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爽,趙心馳,陳詠崴,溫文錦,郭月洲寫的 拱豬:第七屆「BenQ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獎作品集 和(美)大衛·霍華德的 基本劇作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命案真相宛如羅生門!【目擊者】釋出驚悚正式預告! - WOW ...也說明:台灣新生代導演程偉豪繼【紅衣小女孩】後,再推驚悚懸疑電影【目擊者】,17日公布 ... 電影劇情有多場驚險的撞車戲,被問及是否有過親身經歷時,莊凱勛表示在當兵的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中國計量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應用媒體藝術組 邱啓明所指導 易詩怡的 深夜超商 (2015),提出羅生門電影大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喜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蔡如音所指導 黃凱翎的 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歷史與市場 (2010),提出因為有 英倫搖滾樂、獨立音樂、文藝青年、搖滾樂、音樂市場、音樂歷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羅生門電影大綱的解答。

最後網站黑澤明研究|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 敏隆講堂則補充:號稱日本電影天皇的黑澤明(1910/3/23~1998/9/6),一生共執導了三十部電影, ... 課程大綱. 一‧ 2018/7/3 總論:七武士(上) 創作與生命軌跡平行(思想美學技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羅生門電影大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拱豬:第七屆「BenQ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獎作品集

為了解決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作者郭爽,趙心馳,陳詠崴,溫文錦,郭月洲 這樣論述:

看見當代電影文學新浪潮! ──第七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作品集   搜尋生命經驗與社會接地氣,反思寫出獨到的觀點   楊翠:《拱豬》節奏感好,語言文字鮮活。特別喜歡對於母親和女兒兩個不同世界的描寫,世代價值觀明顯。有關追星的組織、邏輯語詞精到,細節掌握細膩,鮮活度非常好,題材細節掌握佳,非常到位。   楊澤:《尼細亞之哭》以虛擬一個不存在的國度、創造新的語詞,談環境跟文明變遷議題,在後段再把議題帶往另一個方向,寫出與當代對照思考。此種設計在楊澤看來與第一屆首獎《翅鬼》類似。可見,當寫作者對於考古題有深入研究時,便有機會反應出正面影響的互文性。   投稿作品商業性的敏銳度提

升,作品文字具有一定水準     李志薔:「現在寫出來的類型,反應出現代年輕一輩符合跟在意的類型。」題材切入點大部分都不錯,作品亦有表達出好的概念。《繩端的海豚》是常見的霸凌題材,以羅生門的方式合理處理師生之間的黑暗之心。   郝譽翔:《三生》對於三生解釋浪漫,有新的詮釋法,氛圍迷人;《79號公車》文學性高,讀起來很愉悅,是個好作品,但確實拍成電影很困難。   電影小說持續堅持的軌跡,自成新興獨特類型   鄭秉泓:在電影小說獎的投稿作品中,可窺見到寫作者在文學創作之外的參賽策略的觀察。   小野:一種電影小說類型、甚至文本,仿佛已經慢慢成形了,相較於過去寫實文藝或精緻文學作品比較少,

反而突顯了可拍性,也許這種小說叫做有電影感的小說、可拍性小說。   【內容收錄】   首獎/拱豬/郭爽   貳獎/繩端的海豚/趙心馳   參獎/尼細亞之哭/陳詠崴   佳作/三生/溫文錦   佳作/79號公車/郭月洲   【故事大綱】   首獎《拱豬》   內陸西南省小城,破敗的工廠區。賣滷肉的下崗女工丁小莉,逼前夫伍愛國湊出給女兒讀大學用的錢。靠擺棋牌攤打「拱豬」騙錢的伍愛國,決定鋌而走險,去外省販水果賺快錢。就在他準備出發前,發現原打算做路費用的本錢,被小額貸款莊家賴賬。而辛苦攢了兩萬塊錢的丁小莉,進城時遇見了「金光黨」,被騙又被綁,最後丟掉了錢。兩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絕境,與

