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茱麗葉.莫莉耶多里安.馬洛維克寫的 北韓一百問 和(荷)伊恩·布魯瑪的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张业亮:当前美国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对制度性种族主义的探索也說明:这反映出在美国种族和族裔、人口和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美国人所面临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危机,显示出教育和思想文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立緒 和廣西師範大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種族主義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楊昊所指導 黃以樂的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2021),提出因為有 馬來西亞、中國、中馬關係、國際關係理論、6M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種族主義國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種族主義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國語辭典則補充:種族主義 是一套思想主張,相信個體的智商與能力優劣取決於其所屬種族的身體遺傳等本質性特質,而非後天社會文化涵養所形成;並認為種族之間有高下之別,特定種族的品質優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種族主義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北韓一百問

為了解決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作者茱麗葉.莫莉耶多里安.馬洛維克 這樣論述:

  一百問揭開北韓之謎   透過國際媒體多年來所簡化、誇張的圖像,北韓向來被呈現為「殺人不眨眼的血腥獨裁政權」,而今,這個遠東的神祕國度正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兀自走在自身別具一格的發展路徑上。   作為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王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歷經第一代的金日成、第二代的金正日,如今已傳到第三代的金正恩。一九九○年代北韓大飢荒爆發後,新社會悄然成形。現在的北韓逐步走向開放,限制逐一放寬,商業活動、交易買賣、投資及儲蓄越發熱絡。市場經濟已然出現,消費社會在成形。   儘管國際社會將北韓塑造為「一顆未爆彈」,但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那一邊,一個「新紀元」已然揭開序幕。被媒

體評為「不可預測」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雄心勃勃,一面推行經濟改革,一面提升核武實力,他所企望達成的,正是為國家開創一番新氣象。   然而,就國際面向而言,誰都不敢直陳一個事實:中國、俄羅斯、美國、南韓和日本,個個都是隨著北韓的節拍起舞。隨著遠東局勢升溫,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的簽署之日仍遙遠,過去被視為核心問題的朝鮮半島統一願景,北緯三十八度線兩邊人民長久以來共有的美夢,如今儼然成為一個迷思。   北韓這道難題極其複雜,但越來越有破解的可能性。在這本《北韓一百問》中,作者有意呈現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要了解現在的北韓,就要了解其歷史與文化內涵。本書從傳說中的古朝鮮開國君主檀君說起,一路講到現今把

國家帶向現代化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不僅揭露北韓最聳人聽聞的事實,公開其核武和彈道飛彈計畫的內情,也企圖捕捉北韓社會的轉型樣貌。   本書是朝鮮學家暨兩韓關係專家與專跑中國線記者以各自專業、互補長短而成的成果,屏除所有專斷的教條主義與西方人思維的框架,不帶主觀的認知與想像,照實呈現一切的事實,以期能揭開這個兩千兩百萬人口小國的神祕面紗,將當地真實情況公諸於世。   兩位作者透過一百個問題,展現出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書中取材來源包羅萬象,有書面資料,也有街頭隨機採訪和訪談的口語資料,所有採訪內容皆為第一手,由作者直接訪談取得。藉由本書,來破解北韓之謎。 作者簡介 茱麗葉.莫莉耶(Ju

liette Morillot)   法籍兩韓問題專家,曾任教於國立首爾大學,目前在巴黎戰爭學院主持兩韓關係講座。 多里安.馬洛維克(Dorian Malovic)   法籍中國問題專家,目前是《十字架報》(La Croix)亞洲版主編。 譯者簡介 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宛如希望之歌》、《女巫》、《藍色加薩》、《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柳橙園》、《重返革命現場: 1917年的聖彼得堡》(以上皆立緒出版)、《謝利》、《觀鳥大年》等書。 導言   歷史篇 1 韓國是如何誕生的? 2 北韓為什麼被稱為「隱士王國」? 3 韓國從來

