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威廉.艾格斯保羅.麥克米蘭寫的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未來10年解決社會問題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和林胤宏的 單車好城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活化私人閒置土地花縣擬獎助停車場- 寶島也說明:... 及利用空地申請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辦法,可向縣府申請核發停車場登記證者,且最少10個以上小型車停車位,收費標準須符合花蓮縣公有收費停車場管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尚孝純所指導 江海瑜的 雲端停車資訊與電子收費系統 (2015),提出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物聯網、電子收費、平台、智慧城市、停車、分享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 林俊逸所指導 林三勝的 國軍彈藥管理導入RFID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2007),提出因為有 無線射頻辨識、彈藥管理、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層級程序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基隆停管管理中心則補充:注意事項. 資料查詢可查詢今日前所有未繳費資料。 本市路邊各路段停車位收費時間及費率,請參閱本處公告(網址https://park.klcg.gov.tw)及路段上收費牌面之規定為準(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未來10年解決社會問題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為了解決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作者威廉.艾格斯保羅.麥克米蘭 這樣論述:

貧富不均、教育失靈、環保等所有問題, 光靠政府永遠無法解決! 面對此攸關每個人的社會沉痾與弊病, 我們需要一種全新態度與解決方案── 重大社會問題的新解答   勞動人力的技術再訓練、國家教育品質低落、國民的肥胖問題、販賣人口,以及貧窮人口缺乏乾淨飲水的問題。解決上述這些問題,是誰的責任?   幾十年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很簡單:靠政府來解決。一直到最近,政府的角色一向是提供公共福祉,而私部門則多半遵循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訓誡: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於增加營收。超越這底線的任何想法,就被視為失焦,甚至是對股東的背叛。   不過,時至今日,情況已有劇烈的改變。

  一種新型態的經濟,儼然已在傳統上公私部門兩者交會之處崛起。這種經濟型態下,人們經營與社會成果(social outcomes)有關的生意;交易的貨幣包括公用的數據資料、聲譽,以及社會影響力。過去未開發的市場產生了金錢報酬。這種商業模式並不尋常。其動機從道德義務到對公共責任感的新觀念都有,甚至還包括了股東價值。這類「解方經濟(solution economy)」不只代表了經濟機會,同時也是解決根深蒂固社會問題的一種新態度。   世界面臨饑荒的問題、氣候變遷,整體崩壞的基礎秩序。很明顯的,以今日各國政府的財務以及政治狀況,我們已無法面對政府,要求政府協助解決已債台高築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

所需要的是,一種全新,同時更具有合作性以及生產力的經濟模式。解決方案革命帶給我們希望,解決方案的改革透露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型經濟體系,讓來自各行各業的參與者,不論是政府,慈善家,或是社會企業都能共同盡力貢獻自我,解決大型社會問題,同時創造出公共價值。   如果可以將私人企業與政府單位之間的藩籬去除,那麼解決方案經濟模式將開啟高達數兆美元的社會利益,以及商業價值。當現行的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難解決,新世代的解決問題者開始向公眾募款投資,諸如汽車共乘、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或是進行具影響力的投資,為的就是要替難纏的社會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方案。例如提供低成本的保健計劃,與貧窮對抗,研發可重複利用的能源,

預防肥胖,這些都是當前社會上較為困難,同時也可視為是社會問題解決者的大好機會。他們可以創造出社會產品的市場,同時以交換來代替金錢的買賣,藉此填補人民想要的需求,與政府所能供給之間的空隙。   驅動解決方案經濟模式的是什麼?這些新的參與者又會從哪裡來?他們的角色是如何演變?我們可以怎樣引發這樣的熱潮?我們又可以如何參與其中?   本書作者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除此之外,他們也為我們介紹了引領這些運動的個人或是組織。其中有的社會企業一年的成長幅度高達十五個百分點, 甚至有些是超大型的基金會組織,也有的是利用銷售社會產品進而獲利的財星五百大企業。   政府已無力處理全球社會所面對的大型問題, 這

也不是政府的責任而已。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一樣的經濟典範,可以整合資源,合併眾人之力,同時創造出價值,在此同時還可以改善社會大眾的生活。而一切的解答,就在解決方案的革命之中! 名人推薦   《商業文摘》2013年10大最受矚目書籍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哈佛商業評論、富比士雜誌、   出版家周刊、彭博社、福斯財經、世界經濟論壇   熱烈推薦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周行一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馬 凱 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創辦人   陳東升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齊聲熱推 作者簡介 威廉.艾格斯(William D. Eggers)

  艾格斯現職為勤業眾信(Deloitte)研究團隊的全球部門主管、專欄作家,帶領勤業眾信的公部門研究,同時是八本書的作者,其中共同著作有《華盛頓郵報》暢銷書《If We Can Put a Man on The Moon》。 保羅.麥克米蘭(Paul Macmillan)   麥克米蘭為德勤(Deloitte Touche Tomatsu)全球公部門(Public Sector)的領導人,本身也創立了加拿大公共服務創新組織(IPAC)之中的勤業眾信公共事務領導獎項,他也是多倫多Bridgepoint Active Healthcare的董事會成員之一。 譯者簡介 李大川   東吳

