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IRANDAFRICKER寫的 知識的不正義:偏見和缺乏理解,如何造成不公平? 和山下博司的 下一站:印度 印度人的「能力」與「腦力」,縱橫跨國企業領導者激增的秘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晨星所出版 。

元智大學 應用外語學系 柯宜中所指導 劉瑞珉的 錢信伊站立喜劇中的刻板印象笑話與笑話策略:2010 年到 2020 年的變化 (2021),提出種族刻板印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站立喜劇、刻板印象笑話、種族刻板印象、多模態方法分析、亞洲喜劇演員、錢信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劉曉鵬所指導 林子超的 數位虛擬的中國大陸與美國競爭-電子遊戲的政治性與他者建構 (2020),提出因為有 電子遊戲、遊戲研究、東方主義、政治宣傳、族群衝突的重點而找出了 種族刻板印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種族刻板印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知識的不正義:偏見和缺乏理解,如何造成不公平?

為了解決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作者MIRANDAFRICKER 這樣論述:

  不正義的另一種面貌   貶低一個人的人性,   並且剝奪一個人的力量的最好方法,   就是剝奪他的發言權   正義是哲學裡面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題,人們總以為只要了解正義是什麼,便能以否定的方式來理解所謂的不正義。然而,本書作者弗里克透過揭示認知活動的倫理向度,將焦點從正義轉向了不正義,藉由不正義開展的空間,更深刻反思正義是什麼。   在不正義的範疇中,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認知類型的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   這種不正義又分成兩類。   證言不正義:我們常因一個人的身分,而貶低了他話語的可信度,這樣是對那人作為一個「認知者

」的不尊重和傷害,更會產生不正義的後果,比方說那人無法伸冤。常見例子是兒童對於性騷擾的指控常遭大人漠視,或是警察因為你是黑人而不予採信你的證詞。在無法伸冤下,他們往往會繼續被騷擾或欺壓,因此可能懷疑自我的價值,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被人所相信。   書中舉了哈波.李(Harper Lee)所著的《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為例說明。小說場景發生在1935年阿拉巴州馬州梅岡郡的法庭上。一個年輕黑人被控強姦白人女孩。儘管被告辯護律師已證明,年輕黑人湯姆無法毆打這女孩並造成她受害當天留下的傷口,但審判過程中,證據的力量與種族偏見的力量直接交手,清一色白人組成的陪審

團所做出的判決最終屈服於後者。   小說場景呈現了作為一名發言者,湯姆如何被陪審團所認識,這個過程中有著相當複雜的社會意涵在運作。最終,陪審團成員堅持他們對被告所持的偏見,而這類偏見主要來自當時的種族刻板印象。   詮釋不正義:是指我們受了冒犯或者經歷痛苦,但因為集體詮釋資源的差距導致的認知劣勢,以致我們不屬於社會關注的團體,對相關經驗的語言甚至概念都還未形成,於是我們受苦但講不出來,講了別人也聽不懂,甚至有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比如說,年幼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深感困擾,卻無法明確了解自身的經驗,而誤以為是愛情。又如一個人若不瞭解醫療相關用語與自己的身體器官部位,去看病時完全無法跟醫生

溝通,就可能在很危急的狀況下,卻不理解自己情況危急。   書中以埃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成長故事的自傳體小說《一個男孩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呈現了在當時的詮釋資源下,一個男孩以扭曲方式理解自己的慾望,而覺得自己不正常。由於當時集體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理解如此強大,而個人經驗卻是如此孤獨和不明確,導致他覺得自己的欲望很可恥。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為這兩種知識的不正義清楚定義和命名,帶給我們的深層啟蒙。這本哲學界的重要著作,將有助於社會各界提升理解彼此的能力,並重視不正義的認知歧見,並消弭社會偏見,深具意義。   審定   賴天恆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名人推薦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林雅萍(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好評推薦   ◎整體來說,《知識的不正義》是對一個很少用清楚概念來談論的普遍問題所做的檢視,當這些問題可以被理解、被傳達,真是令人感到興奮,最終期盼能獲得解決。——女性主義評論   ◎對當代知識論做出了原創且刺激的貢獻…….弗里克的書中有許多令人欽佩的東西。它清晰、流暢、結構合理、論證嚴謹、不流於資料堆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透過密切關注我們的經驗,豐富了當代的知識論,並調遣倫理學、政治理論和女性主義哲學,深化我們對認知問題