不曾是自身命運的主人嗎? 4 日本殖民統治為什麼給韓國人民留下創傷? 5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如何創建的? 6 誰挑起了韓戰(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 7 韓戰是美國與蘇聯的代理人戰爭嗎? 8 韓戰可以劃分為哪三大階段? 9 法國派遣多少兵力參與韓戰? 10 中國如何出兵馳援北韓? 11 韓戰到底是誰打贏了? 12 北緯三十八度線真的是「非軍事區」嗎? 13 美軍陸軍中士詹金斯為什麼在北韓生活四十年?   政治篇 14 金日成是什麼人? 15 什麼是主體思想? 16 金日成時代的北韓是什麼樣子?出身北韓菁英家族的一名女性現身說法 17 誰是一九八七年大韓航空 KAL858 航班爆炸事件的罪魁

禍首? 18 北韓如何成為全球第一個共產王朝? 19 金正日是什麼人? 20 什麼是「先軍政治」? 21 北韓一九九五年前後的大饑荒中有多少人喪命? 22 文奶奶是怎麼從一九九五年前後的那場大饑荒倖存下來? 23 金正日如何籌劃接班人選? 24 北韓民眾在金正日葬禮時的哀痛悲泣,的確是真情流露嗎? 25 我們所知道的金正恩? 26 新領導人上台為政治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27 誰與金正恩一起統治北韓? 28 勞動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北韓就此邁向新紀元嗎? 29 第一夫人是官方宣傳策略的核心角色嗎? 30 金正恩為什麼要處決他的姑丈張成澤?   地緣政治篇 31 北韓核武計畫的源起為

何? 32 北韓的核武實力啟人疑竇嗎? 33 北韓彈道飛彈計畫的源起與實際進展為何? 34 北韓核武危機的源起與發展為何? 35 北韓發展核武的動機為何? 36 北韓領導人都是狂人嗎? 37 如何解讀北韓的政令宣導內容? 38 有必要怕北韓嗎? 39 北韓如何操控外交遊戲? 40 美國的外交策略遭遇挫敗嗎? 41 南韓在這場區域外交遊戲中可有置喙的餘地? 42 日本聽美國的命令行事嗎? 43 北韓綁架的日本公民是哪些人? 44 在日本的北韓人有多少? 45 俄羅斯普丁政府為什麼要與北韓走近? 46 中國是朝鮮半島能否和平的關鍵因素嗎? 47 聯合國能夠解決北韓問題嗎? 48 制裁為什麼絲毫不見

成效? 49 聯合國對北韓的制裁影響哪些人? 50 北韓的外交狀況為何? 51 法國與北韓有外交關係嗎?   事實篇 52 北韓的人權狀況如何? 53 勞改營現今的實際情況為何? 54 一位前勞改營囚犯如何描述營內的生活? 55 北韓人民為什麼不揭竿起義? 56 在北韓有反對派存在嗎? 57 有多少北韓人投奔南韓? 58 北韓人為什麼要逃離自己的國家? 59 北韓高階外交官太勇浩叛逃事件反映了什麼? 60 南韓以哪些措施幫助脫北者融入當地社會? 61 北韓和南韓使用相同語言嗎? 62 脫北者把南韓視為黃金國嗎? 63 脫北者為什麼要離開南韓? 64 靜姬為什麼不選美國,而是到德國生活? 65

「陽光政策」還留有遺緒嗎? 66 北韓的挑釁舉動有其週期性? 67 南韓關閉開城工業區的舉措是否終結南北韓合作交流的願望? 68 南北韓有望統一嗎?   經濟篇 69 北韓的經濟狀況如何? 70 北韓是否開始經濟改革了? 71 女性在北韓經濟中的角色? 72 市場經濟是否已在北韓萌芽? 73 私人銀行服務體系是否已在北韓初現雛形? 74 被送到海外工作的北韓勞工是奴隸嗎? 75 在西伯利亞當伐木工的閔平日生活狀況如何? 76 丹東市是中朝貿易與商業往來的門戶嗎? 77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夾在中朝之間左右為難? 78 北韓境內是否有經濟特區存在?   社會與文化篇 79 北韓社會結構如何組成? 8