大學商用數學系畢,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統計碩士。翻譯領域及專長包含企管、財經、人資、數學統計。譯作有:《精算變富翁》《經營者的十一條誡律》《華頓商學院:決策聖經》等。 前言 「解方經濟」的力量 引爆公共財的兆元商機 當議題擴展到社會層面時,社會大眾紛紛投身於解決社會問題。這些成員所運作的模式建構於「解方經濟」之上。先進的解決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結果、更低的成本花費,縮短供需之間的鴻溝,達到公共政策創新的願望。 第一章 造勢者 社會解方的參與者 造勢者是一群非政府部門的貢獻者,為解決當前社會的需求,引進前所未有的資源、多功能性和創造力。許多貢獻者著眼在「解方經濟」彼此間的關聯,期望能帶

來更偉大的變革。 第二章 破壞性科技 行動科技、雲端運算,資訊不再遙不可及 行動科技、社群媒體、預測分析和雲端運算等破壞性科技,針對巨大的挑戰動用大量的資源,聚合破壞性科技裡較具效能的科技,讓距離不成問題,降低大量的成本,同時解決大型的社會問題。 第三章 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令人驚豔的創新能力為大眾帶來福利 創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解方經濟」的基礎,導入社群和經濟之間的關係以及知識分享的機會。運用有創意的科技打破彼此間的交換條件,不須投入鉅額成本就能解決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得到更好的社會結果。 第四章 貨幣 新世代貨幣為「解方經濟」注入活力 我們正在經歷貨幣使用上的爆炸性改革,必須全盤

重新思考貨幣代表的意義。隨著新型態貨幣市場的成長,越來越多的造勢者利用資料、名聲等新型態的貨幣,發展眾多不同的用途,讓這些新型態的貨幣更具有價值。 第五章 公眾價值的交換 資本適足於社會需求的平台 資料、名聲、群眾集資、公共價值等具有衝擊力的貨幣,正以各種不同的新奇方式交換中。藉由網路的力量,這些交換引領著公眾價值,集合各式各樣的資本型式,投入在解決大型的社會問題上。 第六章 生態系統 解決日漸擴大、難解且影響力十足的生態問題 在「解方經濟」裡,如果有任何問題存在,解決的方式就是要創造出一個環境,跳脫以往商業模式裡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定律,建立起專注單一問題的生態系統,同時還能維持帶來利潤

的模式。 第七章 創造自己的「解方經濟」 改變世界的快速指南 任何經濟模式都不是靜態的。現代科技和商業模式日新月異,舊有的服務模式也應該隨之進化。但是未來還是會有新的問題產生。但很幸運的,「解方經濟」的基本力量就在於,任何可能的挑戰都將成為進步的機會。 附錄 「解方經濟」的培養策略 序 分工合作找回和諧社會   早在一九八○年代,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就公開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他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更曾身體力行,實施「小政府」、縮減政府的服務項目,以及公營事業民營化等。即便如此,政府的財政赤字還是不斷膨脹,此由政府被稱為「必要之惡」可以看出端倪,一來縮小政府並未

能確切實現,二來縮小的項目並不足夠或者支出龐大者還保留著,三來官僚的效率依然低落,四來人民對政府應扮演的角色缺乏認知。   #「公共財」的迷思   不論是哪種因素,都讓政府還是擁有龐大支出,因為人民雖然認為政府做的不好,甚至已產生不好的「惡」效果,還是迷信「非得政府來做不可」,以為找不到其他機構或個人來做,這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公共財」(public goods)理論,也是提供政府站上經濟舞台當主角的「市場失靈」之最典型現象。不過,當前所謂的「公共財」其實已經脫離其本質,考其原意乃具「共享和無法排他」兩種特性的財貨,或者是「無法收費」或「邊際成本等於零」的財貨,而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財貨,

有的只是「接近」而已,即便如國防和治安這兩項,還是可以用「驅逐出境、趕出保護區」的方式來「排他」,所以只能說有「準」公共財罷了。   撇開這種爭議不談,就針對「公共財」這個詞來說,顧名思義乃「大家共同擁有的」財貨,也就是「公家的」,不是「私人的」,亦即「公共財」與「私有財」相對立,後者是私人的財貨,前者是公家的財貨,而一般指的「公家」就是政府提供的,因為政府是由人民共同組成的。至此,已經非常明確,「公共財」不是具有「共享和不可排他」性質的財貨,當今教科書中和大家琅琅上口的「公共財」實在是一個錯誤的名詞,「共用財」或「共享財」還比較好,但還是無法表現「不可排他」這個特性。   就是因為錯用這

個「公共財」理論,當今各國政府才有包山包海的任務,不但鐵公路、橋梁、機場等等「公共建設」,連公園、圖書館、體育館、教育、保健,年金等社會福利也都是政府提供或從事的任務,而大家也已都習以為常。於是人民養成對政府「毫無底線的無度需求」,如今終於陷入「債務黑洞」的深淵,衍生出無窮的問題。   在歐洲以及北美等西方國家,由於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不少政府被迫回歸到更為緊縮的公共政策之上,結果就是大幅裁減國家的警力,同時關閉不少政府無力支援的學校、圖書館以及醫院。然而這些西方國家,所要面臨的是每天約成長四十億美元之多的債務,可想而見的今日這些西方政府,終將把財務支出視為當前最大的課題。   

