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回到18歲結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突然回到18歲結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寫的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和中村恒子,奧田弘美的 日日靜好雙套書:日日靜好+微笑老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突然回到18歲全集那裡可以看也說明:如果《突然回到18歲》,你會怎麼辦?最近看了一部現代穿越韓劇感覺還不錯,這部劇講述人氣外科醫生吳景輝(崔珉豪飾)為救回自殺的初戀韓娜飛(李侑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星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橫路明夫所指導 歐宛淳的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自我」像-以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中心 (2008),提出突然回到18歲結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村上春樹、自我像、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榮格、現代社會。

最後網站重返18歲分集劇情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則補充:《回到18歲》分集劇情(1-16集大結局) 李到晛金荷娜尹相鉉主演...2020年10月28日· ... 突然回到十八歲劇情介紹(1-24全集)_電視劇_劇情介紹網在這場重返青春的校園之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突然回到18歲結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為了解決突然回到18歲結局的問題,作者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 這樣論述:

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 恐怖,靈異,幻想,怪談…… 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大文豪 最具獨特風格的「異次元」小說集結 茂呂美耶精心編選+忠於原著韻味的獨特譯筆+每篇文章詳細的註解+作品精闢有趣的賞析 ●為何挑選這十四位作家的這十五篇作品? 基於個人喜好。我自小學起,就很喜歡閱讀科幻、奇幻、魔幻、恐怖、驚悚之類的小說。這次挑選的短篇小說,除了〈口罩〉那篇是例外,均是幻想兼恐怖小說,都是描寫異次元世界的故事。再者,這些作品的爭議點不少,在讀書會中較易引起熱烈討論。 ——茂呂美耶 ●為何採取「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的直譯方式? 為了

保留各位大師的筆調與風格、文章節奏和語感,我的譯法是「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 我為何要執著於標點符號呢?因為我想讓讀者感覺出,每一位大師的不同筆調與寫作風格。我認為,倘若不忠實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讀者很可能無法區分出誰是誰。無論夏目漱石或谷崎潤一郎或芥川龍之介甚或是江戶川亂步,若不忠實地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也就是作者的修辭技巧、斷句習慣、文章節奏等,譯文很可能會成為同一旋律、同一曲調,分不清孰是藍調孰是爵士,孰是搖滾孰是鄉村了。 ——茂呂美耶 /// 本書由茂呂美耶精選、翻譯、賞析,14位日本大文豪的作品,包括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葉山嘉樹、泉鏡花、梶井基次郎、佐藤春

夫、坂口安吾、宮澤賢治、小川未明、太宰治、上田秋成、江戶川亂步、菊池寬。這些作品除了基於茂呂美耶個人的喜好,擁有幻想、恐怖氛圍的「異次元世界」獨特故事外,也因為它們都受到日本讀者或專門研究者的大量討論,因此值得被挑選出來,與台灣讀者分享。 這些作品各自具備鮮明特質,以及令人料想未及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作品中。透過茂呂美耶精心翻譯解析,我們得以享受閱讀日本文豪上乘作品的愉悅,更重要的是重讀每一篇作品時的深刻心靈觸動。 ●各篇內容特色 .夏目漱石〈夢十夜〉 日本的初高中國語教科書,經常會出現夏目漱石的作品,而〈夢十夜〉出現的概率最高,因為〈夢十夜〉可以讓學生展開十人十色的論點。 夏目漱石是

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的文豪。他之所以被冠以「國民作家」美譽,因為他以小說這種工具,奠定了現代日本口語文(標準語,白話文)的基礎,確立了言文一體的日本口語文文體,並為日本現代文學開出嶄新的一條路。 夏目漱石的大部分作品,在歷經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甚或兩百年之後,依舊能讓後代人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大聲朗讀,而且讀起來不但很順口,更不時會出現讓人想打起拍子的節奏。現代日本小說家所寫的小說文體,都是模仿夏目漱石的文體而成。 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夢十夜〉,夢的情節像一則則謎語,卻又如偈一般,讓人在閱讀中參透生命之道理。從第一夜,死去的女子要男子等她一百年,男子可能盼得百年好合?到第十夜,賣水果的庄太

郎幫一名女子提送水果,結果一去無返,第七天他卻出現了,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夏目漱石的文章大都淺顯易懂,但「讀得懂文字」並不表示同時也能理解其內容,最顯著的例子正是〈夢十夜〉。夏目漱石於一九○八年七月、八月在《東京朝日新聞》及《大阪朝日新聞》刊載了〈夢十夜〉,此時的夏目漱石四十一歲。〈夢十夜〉是夏目漱石所有作品中最獨具一格的作品,詭異唯美的氛圍,如夢似幻的描寫,令後世的眾多研究者不斷以不同切入點去進行解析,陸續發表了無以數計的論文,卻仍無法得到可以讓所有讀者心服口服的答案。〈夢十夜〉揉合生命各種光怪陸離與寓言的現象,它沒有正確答案,每一篇都是開放式結局,讀者可以基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得出各式各樣

的結論。 .谷崎潤一郎〈刺青〉 〈刺青〉中的年輕刺青師傅清吉,走火入魔地為他迷戀的女孩,在她的背上刺青一隻蜘蛛,全心全意使她成為絕世美女…… 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日本文學界推崇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筆下的人物設定經常是怪誕與荒謬,作品常帶有因肉體上的恐懼所滋生的神祕幽玄;因肉體上的殘忍所感受到的那種反作用性的痛切快感,卻如此迷人的小說獨特性。 谷崎潤一郎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二十四歲時,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文學。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十一月在同人誌《新思潮》發表了成名作〈刺青〉。 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可以說幾乎毫無迴響,但永井荷風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在自己主辦的雜誌《