0 北韓商人新階級的影響力如何? 81 北韓國內有少數族裔嗎? 82 北韓是種族主義國家嗎? 83 宗教在北韓社會中的地位為何? 84 北韓還存在巫教活動嗎? 85 北韓女性的地位如何? 86 北韓人怎麼談戀愛? 87 北韓人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 88 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是北韓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 89 教育在北韓社會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 90 北韓的健康醫療系統概況? 91 淑熙怎麼回顧她在北韓時的作家生涯? 92 前北韓官方藝術家宋壁怎麼看待以前的生活?   政令宣傳篇 93 有關北韓的報導消息,我們應該照單全收嗎? 94 脫北者如何受到操控? 95 能相信脫北者的現身說法嗎

? 96 屢有美國人在北韓遭逮捕,他們是什麼人? 97 北韓人可以跟外國遊客交談嗎? 98 現在的北韓迎來了觀光熱潮? 99 北韓人對世界其餘地區瞭解多少? 100 好萊塢電影中的邪惡象徵已經從蘇聯轉為北韓嗎?   導言   北韓正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向來被呈現為「殺人不眨眼、血腥獨裁政權」的這個國家從未力圖洗刷惡名,只是兀自走在自身別具一格的發展路徑上。北韓當局更藉此形象,大玩兩面手法,一邊對外大肆挑釁,一邊對內安撫民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美國兩強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戰火方歇、血泊未乾的滿目瘡痍土地上誕生,再屢次從國家創傷災難中復原過來,挺立至今。

這個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王朝,其最高領導人歷經第一代、第二代的金日成和金正日,已經傳到第三代的金正恩。然而,在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已近六十五年的現在,理論上,北韓和南韓仍處於交戰狀態。兩韓兄弟的「冷戰」對立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雙方裂痕若稍有擴大、惡化,隨即會讓國際情勢陷入緊張。   關於這一個遠東國家,我們究竟瞭解多少?北臨中國與俄羅斯,南邊接壤美國撐腰的南韓,再過去是一洋之隔的日本,強鄰環伺的這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人們心中激起的恐懼與問號都一樣地多。西方人將它視為神祕國度,但比起國際媒體多年來簡化、誇張呈現的圖象,它是遠遠更深奧的謎團。正是因為無知才會任憑想像的事凌駕於實情。本書為一

位朝鮮 學家暨兩韓關係專家與一名專跑中國線記者以各自專業、互補長短的成果,期能揭開這個兩千 兩百萬人口小國的神祕面紗,將當地真實情況公諸於世。北韓已經坐實核武強國地位,每一天 都在全球政治版圖與媒體版面佔據更多一點位置。該是認識、瞭解及認真看待它的時候了。   這本《北韓一百問》是以筆者一九九○年代末期著手的調查研究為骨架,再予「添肉」擴 充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當年北韓遭逢嚴重饑荒,超過一百萬人喪生,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面臨巨 大危機。成千上萬饑餓的北韓人逃往經濟蓬勃成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時候,筆者多次前往 北韓、南韓、中國和日本,面對面採訪那些苦難的饑民,全程皆以韓語或中文直接對談。我們 回來

後把那些現身說法匯集成書出版,那是法國讀者首度得以親聆北韓人民的心聲。該書記錄的大饑荒時期,我們如今退一步來看,可以將之解讀為北韓近代歷史進程中的一次根本性斷裂。   在北韓獨裁政權成立以前,居住於朝鮮半島的人民,已經是一支族群認同意識明確、自有 文化的民族。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全心全意熱愛自己的國家。一九九○年代,北韓官 方稱為「苦難行軍」的大饑荒爆發之後,一個新社會悄然成形。二十年後的現在,北韓逐步走 向開放,限制逐一放寬,商業活動、交易買賣、投資及儲蓄愈發熱絡。市場經濟已然出現,消費社會在成形。我們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便是北韓的轉變過程,完全有別於坊間普遍流傳、時常謬誤不實的那些老