其實,就整個世界而言,無論是低端或高端的支出,各國政府都面臨了同樣一個問題,也就是必須積極找出一個解決方案,去取代過往長期以來由上而下的服務模式。在現實壓迫下,「政府萬能」被打成「政府失能」,政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更多問題,如何妥善解決乃成一大課題。   幸運的是,就在議題已擴張到社會問題的解決層面時,政府已不再成為單一負責的參與者。社會大眾已經有所改變,知道自己對這些問題也有責任。因此,政府也由過去的主導角色,轉變成只是其中一個參與者。在過去十年以來,不少參與者紛紛投身於解決社會問題之中。這本《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為我們作了精彩的描述。   如作者們所言,這些參與成員所運作的模

式都建構於「解決方案的經濟體系」(Solution Economy,簡稱解方經濟)」之上。而其中不乏創新者所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足以縮短政府所能提供,以及人民需求之間的鴻溝。而這樣的解決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結果、更低的成本花費,更可以在政府預算捉襟見肘下,達到公共政策創新的願望。   時值今日,情勢已經出現劇烈性的變化。每一位公民、企業、企業家,乃至於基金會,他們不再一味地仰賴公共事務單位的協助,反而會互求有無,為的就是要解決每一個面臨的問題。而這樣的演變,讓以往有著明顯區別的公共企業以及私人企業之間各自兼負的責任,變得更為渾沌不明。   #解方經濟V.S.社會企業   一種新型態的經濟,

儼然已在傳統上公私部門兩者交會之處崛起。此種經濟模式以經營「社會成果」(social outcomes)有關的生意,其中用來交易的「貨幣」包括公開的數據資料、聲譽及社會影響力。過去未開發的市場得到發展並且獲利,這種商業模式並不尋常,其成形的動機包括新公共責任意識的抬頭到道德的義務,甚至包括了股東價值。正如本書所說的,新的解決方案的創新者和投資者,帶動了「解方經濟」。   正如本書所言,「解方經濟」並不只是一個經濟的機會而已,它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式。這套解決模式具備基本的科技知識以及全新的商業模式,且適合運用於各種產業。不論問題的核心是公開的或私人的、社會的或商業性的、經濟層面或政治

層面的,這些都不足以影響整個模式的設計。更進一步的,這些造勢者更具備了能力以及精力,更願意去接觸以往所沒有人願意接觸的部分,他們可以從以往從未開發過的管道募得資金,同時平衡運用社會網路以刺激新興市場,以解決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在過去十幾二十年裡,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十分重要的改變。有時政府扮演出資者的角色;有時又不全是出資者的角色;有時政府負責整合所有的參與者;有時政府是創造市場的人;有時政府成了貢獻解決方案的人;更有些時候,政府要退出整個遊戲之外,讓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進場解決問題。   這種趨勢正往另一種全球化邁進,能因勢利導順應此種趨勢的國家,其社會問題會得到平和解決,問題

也會減少,逆此趨勢的國家,將會在一段動亂、抗議和社會運動過程中,付出所謂「社會成本」之後加入行列。當前的台灣屬於後者,三一八太陽花學運扮演逼迫政府改變角色的動力,而學運本身做了很好的示範,不只學生們分工合作各自從事拿手的工作,有的扮演造勢者,有的扮演資訊傳遞者,有的扮演物流管理者,有的扮演維持秩序者,於是在有序分工、各自努力,相互和諧溝通下,平順地解決各種問題,而各個公民團體也都主動從事自己拿手的工作,沒能親身參與運動者,則透過管道出錢、出力提供物資,我們更見識到年輕人妥善運用電腦科技的功力和效果。這個運動並非要推翻政府,也不是要消滅政府,而是要政府在適當的「體制」下扮演合宜的角色,做「對的事

」,且把「對的事做好」。不過,當今政府領導者及部分國人似乎並未從該運動中得到啟示,這本書正可提供參考。   #做真人、辦真事、說真話、和諧分工   值得強調的是,本書所描述的社會可說回到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世界,兩百多年前(一七七六年)史密斯就在《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這本經典裏標榜「分工」的重要,而分工之後則需「合作」。要分工的效果好必須各個參與者從事符合自己「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的職務,亦即施展「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最佳用途

,而要分工合作達極致,要以最佳「道德情操」為之,「誠信」、「信任」、「互信」則是最根本的,人際間和諧、善意溝通、不欺騙、不爾虞我詐,每個人「做真人、辦真事、說真話」,這也就是「自助、互助、天助」的社會。   對照當前的人間,還是差很遠。不過,經由本書,我們不只看到希望,不少人已自動自發起而行,這真是「返本歸真」的寫照。希望世間人都能來看此書,俾「有為者亦若是」!將人間的汙垢掃除、洗滌,進而「淨化人心」吧! 吳惠林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序 解決重要問題與創造公共價值的解方經濟學   這是一本非典型經濟學的書,因為作者強調解決公共議題,而不是要想盡辦法把利潤極大

化。這本書是希望利用經濟學,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來找出具體解決公共議題的方案,不是停留在理論或數學模式的發明,而是真真實實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顯現出一個學科或知識體系是要重視公眾所憂心的問題,認真地承擔社會責任,因此知識的社會貢獻度是相當要緊的,所以命名為尋找解決方案的經濟學。就達成的效果來說,是要讓社會公眾共享的,是互利的,而不是個人行動者獨自享有的,所以解方經濟就是現在許多公民團體倡議的分享經濟。以解決公共議題的機制來說,解方經濟不是只利用市場的機制,還會使用公眾創新參與的機制,協助公眾建立互信、互惠的價值,讓大家願意跨越搭便車的心態主動參與,一起解決我們