三田文學》中,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谷崎潤一郎氏的作品〉,文章中極力讚賞谷崎潤一郎的作品,稱他是「當代稀有的作家」。正是這篇評論文章讓谷崎潤一郎於一夜之間馳名於藝文界,並奠定了其作家地位。永井荷風在評論文章中詳細解說了谷崎潤一郎所發表的五篇短篇小說,並強調〈刺青〉是其中最優秀的藝術傑作。 在〈刺青〉中,最著名的選詞用字是「女孩」和「女人」的用法。讀者在閱讀時,不妨注意一下,谷崎潤一郎到底如何用「女孩」和「女人」這兩個詞,來暗喻從一個純潔「女孩」,變身為君臨男人世界的「女人」之過程。 .芥川龍之介〈沼澤〉 「有一根細長莖桿,從我的屍骸口中,滑溜地伸長出來」,此為芥川龍之介〈沼澤〉中所描繪自

殺者的小說之奇幻意象。 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很短,僅有一千多字。當讀者讀完後,會不會萌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的,它正是夏目漱石的〈夢十夜〉中的第一夜。事實上,〈夢十夜〉影響了眾多夏目漱石的門生,而芥川龍之介正是經常出入夏目漱石的晚年住居「漱石山房」的門生之一。不過,這篇〈沼澤〉除了有〈夢十夜〉的影子之外,還隱含著更多對另一位詩人的崇拜感情——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象徵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的共通點是文章都有韻腳,也都喜愛用疊句。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融合了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雙方的文字風格,寫得很成功。 .葉山嘉樹〈水泥桶中的一封信〉 葉山嘉樹的〈水泥桶中的

一封信〉,一九七三年被正式收錄進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中。小說道出工人的辛酸與不幸,描寫殞命於水泥中的工人,如此寫實而令人不忍直視,彷如典型的現代恐怖小說。 一九一七年蘇俄革命成功,共產主義文學湧入了日本,普羅文學也隨之崛起。無奈浪漫的大正時代僅維持了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步入了恐怖的昭和戰前時代,當局嚴厲彈壓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進而扼殺文人為被壓榨的社會底層體力工人階級所寫的普羅文學,導致日本的普羅文學於一九三○年代一蹶不振。雖然日本的普羅文學壽命很短,卻留下了不少傑作,〈水泥桶中的一封信〉正是初期的代表傑作之一。 葉山嘉樹本人,曾在一九二○年任職名古屋水泥公司,任職期間,遭遇了同事工人在

清掃旋窯時,跌入了集塵機,因全身重度灼傷而身亡的事故。作者為了向公司要求給遺屬更多的慰問金,打算組成工會時,結果被公司解僱。這篇作品正是作者個人生活體驗的反映。 小說發表後,據說當時幾位文藝評論家給予了酷評,奚落作者寫的是「大眾小說」。但這篇「大眾小說」竟然流傳了百年之久,不但成為日本的普羅文學代表作之一,甚至被收錄進國語教科書,讓後代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地進行熱烈討論。 .泉鏡花〈紫陽花〉 倘若你想在小說中享受一種幽玄意境,那麼,你就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倘若你想理解何謂日本美學的「物哀」,那麼,你還是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 只是,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体寫成,外語譯者手中若

沒有已經翻譯成現代日文的版本,很容易因為誤讀而導致誤譯。此外,泉鏡花的文筆風格著重於「陰翳之美」,故事中的真相都隱藏在濛濛細雨或茫茫霧靄中,讓讀者在閱讀後,明明有一種怪異、神祕、飄渺的感覺,卻又說不清何處怪異,哪裡神祕,什麼地方飄渺,只會留下一切都很美的記憶。 日本文豪之一的谷崎潤一郎曾說(泉鏡花作品):「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我們稱之爲『鏡花世界』的世界中,儘管經常涉及到一些異常的東西和事物,但其中卻沒有任何病態的感覺。雖然它有時呈現出神祕、怪異、縹緲的氛圍,但本質上,卻是開朗、絢麗、優美、天真爛漫的。 而且最值得令人稱道的是,那個世界是一個純粹的『日本式』的世界。」 除非你經常接觸傳奇

、怪談、幻想、奇幻之類的影片或讀物,否則很難理解泉鏡花的世界。 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體,但朗誦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節奏,習慣了他的文筆之後,會覺得那種節奏很舒服。此外,泉鏡花很喜歡用擬聲詞,這麼短的一篇小說,他竟然用了八個擬聲詞。古色古香的古文體,配上眾多的擬聲詞,確實很獨特。 .梶井基次郎〈櫻花樹下〉 是什麼光景,讓主角體味到,一種如同愛好挖墓盜屍的變態者那般殘忍的喜悅?是蟻蛉還是人的屍體?梶井基次郎所作的〈櫻花樹下〉,櫻花的絢爛與各種腐敗的屍體對照,並存著感性與知性的敘述,一切源頭卻皆憂鬱使然。 梶井基次郎於三十一歲時便因肺結核而早逝,因此作品不多。生前也沒有受到文壇正眼相看,可以說

是懷才不遇的作家。他在二十五歲那年年底,前往靜岡縣伊豆半島天城山的湯之島溫泉鄉長居。表面上的理由是去進行溫泉療法,實際上是想獲得年長兩歲的川端康成的賞識。這篇〈櫻花樹下〉的背景,正是梶井基次郎在湯之島逗留期間,所觀察到的大自然風景以及當時的感受,日後昇華為創作靈感。 敏銳的感受性、精練的文字、如詩般的句子、無處可修改的高完成度等,都是梶井基次郎的優勢特徵,卻也是他的弱點。生前的梶井基次郎很討厭自己的作品被人當作散文詩,他一直強調自己寫的是小說,他自己是小說家,不是詩人。但當時的文人大多認為他寫的是詩,大力支持並不吝讚賞的粉絲團,更幾乎都是詩人。就連三島由紀夫也評價說:「這人不是能成為小說家的

