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勞拉·A.金寫的 體驗心理學(第2版) 和John Creswell的 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 和學富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王篤強所指導 鍾耀林的 鄉村振興與社會工作: 資産爲本式農村社區活化的廣東本土經驗與反思 (2021),提出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鄉村振興、社區活化、社會工作、資産爲本社區發展模式、本土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薛理桂所指導 余皇瑋的 我國政治類人權檔案開放應用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人權、人權檔案、檔案開放應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體驗心理學(第2版)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作者(美)勞拉·A.金 這樣論述:

一些人學習心理學理論而另一些人則在體驗它。本書中附有30余段學習視頻,輕掃二維碼即可觀看;每章后的關鍵術語幫助你掌握心理學基本概念;豐富的自我測試與練習,隨時檢驗學習效果;立足於學科前沿,每章都有心理學的新趨勢和研究發現;扎根於真實生活環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個性化的問題和形式多樣的練習,使你親身體驗心理學的樂趣。 勞拉·A. 金(Laura A. King),全球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坦普頓大獎得主,關注幸福與正常生活的新銳學者。她是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心理學導論課程。鑒於教學和科研上的傑出貢獻,她

曾於南衛理公會大學獲得六項教學獎,於密蘇里大學獲傑出研究和創造性活動大學校長獎。同時,她還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人格與個體差異》和《人格研究》雜志的編輯,並兼任多個學術期刊的副編輯。 一、科學心理學 1 心理學的定義及其歷史起源 心理的心理學界定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心理學的歷史視角 2 當代心理學研究取向 生物學取向 行為主義取向 心理動力取向 人本主義取向 認知主義取向 進化論取向 社會文化取向 當代7種取向的總結與歸納 3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 4 心理學研究的類型 描述性研究 相關研究 實驗研究 三類研究的應用 5 研究樣本與背景設置 研究樣本 研究情境 6

 研究倫理 倫理學指導 動物作為研究被試的倫理問題 價值取向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 7 學習心理學,瞭解自我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把心理學作為“你的科學”來學習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二、大腦與行為 1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特點 神經系統中的路徑 神經系統的組成 2 神經元 特定的細胞結構 神經衝動 突觸和神經遞質 神經網路 3 大腦的結構及其功能 研究者如何研究大腦和神經系統 大腦是如何組織的 大腦皮層 大腦半球和裂腦研究 大腦功能的整合 4 內分泌系統 5 腦損傷、可塑性與修復 大腦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 腦組織移植 6 遺傳與行為 染色體、基因和DNA 遺傳學研究 基因和環境 總結 關鍵

術語 自我測試 三、感覺與知覺 1 我們如何感知世界 感覺和知覺的過程與目的 感受器和大腦 閾值 感知感官刺激 感覺適應 2 視覺系統 視覺刺激與眼睛 大腦的視覺處理 顏色視覺 形狀知覺、深度知覺、運動知覺和知覺恒常性 3 聽覺系統 聲音的本質以及我們的體驗 耳朵的構造和功能 聽覺理論 大腦中的聽覺加工 聲音定位 4 其他的感覺 皮膚感覺 化學感覺 動覺和前庭覺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四、意識狀態 1 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定義 意識和大腦 心理理論 意識水準 2 睡眠和夢 生物節奏與睡眠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清醒和睡眠的階段 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睡眠 睡眠與疾病 睡眠障礙 夢 3 精神藥物

精神藥物的使用 精神藥物的類型 4 催眠 催眠的本質 對催眠的解釋 催眠的應用 5 冥想 正念冥想 大腦的冥想狀態 開始冥想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五、學習 1 學習的類型 2 經典性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研究 人類世界的經典性條件反射 3 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定義 桑代克的效果律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方法 塑造 強化的原則 應用行為分析 4 觀察學習 5 學習的認知因素 有目的的行為 頓悟學習 6 學習中的生理、文化和心理因素 生理制約 文化影響 心理因素的制約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六、記憶 1 記憶的本質 2 記憶的編碼 注意 加工水準 精細加工 意象 3 記憶

的存儲 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4 記憶的提取 系列位置效應 提取線索和提取任務 提取的特例 5 遺忘 編碼失敗 提取失敗 6 記憶科學對學習與生活的啟示 組織、編碼、複述和提取課程內容 自傳體記憶與人生故事 保持記憶敏銳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七、思維、智力和語言 1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 2 思維 概念 問題解決 推理和決策 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 3 智力 測量智力 基因和環境對智力的影響 智力的極限 多元智慧理論 4 語言 語言的基本屬性 語言和認知 生物和環境對語言的影響 語言的畢生發展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八、人的發展 1 探索人的發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遺傳和教

