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誠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竭誠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君祖寫的 從易經談商戰智慧:孫子兵法、鬼谷子、冰鑑(套書) 和吳兢東籬子的 貞觀政要:一窺大唐盛世,太宗與貞觀名臣的時代風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竭誠獻上試讀本by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 Issuu也說明:Read 竭誠獻上試讀本by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on Issuu and browse ... 保羅的意思是,「我立定心志,要盡心竭力來成就祂至高的旨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黃國敏所指導 林玉山的 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職能及其轉型之研究 (2006),提出竭誠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鍵詞:全球化、福利體制、創新福利服務、策略連盟、運用社會資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海洋大學 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周成瑜所指導 姜禮增的 論國際犯罪及其追訴程序-以國際刑事法院(ICC)羅馬規約為中心 (2003),提出因為有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國際刑法、國際犯罪、追訴程序、審判程序、移交引渡的重點而找出了 竭誠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則補充:藝術匯集的平台、眾人發聲的舞台,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為國際藝文版圖重要的劇院綜合體。衛武營座落高雄鳳山,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展它承先啟後,串接各路豪傑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竭誠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易經談商戰智慧:孫子兵法、鬼谷子、冰鑑(套書)

為了解決竭誠意思的問題,作者劉君祖 這樣論述:

思患豫防,知機全勝  劉君祖從易經談戰略、縱橫、觀人術     • 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劉君祖以《易》演兵   • 從易經看鬼谷子   • 從易經看冰鑑:觀人術寶典     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合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出不變的法則。    21世紀參悟商戰智慧必讀叢書     跨世紀以來,科技日新,世界動亂頻仍,商場得利法則難以捉摸,使人心浮動,對未來焦慮。古代諸子百家留給世人的兵書、縱橫學、觀人術,擅長在動態變化中尋求最佳平衡,若能以古為師,從經典中擷取當今處世智慧,實為時代迫切所需。而《易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無不受其深刻影響。「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太極思維,以

及錯綜複雜的卦爻結構,數千年來不斷刺激中華學人的創意想像。     在《從易經談商戰智慧:孫子兵法、鬼谷子、冰鑑》套書中,易學大師劉君祖透過《易經》分析《孫子兵法》、《鬼谷子》、《冰鑑》,透過諸子百家千年智慧結晶,參透戰略、縱橫、觀人術之學,無論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間的紛爭,都能透過這套商戰智慧之書得到一個強大的智庫,化解人際衝突,得到利多之合作機緣。熟讀此系列書,可幫助讀者在任何領域都能進退合宜。     《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劉君祖以《易》演兵》     從當今傳世最古老兵書學習理性巧妙的戰略思維,在瞬息萬變之時發揮大用。   劉君祖汲取歷代兵家精髓,獨創以《易》演兵的大易兵法。     《孫

子兵法》是流傳最古老的兵書,不僅是一部指導戰爭的寶典,也是尋求和平的捷徑。全書共有十三篇,形成一套系統完備且可循環運用的戰略思維;在各種「權變」的法則間,保持冷徹非情的理性判斷能力,在面臨人生各種重大決策時,獲致全面的成功。這蘊藉深厚的戰略思維,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正可以發揮大用。     《孫子兵法》是世界第一兵書,但把《易經》跟兵法結合研究論述,還真是前無古人。劉君祖綜合運用《易經》來講《孫子兵法》,感覺更立體、更動態,在學習兵法的同時,可以從《易經》的視角,提出更高維度的意見,而有更深、更全面的體悟。劉君祖曾就以《易》演兵占問《易經》,卦象是復卦第四爻――「中行獨復」。意思是按照時中之

道行事,並呼應初爻指出的核心創造力。爻辭說得很透徹,等於是為此書背書保證。確實,建構大易兵法,可以更深層次探索《易經》與《孫子兵法》兩部奇書豐富的內涵和運用的彈性。     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有三易:即變易、不易、簡易。《繫辭傳》從頭到尾強調的就是簡易。簡單來說,就是人不要自尋煩惱,不要把事情複雜化,尤其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組織衝突,一定要化繁為簡,以簡馭繁。這雖然都是老話,卻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所有的管理,包括身心方寸之間的管理都是這個法則。     綜觀21世紀並不流行打仗,國際間的重大紛爭不大可能用軍事衝突圓滿解決,須借助外交、經貿、資訊、情報、網路、甚至宗教文化的鬥智鬥力來綜

