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上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瘂弦上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靈寫的 風華:瘂弦經典詩歌賞析 和unknow的 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1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九歌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柳書琴所指導 金瑾的 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現代性想像: 以徐鍾珮、吉錚、三毛為例 (2016),提出瘂弦上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性想像、徐鍾珮、吉錚、三毛、後殖民、越界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王潤華所指導 張瑞欣的 瘂弦詩歌書寫策略:鄉愁、異鄉、現實關懷 (2010),提出因為有 瘂、瘂的重點而找出了 瘂弦上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瘂弦上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風華:瘂弦經典詩歌賞析

為了解決瘂弦上校的問題,作者白靈 這樣論述:

  詩歌是永恆的,一寫完一發表,便會很強悍的以它本來的姿彩和風格活下來,而隨後跟上來的賞析文字,總能保留住那股熟悉的芳香,不會因時間的消逝而走味。   【時代風華,經典重讀】   作者白靈是詩人,也是詩評名家。全書以11篇詩歌賞析,導讀瘂弦18首經典詩作,為讀者精闢解析「瘂弦詩風」的影響和魅力。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瘂弦是天才型的詩人,其詩作分「野荸薺時期」(1953—1958)、「深淵時期」(1957—1959)和「如歌時期」(1960─1965),他在詩創作上的成就與影響,可歸納為:音樂性的旋律感、語言意象的名句營造、戲劇呈現躍然紙上、靈

巧運用工商業詞彙使內容現代化、豐富多元的形式編排、多元的風格變化反映詩人不同階段的人生關照。   ☆★☆建議延伸閱讀《傳奇──鄭愁予經典詩歌賞析》,感受詩歌永恆的魅力。 本書特色   瘂弦,一個天才型的詩人。   從11篇精闢的詩歌賞析,走入18首瘂弦「經典」詩作,映照──   激流中眾生相轉瞬即逝的倒影!  

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現代性想像: 以徐鍾珮、吉錚、三毛為例

為了解決瘂弦上校的問題,作者金瑾 這樣論述:

  現代性想像的概念,源自於後殖民理論的東方主義視線與西方主義的回眸,現代性成為相對光譜,「西方」成為現代性的代言人。對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必須面對遲來的現代性焦慮,以及必須急起直追的窘境,因此,複製西方國家的腳步已成固定不變的程序,凝視西方並將西方所嶄露的現代性印象作為複製依據,其實就是一種對現代性的想像。在現代性的光譜上,也將先進與西方國家相聯繫、將己身放置於落後的一方。當現代性想像被侷限為「西方」時,那麼落後的焦慮就會一直出現在後殖民的社會裡,透過凝視西方、凝視自身,並與西方投射過來的視線相交錯,形成難以言說清楚但始終如影隨形的現代性想像。  透過分析三位作家的生命經驗,第二章以徐鍾珮開

展現代性想像軌跡,從她歷經的五四餘波、新生活運動與女德復興運動、抗戰的「重慶精神」間的交互作用,發現徐鍾珮呈現出的矛盾,實乃深受民族主義影響之故。徐鍾珮前往英國的經驗,也促使她觀察到這些理念被實踐的具體過程與現象,在徐鍾珮眼中,一樣是沒落帝國,英國將節儉愛國實踐徹底,卻幾乎人人毫無怨言,在她眼中指涉文明與進步的現代性意涵,不在於物質上的進步,而在於整個國家如何齊心面對現況與未來,而這也是她民族主義與現代性想像結合後,作為余風時的主要論述。  第三章的吉錚為美國夢的代表,她前往美國留學成家,卻意外從台灣的階級中心走向美國的邊陲,當她帶著台灣社會集體對文明進步、良好發展的期望而來,卻在現實中不得不

悄然落淚。美國夢實踐與破滅是現代性想像濃縮於她身上的結果,物質的現代性想像獲得滿足後,轉而追求精神層次上的現代性,這已經和台灣社會集體的美國夢氛圍有所不同。同時,吉錚的多重身分彼此之間拉扯,既有外省二代開始面臨的失根焦慮:祖國(中國)、成長地(台灣)與該往的終點(美國)三者之間,難以寄託認同;而女性的社會侷限,使得在異地的孤寂和辛苦更為顯目。  第四章更進一步的以三毛的精神叛逆進行分析,首先爬梳她早期的作品與家書,拼湊出她對於赴美的質疑與文化中國的認同內涵,再以她的沙漠書寫與迦納利群島書寫進行參照,在行文中三毛展現了被觀看-觀看-反觀看的三角視線關係,呈現雙重東方主義的多重結構。促使三毛前往撒

