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式鋼琴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直立式鋼琴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席琳.拉斐爾寫的 過度教育:一個天才鋼琴家的血淚告白 和黃美賢羅伯特.維亞加斯的 仁醫樂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台視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直立式鋼琴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過度教育:一個天才鋼琴家的血淚告白

為了解決直立式鋼琴推薦的問題,作者席琳.拉斐爾 這樣論述:

  他們說我是個鋼琴天才,未來成就無可限量!   然而,這個斷言卻讓我從此迎向地獄人生……   在崇尚虎媽的時代,聽聽虎子的心聲!   法國真人真事,獻給全天下望子成龍的父母,   以及童年受創的靈魂!   出版不到半年,在法國已火速暢銷超過50,000本   位居非文學類暢銷榜之冠!   她兩歲時,第一次彈出了驚為天人的樂音,老師對她父親說:「你女兒很有天分,千萬別浪費她的才能。」從此,她的生活除了上學,就是學琴,以及準備一場接一場的鋼琴大賽。她成了法國最被期待的鋼琴手,甚至登上國際賽場與朗朗同台競技,但是在耀眼的光環背後,卻是令人不忍目睹的學習生活:   .彈錯一個音,

要自動脫下褲子,接受皮帶鞭打。   .即使發高燒、手指流血,也要繼續練琴。   .不得離開琴房,想上廁所,就直接在地上大小便。   .彈不好時,便剃掉頭髮、穿不合身的髒衣服去上學,讓同學嘲笑。   後來,這般嚴厲的教育越來越失控,甚至威脅到她的性命。於是她決定打破沉默,尋求法律救助。可是,父親的社會地位如此崇高,沒人相信他會虐待孩子。她知道,這是唯一、也是最後的機會,如果不打贏這場仗,她會死……   這是一部用血淚與創傷所寫下的自白書,席琳.拉斐爾回首從四歲開始、持續十四年之久且不為人知的家庭暴力,讀來驚心動魄。她理解父親對她懷抱深刻的期望,然而她不懂的是,既然愛她,又如何捨得這

樣傷害她?原諒或不原諒?該如何從這傷痛裡重生?席琳永不放棄的勇氣,值得令人喝采。 本書特色   ★法國非文學類暢銷榜冠軍!在法國出版不到一年,銷量已超過50,000本!   ★一個最令人心疼的天才,一路走來的坎坷血淚。   ★虎媽的榮耀,要用多少虎子的眼淚交換?一本讓現代家長重新思索的書。 名人推薦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陳麗如(兒福聯盟執行長)、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賴芳玉(律師)、傅娟(知名主持人)◎心疼推薦◎ 媒體好評   「愛,不該是父母責罰孩子的藉口;在真實家庭暴力與父母期望之間,往往就只是一線之隔──

而這一條線,總是被模糊、淡化,造就出許多受傷的心靈。」──法國《世界報》   「這本書如同一陣響雷,打醒了沉默的律法,如此駭人,如此令人心痛!」──法國《快訊》   「席琳的筆調毫不浮誇,也不見任何歇斯底里的用語,她坦白地面對自己的傷痛,意不在控訴父親犯下的罪行,而是為自己尋找出路,求得一線重生的希望。她的故事讓人憐惜,也不禁為她的勇氣喝采!」──法國《解放報》 作者簡介 席琳.拉斐爾(Céline Raphaël)   1984年4月11日出生於法國奧弗涅。   1986年,開始學鋼琴。   1988年,開始被父親以皮帶抽打,作為彈琴表現不佳的懲罰。   1998年

,受厭食症所苦,跟學校護士透露了長期受虐的狀況。   1999年,被暫時安置在醫院與寄養家庭,一面準備大學會考,志願是當醫師。   2008年,拿到醫學博士。   席琳.拉斐爾現年29歲,她曾是法國音樂界的明日之星,如今則投身她所熱愛的醫療工作。在《過度教育》中,她首度揭露了自小因天賦優異而遭受不人道訓練的悲慘童年。 譯者簡介 黃琪雯   兼職譯者,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法文筆譯組畢業。譯有《二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亞瑟與禁忌之城》、《杏仁》、《爸爸,我們去哪裡?》、《我十歲,離婚》、《爸爸沒殺人》、《對不起,她不在了》、《雨傘默默》等書,以及法語電視影片數部。   01

