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長連任次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臺灣選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也說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國家,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國家元首與國會及公投被支持者視為 ...

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莊文忠所指導 劉倢瑜的 政治新人誰能當選?2010-2018年臺北市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 (2021),提出縣市長連任次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人參政、選區特性、候選人特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張世賢所指導 李効輯的 影響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之因素 (2016),提出因為有 台北市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途徑、柯文哲、連勝文、投票抉擇的重點而找出了 縣市長連任次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觀鑒談》連選得連任與連選得連任一次- 海納百川- 言論 - 中國時報則補充:受到日本全國注目的茨城縣「知事」選舉,其受到關注的原因乃是在於現任者橋本昌知事尋求「七連霸」,他自從1993年開始擔任茨城縣知事至今已連續24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縣市長連任次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治新人誰能當選?2010-2018年臺北市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

為了解決縣市長連任次數的問題,作者劉倢瑜 這樣論述:

自柯文哲在2014 年以素人身分參選臺北市長後,青年參與政治活動的比例有逐漸提升的趨勢,而在2018 年臺北市議員選舉,新人參政更是達到高峰,因此,新人投入政治選舉儼然成為一種新的選舉氣象,本研究選擇以臺北市作為分析對象,主要是相較於其他縣市,臺北市的選舉較不受到傳統上的政黨動員和地方派系影響,政治新人的選舉模式較為獨立自主,透過實證分析,瞭解其勝選機會是否更高。本研究分析2010 年至2018 年三屆臺北市議員選舉,從選區特性與候選人特質探討新人能否脫穎而出及其影響因素。主要的研究問題包括:首先,新人在臺北市議員選舉究竟有無生存空間?其次,未來新人要投入選舉,是否能從各選區的政黨優勢以及人

口結構中做衡量的因素?最後,候選人特質中除了政治背景等條件有無其他影響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在檢閱相關文獻外,運用量化分析方法檢證相關的研究假設,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幾個重要的研究發現:第一、在這三次選舉中,新人與非新人的平均得票率差距透過變異係數的觀察,的確有逐漸縮小的趨勢;第二、政黨優勢和人口結構與候選人的平均得票率皆有關係,且民進黨新科議員較與年輕人口多有關,國民黨新科議員則是與壯年和老年人口多有關;第三、候選人特質中年齡與政黨提名皆會成為影響新人得票率與當選與否的關鍵因素。

影響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之因素

為了解決縣市長連任次數的問題,作者李効輯 這樣論述:

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擊敗另一位主要競爭者連勝文,終結了國民黨在台北市連續16年執政。柯文哲能夠在台北市選民基本結構藍大於綠的情況下大勝國民黨,哪些因素影響到選民的投票抉擇?進而解釋這次的選舉結果。本研究採用TEDS2014的台北市面訪資料,整合投票行為的主要研究途徑──社會心理學、經濟學與社會學途徑的重要變數,以差異分析、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分析其與投票抉擇之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一〉社會心理學途徑的影響力及解釋力大於經濟學途徑。〈二〉政黨認同最具影響力。〈三〉馬英九政府施政表現未對選民投票抉擇產生顯著影響,但郝龍斌的施政表現有顯著影響。〈四〉選民在本次選舉

中未採取經濟投票及未來施政表現評估投票。〈五〉選民個人的年齡與省籍影響投票抉擇。柯文哲勝選之原因:〈一〉在野大聯盟的策略成功。〈二〉形象較佳。〈三〉受年輕族群喜愛。總結來說,本研究的最大發現為馬英九政府的施政滿意度並未顯著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與輿論、媒體普遍所認為的是因為「馬英九因素」導致連勝文敗選不同。或許更重要的原因是「連勝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