所面對的公共問題。   本書章節的安排是先討論不同類型行動者,其中包括造勢者、創新者、穩定的供應商等;接著,探討如何應用破壞性的科技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些科技不見得是最先進的,反而是因地制宜,是一種當地居民可負擔、適合在地環境的科技;第三、由於這本書非常重視解決方案的影響力,因此強調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雖然是要大量生產、大量銷售,不過這種規模化是以將必要的科技應用或是產品,讓大多數需要的人可以買得到、買得起,甚至於因為規模的擴大,貧困的家庭或是婦女可以協助銷售,而獲得工作機會。例如,作者提到聯合利華,製造印度大多數民眾可以負擔得起的肥皂,雇用當地村落婦女銷售,建立民眾洗手的習慣,減少腹瀉與其他傳

染性疾病的感染,部分解決地方上公共衛生的問題。   第四、作者認為要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貨幣,而這些貨幣的型態、計價方式,和傳統的金錢是不同的,新貨幣是要估量社會影響力或是公共價值,這也是本書第五章的討論內容。具體來說,我們需要認真地考慮任何一種社會互動或交易行為的公共價值。如果我們發展出一套在地老化、社區照顧的體系,相對於機構化的長期照護模式,是一般只有平均收入老人可負擔得起,那麼除了節省大筆的花費之外,在縮短老人群體的貧富差距、甚至於降低年輕世代撫養負擔的社會影響更為顯著,這些都是要算入新型態的貨幣總額。換句話說,新型態貨幣是一種展現公共價值,而不是個人財富的指標。   最後,本書提出解

決方案的經濟學必須要形成一個生態系統,說明解方經濟學的行動者是需要有職務和能力上的分工,這些角色共同努力,才能夠執行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且這些行動者是需要結合強調公共價值的新貨幣、應用適當科技、永續地使用有限資源,不同的元素建立連結與相互回饋的動態關係,才有可能去處理複雜的社會議題,並落實適當的解決方案   作者撰寫本書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以美國的經驗為主,但是介紹許多不同的案例,內容相當精采,對於尋求社會創新的模式來解決公眾議題,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此外,本書討論的主要切入點是經濟學,不過作者也大量援引其他社會學科的論點,提出許多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可以說是一本跨領域社會創新的重要作品。 陳

東升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解決方案的生態系統公共財的創新在舊金山的教會區裡聚集了一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此時是早上十點。然而谷歌(Google)的員工巴士早已在這個城市穿梭載客達四個小時了。此時,一台沒有任何識別標記小巴士開近人行道。乘客魚貫而上。上車後,有的人打盹,有的則是打開筆電,迎接另一個瘋狂的工作日。這輛巴士的目的地是山景(Mountain View),這些年輕的乘客其實都買得起保時捷,但是他們寧願搭乘巴士上班。「我適應得很好」,二十五歲的工程師納奧‧史提芬(Naoh Stevens)這樣說。他每天也搭乘谷歌的巴士上下班。谷歌的巴士,對於納奧、谷歌還有社會大眾而言,其實

是三贏的政策。對於納奧而言,他省下汽油錢還有時間。對於谷歌而言,巴士可以協助員工減輕壓力,減低停車場的租賃費用,同時也可以讓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巴士可以降低對於能源的需求,降低廢氣排放,更可減少塞車的機會。這就像是個如同時鐘運轉的系統,對於私人企業或社會大眾都各有其利益。但還是有個棘手的小問題,巴士的通勤時間過長可能會降低員工的生產力,同時也浪費資源。幾十年以來,政府花了不少錢在設置高承載車道的系統,同時還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公共交通工具的設備上。但是這幾年來交通堵塞的問題,還有日漸高漲的運輸成本,數字仍舊居高不下。在今日,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人一個人開車上下班,只有百分之五的美

國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百分之十的美國人會利用共乘的方式上下班,這比起西元一九七○年時的共乘比例下降了十個百分點。這低得可憐的數字也出現在英國,英國的共乘比例只有三個百分點,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這樣的情形在西方國家裡屢見不鮮。所以每天早上你可以看見,你和鄰居們開著一輛輛空盪盪的車行駛在同一條上班的路上。以美國而言,通勤者花在路上塞車的時間平均一年高達三十四小時,以全美國所有通勤者總計,這就是四十七億六千萬小時之多。每天也因此花費了四億二千九百萬美元的經濟成本,換算成一年的時間,經濟成本更高達一千六百億美元之多。這只是以通勤者的成本來看。每一位通勤者開車二十英里,就要花上政府一

美元的公帑,而且這項成本具有累加性。如果你將所有成本都包含進來,塞車花費、空氣汙染,還有臨近高速公路可能為周邊的房地產帶來的價值損失等等,總計每英里影響成本高達二十七美分到五十五美分之多。

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苗栗縣議會第19屆第2次定期會】
苗栗縣議員黎煥強 | 衛生局、環保局Part01 (2019.11.18)
#黎煥強問政