合較量。而且現代社會各種非軍事手段的爭鬥,諸如商場競爭、談判技巧,以及錯綜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都離不開策略,也就是用兵之道。企業競爭如同行軍打仗,若不能抓住市場就很難在競爭中立足。因此,熟讀此書,可以幫助讀者在任何領域都能進退合宜。     《從易經看鬼谷子》     外交理論思想鼻祖,縱橫謀略傳奇之書,智慧與智謀相映生輝,引人入勝。   劉君祖新解古今第一奇書,教你在人生的劇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鬼谷子極具神祕色彩,春秋戰國時隱居於鬼谷,自稱鬼谷先生。他是全才型的奇人,不僅深諳政治的韜略之學,擅長外交的縱橫之術,也精通奇門遁甲的江湖神算。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被譽為縱橫家的鼻祖,

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門下叱吒風雲的傑出弟子,除了外交梟雄蘇秦、張儀,還有軍事家孫臏、龐涓;他們參與過許多戰爭、媾和,運用兵法和外交談判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鬼谷子》的思想學說在戰國時代大放異彩,一直到明清之前都沒有盛行,為什麼現在又為世人所關注﹖究其原因是中國建立君主專制後,當政者為了便於管控,不希望人們讀他的書,當然更不會去提倡。但自從鴉片戰爭之後,門戶開放且須面對列強開展外交,折衝談判,先秦諸子的學問才逐漸受到重視。如今身處21世紀,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時常發生,卻又不敢輕易地發動戰爭,因為硬碰硬的對立抗爭無法實際解決問題,溝通、談判才是較好的解決之道。《鬼谷

子》的思想學說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外交、公關、管理、傳媒等領域,成為研讀的智慧寶典。     《鬼谷子》是外交理論思想的鼻祖,現在更廣泛運用於全世界和各領域。這部奇書也是謀略之書,教你在劇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克敵制勝,通篇都是鉗制對手、破解亂局的奇謀妙計――運用話術溝通談判、摸清對手底牌、化解危機爭端……劉君祖以《易經》的深廣智慧解讀《鬼谷子》,再配合《孫子兵法》和《戰國策》裡面的案例,智慧與智謀相映生輝,引人入勝。 劉君祖新解鬼谷子,堪比一個強大的智庫,生動豐富,可以善加運用。     《從易經看冰鑑:觀人術寶典》     深入淺出,解析識人、用人之學,讀懂身體語言,就掌握了成功之鑰。   劉君

祖以《易經》智慧破解其中奧祕,並能憑藉修為改變自我命運。   《冰鑑》是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之作,不僅文詞好、極具啟發,而且非常實用。     晚清名臣曾國藩也是著名的理學大師,一生閱人無數,善於「以相取人」,都是受《冰鑑》觀人術的影響。曾國藩注重網羅培植各類人才,對這部奇書非常喜愛,他從一介文人到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進退有序的建功立業,最後還能夠善終,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難能可貴。     《冰鑑》七篇介紹識人、相人的重要方法,第一篇就點出核心重點「先觀神骨」,這是面相的精隨,但神是無形的,神跟骨顯現於外的就是我們的神態。一般從人的行走坐臥、一顰一笑都能透露出訊息,但卻不能只看表象,須

具有洞察力。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尤其那種大奸大惡、道貌岸然之人,隱藏得很深,一般人很難斷言是邪是正。     《冰鑑》不同於一般的江湖相書,強調整體性,注重在動態變化中尋求最佳的平衡,就像易經中的卦,卦中有卦,還有爻變、卦變,不但錯綜複雜而且交互影響。《冰鑑》七篇從人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就能看穿他人的本質。透過細膩的觀察,可以鑑定此人是否易於相處?能否委以重任?可以推心置腹?或要退避三舍?這些識人之學和應對進退之法,都可以運用於個人或現代企業的管理中。     劉君祖以《易經》的高遠思想解析《冰鑑》,全方位地解讀識人、用人之學。不僅細述透過外表看到他人本質的方法,還揭示