的理解。因此,知識的不正義不僅對知識論卓有貢獻,而是對所有學科都做出了重大貢獻。──Michael Brady,分析評論   ◎在這個優雅且具開創性的作品中,弗里克為這種不正義現象命名,並分成兩類型,並針對每一種提出了相應的補救措施。正如書名所傳達的,弗里克在價值理論和知識理論的嶄新肥沃邊界地帶,積極地耕耘開闊。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在傳統的分析知識論中這常常被忘記;我們也是認知者——這則在癡迷於權力的後現代理論中常常被遺忘。這本書不僅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倫理學和知識論結合起來,一個美妙且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進行命名的美麗的有力嘗試。要有所進展,必須能命名敵人!管它是性

騷擾還是知識的不正義!——Rae Langton, Hypatia   ◎弗里克以經常會令人抓狂的方式,跨越了哲學的分支,揭露我們認知活動中某些更險惡的面相。任何對道德、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感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Francesco Pupa,Metaphilosophy  

種族刻板印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7:06) 無雷講評
(00:23:26) 暴雷討論
(00:58:13) 推薦/退件


【梗你評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
你跟我說他像媽媽?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V5JUsuiE218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td0z3w6muxm0962zekjv9ka/platforms
.

歡迎收看/收聽【梗你評電影】單元,我們每個禮拜透過討論的方式來解析、評論電影的優缺點,讓你看電影更有梗!
.

這次【梗你評電影】要來評的是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這是漫威電影宇宙第25部作品,描述尚氣自年幼接受父親文武的嚴格戰鬥訓練,精通各種武術招式,長大後為了逃離家鄉而在美國舊金山展開新的生活;他認識了要好的女性友人 凱蒂,過了十年的平靜生活,直到父親率領的十環幫再度找上門。原來父親希望藉由尚氣和他妹妹 夏靈的力量,重新找回死去的母親;他們將母親傳承的翠玉項鍊,解開了前往傳說中的聖地 大鑼的道路,展開了探索未知的冒險。
.

早在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部作品《鋼鐵人》就有出現十環幫,該組織由漫畫角色滿大人所帶領;這個原本在漫畫中帶有種族歧視的人物,不論是到了《鋼鐵人3》或是《復仇者聯盟》片尾片段,對現今想要打入中國市場的漫威影業來說,一直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 《尚氣與十環傳奇》做為漫威電影宇宙中的第一位華人超級英雄角色,漫威總裁凱文費吉十分重視,並期待以多位亞裔組織幕前幕後團隊,扭轉過去好萊塢對華人的負面刻板印象。但身為觀眾的你,覺得成果如何呢?
.

不論你是否看完《尚氣與十環傳奇》,又或者是看完這部電影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尚氣與十環傳奇 #shangchiandthelegendofthetenrings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錢信伊站立喜劇中的刻板印象笑話與笑話策略:2010 年到 2020 年的變化

為了解決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作者劉瑞珉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可以隨時觀看世界各地的脫口秀。節目中,喜劇演員經常用笑話來逗笑觀眾,尤其是在單口相聲演員經常開刻板印象的笑話。這種笑話 難免讓觀眾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喜劇學校中教導喜劇演員使用不同的策略來避免種族 主義(Pérez, 2013)。此外,刻板印象的笑話可能會影響人們對其他種族的看法 (Santa Ana, 2009)。隨著觀看單口喜劇的人數的增加,找出喜劇演員如何呈現這些刻板印象笑 話的內容模式與策略給觀眾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可能會影響觀眾對其他種族的想法。 雖然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這些刻板印象的笑話,但研究亞洲喜劇演員的刻板笑話之相關 研究並不多。本研究透過多模態言談分析探討

