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格爾才仁,德徐真寫的 天無涯海無角 一切盡在因緣裡:你所不知道的圖博 和(元)楊朝英馮裳的 陽春白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故事红孩儿- qsou也說明:故事红孩儿,红孩儿故事MP3链接qq空间背景音乐歌曲链接外链地址,90年代初,台湾飞碟唱片接二连三地发掘出一些少年偶像组合,他们又从MTV新秀争霸战中挖出六个大男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智庫雲端 和上海古籍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音樂學系 徐玫玲所指導 李依娟的 論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團體:小虎隊 (2014),提出紅孩兒故事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流行音樂、偶像團體、大眾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張繼光 博士所指導 賴鳳美的 鄭旭旦《天籟集》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童謠、鄭旭旦、天籟集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孩兒故事歌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红孩儿《故事》[FLAC/MP3-320K] - 音乐磁场則補充:红孩儿 - 故事,无损高品质MP3_百度云网盘下载. ... 歌词. 我们在雨中别离. 说不定又风中相遇. 白云说邂逅是一种伤心的美丽. 就像那躲进河流的雨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孩兒故事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無涯海無角 一切盡在因緣裡:你所不知道的圖博

為了解決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作者德格爾才仁,德徐真 這樣論述:

  漢文所指的西藏原本就叫「圖博」,為了使博區民族的政治文化不再被世界邊陲化,圖博流外政府議會已呼籲大家將西藏正名為「圖博」,希望未來大家能夠把「西藏」二字,改以「圖博」稱之。     本書除了正名圖博的意義,詳述圖博宗教文化「密宗」修練之法,以及作者二人因為佛法結識姻緣之故事之外,同時並完整收錄了圖博法本原文及中譯之經文典意,其中記載文字符號所蘊含的佛法深意更是充滿能量,祝念加持讀者心靈。本書以文字與照片記載了許多豐富之圖博流外實錄,同時也摘錄與本書結有特別因緣的尊者及老師之簡介,所有記述實錄內容深切的意旨,皆離不開密宗與佛法的因緣,更顯彌足珍貴。     作者德格爾原係中共所培育之青年

軍,於1984年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廣播電台博語部,從事翻譯-新聞編輯,同時擔任記者和責任編輯,後任命為博語部新聞組副組長,職所受任頗具濃厚統戰圖博之責。期間因感同圖博血脈文化之薰陶,在1988年10月6日毅然離家流外印度達蘭薩拉,拜見了神聖的圖博政教領袖貢薩-達賴喇嘛,不久,被流外政府安排到嘎夏秘書處從事翻譯工作,1990年被派遣到瑞士日內瓦, 列席第44屆聯合國人權大會。之後,相繼到英、法、德、瑞典、丹麥、挪威、美國等地,向外界介紹了當時整個圖博的嚴峻局勢。同時與中西有關各方,就圖博的前途問題進行了有益的交流和探討。     1991~2003年間,先後被流外圖博人民選舉成為圖博第11~13屆

流外議會議員,並擔任多年常務議員。任期內移居尼泊爾,應邀擔任該國唯一的博文半月刊>的主編,撰寫有不少的社論。在尼泊爾的幾年裡,曾同當地朋友一起創立了世界和平出版社,擔任總經理。     2003年,獲得政治庇護移居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夏威夷及華盛頓等地休息養生,2014年8月正式成為美國公民之後,才得以在2015年來到台灣,也因佛緣與徐真相識,遂於古嚴寺,在德華老師父的祝福,和法傑方丈及何富雄老師的證婚下和徐真結為法侶。     本書以文字與照片記載了許多豐富之圖博流外實錄,同時也摘錄與本書結有法緣尊者及老師的簡介,特別的是所有記述實錄內容深切的意旨,皆離不開密宗與佛法的因緣,更顯彌足珍

貴。     隨書並附贈一本《真德幸福》小冊,藉以推廣有機無毒天然的食品及染紡工藝。

紅孩兒故事歌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聽一曲 *記得咱的家*~不知家鄉的爸媽好嗎 孩子想你了!】
http://pis.li/v-3682655
https://goo.gl/BxxqkA
**
心靈語坊 LINE ID 【0955567338】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全球健康養生 https://goo.gl/jmxnqA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記得咱的家》 演唱:望海高歌 /男女對唱
****************************************­************************