1  引言 014  1 兩歲半,最初的音符 021  2 「先生,您的女兒很有天分!」 029  3 沉默中的學習 034  4 我爸媽錯過的童年 040  5 回到法國,有希望了! 047  6 第一堂課,將我打落地獄 059  7 雙重人生 066  8 儀式 069  9 水深火熱的週末 083  10 第一場國際比賽 089  11 音樂盒 098  12 彈奏的動物和劊子手 104  13 進行抵抗 110  14 向貝爾同先生坦白 114  15 有人注意到我了! 121  16 我的傷是自己造成的 128  17 不逃,就會死! 133  1

8 陷入瘋狂 138  19 通報 144  20 強行安置 148  21 我的名字叫X 155  22 寄養家庭 161  23 兒童之家 170  24 審訊 177  25 媽,你會生我的氣嗎? 185  26 離開兒童之家 194  27 爸爸要來看我了? 199  28 二度虐待 207  29 說謊癖 211  30 瀕臨崩潰 218  31 最後一戰 228  32 原諒?不原諒? 235  後記 引言   就在我十歲生日過後不久的某一晚,我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頓,他不准我吃晚餐,並且堅持要我接受最後一個懲罰之後,才可以去睡覺。他把我帶進廚房,

讓我在餐桌前坐下,拿出了一個盤子,然後將冷掉的煎蛋捲、一罐優格、麵包、水,以及沙拉通通混在一起。   「全部都得吃完。就連醬料也是,不然別想給我離開這張桌子。」   當下,在反抗與絕望交雜之下,竟然使我有膽量地轉身向他,哭著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才會讓他如此地折磨我。我說,就連我們的牧羊犬海登,得到的待遇也比我好。但是,爸爸只是盯著我,冷冷地回答:   「你比狗還不如。」   這些無可挽回的字眼,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血肉之中,讓我永遠忘不了,也難以擺脫。   在這之後,流逝的年月總是提醒著我那些字眼的存在,並且在我感覺歡樂時,如同煞車一般,猛然阻止我全心投入。我幾乎無法信任自己

,也不怎麼愛自己。   我長得並不算醜,但也不算漂亮。   雖然不能說我笨,但我覺得自己並不算聰明。   我很難想像會有人以我為傲,因此,每一天、每一天,我會為著這麼多年以來,有個伴侶一直如此熱烈地愛我,而感到訝異。但隨即,一種彷彿自己是騙子的不快感,又會油然而生。   我爸爸想要我成為出類拔萃的鋼琴家。他以完美要求我,可我卻無法符合他的期待。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卻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每當我照著鏡子時,總想起自己在這麼多年以來,為了活命所做的努力。這麼多年以來,在默默受苦的同時,我一直懷抱著希望,期待有人前來解救我,帶我離開我爸爸。我很努力地讓自己活著,也活了

下來。時至今日,我認為自己甚至可以說是有成就的;不但完成了一份自然科學論文,醫院實習也即將期滿,且也開始與兒虐進行戰鬥,以解除禁忌,避免有人同樣在沉默之中受到傷害。除此之外,法律與我們的思想也該有所變革,以使家庭內虐待(它是可以那樣輕易地隱藏,以至於外人難以發覺)從此絕跡。   現在回想起來,我要說的是,從各個方面來看,我,比一隻狗還來得有價值。   遺忘?或是原諒?或者,該如何重建自己?也許藉著述說,就可以避免最糟糕的事情發生在孩童身上,同時打開那些孩子身旁成人的雙眼。   這是我的故事。以我的音樂天分之名,我成了一隻彈奏的動物,而我爸爸,則是我的劊子手。然而我身邊的其他人,卻只

是裝作什麼都沒聽見。   今日,我的手指在鍵盤上躍動著;而我,也將回憶擱置於琴鍵之上。我依照自己的韻律節奏,譜寫出我的故事,期盼終能找到全新的和諧樂章。   請聽我慢慢彈奏。 1 兩歲半,最初的音符   那是一個嚴寒的冬夜。雪花飛過大地的同時,也覆蓋住了一切。外頭茫茫一片,除了鄰居屋舍透出的幾道光線之外,什麼都看不清。那時,我們住在阿爾代什省的一間屋子裡。這間屋子,是我爸媽在某次人生陷入困境時所親手搭建的。在我這個小女孩的眼中,這間房子是那般地寬廣無際,彷彿是座城堡。地下室甚至還有我專屬的遊戲間,讓我擺進所有的玩具。儘管庭院披上了一件長長的白色大衣,但從窗外看出去,還是不難猜出這原是