亞洲喜劇演員錢信伊 (Ronny Chieng) 的刻 板印象笑話 (O’Halloran, 2011)。從 2010 到 2020 錢信伊的單口相聲中找出十個種族相關 刻板印象笑話,分析內容、手勢、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著比較相似的刻板印象笑話, 最後總結錢信伊十年內是如何使用他的刻板笑話以及他的笑話相關的變化。 研究顯示錢信伊在刻板印象笑話的使用發生變化,從早期的嘲笑刻板印象本身 到後來使用刻板印象讚揚種族及輔助塑造笑話中人物的形象,似乎顯示錢信伊變得重 視刻板印象對種族造成的影響。同時也發現錢信伊去了美國以後刻板印象笑話變得多 元,開始談論美國文化、非裔美國人及美國白人,也注意到了在談論不同

種族的刻板 印象時,尤其對於美裔非洲人,在處理上特別小心。 關鍵字:站立喜劇、刻板印象笑話、種族刻板印象、亞洲喜劇演員、多模態方法分析、 錢信伊

下一站:印度 印度人的「能力」與「腦力」,縱橫跨國企業領導者激增的秘密

為了解決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作者山下博司 這樣論述:

  讓作者帶領你了解,在歐美、日本、中國之後,下一個不容忽視的世界發展中心是『印度』!      全球化時代的贏家—印度人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秘密?   近年來,不只是IT工程師,跨國企業的領導者為印度人的人數逐漸上升。曾被SoftBank總裁孫正義選為第一接班人尼科什‧阿羅拉也是印度裔出身。   為什麼現在印度人會如此受到注目?   除了印度古文明的薰陶以及英國殖民所帶給印度人的英語能力之外,印度的多樣性更是讓印度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的因素之一。   印度,不論你認為它是宗教大國、心靈修行聖地、寶萊塢,甚至是貧富差距很大的落後地區,你都不該忽視的是印度,正在崛起。      印度人善用填鴨

式教育培養人才?   印度人平時喜歡說笑話,是自嘲?還是為了調劑社會狀況?   印度人才濟濟的秘密究竟為何?為什麼Google、Facebook都手捧高薪,爭相至印度招兵買馬呢?   印度有號稱比哈佛等歐美一流大學都還要難考的印度理工學院(IIT),Google現任執行長桑德爾‧皮蔡、前SoftBank總裁尼科什‧阿羅拉、百事公司董事長及CEO英德拉‧努伊,這些人事物都再再顯示出印度人的力量已在這時代發光發熱!   讓透過生活於印度10年以上的作者第一手文化觀察,為你揭開印度式思考的秘密!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介紹印度人的各項優勢-「數學能力」與「通才教育能力」、「多元文化

能力」及「英文能力」、「交涉溝通能力」,而這些優勢即是讓印度人於近年來產生了許多IT產業人員以及全球化企業的領導者的原因。   ◎作者長年居住於印度,給予讀者第一手的印度文化觀察,特別舉出許多事例來說明印度人、日本人及中國人的不同,讓讀者了解就是因為這些文化差異,而導致今日國家發展及社會樣態的不同面貌。   ◎作者有趣流暢及詼諧幽默的文筆,並於內容中穿插許多印度笑話,使這本書讀來更趣味性,也讓讀者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理解印度文化。   ◎以實際印度人的特色與目前的大企業的印度裔領導人為例,將印度人的特色如何在世界受到注目,更指出印度裔領導人的特殊之處,造就了印度人在近年來IT工程師,跨國企

業的領導者激增並非只是巧合與運氣!    好評推薦      印度最美的風景是人嗎?—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前駐印度外交官)      進入印度市場的最佳「教戰手冊」—陳牧民(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印度是另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這正是一本認識印度的必讀書籍。」—李登科(政治大學印度研究中心教授)      「《下一站:印度》作者深耕印度20年,以印度為軸心的對日本文化和其他國家的實際例子做比較,不但深入淺出分析印度人的思維及印度人的行為脈胳,豁然開朗的感覺,對印度人的「能力」與「腦力」等特質,必能思之過半,不論

