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個人咖啡門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等一個人咖啡門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氏家秀太寫的 為什麼義大利麵要用黑盤子裝盤?:只有1%的人才知道的飲食行動心理學 和湯姆.凱利的 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40419-等一個人咖啡Cafe Waiting Love @ 這是 ... - 隨意窩也說明:來到景美女中附近,等待待轉來到一壽街,今天要去「等一個人咖啡」張望一下,對於電影的內容剛好在前一天晚上於第四台看過,只能說很巧阿。 一早陽光很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光現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等一個人咖啡菜單則補充:简介:大学新鲜人李思萤(宋芸桦饰),来到“等一个人”咖啡店打工,结识了咖啡冲调技术高超,任何客人点的特调咖啡都能做得到的超酷拉子——阿不思(赖雅妍饰),每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等一個人咖啡門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什麼義大利麵要用黑盤子裝盤?:只有1%的人才知道的飲食行動心理學

為了解決等一個人咖啡門市的問題,作者氏家秀太 這樣論述:

  日本第一餐飲諮詢顧問,公開只有1%的行家才知道的   「色彩」「視線」「時間」「服務」心理學!   【搞餐飲,不做短命店!!】      ★全臺餐飲人,都指定這本!   ★經營者、店長、外場服務員、小本經營、連鎖加盟、高額投資……統統適用!      如果你今天想擺個攤販,賣賣雞排、滷味、剉冰……   【在攤位前,面對來來去去的人潮,你會怎麼招攬客人呢?】   ╳用大聲公?擺設看板?設計攤位?   ◎以現有食材做陳列,讓攤位營造出「○○色」的形象,就能提高客人的上門慾和購買慾!      【如果你的員工天生一副臭臉……】   ╳逼他假笑?花錢培訓?炒他魷魚?   ◎在制服上增添「○○色

」,就能讓他看起來和藹可親!      【菜單看來看去,客人就是不點你最想賣的商品時……】   ╳開口推銷?更改菜單?修改價格?   ◎運用「Z字法則」與「0.3秒法則」,把強推商品放在菜單第一排由左數來的「第○項」,就能讓顧客在翻開菜單的瞬間,照著你的盤算點餐!      【想推銷商品時,你會怎麼說呢?】   ╳「現炸的,很好吃喔!」「食材很新鮮,要不要試試看?」   ◎「進貨很少喔,麻煩一位點一份就好!」「今天手工現做一百個,只剩最後二十個!」善用「負面元素」和「正面元素」,讓客人覺得:「這不買不行啊!」      如果你今天租了店面,想開間火鍋店、吃到飽店、咖啡廳……   【在講求翻桌率

的店裡,要怎麼不讓客人久留呢?】   ╳一直收盤子?一直擦桌子?上前三催四請?   ◎在裝潢或擺設上採用「○○色」,就會讓客人覺得時間過得漫長,逐漸感到煩躁,快速用完餐後拍拍屁股走人!      【在追求加點的店裡,要怎麼讓客人持續點餐呢?】   ╳上前推銷?提供優惠?   ◎在裝潢或擺設上採用「○○色」,就會讓客人不自覺久坐,於是愈點愈多!      【只要是吃到飽的店,客人肯定會吃太飽,那要怎麼降低成本率呢?】   ╳犧牲品質?減少品項?只好漲價?   ◎在甜點區多放歐式「○○塔」,可以減少4倍食材成本!   ◎改用「○○色」的盤子裝義大利麵,會給人分量多出22%的錯覺!   ◎將挖冰淇淋

的湯匙換成「○○ml」,裝進碗裡的量可以減少20%!      如果你今天想經營高級一點的餐廳……   【當客人氣呼呼地問「我的餐點還沒好嗎?」時,你會怎麼回答?】   ╳回答「快好了!」「馬上就來!」就會永遠失去這組客人!   ◎回答「還需要○分鐘,可以請您等一下嗎?」提出確切的等候時間,才是最能安撫客人的答案。      【六日黃金時段,店內座無虛席,但剛好有幾組新客人上門時……】   ╳「不好意思,我們要預約才能進去喔!」如果你只能道歉推辭,這間店很快就要倒閉了!   ◎用「比一般規定的用餐時間短可以嗎?」極力挽留顧客。   ◎贈送「無期限」優惠券,塑造出「來了就有甜頭!」的印象,並將話

題帶到下次預約,吸引客人再度上門。      【如何讓只來訪一次的新顧客變成N訪熟客?】   ◎寄送感謝函「○次」,上面寫著只有你和顧客的「共通語言」「共感事項」。   ◎每到下午「○點」,把握絕佳時機,傳簡訊給顧客。      【當你同時遇到「結帳」「帶位」「點餐」「第一次加點」「第二次加點」時,要怎麼決定順序呢?】   ◎運用「1-1-1型」完成多工處理,不浪費一分一秒:   Step1以顧客的精神負荷最大的「結帳」為第一優先,絕對不能讓顧客等待超過「○○」秒。   Step2為新客人「帶位」至「第一次加點」客人的附近。   Step3直接往旁邊移動,迅速完成「第一次加點」。   Step

4將點餐單交給廚房。      【想搶占女性市場這塊大餅,但是女性顧客到底最在乎什麼呢?】   ╳祭出甜點?僱用帥男店員?   ◎瞄準「廁所」!採用「○○」的照明、設置洗手時不會讓「○○」沾濕的小空間、提供「○○」等衛生用品。    名人推薦   ★正當冰創辦人│李孟龍   ★德禮餐飲顧問教練團契執行長│林東傳   ★行政院勞動部顧問、前鼎泰豐主管與講師│嵇德明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專技助理教授│蘇國垚   ──熱忱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作者簡介     氏家秀太(Shuta Ujike)   1967年生。目前為商業諮詢顧問、行動心理學家及節目主持人,相當活躍。Foro

Imprendi株式會社代表董事總經理、株式會社中央經營研究所代表董事總經理及NPO法人餐飲業經理協會理事長。具有中小企業診斷士(Registered Management Consultant)、行政書士(Certifie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Specialist)、宅地建物取引士(Real Estate Notary Agent)及廚師等資格,是經營行為科學學會、日本商業實務學會及日本企業經營學會會員。   打造熱門餐飲店、研發新甜點,經手過的案例超過二千件。媒體稱之為「飲食文化的推手」「成功的承攬人」,在年輕客層、女性顧客的行銷上深獲好評。   著有

《為什麼去餐廳會選第三行的料理?》(Discover 21)、《不知為何總是客滿的居酒屋大叔「留客法」》(扶桑社)、《賺錢的拉麵店在早上八點打掃!》(寶島社)、《十個人中有九個人討厭就會成功的極致回頭客吸引術》(Pal出版)等多本作品。 譯者簡介     林佩蓉   東海大學日文系畢業。正職貓媽,兼職日文譯者及《寵物滔客誌》主編。   翻譯作品包含小說、生活風格及寵物等,有時也配音,滿足一下內心的戲劇魂。   譯有《如何從習慣耍廢,到凡事事半功倍?》(合譯)、《仁醫,迎風而立》、《貓咪不是故意的》等書。   臉書專頁:Q弟&樂樂的萌貓遊樂園   信箱:minazukiyou@gma

il.com 推薦序 【序1】只有發自內心「在乎」而非「表演」的店家,才是真材實料的好店家(李孟龍) 【序2】餐飲服務的歷程,就是一段心理學的實戰演繹(林東傳) 【序3】「講究細節」成就經營者與消費者雙贏的餐飲文化(嵇德明)   前言   Ⅰ為什麼義大利麵要用黑色的盤子裝盤?——賺錢的餐飲店運用的「黑色」心理學 女性顧客在洗手間一定會做的「某個祕密」⁉ 什麼才叫做有說服力的銷售話術和廣告文案? 為什麼連續推出「本日晚上6點開始限定100個」的活動? 「意外感」能讓顧客對你的店死心塌地♥ 為什麼麥當勞是紅色,McCafé卻是黑色? 為什麼義大利麵要裝在黑色的盤子裡? 只要「微微觸碰」就能讓任