了依靠修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深刻哲理和具體途徑。

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職能及其轉型之研究

為了解決竭誠意思的問題,作者林玉山 這樣論述:

摘 要自1980年代隨著「全球化(Globalization)」於西方的興起,歐美先進國家開始致力於經濟事務的改革。於私有市場部分,相關規定逐漸鬆綁(de-regulation),力求市場經濟的自由化。於公共行政體制部分,除推動國營事業的私有化以外,更重要的措施則在於政府財政預算的縮減與福利體制的改革。本研究旨在探討,面對國家財政預算縮減的窘境,政府公務人員享有之福利措施所遭逢的衝擊與變革。 國家機器為保持其再生產,需仰賴於穩定的公務人員體系之運作。公務體系之福利措施不僅具備貼補之作用,同時更能凝聚員工之向心力,使其得以專心於本業,提昇行政績效。然政府預算之縮減,對既有之福利措施

勢必造成影響。本研究即以「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為研究焦點,試圖剖析該單位如何秉持行政績效的原則,運用「創新福利服務」、「策略連盟」之概念,整合各單位組織之資源,同時結合民間企業之優勢,充分運用社會資源,發展全新的公務體系福利措施,進而滿足公務人員對福利之需求,並穩定其工作士氣。本論文將揭示研究主旨與反省相關福利理論;並詳細介紹主要的歐美先進國家其公務人員福利措施之特色,與其相互間之比較,並理出吾人可借鏡之處。以及介紹我國公務人員體系之福利措施,並詳盡解析「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所發展出之各項福利措施。至於結論與討論將同時對現行之公務人員福利措施提出建言與其相對應之建議事項。關鍵詞:全

球化、福利體制、創新福利服務、策略連盟、運用社會資源

貞觀政要:一窺大唐盛世,太宗與貞觀名臣的時代風雲

為了解決竭誠意思的問題,作者吳兢東籬子 這樣論述: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透過唐太宗與諫議大夫的君臣對話,淺顯易懂地集結了一個成功團隊的日常紀錄,蒐錄了一個開明的管理者,與一群聰明職員的答談、諮議,全書分為四十篇,既有史實又有強烈的政論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當你是主帥,   如何帶動團隊風氣,做到宏觀的視野、微觀把控?   當你是副手,   你的規劃、建議,你的目標,如何有效影響決策者與管理者產生共鳴?   《貞觀政要以七個面向作為切入點,呈現一個成功領導與組織的精髓:   ◎為君:作為一個君王應該是什麼樣子?   ◎子:對太子的諫言,與做為一個國君父親該如何面對兒子?  

 ◎治國:作為一個王該如何治國?   ◎自律:作為一個好君王,應如何自律?   ◎治國:國家治理風格的確立、國家對外邦與邊防的態度?   ◎生活:紀錄太宗其餘事項的態度? 本書特色   ◎它是一本精煉領導藝術與管理智慧的「職場帝王學」   ◎它被日本天皇和歷代幕府名將,視為「職業教材」!   ◎德川家康愛讀《貞觀政要》,禮聘日本儒者藤原惺窩日日講授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視「貞觀政要」為政策方略、寶典   ◎它是中國第一部融會了阿德勒概念的經營管理學!   作者簡介 吳兢/原著   唐代史學家,少有志於學,博通經史,與韋承慶、崔融等撰《則天實錄》,記述了張昌宗誘張說陷害魏元忠的

史實。張說幾次要求修改文字,吳兢不受威脅,稱:「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被貶官荊司馬。除留下備受推崇的《貞觀政要》十卷,尚著有《唐書備闕記》、《唐中宗實錄》、《唐睿宗實錄》、《開元昇平源記》、《大唐十四家貴族譜》、《古樂府》1、《樂府古題要解》等作品。 東籬子/解譯   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年)、《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