生常談。   自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以來,美國、南韓與日本的情報機構眼見管教不了北韓這個「流氓國家」,有志一同把它塑造為「一顆未爆彈」。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與現在的領導人金正恩, 時而被指為「不理性」,時而被指為「不可預測」,是隨時會「按下按鈕發射核彈」,持續存在的威脅。「全球陷入空前危機」、「北韓核武威脅」、「金正恩腦子裡在想什麼?」、「年輕獨裁狂人的畫像」——國際各大媒體不時以頭條頭版反覆傳遞這些訊息,諷刺漫畫裡的金正恩被妖魔化,頭上不是籠罩著核爆蕈狀雲,就是滿豎著一支支彈道飛彈,但北韓的真實情況從未被報導出來。   那些新聞標題和文章都是依從美國及其盟友們的「敘事」(storytelli

ng)角度,任誰讀到都會憂懼不安。北韓確實一直緊閉門戶,外界客人需要受到邀請才能夠入境,還得全程由「嚮導陪同」。不過,中國邊境手機基地台的覆蓋範圍超越國界,北韓內部消息可藉手機通訊流出, 再來,北韓有一群新的商人階級崛起,他們與中國人、俄羅斯人、南韓人做生意,隨時能分享親身見聞。筆者也再度前往中國、南韓、日本和俄羅斯,採訪住在那裡的北韓人,斬獲了大量新資訊。彙整、分析後的一些結論,以及直接引用的受訪者原話,使得本書內容益加充實。種種新情報明白地顯示,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那一邊,一個「新紀元」已然揭開序幕。年輕領導人金正恩雄心勃勃一面推行經濟改革,一面提升核武實力,他所企望達成的,正是為國家開

創一番新氣象。在本書中,筆者不僅揭露北韓最聳人聽聞的事實,公開其核武和彈道飛彈計 畫的內情,也企圖捕捉北韓社會的轉型樣貌。這個轉變尚屬發軔階段,仍然脆弱不堪,但是, 只要明白它是在怎麼樣的一個國家體系下萌芽成形,任何人都會嘖嘖稱奇。   就國際面向而言,誰都不敢直陳一個事實:中國、俄羅斯、美國、南韓和日本,個個都是 隨著北韓的節拍起舞。並不是現在才如此,平壤二十餘年以來一直在蔑視玩弄這些國家。簡直 是由一個共產主義獨裁政權「對全世界實行恐怖統治」似的,但這種說法會冒犯到人。總之, 一個明擺的事實是,數十年以來,朝鮮半島的命運都聽任北韓的擺佈。為了遂行自身的目的, 金氏祖孫三代個個懂得見縫插針

,嫻熟地周旋在不同陣營之間。 因此,以下這一個問題就毫不唐突了:從二○○六年北韓第一次核試爆以來,聯合國究竟 做了什麼?全世界翹首等待的北韓政權「崩潰」,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反正不可預測?聯合國 與北韓的話術說詞迄今始終一模一樣,連一個逗號都沒增刪。在二○一七年九月時,北韓得意 宣布完成第六次、也是歷來威力最強大的核彈試爆,而聯合國就像巴甫洛夫(Pavlov)實驗裡聞 鈴聲就分泌唾液的狗,馬上反射性地發聲譴責。聯合國的軟弱無力實則是內部的分歧所致。如 同過去利用蘇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借力使力,北韓現在巧妙操弄中美非敵非友的關係。面對中 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北韓的核武威脅其實弔詭地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

如此一來,美國就有正 當理由增加對南韓及日本的軍事援助。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已屆一年,但朝鮮 半島的局勢比以往更緊張,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在此情境下,朝鮮半島要達成終戰和平,似乎還是路迢遙。   隨著遠東局勢升溫,過去被視為核心問題的朝鮮半島統一願景,北緯三十八度線兩邊人民長久以來共有的這個美夢,如今儼然成為一個迷思。一個兩韓人民長期共同滋養出來的幻夢。現實條件毫不樂觀:自韓戰結束以來,南韓持續走向繁榮富裕,北韓卻在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頓失依靠,從此陷入不振,與其比鄰的中國則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冷戰時期的兩大集團已告解散,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對立已趨緩和。時至今日

