磘異體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磘異體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貴三,葉志杰寫的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韋煙灶所指導 戴筱薇的 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 (2016),提出磘異體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區劃、里、保(堡)、境、(小)鄉、庄(莊)、社。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 陳建志、徐榮崇所指導 王淑勉的 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環境污染知識及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環境污染、環境態度、戶外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磘異體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磘異體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為了解決磘異體字的問題,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這樣論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

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

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

,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

為了解決磘異體字的問題,作者戴筱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地理學的空間傳統及人地觀點為立論基礎,探討鄭氏至日治中期(1662-1920年)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之變遷,透過文獻爬梳、地圖比對、網路檢索及族譜整理等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追溯地方區劃的設立與國家力量制約、承繼原鄉對地方區劃的使用習慣之連結關係;另外透過田野調查,試圖了解今日臺南是否仍使用這些地方區劃。研究發現第一級地方區劃里、保(堡)實為國家力量對空間支配下的產物,「里」源於明代「里甲編制」,「保」則來自「保甲制」。為因應各階段的需求,里、保(堡)的設置或有差異,但大抵承襲前朝舊制,並且其空間範圍受制於自然環境。本文整理臺南世居家族族譜,發現祖籍地的空間分布具有地緣性且相當集中,綜

合考量文化、語言、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等因素,推論基層地方區劃-「境」、「(小)鄉」、「(小)庄」和「社」的設立是移植原鄉舊慣,且使用上具有地域差異,如:漳州多以「社」、泉州則多用「(小)鄉」稱呼漢人基層聚落。值得注意的是,基層地方區劃「社」在原鄉用以指稱漢人聚落,傳至臺灣後起初延續原鄉用法,後來因為失去存在條件加以公文書寫上的強化,改為單一族群(原住民)使用。不過在今日臺南仍可找到「社」用來稱呼漢人聚落的用法,如安平區六部社即為確切的例證;因此吾人應改變以往認為「社」只用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在教學、教科書出版或學術論著上對於臺灣帶有「社」字之地名,在釋義上要更為謹慎。1920年總督府將地方區

劃用詞統一,沿用數百年的地方區劃改為「市」、「街」和「庄」。今日,在學甲、佳里、七股、安定、仁德和玉井等地幾乎沒有發現地方區劃的使用,僅極少數地區仍保有「境」和「社」的用法。整體而言,地方區劃的設置由簡而繁,因應各時期的需求,不斷地調整、分化和組合,極富動態性。此外,要了解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之變遷,須從多方面切入,不僅考量歷史發展與人群互動的影響,也要注意「在地化」的轉換過程。

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環境污染知識及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磘異體字的問題,作者王淑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瓦磘溝為中心,將環境污染議題融入環境教育,旨在探究戶外教學對學童的環境污染知識與環境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2班共49人,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對照組,二班教學活動均為十六節的環境污染課程,其中實驗組在課程中安排十三節室內課程及三節瓦磘溝戶外教學,而對照組則為十六節課的室內環境污染教學。本研究以自編的「環境污染知識問卷」及「環境態度量表」做為量測工具,分別在教學前、後進行評鑑,並將前、後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評估教學成效。研究結果發現:以社區環境為主軸的環境污染課程運用戶外教學之可行性存在。而環境污染課程實施後,實驗組及對照組在環境污染知識

及環境態度上的提升皆有顯著差異,且後測表現優於前測表現;其中實驗組學生在環境污染知識的表現上優於於對照組,但二組間未達顯著差異;而在環境態度的表現上,實驗組則顯著優於對照組。最後分析發現,實驗組及對照組在環境污染知識的增加與環境態度的提升未呈現相關性。綜合以上結果得知,以戶外教學融入環境教育的環境污染課程對於學童在環境污染知識及環境態度上確有提升之效益。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希望此研究可提供教師、學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一、對教師的相關建議:教師應提高對社區環境教育課程規畫的能力、具備環境荷爾蒙議題教學之能力,及協求協同教師加入課程規畫與執行。二、對學校的相關建議:學校應善用社區資源開發學校

本位的環境教育課程、協助教師及家長充實環境荷爾蒙議題的認知、成立社區環境戶外教學課程規畫的交流平台,及加強社區環境戶外教學地點的軟硬體設施與安全的維護。三、給後續研究的建議:可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研究區域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關鍵字:環境污染、環境態度、戶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