何人都喜歡你 服務的「結尾」左右一間店的生死 少了感謝函,再好的服務和料理都是白搭 從「AIDMA」到「AISCEAS」 隨心所欲操縱人心與記憶的「3的法則」   [Column]從顧客在店內的座位看穿對方的本性⁉   Ⅱ店家推薦什麼,顧客就點什麼!——視線移動學與菜單設計法則 菜單的排序有深奧的學問⁉ 為什麼左上角是黃金位置?──人類的視線移動裡隱藏的銷售邏輯 招牌菜,不只要打響名號,更要獲利 愈是沒人點的料理,愈要放在菜單上 讓顧客在翻開菜單的瞬間,就乖乖依照店家的盤算點餐 不管是聲音、裝盤還是照片,都要追求「鮮活感」   [Column]選擇「最便宜的菜色組合」真的比較划算嗎?   Ⅲ為

什麼點生啤酒要在30秒內端上桌?——時間的行為學和動作學 第一杯飲料要在幾秒之內端上桌? 時間感會左右服務品質 為什麼很難扭轉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 關鍵3分鐘,擄獲顧客的心 怎樣都訂不到、有錢也吃不到的超熱門餐廳不說的祕密 店內動線隱藏的陷阱——向左轉⁉   [Column]「總之就是要點生啤酒!」這樣點餐的人可以猜出他的年薪⁉ [Column]從顧客在店裡的一舉一動,就能知道他屬於哪一類型的人⁉   Ⅳ服務生要從右側輕聲低語⁉——打造回頭客的服務心理學 熱門餐廳對於入口異常用心 為什麼店員要從右側輕聲低語?——從82%成功的搭訕法中學習 丟掉餐飲指導手冊! 為什麼要喊顧客的姓名6次? 把顧客

晾在一旁等候結帳的下場…… 從機械式地說「歡迎光臨」到提供諮詢服務 設計「有效」問卷!別讓你的問卷只是在浪費紙 把水打翻在顧客身上時該怎麼辦?   [Column]酒後無意間的口頭禪流露出本性⁉   Ⅴ99%的人都不知道!1秒分辨優質店家、差勁店家的方法──顧客的鷹眼觀察學 踏入的瞬間,就能判斷一間店是好是壞 為什麼聽到歡迎詞以外的指示,就一定是差勁的店家? 進入包廂和退出包廂的鞠躬禮 到底要不要走進這間店……站在入口前方就能立即知道評價 開始營業前去偷瞄一下店頭 看看兼職人員工作得開不開心 食物是否美味,嚐嚐「蔬菜」就知道 注意店長的鬍子和員工的鞋子 先看地板 洗手間要看這裡! 縱向與橫向的

折扣服務 是封閉式廚房,還是開放式廚房? 觀察備品的管理 菸灰缸裡殘留的菸蒂超過5根   [Column]以業態分辨熱門店家和差勁店家的方法 [Column]二流、三流、超下流的餐飲禮儀   推薦序1    只有發自內心「在乎」而非「表演」的店家,才是真材實料的好店家 我是正當冰的創辦人│李孟龍      正當冰即使在內部自己來看,都覺得像是一個奇蹟。不用色素香精壓低成本、只用好的天然食材,試圖堆砌超越香精的濃郁,並盡量壓低售價,改變消費者行為──這是一個用成本率七○%來嘗試這項商業模式能不能運轉的社會實驗。      好不容易,我們剛過了四歲的生日。過去,我曾經在我人生第一場TED演講中

,提到了社會小商的概念:      「一個在地商家,去試圖解決一個在地問題。只要有一千個商家,臺灣就能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將這樣的商家串聯起來,用聯合採購、共同行銷來抵抗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型食品財團。」      當時願意響應我的商家非常多。但是,在這個社會小商聯盟還沒有成形之前,許多過去並肩作戰的朋友,竟然一個一個不見了……和正當冰抱持一樣想法,希望所賺的每一分錢都心安理得的經營者們,就這樣因為經營不善,消失在殘酷而現實的商場裡……每一次我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是想著,除了幸運之外,我還可以怎麼幫助和我一樣有心改變社會的人?      在遊戲規則已經被大型財團宰制的商場、薪資多年

沒有起色的臺灣;在不使用化工添加來壓低成本,也不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想一起改變臺灣飲食習慣的朋友,又該怎麼生存?這一直是我最大的憂慮。      一直到前些日子,接到「光現出版」編輯子逸那彷彿命定的邀約。當時,我正在構築「味覺教育廚房」,並親手裝潢,忙得焦頭爛額。「忙成這樣真的有時間看完一本書嗎?」「但是第一次有人找我寫序耶!超榮幸!」兩種互相衝突的念頭在腦海中,就像檸檬和牛奶般始終難以融合。      一直拖到約定交稿日的前一天,我終於放自己一天假,坐下來好好閱讀這本書。沒想到,就在五小時內一氣呵成地讀完。原來這就是一直以來,我想追尋的答案!!      書名《為什麼義大利麵要用黑盤子裝盤?》

乍看好像是在探討盤飾問題,然而事實上,除了色彩心理學,環境布置、行銷、服務流程、服務細節、動線規畫、產品設計等每個面向,這本書都用聊天的口吻,避免疲勞轟炸,不時轉換主題,潛移默化地傳遞出成功典型的心法。也讓人訝異作者的多才多藝,確實是從扎實的實務中淬鍊。即使是隨處都可找到資料的色彩心理學,在作者的筆下,不但剖析深刻,同時也有實務上可以應用的例子。      這本書開卷當天就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經常被主管們連番吐槽「咖啡超麻煩的!練習量又高!」「點的人根本就很少!」「冰店賣咖啡本來就沒必要啊!」的我,如今才明白當時說不上為什麼的決策,原來是因為「即使是最少點到的商品,也是必要的存在──它代表的是店

家的格調與氛圍」。      我憂心的另一件事是消費者對食物的鑑賞力。如果鑑賞力不足,就表示真正用心的店家無法被看見,整個市場將會呈現「價格才是一切」的狀態,惡性競爭循環下,消費者永遠也無法吃得健康。除了酸甜苦辣澀,對於更深幽而引人入勝的味道,甚至味道的前中後順序分布如何才叫「自然」……我們不但無法形容,也早就在鋪天蓋地的「食品工業化」中,失去了幾乎所有可參考的依據。      作者站在消費者立場,提到選擇店家的標準,如何在小細節中看出店家的用心程度。其中也提倡了各式各樣業種的商家,應該把握的本質為何。就好比一家好的炸豬排店,應該注意的是豬肉、麵包粉等基礎的事物。如果只在醬料上下花俏的工夫,這