,儘管北韓從不安分守已,不時語出恫嚇,南韓老一輩人談起統一的期盼,依然會目泛淚光,至於他們的子孫輩,不是漠不關心就是抱持嘲諷。如果說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的簽署之日仍遙遠,非核化目標未必能實現,兩韓統一更不啻是烏托邦式願景。   在這本《北韓一百問》中,筆者有意要呈現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北韓這道難題極其複雜,但越來越有破解的可能性。要瞭解現在的北韓,就要瞭解其歷史與文化內涵,我們從傳說中的古朝鮮開國君主檀君說起,一路講到現今把國家帶向現代化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當然,也不忘細述半島幾乎無法主宰自身命運的過往。對於每一個問題,我們盡量重新從兩韓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去思考。北韓在世人眼裡之所以是個自

成一格的國家,正是由於它的許多反應、行為或特性都源自於鮮為人知的朝鮮民族性格。在全面深入剖析這個國家以前,不可不認識、理解其堅實的民族文明根基。要瞭解北韓想要什麼,就得先弄懂朝鮮民族組成的韓國。   為了做到不偏不倚,我們摒除所有專斷的教條主義與西方人思維的框條,絕不帶主觀的認知與想像,只是照實呈現一切的事實。不傲慢睥睨,也不企圖說教。這樣的立場從頭貫穿到 尾。本書針對讀者對北韓會有的種種疑問來解惑,我們尤其希望每一個問題都正中紅心。讓謎樣的北韓不再是個謎。 Q12 北緯三十八度線真的是「非軍事區」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點更名實不符了。自南北韓於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簽署《停戰協定

》以來,在整條三十八度線兩側被稱為「非軍事區」的緩衝地帶,迄今仍然部署了眾多軍人,處處有地雷與衛兵哨站,一旦戰事爆發,兩國陸軍隨時能發動攻擊。北韓有超過百萬名兵力,南韓有六十五萬軍人,駐南韓美軍約三萬七千人。 根據停戰協定的規定,雙方應從三十八度線(軍事分界線)各後退兩公里建立一「非軍事區」作為緩衝,西起漢江河口,東至金剛山的這塊區域全長達兩百四十九點四公里。北韓和南韓之間唯一接點在板門店,三十八度線上的這一個小村落,亦是持續兩年的韓戰停戰談判處。現今那裡的氣氛依然肅殺。儘管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直到今日,這條軍事分界線依然是禁區,一般人沒有特別許可並無法進入。昔日

的戰爭前線如今沿線豎立有黃色標示牌,朝南這邊以英文和韓文標示,朝北的則用韓文和中文。 儘管從一九五三年以來,這條邊界線上迭有緊張狀況和摩擦事件,雙方都用擴音器向對方做心戰喊話(一方喊反共口號,另一方喊反資本主義口號)、播放宣傳歌曲和音樂,但至今六 十多年期間並未爆發軍事衝突。不過,在聯合國軍劃定、北韓並未承認的黃海北方界線 (Northern Limit Line)海域,多年來頻仍發生激烈程度不一的交火事件。 「非軍事區」作為兩韓持續對立關係的象徵地,在南韓這邊每日都吸引數千名中國、南韓 和美國遊客到訪。他們皆是透過官方認可的旅行社申請進入,隨行導遊會介紹歷史背景,提醒 大家戰爭爆發的風險一直

都存在:「首爾距離這裡只有四十公里,就在北韓大砲的射程內。」 一輛輛遊覽車滿載著好奇遊客前來,他們可以用高倍數望遠鏡遠眺北韓領土,親身走過戰爭歷 史遺址,以及參觀「北韓敵人」為南侵而祕密挖掘的地道。若趁著悠閒的週末前往,保證帶給 你強大的戰慄感受。北韓那邊只有面無表情的士兵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南韓側的熙攘遊客。如果 兩韓局勢不是如此緊繃,十足超現實、宛如另一個世界的「非軍事區」景況,幾乎要令人失笑。