《記得咱的家》 演唱:望海高歌
詞:峰濤 曲:輕雲望月 編曲:望海高歌

每一次要離開家 父母總會放不下
拉起我的雙手 有說不完的叮嚀話
外面的世界會有風吹雨打 苦了累了倦了要記得回家
又是一年秋風刮 漂泊的遊子好想家
想起遠方的父母 眼裡泛起了淚花
爸媽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大
為了明天的美好 我們卻離開了家
叫一聲老爸爸 再喚一聲老媽媽
兒在他鄉挺好的 二老不要再牽掛
只要你們健康快樂 臉上笑容飄灑
孩兒就算遠在千里 再苦再難不算啥
叫一聲老爸爸 再喚一聲老媽媽
無論孩兒走多遠 都時刻記得咱的家
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兒 最溫暖的牽掛
待到臘梅花盛開
我就回家看望爸和媽 回家看望爸和媽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天使心語 米米 美玉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 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 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 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陳玉珠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 大道理 勵志篇 心靈舒果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好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六子心世界 就是愛分享 分享 文章 好文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心靈新世界 小陳世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

論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團體:小虎隊

為了解決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作者李依娟 這樣論述:

台灣大環境在解嚴之後大眾娛樂文化日趨活躍,1980年代末,受到日本偶像「少年隊」影響,台灣偶像團體紛紛崛起,在華語流行歌壇形成一股新氣象,打著俊男美女清新、健康、活潑形象,歌藝與才能不再是首要條件,曲風訴求與校園歌曲時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流行音樂不再只著重於聽覺饗宴,在視覺上也更加豐富變化,團體組合的表演形式,確實於台灣流行音樂發展歷程中有其明顯的發展脈絡與軌跡可循。「小虎隊」為流行樂壇第一個少男偶像團體組合的成功案例,所引領的潮流不僅影響其他團體的興起,歌迷擁戴與追逐,成為台灣華語歌壇新時代的重要指標。本論文以「小虎隊」偶像團體為例,由發行的十張音樂專輯中,擇其受歡迎六首曲目做為歌曲的分

析樣本,與所蒐集資料整合論述其成功之因,期盼能解析此偶像團體之現象。

陽春白雪

為了解決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作者(元)楊朝英馮裳 這樣論述:

《陽春白雪》,全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散曲總集。勤搜百家,內容豐富,書中小令、套數兩兼,寫景、言情、詠物、歎世、感懷、樂隱等諸般題材皆備,風格上也表現出清麗、豪放、尖巧、諧趣等種種特色,基本反映元代散曲曲壇風貌。 隋樹森《新校九卷本陽春白雪》,以元刊十卷本、殘存二卷本及今存各種元明散曲總集對九卷本進行校勘,且將九卷本所無的《陽春白雪》他本小令四十一首、套數一首輯為附錄,是今存《陽春白雪》最為完備的本子。此版《陽春白雪》,即在隋樹森《新校九卷本陽春白雪》考訂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曲文的本事、後人的評論十五年個,輯錄附于正文之後。 楊朝英 字英甫,號澹齋,青城

(今四川灌縣)人,家于龍興(今江西南昌)。成宗元貞(1295-1297)間曾官郡守、郎中,不久即隱退家居。楊朝英本人也是一位散曲作家》。《陽春白雪》後,他又編選了第二部散曲總集《太平樂府》(即《陽春白雪選中古今姓氏》)。 前言/馮 裳 陽春白雪序/貫雲石 卷一  唱論(燕南芝庵) 大樂 念奴嬌(蘇軾) 〔商調〕蝶戀花 〔大石〕鷓鴣天(晏幾道) 望海潮(鄧千江)  春草碧(吳激)  摸魚子(辛棄疾)  〔雙調〕雨霖鈴(柳永)  〔大石〕生查子(朱淑真)  石州慢(蔡松年) 〔中呂〕天仙子(張先) 卷二 小令 〔雙調〕蟾宮曲 庾天錫 二首  姚燧 一首  鄭光祖 一首  奧

敦周卿 二首  張子友 一首  薛昂夫 一首  徐琰 一首  盍志學 一首  趙禹珪 一首  劉秉忠 四首  貫雲石 四首  阿魯威 十六首  盧摯 四首  白賁 一首 張可久 五首 〔雙調〕湘妃怨  盧摯 四首  馬致遠 四首  劉時中 四首  阿魯威 二首  薛昂夫 一首  張可久 五首  楊朝英 七首 〔雙調〕慶東原  白樸 三首  張可久 四首 〔雙調〕駐馬聽 白樸 四首 〔雙調〕沉醉東風  胡祗遹 二首  徐琰 二首  馮子振 一首  關漢卿 五首  張可久 三首 〔雙調〕撥不斷  馬致遠十首 〔雙調〕清江引  貫雲石 三首  張可久 四首 〔雙調〕壽陽曲  姚燧 四首 無名氏 十四