必定不會是一家好店。甚至,壽司店使用的材料,光是事先切好與點好再切,就會造成極大的味道差異。      當看到這樣的主題被提及時,我其實十分感動。經常有人問我怎麼做行銷,我總是說:「最好的行銷,就是把你的用心說出來。」以我的店為例:水是食物之本,我們需要同時考量衛生與口感,所以不採用逆滲透與市面搭配好的產品,而是做了許多功課、不斷測試,最後採用我們自己的搭配與紫外線殺菌。沒有化工安定劑的冰淇淋容易融化,因此我們必須在餐具上找尋保冷性好的材質,而且必須安全、與整家店的風格相容。      然而我總是發現,許多的老闆即使在各種細節處用心,但要他們詳實地敘述出來,卻個個面露難色。我也經常在粉絲團告訴

我的冰友,要懂得選擇「用心」的店家。只有各處細節都用心,而且是發自骨子裡的「在乎」而非「表演」的店家,消費者才有比較高的機率吃到真材實料,而不是各種工業化的產物。      這樣的高標準一旦成為共識,臺灣就能真正成為一個「價值導向」,而非「價格導向」的沃土;能讓商業回歸「替顧客著想多的人得以存活」的良性環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顧一切壓低成本的企業主最後才能站著笑的局面。     推薦序2 餐飲服務的歷程,就是一段心理學的實戰演繹 德禮餐飲顧問教練團契執行長│林東傳   「生平不聞天下事,切莫莽撞江湖行」是一句再簡單不過的暗喻,卻有人終其一生難解其意!入行餐飲業近三十年,看著不少品牌高潮迭

起,也看到眾多餐飲經營者被洪流吞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餐飲創業之所以呈現前仆後繼的態勢,看似豐厚的誘人營收與獲利,是其背後的推升力!      「民以食為天」這個普遍認知,是造許多創業者輕忽餐飲業經營難點的關鍵──總以為餐飲業容易入行,又能有輕易獲利的機會,並將龐大消費群看作是成功賺錢的最佳後盾;然而,卻忽略了餐飲品牌求生過程中危機四伏,更漠視了門市經營管理架構中必備的細節與智慧。      忝為專職餐飲顧問二十餘年,深知自己的優勢。或許我能以三十年的經驗與智識,為品牌構築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經營戰略,也能引領門市菁英團隊,成就一系列看似冠冕堂皇的模式與規範;然而,卻掩蓋不了我在專業上

仍可能有所不足與自身的弱點。      自接獲出版社的邀請,為日本餐飲顧問氏家秀太的作品寫序,我便迫不及待從目錄到內文,反覆咀嚼大師的睿智與金句。這本著作從餐飲經營的專業角度評析,對我的專業缺口補實,可用「如有神助」來形容。日本的「職人精神」一直是令人景仰的工作態度,作者從餐飲實戰的細膩面,整合出旁人難以一窺堂奧的訣竅,對於想要精進餐飲經管技巧的經理人來說,無非是觀念的啟迪與實務經驗的傳承!      書中,秀太顧問以其獨特而敏銳的觀點,將許多暢行於各種餐飲業的運營狀態,從其根源做解析,並融入自身卓越的顧問技術,為讀者深度解說每一個觀念、每一個動作,甚至是一段用語或思維的出處與對應關聯。相較於

臺灣的餐飲經營者,泰半是採用土法煉鋼、人云亦云的模仿做法在經營餐廳。在粗略的流程應對與策略規畫上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若要從服務流程的細膩面來理解與顧客的接觸策略,並進而設定效應,可能就不是絕大多數經營者的強項。      一家餐廳的開設,從精準的品牌定位、內外資源的SWOT分析、餐廳投資計畫與報酬估算、經營計畫、商品組合效益、人力資源的選育用留、內外服務流程與品質的規範與檢核、顧客前中後三段式管理策略、門市營運管理與稽查、品牌行銷戰略……每個環節都存在著多元的變化,而每個狀態的背後都潛藏著必然的對應因由,這些關鍵的細節,或許就是成就餐飲事業的天使。但是,我們對於這些細節天使的理解卻不夠周

全,最終迎來了經營慘澹的邪惡魔鬼。      作者將一般餐廳的顧客消費服務流程做拆解,對於每個接觸點中可能出現各種店家與顧客相互對應的行為或想法,精確地探究其狀態與成因,並用深入淺出的原理剖析,協助餐飲經營團隊可以確實掌握,並進而預先設計顧客接觸點,提高顧客滿意度。      誠如秀太顧問所言,餐飲服務的過程就是一段心理學的實戰演繹,書中提及:從負面教材中,挖掘挑逗顧客衝動購買的因子;從消費者的五感與認知,設計門市服務的元素,並將色彩學運用在服務氛圍;透過顧客的視覺習慣,讓菜單中各品項的位置發揮最強的導購效益;在服務流程中,讓每個動作與對話產生最佳的服務效應;站在消費者的觀點,客觀且正確評估餐

廳目前的狀態,並找出改善缺失的方案……除了鉅細靡遺地點出每個細項與問題,更從掌握人性的角度提出解方。      不論是專職顧問師,還是專業經理人,有幸能閱讀這本卓著,相信對於日常餐廳的營運與控管會有更充分的理解。本著作不僅是作者畢生的經驗分享,還融入與時俱進的世代網絡觀點,內容絕對談得上是精闢絕倫、冠蓋八方。當您面對餐飲產業激烈競爭的處境,若能精進經管戰略,往往就能讓品牌禁得起市場的挑戰,進而取得市場占有率與利潤回饋!感謝秀太顧問的無私分享。    推薦序3 「講究細節」成就經營者與消費者雙贏的餐飲文化 行政院勞動部顧問、前鼎泰豐總部主管與講師│嵇德明      收到推薦邀約與書稿後發現,除

了本書「餐飲服務管理」是我授課與研究的專長主題外,我與作者的背景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研究領域、餐飲顧問、講師、廚師,這樣的熟悉感,跨越國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這是一本多面向探討的調查報告,結合顧客消費心理學分析,寫成一本生動有趣的工具書。國內有許多餐飲服務管理類參考書籍,多數書籍的主要讀者設定,都傾向一種特定身分──「消費者(顧客)」或「從業人員(業者)」。但不論你是顧客、服務人員或是老闆(負責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邊讀邊有「Wow!原來如此!」的驚歎。      五感行銷      人類的五種感覺,來自「眼睛-視覺」「耳朵-聽覺」「皮膚-觸覺」「鼻腔

-嗅覺」「嘴部-味覺」。餐廳是否可以獲利,在於吸引潛在的外部顧客上門,增加回購率,留住熟客,甚至讓顧客主動為業者宣傳。根據我長期的研究和觀察,餐飲業致勝的關鍵,幾乎都是來自顧客在五感的滿意度。      巧妙地運用五感行銷術,可以改變消費模式(消費額提高),改變消費行為(停留時間增加),改變消費慾望(購買量增加)。      視覺      正如書名《為什麼義大利麵要用黑盤子裝盤?》探討黑色餐具,顧客會因為顏色,產生心理上的數量差異,進而影響用餐行為。      書中提到運用不同顏色的視覺特性,能讓顧客掉進色彩的圈套,例如麥當勞使用紅色的祕密。反觀近期臺灣的麥當勞,室內裝潢紅色的占比,已經愈來

愈少,反而深色的占比愈來愈高,目的就是減少紅色帶來的廉價感、時間急促感、停留時間短暫。所以多數分店都已經改用深色裝潢,希望在顧客眼中的既定形象能夠轉型為高品質、高級感,並增加存在感與信任感。      「色彩」影響「感性」,「形狀」影響「理性」。餐具(餐盤、湯匙)的大小與顏色,可以影響顧客盛裝食物的數量,進而改變食量。希望減肥的讀者,一定要仔細在書中找到線索,選對餐具的尺寸與顏色。      聽覺      聲音可以創造想像,營造氛圍。餐廳內的音樂類型,可以改變顧客用餐停留的時間與翻桌率。員工的聲音、語調、用字遣詞,可以影響顧客的心情與消費的慾望。      觸覺      餐廳員工偶爾可自然