種族主義國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少康重返國民黨選總統!】https://pse.is/39r2t6
【誰來feat.趙少康】全新特企點我看➔https://pse.is/38ehnc
【新聞翟急便】特別企劃➔https://bit.ly/2JiJgoA
趙少康X陳文茜談國際➔https://reurl.cc/4my5pY
美國下一步怎麼走?➔https://bit.ly/3qlGCig
少康談美豬議題➔https://bit.ly/2VqaSdD
兩岸關係怎麼辦➔https://bit.ly/3qmFmeI
關心新冠肺炎疫情➔https://bit.ly/2tXmOJU
頻道LIVE直播專區➔https://reurl.cc/5qokMR
中美台緊張關係➔https://reurl.cc/q8mzZR
少康戰情室每週精彩回顧➔https://bit.ly/2JiKS1C

●鎖定TVBS TV 56台首播
●按讚【少康戰情室】fb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新聞翟急便】fb粉專馬上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realmicrophone/

《少康戰情室》YouTube頻道,部分影片因版權限制以致海外地區無法觀看,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歡迎海外觀眾鎖定網路獨家影片。

#少康戰情室 #趙少康 #誰來feat趙少康 #TVBS #新聞翟急便 #超錢新聞 #翟翾 #錢子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為了解決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作者(荷)伊恩·布魯瑪 這樣論述:

德國有心結,一提到猶太人,德國人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猛增。君特•格拉斯說,「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痛回憶,德國就應該永遠分裂。」倘若說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應對」的話,那麼德國人總體而言可謂應對自如。戰后德國人曾經「無力哀悼」,然而如今,對國家罪行的內疚轉化成一種美德,對比某些國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為一種優越感的標志。日本缺心眼,正如麥克阿瑟所說,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個十二歲小孩。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這麼說:「日本近代史上沒有令人羞愧的篇章。」有了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沖擊,日本人在談論戰爭罪時,感到有資格反戈一擊,指責「你們也好不到哪里去」。於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復一年地參拜供奉有戰犯靈位的

靖國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員會把教科書里有礙愛國自豪的史實一概閹割干凈。二戰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於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於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台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的報應?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1951— ),生於荷蘭

海牙,先后在荷蘭和日本就學,曾於萊頓大學攻讀中國文學和歷史,后專注於研究日本。現任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權與新聞Paul R.Williams教授,為《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金融時報》等多家重要媒體撰寫評論。作品涉獵廣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 的謀殺案》等。 導讀 國家以什麼理由來記憶/徐賁 前言 序:敵人們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對西方之戰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奧斯維辛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歷史站上審判席 第七章 教科書風波 第八章 紀念堂、博物館和紀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個

正常國家 第十章 兩座正常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別廢墟 注釋 鳴謝 敵人們1991年夏,即兩德統一后第二年,我因為要給一本雜志供稿,前往柏林出差。我在當地一份報紙里留意到一則告示,說猶太社區中心將舉辦一場講座,演講人是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米切利希(Margarete Mitscherlich)。講座的題目叫「緬懷的努力:對於無法哀悼的心理學分析」。哀悼涉及的是納粹時期。我本以為講堂最多只會坐一半人,卻發現聽眾不少,且多是年輕人,穿着很隨意,乍看更像是來聽搖滾音樂會的。長長的隊伍一直排到馬路盡頭。對此,我其實不應感到意外。德國人對於戰爭的記憶不僅僅在電視、廣播、社區會堂、學校和博物館