養如何影響發展? 早期經歷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 遺傳、教養和你自己 發展的三大領域 2 生理發展 產前的生理發展 嬰兒期和兒童期的生理發展 青春期的生理發育 成年期的生理發育 3 認知發展 童年期到成年期的認知發展 成年期的認知發展 4 社會情感發展 嬰兒期的社會情緒發展 埃裡克森的社會情感發展理論 5 性別發展 生理學與性別發展 性別發展的認知方面 社會情感經驗與性別發展 對遺傳與教養的重新審視:John/Joan案 6 道德發展 柯爾伯格的理論 對柯爾伯格的批判 社會情感背景下的道德發展 7 死亡、臨終和哀傷 恐懼管理理論:對死亡的文化保護 Kübler-Ross的死亡階段論 Bonan

no的哀傷理論 尋找死亡的真實意義 8 積極發展是終身過程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九、動機與情緒 1 動機理論 進化論取向 驅力降低理論 最佳喚醒理論 2 饑餓與性 饑餓的生物學 肥胖 性的生物學 性的認知、感覺/知覺因素 性的文化因素 性行為與性取向 3 超越饑餓和性:日常生活中的動機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 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自我調控:成功地追求目標 4 情緒 情緒的生理因素 情緒的認知因素 情緒的行為因素 情緒的社會文化因素 情緒分類 情緒的適應性功能 5 動機與情緒:追求幸福感 關於幸福感的生物因素 幸福感追求中的阻礙 幸福感的活動和奮鬥目標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

試 十、人格 1 心理動力學取向 佛洛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心理動力取向的批評者與修正者 對心理動力學觀點的評價 2 人本主義的觀點 馬斯洛的取向 羅傑斯的理論 對人本主義觀點的評價 3 特質論 特質理論 人格五因素模型 對特質理論的評價 4 人格與生活故事的觀點 默里的人格理論 身份的生活故事取向 對生活故事法的評價以及相似的觀點 5 社會認知觀點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 蜜雪兒的貢獻 對社會認知觀點的評價 6 生物學觀點 人格與大腦 人格與行為遺傳學 對生物學觀點的評價 7 人格測量 自我報告測驗 投射測驗 其他人格測評方法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十一、社會心理學 1 社會認知 人際知覺

歸因 作為社會物件的自我 態度 2 社會行為 利他主義 攻擊行為 3 社會影響 從眾和服從 群體影響 4 群際關係 群體認同:我們與他們 偏見 群際關係的促進方法 5 親密關係 吸引力 依戀 愛 親密關係模型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十二、心理障礙 1 定義和解釋異常行為 異常行為的三個標準 文化、情境與異常行為的意義 心理障礙的理論取向 異常行為的分類 2 焦慮障礙及相關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 驚恐障礙 特定恐懼症 社交焦慮障礙 強迫症 與強迫症相關的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3 情感和情緒障礙 抑鬱症 雙相情感障礙 自殺 4 進食障礙 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性暴食症 神經性厭食症與神經性暴食症

:原因和治療 狂食症 狂食症:原因和治療 5 分離性障礙 分離性失憶症 分離性身份障礙 6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7 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 8 與汙名作鬥爭 汙名的後果 戰勝汙名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十三、心理治療 1 生物療法 藥物治療 電休克療法 精神外科 2 心理治療 精神動力學療法 人本主義療法 行為療法 認知療法 療法的整合 3 社會文化方法與心理治療 團體治療 家庭和夫妻治療 自助支持團體 社區心理衛生 文化視角 4 心理治療的有效性 心理治療有效性研究 心理治療對健康的益處 有效心理治療的共同主題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十四、健康心理學 1 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 心理與身體的聯繫 2 做出積極的生活改變 行為改變的理論模型 階段改變理論模型 3 有效改變生活的資源 動機 社會關係 宗教信仰 人格特徵 4 為了更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控制壓力 壓力及其階段 壓力與免疫系統 壓力與心血管疾病 壓力與癌症 認知評價與壓力應對 成功的應對策略 壓力管理方案 5 為了更健康的身體(與心理):你的行為決定你的生活 進行身體活動 健康飲食 戒煙 安全的性行為 6 心理學與美好的生活 總結 關鍵術語 自我測試 附錄A 遨遊神經系統和大腦 附錄B 自我測試答案

鄉村振興與社會工作: 資産爲本式農村社區活化的廣東本土經驗與反思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作者鍾耀林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問題陳述 2壹、ABCD模式的本土化植入 2貳、社會與文化背景之差異 3叁、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背景之差異 5肆、ABCD模式自身的限制 7伍、本土化討論需要注意的問題

10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4壹、研究問題 14貮、研究目的 14第三節 核心概念界定與區辨 15壹、資產與資本 15貳、社區能力、社區資產與社會資本 16叁、社區活化、社區發展與

社區營造 17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第一節 廣東資產为本農村社區活化的脈絡 21壹、中國大陸農村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21貮、廣東鄉村振興的現實差距與社區政策的歷史脈絡 24叁、廣東社會工作跨越式發展與對農村社區活化的積極回應 29第二節 ABCD模式理論回顧 33壹、社區發展理論模式的轉向——ABCD模式的歷史脈絡 33貳、

ABCD模式的行动策略框架 37第三節 相關實踐與研究 51壹、農村社區活化的歷史脈絡 51貳、中國大陸農村社區活化研究的三種偏向 52叁、社區營造脈絡下的社區活化 53肆、農村社區資產活化的實踐過程與關鍵策略 55第四節 相關補充性理論 59壹、社會資本理論

59貳、內驅力理論 62叁、生態系統理論 63肆、協同效應理論 64第五節 綜合檢視 65壹、文獻小結 65貳、初步概念性架構形成

67第三章 研究方法 70第一節 研究取向 70第二節 研究樣本 72壹、研究場域 72貳、研究參與者 72第三節 資料收集

75壹、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75貳、焦點團體訪談 77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9壹、資料編碼與分析 79貮、信度與效度 81第五節 研究倫理