---衛生局
.便利商店、咖啡店騎樓禁止抽菸
經民眾反應關於便利商店、咖啡店騎樓抽菸對附近居民造成影響,目前全國有台北市及新北市已訂立相關辦法,禁止在便利商店的騎樓一樓吸菸,高雄市在經過三個月宣導期之後,在今年12/1也開始實施,也希望能夠有相關的配套措施與法規同步進行,衛生局表示有去了解跟各縣市的狀況,有的縣市已經實施而有的正在研擬,未來苗栗縣也將會朝向擬定自治條例的方向來進行。
---環保局
.路邊道路廢棄車輛拖吊
請教局長關於路外停車場,若不處理的話可否拖吊?公共停車場或私人停車場,由該管轄者處理,認定為公共道路的話才可以進行拖吊,並依據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辦理。關於未收費停車場有沒有辦法擬定相關辦法來讓頭份市公所操作,局長表示市公所有權力可以訂定管理條例來處理。
.住家進行魷魚乾發泡加工 排放臭水影響區域環境
住家雖並非事業單位,但只要有汙染環境的情形發生,可以依廢棄物法辦理,將在質詢結束後請環保局承辦人員前往了解狀況。

雲端停車資訊與電子收費系統

為了解決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作者江海瑜 這樣論述:

近年來,物聯網與分享經濟的趨勢帶來了許多商業模式的改變,加上平台革命的商業模式,顛覆了許多傳統的行業。但在我們生活周遭還是有許多服務長年來並沒有太大的進步,甚至是反向操作,例如原來路邊停車還有停車柱供使用者用悠遊卡付費,但不知何時卻悄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無效率的人工抄表計時收費,不但造成人員危險,也短收了許多錢。本論文從開車族使用者的問題點與市政府的問題點中,試圖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藉由簡單而熟悉的科技,利用資源優勢,設計出一套結合物聯網、雲端運算、行動 App 與大數據分析的生態系統,除了是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之外,也讓許多人能夠享受到共享經濟的好處,與隨選服務的方便性。整個系統的架構與

每個單元所必須具備的功能,包含了停車柱與裡面所包含的距離感測器與 HD IP Camera、廣域網路連接部分、雲端運算中心與所要發展的 App 功能。我們規劃了整個系統未來的部署計畫,一共分為三階段,首先從爭取市政府的 BOT 案開始,先將市政府的路邊與路外停車場的停車格位納入到我們的系統裡,獲得初步成功後,第二階段慢慢推展到私人營業停車場,最後,讓一些社區型停車場的空位也能夠利用這個系統來分享資源。我們檢視了跟本商業模式比較相關的兩個交通 BOT 案,YouBike與遠通電收的 ETC 案,經過分析後,BOT 案的營運模式要能獲利的話,第一要件是要政府出資,若政府無法出資的話,則必須將營運年

限延長到至少兩倍以上,在營運年限內,必須配合其他的商業模式來增加獲利。為了確保本商業營運模式可以成功,我們計算了每個階段所需要花費的成本,也將正式營運後的營收做一個合理的預估,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得到一個合理的報酬比例。最後,經過 SWOT 分析,提出執行關鍵成功要素。期望本設計模式對於台北市智慧城市的進展,帶來有益貢獻。

單車好城市

為了解決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作者林胤宏 這樣論述:

單車是最環保、最健康的交通工具,為什麼要等到假日才騎?   沒錯,我們很喜歡騎單車,享受微風輕拂的速度,享受那份自在與悠閒。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很少騎單車上班逛街,以單車作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呢?   如果有騎車上路的經驗,你一定非常明白背後的原因:身後的汽車喇叭不斷鳴叫、公車靠站逼得你一隻腳踩上人行道、左右摩托車夾擊讓你緊握龍頭一刻不敢放鬆、前方突然一輛違規停車讓你不得冒著生命危險擠進車流之中;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你早已渾身是汗、滿臉髒污……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城市對單車族一點也不友善。   幸福的單車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真的可以實現!   本書作者林胤宏旅居德國多年,他在那裡看到單

車完全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假日的捷運站,到處是牽著單車準備到郊外旅遊的乘客;而在他的研究室,百分之九十的同事都騎單車通勤。單車不只是假日的休閒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林胤宏把握每次通勤或出遊的機會,仔細觀察歐洲的交通設計,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他在本書中詳盡地分析德國的自行車道設計,以及自行車和整個都市交通的連結關係(與大眾運輸系統的結合、停車轉乘的設施、公共自行車等)。書末他更以荷蘭為例,實際地呈現一幅美好的單車城市願景。   原來,幸福的城市藍圖已經展開在我們眼前,歐洲可以做到,台灣當然也可能實現。如果你希望讓單車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城市更幸福、更