里上演着,更是積極地開展圍繞戰爭的檢視、分析和反復剖析。人們有時能得出這樣一種印象——在柏林尤其如此——德國人的記憶就像一條巨大的舌頭,一遍遍地舔舐,找出那顆隱隱作痛的壞牙。一些日本人對此困惑不解。一位年邁的德國外交官曾語氣悲涼地向我回憶道,曾有位日本同事告訴他,德國人對昔日罪孽的念念不忘和向昔日受害者道歉的誠懇勁兒,必然會導致喪失德國人的本色。另一位年輕得多的后生跟我講述了訪問東京時的見聞,說他在啤酒館里聽到日本人唱德軍進行曲時驚得目瞪口呆。我無意誇大這些反差。不是每個日本人都有歷史健忘症,也有不少德國人想要忘記過去,正如有德國人巴不得能在啤酒館里聽到這些老歌再度唱響一樣。然而,我無法想象日

本也會有米切利希這樣的人,在東京市中心開辦講座,探討為何「無法哀悼」,還能吸引到這麼多人。日本也沒有一名政客像在華沙猶太人隔離區遺址下跪的維利•勃蘭特那樣,雙膝跪地,為歷史罪行進行道歉。所有這一切表明,日本人和德國人之間在對戰爭的看法上存在一道鴻溝——我們這里姑且暫時拋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之間的區別。問題在於,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德國人的集體記憶看似和日本人如此不同?是因為文化原因,還是政治因素?答案是不是在戰后歷史,或戰時歷史當中才找得到?或許德國人更有理由哀悼過去?借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話來講,這是不是因為日本人有亞洲人的「恥文化」,而德國人則屬於基督教的「罪

文化」?這些問題有效給出了我的探討范圍。由於引起我興趣的是這些至今仍在德國和日本觸發最激烈爭議的部分,許多著名歷史事件都被我排除在外。日軍對陣朱可夫將軍(Zhukov)麾下坦克部隊的諾門罕戰役(Nomon han)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同樣重要的還有英帕爾戰役(Imphal)和諾曼底登陸,但我對這些一概沒有提及。以日本為例,我強調的是侵華戰爭和廣島原爆,這是因為這兩件事相較於其他事件,已經以高度符號化的方式,牢牢嵌入日本的公共生活。無獨有偶,在談到德國時我着重寫到了排猶,因為是它在(聯邦)德國人的集體記憶上留下了最為敏感的傷疤,而不是大西洋上的U型潛艇戰,甚至也不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着手寫作本

書的時候,我還無法預知之后發生的事將為我的敘事提供一種越來越戲劇化的背景。首先是冷戰結束,接着是德國統一,再接着是海灣戰爭,最后,1993年的日本大選一舉打破了保守派自民黨的政治壟斷。我決定從海灣戰爭開始寫起,那時我正好身在德國和日本,況且那幾個星期比1945年以來的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上一次世界大戰留給兩國的創傷和記憶,甚至連越戰也無法與之相比——盡管兩國都並未受邀參戰。日本和德國的憲法均禁止兩國卷入戰爭,這一安排引發了激烈爭論:他們能不能獲得世人的信任,或者它們自己有沒有自信參與到今后的武裝沖突中來?如今,在我寫作本書的同時,德國飛行員正在前南斯拉夫上空巡邏,而日本自衛隊亦在

柬埔寨嘗試進行維和,盡管他們還是沒有合法使用武力的權利。我們所處時代有許多陳腔濫調,其中之一是兩個昔日的軸心國輸掉了戰爭,但贏得了和平。許多人忌憚日本和德國的實力。歐洲人害怕德國人占據主導地位。部分美國人已經將日美經濟矛盾形容為一場戰爭。但是如果說其他國家的人對德日兩國的力量寢食難安的話,那麼許多德國人和日本人也一樣。倘若說這兩個民族在戰后依然有什麼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身上都殘留着對自己的不信任感。德國正式統一一事並未在1990年為期一周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引發多少喧囂或喜慶。書展每年都會關注一個特定國家的文學作品,那一年聚焦的是日本。作為書展的一個環節,君特•格拉斯和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之間進行