83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4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84壹、深度訪談受訪者基本情況 84貮、焦點團體訪談參與者情況 91第二節 受訪者ABCD模式概念地圖 93第三節 ABCD農村社區活化過程的本土經驗 100壹、一般階段模型與現實因素的影響

100貮、如何進入社區和確定發展方向 107叁、問題視角與資産視角在實務當中的割裂與整合 116肆、社工外來者身份對服務開展的影響 127伍、「離場」情況分析 133陸、本土實踐中社工的角色 136第四節 ABCD農村社區活化的本土化策略 139壹、「資産爲本」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39貮、「內在取向」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52叁、「關係驅動」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68肆、「內外互通」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79第五節 本土實踐當中的其他困難與挑戰 193壹、成效評估壓力與應對辦法 193貮、面對社區不公與糾紛的態度和處置方法 198叁、社會性別難題 201肆、社工流動的困擾 202伍、社區參與者流失的影響

203陸、其他考驗 204第五章 研究發現、限制與建議 206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6壹、受訪者ABCD模式概念地圖與三大問題 206貮、四種割裂、三種整合與兩種意識 208叁、融合度與社區活化階段選擇光譜 209肆、社區邊界、融合度與自己人效應

210伍、本土實踐過程中的其他壓力與挑戰 211陸、資産爲本的本土經驗——從拿來主義到本土化提煉 213柒、內在取向的本土經驗——五大具體策略 214捌、關係驅動的本土經驗——共識、融入、抽身與保障 215玖、內外互通的本土經驗——一把雙刃劍 216拾、本土化行動策略模型構建 217第二節 建議 221第三節 研究限制

224壹、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224貮、資料收集上的限制 224叁、資料分析上的限制 225參考文獻 226附錄 248

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作者John Creswell 這樣論述:

  本書旨在針對研究生及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的教育與研究人員提供其在撰寫研究計畫、學術期刊文章稿件、或碩博士論文時之必要協助。更進一步,本書可作為研究所層級之課程之主要教材或重要參考書籍。為求由本書之設計與撰寫模式中獲致最大之益處,雖然我期望讀者須先對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有基本之理解,但是為能提供讀者在研究過程中對相關議題之初步協助或起始認知,本書對於相關學術專有名詞或術語部分亦將作詳細闡述與解釋,且提供許多建議性的策略。   此外,本書亦可作為社會與人文科學領域讀者之參考。再者,根據對本書第一版內容之具體建議,讀者們期望本書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或研究範疇,因此我希望這個版本(第二版)之內容能符

合不同領域讀者們之需求,例如:市場行銷、管理、刑事審判與司法正義、心理學、社會學、各層級之教育領域(幼教、國民教育、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與成人繼續教育、護理與健康科學、城市研究、家庭研究、或是其他領域與範疇等。 作者簡介 張宇樑  Yu-Liang (Aldy) Chang 現職  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99學年度九年一貫中小學數學領域輔導群 南區委員  99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雲嘉 南區輔導委員  教育部主辦及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承辦之「八八水災重建數位關懷計畫」學會顧問 經歷  明道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原教學藝術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台中縣之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專任英語教師、組長 學歷  Ph.D., Divis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University of Idaho, U.S.A.  美國愛達荷大學  教學、學習、與領導研究所  哲學博士   主修: 課程與教學(領導、設計)   副修:數理教育、K-12教育  美國東華盛頓州立大學 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教育碩士  M.Ed.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學系學

士 吳(木宿)椒 Su-Chiao (Angel) Wu 現職  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所) 專任副教授  台灣幼教學術發展學會 秘書長 經歷  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所) 專任助理教授  亞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暨推廣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幼稚園園長及教師、托兒所保育員、音樂班及鋼琴教師 學歷  Ph.D., Divis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University of Idaho, U.S.A.  美國愛達荷大學  教學、學習、與領導研究所  哲學博士   主修:課程與教學

  副修:幼兒教育(K-8)  美國東華盛頓州立大學 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教育碩士  M.Ed.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幼兒教育學系學士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幼兒教育師資科 原序                                              iii曼陀羅:當「質」與「量」相遇時  何英奇專文推薦      xi王序                                             xiii蔡序                                             xv譯者序     

                                     xvii 第一部分:初步的考量與構思           1 第一章研究設計架構                             3研究三要素  4研究的三大取向  19研究取向選用之準則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9確定主題  29可研究的主題  31文獻探討的目的  32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三種研究取向之文獻探討  32設計技巧與策略  36撰寫文獻探討的模式  47 第三章 寫作策略與研究倫理上之考量              53撰寫研究計畫

  53寫作建議  59預期出現之倫理上議題  68 第二部分:研究設計                   77 第四章 緒論                                    79緒論的重要性  79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緒論  80緒論範例  82 第五章 研究目的之陳述                          93研究目的之意涵及重要性  93質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陳述  94量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陳述  99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研究目的陳述  104 第六章 研究待答問題和假設                     111質化研究之研究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111量化研究之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114混合方法取向研究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  120 第七章 理論之使用                             125量化研究中理論之使用  126質化研究中理論之使用  136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理論之使用  140 第八章 名詞釋義、研究限制與研究重要性       147專有名詞之定義  147研究範圍與限制  152研究之重要性  154 第九章 量化取向研究方法                       159調查及實驗的定義  159調查方法計畫的要素  160實驗研究的要素  168效度的威脅  177 第十章 質化取向研究