首 嚴忠濟 一首 貫雲石 五首 東泉 一首 李壽卿 一首 盧摯 四首 馬致遠 三十一首 卷三 小令 〔雙調〕潘妃曲 商挺 十九首 〔雙調〕大德歌 關漢卿 十首 〔雙調〕碧玉簫 關漢卿十首/ 54 〔雙調〕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無名氏二首/ 56 〔雙調〕楚天遙帶過清江引 薛昂夫三首/ 56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庾天錫五首/ 57 〔雙調〕德勝樂 白樸八首/ 58 〔雙調〕得勝令 張可久一首/ 60 景元啟四首/ 60 楊朝英四首/ 61 〔雙調〕殿前歡 盧摯八首 薛昂夫六首 貫雲石 八首 張可久 五首 劉時中 二首 阿裡西瑛 二首 楊朝英 一首   前言 馮 裳 一

散曲是元代形成的新型詩歌體裁,從其中的“曲”字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合樂的歌詞。它的問世與成熟,是諸多因素和條件綜合影響的結果。 產生于唐而在宋代高度發展的詞,本具有先天的自娛性與娛眾性,為樂府傳統在那一時代的嫡嗣和代表。筆記所謂“凡飲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便清楚地反映出早期詞為社會所受容與歡迎的盛況。然而到了南宋後期,宋詞日益典雅化、案頭化,成為文人攄懷逞才的私人專利,且由於漸離社會現實及片面追求形式美的流風影響,在內容上也越來越疏遠了與平民受眾的舊有聯繫。“倚聲填詞”的“聲”,從原初的音樂意義轉變為專指平仄聲調的格律,這樣一來,宋詞便基本上成了一種囿制于高堂之中、“不復

被之弦管”的純吟誦體裁。儘管被詞人在創作時所摒棄的詞牌樂調于民間尚未完全失傳,但平民百姓對宋詞的娛眾性能已失去了指望。本書中根據燕南芝庵《唱論》“近世所謂大麯”的敘述,于開卷伊始收列了蘇軾《念奴嬌》、晏幾道《鷓鴣天》等10首詞作,引為散曲“樂府”的同調,便不無念舊的意味,反映出“近世”可歌的詞作已屬鳳毛麟角。而且仔細分析起來,宋詞在之前從無“大麯”的說法;從入選者如此寥寥,尤其是其中〔望海潮〕、〔春草碧〕、〔石州慢〕推舉金詞為代表的情形來看,這些“大麯”的配樂顯然已非宋詞的原創,很可能是金元人在“大晟樂府”樂譜記錄亡佚後的重新譜寫,其詞牌不過成為該首詞作的符號而已。這就如同當今歌壇上雖猶演出岳

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而音樂已非古調,人們也不會用這兩支樂曲去演唱相同詞牌的其他詞作。 平民百姓是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因素,自然也是新興詩體的開發者。就在南宋詞壇患上自閉症、失卻當年蓬勃英氣的同時,在北方金元統治下的中原地區,民間小曲卻異軍突起,風靡城鄉。金人劉祁在《歸潛志》中說:“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也。”從中可見“俚曲”的強勁風勢。民間小曲除了中原本土的民歌俗曲外,還吸收了所能得到的一切養料,包括宋詞的餘音與影響,北方兄弟民族的樂曲與樂歌,以及曲藝、說唱等等。本書所收的燕南芝庵《唱論》寫道: 凡唱曲有地所:東平唱〔木蘭花慢〕,大

名唱〔摸魚子〕,南京(指汴梁)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陝西唱〔陽關三疊〕、〔黑漆弩〕。 可見“唱曲”風尚彌漫之廣。其中〔木斛沙〕(即“穆護砂”)源自北朝西域景教歌曲;〔陽關三疊〕源自唐詩,〔木蘭花慢〕、〔摸魚子〕、〔生查子〕源自宋詞,〔黑漆弩〕源自金詞,又可見民間歌唱的取精用宏。“唱曲有地所”並不意味著歌曲受到地域的囿制,《唱論》之意,是說某地特以某曲的傳唱著稱于時,恰恰反映了“唱曲”在整個北方地區流行的事實。民間對流行歌曲的喜愛與需要,直接導致了散曲的產生。 受到金元外來民族的影響,北方地區以弦索為主要樂器。絃樂器在伴奏演唱時須配合人聲,於是產生了對“宮調”即主音調式的講求。民間

