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樹叢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矮樹叢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WilliamT.Close寫的 伊波拉病毒:50年來最恐怖的瘟疫浩劫 和黃仁宇的 緬北之戰(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矮樹叢 - 海词词典也說明:海詞詞典,最權威的學習詞典,專業出版矮樹叢的英文,矮樹叢翻譯,矮樹叢英語怎麼說等詳細講解。海詞詞典:學習變容易,記憶很深刻。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聯經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謝明燁所指導 周禮的 以虛擬實境探討空間元素對個人領域感之影響 (2018),提出矮樹叢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虛擬實境、個人領域感、空間元素、私領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惠珠所指導 蔣建國的 校園綠籬植栽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北部地區國小為例 (2003),提出因為有 綠籬、植物多樣性、校園自然化、校園教材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矮樹叢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bush - Yahoo奇摩字典搜尋結果則補充:bush. 小灌木,矮樹叢. PyDict. bushed · 查看更多. KK[bʊʃt]; DJ[buʃt]. 美式. adj. 被草叢籠罩的;不知所措的. Dr.eye 譯典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矮樹叢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伊波拉病毒:50年來最恐怖的瘟疫浩劫

為了解決矮樹叢英文的問題,作者WilliamT.Close 這樣論述:

  ★ 《伊波拉浩劫》作者理查.普雷斯頓 真誠推薦!   ★ 本書獲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好評!   「我們都是居住在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裡,只要一個國家咳一聲,其他的國家就無法安眠。」——威廉.克羅斯(William T. Close, M.D.)   它毫無預警地襲來——一種沒有名字的致命疾病……完全無法治癒!   威廉.克羅斯博士自封為鄉村醫生,於1960年前往薩伊,在當地從事內、外科醫師工作已長達16年之久。1976年一種神秘的病毒在薩伊(現剛果共和國)雨林的深處──燕布窟首次爆發時,他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基於通曉薩語和擁有過去的經驗,成為處理這個疾病所組成的臨時團體中,當地

人和外國人之間的橋梁,位於疫情風暴中心的他,別無選擇,便開始日夜拼命地努力阻止及控制疫情爆發。   這場瘟疫浩劫、傳染病發現者及因罹病而死和倖存者的經歷,日漸盤據克羅斯博士的心。而那些日子以來的紀事,數以百計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捲入了這場傳染病,讓他感到不得不緬懷他過去曾經認識和失去的勇敢人們。就因為,這個疾病對於叢林居民和神職人員的打擊,讓他決定將這則親身歷經當時瘟疫的真實故事公諸於世:一部可怕的、完全真實的記載,故事就從一個看不見的死亡殺手開始。   它毫無預警地襲來,一種沒有名字的致命疾病……完全無法治癒。在伊波拉河以南60英里的偏遠村莊Yambuku的一個天主教傳教團所屬的一家小醫

院,當地教師馬巴羅.洛凱拉(Mabalo Lokela)帶著一股烈性發燒前往診所就診。露西修女是佛蘭芒的修女和護士,為他注射了一針抗瘧疾的藥物後,擦去注射器,等待著她的下一個病人。短短幾天,馬巴羅教師便傳來死訊,其他人也相繼地病倒。不到三周後,病毒也奪去露西修女的生命。瘟疫的恐慌開始逐漸爆發,但當村民試圖逃離時,所有通往Yambuku的道路又全都被封閉了,企圖逃離死神魔爪的村民被迫只能返回。由於醫療特派團唯一可以和外界聯絡的無線電只帶來壞消息,少數存活的修女和醫務人員別無選擇,只能祈禱,並想知道:他們還能存活多久的時間?   在只能依靠無線電與外界聯繫的情況下,孤獨、蒙昧、哀傷、疑惑,是村落