程序                       185質化研究之特性  185調查策略  189研究者的角色  190資料蒐集程序  191資料紀錄程序  194資料分析及詮釋  196確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201質化的敘述方式  203 第十一章 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程序                 217混合方法取向研究過程之要素  218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本質  218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策略之類型  219其他可供選擇之策略和視覺模式  222資料蒐集程序  228資料蒐集和資料驗證程序  229報告演示結構  230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程序的範例  230 參考書目           

                          237索引                                        247 原序 目標   本書對於人文與社會科學中之如何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一個架構、程序及構成取向。對於質化研究興趣與使用的增加、混合方法研究取向的浮現,及傳統量化設計形式的持續運用,共同催生了這本獨一無二的書籍,以對前述三種研究取向進行比較與探究。這項比較以介紹三種研究取向對知識主張的起始考量為起點,緊接著針對文獻探討與回顧,及省思學術研究中關於寫作與倫理議題之重要性等項提出說明。此外,本書緊接著針對研究程序的主要因素進行說明,諸如:緒論

的撰寫;研究目的之描述;確立研究問題和假設;理論之使用;定義、界定與陳述研究的重要性;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及程序。讀者在前述的每個步驟中都會接觸到質化、量化和混合方法三種研究取向之描述與說明。   本書封面圖樣是「曼陀羅」(mandala),它是印度或佛教中宇宙的象徵。曼陀羅圖樣的創作,可說是如同研究設計一般,必須要專注於研究之整體藍圖,而且更要重視研究中之各項細節。沙是構成曼陀羅圖樣的主要元素,創作時因為各細部圖樣間的精準位置之考量,例如有些部件甚至是由單獨或細小沙粒組成,所以通常是費時多天才得以完成。此外,曼陀羅圖樣亦表現出各部件在一個整體間交互作用的關係,這也正是研究設計反思過程之焦點,

亦即藉由各項研究元素來共同型塑一個完整的研究。 讀者   本書旨在針對研究生及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的教育與研究人員提供其在撰寫研究計畫、學術期刊文章稿件,或碩博士論文時之必要協助。更進一步,本書可作為研究所層級之課程之主要教材或重要參考書籍。為求由本書之設計與撰寫模式中獲致最大之益處,雖然我期望讀者須先對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有基本之理解,但是為能提供讀者在研究過程中對相關議題之初步協助或起始認知,本書對於相關學術專有名詞或術語部分亦將作詳細闡述與解釋,且提供許多建議性的策略。此外,本書亦可作為社會與人文科學領域讀者之參考。再者,根據對本書第一版內容之具體建議,讀者們期望本書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或

研究範疇,因此我希望這個版本(第二版)之內容能符合不同領域讀者們之需求,例如:市場行銷、管理、刑事審判與司法正義、心理學、社會學、各層級之教育領域(幼教、國民教育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與成人繼續教育、護理與健康科學、城市研究、家庭研究,或是其他領域與範疇等。 內容編排   在每一章節中,我分享摘自多元領域與研究範疇之實例,這些範例來自書籍、學術期刊、論文計畫和博士論文。雖然我的主要專長在教育領域,但前述的範例期望能包含且被融入在社會與人文科學領域之中。它們反應了在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社會中之弱勢族群研究的實例,以及社會研究者對傳統議題和族群之探究成果。此外,現今研究方法論之多元論、對各種不同哲

學思維之綜合論述、探究的多元模式以及許多的研究程序等都將在本書內容範圍之列。   這本書並非一本詳細論述研究方法的書籍;相反地,我特別強調研究設計的本質特徵。關於研究探究策略之範疇將被限制於下列經常被使用的形式或方法:量化研究中之實驗與調查研究;質化研究中之現象學、民族誌、紮根理論、個案研究和敘事研究;以及混合方法研究之縱貫性(連續)、橫斷性(同時發生)與轉換性設計。本書內容除了對準備與撰寫碩博士論文計畫的研究生有所助益之外,關於如何對研究計畫之口試委員發表呈現與討論磋商的議題亦將被完整的闡述於本書之中。   為達到學術性寫作之一致性慣例與規範,我試著消除任何有性別或種族岐視或傾向的字詞。所有

範例的選用期望能提供各種不同性別或種族相關的傾向以供參考。其次,在我提及質化和量化之討論過程中,個人之好惡亦將不會影響文章內容之編排;其實,讀者應該可以發現我交互使用質化或量化研究之範例作為該主題討論之起始點。再者,讀者應該也可注意到一些在本書中引用之較長的範例,對於其內容中所引用到之許多參考文獻與資料,讀者則須透過閱讀其他的書籍或著作才能得到完整的資訊;僅有在本書中被引述之段落內容的參考文獻會被列入在文末的參考文獻資料中,並非該篇範例之全部參考文獻都會被列入。   本書第一版我維持使資料可讀和易懂的特性,這些特性是強調重點強化過程中的步驟,附有注釋的較長段落提供給讀者主要研究想法,強調的字詞