美好,你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作者簡介 林胤宏   台中市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組碩士,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軌道工程與鐵路營運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中華顧問工程司(現為世曦工程顧問公司)交通工程師,德國畢業返台後,現於台北參與捷運系統設計工作。   主要涉獵領域為軌道工程、鐵路營運、輕軌系統、交通工程、號誌設計等項目,德國就學期間曾於《GREEN綠雜誌》專欄發表文章。   個人部落格「柏林進修交通中」榮獲二○○八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推薦優格,新的部落格網址為:chumacher.pixnet.net/blog 推薦序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王比利推薦序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廖桂賢作者序 讓騎自行車不再只是假日的休閒運動 PART Ⅰ 移動,從單車開始1 推廣自行車不只是蓋自行車道2 台灣的交通環境準備好了嗎? PART Ⅱ 打造安全又順暢的自行車道3 正確的型式決定執行的成效——自行車道型式的選擇4 安全與否的關鍵——路口的設計5 不著痕跡地融入既有環境——自行車道與其他交通設施的界面處理 PART Ⅲ 悠遊城市,除了單車你還需要……6 讓你騎得更遠——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結合7 下了車再上車——車站的停車轉乘設施8 借你一台車騎騎——公共自行車系統9 是車還是人?——自行車的法規與管理 PART Ⅳ 夢想

中的單車城市10自行車的烏托邦——荷蘭的自行車城 致謝 推薦序1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參與前兩三年的單車熱潮?   在那兩年之間,整個台灣好像過去對蛋塔一樣,對單車投注了無比高度的關懷與熱情,參與的人數之多,史上罕見。原本已經走入黃昏的單車零售業,在一夕之間成為當紅炸子雞。甚至連單車通勤這種原本只是少數人關注也力行的使用模式,都曾經躍上檯面,成為各級政府意欲推行的交通政策之一。   也許曾經有那麼一剎那,對綠色交通充滿期待的人,會以為台灣城市的新貌,已經從單車轉動的兩個輪子上,慢慢開步走,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很可惜,這波單車熱潮,壽命只比蛋塔稍微長了

那麼一些。末端銷售市場的消退,快得像是潮水般,轉瞬間排隊買單車的人已經不見蹤影。原本每個假日都擁擠的河濱單車道,也漸漸地愈來愈順暢。   在這場來得快去也急的單車西北雨之後,還在騎單車的朋友,只剩下幾類,一種是單車競賽的愛好者,他們的熱度有增無減。其二是單車熱潮之前,就騎著單車到處跑的人,也許是旅行,也許是城市中的行走移動,別人騎單車與否,原本就不相干。其三是在單車中發現新世界的人,他們當初可能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一個緩和的運動,也可能是因為發現某個類型的單車太具有個人魅力,所以不離不棄,例如被暱稱為Fixier的固定齒單速車騎士。   至於所謂的單車通勤,跟這場西北雨有無關連?老實說,那就像自

然界中的微量元素一樣,有,但是非常稀少。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四、五年級生,甚至更老,或者稍微小一點的族群,單車通勤曾經不過就是上班、上學的選項之一,再自然不過。但是隨著社會富裕,城市生活以美國為範本傾斜發展之後,老實而安靜的單車逐漸消失在街頭。我們於是成為一個以各種私人機動車輛為主的國家。伴隨著表面上的方便而來的,是平常日城市中總是塞車不斷,嘈雜不堪。到了假日,相同的戲碼移到高速公路上和郊區,完整重演。   願意騎單車移動的人,當然多少抱怨機動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噪音。開車的人又何嘗幸福愉快,他們也得忍受交通尖峰時刻的種種不便,污染和噪音當然也隨身攜帶。城市中的交通問題,看似無解。   且慢

,讓我們再回到那一場單車西北雨。   就在那陣單車熱潮中,台北市推出了第一條為通勤而設置的單車專用道。在為時頗短的單車專用歷程中,這條鋪著綠色塗料的單車道,罵聲不斷。不管是想騎單車通勤的單車人,要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每天巡邏街頭的小黃駕駛,還是一路要上下公車的乘客,無一不罵。   這罵,當然有名堂。具體揭示了城市多數居民的觀點與看法。最重要的是,這代表著這個城市還未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切。還沒準備好的不只是習慣使用機動車輛,然後為自己的家裝上隔音隔氣窗的住民,也包括推動這項政策的執政者。   如果我們說單車通勤是交通問題,那就太小看它了。單車通勤其實是社會結構的問題,甚至是國家整體經濟政策的

問題。汽車工業受到政策鼓勵,多數的公路、停車場,也都是為了汽車而蓋。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假日開車去大賣場,在停車場外面的馬路排隊,千辛萬苦擠進賣場,再辛苦地排隊開車離開。這是一個三萬六千方公里的小國,正過著九百萬方公里大國的生活。這是形似神離的美式汽車生活。   如果這個社會,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勇於面對問題,也許從單車再出發,能夠給城市的發展有展現新貌的機會。這是現代汽車城市解構之後,重新建構的開端,也是城市新生的第一步。   在《單車好城市》這本書中,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加上他自己在交通上面的專長,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大眾運輸系統的現況。書中

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是的,魔鬼就在細節中。要讓一座積累數百年塑型的城市重新翻盤,就得從細節中重新建構,而《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再回到單車西北雨。環保意識,對於美好城市,甚至美好國家的願景,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領先民情的新交通政策支撐點?這本書無法給你答案,但是幫你看見了可以作為的願景。 王比利 《小摺快跑》系列作、《單車慢慢騎》作者 推薦序2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真是本精采、易讀的好書!   不管是為了節能減碳或只是追隨潮流,自行車熱潮在台灣已開展了好一陣子。但儘管自行車休閒蔚為風尚,今天,自行車通勤在台灣還