等。   卷一 ◎君道第一 ——為君之道 ◎政體第二——肯定魏徵的作用 ◎任賢第三——介紹「八賢」 ◎求諫第四——鼓勵臣下諫言 ◎納諫第五——懂得納諫   卷二 ◎君臣鑒戒第六——提請臣子以史為鑒 ◎擇官第七——尋才用人 ◎封建第八——敘述分封政策 ◎子諸王定分第九——確定皇室繼承人 ◎敬師傅第十——要求太子等尊敬師傅 ◎誡太子諸王第十一——嚴管皇家子弟 ◎諫太子第十二——擇賢輔佐太子 ◎仁義第十三——仁義治國 ◎忠義第十四——忠義為人 ◎孝友第十五——讚揚「孝」臣 ◎公平第十六——處事公正 ◎誠信第十七——待人以誠   卷三 ◎儉約第十八——不可鋪張浪費 ◎謙讓第十九——為人謙遜禮讓 ◎

仁惻第二十——常懷惻隱之心 ◎慎所好第二十一——不可玩物喪志 ◎慎言語第二十二——說話不隨意 ◎杜讒邪第二十三——不能輕信讒言 ◎悔過第二十四——懂得反省 ◎奢縱第二十五——不能霸道嬌縱 ◎貪鄙第二十六——貪欲是罪惡的源泉   卷四 ◎崇儒學第二十七——推崇儒家思想 ◎文史第二十八——治國以史為鑒 ◎禮樂第二十九——做人的綱常倫理 ◎務農第三十——以農為本 ◎刑法第三十一——刑罰的意義 ◎赦令第三十二——赦免頒佈不能隨意 ◎貢賦第三十三——不貪求貢賦 ◎辨興亡第三十四——前朝覆亡的原因   卷五 ◎征伐第三十五——對外發動戰爭 ◎安邊第三十六——安邊之策 ◎行幸第三十七——減少巡遊之舉 ◎畋獵

第三十八——太宗野獵 ◎災祥第三十九——上天示吉兆 ◎慎終第四十——凡事應做到善始善終 導讀 蘇子媖/國立清華大學住宿書院導師/哲學新媒體 共同創辦人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貞觀政要導讀   唐朝經過唐高祖李淵的開國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承起了開國後的奠基大業。他面對的是建國戰亂減少,國家必須走向內需穩定、外部強化鞏固的局面,因此,唐太宗以大氣卻又仁厚的兼容政策,開啟了大唐的盛世風華。   這內強外強的局面是很多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   他是如何做到的?   《易經》乾卦的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闡釋的意思是:當你在飛龍在天,意氣風發的時刻,這時最重要的是(利)與賢德

之人(大人)相接觸(見)。王者不可能自己一個人撐起一片天,王者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有賢臣、幕僚輔佐之。   而唐太宗願意與賢德、有能力的臣子共議國事,虛心接受臣子的規諫,在在呼應了《易經》乾卦九五爻的大吉之象。   透過吳競編撰的《貞觀政要》,記錄下唐太宗與臣子間,關於決策的言論。於此,得以讓我們部分窺見唐太宗治國之決策與態度,一窺盛世如何得以成型的過程。   ◎唐太宗為何不喜歡《貞觀政要》?   對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吳競寫完《貞觀政要》上呈給太宗後,他的下場並不太好,最終因為太宗不喜,而被貶官。太宗為何不喜?撇開政治角力的推敲,我們單單回到《貞觀政要》此書的紀錄,或許就能窺見一二。

  在卷七〈文史第二十八〉中,貞觀十一年,鄧隆上書欲將太宗文章集結流世的請求,被太宗駁斥一段 ,似乎籲告了吳競編撰《貞觀政要》會被太宗不喜的伏筆。   換句話說,《貞觀政要》此書,可以當成管理參考的經典,但也可從中勾勒出太宗的治國脾性,對於歷史人物的考據上,有所協助。   ◎此書該如何閱讀   本書重新編排後,最貼心之處,是於四十章的標題處增列了子標題,用以協助讀者理解;譬如:卷十〈行幸第三十七〉,其子標題為「減少巡遊之舉」,有效的協助了讀者在閱讀此章的理解。   在有了子標題協助下,讀者可以依照古往編法,十卷四十章逐次閱讀之。   但我在反覆閱讀此書後,發現吳競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編排此書。   我認為《貞觀政要》可用七大區塊來理解,其切點分判如下:   「為君」:〈君道第一〉到〈封建第八〉主要討論:作為一個君王應該是什麼樣子。   「子」:〈子諸王定分第九〉到〈諫太子第十二〉主要討論:對太子的諫言與做為一個國君父親該如何面對兒子。   「治國」(由自己德行切入):〈仁義第十三〉到〈仁惻第二十〉主要討論:遵循儒家仁、義、禮、智的德性,作為一個王該如何治國。   「自律」:〈慎所好第二十一〉到〈貪鄙第二十六〉主要討論:作為一個好君王,應如何自律。   「治國」(對國家風格確立):〈崇儒學第二十七〉到〈赦令第三十二〉主要討論:國家以儒治國,治理風格的確立。