來協助讀者建立他們在量化、質化和混合方法取向的字彙。每章最後的寫作練習,提供讀者實際練習運用該章所提之各項原則之寫作機會;此外,延伸閱讀部分則提供含有注釋說明的文章目錄,以便提供讀者對所研讀主題有更完整之理解。   本書的第二版,為回應研究之發展和讀者之回饋,內容中增加了多項新特色。   在量化和質化取向後增加了混合方法取向之研究設計。在每一章中,首先討論量化與質化兩種取向之設計過程,其次再對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設計過程進行討論。   研究計畫寫作之章節在第一版時列於最後一章,但在第二版中則移至第三章。事實上,在撰寫研究計畫之前,作者需要先考慮其基本寫作之全貌。   本書中亦涵蓋了更廣泛的研究倫

理議題。在第三章,我花了一整節來探討量化、質化與混合方法取向研究設計中日漸興起的倫理議題,而且研究者應該在研究一開始時就適切地預先考慮到相關的倫理議題。   自從我寫了本書第一版之後,質化研究中許多新的倡議與創見皆被提出。在本書第十章:質化研究程序,我提出對此主題的許多新思維,其中包含了如擁護、參與的和解放主義的研究取向,而現今它們也都已成為質化探究方法的核心。   混合方法取向的研究也逐漸發展與擴張,並且在我完成本書第一版之後成為一種獨立的研究取向。本書第一版裡標題為「結合質化與量化研究」,在此版則正式稱為「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程序」,在重新反思過去十年來關於混合方法取向的這個主題之後,我將本章

全部重新敘寫以回應反思之所得。   在每一章中,我增加了最新的參考資料作為「延伸閱讀」的新參考文獻,如此讀者將可以閱讀一些新研究之經典文獻資料、並與本書內容相結合。   在討論研究待答問題和假設時,我提供了更多的範例,以及在撰寫不同形式待答問題和假設時更為清楚的指示與說明。此外,內容中亦增列許多質化、量化與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特別說明及實例。 章節綱要   本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涵蓋研究者在從事研究計畫撰寫或發展之前應該思考的步驟。第二部分則討論組織研究計畫時實際執行之步驟。每章之概要簡陳如下。 第一部分:初步的考量與構思   這部分將探討研究設計過程的準備工作,包含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

一章:研究設計架構   本章中我討論構思研究設計架構的重要性。設計架構包含構成研究之知識主張、探究策略,及特定之方法等三要項之聯結。這個交互聯結造就了三種研究取向:質化、量化和混合方法取向。本章將幫助研究者確認與分辨三種研究取向,並能在進行特定研究時選擇正確的研究取向。 第二章:文獻探討   回顧有關於某一主題的文獻資料是研究設計時的另一起始步驟。本章將提供可幫助讀者的特定策略,以協助其在研究設計時搜尋和回顧相關可用資源。 第三章:寫作策略與研究倫理上之考量   在開始著手進行研究設計程序前,另一必要步驟為整體寫作架構意象之發展,以及對研究倫理上之預先考量。本章將提供量化、質化和混合方法取向研

究計畫的撰寫網要,以及在研究中常出現的倫理議題。 第二部分:研究設計   本書的述各部分在於描寫研究述成的步驟。為第四章到十一章。 第四章:緒論   正確地介紹一個研究是相當重要的,這包含了清楚定義研究問題或議題、以現有的文獻來架構研究問題、指出文獻的不足與缺陷,以及為讀者確立研究目標與方向等。本章將提供系統化的方法以設計一個研究計畫或研究中的具有高學術水平的緒論。 第五章:研究目的之陳述   在研究計畫之開端,作者會提到其研究計畫的中心目標或意圖。這段文字是整個研究計畫中最重要之陳述。在本章中,讀者將學到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研究目的陳述方式,同時也將學習在寫作過程中非常有用的草稿撰

寫模式與範例。 第六章:研究待答問題與假設   研究者需妥善運用所陳述的待答問題和假設以聚焦其研究目的。作為一個研究中另一個重要的指標,研究者須小心謹慎地撰寫所有研究待答問題和假設。在本章中,讀者將同時學習撰寫質化研究待答問題,以及量化研究待答問題與假設,且學習如何合併使用上述二種形式於混合方法研究待答問題和假設之中。本章亦將提供許多範例以詳細描述撰寫之過程。 第七章:理論之使用   在三種不同類型之探究中,理論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量化研究中,理論乃是作為研究者所檢驗之所有變項間關係之假定解釋。在質化研究中,理論則通常被用來聚焦所欲探究之主題,或是透過研究過程被發現或歸納出來。而在混合方法

研究中,研究者將理論運用在許多面向上,包含前述之量化和質化取向模式。本章將提供一個理論使用之整體概述,包含三種不同之研究取向以及其如何引用理論之特定範例。 第八章:名詞釋義、研究限制與研究重要性   所有的研究者都會對其研究設定某種限制或界限。這些界限將定義研究之專有名詞、界定探究的範圍、限制其可被應用性之範圍,以及為不同的讀者界定其研究之重要性。本章將協助讀者設計研究計畫中與前述相關的主題。 第九章:量化取向研究方法   量化取向研究方法包括蒐集、分析、詮釋和敘寫研究結果的過程。在調查與實驗研究中分別採用其特定的方法以進行研究:如確立樣本和母群體、詳細指明調查之策略、蒐集和分析資料、呈現研究