而不突兀地與客人輕微接觸,拉近距離,產生好印象。又如「鼎泰豐平安筷」。鼎泰豐為了顧客使用時的良好觸感,不惜成本,派內部員工成立「美筷小組」,用手工打磨筷子「上半部塑膠」與「下半部不鏽鋼」的接縫──證實一句話:「魔鬼藏在細節裡。」      嗅覺      在充滿咖啡香氣的賣場,顧客的愛心與包容心會增加。特別是廁所的氣味,是影響女性是否願意再度光臨的關鍵因素。      許多業者在擦拭桌面時,反覆使用骯髒且充滿臭味的抹布,雖然桌面雜物已經清除,但是餐桌上卻會留下噁心的氣味與病菌。      味覺      廚師的味覺,是決定餐點美味的關鍵。為了維持廚師敏銳的味覺與餐飲衛生,甚至有部分業者嚴格規定

,廚師必須戒除檳榔與香菸的習慣。      男女大不同      身為男性,自書中「女性顧客使用洗手間的十大用途」得知女性用餐中途離席卻遲遲未歸的祕密後,驚訝發現,原來女廁對於女性,竟然隱藏如此多樣化的功能需求。這個概念,能給男性室內設計師或男性餐飲業者,作為環境空間規畫的重要方向。      書中女廁改進十三大建議(「女性顧客對於洗手間的需求票數較高的項目」)中就有九項規畫,幾乎等同一般家庭的梳妝檯設計,可以看出女性消費者的需求。然而,若是經濟規模較小的餐廳,甚至是男女共用的小型廁所,根本無法達到上述女性顧客的要求。那麼最低限度,必須做到內部通風、地面乾燥、環境清潔、無異味、消耗品補充、坐墊

消毒設備、簡易型免治沖水設備、主管定期檢查表等,都是不能忽視的要點。      本書指出,女廁因阻塞後維修,清出的雜物中,甚至發現絲襪、內褲等物品,其發生的原因可以自前兩項調查來尋找答案。近來,國內開始推廣「衛生紙直接沖馬桶」政策,如果餐廳也配合執行,將馬桶旁的垃圾桶移除,或許女廁因為阻塞維修的機率會大幅提升,相關因應之道,業者需提早準備。      初衷      本書指出,每間店的「特色招牌菜」最好不要超過三道。超過三道除了模糊賣點,看不出廚師的核心專業,也代表經營判斷力薄弱,更會造成顧客點餐的困擾。「特色招牌菜」是餐廳的靈魂,也是顧客對於某種特色餐點一定會有的品牌聯想。餐廳創設初期,為了

凸顯差異化,「特色招牌菜」「環境氣氛主題」「品牌核心定位」可三者擇一。經營了一段時間,部分業者若未能堅持前述這三項,定位必會逐漸模糊,走向衰退之路。      「品質是生命,品牌是責任,細節是最完美的服務」,這是國際知名的國內餐飲品牌三大核心價值。我認為,最後一項「細節是最完美的服務」是很多業者忽略,卻是品牌致勝的關鍵要素。      成功的意外感      作者提到,觀察一間餐廳好壞的方法之一有看看兼職人員工作得是否開心。      雇主除了法令規定的基本保障之外,還要處處為員工下班後的生活品質、生涯規畫著想,甚至關心員工的家人,這樣的老闆,必定能「感動員工」,員工感受到老闆的關懷,其內心一

定會產生「員工感動」。內心充滿感動的員工,工作心情愉快,在面對顧客時,一定會主動運用敏銳的觀察、熱忱、微笑、關懷來「感動顧客」。得到細心款待的顧客,內心便會產生「顧客感動」。以上過程,就是我常說的「感動員工,員工感動,感動顧客,顧客感動」的良性循環效應,也是書中提到業者需要對顧客營造成功的意外感。      客訴      書中「餐飲店經常出現的十大客訴」排名第一是「出餐太慢」。這一點,業者可運用書中提到的色彩學,將室內裝潢改用較不會感覺到時間流逝的藍色或是冷色系,降低顧客等候的時間感。      多數顧客對於餐廳的不滿不會說出口,只在內心發牢騷,不再度光臨,這稱為「沉默客訴」。千萬不要忽視沉

默客訴的影響力,它甚至與店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透過細心觀察並立即應對處理,能讓客訴轉換成完美結尾。      根據統計,與世界各國相比較,臺灣算是創業比例名列前茅的國家。換句話說,國人偏愛自己當老闆。自行創業,門檻最低的行業前三名一定有餐飲業。餐飲品牌是否創業成功,如本書統計的「三年存活率」就是關鍵指標。      本書藉由日本人擅長的市場調查研究,再加上心理學與統計學上的資訊分析,交叉運用,可從中學習到「餐飲業致勝五大要素」──服務、餐點、設施環境、定價、行銷,也可轉化為聰明的消費者,成為全方位的餐飲達人。當業者用心講究各種軟硬體細節,也需要消費者懂得感受,才能真正提升餐飲文化。業者願意「做」

,消費者有能力「懂」,就會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前言      「為什麼有些吃到飽形式的餐廳不用白色的盤子,而是刻意使用黑色的盤子呢?」      「用餐途中離開座位的女性顧客遲遲沒有從洗手間回來,這是為什麼呢?」      「不知為何,每次看餐廳的菜單,好像都會選第三行的料理……」      「提到麥當勞的標誌色就會想到紅色,這是否有什麼意義呢?」      「這家熱門餐廳總是預約額滿,而且每次去都撲空。可是,為什麼只有那些人能訂到位呢?」      餐飲店裡有許多「祕密」,遲鈍的人或許不會留意,只有細心的人或觀察力敏銳的人才會察覺。      我長年透過餐飲業的創設與業務諮詢,在多

間餐飲店的經營現場見證,並持續觀察餐飲業界的變遷。本書將一一公開從這些經驗中領悟到的「餐飲業的祕密」。      所謂的餐飲店就是一般大眾在相同時間,共享相同空間的場所,當中包括家庭餐廳、定食餐廳、居酒屋、壽司店、拉麵店、速食店、西式餐廳、料亭※、咖啡廳及酒吧──在這些地方,各式各樣的人生戲碼日日夜夜重複上演著。每個人前往餐飲店各有許多不同的理由。如果是公事,餐飲店便是和重要客戶洽談與接待的場所,或是和職場的同事一邊喝酒一邊互相吐苦水的去處;如果是私事,便是女性的聚會或聯誼、同學或同事聚會、親師會、和情人約會的地方,或是家人親戚因喜事或喪事聚集的場所,甚至是媽媽友們的午餐聚會之處……在餐飲店可

以看到各種情景。      飲食原本就和人類的生理基礎有關,可以充分反映出潛藏在每個人性格或內在的心理狀態。因此,想打造出生意興隆的店或熱門餐廳,就必須看穿顧客的心理,再順勢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與招待。      當然,也有所謂的餐飲店經營學,包含料理本身的品質、店鋪的所在位置、外部裝潢、內部裝潢、菜單的編排方式、員工的教育訓練、店內的清掃和整潔程度等等。然而,單純仿效理論就能順利經營嗎?很遺憾的,在現今這個嚴苛的時代,僅僅如此是不夠的。      本書中也介紹了這些餐飲店經營學,但不只介紹理論,也針對潛藏於其中的顧客心理加以解說。      在一開始列舉的五個問題中,隱藏著人類的深層心理,詳細內

