和膠細胞相關。近年來隨著電流螢光染

色的進步,我們已可用肉眼觀察到人體生物電效應的變化,生物電流本身就是一種癒合電流(Pullar 2016),在某些情況下它是人可以控制的生物電流,我們的腦波就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物電流,它的頻率和地球動態磁場(舒曼波,Schumann resonance)相同,如果再結合地球靜態磁場,利用離子迴旋共振理論(Liboff 1985,2003),可透過影響細胞膜離子通道來影響細胞行為,我們應該多瞭解並善加利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以癌症為例,自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直是人類最棘手的疾病,臨床上卻還是會看到一些自發性痊癒的病例(Challis et al 1990)。癌症的診斷一般很少錯誤,因為

癌症通常需要病理診斷,故很少會因誤診造成觀察錯誤。目前在動物實驗已經確知腫瘤的自發性痊癒存有某種生物機制(Cui et al 2003)。我們知道癌細胞的基因已經改變,它已不執行正常細胞的基因碼,而腫瘤、型態發育和再生是一個互相關連的三角關係(White & Zon 2008),已知生物電流會影響此三者的行為,所以透過生物電流影響癌細胞,可用以解釋癌症的自發性痊癒。   延伸至睡眠,生物為何選擇睡眠這條途徑恢復身體?人類為何需要花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上,為何不可改以閉眼放鬆而保持警醒的休息狀態,來避免在睡眠時失去警戒能力而置身危險?依據演化論觀點,除非睡眠更有利生物生存,生物才需要保留睡眠

,顯示睡眠在人類生存的必要性。但依據目前研究睡眠所產生的許多生理變化,尚無法完整說明生物為何需要以幾近失去意識的方式,才能達到恢復身體的目的。而生物電流理論,恰可提供適當解釋,推論睡眠可能循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機制來修復身體。   本書從醫學物理角度探討生命現象,觀念及內容對醫學而言較為新穎,為免筆者書寫過於簡要,或詞不達意未能說明清楚,對於重要依據皆附有參考文獻可供讀者延伸參閱。   註: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我的太太鈴貞精神支持和女兒俐人的資料整理。另,感謝蘭臺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讓學術著作有發表園地.  

建立蛹蟲草菌絲體固定化系統與其生產胞外多醣之抗菌活性評估

為了解決生長曲線小於3的問題,作者侯士婧 這樣論述:

蛹蟲草 (Cordyceps militaris) 是蟲草屬 (Cordyceps spp.) 中一種獨特的藥用真菌。因其所含之多醣具有多種保健功效如抗發炎、抗氧化、抗腫瘤、抗病毒、免疫調節等功能,而受到市場重視。此多醣雖可透過液態培養取得,但其生產仍須經長時間發酵,因此本研究使用海藻酸鈣包覆蛹蟲草菌絲體進行固定化發酵,後藉此建立可重覆使用之生產系統,除了可提高蛹蟲草胞外多醣的產率,此可重覆利用之生產系統亦有利於工業生產。首先透過反應曲面法優化,可發現於優化條件下發酵至第 6 天時的胞外多醣產量為1.37 g/L,相較於未優化條件 (0.72 g/L) 可有效提高多醣產量達90.2%。且此系

統能被重複使用至少三次,其中以第二次時的胞外多醣產量最高 (5.39 g/L)。後將此條件用於於氣泡管柱反應器生產,可發現於第二批次之第 15 天具有最大產量約10.42 g/L。所得之胞外多醣組成主要以以莫爾數比 8.91:0.09 之葡萄糖與半乳糖所組成。其抗菌性則是對 Staphylococcu saureus 具有最小抑菌濃度達 200 mg/mL。於抗氧化性上,對 DPPH 自由基和 ABTS 自由基之 IC50 分別為 4.65 mg/mL 和 7.92 mg/mL。於細胞毒性評估上,小於 150 mg/mL 濃度內不會對小鼠纖維母細胞 NIH-3T3 產生毒性。因此本研究能有助於

蛹蟲草胞外多醣建立具經濟效益之工業生產模式,並有助於其應用於食品或醫療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