結果、詮釋研究結果,及敘寫符合調查或實驗研究程序的報告。在本章中,讀者將習得設計調查或實驗研究方法的特定程序。 第十章:質化取向研究程序   質化取向研究的資料蒐集、分析和報告撰寫之過程不同於傳統的量化取向研究。它使用立意取樣、蒐集開放式之資料、分析文本或圖像、以圖表展示來呈現對資料之詮釋,及以個人來詮釋研究結果等,這些都是形成質化研究程序之要素。本章將介紹設計質化取向研究程序的步驟,並分別以現象學、紮根理論、民族誌、個案研究與敘事研究的範例來說明前述之程序。 第十一章: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程序   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程序同時採用量化取向研究方法和質化取向研究程序的觀點。在設計程序上,研究者需要傳達

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意涵及其在社會與入文科學的應用。設計程序包含:確立其採用之混合方法取向策略之種類、資料蒐集與分析之取向、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及引領整個研究的整體架構。本章將提供讀者現今常被使用之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整體概述,並指出在設計一個混合方法取向研究時的必要程序與步驟。   設計一個研究是個困難和費時的過程。本書不會使研究設計的過程變的更簡單,但將能提供在設計過程中有用的特定技能、在設計過程中之步驟的各種知識,及在組織與撰寫學術研究時一個實用的指引。在過程步驟開始之前,我建議研究計畫撰寫者由先思索其研究計畫之取向,其次藉由文獻探討來概觀其研究主題,進而發展初期研究計畫中的主題綱要,及緊接著

預想可能發生在其研究中的倫理議題等,這些主題都將在本書第一部分被清楚地介紹。 曼陀羅:當「質」與「量」相遇時   近十年來,國內研究所大量增設,研究生的數量膨脹,連帶使得修習研究方法的研究生人數也急遽增加。本人在臺灣師範大學擔任「社會科學研究法」和「質化研究法」的教學約有十五年的時間,根據這些年的教學經驗發現:研究生對研究法的態度有兩類比較特別,其中一類害怕數學、統計,因而排斥量化研究法,轉向質化研究法。其次,這類學生通常也認為後者較簡單,當然這是一種迷思;另一類可能自覺數理較好,語文能力較弱,因而重視量化研究法,忽視質化研究法。   前述兩種學生不同觀點的分離情形,就如同手上只有一種工具(質

化或量化)、一種觀點,那麼對研究問題的提出及其探究就會受到局限。嚴格來說,我們在構思一個研究時,宜先有清楚的「問題意識」,並依據此問題的性質來選擇最適切的研究方法或工具,有時採量化法,有時循質化法,有時甚至質、量並用。   Creswell這本「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的書,提出了三種探究的取徑 (approach),包括「量化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質化方法」(qualitative method),及量化與質化兼用的「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並且對此三種研究取徑的知識論、探究策略、方法等作了詳細的介紹,是一本研究生撰寫研究計

畫時值得參考的用書。   由於Creswell在書中提出質量並用的「混合方法」,因此有必要對其哲學根基做進一步探討。粗略來說,量化研究典範的哲學根基為「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認為有客觀的知識、真理獨立存在,人們最終雖不可能知其為何,但可透過如實驗的科學方法去逼近;而質化研究典範的哲學根基是「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主張知識是後天建構,而非先天存在的。顯然地,量化與質化研究典範的哲學根基是對立的。因此,當Creswell提出「混合方法」時,他如何調節其中的對立?針對此點,Creswell提出「實用主義」(pragmatism)可作為「

混合方法」的哲學根基。所謂「實用主義」簡單說就是「有用乃是真理(目的)」,以鄧小平的話來比喻:「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換言之,不管質化方法還是量化方法,能解決研究問題的就是好方法,如此就可避開質化與量化研究典範在哲學假說上的對立。   「混合方法」既然是以解決「研究問題」為目的,那麼在方法上,就會採取自由開放的觀點。當「混合方法」作為一種研究取徑,我們應該要問:質、量相遇時,其關係為何?關於此點,Creswell有一個很好的隱喻,它就如同佛教中的曼陀羅(mandala),是表徵宇宙的符號。曼陀羅指聚合眾多事物形成的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四方擴展其意義,它是整體和不朽的象徵,它也顯

示一個整體中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結。在曼陀羅這個隱喻中,於進行研究設計時,研究者必須掌握研究問題整體的意義及各部細節間之關聯,依實際需要而採質化、量化或混合方法等不同取徑,讓研究設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後使研究結果既能見樹又能見林。    Creswell這本書有清楚的概念架構與理論,對三種研究取徑也做了清楚的比較,讓讀者容易掌握。再者,本書針對調查、實驗、質化、混合方法等四種設計,提供了檢核表,可供讀者仔細檢核;其次,在每一個研究設計過程中的項目皆提供具體範例供讀者參考;另每章皆附有「寫作練習」及重要參考書目,允許讀者去實際練習及再進一步深入探討。由於本書的諸多優點,使得它成為研究生及學者撰寫