在“唱曲”的實踐中,於宮調的採用逐步約定化,規範為“六宮十一調”,這便是日後散曲曲牌例標宮調名稱的起因。民間的歌人又接受“諸宮調”說唱形式的影響,將音樂上互相銜接的單支歌曲聯綴在一起,形成“帶過曲”和“套數”。《唱論》所謂“成文章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時行小令喚葉兒”,表現了民間小曲在演唱上的探索與翻新。 民間小曲以其清新活潑的風調與貼近生活的表現內容一新耳目,吸引了文人的注意。也正是由於文人的加入,散曲這種新興的詩歌體裁才得以完成。換言之,文人利用民間傳唱的小調、新曲,依宋詞的創作慣性倚聲填詞,而被之管弦,發之歌詠,供人歌唱而非單供吟誦,這就是最初的散曲。除了供歌人清唱外,文人還運用散曲的

宮調與聯綴演唱方式編寫故事提供伶人演出,對原先宋雜劇、金院本舞臺表演的演唱部分加以規範,形成了元雜劇。元雜劇的曲詞同散曲合稱元曲,而兩者的成熟時間則以散曲居先。 然而元散曲之所以能在詩歌史上雄起,成為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一座藝術高峰,卻與音樂的因素無干,而在於它自身的特長。一言以蔽之,即是散曲擁有並體現了民間語言——白話的獨家優勢。所謂“詩莊詞媚曲俗”,“俗”正是這一優勢的產物。誠然,散曲並不純以白話作成,但正因如此,它便取得了在文學語言與民間生活語言間縱橫捭闔的絕大自由。曲除了“俗”以外,也能“莊”,也能“媚”,而這種“莊”或“媚”又往往帶有“別是一家”的色彩。這一切使它跳脫出詩詞“大雅之

堂”的窠臼,從而也大大地豐富了詩歌領域的表現內容。與這種自由化、個性化的解放相適應,元曲在格律和字句上也有較大的自由,如韻部放寬、入派三聲、平仄通押、不避重韻、活用襯字等,尤其是襯字的加入,更是將白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散曲能在短短的有元一代產生、成長並高度繁榮,同元代社會條件的外部因素也有莫大關係。元初推行漢法,使元蒙的外來政權迅速完成了從落後的遊牧舊制向漢族政權體制的大一統王朝的過渡,生產力得到恢復,城市經濟繁榮,造成了市民階層的壯大;而市民階層的意識與趣味,自為散曲注入了內部的血液與活力。元代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與控制較為鬆動,客觀上縱容了散曲在表現意識上的離經叛道傾向。更重要

的是,像元代這樣的社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等級壓迫、民族壓迫與社會的黑暗弊端,以致不僅是身受苦難的下層百姓,就連漢族的高官通儒也時時產生著傾吐抑塞憤懣的強烈願望。而元代的讀書士子失去了傳統的科舉仕進機會,同下層人民有了更充分的接觸與交流,對曲這種起於民間的新興文學體式,在感情上便易於接受,並使之成為反映現實、抒發感情的最為得心應手的工具。中國詩詞的傳統在元代並未斷裂,而元曲卻終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這是不令人奇怪的。 二 散曲的興起和特徵已如上述,而它在作品的流傳與保全上,也有自己的特點。 詩、詞傳世,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它們都是封建文人言志抒感的正宗手段,文人拋付心力,在創作詩詞時即有強烈

的行世動機,並成為個人結集的主要內容。除了編集梓行外,詩人、詞人還通過酬贈、結社、題壁、刻石等種種方式來擴大作品影響。而且由於詩、詞屬於吟誦的體裁,自唐代起社會上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和風氣,即將獲得的佳作以文字互相傳抄,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甫經脫稿,數日內即可不脛而走,甚至遠播遐方。因而時人或後人編輯總集,取徑是比較方便的。 散曲卻並不相同。早期的文人儘管染指其間,卻多屬乘興消遣,當筵一曲,隨作隨棄。即使保存了原稿,也很少會鄭重其事地收入自己的文集中。甚至到了散曲風靡南北的鼎盛時期,這種情形也不罕見。如《錄鬼簿》(曹楝亭本)“陳無妄”條: 公於樂府、隱語,無不用心。 天曆二年三月,以憂卒,其弟彥