所有人揮之不去的內心陰影。死亡,像瀉地的水銀般無法橫阻,燕布窟的淚水,除了悲傷還有恐懼。教區神職和醫療人員奮力不懈地與死神博鬥,仍然抵擋不住病毒摧枯拉朽的狂暴。村民一個個相繼倒下,只能隨處挖掘墳洞草草掩埋;生者則徘徊在哀慟與疑懼之間,會不會下一個倒下的就是自己?究竟它們是如何渡過這場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歷經的浩劫呢?   就這樣,1976年伊波拉病毒蹂躪了整個燕布窟教區和周遭的村落,原本寧靜規律的綠洲,一夕之間成為恐怖和死亡的焦點。2003年,SARS造成全台恐慌,短短時間內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更造成經濟上無法評估的重大損失。2020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又再度大爆發,相信我們能在如此困難的狀況下,

藉由以往所經歷恐怖的病毒爆發經驗,再加上如今更進步的醫療技術及全世界團結一心的勇氣和信心,必能找出人類對抗病毒最佳的解決之道。

矮樹叢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邵族知多少?
‧於2001年正名,是台灣第10族原住民。本套書初版是2002年,故只錄集10族傳說故事
‧當時的阿里山包括今天彰雲嘉的淺山丘陵,日治時代將邵族視為鄒族之一(當時稱「曹族」)
‧吳沙開墾水沙連造成衰落,日本人興建日月潭水庫,淹沒了絕大多數邵族棲地,目前邵族人口僅300多人,但族群意識仍清晰明確,並保存母語與信仰祭儀
‧祖靈籃又稱公媽籃,相當於祖先神位,每家戶都有。祭告祖靈由先生媽(女性祭司)執行。
‧愛唱歌的民族,催眠歌兒歌、情歌、工作歌、即性感懷歌都有,目前日月潭表演的杵歌主要是打獵歌與迎賓歌
  
邵族神話與傳說:
1.白鹿傳奇:邵族定居日月潭的起源
  白鹿的出現像是祖靈的獻禮,把邵族從遙遠的西部,奔過阿里山北部淺丘,帶到了濁水溪上游、豐美的日月潭畔。邵族人歡喜遷居,並將初抵之地稱作「普吉」(白色),以感念白鹿。
  
2.長尾巴的小矮人:與異族的衝突與後悔
  住在濃密樹叢山洞裡,聰明多才的小矮人,和善教導邵族製作器具與耕種技巧。但邵族青年不顧矮人的拒絕,強闖山洞,讓平時刻意遮掩尾巴的矮人們驚慌竄逃,並在氣怒中離去。這個故事意味著邵族人的悔意與思念。
  
3.日月潭的長髮精怪:破壞漁具,禁止竭澤而漁
  一向與邵族人和平相處的長髮精怪達克拉哈竟一再破壞漁具,原來是防止過度的捕撈帶來滅絕。從此遵守各種魚獲捕撈期間,並限制漁網不可太密、魚筒不可太粗…
  
4.黑白孿生子和祖靈籃:供奉祖先的起源
  水社頭目妻子生了黑白孿生子,在邵族意味著不吉祥,他狠心將黑臉男嬰投入潭中,卻夢見男嬰哭泣託夢,並傳授準備祭籃,盛裝祖先用過衣物,大小事與祭典均向祖靈籃稟告,便可消除災厄。
  
5.大茄苳:漢人的開墾卻是原住民的悲歌
  日月潭邊的大茄苳樹庇佑邵族的繁盛,漢人為了「開墾」水沙連,鋸倒象徵最高祖靈巴薩拉的大茄苳,樹汁染紅整個潭水。從此邵族頻遭瘟疫與漢人侵襲,逐漸衰落。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譯者簡介:文魯彬(Robin J. Winkler)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原為美籍人士,2003年10月歸化為台灣公民(中華民國國籍)。長期以來關注環境生態保護、台灣原住民土地權益及文化保存,大量心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之政策、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同時引進美國許多減量消費、環保書籍翻成中文出版以推展理念,如《商業生態學》、《森林大滅絕》、《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足人生原動力》、《還我綠色地球系列》等書籍。

