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點 站 po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終點 站 poe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維廉寫的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平裝版) 和葉維廉的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國立臺灣大學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鄭孟淙所指導 張耕慈的 台北車站尋路地圖中地標表現形式之設計研究 (2017),提出終點 站 po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北車站、地標、地圖設計、空間認知、尋路。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陳明石所指導 李佳安的 以高齡者觀點探討台北車站場域內資訊物件與尋路關係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尋路行為、資訊物件、台北車站、轉乘的重點而找出了 終點 站 po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終點 站 po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平裝版)

為了解決終點 站 poe的問題,作者葉維廉 這樣論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以春天振奮律動的音樂,引帶我們瞻望的行進中,因著潛藏的幾乎是爆炸性的反諷意味,而捲入只能是步步猶疑的期望,來開啟讀者深入的探尋,衍生出434行的《荒原》,從〈死人的殯葬〉、〈一局棋戲〉、〈火誡〉、〈水淹之死〉到〈雷聲的預言〉共五章節,滿載著神話、歷史、哲學、宗教的意象與音節,夾以倫敦方言,描繪出當代人性的荒蕪與困境,教人讀來無窮玩味。     《荒原》的意義層疊深邃,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幅壁畫。有人形容它對詩歌的影響,猶如畢卡索之於立體主義(cubism)。誠然,《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詩作,至今

仍具有英美詩歌史上重量級的地位,其對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在進行。

台北車站尋路地圖中地標表現形式之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終點 站 poe的問題,作者張耕慈 這樣論述:

關於人們尋路時理解空間的方法、行為,一直是較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人們如何透過與環境資訊的互動找到目的地,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研究藉由在台北車站進行尋路實驗,了解人在尋路過程中會出現的尋路行為,並藉由口語路徑規劃的描述發話,建立視覺化的尋路模型後便於分析,用編碼與解析敘述結構的方式,找出台北車站內尋路口語發話的規則;除此之外,透過人們繪製認知地圖、事後訪談,了解現有台北車站樓層指示圖的優缺點,而後適當地加入車站室內重要的地標物件參考,進行整體地圖的重新設計並檢證。實驗結果發現:人在台北車站進行跨樓層尋路,運用口語敘述路徑規劃時,會傾向用約70%比例的「室內地標」或「開放空間」地標物件去

幫助描述路線,進一步深入分析,「行動」類的動態指令句型最常被使用,而單純提及地標等「地點」的敘述內容,使用次數次高;另外,發話結構傾向以3句話、4句話、5句話、7句話及9句話的敘述斷句,表達出內心認知的路徑想像。使用現有「台北車站樓層指示圖」時,以4句話為描述路徑的首要結構;而使用新式「台北車站樓層指示圖」時,以5句話為主要結構,上述兩個結果可望應用於未來台北車站報路服務,其語句構成數量方面做參考。再者,尋路敘述的開始到結束,所運用的地標物件會漸增,目的是幫助在快抵達終點前,更精準判斷目的地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最後,本研究另發現「電扶梯」種類為台鐵台北車站裡,最常被應用於尋路規劃的地標參考物件,

而新式台北車站樓層指示圖當中,跨樓層的連接之間,電扶梯、電梯、樓梯的標示本身與延伸輔助線,有效利於人們閱讀地圖。本研究以使用者尋路觀點來評估,作為台鐵台北車站之空間環境與室內地標於未來地圖設計上的準則。而後,期望本研究可提供後續相關研究,作為公共交通場域尋路研究、車站樓層資訊地圖之設計參考。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為了解決終點 站 poe的問題,作者葉維廉 這樣論述: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著 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土,雜混著 記憶和欲望,鼓動著 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以春天振奮律動的音樂,引帶我們瞻望的行進中,因著潛藏的幾乎是爆炸性的反諷意味,而捲入只能是步步猶疑的期望,來開啟讀者深入的探尋,衍生出434行的《荒原》,從〈死人的殯葬〉、〈一局棋戲〉、〈火誡〉、〈水淹之死〉到〈雷聲的預言〉共五章節,滿載著神話、歷史、哲學、宗教的意象與音節,夾以倫敦方言,描繪出當代人性的荒蕪與困境,教人讀來無窮玩味。     《荒原》的意義層疊深邃,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