低劣人種。」 對後代的讀者來說,梶井基次郎到底是小說家,還是詩人,這完全不成問題。總之,他是位很獨特的作家,不但櫻花樹下可以埋有屍體,蟻蛉可以宛如阿芙蘿黛蒂那般地誕生,蟻蛉的翅膀甚至可以幻化為在空中飛翔的剃刀刀,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作者的性命。難怪後代某些文藝評論家,會給梶井基次郎冠上「幻視者」的稱呼。 .佐藤春夫〈紫陽花〉 有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訴說,她不明白突然死去丈夫的心意,究竟是否同意她與他的關係。小說最終,男女兩人在佛壇房間講話,她的兒子卻直愣愣盯著空曠房間角落…… 佐藤春夫的〈紫陽花〉,是一篇僅有一千四百餘字的小說,卻堪稱靈異小說中的翹楚,令人回味無窮。之所以冠上「靈異小說中的

翹楚」,正因為文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詭異的描述,也沒有出現任何與幽靈有關的字詞,但它就是一篇百分之百的靈異小說。一讀再讀之後,你會發現,不知何時,你的手臂已經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坂口安吾〈盛開的櫻花林下〉 為什麼櫻花樹下沒有人影時很恐怖?為什麼連山賊都會害怕盛開的櫻花樹?盛開的櫻花林下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這篇〈盛開的櫻花林下〉中的「櫻花林」,原風景是曾經火化並埋葬了多數戰爭犧牲者遺體的東京上野公園。在櫻花盛開的季節,櫻林中若沒有鋪在地面的緋紅地氈,沒有可讓遊客休息解渴的茶棚,甚至連一名賞花者的人影都沒有,周遭只有呼呼作響的寒風,與無以數計的燒焦屍體,以及深沉透徹的靜寂……那種光景,確實

極為駭人。 文中提及的「三月十日的第一次大空襲」,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自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起,至翌年八月十五日為止,美國陸軍航空軍對日本東京所進行的一系列大規模空襲作戰,轟炸次數總計一○六次。規模最大的是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和五月二十五日的大量燒夷彈轟炸行動。前者的死亡人數高達十萬餘,負傷十一萬餘,上百萬戶人家流離失所﹔後者的死亡人數約七千。坂口安吾目睹的是三月十日那次,那一年,他三十八歲。兩年後,他發表了〈盛開的櫻花林下〉。 假如坂口安吾沒有在晚年寫了〈櫻花盛開的季節〉,一般讀者大概會將〈盛開的櫻花林下〉視為單純的幻想小說,主題是美醜與孤獨的本質。但是,當讀者於事後得知,原來上野

公園曾經成為戰爭犧牲者遺體的臨時火葬場,並前後埋葬了八千四百多具遺體(日後有改葬),然後大約一個月後,自江戶時代起便是賞櫻名所的那片櫻花林,竟然一如既往地盛開著櫻花,只是那時候沒有人去賞櫻,櫻林中只有孤寂的櫻花,與沉默不語的死者靈魂這事後,讀者到底會以何種視點去重新解讀這篇小說呢? .宮澤賢治〈水仙月四日〉 水仙月四日這天,雪婆婆的大雪瘋狂吹襲,吹倒了雪地中一個小男孩。雪童子見狀,與雪狼們欲救他,小男孩後來如何了呢?兒童文學巨匠宮澤賢治的〈水仙月四日〉,將雪地中的風暴、白色壯麗、人性等,栩栩如生地描繪,講述一則救與被救的動人故事。 宮澤賢治在日本被歸類為童話作家,但一般兒童恐怕無法理解

他的作品,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也不見得讀得懂他的作品。這篇〈水仙月四日〉難度相當高,可能因為難度太高,據說在數種英譯版中,有些出版社或譯者乾脆刪掉原文中主角用來呼喚星系的歌詞,將故事重點放在白色雪景與紅色毯子上,徹底刪去了與宇宙星系以及希臘神話有關的所有句子,讓故事變成單純只在人間進行並完結的童話。 這篇〈水仙月的四日〉,撇開星系和神話隱喻,光是色彩描寫,以及動與靜的畫面,就堪稱一流了。白色雪景、紅色毯子、金黃色的球狀槲寄生、群青色的天空、啤酒顏色的陽光、褐色的扁柏、黃玫瑰般的亮光、金黃色的火焰、桃色陽光、雪狼口中的藍色火焰……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小川未明〈紅蠟燭與人魚〉

人類的世界真的如海中人魚所幻想的那麼美好嗎?她爬到岸上生下的女兒,即使被一對原本好心的賣蠟燭老夫婦領養,但人心善變,人魚被送走後的日子,小川未明所描繪的海象令人心生恐懼,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詭譎氛圍。 擁有「童話之神」、「日本的安徒生」等美譽日本兒童文學之父小川未明,留下一千兩百多篇作品,大部分是童話作品,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正是〈紅蠟燭與人魚〉。只要是在二戰後的日本,上過小學或初中的人,大抵都曾在國語教科書中讀過他的作品。 小川未明曾經受到歡迎敬重,但也曾經遭到批判而落莫。二戰後的日本現代兒童文學,傾向敘述正面性的積極行動故事,小川未明的作品他的文章詞句,類似一種咒術或咒文,而且故事中的草木