你是去印度旅行、交友,或為你下一站投資印度指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但別忘了,世上絕對沒有獨一無二的了解印度寶典,因為這是”不可思議的印度”!」—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負責人)      「作者用日本人的眼光觀察印度成功人士,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比較文化與社會的資訊隨筆。」—林汝羽(英國Sussex大學人類學碩士班在學、曾任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人文社會學系客座講師) 作者簡介 山下博司   一九五四年生。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班結業。馬德拉斯大學拉達克里希南哲學高等研究所博士班肄業(哲學博士)。目前於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科研究所擔任教授,為印度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泰米爾(Tamil

)文學專家。另擔任《穆圖》(Muthu)等多部印度電影的日語字幕審定人員。主要著書有《印度教與印度社會》(山川出版社)、《印度教:印度之「謎」》、《瑜伽思想》(二書皆為講談社選書métier出版)、《古印度思想:自然、文明、宗教》(筑摩新書)等。 譯者簡介 劉愛夌   熊本居民。日本文學碩士,典型的A型,不標準的獅子座。   除了是個在中文與日文之間穿梭的自由譯者,還是個每天和兩個小寶貝搏鬥的媽媽。   聯絡請至:[email protected]   前言——印度人的「能力」與「腦力」 第一章 印式教育和印度人的數學能力 拉曼一家的決定/跳級與空降/印度的

教育制度/智育優先制度下的音樂與體育/「背誦式教育」的功與過/不做筆記的印度人/阿宅vs.印度人/IIT(印度理工學院)的設立過程/人才輩出與人才外流/IIT的世界排名——英雄所見不同/社會現實的夾縫/史上頭號日籍「IIT人」/名額保障制度和菁英多元化/印度理科二三事:印度有「理工危機」嗎?有「理科女」嗎?/印度版「理科女之星」/IIT何以成為「菁英大本營」?/IIM(印度管理學院)與其校友的優秀表現/印度教育產業的興盛與弊端——有錢能使鬼推磨/數數的力量——印度人的「數學力」序論/「數字」的力量/對數字的興趣與敏感度/對自然數的講究/聽說印度人會背「九九九九乘法表」,是真的嗎?/日本數學教材

進軍印度/梵語和印度數學/費爾茲獎得主巴爾加瓦的「梵性素養」 第二章 印度人的語言能力和英文能力——靠印式英語進軍世界 印度英語人口比英國還多?/學習英文所帶來的效用與「差別待遇」/印度人的語言選擇:語言混用之妙/雙語聽說和雙語讀寫/印度的「多語人士」和語言學習/印度人的英文聽、寫、讀能力/英語資訊零時差/揚名世界的印度英文作家——將「英文書寫能力」發揮至極致的印英文學/印英文學的變質與全球化/自成一格的英語教育:學哪國英語?跟哪國學英語?/標準印式英語/如何說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語」呢?/印度留學趣/英語能力所帶來的優勢:印度工程師英語培訓零成本/醫療英語二三事:印度醫護人員進軍海外/印度人

的技術支援 第三章 做自己的力量——印度人的發訊力和溝通力 印度人行使120%的言論自由!?/印度人行使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表達自由!?/日本人以信任待人,印度人以疑心處世/印度哲學的懷疑精神/沒有「默默」付出的印度人?/汽車喇叭與印度文化/沒在客氣的印度人/問:「怎麼做才算是稱職的國際會議議長?」/「溝通能力」的溫床/圖解文化vs.說明文化/「以文代圖」的印度人/「長篇大論」說話才夠嗆!/印度的孔融不讓梨——印度人的「硬扯力」和「說服力」/要印度人說「對不起」?想都別想!/無法說不的日本人和不肯稱是的印度人——以「不」為始的交涉文化/印度人與中國人——似像非像的民族,不可思議的關係/說個謊:「