幅壁畫。有人形容它對詩歌的影響,猶如畢卡索之於立體主義(cubism)。誠然,《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詩作,至今仍具有英美詩歌史上重量級的地位,其對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在進行。   作者簡介 葉維廉     葉維廉是活躍在亞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1937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 比較文學博士。早期詩作〈賦格〉、〈降臨〉及〈荒原〉(翻譯)等曾對香港和臺灣的中生代發生過不少的影響,在臺灣讀書時為《現代文學》及《創世紀》成員,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

括教育部文學獎及入選十大傑出詩人。     葉氏詩作、理論、翻譯著作五十餘種,重要的有《賦格》、《三十年詩》、《比較詩學》、《歷史.傳釋.美學》、《解讀現代.後現代》、《中國詩學》、《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以及Ezra Pound’s Cathay,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等。近十年來,臺灣、大陸相繼展出他的手稿,並數度為他的理論和詩作舉辦國際性研討會。鑒於他的重要貢獻,2005年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代序〕說在前面/葉維廉  

〔甲部〕《荒原》之翻譯與導讀   《荒原》譯文   〔導讀一〕《荒原》:戲劇境況與構思策略重演   〔導讀二〕《荒原》與神話的應用   〔乙部〕艾略特論   詩人的窘境:〈艾略特方法論〉序說   艾略特的批評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的意象   〈焚燬的諾墩〉之世界   〔補充〕王無邪譯〈焚燬的諾墩〉   艾略特論詩與信仰   四首四重奏:神祕的時間   參考資料 附錄 英/中譯名對照   代序 說在前面(摘錄)   關於艾略特   第一次看到艾略特的詩,是香港詩人崑南、無邪邀我共同推出一本才出三期便夭折、但對我寫詩的成長極為重要的詩刊《詩朵》的時期(1955)。我才開始寫詩

,但從崑南、無邪的藏書裡猛讀三、四十年代的詩人和法國、歐洲象徵派以還的詩,在崑南的藏書裡首次看到楊憲益(1915-2009)的《英國現代詩選》裡艾略特的一首詩,我們就開始讀了不少艾氏的詩,崑南後來翻了〈空洞的人〉(“The Hollow Men”),無邪翻了〈普魯福克的戀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我現在不記得他有沒有發表),無邪告訴我,大陸趙蘿蕤翻過《荒原》,但遍尋不獲。事實上,在大陸那個年代也無從尋起,大陸也要在文革以後才再現。我就決定翻譯《荒原》,那時我已在臺灣大學畢業,詩在臺灣的《創世紀》上發表,1961年,我在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撰

寫碩士論文“T. S. Eliot: A Study of HisPoetic Method”(〈艾略特方法論〉,未出版),後來又把四章重寫為中文,收入我的《秩序的生長》。   艾略特1888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Missouri)的聖路易士市(Saint Louis)。   1906-1914年在哈佛,文學、美學,受教於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和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並像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那樣,受過塞孟慈(Arthur Symons, 1865-1945)的《文學中的象徵主義

運動》(The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一書的啟發。   1911年夏天寫就他早年的名詩〈普魯福克的戀歌〉。   1914年到英國進修而認識龐德。   1917詩集《普魯福克和其他的觀察》(Prufrock andOther Observations)出版,開始在銀行工作。   1920年刊出影響深遠的理論文章〈傳統與個人才具〉(“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收入同年出版的批評集《聖林》(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奠定了二十世紀

以來第一個重要的詩人/批評家的地位。下面選一些他的理論的訊息:   ‧我們現有文化下的詩人們,顯然必須變得難懂;我們的文化包孕著極大的變化和繁複性,而這種變化和繁複性,通過了細緻的感受,自然會產生多樣複雜的結果。詩人必須更淵博,更具暗指性,來逼使(必要時甚至要錯亂)語言來達成意義。   ‧表達情緒唯一的方法是找出一個「客觀的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也就是說,找出某種特別情緒含涉的一組事物,一種情境,或一連串事故,當這些外在事象置諸我們的感覺經驗之時,能立刻直接喚起我們內心相同的情緒的表達公式。艾氏這個說法——「情感的等值」(emotional equival

ent)——直接繼承了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從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學到的詩藝:詩要「一步一步嚴謹得像數學課題一樣地經營意象、音質、氣氛」的主張,要做到無一字虛設的凝鍊,就是所謂「文字的雕塑」(英文叫作“the carving of language",可以說是一種「文心雕龍」的美學情懷)。   這一點,直接影響了龐德的「詩是一種靈召的數學——是情感的方程式」和艾略特的「客觀的對應物」和「情感的等值」,並間接影響了卞之琳。(卞之琳提出「玄思感覺化」時,應用了艾略特「情感的等值」的用語;後