不但會枯萎,城鎮也會毀滅,甚至連人物都會死去……,在當時遭受到許多的批判,以致於晚年過得並不好。然而二○一○年之後,時代似乎又看上了小川未明,各式各樣的小川未明作品選集,陸續出現在書店門市的推薦平擺桌上。文章風格類似咒術及咒文的兒童文學復活了,陰鬱、寂寞、孤獨的「小川未明世界觀」重生了。 .太宰治〈魚服記〉&關於〈魚服記〉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三月,二十四歲的太宰治在同人雜誌《海豹》三月號上發表了〈魚服記〉。根據太宰治本人所說,這是「在東京首次發表的作品」,也是「成為作家生涯的出發點」。雖是一篇僅有十八張兩百字稿紙的作品,但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寓言性、神話性,會讓人讀完一次後滿腦子都是問

號,於是情不自禁一讀再讀,試圖對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作出合理解釋。 〈魚服記〉在同人界受到好評,成為熱門話題,以此為契機,太宰治獲得了在日本文壇出道的立足點。這一年,也是太宰治開始使用「太宰治」這個筆名的第一年。可以說,是「作家太宰治」誕生之年,而〈魚服記〉正是「作家太宰治」的催生劑。 這篇小說將近親亂倫這種悲慘故事,以象徵主義手法重新組成為一篇童話風格的變身故事。太宰治以自己的故鄉青森縣津輕的大自然景色,以及傳說為故事背景,再以寓言形式,描寫出野生少女素娃的天真無邪、純淨的憧憬、女人的覺醒、內心的孤獨、深濃的絕望,以及最後的變身。 太宰治用他獨特的構思與寫作風格,精彩地將民間故事昇華為現代

文學,難怪會在同人界中成為熱門話題。簡單說來,〈魚服記〉除了描繪出少女素娃的覺醒和絕望,也刻畫出某些被村落共同體所排除,生活在正常社會秩序圈外的孤立場所,與嚴苛大自然環境搏鬥的少數族群的悲劇。 .上田秋成〈夢應鯉魚〉 怪談小說大師上田秋成的〈夢應鯉魚〉,故事述及擅長畫魚的畫家興義,有一天在作畫時睡意襲來,夢到自己進入湖中,和大大小小的魚兒一起玩耍,他醒來後立即畫出夢中景象並貼在牆上,題款為「夢應鯉魚」。興義後來生了大病往生,但三日後卻死而復生,而他復活的過程暨不可思議且讓人稱奇…… 〈夢應鯉魚〉是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九篇志怪小說中的一篇。江戶文學志怪小說代表中以《雨月物語》最負盛名,一

般日本私立高中入學考試時,最常出現的江戶時代作家及其作品,頂多只有七八位,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正是其中之一。 《雨月物語》故事多改編自中國的白話小說,一般認為〈夢應鯉魚〉的原型,是中國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白話小說集《醒世恆言》中的〈薛錄事魚服證仙〉,以及明代文言筆記小說《古今說海》中的〈魚服記〉。上田秋成在改編故事時,加上了兩種原型中沒有的故事結構;一是放生功德所帶來的異類報恩結構,另一是出鬼入神之技所帶來的重生現象結構。 《雨月物語》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的不朽文學經典,主要原因是上田秋成既優美又幽玄的文筆。據說芥川龍之介寫小說時,參考了《雨月物語》中的故事開場寫法。而二戰期間三島由紀夫更隨

身攜帶著收錄了《雨月物語》的上田秋成全集。他在日記中記載,不僅將其當作「座右書」,也當作「步右書」,尤其特別喜歡《雨月物語》中的〈白峰〉和〈夢應鯉魚〉。 .江戶川亂步〈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 彷彿如夢令般,主角在海邊看過海市蜃樓後,在唯二人搭乘的火車上,遇見一個白皙卻布滿皺紋臉龐的布貼畫畫家,乍看似四十歲,但再仔細看又如六十歲,像個西洋魔術師教人不可思議。而畫家隨身攜帶的布貼畫,究竟藏有什麼魅惑的驚人祕密?   江戶川亂步的這篇〈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可以說是神作。這篇小說的核心是視覺。海市蜃樓、畫框中的畫面、雙筒望遠鏡、紅磚塔淺草十二階塔頂的眺望、拉洋片攤子的鏡頭、車廂車窗……每一樣小道具

,都是會讓我們的視覺產生錯覺的裝置。 小說中所描寫的淺草景致,是明治、大正時代的淺草全盛期的繁華景象。關東大地震時,江戶川亂步不在東京,三年後他回到東京時,淺草十二階已經沒有了。這或許也是促使江戶川亂步寫這篇小說的動機之一。 .菊池寬〈口罩〉 「不懼怕疾病,不懼怕傳染的危險,其實是一種野蠻人的勇氣。而懼怕疾病並絕對防止傳染的危險,才是文明人的勇氣。當沒有人再戴口罩時,唯獨自己戴著口罩,確實很怪。不過,我認為此舉並非基於膽怯,而是基於文明人的勇氣。」   菊池寬的〈口罩〉發表於一九二○年七月,距今已有百餘年。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死亡率相當高的俗稱「西班牙流感」疫情之下。 因為是菊池寬的親

身體驗,文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日本人對疫情的防疫態度和看法。對照百年後的二○二二年的當下,現代日本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所做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之下的世態民情,可以說幾乎一成不變,非常有趣。 〈口罩〉寫於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時,作者菊池寬害怕心臟衰弱的自己得流感死亡,於是寫出戴口罩這個故事。對照2022年大疫之年,〈口罩〉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 /// 茂呂美耶猶如文學的解剖者,縝密挑揀出文豪作品情節中的細節特色,於每篇末的「作品解說」歸納梳理該篇的創作背景、核心要點,讓我們有如推理般再深入重讀一遍經典精隨,超展開的延伸閱讀,有別於一般的經典文學譯本,值得收藏。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自我」像-以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中心

為了解決突然回到18歲結局的問題,作者歐宛淳 這樣論述:

在本論文中描繪出村上春樹的作品中的主角的「自我」,並且探究其中蘊含了何種寓意。以將主角區分為外在世界中的他和腦中世界中的他的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將其對比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的佛洛依德和榮格的的理論中有關自我的構造部分來加以了解。另一方面也將主角所身處的現代社會納入論述的範圍內,以及作者寫作此作品之前的「前期三部作」中主角的自我像對於此作品的影響等等,也在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之內。 本論文的內容分為六章,除了主文的一至四章之外,序章裡介紹了與此作品相關的先行論文,包括本論文引用的論文以及給予筆者有所啟發的論文。另外在最終章中的歸納結論和今後的課題等等,共有六章。

首先先對本論文所研究的文本內容加以介紹如下: 這部作品是由奇數章「冷酷異境」和偶數章「世界末日」平行進行卻又相互關連的兩部份所構成的。「冷酷異境」的舞台背景是近未來的東京,故事採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者「我」,職業是一名計算士,剛與妻子離婚。計算士的職業技能當中有一項名為「洗出」,另一項名為「洗入」。「洗出」的工作內容是數值的轉換,並為了防止資料遭竊,計算士們被訓練為左腦與右腦分別使用。即使如此,進行此項工作時,是在清楚的「意識」狀態下進行的,計算士能清楚了解整件工作進行的情況也能知曉成果。而「洗出」這項工作,基本上是在計算士的「無意識」的狀態之下進行的。每名計算士都有一個「洗入」資料時

的密碼,如「我」即被告知個人專屬的密碼為「世界末日」,以此密碼進入「洗入」的工作,但因整個工作進行的當中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下進行的,故當工作完成時無法記得任何事情與知曉任何成果,這是與「洗入」工作最大的差別之處。而故事的發端是一位生物學博士私底下委託他一件工作,並要求他前往位於地底下的研究室,意想不到的冒險也因此展開了。在博士的研究中有一項名為「消音」的發明。這項發明能將聲音從人的聽覺中消去或將聲音從物體本身消去。依據博士的說法,這個世界遲早都將變成無聲的世界,因為「聲音」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餘不必要的,故此現象是自然而然地,只不過是這個世界進化的趨勢罷了。除此之外,博士還研究了一項人體試驗,以2

6名計算士為樣本,(主角也是其中一名)並將其深層意識固定於某一時點,再將其裝置人腦之中,藉以觀察其反應。博士將人的深層意識稱之為「黑盒子」、「人類最後的未知大地」等等,他將固定在某一時點的黑盒子稱之為第二思考迴路,而原本的思考迴路為第一思考迴路。博士觀察此26名計算士,得到許多有趣的研究結果。但是博士並不以此滿足,他又將實驗對象的深層意識加以人為的編排,再置入計算士們的腦中,這便成為所謂的第三思考迴路。博士此次實驗卻讓計算士們皆二連三地死亡,最後只剩下主角一人。博士因此發現敘事者「我」的腦中原本便存在著兩個世界,這使得他可以免於博士此一實驗所造成的傷害。但不幸的是,博士的研究室被人侵入,有關實

驗的資料也因而被破壞殆盡。由於欠缺實驗的資料,博士也無法移除「我」腦中新增的迴路了。「我」的腦在最近一次的「洗出」的工作後,其實便一直停留在第三迴路,無法再連結回正常的第一迴路,即將面臨死亡。但是博士安慰他這並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他將前往另一個世界「世界末日」罷了,更何況所有他曾經失去的東西都會在那裡,所以他不應該難過才對。故事的最後,主角把握他僅存的時間,領悟到即使是這樣的人生也不能否認確實擁有的幸福。 而故事的另一部分「世界末日」,也是採取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者「我」發現自己如果欲進入這個世界中的「街」,便得跟自己的影子分離,交予所謂的「門房」。「我」只好莫可奈何的決定讓「門房」切下自

己的影子。「我」向「影」保證過不久會來接他,而脫離了本體的「影」也只能拖著虛弱的身子,在所謂的「影子小屋」中等待,那小屋位在「街」的邊緣。當「我」進入了「街」後,必須接下「夢讀」的工作。這是每一個剛進入街的人所必須經歷的工作。並經由門房的指示,前往圖書館。他在那兒遇到了一位似曾相似的女孩子。那女孩的工作便是從旁協助「夢讀」進行工作。「夢讀」的工作便是讀夢,經由讀取群居在這個世界當中,吸取了人們的自我而死的獨角獸的頭骨。剛剛接觸這樣抽象工作的「我」,也在圖書館女孩的陪同下,慢慢地摸索出讀夢的方法。而我所暫居的地方也住著一位「大佐」,「大佐」有時會回答他對這個「街」的疑問並提供一些忠告。漸漸地「我

」慢慢喜歡上了這裡。但是每當「我」去面會「影」時,「影」便努力地說服「我」一起逃離這「街」,並說明這「街」是建立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情況下而存在的世界。而事實上,當「我」跟「影」分離之時點,便忘了過往的記憶,也失去了從而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在「影」看來,這「街」並不是屬於他們該待的地方,這「街」沒有悲傷但也沒有快樂,沒有死也沒有生。「街」中人們的自我由獨角獸所吸收承受,等到獸老死之後,又由新生的獸來承擔,如此循環。即使如此,「我」卻想與圖書館的女孩留在這「街」而猶豫不決自己是否該與「影」逃出這「街」。這「街」中的人們因為失去自己的影之後,失去記憶,也形同失去了他們的心。所謂的心便是從個人出生開始