容就請各位閱讀本文,運用這些人類心理,也就是「飲食心理學」,實現更優質的服務與招待。      另外,本書不只是一本「餐飲店經營指南」。飲食裡所隱藏的各種人類心理,若從到訪店家的顧客立場加以解讀,也會找到有用且意外的發現,各位看了之後,肯定也會訝異地想:「咦?之前怎麼都沒有注意到!」      在工作和人生上都十分成功的人,無一不重視「飲食」。如果能了解餐飲店的經營內幕和各位不知道的飲食祕密,就能學會更高層次的「餐飲店利用法」,在重要的接待、洽談或約會時,肯定能成為你的一大利器。      看完本書,請改變你「看待飲食的方式」,並且不要只將餐飲店當成單純吃飯的地方,請讓它對你精神上的活動有所幫

助。      本書能讓你對於「外食」的看法產生劇烈的轉變,飲食也將變得有趣百倍,工作、私人領域及人生都會充滿樂趣。      二○一六年四月   氏家秀太     ※料亭:高級日式料理店。

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

為了解決等一個人咖啡門市的問題,作者湯姆.凱利 這樣論述:

  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並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這決定未來的10種人分別是: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的「實驗家」、探索其他產業和文化的「異花授粉者」、克服障礙的「跨欄運動員」、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的「共同合作人」、激發才氣和創造力的「導演」、設計出消費體驗的「體驗建築師」、打造舞台,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舞台設計師」、透過生動故事和大家溝通的「說故事的人」,以及不只是服務客戶還會照顧客戶的「看護人」。這是一本談人

的書,更具體地說,本書所要討論的是在創業前線上,實際擔任執行工作的無名英雄,以及夜以繼日,不斷創新的個人和團隊──亦即人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為什麼將決定未來。   《經濟學人》宣稱:「創新是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單一因素。」本書作者係世界首屈一指的創意實業家,也是一個宣揚創意主張的傳道者。由他所勾畫出的「決定未來的10種人」所組成的夢幻團隊,不僅將改變各大產業的規畫藍圖,在這些人將創意做最最極致的發揮的同時,也將激勵讀者,讓自己身處決定未來的10種人的行列。 作者簡介 湯姆.凱利 Tom Kelley   IDEO總經理。IDEO是全球頂尖的設計諮詢公司,以產品發展及創新見長。湯姆和IDEO創辦

人──也是他的哥哥大衛.凱利(David Kelley)聯手經營,他們從只有二十名設計師的小公司做起,一路成長到擁有三百名員工的超人氣企業。作為一位知名的演講人,湯姆指導眾多的企業聽眾運用創新來改造企業的文化和策略思維。現居住於矽谷。曾著有暢銷書《IDEA物語》(The Art of Innovation)。 0 引言:超越魔鬼代言人  013 1 人類學家 031 2 實驗家 063 3 異花授粉者 097 4 跨欄運動員 127 5 共同合作人 155 6 導演 191 7 體驗建築師 223 8 舞台設計師 259 9 看護人 287 10 說故事的人  319

11 集大成 345 引言 超越魔鬼代言人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重要的會議上,你把自己所熱衷的新構想或建議案提出來。起初,討論進行得很順暢,所以支持的聲音也不斷湧現,眼看著就要過關了。然而,就在這個要命的時刻,有人加入討論,插進了這段決定性的話:「讓我來當一下魔鬼代言人吧……」而你的希望也因此破滅。   這句話表面上無傷大雅,卻形成一道可怕的力量,保護著說這句話的人,讓他覺得,他可以完全不受拘束攻擊你的構想,而且,這樣做並不會遭到任何懲處。因為真正對你嚴加批評的並不是他們。基本上,他們會說:「是魔鬼要我這麼做的。」他們把言詞攻擊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但是,在他們攻擊結束之前,

你才孕育出來沒多久的想法,早已付之一炬。   魔鬼代言人這招很厲害,但絕非罕見,因為,在美國企業的專案討論會或董事會裡,就經常可以看到。而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其所能產生的殺傷力,才是真正令人訝異的事。事實上,魔鬼代言人也許就是創新的最大殺手。這個負面角色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危害力,是因為他們的威脅往往讓人不知不覺。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新構想、新觀念、和新計劃,在含苞未放之時就被魔鬼代言人給摘除了。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譴責這個角色?因為魔鬼代言人鼓勵創意殺手,對結果作最負面的假設,只看事情悲觀的一面,只看麻煩和眼前的災難。防洪閘門一旦打開,他們就會以負面的洪水,淹沒新提案。   為什麼你該關心此事

?又為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創新是所有組織的生命之血,而魔鬼代言人會危害你的事業。這可不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創新對於企業的健全性以及未來力量,其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即使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樣穩重的英國刊物,最近也宣稱:「我們認為創新是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單一因素。」而《經濟學人》對於國家經濟的看法,也同樣適用於組織。四年前我所出的第一本書,《創新的藝術》(The Art of Innovation,中譯本:《IDEA物語》),探討IDEO的實務作法,此後我陸續和新加坡、舊金山、和巴西聖保羅(S? Paulo)的客戶合作。同時,我們所參與的領域也不斷擴展,廣及醫療照護業

、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消費性產業,及食品和飲料業等。我親身見識到,幾乎所有的產業以及市場領域,都已經把創新視為重要的管理工具。而且,雖然我們在IDEO,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實體產品世界的創新工作上,但最近我們開始看到,創新已經成為整個組織文化的轉型工具。好的產品固然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企業如果想要在今日這個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還要具備更多的條件。企業經營範疇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面向,以及每個小組成員,在在都需要創新。打造一個積極變革的環境,以及富有創造力和銳意革新的文化,意味著打造出一家三百六十度完全創新的企業。而企業如果想要在創新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有全新的眼光。新的觀點。以及新的角色

。   人們逐漸體認到,培養創新文化是成功的關鍵,就和制定競爭策略以及維持不錯的獲利能力同等重要。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近對大約五十個國家中的各種企業作調查,發現高階主管十個有九個認為經由創新來促進成長,是公司在業界成功致勝的基礎。商業雜誌過去一向以營業額、成長率、和獲利能力來為企業排序,如今也採用企業的創新成果來作為排序基礎。雖然併購可以帶來綜效,雖然企業改造可以把作業合理化,但創新的文化才是長期成長和品牌發展的終極因素。許多企業的作業和財務已經達到最佳化的狀況了,如今,他們認為經由創新來成長,才是他們和全球市場競爭的最佳策略,因為在全球經濟裡,許

多競爭者的資源,其成本更為低廉。誠如我的朋友湯姆.彼得斯所說,你無法光靠節約而變得偉大。我們可以把當前國際商務這個全球大悶鍋視為一個嚴酷的競爭環境,你不是靠創新而成功,就是慘遭淘汰。今天,企業在既有營運上所產生的價值,低於他們在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推出新夢想能力上所能產生的價值。不論你賣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或金融服務,你所提供的產品或勞務,在創新和更新上的頻率必須越來越快。 連環創新的成就   在我正要完成此書之時,Google已經是全世界搜尋引擎的領導廠商,他們正以極快的腳步進行創新,每個月不是推出一項新服務功能,就有一件併購案——從搜尋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稀有書籍、流覽全球任何地點的空照圖、

