稈台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稈台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利玉芳寫的 放生:利玉芳詩集 和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的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出版 和遠流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稈台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放生:利玉芳詩集

為了解決稈台語的問題,作者利玉芳 這樣論述:

  被廉價的慈悲出賣的   手   夜夜守在湖泊   垂釣 游失的尊嚴   《放生》集結利玉芳近年來在文學詩刊發表過或隱藏在抽屜裡的聲音,期待把有些蓬鬆與厚度的創作壓縮,輯印成結實的篇章。當詩的創作成為詩人生活上的動力時,審視周邊的美麗與動靜、自我擦拭心鏡,調整步伐成為寫詩的態度,勇於接受時代交流的國際視野、伸出社會關懷的手、批判與觀照是她寫詩敏感的格調。   掌握瞬間直覺的精準與見景生情的銳利,是她詩的魅力所在。詩集分成五個系列【創作詩頁】、【心靈曠野】、【客語南方】、【旅行足跡】與【閱讀與討論】,大致以「信仰」和「旅遊」為兩大主題,外加富含原生元素的全母語詩寫,是利

玉芳璀璨詩人生涯嶄新的一頁,頗為值得關注。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為了解決稈台語的問題,作者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這樣論述:

  2010.11.15《商業周刊》第1199期∕alive優生活283期封面故事:舊是新潮 ~ 探訪台灣百大工藝,發現9款傳統潮物   失落的百工.台灣最在地的美力   向美好常民文化的守護者與傳遞者致敬   你知道在電器科技產品普及的現代,還有人用稻稈編織成「茶壽」這種天然保溫容器,免插電又環保,完全符合當今綠設計的風潮?   在媽祖遶境儼然已成為新興的文化觀光活動,你知道在陣頭最前端,宣告媽祖出巡的響亮「哨角」,極可能是出自有四十幾年製作經驗,年逾八旬的師傅之手?   當電影《父後七日》以一場看似荒謬的悲喜葬禮,點出台灣特有的民間風情時,你知道「孝女白琴」為何要透過看似誇張的吶喊與哭

號傳遞喪家的悲悽?   街頭林立的高科技美容護膚中心,也許是時下愛美年輕男女的聖地,但你可體驗過挽面師傅手持細細棉線,就能擺平你臉上的汗毛和粉刺,還你一張清爽光滑的面容?   這是四個還在就讀大學設計科系的年輕學子花一整年的時間,靠著兩部摩托車走遍台灣大小鄉鎮,尋訪在時代快速滾動下日趨湮沒的100個傳統行業∕手藝的動人紀錄。他們以年輕的眼、真摯善感的心,腳踏實地去尋覓、挖掘乍看也許陌生,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市井工匠與職人,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親身所見、所聞、所觸的一切,刻劃每一個工作者默默堅持的身影,所承繼的傳統文化,及其深植於風土民情所內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藝巧思。   於是,在一次次與各

種民俗工匠職人的相遇裡,在無數的第一次體驗裡,四個學生品嚐了吹糖、畫糖、傳統糕餅……師傅手藝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體驗了舉凡頭上戴的(斗笠)、身上穿的(客家藍衫、旗袍)、腳上蹬的(木屐、草鞋)、日常起居用的(榻榻米、藤椅、木桶、竹蒸籠),族繁不及備載的各色天然正物;領略了做毛筆、揉墨、製硯,或小到毫芒雕刻、大至畫野台戲布景的精湛技藝;親訪了傳遞死生大事、神鬼信仰的種種禮俗職人與傳統工藝匠師……   這100則故事,100個身影,說的固然是職人們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堅持的專注精神與精細技藝,但我們也從這四個年輕學子的投入與熱血中,看見傳統行業在凋零喟嘆之外的一絲曙光與生機。 作者簡介 祁台穎   台北

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畢,未來希望可以往電影編導的方向邁進,目前正積極學習。 林品儀   台中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畢,未來希望朝人文紀錄與平面設計發展,不管如何盡力去做吧! 紀岱昀   台北人,平日習慣用相機記錄生活的小細節,觀察美好的事物,主修視覺設計、繪畫,樂於參加藝文活動,閒暇時喜歡看電影、閱讀小說跟雜誌,最愛做的事是和朋友運動打球。 廖祿禎   水瓶座,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組畢業,專長為平面設計、文案、動態影像等,現為自由接案之設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