所累積的記憶所形成的對事情的態度和方法等等,故失去了記憶也會失去心。圖書館的女孩也是如此,但是「我」卻偶然的發現她仍有類似於心的東西存在體內。「我」在一次讀夢時,發現了她的記憶碎片,認為這或許有機會找回她的心。最後,「我」決定要陪伴女孩身邊,留在這個世界,但是他認為他倆可以前往「森林」居住。「森林」是未完全殺死影子的人們所居住的地方,儘管「街」中的人都非常害怕住在那裡的人們,但是「我」其實有過一次探索「森林」的經驗,在「我」的感觉中,「森林」是個安撫心靈的地方,完全不像「街」的居民所描述的那般恐怖。下了決心之後,「我」告訴了「影」。「影」最終只好一個人跳進位於「街」南方的一漥深潭,那是離開這裡

的唯一的途徑。我望著「影」跳近那深潭之後,也與女孩前往「森林」。 以上是大概的故事內容。接下來便介紹本論文的重點摘要。 在第一章中,先從此文本『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與心理學的接點談起。「冷酷異境」中的「我」的計算士的工作「洗入」和「洗出」是截然不同的。「洗入」說明了是在意識的狀態下進行,而「洗出」卻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這或許是呼應了這本書的兩個世界,也就是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意識與無意識也是佛洛依德所提出的重要概念。無意識這一概念正像是此文本中的博士所提到的「深層心理」、「人類未知的大地」等等,非常貼切地比喻了它的神秘感。因此筆者認為先了解佛洛依德的學說「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

識)」也能更加幫助自己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表現。除此之外,此文本中的主角的多面性,與佛洛依德對於人格構造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來思考的話,也可以幫助釐清主角的這多面相的自我所扮演的角色層級。說到佛洛依德,他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創始人,率先發現了人的無意識。而他的其中一位弟子榮格,後來反對他的理論,自立門戶。關於榮格的學說方面,他認同佛洛依德的無意識之說,但是卻將它更加的細分化了。他把無意識分為「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個人潛意識」的內容類似於佛洛依德的無意識,但是「集體潛意識」便算是榮格創新的觀念了。「集體潛意識」強調人的潛意識之中有代代相傳下來的部分,比如沒有經過教導便本能的知道蛇

是危險的。這樣的本能能確保生命的安全,故在人類的基因中留存了下來。而「集體潛意識」中包含了許多「原型」,包括「老人」、「阿尼瑪/阿尼穆斯」、「陰影」、「面具」等等。而由於「世界末日」這個世界,是主角腦中所上演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讓人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但有學者認為若将它套用在此文本中來解釋,這樣會變成是在解讀榮格的理論,而非在解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了。故此論文並不將「世界末日」這個世界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相比較,而只選取了與解讀主角的自我有關的「陰影」、「面具」,與引用佛洛依德的學說同樣地是用來作為釐清主角的自我之用。 接下來先介紹一下佛洛依德與榮格的關於人格的理論。佛洛依德的「本我/自

我/超我」之中,其中「本我」是代表了人類的種種動物性的原始慾望,遵循的是「唯樂原則」,但它同時也支撐著人的生存動力。「自我」則遵循著「現實原則」,它設法在符合社會規範的期待下,又能滿足「本我」的願望,並也受到「超我」的監督與責難。「超我」代表著的是所謂的道德標準與良心。期待自我追求更高的道德標準與努力向善。榮格的「陰影」則類似於佛洛依德的「本我」,是人亟欲隱藏的黑暗面,如同人的影子一般代表了人性中的負面。「面具」則是使人們在他人眼中努力表現出好的那一面,調和人際關係。通常是大眾所能認可的形象。 以上是在第一章中介紹的理論學說,接著于第二章進入到分析此文本的研究。第二章中先探討此文本為何以

兩個世界所平行構成,與分析主角的多重化,以及與此文本的原型作品「街,與不確定的牆」的比較。這部作品之所以分為兩個世界,有學者(若森榮樹)提出這樣的想法,他認為這是比喻小說的生成。「冷酷異境」形容作者創作小說的方法,而「世界末日」正是代表了小說所創造出來的奇幻世界。另一個看法則是將「冷酷異境」看成主角身處在現實世界的自我,而「世界末日」則是描繪了在腦中世界的他。這也如同哲學中將世界分成真實世界與非真實世界(如夢境)一般。在思考過作品為何以兩個世界所構成之後,緊接著更近一步要探討的便是這兩個世界的本質。「冷酷異境」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個進化的世界。除了考慮到它是個現實世界之外,博士所發明的成果「消音」

同時也是世界進化的趨勢,等等皆一再提醒我們主角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之殘酷。而主角有一次遭遇到危險時,他認為自己的耳朵在那非常時刻卻沒聽見博士孫女的警告聲,不正是「消音」的現象,也是一種進化的表現。很奇妙地其實這件事明明會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但是因為它符合了博士所謂的進化歷程,所以也使得他認為這的確是一種進化。反觀「世界末日」是個完結的世界,非常寂靜,時間在那裡是不存在的,至於這個世界中的代謝循環則仰賴著獨角獸們。獨角獸是背負著這個世界的人們的自我,並藉由獸的死亡來新陳代謝。這裡並沒有悲傷與痛苦,但是相對的也沒有快樂與情感的流動。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們,由於失去了影子,也就失去了心。而這兩個世界所代

表的進化與完結,恰好也反應了主角在真實世界中的他與在腦海中的他的自我的衝突。然而這部作品中描述的並不只是兩個衝突的自我,它也描繪出各個世界中的自我所面臨的分裂。「冷酷異境」中的「我」,雖然是代表著主角身處在現實世界中的他,但卻又不僅只於如此。讀者可以感受到在此書中「冷酷異境」中的「我」常常以一種冷澈的態度看待自己的行動。那就像是「我」之外還有另一個「我」一般。也就是「我」是將所謂的「我」當成一個樣本來看待的。另一方面此文本中也討論到了所謂的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主角在經歷了生死交關的危機時所感受到的是靈魂與肉體的分裂。在那一刻彷彿肉體已死,而他卻仍感受得到劇烈的疼痛。這令他不禁提出了疑問,若肉體不