來唐湜 (1920-2005)論穆旦(1918-1977)時提出的「用身體的感官去思想」就是綜合了艾略特的「去感覺思想」和卞之琳的「玄思感覺化」。)   ‧歷史眼光牽涉的不只是對過去之為過去的認知,而且要明白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眼光逼使一個作家不光是帶著他同代人的感受來書寫,而是還要帶著荷馬(Homer, ca. 9-8 B.C.)以來歐洲全部的文學,與他本國全部的文學並發存在的事實和構成併發秩序的視野。   ‧一個作家的意象,只有一部分來自閱讀,其他均來自童年至今的整個感受生命。在我們一生的見聞中,為什麼有些意象滿載情緒地、不斷地反覆出現在我們腦際,而其他的卻消失不見呢?某一隻鳥的歌,某一

條魚的跳躍……某一朵花的香息,德國某一條山路上一個婦人,或某一次深夜穿過打開的窗戶六個歹徒在一旁邊有水磨車的法國小火車站上玩牌……所有的記憶可能都具有某種象徵意義,但什麼意義,一時也說不上來,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我們無法探知的感覺的深處。   ‧(聽覺想象/想像是)一種對音節與節奏的感受力,深探思想與感情最終的意識層,使每一個字豐富有力;沉入最原始與被遺忘的事物,回到它們的源頭,負物而歸,追索其始其終。它通過意義(也有普通的意義)與舊的、陳腐的、現行的、新奇的、最古老與最文明的智性融合為一。   1922年,艾略特出版後來幾乎家知戶曉的《荒原》。龐德把800多行的原稿砍了一半〔按:僅餘434

行〕,在風格上反而接近龐德詩中線性行進的切斷所構成的時間、空間的飛躍。這是一篇對非人性化的現代性的反應、反映和抗衡的詩。(請參看本書「乙部」幾篇附文)   艾略特其他重要的詩,包括〈空洞的人〉(1925),《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0-1942間)等。   1927年,艾略特改信英國國教並入英籍。   1965年逝世。   《荒原》到底是巨著,意象放射出來的意義層疊深邃,神話、歷史、哲學、宗教交相競躍,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幅壁畫。   艾略特詩中的哲思、美學策略更是引人入勝。是故,我決定在「甲部」翻譯的後面,附兩篇文章:一是〈《荒原》:戲劇境況與構思

策略重演〉,算是一種導讀,是我1961年在臺灣師大英語研究所的碩士論文的一部分,藉著當時一些學者解讀的成果,我提供交響樂或其他音樂上的結構、策略和電影鏡頭的調動,帶領讀者穿行過《荒原》,希望可以托現出艾略特的特有的藝術弦動;另一為〈《荒原》與神話的應用〉,是關於神話及其他典故提供的象徵行為。   至於本書「乙部」,則包括幾篇不同角度,討論艾略特詩的藝術和理論的論文。乙部並收錄艾略特另一重要詩組《四首四重奏》之部分譯文、散文詩與論述。期望借甲乙兩部之析述,能對艾略特與《荒原》有更多的認識。   艾略特發明性的語言,交響樂式的詩文結構及其表現策略,不僅開啟我個人哲學、美學的思考,也成為我的詩創

作、研究生命的新座標。六十多年來,我創作不歇,對艾略特詩文及其寫作策略之探討,也從未停歇。   事實上,對於甲乙二部,新增的書寫還不少,《荒原》的細論,尤其是音樂的組織的指引,對這一代有心的讀者,應該會引起一些震盪;巨篇的觀念,後現代的讀者很少投入,但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然在進行。   本書從艾略特《荒原》譯文始,至書末探討艾氏於《四首四重奏》中神祕的時間的哲思作結,是內涵的濃縮,也回應艾略特的詩句,「太初即終點」(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故,以此1960年之譯文前言代序。   《荒原》與神話的應用(摘錄) 「一個架構……讓一切情緒作有秩序的展露。