座占地數公頃,且有一條小河沿著蜿蜒流淌的美麗庭院。我爸爸這個人對園藝極為狂熱,只要一得空,便會翻鬆庭院的土地、澆水、栽種蔬菜。在天氣適宜時,還會花心思照料他種的果樹。他在露天平台附近,特地為我整理出一座遊戲區,裡頭有鞦韆、溜滑梯。當天氣放晴時,我便可以在這裡玩。   媽媽坐在沙發上,我依偎在她的懷裡。眼前壁爐的火正燃燒著。有人按了門鈴。爸爸一個起身去開門,免得門鈴聲吵醒了我剛睡著的妹妹瑪麗。   我看著爸爸。此時的我,看他的眼光仍是尊敬,但也已經有了畏懼。爸爸的身形高瘦;一頭如同烏木般漆黑的頭髮,襯著棕褐色的臉龐;蓄著的鬍鬚使面部輪廓顯得突出,並使他看起來格外嚴肅。他的眼神嚴峻,而且極少微笑 

── 或許是新近負責的職務使然。此時的他,才剛滿三十歲,便當上了總工程師。   兩位搬運工站在門前,雙手正托著一台原木色的直立式象牙鋼琴。   爸爸對我說:「這台鋼琴是送給你的。」他雙眼閃耀著光芒,神情驕傲地看著媽媽,彷彿這台樂器修復了他過往留下的傷痕。在這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個孩童夢想中的美妙禮物,將會成為開啟夢魘般人生的藉口。

直立式鋼琴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此文和 @benq.lighting.tw 合作。
這次抽到的曲目是...迪士尼的入園歌!!!居然現在才知道這首是木偶奇遇記的歌😂

每天都必須摸到鋼琴的人,遇到這位BenQ PianoLight智能鋼琴燈,真是相見恨晚。

這是為直立式鋼琴設計的一款燈,除了底座有符合鋼琴設計的凹槽,能照到的範圍也大大的加長了!!我喜歡長的~~(一般檯燈的範圍真的很有限)
可以照亮完整譜面以及88個琴鍵,也能自由調整燈光的冷暖,和智能偵測你所需要的光源!!猛!!

推薦給每個需要和鋼琴長時間奮戰的孩子與家長,為了不要被老師電!該練的要練,同時也能照顧我們最重要的雙眼👀。

從學琴到現在已經20幾年(不要問太詳細)對我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過程當然經歷過許多痛苦、失敗(還有鞭打),但我很開心我有堅持到現在♥️無論孩子未來職業是否和音樂相關,這些都是人生中最珍貴的養分。

購買連結底加👉🏻 https://bit.ly/3dQIUSn

#照亮夢想續航力
#benq
#pianolight
#練琴神器
#鋼琴老師很兇要記得練琴

仁醫樂手

為了解決直立式鋼琴推薦的問題,作者黃美賢羅伯特.維亞加斯 這樣論述:

上班拿手術刀,下班拿樂器 你的醫生很可能有一個祕密身分     旅美音樂家 馬友友 盛情推薦   波士頓隆伍德交響樂團不可思議的故事   揭露音樂與醫學之間驚人的交互影響與對話   音樂如何改變醫學?音樂能像醫師治療病患那樣,療癒醫師?作者黃美賢醫師引人入勝的敘述,帶領我們一探同時從事音樂與醫業者的生命樣貌。其中,治療與音樂不但並行不悖,還相輔相成、相互輝映。波士頓隆伍德交響樂團驚人的故事,揭露了音樂與醫學間不可思議的對話,兩者在神經學層面上的交互影響,將為整體醫療行為帶來莫大助益。   你也許聽過隆伍德交響樂團(Longwood Symphony Orchestra,LS

