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學會活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系學會活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若璋寫的 大學諮商中心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其架構與因應校園性侵、暴力、自殺議題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陳金燕所指導 李冠萱的 同志大專生對校園性別友善氛圍的主觀經驗 (2019),提出系學會活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同志大專生、性別友善、校園性別友善氛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劉若蘭所指導 吳建隆的 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持續就讀或中途流失相關因素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大學生流失、持續就讀、校園經驗、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系學會活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系學會活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諮商中心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其架構與因應校園性侵、暴力、自殺議題

為了解決系學會活動的問題,作者陳若璋 這樣論述:

  作者過去32年曾任職於臺灣、清華、東華及慈濟大學,為專任之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教授;其中有15年擔任清華、東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作者在30年前,首先注意到臺灣婚暴對婦女、社會的傷害,後帶領婦女團體建制臺灣家庭暴力防治法及相關程序;又掀起社會大眾對性暴力及兒童性虐待的重視;並成為臺灣推動性侵加害者強制診療制度與運行之先驅者。作者持續對上述議題關注,並進行相關研究,加上諮商中心的工作經驗,因之敏感於島內30年大學文化的急劇變動及學生困擾的改變,過去諮商中心服務的範疇較集中於協助學生在自我與生涯的探索上,現今因網路與社群媒體興起,影響同儕、師生間的互動;亦導致新興議題大幅

增加,如企圖自殺、嚴重精神疾病發作、遭受性侵或暴力的個案們,都在在考驗於諮商中心的助人工作者。   故本書在前半章節中,介紹作者從多年研究與實務經驗中,整理出之諮商中心應有的組織架構,硬體上應有的種種規劃等;中間章節則介紹中心平日應提供之多元服務及作業流程,同時如何與校園各級單位合作與聯結;後半部則描述與回應,現今中心應如何因應新興議題:在自殺、性侵、暴力問題上,如何使用工具評估與預測、何為有效之處理流程、治療策略與技術等等。本書可說是國內第一本針對台灣校園實務及新興議題所量身打造的專書。  

系學會活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如果你有一張有輪子的椅子,你可以做這些動作
光電系學會活動前夕之順便練一下.
這是一群系烤前夕正在準備的光電系同學們~😝

同志大專生對校園性別友善氛圍的主觀經驗

為了解決系學會活動的問題,作者李冠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同志大專生在校園中與性別相關的經驗,以及對校園性別友善氛圍的感受與期待,採用敘事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來進行資料的蒐集,本研究共訪談了五位同志大專生。研究結果發現:一、同志大專生的性別相關校園經驗:(一)雖能獲得部份校內學生的支持,但仍備受異性戀學生的性別歧視。(二)僅獲得少數教師的支持,大多常遭受到教師的公然歧視言行。(三)參與系學會活動時,時常經歷到性別玩笑和異性戀中心的活動內容。(四)在參與或接觸學生組織時,鮮少獲得支持,仍是以異性戀中心的經歷為主。(五)在與學校單位接觸時,不但未受到重視,也時常經歷到公開歧視言論的傷害。二、同志大專生對校園性別友善氛圍

的主觀感受:(一)在課堂上鮮少感受到安全和開放的氛圍,往往是以不安的感受為主。(二)在系所中,雖然有時能感受到來自系上學生的開放氣氛,但更常經歷到來自系上教師的保守和冷漠氛圍。(三)在整體校園方面,大多感受到保守且停滯的氛圍,而此氛圍的形成主要來自學校管理階層的不作為。三、同志大專生對校園性別友善的期待:(一)個人層次:包含同志大專生的個人倡議行動、教師的尊重與肯認、管理階層對歧視言行的譴責(二)學校層次:積極創建安全空間,並祭出性別歧視之教職員工的懲處。最後,本研究也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方向、大專院校管理階層、諮商中心、性別相關單位、教師和同志大專生的自我保護策略等,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

考。

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持續就讀或中途流失相關因素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系學會活動的問題,作者吳建隆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流失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 科技大學學生流失的類別與原因為何?(二)科技大學學生個人背景、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校園經驗的關係為何?(三)本研究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在校園經驗的差異性為何?(四)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流失的因素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如何減少學生流失的建議,提供學校、師生參考。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經驗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就讀年級、家庭經地位、家庭結構、工讀時數、財務需求,入學前就學經驗包括入學方式、高中職類型、高中職科系、高中職畢業成績、高中職畢業班級排名,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

、學校滿意度、目標發展承諾。質性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不足之處,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休退轉學的主要原因,以及有哪些個人因素影響?(二)在學校內的學習經驗為何?是否遭遇到學習方面困難?是否因為興趣不合造成學習意願低落?高中學習狀況對進入大學的影響?(三)在學校內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情形與班級氛圍。(四)對學校學習環境與設備的感受?研究對象為北區某科技大學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持續就讀組學生分層比例取樣,流失組學生採立意取樣。訪談對象則是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 6 位持續就讀的學生以及6位流失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對象學生流失的類別以休學居多,其次為轉學與退學,學生流失主要原因為興

趣不合、其次為經濟因素,流失的比例以低年級較高。二、大學生個人因素及入學前經驗在校園經驗的差異分析發現,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工讀時數、財務需求、高中類型、入學管道、高中職就讀科系、高中職畢業成績、高中職畢業排名均達顯著差異。三、個人背景、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校園經驗的解釋力方面,發現個人背景與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於學術投入中的課業學習態度解釋力為19.5%,專業導向學習態度態度的解釋力為 13.4%,學習困難的解釋力17.1%;對於人際投入中的同儕互動與班級氛圍解釋力為10.6%,校園活動參與的解釋力為7.4%;對學校環境與設備滿意度的解釋力為 9.9%;對目標發展與承諾中的目標與興趣

發展的解釋力9.3%,學位目標的解釋力5.0%,就讀意願的解釋力15.9%。四、運用邏輯斯迴歸探討個人背景與校園經驗對於學生流失組與就學組的勝算比,發現學生流失組在低年級、較少參加社團或系學會活動與校園活動、課業學習投入較低、學習困難較高、同儕互動與班級氛圍滿意較低、學校滿意度以及就讀意願較低的情況中比例較高。 五、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持續就學或流失的看法,結果歸納出六項主題如下:(一)學生高中學經驗與家庭經濟狀況有影響。(二)班級學習氣氛、師生互動與課業學習態度的影響。(三)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四)對學校環境主觀知覺之經驗。(五)學生目標發展與承諾經驗之影響。(六)對學校認同感強化就學動機

。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一、對學校相關單位之建議:(一)強化新生定向輔導工作,提升就讀意願,減少低年級學生流失;(二)提升學校學習設備,強化學生對學校滿意度與認同感;(三)強化學校環境與景觀之營造;(四)及早篩選學習困難之學生,了解其學習困難因素。(五)將學生流失與學習發展相關研究納入校務研究範圍。二、教師與行政單位之建議:(一)營造良好班級氛圍,並塑造班級學習氣氛與人際互動;(二)教師強化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態度與目標;(三)關注不同背景學生之困擾與問題。三、對大學生之建議:(一)積極運用學校資源,降低學習困難;(二)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提升人際關係互動;(三)工讀與課業

學習之間取得平衡。四、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一)加入不同學制以及其他一般大學學生進行比較;(二)增加非自願流失學生的比較;(三)探討學生在校成績對學生流失影響;(四)師生互動關係、學校認同感對學生流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