到掃描昨晚電視節目的副本。在Google還沒推出桌面搜尋(Desktop Search)之前,我認為該公司不過是一家提供網路搜尋服務的公司。現在他們讓我相信,我也可以用他們的搜尋引擎尋找我自己的資料。   當然,連環快速創新的公司並不是只有Google一家而已。在各行各業裡有不少的公司都以連環創新聞名。謹列出我腦中最喜歡的幾家企業如下。   ○戈爾公司(W. L. Gore & Associates),以透氣的戈爾特斯(Gore-Tex)纖維聞名,他們不只是生產神奇的透氣產品而已——各式各樣的東西,從吉他弦到人造血管——該公司還以平等主義及團隊組織聞名。戈爾公司避開了老闆和工作說明,營造出歡迎

創意的環境,產生了一連串的靈活創新。最近,戈爾公司被稱為「全美最創新的公司」,而且名列德國、義大利、美國、和英國最佳工作環境的企業。   ○吉列公司(Gillette)多年來以感應刀(Sensor)和鋒速三(Mach III)等一系列更好、更新的刮鬍刀系統,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該公司並不因既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最近更傾全力把可觀的資源投入到更具野心的計劃:M3動力刮鬍刀。吉列公司這一路上已經發展出連續創新的文化,永遠比競爭者快一步。   ○德國有一家很特別的零售商,叫詩國公司(Tchibo),這家公司成立於一九五○年代,剛開始時,還只是一家單純的咖啡店,但如今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大家心目中國

際級的零售商。詩國有一點像是星巴克(Starbucks)碰上布魯克史東(Brookstone),融合了便利咖啡店和各式各樣的流行商品。該公司的成功公式,有一部分是「每週推出一個新體驗」:針對全新的商品線(各式各樣的商品,從腳踏車到女性內衣),在短短的七天之內,大量進貨,並完成銷售工作。例如 ,詩國公司的報告上說,在他們推出望遠鏡特賣的那一週,其門市所賣出去的望遠鏡,比整個德國在前一年所銷售的望遠鏡還多。該公司每年仍持續引進全新貨種五十二次,並且在歐洲創下驚人的業績。 人性化接觸   《決定未來的10種人》是一本以人性臉譜來探討創新的書。書中所談的是大企業裡的個人和團隊如何進行創新。因為所有偉大

的行動,最終還是要由人來執行。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立足點,以及一具夠長的槓桿,我就能移動全世界。」接下來十章中所討論的十種創新角色,並不見得就是你所見過最有能力的人。他們不必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你要確認這些人就在你的團隊之中。你們一起合作就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在IDEO,我們認為創新者把焦點放在動詞上。他們主動。他們精力充沛。創新者主動去創造、實驗、發想,和建立新的概念。有時候,我們的技術似乎和別人不太一樣,成果也真的是非比尋常。   關於創新,

所有好而實用的定義都會把構想和行動連結在一起,換言之,火花要結合火力。創新者並不只是把腦袋放在雲端幻想而已。他們的雙腳還要站在土地上。3M是第一家完全以追求創新來打造企業品牌基礎的公司,他們對於創新的定義是:「可以得到改善、收穫、或利潤結果的新構想——加上行動或落實。」光有一個好構想是不夠的。只有當你去行動、去落實之後,才能稱為真正的創新。構想、行動、落實、收穫,和利潤。   當然,這些都是好詞,但還缺了一項:人。這就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創新工作網(Innovation Network)的定義:「人,經由實現新構想,而創造價值。」典型的3M定義也許會留給你一個印象,就如同汽車保險桿貼紙上所寫的標

語,「創新自會發生」。但不幸的是,企業界並沒有所謂的自燃現象。創新絕對不會自己發生、自己永續長存。是人運用想像力、意志力,和毅力來讓創新發生。不論你是組員、組長,或是執行長,你真正的創新途徑就是人。事實上,你無法獨自從事創新的工作。   這是一本談人的書。更具體一點的說,本書所要討論的是人所能扮演的角色。我們並不去討論愛迪生這種聰明絕頂的創新,甚至也不去討論賈布斯(譯註:Steve Jobs,蘋果電腦創辦人)和伊梅特(Jeffrey Immelt,奇異公司總裁兼執行長)這類知名的執行長。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在創業前線上,實際擔任執行工作的無名英雄,以及無數個夜以繼日不斷創新的個人和團隊。   本書

的主要十章當中,強調十項IDEO所發展出來,以人為中心的工具,也許,你會稱這些工具為創新的人才、角色或人物。雖然我們不敢說本書所列出的角色非常齊全,但已足以激發你的熱忱,擴展你所能扮演的角色。我們發現,扮演這些角色之中的一項或多項,能夠幫團隊表達不同的觀點,並提出更廣泛的創新方案。   如果你能夠發展出這些創新角色其中的一部分,你就有機會制止魔鬼代言人,要他安分一點。因此,當某個人說:「讓我來當一下魔鬼代言人吧!」並開始以負面的言論,要澆熄脆弱的新構想時,會議裡,其他的人會勇敢地跳出來說:「讓我來當一下人類學家吧!因為我個人這幾個月來也觀察到我們的客戶正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擾,卻只能默默承受,而這

個新構想剛好能幫得上忙。」而且,如果這句話可以為其他人帶來激勵效果,也許還會有另一位跳出來說:「我們應該暫時當個實驗家來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在一星期之內把這個概念做成原型(prototype),以便瞭解這樣做是否有所改善。」或者,有人自願擔任跨欄運動員,保證幫大家找到種子基金來探索這個觀念。也許,魔鬼代言人永遠都不會消失,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十種角色可以讓魔鬼代言人安分一點,甚至於要他滾蛋!   還有一項重要警告。千萬不要把我對魔鬼代言人的態度,解釋成我在替「唯唯諾諾的文化」背書。IDEO一向主張建設性批評和自由辯論。事實上,當團隊成員對於專案的看法更為廣博時,強悍的創新角色更可以引導出許多關

鍵的想法。但魔鬼代言人通常並不是在堅持真正的原則,而是運用巧妙的批評主義去摧毀新概念,並把他們本性裡,惡意的負面想法表現出來。而創新的角色,目的則在於鼓勵大家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那麼,這些角色是誰呢?其實,這些人有不少早就存在大企業裡了,只是,他們通常還沒充分發揮或是沒有被發掘出來罷了。他們代表著組織的潛力,是個能量儲存槽,等著我們去取用。我們都認識不少才氣縱橫的人,他們的貢獻比一般人大,也知道在團隊中,有的成員貢獻特殊,不宜用傳統的「工程師」、「行銷人員」,或「專案經理」來加以定位。   在後學科(postdisciplinary)世界裡,舊有的描述符號也許是一種拘束,但這些新

角色,卻能夠把力量授予新一代的創新者,讓單一的個人,可以對社會生態以及團隊績效,作出自己特殊的貢獻。茲簡述這些角色如下: 學習類角色   個人和組織都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知,才能擴展知識,有所成長,所以,前三個角色就是「學習類角色」。這些角色認為,不論公司現在有多成功,都不應該自滿。世界正在加速改變,今天的偉大想法,明天也許就過時了。學習類角色協助你的團隊免於落入過度自以為是的陷阱,並提醒組織,不要對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沾沾自喜。扮演學習類角色的人要虛懷若谷,質疑自己的世界觀,因此,他們每天都要對新見解保持開放心胸。   1「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觀察人類行為,並深入瞭

解人在身體上以及情感上,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產生互動,進而帶給組織新的學習和新的見解。當IDEO的人因學人員出外勤到醫院裡和年老的開刀病患共處四十八小時的時候(詳第一章),她就是過著人類學家的生活,協助開發新醫療照護系統。   2「實驗家」(The Experimenter)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啟示,並加以學習。實驗家以「實驗即執行」(experimentation as implementation)的規格,承擔計劃性風險以達成任務。當BMW跳過其所有傳統的廣告通路,而在bmwfilms.com網站上開發戲院品質的短片時,沒人知道這個實驗是否會成功。他們這項作法