印度人不會說謊」/中國講「文」,印度言「幻」/印度人的機智與驚人的變通能力/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等你快忘記時,印度人就會來處理了!/印度人的堅強耐力 第四章 多元大國的光與影——互相爭雄的「個人力量」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應有盡有的印度/從拖鞋到原子彈都自己做:自食其力的印度/歐盟的試驗場:印度/印度是「大熔爐」、「沙拉盤」,還是「咖哩大雜燴」?/「咖哩民族」——愛攪拌的印度人/只有「放任」沒有「排斥」/印度人的「容異心」與「均質恐懼症」/從完全的個體到「單與多的結合」/制服風波——鈴木公司的挑戰/統一管理的失調——吵出來的民主國家/無論是性器形狀還是佛祖菩薩,都要一一列舉! /低團隊精神

和扯後腿文化/單人運動文化/印度人神共通的特性:排斥弄髒手/印度中央與地方的「分合拉鋸戰」/印度人的外交能力 第五章 混沌的力量——全球化企業和印裔經營者 孟加拉工程師的高超語言能力和絕佳人緣/轉戰軟體銀行的「Google武士」——尼克許・阿羅拉/微軟第三代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Google新執行長——森達爾・皮采的行動力/開放式領導時代的經營者新形象/國際企業「當紅炸子雞」的秘密/複合型知識與組織營運——日印經營者教我的事/化多元為力量——印度人的命運與優勢 引用文獻 前言    印度人的「能力」與「腦力」      今時今日,許多印度人紛紛成為國際社會的「推手」,登上一流企業的

執行長、總經理、執行董事等大位。你是不是也很想知道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呢?就我看來,關鍵在於印度人的「頭腦」。      本書將透過我本人的親身經歷與交友經驗,從多方角度介紹印度人在「頭腦」方面的決定性差異。我因為留學等因素在印度待了超過十年,和印度結下了一段不可解的「孽緣」。期間我發現印度人和日本人截然不同,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我們天差地別。雖然我對印度很多地方感到不以為然,卻也為他們的高深莫測、生氣勃勃而感到讚嘆不已。這讓我不禁心想,印度人的「腦袋」究竟有何不同?他們是如何動腦思考的?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在教育上又有什麼獨特之處?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帶各位探討這些難以定論的問題。在接下來

的章節中,我將分析印度人的「能力」,喔不,是「腦力」,從他們所擁有的各種「力量」切入思考。雖然我不確定這樣是否有助於解答以上疑問,但還請各位不吝看到最後。      說了你也許會嚇一跳,印度人很喜歡開玩笑。他們除了是「哲學大國」、「宗教大國」,還是個「幽默大國」,出了不少揚名世界的「印度笑話」。印度人為什麼這麼愛說笑呢?是為了逃避嚴峻的現實嗎?是為了小反抗一下現狀嗎?是為了消除壓力?調劑社會狀況?還是喜歡自嘲呢?真正的原因我們不清楚,但我認為這是解開印度人「頭腦之謎」的關鍵之一,所以在書中穿插了不少「印度笑話」。但要注意的是,其中也有拿種族刻板印象作梗的笑點,很多都是和事實大相逕庭的「成見」。

為了避免誤會,我在這類笑話後方都加上了詳細客觀的解說,至於能否成功扭轉各位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就要看我表述的功力了。      本書所說的「印度」包括狹義的「國家」和廣義的「文化圈」。前者是指「印度共和國」;後者是指其文化、歷史所建構出的廣泛地區,也就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南亞」區域。為了避免混淆,書中除了「印度」之外,還會依情況使用「印度次大陸」、「南亞」等涵蓋範圍較廣的名詞。另外,有些參考資料雖使用「印度」一詞,卻難以判斷是狹義還是廣義,導致書中部分「印度」的定義含糊不清,還請各位諒解。      音譯人名等專有名詞時,本書是以當地發音為主要考量,並於後方括號註記慣用譯名

