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哲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空間哲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哲學新媒體寫的 給哲學家的分手信 和楊欣的 四合歸一:山水營造的中國觀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間哲學 - 博客來也說明:《空間哲學》以愛因斯坦的思想徹底地解構了霍金的關于“大爆炸”的觀點,並用弦理論、量子理論和分形理論等為支撐,沿著E=m的生成主線,邏輯地闡述了物質世界的起源問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中國建築工業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陳歷渝所指導 曾明駿的 流動城市的文化詮釋 -「未曾停止的流動」的策展實踐 (2021),提出空間哲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市意象、流動、空間詮釋、策展、文化混血。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哲學系 尤煌傑所指導 林欣儀的 從「想像」到「表現」 論科林伍德藝術哲學 (2021),提出因為有 科林伍德、想像、情感、表現、《藝術原理》、《詩學》、《荒原》、希臘悲劇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間哲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無印空間規劃哲學 U女士收納實例 - 100室內設計則補充:收納術為你帶來美好居家環境以及豐富生活。這棟房子由從事建築工作的公婆和丈夫所建造,是親子的共同作品。「家中物的挑選標準是先選擇最基本的樣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間哲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給哲學家的分手信

為了解決空間哲學的問題,作者哲學新媒體 這樣論述:

  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都是耍流氓,   不以分手為前提的哲學研究都是墮落?!      牛頓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的肩膀上站久了,難免會發現更高的巨人。」愛因斯坦沒這麼說。     我以理性的眼光愛著你。   11篇與「哲學偶像」分手的真誠告白:     有人因為自身存有的肯認,想與中國哲學分手;   有人因為所處時代的關懷,想與西蒙東分手;   有人因為深刻理解,想與羅素、鄂蘭分手;   有人因為認同我們有關藝術創造的直覺,想與柏拉圖主義分手;   有人因為孔子學說不能活用於世,想與孔子分手;

  有人在傅柯的論說中看到尼采的不足,想與尼采分手;   有人因為不認同彌爾的國家理論,想與彌爾分手;   有人希望更整全的理解儒家,想與牟宗三分手;   有人因為關懷倫理學而反思康德道德學說的缺憾,想與康德分手;     哲學人與哲學大師最酷的分手闡釋。     哲學傳播企業「哲學新媒體」企圖突破哲學傳播之難題,希望能在提供給一般人貨真價實的哲學內容之餘,又能適合一般人的需求。《茶水間遇見海德格》是哲學新媒體團隊的初步嘗試,展現了哲媒致力於讓哲學與日常生活相連的理念。《給哲學家的分手信》則透過分手隱喻,將哲學轉譯給一般人,同時呈現出哲學辨證的目標——對智慧的熱愛。

 

空間哲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屋主剛剛成了家,事業也處於穩健起步的階段,因此設計者以垂直縱向的線條律動做為空間基底,襯托出30度向的切面語彙,為本案形塑的主體意象、傳達獨創設計概念的兩大要素。演繹出空間層次,並由此催生富於主題性、絕對客製化的美學巧思。
幸福空間官網 http://www.hhh.com.tw/
幸福空間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hhhfb
幸福經紀人 http://agent.hhh.com.tw/
幸福裝修 http://deco.hhh.com.tw/

流動城市的文化詮釋 -「未曾停止的流動」的策展實踐

為了解決空間哲學的問題,作者曾明駿 這樣論述:

城市裡在地的文化特色常是明顯易覺的,因為這些特色來自長期的累積,然而因社會組成的快速轉變,許多異國(外來)文化直接進入我們生活中,讓城市因文化混血而使在地特色失焦,其城市的印象模糊化。研究透過流動的觀點,以觀察人、地、物的具體變遷為焦點,用時間及事件描述為依據,將這些「改變」記錄下來,研究採田野調查法,深入觀察城市中的靜與動日常,將城市中「不停」的「流動」、放大流動「軌跡」與流動間的「交集」,提出「流動、停止、軌跡、交集」四種流動現象,從中梳理出屬於城市的流動文化表徵。其後,實證研究將城市中的流動文化意象,進行空間詮釋,實作設計「未曾停止的流動」策展論述,以敘事設計的方式敘說城市故事,透過平