O),但它可不是普通的交響樂團。LSO創立於1982年,成員由波士頓地區傑出的醫師、醫學院學生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組成,並自1991年起,在主席、首席小提琴手黃美賢醫師(Dr. Lisa Wong)的領導下蓬勃成長。這群以自己的非凡成就引以為豪的音樂家,已享譽全球,擁有廣大樂迷。   黃美賢醫師在書中記錄了這些醫師的音樂才華,如何影響了他們從事醫療行為的方式;相對的,他們的職業對其音樂又帶來何種改變。當一位外科醫師從忙亂的急診室,轉換到嚴謹的交響樂團排練時,這中間經過怎樣的認知與情感轉換?早上到貧窮社區出診,接著當晚在爵士樂團吹奏小號,是什麼樣的感覺?   本書優美獨特,令人耳目一新且充

滿正面能量,是具備一切元素的大眾非文學作品,在情感、靈魂、身體、智性與靈性的交織中,譜出動人的樂章。 本書特色   「恭喜隆伍德交響樂團,為音樂與醫療建立起如此清晰易懂的關聯。遵循史懷哲博士的『尊重生命』哲學,黃醫師與隆伍德交響樂團的成員,多方面彰顯了人性。」——馬友友   「表演的廣度與創造性以及驚人的細膩,讓我印象深刻。但這不是波士頓交響樂團,也不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而是隆伍德交響樂團。」——《華爾街日報》   「音樂讓人類生存的每一面向,獲得養分、支持、維繫及力量。音樂對我們的醫療人員及他們所執行的療癒藝術,是多麼自然天成的夥伴。黃醫師引人入勝的敘述,提供了一扇進入醫療人員

生命的忠實窗口;在那裡,療癒與音樂正幸福地共舞。這是所有追尋生命喜樂與貢獻的人必讀的啟發之書。」——馬克.邱吉爾、迪恩.艾默里塔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暨美國系統總監   作者簡介 黃美賢 Dr. Lisa Wong   黃美賢博士是哈佛醫學院小兒科的醫師,並在波士頓南岸自己開業。她是隆伍德交響樂團董事會主席,麻州兒童觀眾計畫的董事,並協助成立「讓音樂回來」計畫,讓波士頓公立學校又再度開始在課堂上教授樂器演奏。 羅伯特.維亞加斯 Robert Viagas   羅伯特.維亞加斯創立並經營Playbill.com、Theatre.com及百老匯電視網,也是Playbill出版的編

輯。他撰寫或編輯過十四本書,現居紐約市。   前言─—柏納德.羅恩醫師 前言─—黃美賢醫師 第一部:醫界音樂家登場 1 醫界音樂家序曲 2 帶著小提琴的小兒科醫師 3 音樂與治療師,從阿波羅到史懷哲博士 4 隆伍德交響樂團找到了它的蘭巴雷內 第二部:音樂、醫藥與治療 5 音樂家—醫師調合 6 音樂作為治療媒介 7 音樂與腦部發展 8 左半球與右半球 9 克服失調 10 音樂家,治好你自己 11 音樂與心理健康 第三部:醫界音樂家及社區 12 從衝突和弦到完美和諧 13 把人性帶回醫界 14 未來的醫界音樂家 附錄A:我們聽的音樂 附錄B:來自醫

界音樂家的個人建議 引用文章 附加文章 隆伍德交響樂團的社區夥伴一九九一~二○一一年 附注   前言   我這一生都在和病患與觀眾分享音樂與醫學的療癒藝術。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這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似處。兩者都需要高度訓練、熱情、專注,還有分享的天性。當音樂家看著一段樂曲,那些音符只是紙上的黑點──是聽覺的視覺呈現。一旦經過分析、消化和瞭解,而且一旦音樂家加入他或她自己的聲音、經驗和創造力,那些黑點就會奇蹟般地轉化成令人震撼的美麗樂章,或令人心碎、充滿感情的音樂。身為醫師,我們也同樣看到,診斷結果可以直接來自一堆實驗室檢驗報告或大批X光片。醫學就像音樂一樣是門藝術:我們將解剖學

