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艦女兵是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紀德艦女兵是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守芸寫的 獵魚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顏健富所指導 朱芯儀的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2020),提出紀德艦女兵是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晚清、戰爭敘事、譯介、圖像、新小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曾春滿所指導 林冠蓁的 國軍「兩性營規」與女性軍官性別角色期待 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兩性營規、女性主義、角色期待、性別平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紀德艦女兵是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紀德艦女兵是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獵魚

為了解決紀德艦女兵是誰的問題,作者守芸 這樣論述:

  誰說軍中沒有女同性戀  讓妳為愛冒險,就在海軍拉子的尋寶大海上   【好好小說85《獵魚》 內容介紹】   一個天生愛女人的女同性戀穿上軍裝仍然是女同性戀   一望無際的大海對比人類的渺小   刺激的冒險對比了歷史的沉默   一個心事重重的海軍女同性戀遇到一個畫家精靈古怪的孫女   無法滿足於簡單當一個文青就好   偏偏要演很大,追很大,愛很大   為了登上禁忌的土地   為了挖掘出巨大的寶藏   我們在人生與現實不堪與未知的旅途上   攜手一起前往   那屬於我們心中的夢想,無限無垠,閃亮的黃金之海   我們獵到的將不是魚   而是屬於我們的未來 名人推薦  

 獨樹一格的真愛舞台    高永(知名漫畫家)   軍隊的同性戀議題    張蜀誠(兩岸和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說故事這件事情    妖八(任職於軍事學校)   跟著主角一起冒險    小賊(目前與女友及雙寶共組一個家的金門人)   徜徉於外海的心靈SPA     詹宗儀(諮商心理師)   到處都有女同性戀    卓嘉琳(女同志作家)   獻給忠實的集合之友  小也(女同志作家)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為了解決紀德艦女兵是誰的問題,作者朱芯儀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中國晚清「新小說」之「戰爭敘事」,挖掘學界經常忽略的晚清戰爭議題,嘗試跨語言、跨文類的研究方式,觀察譯介軌跡、新式文學典範。以往學界觀察近代「戰爭」,大多研究歷史事實、史觀脈絡、社會意義與文化象徵。學者們關注的「戰爭」也幾乎落於現代以降,探查「戰爭」於現代文學的隱喻。然而,晚清的「戰爭」,非同以往,破除傳統「天下觀」之侷限,開啟嶄新的世界觀。故筆者認為,欲追溯「戰爭敘事」的近代起源,必須回到屢戰屢敗的晚清。「晚清」於中國文學長河中,不僅承先,更是啟後。晚清「戰爭敘事」乃體現中國近代困境、需求、爭逐與融合的重要切入點。若將晚清文學放入「世界」文學的脈絡中,則更能凸顯其擺盪於東/西、新/

舊的焦慮和掙扎。清末時期,梁啟超等人登高一呼,企圖改革詩界、小說界。此後「新小說」成為報刊雜誌中的佼佼者,背負啟蒙革新、傳遞新知、出版商業等使命。於此同時,晚清大量派遣留學生,至外國學習西學,翻譯重要哲思學說,譯介域外文學。域外小說傳入中國後,一時間洛陽紙貴,並具體影響近現代文學的發展。本文藉由觀察原著作者/小說至譯者的日/中譯本,與中國作者吸收譯介文學後所創作的「在地化」小說,梳理其中千絲萬縷的互動軌跡,顯露清末多元豐盈的文學風景。本文焦點不在翻譯文字的比對替代或翻譯符碼的轉換,乃憑藉譯介活動,關注晚清文化、思潮、出版、譯/作者間所形成的「文學場域」(Field)。「戰爭」與「戰爭敘事」所帶

來的問題/回應,足以代表晚清當時的時代轉折、文學轉向。尤其是近代「新小說」與侷限史實框架的「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開拓了更為積極、自由的創作方式,表達新的書寫典範和意識形態。此外,「圖像」早於小說敘事之前,便已在畫報上勾勒近代「戰爭」的樣貌。「圖像」不同於「文字」載體,彌補了文字敘事之缺漏,補充了近代「戰爭」的不同面向。所以,本文將蒐羅晚清軍事、戰爭的「新小說」和「畫報」,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鉤沉文本譯介行旅之後,衍生的書寫樣態。盡陳近代「戰爭敘事」的特殊性,包含:世界觀驟變之焦慮、世代交替的危機、軍事強化之需求、愛國精神的構築、性別改革之框架和身體/國體/文體的隱喻等。近代中國「戰爭」究竟