面、立體、空間裝置、影像及多媒體等藝術創作形式,其內容涵蓋人、事、時、地、物的詮釋,強調「流動」對於一座城市所帶來的變遷,造就了中壢的「流動」魅力。

四合歸一:山水營造的中國觀念

為了解決空間哲學的問題,作者楊欣 這樣論述:

本書探索了從中國哲學的四個哲學基本問題(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與四種哲學派別屬性(巫、儒、道、佛)出發,對傳統山水聚居空間的哲學認知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試圖從中建立山水文化體系的“四重四方”架構,發現傳統人生實踐與空間實踐的內在哲學關聯,這對我國山地人居環境建設中物質空間和思想概念的統籌認識具有啟發意義,也在山地城市建設的文化理念和哲學認識上,具有較好的開拓意義。   不僅精確立基於整個中華文化哲學思想的底蘊,而且呈現出中國建築空間思維的意涵,更能汲取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創造解釋架構,開發中國建築學人文進路的研究新視野,在深入中國人文山水建築的學術領域上,亦有在國際學術

界上創新開路的領頭效果。 楊欣,中共黨員,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註冊城鄉規劃師。2008年加入重慶大學山地人居環境科學團隊,師從趙萬民教授。2017年就職于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8年加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編制綜合統籌組。於《城市規劃》《建築學報》《中國園林》《規劃師》等雜誌發表論文數篇,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空間哲學與山地人居環境規劃建設。 1 引論 1.1 “尚一步發掘的山水文化體系與中國的人格精神” 1.2 研究立意 1.2.1 建立哲學認知方法,為中國人居史提供一種新的詮釋維度 1.2.2 整

理傳統環境思想,為當代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1.2.3 從空間哲學切入,使人居環境研究躍升至新的境界 1.3 文獻綜述 1.4 基礎理論 1.4.1 人居環境科學思想 1.4.2 基於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2 宇宙論 2.1 從“觀象授時”到原始宇宙論知識系統的建立 2.1.1 圭表測影,天圓地方 2.1.2 巫覡創世,絕地天通 2.1.3 中宮天極,蒼龍主春 2.1.4 河圖龍出,洛書龜予 2.1.5 太一生水,昆侖崇拜 2.2 從“制禮作樂”到儒家宇宙論知識系統的建立 2.2.1 因于殷禮,禁令鬆動 2.2.2 禮本重建,軸心突破 2.2.3 氣易微切換 2

.2.4 體國經野,設官分職 2.2.5 春秋繁露,蓄意篡改 2.2.6 氣破鬼神,山川存理 2.3 從“北冥有魚”到道家宇宙論知識系統的建立 2.3.1 天地一氣,萬物皆種 2.3.2 姑射之山,神人居焉 2.3.3 雲雨之上,瓊樓廣廈 2.3.4 鼇戴三島,方壺勝境 2.3.5 千里江山,氣韻生動 2.4 從“證阿羅漢”到佛家宇宙論知識系統的建立 2.4.1 大幹,萬法唯識 2.4.2 浮屠彌漫,須彌為中 2.5 小結:山水文化體系之宇宙論的解釋架構 3 本體論 3.1 從“靠天吃飯”到原始本體論價值系統的建立 3.1.1 物性生命,唯生唯享 3.1.2 德性生命,廣生廣固 3.1.3

靈性生命,永生永續 3.2 從“中庸為德”到儒家本體論價值系統的建立 3.2.1 至誠率性,執中守正 3.2.2 山水比德,名正言順 3.3 從“有無相生”到道家本體論價值系統的建立 3.3.1 上善若水,上德若穀 3.3.2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3.4 從“離苦得樂”到佛家本體論價值系統的建立 3.4.1 無相無住,般若空性 3.4.2 圓融廣大,普度慈航 3.5 小結:山水文化體系之本體論的解釋架構 4 工夫論 4.1 從“卜宅相宅”到原始工夫論作系統的建立 4.1.1 尋龍問祖,點穴立向 4.1.2 覓金度地,城池水利 4.2 從“天下有道”到儒家工夫論作系統的建立 4.2.1 國野一