存在之後,靈魂仍繼續存在的話,那麼靈魂何時才能得到救贖呢。而在「世界末日」中的他,也遇到了自我的分裂問題。在他進入「街」時,必須將「影」剝離自己的身體,而「影」代表的是過往的記憶,隨著影的死去,也會失去「心」。根據此文本中對「心」的解釋類似於自我的身分認同,這也代表了他與身為他這個人的分裂。而「影」與過往的記憶相關的事實,也顯露出「影」擔當了自我的現實面。這麼看來此文本中的「影」可以說是帶有佛洛伊德的「自我」、「超我」以及榮格的「面具」的性格,它是主角的自我中的趨向現實考量的那個自己,與「我」之間不斷地拉鋸,就像我們常常在面臨難題時會有的心理交戰一般。比較起來,「世界末日」中的「我」是個原初的

自我,代表了自我的純粹的那一面。 如果將這部作品與它的原型『街,與不確定的牆』來必較的話,可以發現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顯著的相異處是,在『街,與不確定的牆』中,「我」最終是與「影」一同逃出了「街」,這結尾與『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有很大的不同。『街,與不確定的牆』基本上是一篇冥府譚,主角為了女孩自陽間前往陰間一趟。在那期間,「牆」對著他說這裡不是屬於你的地方,壓迫著他。而他自身也因為特殊的身分無法見得陽光,不禁流下了眼淚。但是『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的結尾卻只安排「影」回到原來的世界,而「我」與女孩留在那個世界。關於這樣的改變,筆者覺得或許是因為『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是把主角分成兩個外在與

內在的他來描寫,而可以有這樣的結局吧。在『街,與不確定的牆』中,村上春樹還是不可避免地必須賦予「我」對生的(活著的)積極性,而讓主角最終還是回到了應該屬於自己的陽間。而『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中,既然身處在外在世界中的他即將死去,那麼內在的那個他便可以避免被賦予必須逃離這「街」,也就是重返陽間的積極性了。於是「世界末日」的「我」,便能成為純粹的自我了。或許村上春樹是想提醒我們,在我們的自我之中,有個不受外在環境的變遷而改變的那最純粹的自我是最重要的這件事。 在針對此文本的內容分析與主角的多面性的論述之後,也該將作品所處的舞台,也就是影響了主角的社會環境作一番討論。因此筆者將這年代的社會環境

分為「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與「高科技時代」這兩個面相來討論。「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在與生活在大都會的人們所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問題以及都市表面多采多姿的生活下所隱藏的空虛。都市看似提供了許多選擇與機會,其實卻限制了人們的自主權。村上春樹曾表示,我們擁有的所謂的自主性只不過是在眾多選擇之下被迫擇其一罷了,真正的自主其實並不存在。在高度資本主義之下的社會彷彿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怪物一般,掌控著生活在它之中的人們。如同文本中的主角覺得自己是個被蒙在鼓裡的受害者,被捲入這事件當中導致失去自己的生命,自己卻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這使他回過頭來回想自己的人生中,到底有什麼是真正由自己做決定的呢?到頭來他

發現自己的人生里程中,從沒真正有過自己選擇的機會。這著實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實。整個人生也是因此而空虛無比的,他的人生充其量只是個被事件通過的物體罷了。這樣對生命的態度早在村上春樹的處女作『聽風的歌』所提及。人生中的種種事件都彷彿像一陣風般地穿掠過我們,我們什麼也不能抓住。這樣的空虛感無疑是村上春樹作品中的基調。另一方面,村上所創作的時代-80年代也恰好是處於一個「高科技時代」的轉捩點。科學工藝此時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的進步著,人們正進入一個電腦科技的年代。虛擬與真實交錯的年代。但是何謂真實又何謂虛擬呢?如果以眼睛所見為真的話,電視、電腦上的畫面與內容算不算是真實?現代的人們便是活在這樣感覺顛倒的

時代中。又比如搭飛機能讓我們快速移動,到鄰近國家比搭乘陸地上的交通工具在國內旅遊所需時間更短,這讓時間與距離不一定再成正比。而身處在高科技時代的我們也面臨著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超過我們所能接受的龐大資訊量,從電視、網路、廣播無時無刻地傳播著,甚至引起人們的焦慮感。這樣的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成為現代人的壓力來源之一。如同主角在自己生命剩餘的最後一段時間內,翻閱報紙看到許多死亡的報導,展現的卻是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是資訊時代之後才產生的冷漠。當人們對他人的死亡感覺到事不關己,或許也能從而得知自己的死亡對他人也是如此之時,內心將感覺到無可描述的寂寞。這或許可說是這個時代的哀愁吧。 而在第四章中,欲

討論的是此作品與作者的前期三部作的關連性。前期三部作分別是『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台』、『尋羊冒險記』。這些作品中的主角「我」和「鼠」是大學時代認識的朋友,但是兩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與命運。這三部作品中,描述了兩人從20歲出頭到30歲的故事。故事裡敘述了「鼠」認為人們最終都會隨著時間腐化,連他自身都難以避免。而這也是他最為恐懼的事,他任性地希望自己不會改變。而「我」的身上卻具有一種無為的態度。他就像是逆來順受地接受了人生中莫可奈何的改變。他將人生中一路走來所受到的傷痛一律概括承受了。這樣的不同的人生觀,或許也影響了他們的命運。在『尋羊冒險記』中,「鼠」最終仍是堅持著他自身的「軟弱」,