正殯葬之。樂府甚多,惜乎其不傳也。 朱凱《錄鬼簿序》: 大樑鐘君繼先,號醜齋。樂府小曲,大篇長詩,傳之於人,每不遺稿,故未能就編焉。 鐘嗣成在《錄鬼簿》中記道: 雖然,其或詞藻雖工,而不欲出示 故有名而不錄。 近人章荑蓀《詞曲講義》亦雲: 《錄鬼簿》“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錄四十五人,謂“高才重名,亦於樂府用心”。而檢其集中,百不存一,此美玉碔砆,自辨於心耳。而元人《陽春白雪》、《太平樂府》,鑿鑿系其名焉,抑珊瑚網及,文以人傳乎 元代曲家自輯曲作的情形確實十分罕見,現世可見的,僅有張養浩《雲莊樂府》、張可久《小山樂府》、喬吉《夢符散曲》三種,多為明人所梓。亡佚的散曲別集,據《錄鬼

簿》、《錄鬼簿續編》統計,尚有曾瑞《詩酒餘音》、吳弘道《金縷新聲》、顧德潤《九山樂府》等七種,其中僅有吳、顧兩人的別集於生前梓行。由此可知,元人要編當代的散曲總集,不能指望于作者或現成的文字材料,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社會上收集口傳的曲作。這與詩詞總集的編集常法是迥然不同的。 如本書中收錄了阿裡西瑛的《雙調·殿前歡》,曲文雲: 懶雲窩,醒時詩酒醉時歌。瑤琴不理拋書臥,儘自磨陀。想人生待則麼?富貴比花開落,日月似攛梭過。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而在三十多年後所編的《太平樂府》中,此作曲文為: 懶雲窩,醒時詩酒醉時歌。瑤琴不理拋書臥,無夢南柯。得清閒儘快活。日月似攛梭過,富貴比花開落。青春去也,不

樂如何。 兩者大同小異,卻與散曲“重頭”小令的作法不侔。後曲未見比前曲高明,亦不存在作者重新改定的可能,只能說明曲子經傳唱後出現了異文。阿裡西瑛是本書編者楊朝英的友人,過從甚密,楊朝英即有對友人此作的和篇。楊朝英在本書中僅收錄阿裡西瑛兩首曲作,至編《太平樂府》時方重增五首,這個例子,更可說明編集者匯錄群作,執行的是一種“采風”式的方法。 歌詞一經與音樂結合提供歌唱,便易於記誦,為採集提供了方便。散曲總集在輯錄曲文之外,往往還能精確地標示作者姓名,反映了民間對所唱散曲的重視(自然也有“文以人傳”或作者誤植的情形)。因而,元代散曲總集的編集,除了為後人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原作外,還提供了散曲在有元一

代濡染城鄉、歷久不衰的社會資訊。 三 《陽春白雪》,全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便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散曲總集,約成書于元仁宗皇慶、延祐年間(1314年左右)。 編者楊朝英,字英甫,號澹齋,青城(今四川灌縣)人,家于龍興(今江西南昌)。成宗元貞(1295—1297)間曾官郡守、郎中,不久即隱退家居。他繼《陽春白雪》後,於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又推出第二部散曲總集《朝野新聲太平樂府》(習稱《太平樂府》),得年當在八十歲以上。楊朝英本人亦是散曲作家,其所作今存小令27首,儘管曾受曲家周德清訾議,時人卻似有較高的評價,如楊維楨即有“士大夫以今樂府成鳴者,奇巧莫如關漢卿、庾吉甫、楊澹齋、盧疏齋”(《

周月湖今樂府序》)之說,朱權《太和正音譜》亦謂“楊澹齋之詞如碧海珊瑚”。成書于至順元年(1330)的鐘嗣成《錄鬼簿》及元末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在著錄元曲作家時未列其名,當是因楊朝英久隱南方的緣故。 《陽春白雪》書前原列《陽春白雪選中古今姓氏》,達78人之眾,貫雲石《陽春白雪序》亦謂“澹齋楊朝英選詞百家”,可見搜輯之勤。勤搜百家,自然內容豐富,書中小令、套數兩兼,寫景、言情、詠物、歎世、感懷、樂隱等諸般題材皆備,風格上也表現出清麗、豪放、尖巧、諧趣等種種特色,基本上能反映出元代散曲曲壇的大概風貌。然而,正因為編者以搜輯為主,便不能過多考慮採擇,不免有後人所謂“貪收之廣者,或不能摘其精粗;既