  「治國」 (以更廣的面向來談論):〈貢賦第三十三〉到〈安邊第三十六〉主要討論:國家對外邦與邊防的態度。   「生活」:〈行幸第三十七〉到〈慎終第四十〉主要討論:紀錄太宗其餘事項的態度。   ◎太宗治國態度之簡述   重譯此書因為有子標題的輔助,所以多數章節是可以於子標題處就得到脈絡的提點。   關於太宗這個人,他所具備的特質,或許我們可以由部分章節去做理解:   面對百姓:   貪鄙第二十六:太宗以一句話涵蓋他對貪鄙的想法:「朕貴為天子,是事無所少之。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  百姓與珍貴的諫言對太宗來說,比錢財還珍貴。   面對臣子:   任賢第三:唐太宗身邊

不只只有魏徵一賢臣,但魏徵的確是最敢講的。同時還有另外七位共同輔之,其記錄中無不顯示太宗提拔有能者、愛賢的寬大心胸。   求諫第四:貞觀元年採納王珪建議,而此之後宰相入宮商議國事,必須帶著諫官。   面對刑罰、公正:   公平第十六:任用臣子以能力為判別。其中頁126-127此段故事的分判過程非常動人。最後,頁221-238 魏徵的長文提醒太宗,公正過了頭將會助長百姓之間的訴訟氣氛,應以「仁義」共同輔之,方能使百姓和睦。   面對治國氛維:   崇儒學第二十七:記錄了唐代以儒治國的作為,並交代了貞觀四年下令顏師古和孔穎達共撰《五經正義》,交付國子監做使用教材的經過。   禮樂第二十

九:記錄了朝綱與民間有違禮法之處,或是不合情理之處,下令改正。   讀這段了時候特別能感受到唐太宗是熟悉儒家原則的人,但又不死守禮法,願意調節修正不合情理的禮節,其心很是仁厚。 面對外邦:   征伐第三十五:紀錄太宗對於一些戰事的判斷與臣子的諫言,很有故事性。而其中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的諫言,應該是整本書中少數沒被太宗採納,但卻獲得讚許的諫言 。由此可以推想,太宗在性格上必定是個「對外」「要強」的人,以此反映在他對外邦起兵或不起兵的判斷上。   此章同時收錄整本書唯一一位女官的諫言。   面對天地跡象:   災祥第三十九:面對福禍天示,太宗的態度是:「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

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 太宗認為人民實體的豐足、困苦才是福禍最直接的顯示。對於老天爺所顯示的跡象,太宗不太相信。   ◎「說真心話」是件很難得的事情   電影《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描寫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電影。其中有一小片段讓我映象深刻,某日早晨英王喬治六世與邱吉爾首相共進早餐,這是一個在平凡不過的日常。   喬治六世說,他的家族正在考慮是否先移居他地躲避戰火,邱吉爾此時只是邊吃早餐邊聽著,什麼話也沒接。   喬治六世於是自己緩緩地說,其實很多人害怕你(邱吉爾)。   邱吉爾此時不屑的輕笑,說:「怕我?我有什麼好讓人害怕的?」   喬治