,另闢蹊徑卻很成功,這要歸因於實驗家,詳第二章。   3「異花授粉者」(The Cross-Pollinator)探索其他的產業和文化,然後把所見所聞應用到你的企業上。日本有一位女企業家,為了找尋品牌的新靈感而旅行五千英里,終於在海洋對岸找到答案,開啟她龐大的零售事業王國,這就是異花授粉者所能展現的力量。我們會在第三章討論她的故事。 組織類角色   接下來的三個角色是「組織類角色」,扮演這種角色的人,非常瞭解構想在組織裡那種違反直覺的推動過程。以前,我們在IDEO裡一直相信,構想應該為其本身發言。如今,我們終於明白了跨欄運動員(The Hurdler)、共同合作人(The Collaborat

or),和導演(The Director)早就知道的事:即使是最好的構想,也必須一直去爭取時間、注意,和資源。扮演這些組織類角色的人不會把預算和資源配置的程序視為「政治」或「繁文縟節」而輕易放棄。他們把這些視為複雜的棋局,並且要下贏這盤棋。   4「跨欄運動員」知道創新的道路上佈滿了障礙,因而發展出一套克服障礙的本領。數十年前,3M一位工作人員發明了透明膠帶(Scotch tape),起初他的構想遭到否決,但他卻不願放棄。他利用他的核決權限一百美元,連續簽發許多九十九美元的訂單來購買重要的機器設備以生產第一批貨。他這樣堅持,終於得到了成果,3M因為這位精力充沛的跨欄運動員願意克服萬難活用公司規

定,累積獲利達數十億美元之譜。   5「共同合作人」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而且經常在群體中帶領大家,創造出新組合和跨領域的解決方案。例如一位客服經理把半信半疑的總部採購人員找來,一起腦力激盪,尋求新的合作方式,結果,新方案讓公司的營業額倍增,他就是成功地扮演一位共同合作人的角色。   6「導演」不只是把一群才氣縱橫的卡司和工作人員集結起來,還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才氣和創造力。美泰兒(Mattel)有一位頗具創意的高階主管,籌組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小組,並給他們「鴨嘴獸」這個封號,他們所推出的程序非常神奇,在三個月內打造出一億美元規模的玩具平台,不管怎麼說,她都是導演這個角色的最佳模範。第六章講的就

是她的故事。 建造類角色   剩下的四種角色就是「建造類角色」,他們應用學習類角色所開發出來的觀點,加上從組織類角色所取得的權力管道,實現創新。當有人扮演建造型角色時,他們會在你的組織裡立下豐功偉業。扮演這種角色的人,知名度非常高,因此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們,他們就在行動的核心之中。   7「體驗建築師」(The Experience Architect)所設計出來的消費體驗令人折服,超越了產品表面上的功能,在更深的層次當中和客戶的需求,包括隱藏和外顯的需求,連結在一起。有一家冰淇淋專賣店把冷凍點心的準備工作轉化為有趣的娛樂,創造出非常驚人的績效,這就是一套成功設計的新體驗。扮演好體驗建築師這

個角色,可以提升產品售價,強化市場口碑。   8「舞台設計師」(The Set Designer)能夠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有力工具,他們所打造出來的舞台,可以讓創新小組的成員盡心盡力地工作。皮克斯(Pixar)和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等公司瞭解,合適的辦公環境有助於培育和維護創新文化。有一個商業小組在重新規劃空間之後,生產力增加了一倍;還有一個球隊發現全新的體育場,可以重振獲勝能力,這都是舞台設計師所展現的價值。在舞台設計師可以發揮功能的組織裡,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的改善績效相當可觀,而所有的空間變動成本,也都值回票價了。   9看護人(The

Caregiver)就好比醫院裡專業的看護人員那樣,他們不只是服務客戶而已,他們還照顧客戶。好的看護人會預先設想客戶的需求,並準備妥當以照顧他們。當你看到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時,通常,這家公司裡就有一位看護人。曼哈頓一家酒窖,在客戶還沒開口要求之前,就曉得要去教他們如何享受品酒的樂趣,這就是發揮了看護人的角色——同時,他們也賺到了不錯的利潤。   10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透過生動的故事,和大家溝通基本的人性價值或強化某種文化特性,以建立內部人員的士氣並增進外界對公司的認識。像戴爾(Dell)和星巴克這樣的公司,有許多的傳奇故事來支撐他們的品牌,並在自己的團

隊裡建立袍澤之情。美敦力電子(Medtronic)以產品創新和持續高成長聞名,他們發自內心,把產品如何改善病患生活(甚至於如何拯救病患生命)之親身體驗故事說出來,以強化其企業文化。   這些角色的吸引力在於他們有效。並不是在理論上有效或是在教室裡有效,而是在無情的市場中有效。IDEO已經在真實世界這個大實驗室裡,嚴格地測試了數千次,檢視其在創新上的成效。我們幾乎每年都要執行數百個創新案。過去,我們的客戶主要來自新設公司或是科技公司,而今天,我們的主要客戶有一部分來自財星一百大企業的佼佼者。他們找我們幫忙並不只是為了單一的創新案,而是一系列的創新案。他們希望運用我們優秀團隊的見解和精力而來找我們

,因為,我們擅長扮演異花授粉者、人類學家、和實驗家的角色。 改造創新文化   《決定未來的10種人》這本書在設計上,是為了幫助你,在企業的工作上,加入創新中的人性元素。我還試著給創新加上性格,以便為創新指定臉譜。這件事,我得感謝許多人的協助,不只是我那位創辦IDEO的哥哥,大衛而已,還有公司裡數以百計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工程師,和人因學人員,他們過去這二十七年當中,已經把路給開出來了。我希望本書在培育創新之基本方法及角色上,能有所啟發,以作為對他們的回報。   《決定未來的10種人》所討論的,是人員、以及小組,如何把企業的持續創新改革精神,化為實際方法和技巧。成功的企業,會把活生生的創新策略建立

在作業層次的基礎上。他們經年累月都這麼做,而且在各種不同的部門中施行。這樣的團隊,一旦創新的引擎以全速運轉,則其所發揮出來的動量和綜效相當可觀,不論景氣好壞,都足以讓企業保持領先地位。   全球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而本書所要掌握的創新機會有:公司內部機會、產業內機會、地區性機會,甚至於全國性的機會。我們所談的是如何在你的團隊中開發各種角色,以發揮其最大影響力。在正確的時點上推出正確的創新案以激發公司,可以讓全員動起來,讓整個工作場所充滿了光輝——即點燃創新文化之火,展開其生命歷程。   這套方法好不好?正如大家所說的,你要試了才知道。在接下來的章節當中,你會發現非常豐富的例證,顯示出創新文化的

改造力量。你會看到許多公司,他們的創新已經不再只是創造令人讚嘆的新產品和新服務而已。這些公司,他們的創造程序(他們工作、發想,和合作的方式),已經發展成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量,讓企業不斷進步。   當你逐漸瞭解書中所提之十種角色時,請記住,這並不是遺傳上的性格特徵或是「類型」,不會和團隊裡的個人永遠地連結在一起;而且,一種角色,也不必然只由一個人來擔任。角色並不是你預先定義的「企業DNA」。這些創新角色,你幾乎都可以從你團隊的成員中找到,而且,大家還可以更換角色,以反應其多元能力。   隨環境之不同而靈活變換角色,聽起來也許有些複雜,但你可能已經精於此道。例如,我在一天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至少就有