研究計畫時的重要參考用書,因而本人也樂於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所)2007年元旦於華岡 王序   在國內各所大學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系所,通常多會開設研究方法的有關課程,對初學者來說,或對即將準備撰寫論文的研究生而言,如何找得一本可供參考或指引用的研究法書籍,顯得相當重要與必要。就個人的掌握,有關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英文版書籍固然不少,但是多各有所偏,不易找到一本較為周全的教本;惟John W. Creswell 所著2003年版的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 2nd ed.)一書,可說是較能滿足讀者需求的一本著作。   該書採取告知讀者如何去撰寫的格式寫成,而且同時涵蓋質的研究、量的研究和混合的研究方法,可說周延且完整地揭示了該書的特色,作者在該書書名的副標題中,也予以明確的點出:質化、量化和混合方法之觀點。事實上,根據個人的觀點,除了此一特色之外,值得再提的是,該書在每一章的寫作練習,可帶領讀者毫無畏懼地、漸進地進入研究的領域,更是相關書籍所較少論述的;尤第四章以後的各章:緒論、研究目標的敘述、研究問題與假設、運用理論、定義限制與重要性、量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方法、混合法的程序等,除了給讀者提供指引之外,且各舉有實例,更是有參考和提供模仿的作

用,讀者如能詳加閱讀和循序漸進練習,撰寫論文或報告,將不再難以下筆。   翻譯雖然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只要對讀者有助益,再苦也會覺得甘之若飴的;對張宇樑與吳(木宿)椒兩位教授翻譯之毅力,且能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完成這本對讀者會有相當助益的研究方法著作,深感敬佩,也為他們對台灣學術界研究發展工作所做的貢獻,表示無限的敬意和謝意,故樂於在該書付梓之時,提出一些個人的淺見和祝福,以為推介;深信該書定會親切而友善地給台灣的讀者帶來助力與貢獻。 王文科謹誌於台中市Wang’s Lodge2006年12月 蔡序   身處二十一世紀「科學化」的時代中,對於任何事務及決策之規劃、施行與評鑑,都須保有科學化的精神,

且仰賴科學化的憑據以為佐證;透過嚴謹的研究過程,對世間萬物進行探索。其實,許多企業與政府機構都設有研究發展部門,職司研究開發以求創新突破;國內各大專院校亦都有開設研究方法或設計等課程,因此如何找到一本可供不同學術領域參考與指引的研究設計書籍,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有關研究方法之英文版書籍相當多,但多因學術領域之不同而各有所偏執,無法兼顧多樣化研究族群之需求。幸有John W. Creswell 於2003年所著之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一書問世

,終能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需求。   該書對於人文與社會科學所中之如何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研究提供清楚的架構與程序。對於近年來質化研究使用的增加、混合方法研究取向的浮現,及傳統量化設計形式的持續發展,造就了這本獨一無二的書籍;作者亦在書名之副標題中清楚明示:質化、量化與混合方法取向,以表達書中對前述三種研究取向進行比較與探究。根據個人的了解,該書第二版中除了保有原書第一版之主要特點外,又加入多項的特色:新增近年來逐漸發展且被重視的質化探究取向,如:擁護、參與及解放主義取向等;內容簡要但切中要點的資訊盒,可謂協助讀者達成全面性理解之最佳工具;附有注釋的延伸閱讀,可讓讀者清楚掌握相關文獻的一手資訊

,更省去猜測文獻內容的風險;及每個章節都附有寫作練習,讀者若能以此練習為依據,將可明確理解與應用書中所提之各種設計實務。此外,書中更提供了許多的研究寫作範例,透過範例之解說,讀者將可更輕易的掌握其研究內涵,若能依此模式撰寫研究計畫,相信將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張宇樑和吳(木宿)椒兩位教授,分別服務於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及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他們有鑑於國內研究生們對於直接從國外原文書籍或期刊中所載之研究設計理念的吸收較感困難,爰發揮高度同理心,不舍晝夜共同攜手合作完成該書之翻譯,對台灣學術界之研究發展盡心盡力,貢獻卓越,其研究潛力深厚,令人敬佩。個人深信此本翻譯大作之問世,將為台灣研究設

計領域注入活水,因此願在該書付梓之際,將之推薦給所有讀者,並期許他們能更上一層樓,繼續為台灣研究領域奉獻。 蔡清田謹誌於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2007年1月 譯者序   自認為在大學畢業前從來都沒有認真做過學問的我們,到了美國之後,除了親身體驗多元又開放的教育方式、浸淫在時時需要立論批判與處處充滿學習創意的過程中,讓我們不得不卻又自然而然的「認真做起學問」來。若說是歸功於美國的學習環境,倒不如說是因為研究所與博士班強調「研究」的重要性的關係。這種認真做學問的感覺真不錯,而且令人走火入魔;不只在學術上我們養成了主動探索的精神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上我們更會用不同的角度分析事情、批判爭議,更

進而追尋人生那許許多多或許是唯一卻擁有無限可能的答案。這就是所謂的「研究能力」,一旦擁有就永遠不會被遺忘的能力。   我們常和那些剛進研究所的學生說,當一個研究生最重要的是要培養發現問題的敏感度,鍛鍊分析事情的邏輯力,與拓展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及行動力。這些能力是做研究的基礎,有了它們講起話來與做起事來才能「言(行)之有理、言(行)之有物、言(行)之有據」。記得在博士班時一位教質化研究的老師曾提及:研究不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而已,需要先自我定位,確認自己的哲學觀點。所以我們認為:若沒有了哲學典範與其知識主張支持,而只強調技術性的研究方法或流程之研究,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Dr. Creswe

ll這本書中除了清楚的分析三種取向的研究設計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研究的哲學典範、知識主張與研究倫理考量,所以超越了技術性的方法論,將研究工作帶入一個更人性化、哲學化的層次。   這本翻譯書籍的完成,要感謝這兩三年間在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修習碩士課程的研究生們:其中92級的伊珊、文男、育珊、瑩如,她們四位協助擔任翻譯初期最艱難之開路先鋒的任務;修習「研究設計──課程與教學取向」課程的研究生們──93級的維純、錦銓、盈吉、祥瑞、瑞彬、緒豐、銘煌、佳穎、雙毓、碧瑤、雅莉、軍鳳、惠雯、巽盈、靜鈴、可芳、姿秀;94級的耀霖、紀瑤、桂詩、佳君、世芳、敏卉、梅香、涵青、瑋程、又靖、惠琪、宜欽、小雙、惠