衰敗的廠區一起,馬上就要沉沒。而兩人糾葛多年的情慾關係,在嚴酷生活的逼迫前,就要變質成「槽中無食豬拱豬」的悲劇。如熱鍋上的螞蟻般備受煎熬的兩人,並不知道,他們為了這筆錢讓人生一步步走向極端的險境時,女兒伍珊卻打算悄悄離開這個家。在小城的另一頭,一場盛大的狂歡即將舉行,上千個孩子將在那裡聚集,見證與父母輩完全不同的組織歸屬與歷史誕生。在大人們看不見也看不懂的世界裡,伍珊跟那上千個「戰友」一起,經歷了數位時代的集體迷狂、金錢騙局與理想破滅。父母與孩子各自揣著自己的秘密與不堪,卻又糾葛於親情本能的愛與犧牲,不知道最劇烈的風暴即將來臨。從來是乖孩子的伍珊,這時突然帶了一個陌生人回家……   貳獎《繩

端的海豚》   期末考後人去樓空的校園裡,一具疑似他殺的上吊屍體,引出五名具有嫌疑的留校師生。    是他殺?還是自殺?    兩名刑警抽絲剝繭,發現其死因與存在於班上的霸凌問題脫離不了關係。而留在校園的五名嫌犯,各自有著表裡不一的問題。然而,有人有動機卻沒機會,有人有機會卻沒動機。   参獎《尼細亞之哭》    這是個關於珈的故事。這是個關於尼細亞的故事。   高齡九十的珈嬤從一場迷亂的夢中醒來,夢裡是她遙遠的、童年的查雅小鎮,陽光穿打樹林溫煦曼妙的光,和那早已斷了消息的兒時玩伴,爾罕。今日的珈嬤是部長之妻,日日守著偌大硬冷的美術館大廳,和那座占據整座空間的裝置藝術〈尼細亞之哭〉

。〈尼細亞之哭〉從神的視角,以龐大的人造水箱詮釋著一場暴雨淹沒了整座島國的陸地,只遺留下一座山島、六座人造都市。隱隱喻著尼細亞顛沛的命運。   回憶同步自珈嬤的傳記展開,一個平凡的女孩,自小鎮到花酒迷亂的都市,從天地萬物的啟蒙到時代的夾縫之間,面臨人事黑暗與複雜,強韌不懈的求生意志。珈經歷過傷害的恐懼、氣候的變遷,旁觀政治的輪轉遞嬗、城市中的貧與富、真實與謊言;她從聲色場所到華美的宅邸、豐饒薈萃卻空虛的人造市,有過幾段不同的愛情、友誼,溫暖與寂寞。她始終虔誠,隨著時代漂移的一生,讓她在生命的末尾,開始巡禮忖想,這一切她尋找的是什麼。   佳作《三生》   嘉慶年間,小說主人公「我」由於家

道中落父母雙亡,遂投靠舅舅悟悲法師,出家為僧,法號「淳宇」。某日,一位清朗不俗的男子來寺報恩,悟悲法師收其為徒,法號「淳澈」。新來的師兄舉手投足甚異,引起小淳宇的好奇,在與淳澈交往過程中,淳宇逐漸發現了新師兄的秘密。領悟到師兄並非人類,並未打消淳宇的好感,他在淳澈的引領下一步一步探索前世白狐與師父悟悲的緣塵糾葛……與此同時,同寺的師兄們對淳澈愈加排擠,師父也在此時身染寒疾,意識到此事與自己有關,淳澈不得已黯然離寺。    幾年後,悟悲法師圓寂,由大師兄掌寺。侍奉師父多年的淳宇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一路上,淳宇歷經各種奇人異事,在斷橋邊與淳澈相逢。淳澈再度講起他與悟悲法師前世的故事。當年身為白

狐的他,在兵荒馬亂之時於雪地救下將軍尚在繈褓中的女兒,多年之後白狐與長成女童的幼娘相遇成為忘年交,遊走在人類與狐狸世界的幼娘痛感人間的是是非非,遂出家為尼,並與白狐約定三生三世互為師徒。瞭解到師父與白狐的故事,淳宇追隨淳澈踏上尋找師父的旅程。   佳作《79號公車》   他們在一場嘈雜的聚會上第一次遇見,都喝醉了。他端著酒杯徑直走向她,他說他平時很沉默,而今天大概是對她講了一年的話,然後吻了她。在酒後結束後,她非常醉,朦朧中看著他坐上了79號公車走了。第二天,她問了聚會上她認識的所有人,但是沒有人認識他。從那以後,她開始了尋找,等待79號公車上他的出現。她不是純情少女,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有點