。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岡光信子小姐,謝謝您不吝提供親身印度在地體驗,以及研究生活的所見所聞。      另外,我要對講談社編輯部的山崎比呂志先生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因為我的一再延稿讓您費心了,也謝謝您給我自由發揮的創作空間。 第二章   印度人的語言能力和英文能力——靠印式英語進軍世界大學生A在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鐘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一條三角褲。監考人員:「喂,你在做什麼?」A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監考人員:「白痴!那是『簡答』的意思!」(現代印度笑話)印度英語人口比英國還多?這是個粗俗笑話。印度人很喜歡拿

英文作梗,這樣的情形在日本是看不到的,由此可見,英文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文」。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準。一資料顯示,印度有百分之二十八(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文,其中一半(一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文,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二〇一一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文人口佔整體的一成多,約一億三千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文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巴爾曼,P.4)。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六千四百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

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文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文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達斯,P.379)。英文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文溝通(白水,P.189、P.197)。事實上,英文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徵」,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文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

人也只佔國民的三分之一(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一能夠「統一」的語言就只有英文。就這層意義而言,英文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數位虛擬的中國大陸與美國競爭-電子遊戲的政治性與他者建構

為了解決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作者林子超 這樣論述:

本文將從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及社會學領域,以跨領域研究的觀點,綜合分析當前中國大陸與美國在電子遊戲領域內的政治性競爭及民間文化衝突,並探討歐美電子遊戲內容所存在的他者建構及文化霸權現象。本研究將從傅柯(Foucault)的「知識與權力」及「文化霸權」的角度,解構歐美遊戲開發在內容制定上的「領導權」,並從「東方主義」角度解析,電子遊戲所產生的「他者想像」以及「種族偏見」問題;其次,藉由中國大陸及美國的案例,分析雙方從「官方」及「民間」的二元視角,分析電子遊戲是如何成為官方「政治宣傳」及民間「族群衝突」的因素;最後,針對電子遊戲產生的政治性及文化議題,提出未來可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上,本文使用混合

研究法(mixed methods),在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phases)同時結合量化與質化的資料。研究初期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實證調查遊戲內容因素。通過質化研究分析電子遊戲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現況,並結合遊戲研究、東方主義、第三空間等理論,針對遊戲個案進行分析。最後,以實證調查法(survey method)考據中國大陸及美國雙方遊戲玩家的文化及族群衝突問題。研究結果顯示,電子遊戲由於市場性因素及開發系統結構,導致遊戲內容以歐美價值觀為主,並且內容具有種族偏見、白人男性優越及他者刻板印象等問題。且歐美遊戲在處理中國想像時,刻板性的以歐

美13世紀至19世紀歷史文獻中的東方印象為依據,創建出遠古中華的地大物博與近代中華的滯後發展,形成具有反差性的二元結構。另一方面,本文從政治宣傳及文化霸權的視角,證實軍事電子遊戲領域,內容制定與政治和軍事具有緊密的關係,且被東西方作為話語權爭奪的平台。此外,美國及中國大陸官方皆將電子遊戲視為公共外交及愛國主義宣傳的工具,藉由電子遊戲的滲透性達到直接宣傳的效果。在民間方面,中國大陸因為政策性因素,導致中國玩家虛擬移民,由此產生中美玩家建構在行為區別的族群衝突。在這衝突之中,歐美玩家將金農行為及外掛使用族群化、標籤化,與中國劃上等號;中國玩家選擇在電子遊戲內組織民族主義為中心的團體,以之抵抗。實證

調查顯示,歐美玩家「學歷」較低及「年齡」較輕,對於中國大陸玩家行為越排斥,且更容易將中國大陸玩家網路行為與現實華人社群連結,造成虛擬衝突現實化。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今電子遊戲開發缺乏對於社會文化議題的關注,且由於市場性因素及開發結構的系統性問題,內容的價值仍由歐美主導,隨著青年世代對於電子遊戲的接納,中美雙方也轉變立場,試圖藉由電子遊戲的沉浸感、模擬性和滲透性,做為數位時代政治權力的影響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