和生理學的知識合併後,加入經驗和創作力──然後得出只適用於某個病人的最佳診斷結果。就像我們聆聽音樂,我們也必須聆聽病人的話。   以音樂療癒人群是我自己家族的共同信念。我先生,小提琴家張萬鈞(Lynn Chang)是一對醫師夫妻的長子,如果他沒有在一九七四年還在哈佛大學唸書時,於義大利贏得國際帕格尼尼大賽首獎的話,很可能也會成為醫師。當他回到美國時,他很高興地退了有機化學課(雖然我覺得他會成為一個好醫師!),轉而成為一位職業音樂家。他用他的音樂關懷他人。作為演奏家和老師,他指導並鼓舞了許多年輕人,跟著人生旅程的腳步,持續追求他們的夢想,無論是不是和音樂有關。有些他的學生進入美國的頂尖管弦樂

團,從洛杉磯到芝加哥到波士頓都有。其他人則一邊當醫師、工程師或科學家,一邊持續音樂生涯。我們都相信,音樂感動人生,並產生真正的社會改革。二○一○年十二月,萬鈞獲邀在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為得獎者詩人劉曉波演奏,他也是一位身陷囹囫的人權鬥士。在那裡,對著一把象徵性的空椅子演奏,他的音樂傳達出有力的訊息。安徒生常被引用的話聽來真實無比:「語言表達不出的意思,音樂可以。」   本書描繪好幾位我的音樂與醫學上同事的生活,他們投注相同心力,透過他們的醫術與音樂來改變世界。這是關於隆伍德交響樂團的故事,它是波士頓一個由醫療專業人士所組成的樂團。正如交響樂團中每個樂器都扮演不同角色,隆伍德交響樂

團的每位成員,也在這個醫界音樂團體中扮演獨特的角色。有些人是活力十足的年輕學生,人生才正要起步;其他人則是資深的元老級醫師,有著多年的管弦樂團經歷。二十八年來,樂團一直在音樂、醫學及社區服務三個元素間尋求平衡,盡其所能地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更健康、音色更優美的地方。   我們一直在投入心力讓我們的社會恢復生氣。過去一百年來,醫學的發現與技術已根絕了許多疾病,改善了生活品質,並延長人類的壽命。但醫學技術仍有未盡之處。身為醫師,我們必須回歸醫學的根源。通常,診斷結果並不是靠著另一次的實驗室檢測或電腦掃描,而是安靜地和我們的病人坐在一起。一個人的「生命跡象」不僅在於溫度和血壓,也在性格與情緒中。

我們的音樂訓練幫助我們去傾聽,而不只是聽見,而且能辨認出,每次的診斷中都有一首歌曲。 黃美賢醫師  二○一一年十一月於波士頓   第一堂鋼琴課   我最早的童年記憶之一是我們家的第一堂鋼琴課。事實上,那是我大姐的課,但它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黛安七歲那年,爸媽覺得她已經夠大,可以學鋼琴了,因此,一台閃閃發亮的史多利&克拉克直立式鋼琴,便成了我們家的焦點。在當時,我們並不到音樂學校或鋼琴教室去上課,而是到處教課的鋼琴老師到我們家來。鋼琴和鋼琴老師的到來,是一件大事。   第一堂三十分鐘的課過得很快,黛安和老師一起坐在鋼琴椅上,而我則躺在附近的地板上,盯著天花板的圖案看。她學著把拇指放

在中音C的位置,還有每根手指的編號,從一到五。她學習基本的音階,還有約翰.湯普生的《當代鋼琴課,第一冊》的最初幾頁。一等老師離開,黛安回去玩她的洋娃娃後,我就爬上鋼琴,把我所聽到的都彈出來。   這種情形持續了好一陣子。黛安每個星期上她的課,而我也每個星期模仿我所聽到的內容,直到我媽終於問我,我是不是也想上鋼琴課。我當時三歲,簡直樂翻了。就某種意義上而言,音樂一直都是我的主要用語。   雖然我是我們家唯一一個這麼早開始學音樂的小孩,不過,我們五個在七歲之前都已經會彈鋼琴。直到數十年後,我才明白,這種早期的訓練,對我們腦部神經元的可塑性有多重要。當時,這就只是我們家會做的事而已。一旦我們顯現出對

鋼琴的天賦與熱誠,我們就能得到選擇第二項樂器學習的機會,作為獎勵。我的姊姊、哥哥和我都選了小提琴,我妹妹則愛上大提琴。而我那個總是很激進的小弟則選了小喇叭來折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