不願接受「羊」給予的魁儡國王的王座,他選擇一死來解脫「羊」的掌控。而「我」則是得到了世俗上所謂的成功。雖然這兩人乍看之下是不同的,但是內心中的那種將生命的喜悅寄託於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的心願卻可說是相同的。或許擁有著不願同流合污的「純粹」的「鼠」,是三部作中「我」心中的另一個自我。而這三部作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關係,可以發現相同的心性顯現在不同主角的身上。在某個時點被停止的「世界末日」中的「我」所具有的純粹性,在「鼠」的身上可以找到。綜合以上所述,這種種的自我,其實都是故事中的主角所擁有的,在故事中不斷地拉扯著找尋一個平衡點。

日日靜好雙套書:日日靜好+微笑老後

為了解決突然回到18歲結局的問題,作者中村恒子,奧田弘美 這樣論述:

大好評!《日日靜好》系列著作日本熱賣超過30萬冊! 日日靜好雙套書: 一次收藏《日日靜好》和《微笑老後》。   關於《日日靜好》(2019年首次出版)   日本熱賣超過10萬冊!   日本雅虎新聞、日本PRESIDENT Online、日本Precios.jp等網站相繼推薦!   90歲精神科醫師行醫超過70年   歷經烽火年代,見證經濟繁榮   37條處世哲學   教我們看見最真實的自己,活出最好版本的人生!   本書作者中村恒子為日本行醫超過70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在二戰的混亂時代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7年7月(88歲)為止,一週六天全

天工作,自8月開始,才減為一週四天全天工作。   中村醫師歷經二戰的烽火年代,見證日本自二戰以降從繁榮到樸實的發展。儘管時代不同、經濟環境不同,關於人的煩惱與問題,很多都是一樣的。她從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超過70年的精神醫療專業經驗中,提點我們面對自己、工作、生活、家庭、人際關係的生活哲學,幫助我們調適日常生活的各種壓力,學習活得更自在。   日日靜好的處世智慧   •幸福與否,不要太在意。   •辛苦的經歷,往往成為最寶貴的經驗,所有的付出都有意義。   •即使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沒有遠大的目標,也沒什麼大不了。   •卸下肩上的重擔,你才會看見真實的自己。   •比較之心人人有,無論看起來多

麼風光的人,都有自己的煩惱。   •家庭和諧永遠擺第一,只要堅持這項原則,其他的「過得去」就好。   •晚上就是要「好好睡覺」,確實會發生的事,預先準備對策,其他的不用多想。   •人生不急於求成,每個階段都有重要的課題。好好把握當下,才不會錯過最重要的事。   人生難計算,很多煩惱,其實都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了,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或許沒什麼大不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特性,無法與別人比較。能不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如果你覺得「我⋯⋯好像再也撐不下去了!」,請打開這本書!日本暢銷10萬冊、終生不退休的老奶奶醫師,充滿溫柔、堅強、慈愛的話

語,將使你的心靈恢復元氣。   關於《微笑老後》(2022年首次出版)   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   長期接觸社會各界人士,見識過各式各樣的人生   針對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老後」熱門議題對談,提供32篇智慧雋言   ★★洪仲清、張曼娟、劉秀枝醫師、林之珮心理師 誠摯推薦★★   本書作者93歲中村恒子為日本行醫超過70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在二戰的混亂時代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9年90歲卒壽才正式退休,在「人生100年時代」奉行「生涯現役」主義。55歲奧田弘美曾任內科醫師,2000年邂逅中村恒子醫師之後,轉任精神科醫師,目前除了從

事精神科的診療之外,也在東京都二十多家企業擔任企業健康管理顧問。   奧田醫師希望向更多人分享中村醫師的處世哲學,所以把她的口述整理成《日日靜好》一書出版,沒想到竟然在日本獲得極大回響,暢銷突破18萬冊。讀者來信多到令人吃驚,兩人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後生活」的不安與煩惱,於是基於專業與個人經驗進行一場真心交談,在本書與讀者分享看法。   年歲增長是不可逆的生命自然歷程,變老不是壞事,雖然不再青春四溢,但也得到豐盛的人生收穫,生命多了歷練與厚度。進入「人生100年時代」的後半場,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老化、孤獨、人際關係、退休生活、接班繼承、終活⋯⋯

等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微笑老後的處世智慧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極力抗拒變老,只會變得不快樂   •為何莫名不安?來自與他人無謂的比較   •從主角退居配角,接受新的角色,就會變成很棒的長者   •一直想要改變別人只會帶來痛苦,一旦放下萬事解決   •朋友愈多愈好?這是偏見。交友愈廣闊,煩惱愈多   •當自我厭惡來襲時,告訴自己「算了吧!」,趕緊睡覺去   •上了年紀疲於應付人際關係?找到對的人、用對的方式相處   •陷入憂慮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利用冥想把心拉回現在   •享受孤獨並不難,只要認真面對生活的每一刻   •人生的「正確答案」,結束才知道

。只能拚命做好眼前的事   •「如果五年後會死,你還有什麼事想完成?」過好每個當下   •為了迎接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及早做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不為兒孫買美田」,與其留財產給孩子,不如傳承智慧 誠摯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張曼娟 作家   「《微笑老後》這本書談論老後與生死的嚴肅議題,但透過兩位不同世代(93歲vs. 55歲)的日本女性精神科醫師的對談,顯得非常輕鬆有趣。光看目錄標題就非常吸引人,例如:『欲望變少,愈能輕鬆度日』,『「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我特別喜歡書中幽默的點子,例如:隨著老化,用在人際關係的力氣,也要調整成『節能模式』,才不會很累。我也很喜歡書中一再強調,趁著身體還能活動自如時,想做的事趕緊做,不要總是想著以後再做。其他許多精彩之處,只有自己讀了,才能體會。」——劉秀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兼任臨床教授   「關於孤獨、老去和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也最不願觸及的話題。本書用輕鬆恬淡的對話語境,帶我體會原來年老的生活有許多寶,就連要怎麼離去,不知不覺也跟著想好了。」——林之珮,方煦心理諮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