是阻礙重重。機動車輛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凶狠老大,行人和自行車仍然是備受欺壓的弱勢族群,台灣城市仍然是「車的城市」。放眼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大城,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國的柏林等,其城市交通過去也獨尊汽車,強調行車速度與車流順暢,但經徹底改造後,現已脫胎換骨為單車天堂,有著舒適的自行車環境。良好的自行車環境不僅止是單車騎士的福音,而是整個城市居住品質的提升,對所有市民都有益:因為大多數人捨汽車而就鐵馬,城市少了汽車廢氣排放的污染、少了車輛嘈雜的噪音、少了危險的高速車流,自然成了更為宜居的城市。   大概沒有台灣人不羨慕歐洲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但台灣人注定只能在國外參訪時羨慕,回到國

內卻嘆息嗎?我相信絕非如此!更希望台灣不要自暴自棄、什麼都不做!國外見識到的好經驗不該成為對自己家鄉的打擊,而該成為進步的動力,不是嗎?林胤宏先生的《單車好城市》透過成功的歐洲經驗肯定地告訴我們,歐洲可以,台灣當然也有可能!自行車通勤是台灣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是可以實現的願景。   《單車好城市》詳述自行車通勤環境的設計,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這樣一本專業書籍的出版令我十分雀躍,不只是因為本書提供了寶貴、詳盡的相關知識,更是因為作者以親切平實的文字、輔以大量的照片,將看似硬邦邦的交通規畫專業,轉化為好讀易懂的知識。這樣的「專業翻譯」正是台灣當前最欠缺的。要改造台灣的交通環境,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鎖

在學術論文期刊中的新知識、新觀念,而是將知識與觀念正確地轉譯給社會大眾。因為,正如本書作者所強調,人性化交通環境的實現,必得仰賴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環節——也就是你和我——的交通觀念革新,而非期待政府自動由上而下為人民啟動改造。   我自己曾著書介紹過國外正面的城市經驗,也曾在作者居住過的柏林生活了好幾個月。和本書作者林胤宏先生一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我深刻體驗過國外經驗的美好,也同樣有著將好經驗介紹給台灣的熱情。光是《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就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所以,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

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 作者序 讓騎自行車不再只是假日的休閒運動   到德國念書之前,我曾在一家工程顧問公司任職,準備離職手續的那段時間,聽到公司剛標到了一個自行車道的規畫設計案,那時聽到只覺得:「喔?蓋自行車道要幹嘛?台灣機車那麼多可行嗎?」   到歐洲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不管是對於交通的管理概念,還是自行車運動的認識,生長在台灣只知道美國交通文化的我,對於世界的認識有多麼地貧乏。站在柏林的街頭,第一次看著身旁紅色的自行車道,到路口之後往內偏到車道,下降到柏油路面後以兩條虛線通過路口,之後再重新爬上

人行道,接著偏向道路外側貼著路邊停車繼續往前延伸,我看著看著,心裡有一種感覺:「德國人怎麼想得出這種自行車道的設計?」   後來我開始試著用三腳貓的德文能力,從教科書、期刊雜誌中,找出這些自行車道設計背後的發展過程,才發覺從二十年前起,德國就開始在做類似的研究。德國自行車運動起源很早,因此很多地區都有自行車道的存在,當他們發現某個路口經常發生事故時,他們會去分析這些事故發生的原因,然後在報告中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這些建議一方面會經過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的討論與研究,整理之後以「設計指南」的型式出版;另一方面縣市政府如果有經費,也會根據研究報告的建議,將該危險路口予以改建,並且在改建一段時間之後,

透過警政機關的事故統計資料,去比較這樣的改建是否有達到功效,並且在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所舉辦的研討會或新版設計手冊討論會中,提出實務界的應用心得與見解。   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與研究成果的擴充,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將趁著設計指南改版的機會,將「設計指南」往上提升到「設計建議」的層次,這時實務界的交通工程師將有更明確的設計原則可以遵循,交通事故判定也會開始參考一部分設計建議的內容。隨著設計與實務經驗的持續累積,交通工程師協會的負責小組能夠更清楚哪些設計是「必須」的要求,哪些是可以給予現場「彈性」調整的項目,而進行「設計建議」的改版,並將其再提升到「設計規範」的層級,這時交通工程師必須依照設計規範的內

容,在規範允許的彈性範圍之內,進行自行車道的標準設計。截至目前為止,德國的交通工程師協會正在進行將自行車道的「設計建議」提升到「設計規範」的改版研究。   了解了德國這一套嚴謹的交通研究與設計規範架構之後,自己再看到這些經過深度思考所設計出來的自行車道,也就沒那麼驚訝了。   在德國念書的那段時間,台灣似乎也趕上了歐美國家推動自行車的風潮,不管是在國外打開台灣的電子報,或是每年放寒假回到台灣打開電視,都可以發現台灣的自行車道正在各地一點一點地竄出來的趨勢。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追蹤,一開始許多縣市政府都很有心地要推廣自行車通勤,所以選擇了幾條市區道路,作為示範性質的通勤自行車道,像是板橋的縣民