以虛擬實境探討空間元素對個人領域感之影響

為了解決矮樹叢英文的問題,作者周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不同空間元素下,臺灣人專屬的個人領域感,及釐清虛擬實境的實驗方法是否可取代真實環境的方法,做為個人領域感的研究工具。以量表先對三個分別具有不同設施物之場景進行虛擬實境及真實環境之個人領域感比較,再以虛擬實境對十一個分別具有不同設施物之場景進行個人領域感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真實環境與虛擬實境中之個人領域感並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真人與虛擬人物在較遠的距離時,人的距離感受及舒適度皆為恰當的狀態,當真人與虛擬人物過於靠近自身時,人會有「不舒服」、「太近」、「想要馬上離開」的感覺,證實虛擬實境可取代真實環境,並為探討個人領域感之有效方法。研究結果也顯示個人領域感之包容程度在斜向時較為寬容

,但無論正向或斜向,1.5公尺皆為適當距離。不同設施物會影響個人領域感之包容程度,但皆有一定程度之相似。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因國情、文化不同,其個人領域感有些微差異。

緬北之戰(二版)

為了解決矮樹叢英文的問題,作者黃仁宇 這樣論述:

  這是黃仁宇先生的第一本書。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戰地報告,是記錄中國抗日遠征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本書從中國部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面。作者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以最切身的角度記下了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非常珍貴。 作者簡介 黃仁宇   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01年1月8日逝世於美國紐約。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19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

、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19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1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19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聯經2006)、《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聯經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聯經199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

代中國的出路》(聯經1994)、《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2001)、《大歷史不會萎縮》(聯經2004)。 戰地記者黃仁宇  更河上游的序戰  緬北的戰鬥  孟關之捷  拉班追擊戰  隨軍出擊記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個罐頭  加邁孟拱戰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戰  「這種敵人」  老臘戍和新臘戍  「業餘新聞記者」(代跋) 名家推薦 戰地記者黃仁宇  林載爵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軍可以直趨中東,控制印度洋。緬甸的淪陷對中國戰場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

的國際交通僅靠飛越「駝峰」航線維持。因此,中、美、英三國都認為必須反攻緬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國駐印軍的補充、訓練大致完成,反攻緬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時機業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黃仁宇和一群軍官作為先遣部隊,飛過「駝峰」到達印度的藍伽,設立新一軍的總部,此後一年半他就參與了反攻緬甸的行動,並且成為一名前線觀察員,當起了戰地記者,一邊服役一邊寫了十餘篇文章,投到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公報》及其他報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結集後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成為黃仁宇的第一本著作。    做為戰地記者,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須強調光明面,這是他日後在回憶錄《黃河青山》中的自白。但是,即便如此,他說他還是自有定

見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裡注意營以下的行動,而極力避免涉及高級長官,並且盡量以親自在戰鬥部隊之目睹為限。這十幾篇通訊無法有系統地將緬北各戰役作一描述,但還是保存了幾場戰鬥的細節,包括兩次戰車攻擊,一次飛機轟炸,一次負傷和幾次步、砲兵的戰鬥。儘管是紀實報導,但讀者已經可以深刻感覺到黃仁宇的小說技巧,每篇文章有情節、有鮮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發展、有作者的感懷與意念。透過這本書,我們一定會有同感:黃仁宇日後深具魅力的歷史寫作方式原來是其來有自。    「軍人的生活像一團夢,整個人生的生命又何嘗不像一團夢!」(「八月十四日」),這場緬北之戰對黃仁宇的人生觀顯然有一定的影響。晚年回顧這段歲月,他

說,每天都有人被炸斷腿,頭顱大開,胸部被打穿,屍身橫在路邊,無人聞問,他看到的人類痛苦不知凡幾。但是,當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時,個人反而從中解放。戰爭帶領人們進入生命中稍縱即逝的重重機會及無比神秘之中,因此,戰爭無可避免會引起各式各樣的情緒及感懷。    這樣的情緒及感懷只能藉助日後的回憶加以抒發。「拉班追擊戰」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個敵人的屍體,頭浸在水內,他是一個大尉,旁邊的樹枝上晾著泡濕的地圖和英日字典。黃仁宇在戰地報導中平實地記錄此景,毫無私人情緒。然而,這一幕卻讓他久久無法忘懷,以致於在《黃河青山》中,他多了這樣的感懷:「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