自何處來?觀察近代報刊的「戰爭敘事」,顯而易見地中國戰爭主要從「遠方」來。不僅如此,經過譯介、出版的域外戰爭、軍事小說又占據多數。俄國、法國、英國、義國等歐美國家先於中國經歷現代化,創作了相關文學著作。晚清秉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立場,大幅譯介域外文學,不只從歐美譯介小說,也自日本譯介小說。此外,日本扮演西方與中國「譯介」的中繼站,許多作品由原文先轉譯為日文,再從日文譯介為中文。日本「明治維新」經驗、「武士道」精神、「尚武精神」遂一一來到中國。「戰爭」凸顯了保家衛國的責任及世代傳承的焦慮,期盼中國「少年化」的欲望,使「成長」與「從軍」畫上等式。時人盼望少年能夠離開家庭、學校與情人,投身戰場。

自日本傳來的「武士道」精神到了中國,加入濃厚「犧牲」、「祈戰死」的色彩,灌輸小說讀者為國犧牲的觀念,甚至成為「宣傳」從軍的「廣告」。小說除卻輸入愛國精神外,硬體軍備設施也是重點之一,於是出現各種飛天入海的戰爭形式與戰爭武器。作家們幻想陸戰、海戰、空戰的景況,勾勒「未來中國」擁有軍艦、大砲甚至生化武器,在「未來之戰」大敗諸國,重新成為「世界」主宰。看似天馬行空、創意十足的小說,卻一再地暴露現實中的無奈,知識分子、報人對國族衰亡的焦慮和擔憂。晚清「救國保種」的焦慮不只影響了男性,女性更處在「改革」的風尖浪口。國家存亡之際,女性是慈愛的母親、是賢慧的妻子、是孝順的女兒,是照料傷兵的看護,還是上場殺敵

的女兵,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易裝」、「變身」。晚清報刊一系列「女軍人」傳記,一方面從內部爬梳中國歷史,挖掘花木蘭、梁紅玉、秦良玉的事蹟,豎立「女軍人」典範;一方面向外援引,從日本、法國譯介女軍的故事、聖女貞德傳記,逐步將女性納入國族需求中。女性「易裝」成「女學生」、「女軍人」雖迎合國家利益,也藉機獲得性別鬆動的契機,浮出歷史表面。清末一連串「宣戰」、「迎戰」聲浪下,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伐林》譯介至中國為《枕戈記》。該小說是彼時鮮見「反思戰爭」的作品,筆觸深刻、敘事細膩。故事運用大量的人物對話,反省戰爭的殘酷無情,征人消耗生命時光,前途茫茫又命在旦夕。縱使,該類型的作品為數不多,卻在晚清戰爭敘

事中留下珍貴的印記,超越同時期文學的高度。最後,《點石齋畫報》首刊報導了「中法戰爭」,其「圖像」顯現了戰亂時代裡被「武化」、被「規訓」的各類身體。畫師憑著中國傳統的繪畫筆法和技巧,繪製戰場上各種扭曲、殘破、血腥的屍身,呈現統一、量化的近代軍隊「群體」。爾後,因中法戰爭而延伸爆發的「甲申政變」,涉及中、日、朝三國勢力爭逐。《點石齋畫報》特別設置「朝鮮亂略」專刊報導事件始末,綜合圖像、文字與歷史紀錄的文體方式,發揮針貶「春秋」之能,展現「繡像小說」之趣,反映近代「文體」、「身體」、「國體」的複雜交錯。本文尋覓諸多晚清小說、圖像,研究其譯介軌跡和敘事樣態,於古/今、東/西、新/舊互涉中成就戰爭敘事典

範,多姿多彩,嶄露新聲。

國軍「兩性營規」與女性軍官性別角色期待 之研究

為了解決紀德艦女兵是誰的問題,作者林冠蓁 這樣論述:

隨著我國兵役制度的改變及戰爭型態轉變,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國軍,女性在未來軍事戰略上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女性同仁的加入,國防部於2001年頒佈「國軍兩性營規管理規範暨懲處原則」,期使在軍中服務的人員皆能瞭解兩性間相處之規範,並藉由宣導、訂定具體作法及相關懲處規定。鑑此,本研究針對專家學者及部隊男、女性軍官進行深度訪談,試圖了解國軍兩性營規對於男女軍官的影響與感受及女性軍官所面對的環境下性別角色期待之文化議題。本研究發現如下:一、性別多元化時代來臨,軍隊組成不僅是兩性,建議審視並修正兩性營規。二、世俗刻板印象影響及「玻璃天花板效應」仍存,其傳統社會之父權保護觀念思維應與時俱進。三、女性軍官的角

色功能與意義詮釋,受時代潮流與社會文化影響,已解構且重新形塑而內化,並呈現多元的自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