大道、台北市的新生南路、信義計畫區內的幾條主要道路、高雄捷運上方的博愛三路等,都是屬於市區的通勤自行車道,同時間台北與高雄的捷運系統也因應自行車騎士的需求,解除了搭乘捷運攜帶自行車的限制。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各縣市政府推動自行車道的方向似乎進行了調整,將興建自行車道的重點,改放在郊區的休閒旅遊自行車道,像是台北市、新北市的河濱自行車道、台中的東豐自行車道、花東的濱海自行車道等,而市區自行車道的部分,則是很巧妙地避開了市區的主要道路,而選擇像是綠園道、廢棄的台鐵、糖鐵軌道、高架道路下方的空間等等,來作為市區自行車道的路線。   儘管如此,台灣的自行車運動還是熱絡了起來,販賣自行車與周邊用

品的商店陸陸續續開張,許多人的家中多了輛自行車,網路討論區上一大堆人興致勃勃地在請教,要買哪一台自行車來上班通勤兼減肥最適合呢?而捷運攜帶摺疊式自行車不需要額外收費的規定,更間接地在台灣形成一股「小摺」風潮,在當時想買還不見得馬上買得到呢。這時打開新聞或旅遊節目常常看到自行車道的介紹,書店裡有關自行車維修與旅遊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些休閒自行車道的確提供了台灣民眾在假日旅遊時的另一項選擇,可是自行車運動發展到這裡,我們不禁要思考,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什麼呢?   除了少數的市區自行車道之外,政府這些新建的自行車道,多半是沿著河岸走的防汛道路、繞湖一圈的湖濱步道,或是沿著以前火車走的路

線的鐵道,這些路線不是位於都市的郊區,不然就是經過平常很少去的地區,都不是大部分民眾上下班或上下學通勤會經過的路線,因此這種自行車道給民眾觀光休閒的功能,其實是遠大於改善市區交通的功能。   而且要到這些自行車道還得費一番功夫,所以自行車旅遊變成了「開車去騎自行車」,至於堅持要騎自己家的自行車的民眾,可能就得在車上裝個車架,或是在車內騰出個空間,放置簡易拆卸後的自行車,然後開車到自行車道去騎自行車。如果堅持一定要從家裡騎自己的自行車到郊區自行車道的話,那就得冒著生命危險,先騎在重重的車陣之中,想盡辦法抵達遠方那個有休閒自行車道的地方,或是趕快殺出車陣,騎到汽機車比較少的郊區公路上。這些困難重重

的限制,澆熄了很多人騎自行車的熱情,有些人決定將自家的自行車賣掉或束諸高閣,至於一開始騎自行車通勤健身的想法呢?一個禮拜一次騎出去到郊區自行車道郊遊都不肯了,又怎麼可能天天騎著自行車在街頭瘋狂地玩命呢?   現在在台灣,騎個自行車似乎得先大陣仗地把自己包得跟銀行搶匪一樣,才能夠安心上路,而由於騎在市區的過程一路驚心動魄,搞得有些有心人開始得花大錢去買些高級的配備升級自己的車子,目的是要因應瞬息萬變的車流情況。騎自行車一開始輕鬆、自由的感覺不見了,追根究柢最大的原因,就是你牽了車出了家門,望著遠方的目的地,你不知道要怎麼安全地騎過去。   於是,台灣的自行車運動,和日常生活愈來愈遠了......

  回歸自行車運動的初衷,絕對不光只是讓民眾在假日多個休閒旅遊的景點而已,自行車運動的目的,是要徹底改變我們在城市內移動與通勤的方式,放棄容易造成噪音、空氣污染、交通事故與塞車的汽機車,多使用大眾運輸配合自行車與步行,使我們居住的城市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這一切不能只靠休閒自行車道的興建,也絕對不光只是努力地興建市區自行車道就能達成,必須透過交通觀念的改變、都市空間與道路架構的調整、細膩的市區自行車道設計、加強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合作,以及明確的自行車法規管理,才有可能逐漸達成,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表達的重點。   我們現在要出門買個早餐,通常是戴上瓜皮安全帽,摩托車一發動騎了就走,期待有一天,騎

了就走的變成是自行車,讓台灣也能像德國、荷蘭的城市那樣,將自行車真正地融入交通環境,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移動過程的一部分。

國軍彈藥管理導入RFID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私人收費停車場管理辦法的問題,作者林三勝 這樣論述:

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在國、內外應用日益廣泛,且有很多成功應用案例。國軍彈藥管理仍採用人力為主;遂管理上肇生彈藥外流等罅隙,造成社會的震驚與恐慌。然導入RFID技術可以改善彈藥管理是可以預期的,惟導入所牽涉層面廣泛且複雜,本研究蒐整歸納企業導入新科技方面等關鍵成功因素,建立評估準則之層級架構,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分析各項準則之權重並加以分析。 本研究得知權重排序為成本效益分析、策略整合目標、先導發展規劃、高階支持、科技接受認知、專責團隊能力、IT基礎建設、組織結構、

組織互動性、競爭壓力、政策標準推動、科技相容性、科技完善性、科技優勢性。另策略面在決策、管理及整體等權重均排序第一,惟業界較重視環境面、組織面及策略面等。關鍵成功因素成本效益分析在各單位認知上有些差異,惟權重仍是相對較高。國軍彈藥管理決策者認知關鍵因素與民間趨勢相近,即以成本效益分析為主,利用先導發展規劃降低風險,再輔以策略整合目標擴大其效能,有效確保成功率;而非以戰術需求考量為優先。關鍵字:無線射頻辨識、彈藥管理、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層級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