」由於要找出一個架構來組合現代零碎複雜的經驗,艾略特提出了神話的方法: 用神話,在現代性和古代性之間掌握著一種持續的平行狀態,喬伊斯(James Joyce)所用的方法必被後人效法……這是控制、安排,處理現代歷史廣大的混亂和徒然感、並賦以形義的一種方法……代替了敘述的方法,我們現在可以用神話的方法。我確實認為這是把現代世界變為可以做藝術素材的手段。——艾略特‧〈尤里西斯,秩序與神話〉 所謂平行狀態是把現代生活的事件與古代神話的事件相連或並置,使人突悟其間的相似性而又帶有遞然/截然不同的含義。如此便可以同時解決了結構和意義的問題,而把原是瑣碎的、受時空限制的現代事件呈現永久的意義。神話一詞原出“

mythos”,是一個字的意思,初民在生活中體驗某些永久不變的情感、情境,相同的形狀呈現在不同的事件裡,初民為了記下這些形狀結構相仿的情感、情境,在沒有文字之前,用一個故事把它包孕起來,以便傳述。 從弗雷澤(J. 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和潔西‧威斯頓(Jessie L. Weston)的《從儀節至傳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兩本書的記述裡,現代作家,包括艾略特,發現到,在無數不同地域、不同的神話的比較下,表面的細節雖或有歧異,它們都是由一個原始類型(archetype)演化出來。約略在弗雷澤之說的同時,精神分析專家榮格(C.

G. Jung, 1875-1961),在心理治療時,從病人的夢裡或潛意識裡顯現的一些意象,肯定了許多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利用了神話中的原始類型溯出構成病源的境遇,而把病人治好。 艾氏從這兩個層次的了解出發,把許多表面歧異的現代事件與情境,接源到古代的神話而賦與一種恆久的意義。譬如《荒原》詩中的主要題旨之一的「死與再生」,基督教最重要的觀念,便可以溯源到原始時代有關植物與繁殖的儀式與神話,在這裡,一個得勢的神話(耶穌復活)實在是一個已失勢的神話的翻新。這一個事實證明我們現代生活的形態必然可以在古代神話裡找到副本。(這裡穿插一個例:現代人生活裡,兒子對神聖不可侵犯的

父親強烈的反叛,個人對權威的社會制度的反叛,可以在哪吒和李靖的故事中找到藍本。)所以,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把他研究神話的書命名為《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以高齡者觀點探討台北車站場域內資訊物件與尋路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終點 站 poe的問題,作者李佳安 這樣論述:

台北車站為現今台灣最大的交通運輸場站,為台鐵、高鐵、捷運三鐵共構與聯外公車匯集的交通場站,這也使台北車站也成為大量人群聚集、分散、轉運必經的節點。在高齡化社會變遷,少子化與經濟價值觀改變的同時,突顯高齡者外出行動機制的迫切需求。台北車站具有交叉立體式動線設計,高齡者在面對如此複雜的轉乘路線在尋路時容易產生疑惑,甚至迷路。因此在如此複雜的空間中,本研究想了解高齡者如何使用場域中的資訊物件完成尋路動作而到達目的地。因此選擇台北車站進行場域內資訊物件調查,透過「文獻調查法」、「實地調查察法」、「高齡者實地實驗」、「高齡者實驗後訪談」調查後,本研究得知主要結論如下:第一、高齡者在尋路過程中只會察看上

掛式引導類資訊物件,歸納其原因是因為該物件所設置的位置多於動線上方。且不用左顧右盼即可閱讀。文字內容較少,在閱讀上花的時間較少。第二、高齡者因理解能力與專注力降低,使得高齡者在資訊物件過於集中之區域會因過於複雜而產生排斥感,失去閱讀興趣。第三、實驗中有過半高齡者在迷路時有向路人詢問的情形,本研究認為高齡者在面對複雜的資訊系統時有著排斥的心理狀態,因此當第一時間無法取得所需的資訊物件時,認為問路是最快解決的方式。第四、目前台北車站場域中資訊物件的設計為多套系統,此會增加高齡者在尋路時的疑慮與不安全感。第五、高齡者無法在場域中取得搭乘公車相關資訊,代表在台鐵場域內所設置的公車相關資訊物件無法達到高

齡者的使用需求。第六、台鐵場域內走道的燈光昏暗,增加高齡者在尋路中辨識資訊物件內容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