六世於說:「因為他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的想法太難捉摸了,所以不知道該奉承你,還是批評你。」   與帝王相伴的心情大概也是如同喬治六世所講的,喬治六世之所以敢講,是因為他在血統上就是英國的王,政治上的統治者與血統上的統治者擁著同等的地位,還能多少聊一聊。然而對於其他人而言,就如同喬治六世的描述一樣:「害怕。」   這害怕,不是因為此人給予你任何壓迫,而是位階上的不平等,人很自然會避開「麻煩事」。這「麻煩事」有時不見得只事務上的繁瑣,而更多是「心理」上的負擔。   而《貞觀政要》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它展現了唐太宗虛心廣納諫言,與一群臣子勇敢說出諫言的美好態度。   而這美好態度是放在我們這

個時代,任何具有上下關係的環境中,不管是上司或下屬都應引以為學習的良善循環。更而甚者,〈慎終第四十〉貞觀十四年魏徵的「十誡」諫言 ,施行於公司管理中都有其價值性,絕對是「以古鑑今」好的商業管理守則。   故此推薦此書,在品味大唐治國風華時,協助我們思索人生態度。                                           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為的皇帝。太宗少年即起兵四方征戰,即位後又能虛心納諫志於守業。一生勤於政治、奮發圖強,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績,被歷代史家稱頌為「貞觀之治」。   《貞觀政要》

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史書。這部著作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呈現著繁榮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吳兢感受到大唐有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王朝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他總結唐太宗治國的成功經驗,編撰成書,以為當時的帝王施政樹立楷模。   全書共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對話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重大措施等。   書中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的民族政策,用

人唯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這是一部中國開明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說,《貞觀政要》是一部古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的政治教材,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掌故,更重要的是給後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的記錄,閱讀和研究這部書定能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經久不衰,《貞觀政要》就是鑲嵌在傳統文化上的一顆璀璨的智慧明珠。這部古典文獻的經典價值和魅力在千年的流光歲影裡永不褪色,其智慧光芒照耀一代代人。   一個不閱讀經典的人,很難擁有大智

慧;一個沒有大智慧的人,很難獲得大成功。《貞觀政要》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帝王、一個朝代治理國家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合和濃縮,從中擷取一點點,足以讓我們受益終身。   【原典】 是月,徵又上疏曰: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①之重,居域中之大②,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③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

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④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⑤則思三驅⑥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

,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br【注釋】 ①    神器:帝位。②    域中之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③    殷憂:深憂。④    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比喻相距遙遠。⑤    盤遊:打獵。⑥    三驅:意謂狩獵應有節制。 【譯文】 同月,魏徵又呈上一篇奏疏:臣聽聞想要樹木長得好,必須要穩固它的根部;想要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就必須以德治國。河流的源頭不暢通卻想讓水流得長遠,樹的根基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雖然我十分愚蠢,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聖明的君主呢!

論國際犯罪及其追訴程序-以國際刑事法院(ICC)羅馬規約為中心

為了解決竭誠意思的問題,作者姜禮增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國際犯罪,是侵害人類的根本共同利益的犯罪。受害者,都是一些無辜的人民。如發生在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美國的攻擊佔領伊拉克等均是。這些國際犯罪,無疑的,己對人類的和平與安全,造成重大的傷害。 要如何預防、制止這些國際犯罪的一再發生,端賴一個常設性的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為當務之急。本論文即是本於此原因而撰寫。共分十章,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及國際刑事法院為中心,探究國際犯罪及其追訴審判的諸問題。其範圍包含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架構等;第二章至第七章係探討國際犯罪的實體規定;第八、九章則論述追訴程序及移交、引渡的程

序規定;第十章結論與展望。惟上述規約及國際刑事法院,其主體對象僅是規範及追訴自然人,即個人因觸犯該規約第五條所列舉的國際犯罪所應負擔的國際刑事責任,而不及於國家、團體、組織或法人之國際刑事責任,也不包括該規約列舉規定之外的其他國際犯罪,復有輔助原則的限制。因此,在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立運作後,仍有賴於聯合國組織功能的發揮,及世界各國國內司法體系的相互協助配合,方足以克盡全功。 國際刑事法院已於二00二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並於二00三年二月七日選出首批18名法官,於同年六月十七日選出首位檢察官,且均己宣誓就職,走馬上任。冀望,此項全新國際刑事司法制度建立,能為人類的和平與安全開

創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