哈拉沙漠的《國家地理雜誌》原先設定的閱讀群眾便是歐美知識分子,三毛在這樣的環境中,雖以叛逆之姿前往沙漠,但更多的還是證明自我、對台灣現有的現代性想像和留學途徑有所微詞的結果。當時台灣的外交困境、經濟使三毛追求心靈自由、以中國認同自居的散文炙手可熱,遂成三毛旋風,但也因此可以窺見文本中三毛質疑台灣社會裡的現代性想像仍需以「西方」作為背書。  本文選取三位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生命經驗,進行現代性想像的對話。藉由越界的過程中,感受光譜上相對位置的「西方」與「東方」之間的視線交錯,藉由成為異域的他者,更能清楚回眸台灣社會,並突顯「現代性」的想像痕跡。「現代」是相對概念,因此在與他國的互動中,感受、衝擊都

有助於理解後殖民社會裡的現代性焦慮,以及對現代所抱持著想像內涵。三人所勾勒出來的現代性想像都擁有強烈的時代因素,徐鍾珮的固根、吉錚的失根,到三毛的復根,三人的現代性想像,卻依舊無法脫離後殖民視野的脈絡。筆者將現代性想像的概念融入作家與文本之中,試圖討論時代因素,與象徵心靈狀態的文本若干,直指現代性想像在越界書寫中,不僅是自我期許與實踐的想望,也帶著觀看與被觀看的視線和省思,藉由越界的過程,在主體與他者間變換身分,進而更顯著地看見現代性想像的痕跡。

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1

為了解決瘂弦上校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一九一八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正式揭開中國現代文學乃至全球現代漢語寫作的序幕,至今已百年。二○一八年為了迎接九歌出版社創社四十年,推出由陳大為、鍾怡雯主編的「華文文學百年選」。這是一套百年精選文集,涵蓋發展得最為成熟的四個華文文學板塊:臺灣、中國大陸、香港、馬華。選篇方向多元,包括改寫現代文學史地景的經典、膾炙人口的名篇、各世代的先鋒力作,以及被主流視野忽略的另類佳構。「華文新詩文百年選」以編年史的概念收錄,並按照發表的年代來排序,選出當年度最具文學指標性的代表作,每篇文末附上作者精簡小傳。   《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計分兩冊,共收錄六十八位臺灣詩人的一百二十首

詩,從日據到國民政府來臺,見證了大時代的動盪,在詩史的長軸中一一展現了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和各世代詩人的美學差異。本卷以一九二五年張我軍為臺灣新詩史披荊斬棘的〈亂都之戀〉一詩來開場,接著是楊守愚、楊華撐住了日據詩壇;進入一九五○年代,幾位年少的天才詩人群橫空出世,群雄並起,紀弦、鄭愁予、余光中、羅門、洛夫、瘂弦等人創造了詩社的盛世,也主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詩史發展路線,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後期,楊牧、楊澤、羅智成在抒情傳統與敘事傳統的雙線蓬發,開創了另一個紀元;其後又有林燿德和陳克華的都市文明大製作,掀起新的浪潮,也象徵了臺灣新詩一甲子的豐碩成果。 本書特色    

  ★本書按照新詩的年代排序,網羅自一九二五到一九八二年發表的臺灣作家及其新詩名作,從張我軍〈亂都之戀〉到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

瘂弦詩歌書寫策略:鄉愁、異鄉、現實關懷

為了解決瘂弦上校的問題,作者張瑞欣 這樣論述:

瘂弦,原名王慶麟(1932-) ,《瘂弦詩集》是台灣現代詩歌的典範,詩人停筆多年,但世界各地的學者對瘂弦詩歌研究絡繹不絕,如:日本學者松浦.恆雄,松浦恆雄翻譯作品《深淵:瘂弦詩集》、韓國學者許世旭研究台灣詩歌,論述瘂弦之處不少,著有《新詩論》、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翻譯洛夫、瘂弦、楊牧、夏宇等九人的詩歌作品,翻譯作品《來自台灣的九個聲音》。瘂弦的詩歌書寫策略是從中國的鄉土文學出發,受到中國詩人何其芳與外國詩人里爾克的啟發,融合鄉愁情感,如:〈紅玉米〉、〈鹽〉等。瘂弦描繪異國城市景致,融合各國文化背景,進一步批判傳統文化沒落的問題,使讀者有深入其境之感,如:〈巴黎〉、〈倫敦〉、〈芝加哥〉等。再對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的生存環境作深刻的描述,呈現小人物內在與外在衝突,使讀者反思社會不健全的制度,如:〈坤伶〉、〈瘋婦〉等。瘂弦受美國艾略特〈荒原〉的影響,〈深淵〉是他的人生哲學,思索生命各階段的問題,同時對國家的政治與戰爭進行批判,積極為生命找尋一個新方向。本文總共七章,第一章為緒論,探討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探討瘂弦人生詩學歷程,以及各家學者對瘂弦詩歌評價,第三章以「故鄉情節」探究瘂弦詩歌中母親原型。第四章以「反諷場景」探究現代化批判。第五章小人物以生活體驗探究「身心失衡」。第六章以鄉愁與異鄉交織出「存在思索」。第七章總結瘂弦詩歌的書寫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