體,家國同構 4.2.2料定額,比類增減 4.3 從“杖策孤征”到道家工夫論作系統的建立 4.3.1 因借剪裁,擇良選奇 4.3.2 生拙去弊,以小見大 4.4 從“覓心明心”到佛家工夫論作系統的建立 4.4.1 聖山雪域,寺鎮羅刹 4.4.2 道宣百丈,縱列異變 4.5 小結:山水文化體系之工夫論的解釋架構 5 境界論 5.1 六種山水空間境界 5.1.1 “物性山水”“神性山水”的空間境界完成 5.1.2 “德性山水”的空間境界完成 5.1.3 “自性山水”的空間境界完成 5.1.4 “空性山水”“度性山水”的空間境界完成 5.2 論認知 5.2.1 理論樣態:四重四方架構 5.2.2

顯著特徵:多元山水形上學的應用 5.2.3 工作原理:山水形上學空間實現的兩路與三種作模式 5.3 小結:六種山水空間境界的總體導向——顯隱山水系統 6 實踐論 6.1 文化根基決定了物性山水或神性山水是多數實踐的初始導向 6.1.1 物性山水的普遍性與頑強性——以重慶為例 6.1.2 物性山水向神性山水迭變——以都江堰為例 6.1.3 基於天極系統的神性山水實踐一以溫州為例 6.1.4 基於昆侖系統的神性山水實踐一以福州為例 6.1.5 協同天極系統與昆侖系統的神性山水實踐——以閬中為例 6.2 德性山水大多基於已有神性山水空間格局的再開發與再解釋 6.2.1 神性山水與德性山水的重疊——

以北京為例 6.2.2 德性山水對神性山水的遷就——以南京為例 6.2.3 神性山水與德性山水的交錯——以成都為例 6.2.4 神性山水對德性山水的溶解——以麗江為例 6.3 自性山水、空性山水、度性山水一般具有嵌入性與不穩定性 6.3.1 自性山水的嵌入——以蘇州為例 6.3.2 空性山水的嵌入——以杭州為例 6.3.3 度性山水的嵌入——以大理為例 6.4 小結:複合實踐體系 7 結論 7.1 研究結論 7.2 思考體悟 附錄 附錄A:回顧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及相關討論情況 附錄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慣用國學概念的解釋問題 附錄C:哲學方法論問題意識解析 附錄D:馮友蘭先

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E:方東美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F: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G:唐君毅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H:湯一介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I:勞思光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J:張立文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附錄K:杜保瑞先生建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理論起因 附錄L:禪宗美學拾遺 圖表索引 參考文獻

從「想像」到「表現」 論科林伍德藝術哲學

為了解決空間哲學的問題,作者林欣儀 這樣論述:

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他將藝術定義為「以想像表現情感」,並認為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為真藝術,亞里斯多德《詩學》(The Poetics)推崇的悲劇為偽藝術,是娛樂技藝。對於此觀點,本論文將根據其理論,以「想像」與「情感」兩個面向來探討。首先,本文在哲學史與科林伍德著作中對想像作探究。科林伍德跟隨康德,視想像為認識的必要能力,具有先驗性、普遍性與必然性。然,想像同時是知識與藝術的必要能力,僅是想像作用無法區辨學科知識與藝術領會。本文認

為引發藝術想像的關鍵是對象的「詩性」,主要呈現為「隱喻」。當代研究亦指出,認識某對象是以整體生活脈絡「隱喻地想像」它,藝術詮釋亦是如此。雖然藝術是想像,但卻以表現情感為完成。科林伍德認為藝術情感為意識辯證中,對應於想像的一個徵候,是透過情緒的騷動與撫平而知道它發生與完成,他稱之為「特殊審美情感」,依據科林伍德的描述,在美學討論中,此情感的對象是雜多不一的;本文利用康德的先驗範疇,確定審美情感性質,與愉悅經驗比對,發現科林伍德所稱之「特殊審美情感」為「崇高」與「善」。最後,本文以其理論反省《詩學》與《荒原》,並比較兩類希臘悲劇(巫術與娛樂)與意象詩。依照科林伍德,古希臘悲劇是巫術,《詩學》倡導的

悲劇是娛樂,兩者皆為模擬情感的偽藝術,《荒原》則為表現情感的真藝術。經探討,本文認為,《荒原》確實具有真藝術性,但對《詩學》的指控,特別是情感上,本文提出辯駁,認為僅想像與表現情感,不足區辨兩者的藝術經驗,因為將想像與情感置於意識辯證中,必定在各觀念間產生定義重疊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