楣、皇珮;另外,我們的研究助理──94級的菀菁與素貞、95級的惠瑛與若雯、環規所的建豪、大學部的美倫,在翻譯末期不辭辛勞地協助內文之校對工作。因為有你們的支持與付出,曠日費時的翻譯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此外,更要感謝幾位教育界的前輩: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郭秋勳教授、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王文科教授、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所長蔡清田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何英奇教授,及淡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吳明清教授,除了提供我們在研究設計與方法領域的重要見解外,更在書籍翻譯完成後大力推薦本書或撰寫序言,在此一併感謝。   再者,本書得以問世,首先要感謝學富文化事業公司的于發行人,他向美國原著出版商爭

取到中文翻譯的版權,又一方面承受著美方書商出版時限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對於一再延遲交稿的我們給予耐心的呼喚與等待;其次是編輯部的編輯群們溫馨的督促與念力加持,以及努力的校稿和編排等。如果沒有你們支持與鼓勵,我們就或許無法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在此再次表達感謝之意。最後,本譯著初版(1刷)中雖經校對的程序,但仍有部分疏漏與錯誤之處,因此在本譯著修訂版付梓之前,我們重新進行了校對工作,以更正原有之疏漏或錯誤。在此要感謝我們的研究助理──菀菁,及嘉義大學幼教系的詠欣、彥蓁、馨文、子芸、采珊等的協助;也要再次感謝于發行人提供這次校正的機會。   如同在書背的簡介,這本書的原文版已協助超過80,000名學生

與研究人員草擬與撰寫其研究計畫,更完成了各類型論文的發表(期刊論文、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等),希望這本中文翻譯版書籍也能協助更多台灣或是其他地區使用中文的學生與研究人員,完成他們研究生涯中的階段性任務。   一個人一生能寫多少研究計畫、做多少研究,或許是有限的;但發現人生處處是值得研究的事情之樂趣,卻是無窮的。願這本書的翻譯讓更多人走入研究設計的殿堂,一窺研究的真諦與意義。 謹誌於嘉義2010年12月15日

我國政治類人權檔案開放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 三大 特點的問題,作者余皇瑋 這樣論述:

我國自1996年舉行中華民國第9任總統選舉,亦是第一次的公民直選,象徵著我國已成為民主國家。惟一個健全的民主國家,同時也必須處理過去不正義政府的問題,也就是履行轉型正義。而檔案本身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紀錄,更是與轉型正義密不可分,惟此類人權檔案之形成脈絡、相關法律以及其開放應用之困難,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性。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目的包括以下三項:一、分析我國現行法規對於處理政治類人權檔案之發展與內容。二、以國外人權檔案開放應用之經驗,作為學習對象與參考。三、探討我國人權檔案開放應用可能面臨之難題。本研究主要透過深度訪談法,訪談我國人權檔案典藏單位、專家學者以及受難者與受難家屬。訪談內容涵蓋

人權檔案典藏概況、人權檔案應用方式、相關法律看法、人權檔案開放應用態度,以及其他意見等。共邀請到13位受訪對象,其中1位採用書面回覆未實際參與訪談,共計取得13份質性資料。再輔以文獻探討整理人權概念、我國人權發展脈絡、我國人權檔案開放應用相關法律以及檔案理論與實務後,將結果綜合分析,藉以探討我國政治類人權檔案開放應用,以作為實務推行之參考。研究結果歸納為三大點共十二項,在法律方面包括:(一)另立《政治檔案條例》之必要性與成效性存在意見分歧;(二)補償文書符合人權檔案之定義,但不屬於我國《政治檔案條例》所定義之政治檔案;(三)「政治檔案」此一名詞用語尚有調整空間,且定義須適切;(四)《促轉條例》

與《檔案法》無明顯衝突;(五)《個資法》與《國家機密保護法》約束人權檔案之開放應用;在國外做法方面包括:(一)德國在人權檔案開放應用與加害者身分處理方面成熟穩健;(二)西班牙《歷史記憶法》與歷史記憶文件中心的特點;(三)曼德拉博物館、南非歷史檔案館相仿之檔案館;(四)韓國歷史脈絡與518紀念基金會之發展,適合成為我國參考方向;在難題方面包括:(一)人權檔案典藏單位受到人力、預算、職權與典藏政策限制;(二)我國人權檔案之形成背景、組成與個資問題複雜;(三)受難者逐漸凋零,進行檔案授權與口述歷史時間緊迫。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五點建議:一、消除《政治檔案條例》分歧;二、檢討《個資法》與《國家機

密保護法》;三、參考德國做法,考慮公開加害者身分;四、整合二二八基金會與人權館兩者資源,並效仿518紀念基金會之作法;五、協助民間設立非營利性質之人權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