成之速者,或不暇考其訛舛”(明張祿《詞林摘豔序》)的不足。元散曲的眾多名篇,如杜仁傑《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馬致遠《夜行船·秋思》、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等,在書中均失收,直到編者再輯《太平樂府》時方始編入。《太平樂府》增補散曲作品一千二百首(套數作一首計),為本書一倍有餘,但它無疑是在本書編輯經驗及發行影響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的結果。楊朝英之後,元吳弘道編有《曲海叢珠》,朱凱編有《升平樂府》,無名氏編有《樂府群玉》、《樂府新聲》(後兩種今存),明人更有《樂府群珠》、《盛世新聲》、《詞林摘豔》、《雍熙樂府》等曲總集行世,增收元人散曲曲作一千三百首以上。雖不能斷定它們的

編集動機直接受本書啟發,但本書的開先首倡之功是無容置疑的。 《陽春白雪》及一大批散曲總集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文學藝術宮殿中散曲殿堂的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楊朝英等人的熱心與努力,不止是為散曲這一新興的詩歌體裁搖旗呐喊,更是為已經湧動著的離經叛道的社會思潮推波助勢。因此,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本書不僅可以提供散曲作品的藝術欣賞,還能從散曲外部因素向內部因素轉化的過程中,得到對歷史、社會及人生的種種啟發和感受。 《陽春白雪》的版本系統主要有四種:徐乃昌影刻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元刊十卷本;元刊殘存二卷本;南京圖書館藏明鈔九卷本;羅振玉藏明鈔六卷本。四者所收曲作及編次皆互不相同,合收套數七十餘首,小令四百餘

首,然而所收作家,較之《陽春白雪選中古今姓氏》所列者,缺少二十四人之多,可見完整的《陽春白雪》原本今已不存。其中元刊殘存二卷本二卷所收,數量足當其他三種的三至四卷,可能最接近原作。四種本子在體例上也較隨意,存在著錯簡、正文與目錄不符及作者姓名稱呼不一的情形。今人任中敏先生對十卷本、隋樹森先生對九卷本分別曾於校訂,尤其是隋先生《新校九卷本陽春白雪》,以元刊十卷本、殘存二卷本及今存的各種元明散曲總集對九卷本進行校勘,且將九卷本所無的《陽春白雪》他本小令四十一首、套數一首輯為附錄,成為今存《陽春白雪》的最為完備的本子。 這次出版的《陽春白雪》,即在隋先生新校九卷本考訂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因為是提供給

當代讀者的散曲知識讀物,除重新標點外,在體例上也作了一些更符現代閱讀習慣的改動,包括按宮調、曲牌統一調整編序、規範曲作者署名、統一作品排式等。對少量曲文的明顯訛誤,則根據《全元散曲》徑改。關於題目、作者的不同說法,附于曲後,用○表示;曲文的本事、後人的評論等,酌加采入,作為“集評”附于曲後,以助閱讀時參考。書中部分曲作在元明其他總集中題目有異,乃傳唱時代、地所之不同所致,恰可代表民間或文人對該曲意旨的理解,故亦予以採錄。  

鄭旭旦《天籟集》研究

為了解決紅孩兒故事歌詞的問題,作者賴鳳美 這樣論述:

《天籟集》為康熙年間鄭旭旦所輯的第一部童謠集,在清代之前雖然都有童謠,但散見於各歷史著作中。明代雖然有呂坤的「演小兒語」一書,但他只是根據當時部分地區的兒歌加以改作而成,真正以童謠專集出現的則是鄭旭旦所編的《天籟集》,書中共收兒歌48首。此作品分為二類,一類反映兒童生活和兒童心理情趣,其中部分是成人創作,也有些是兒童隨口編唱的,這有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增添童年的樂趣,甚至給予道德教育的啟發;另一類作品則是以成人社會生活為主題,多半是奶奶、媽媽或其他成人對兒童教唱時,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類歌謠能敎導兒童一些社會生活知識。因為這些童謠都是從民間現實生活採錄而得,其中對社會風俗人情的介紹和評論,

都頗有價值。本論文希望藉由《天籟集》在內容、評語、表現手法及其價值,對後來研究童謠專書者提供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