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誰敢說他不是大學學生,脫下黑色的學生裝,換上卡其軍裝?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接著,黃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來之筆:「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瀰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大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    在「密芝那像個罐頭」裡,他描述雲

濃雨密下,負傷將士的擔架不斷扛來。一隊美國兵卻依舊英雄氣概地站著,一動也不動。有些傷兵在呼叫,有些傷兵雖不呼叫,而他們失血的臉卻是那麼憔悴!戰爭是殘酷的,但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畫面!對於這群美國步兵的感懷,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黃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傾盆大雨無情地下著,這些士兵肩荷著卡賓槍,顯然在等候出發的命令,全都站著不動,不發一語。我能說什麼呢?要我說他們英氣勃勃地站著,堅忍不拔,昂然挺立,決心承擔戰爭的重任,忍受惡劣天氣的折磨?他們的眼圈和無動於衷的表情都讓我別有所感。下雨會讓他們想家嗎?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鄉?」目睹這一場景幾天之後,就在密芝那,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一場戰鬥中,

黃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槍擊中貫穿倒地,所幸沒有傷及骨頭。「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黃仁宇這麼說。    本書在出版六十年後重新問世,正可帶領我們進入黃仁宇心路歷程的出發點,對於黃仁宇的人生觀與歷史觀當有更多的瞭解。 序   各位看地圖,知道印度沙的亞以南和孫布拉蚌以西有一段地區,上面蓋滿了重重疊疊的等高線,又點遍了圓葉樹的記號,國境線到這裏就斷絕了。這裏是屬於中緬未定界的地區。我們稱之爲野人山。顧名思義,大家都可以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塊蠻荒野地。    這裏的樹林,綠得發青,又青得帶腥。在樹林裏面,只聽得山下急流嘩嘩作響,枝葉叢裏的昆蟲鳥獸各發妙音;此外就不知天昏地暗。山洞門口有時伸

出一個蛇頭,頂上樹起紅色之冠,當它張開血盆大…

校園綠籬植栽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北部地區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矮樹叢英文的問題,作者蔣建國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實地調查之方式,輔以相關人員訪談與文件收集,探討國小校園綠籬之現況,包括綠籬植物種類多樣性與特性(種源地、生活型、外形特徵),並歸納校園綠籬的型式與風格,進一步依校園自然化與教材化原則,檢核校園綠籬案例,提出綠籬營造之建議。結果摘要如下: 1.花蓮北區共50所國小,校園綠籬植物共70科165屬221種,其中矮仙丹(Ixora × williamsii)最常見,出現率達80%,其次為黃金露花(Duranta repens)、變葉木(Codiaeum variegatum)、月橘(Murraya panicula

ta)、黃金榕(Ficus microcarpa 'Goldon Leaves')。 2.綠籬植物大部分為外來之栽培種,佔67%;原生種與歸化種較少。生活型以灌木最多,佔45%。 3.各校平均約17種,以吉安國小的37種最多;各校原生種與歸化種比例普遍不高,平均約25%。 4.校園綠籬的型式可歸納為四型,即「線形,密植」型、「線形,非密植」型、「非線形,密植」型以及「蔓籬」等。其中「線形,密植」型為一般的典型綠籬,依其風格又可區分為強修剪的整齊形與相對放任的非整齊形,後者是校園中較為常見的綠籬風格,約70%的校園綠籬屬此。

5.校園綠籬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校園圍籬、境緣與園徑綠籬、水生棲地旁灌叢、擋土牆蔓籬、遊戲蔓籬…等。 6.利用綠籬進行校園自然化與教材化時,可以參考的方向有:增加綠籬植種的多樣性;使用原生植種;運用綠籬誘發生態活動;以及運用植物特性強化主題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