了一場公開討論。兩人都在戰爭期間長大成人,也就是說,都在學校里被灌輸了軍國主義宣傳。他們也因此成為了反法西斯事業的文學倡導者,盡管大江不同於格拉斯,迄今還沒怎麼就政治發過聲。不論如何,他倆都是堅定不移的自由主義者(全書中的「自由主義者」都取美國通行的意義)。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格拉斯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哀嘆德國統一。他說,有了奧斯維辛,德國應該永遠分裂。一個統一的德國對自己和全世界都是一種危險。大江鄭重其事地點點頭,補充說日本也是個巨大威脅。他說,日本人從未正視過自己的罪行,日本仍是個種族主義國家。格拉斯回應說,沒錯,但德國也一樣,在這點上無出其右者,所以德國也好不到哪里去。事實上,德國更糟

,不然對波蘭人、土耳其人和外國人的普遍仇視又作何解釋呢?啊,那日本人歧視韓國人和阿伊努人(Ainus)不也一樣麼?所以不對,日本才是最壞的,大江說道。這一連串細數德國人和日本人不是的「雙簧」進行了有好一會兒,接着對話陷入冷場。兩人都琢磨着還能再說什麼。冷場變成了讓人不快的死寂,人們調整坐姿,等待散場。但緊接着,兩人的思想恰到好處地擦出了火花,他們終於達成一致意見。我忘了究竟是格拉斯還是大江提出來的,總之有人說到三菱株式會社和戴姆勒—奔馳公司宣布達成了全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新聞記者戲言其為戴姆勒—三菱軸心。格拉斯和大江表情嚴肅,口徑一致地稱一段危險的友誼才剛剛開始。隨后格拉斯從椅子里起身,給大

江來了個熊抱。身材矮小的大江雖然不太習慣這套,卻也盡力地予以回禮。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為了解決種族主義國家的問題,作者黃以樂 這樣論述:

2013年至2018年之間,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關係可謂是達到了新高點。在此期間,中馬兩國在許多面向展開合作關係,包括軍事、經貿、教育及文化等等。雙方的合作關係甚至成為了馬來西亞2018年全國選舉的重點議題之一,當時執政者以首相納吉.拉薩(Najib Razak)為首,其發起或支持的許多中馬合作工程案備受質疑,被批評是「親中」的表現。其中一個大力批評納吉親中的群體為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而他們於2018年全國選舉中的勝利無意間也被刻畫成「反中派」的勝利。整起事件的過程中,「親中」的使用似乎是貶義用途。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開始時,馬來西亞普遍華裔也高度關注此

事,而「親中」與「反中」逐漸成為了嘲諷意味極重的政治標籤。馬來西亞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似乎也被貼上了一樣的標籤。甚麼是親中?本研究認為目前「親中」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帶有犧牲自主權,並妥協自身立場的含意。中馬關係中是否真的有如此現象?現今有關兩國互動關係的理論架構,主要以「遠近」為衡量單位,或是以國對國之反應來判斷其關係之本質,如:新現實主義中的「抗衡」(Balancing)、「扈從」(Bandwagoning)或「避險」(Hedging)。然而,由此角度並未能充分解釋「親中」,因為這些理論主要以國家行為者(state as actor)為衡量基準,缺乏了深入到社會層級互動

之考量。國家行為者制定決策的考量主要以可衡量之客觀元素,如:國家之硬實力(Hard power),但「親中」的表現似乎有意忽略此元素,以「偏好」(preference)作為制定決策之基本考量,社會行動者(societal actor)也因此是探討「親中」之定義重要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嘗試以Andrew Moravscik所提出的自由主義理論架構,結合Chia-Chien Chang及Alan H. Yang所提出的6M分析法,對中馬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行分析,並以此探討「親中」之定義。馬國社會中第二大族群就是具有「中華情結」之華裔群體,馬國的「親中」表現極有可能由此開始。但本

研究發現馬國「親中」的表現除了源自於華裔社會行動者,也可能從處在執政層級之巫裔社會行動者。本研究以6M分析法歸納出2013年至2018年之間重要的「親中」事件,並總結出兩大「親中化」過程,即「由上至下」(國家行為者至社會行動者)以及「由下至上」(社會行動者至國家行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