五、六種以上,包括:丈夫、父親、弟弟、IDEO員工、作者、演講人、良師益友,和改造小組的組員。當我完全專注於扮演公司裡的角色時,我兒子打了一通緊急電話給我,此時,我的角色立即轉換成父親。為此,我的態度、音調、耐性,甚至於我的思考模式都改變了。如果我在必須扮演其他角色時,不知變換,堅持原來的角色,這不但不妥,效果也會很差。更糟的是,這會破壞我的人際關係,甚至於於破壞我的事業。因而,我必須扮演正確的角色才對。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創新上的角色。有太多的人,當他們應該扮演人類學家這種學習類角色時、當他們應該擔任共同合作人這種組織類角色時,或是當他們應該成為體驗建築師這種建造類角色時,卻去當個魔

鬼代言人。這些創新上的角色,讓你有機會擴展創造領域,彈性地選擇正確的角色以因應正確的挑戰。這些創新角色,提供了新的字彙以刺激討論,使更為生動,並引導團隊成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企業做出貢獻,讓企業成功。   而且,就如同方法演技演員(Method actor)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一個新角色裡一樣,你也許會發現,以新的角色來體驗世界,可以改變你的態度、見解,甚至於行為。如果這樣做,開啟了你新的思維模式,那麼,這個新角色也許就可以幫你達成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的目標。這個想法,把十項創新的基本元素視為角色而非工具,等於是提醒我們,對所有現代組織而言,創新需要全心全意投入,而不只是個定期檢驗的工作。這些角色

告訴我們,要「沉浸於創新」(being innovation),而不只是「從事創新工作」(doing innovation)。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位創新者,那麼,扮演這些角色中的一項或多項,就可以在意識上有所進展。   當你開始建立你的團隊時,請記住,運用這些角色並沒有一定的公式。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你不必去做一對一的人員角色對照表,當然,你也不需要十個人才能組成一個團隊。不可能每個團隊都有所有的角色。反過來說,這不是好萊塢,沒人想在角色上被定形。當你一個案子接著一個案子做時,你會發現,你扮演了二到三個角色。   毫無疑問,某些角色可能比其他角色更適合你。可能你是個天生的異花授粉者,

或是靈活的實驗家。也可能你會發現,你是個不錯的人類學家,超乎自己的想像。這並不是要比誰在創新角色上扮演得最好。這裡所講究的是團結合作,為組織開拓整體的潛能。你在二到三種角色上的技能稍作提升,也許就能帶來重大變化。《決定未來的10種人》邀請你,把你的調色盤擴大。也許你一向只喜歡藍色和綠色,但如果你看過本書,試著用紫色畫上幾筆,結果或許就會讓你感到不可思議。因此,拿起你的畫筆,放手去畫吧。 畫布已經準備好了。 人類學家 構成探索之旅的真正要素並不在於發現新景物,而是以新眼光來看景物。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文豪) 如果只有一種角色讓我選,

那麼我會選人類學家。我對於扮演這個角色,有著強烈的熱忱,因為在我加入IDEO前身的小公司時,那時候,並沒有人類學家這個角色。而實驗家呢?那時候已經有了。當時甚至還有一些異花授粉者。但從來就沒人扮演過人類學家,而這個角色,後來竟成為我們的工作基礎。一九九一年,當IDEO開始想要用人類學家這個角色時,我真希望,我當時就有先見之明,立刻發現這個角色即將成為公司未來的希望。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我記得,當時我對哥哥大衛這麼說:「這真是個肥缺啊。這幾個聰明的博士,唯一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他們把觀察到的東西成拍兩張照片,有時候也許還加上一兩段錄影帶,然後就拿這些東西來跟我們交差。我實在很難認同這個工作。」同

時,我們的工程師卻埋首於電腦輔助設計(CAD)的機器之中,設計出摔到地上不會壞的電子產品。對我而言,這才是實在的工作。 但在那幾年當中,我對於公司裡人類學家這個角色,在態度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人類學家這角色絕不是毫無價值的空泛程序,而是IDEO最大的創新源頭。我們跟客戶的公司一樣,解決問題的高手多如過江之鯽。但你必須先知道問題是什麼,才能談解決。而扮演人類學家的人,他們是絕佳能手,以全新方式重新架構問題(因為他們從實地觀察中去發現問題),如此,正確的解決方案才有意義,才能有所突破。 那麼,是什麼因素造成人類學家這個角色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呢?在IDEO,扮演這種角色的人一般都有堅實的社會科學背

景,他們進來之前都有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或人類學等學科的高學歷。但是當你和他們共事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從閱歷上所累積的直覺,更甚於學術上的專業知識,有點像哈佛商學院桃樂絲.李歐納(Dorothy Leonard)教授所謂的「深度智慧」(Deep Smarts)。雖然IDEO裡,從來就沒有任何一位人類學家,把他們角色的統一理論告訴我,但我還是注意到他們有六項明顯的特色。有些是策略性的,有些則是戰術性的: 1人類學家修習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 扮演人類學家的人,雖然他們有深厚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田野經驗,他們似乎特別願意放下他們的「知識」,忽略傳統,甚至於忽略他們自己的

見解。他們有智慧,懂得以真正開放的心胸來觀察。 2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他們觀察而不妄下斷語。他們以同理心去體會。他們一輩子都是人類行為學的學生,真心地喜歡觀察人、找人訪談,這點,沒有心的話是裝不出來的。任何人都可以學到文化人類學的技能,但沉浸在這個角色的人往往會發覺,扮演人類學家本身就很有意思,非常值得,這也是他們熱愛這個工作的另一項證明。 3人類學家會參考他們自己的直覺。 知名大學的商學院、以及企業界的在職訓練,其課程都著重在練習我們左腦的分析技巧。他們所要加強的是我們在邏輯推理上的能力,也就是柯雷克斯頓(Guy Claxton)在他那本趣味十足的書,《兔腦龜心》(Har

e Brain, Tortoise Mind)中所說的「d–腦」(d-brain),或是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中所謂的「左腦導向思維」(L-Directed Thinking)。當人類學家必須為所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找到情感上的假設基礎時,他們並不怕去引用自己的直覺。 4人類學家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大家都知道「d�?vu」(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是一種即使你從未見過或體驗過,卻有著親身經歷過的強烈感受。而「Vuja de」(未曾相識)則恰恰相反——這是一種首次看到某種事物的感覺,即

使,你事實上已經見過了許多次。這句話雖然源自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但我第一次聽到則是從我的朋友巴布.塞頓那裡,他是一位史丹佛教授。人類學家運用「未曾相識」原理,可以「見到」大家視而不見之事物——大家缺乏耐心,不願花時間仔細去看、去瞭解的東西。 5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人類學家的工作方式有點像小說家或脫口秀喜劇演員。他們認為生活周遭的事物就是很好的題材,因而把他們覺得奇特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尤其是那些看起來有問題的東西。錯誤表著重在負面的事物(讓你感到困擾的東西),而構想庫則包含了值得學習的創意以及尚待解決的問題。不論你是用先進的PDA、或是

用簡易的卡紙來記錄構想庫,都可以讓你的觀察力更為敏銳,增進你從事人類學家的技巧。 6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 人類學家會到大家最想不到的地方找答案——不論是在客戶到達之前、離開以後、或是在垃圾堆裡頭,只要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都義不容辭。他們的眼光超越顯而易見之處,到不尋常的地方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