混的女孩,但是這個青澀的男生的吻,不知道為什麼讓她難以忘記,讓她覺得非找到他不可。    在尋找的這一主線中,穿插了兩條複線。一個是她跟她的男朋友A的線,一個是她爸爸的線。A是那種男人,那種混凝土一樣的男人。他總是悲壯地想像自己是一個懷著屬於上個時代的熱忱的行李袋,被莫名拋到了這個時代,然後被貼上「無用」的標籤,嘩啦一下倒進時代的垃圾箱。而她的爸爸,是一個想用自己的哲學拯救世界的哲學教授。不像A一樣覺得自己是個被丟進時代垃圾場的垃圾,他覺得這個時代是個垃圾場,而自己與少數人一道,是負責清理這個垃圾場的偉大清潔工。所以本篇也會講述這兩個男人不同的幻滅,講述這些人的生命如何慢慢地交織在一起,講述

時代的緩慢改變對他們造成的巨大但不易覺察的影響。 【聯合推薦】   小野(作家/編劇)   宇文正(作家)   何致和(小說家)   吳鈞堯(作家)   李志薔(導演)   李維菁(小說家)   言叔夏(作家)   周芬伶(作家)   林靖傑(導演)   耿一偉(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袁瓊瓊(作家/編劇)   郝譽翔(作家)   陳雪(小說家)   黃崇凱(作家)   楊翠(作家)   楊澤(詩人)   劉梓潔(作家/編劇)   蔡國榮(義守大學副教授/中華編劇協會理事長)   鄭秉泓(影評人)   鄭芬芬(導演)   黎煥雄(詩人/導演)   駱以軍(小說家)   魏德聖(導演)

名人推薦   《拱豬》   少女的青春成長,往往總是帶著傷懷,帶著文藝氣息,甚至偶爾帶著無病呻吟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似是而非的疼痛感,可是那些疼痛感很少經得起考驗。《拱豬》中的少女,活在內陸偏遠的小城,面對現實和網路的世界,她的成長有了撕裂、也有了期待,一如預想的,期待落空,回到現實,可是無論青春多麼傷人,成長多麼疼痛,我們仍看到母女之間粗魯下的真情,仍看到少女對未來的想望,讓我們忍不住想疼惜這個少女,想呵護這個家庭。『拱豬』一文,幽默、荒誕、隱喻、情懷兼而有之,對人物觀察入微、刻劃細膩,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因地域的關係而產生隔閡感,建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擺脫都市文學中貧富兩極化的蒼白面貌,帶

領我們認識了網路到達不了的人心。──鄭芬芬(作家)   《繩端的海豚》   看似一般的學校霸凌故事,卻用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情節和觀點,巧妙的把台灣社會目前的現況全都呈現了出來:流浪老師的心酸、卑微和討好,最後竟然在學生自殺現場動了手腳。沒有人性、冷血卻又令人同情。世故的孩子世界更直指台灣的教育現場和社會階級。是非常適合當下的拍片劇本,希望有人看中之後立刻拍攝。──小野(作家/編劇)   《尼細亞之哭》   寫困在澇中的虛構國家尼細亞,為他們造文字與神話,如一隱喻,藉烏有之邦投射現實,奇幻中有真實感,因而多了一些深度與文學性,投射而出臺灣或現代文明的困境,企圖遠大,主題宏偉,場景的搭設具體

真實,作者的文字與想像力卓越。──周芬伶(作家)   《三生》   這篇小說美如絹畫,寫山中僧寺裡三個人物間,纏繞三世的因緣故事,用筆古典含蓄,人物間對話時,那壓抑隱藏在僧侶空寂話語後的莫名情意,惘惘威脅,懸掛之念,彷彿光陰的流動。寫到亂世中人狐幻化的場景,也是美如聊齋;寫到死亡、緣法、流離之哀、人世如幻夢,皆有其回饋進這三世傳奇的感悟。山中景色描寫,讓人想到川端的。──駱以軍(作家)   《79號公車》   作者捕捉現代人意識的吉光片羽有非常敏銳的能力,纖毫之間皆可創發出獨到的觀看,透過精準的文字,同時賦予意識與文字雙重的鮮活意象,不時閃現令人讚嘆的佳句。但通篇缺乏較為主要的戲劇動作

,角色的描述,以及意識流的議論,成為通篇的主體,令人擔心改編成一部電影的潛力。當然,假若撇開我們對一般劇情片的主流認知,更大膽而解放地看待「敘事」這件事,這篇小說也很有潛力改編成一部有意思的前衛實驗電影。不管是分章節,或意識流的拼貼,再把小說中非常有感的佳句變成旁白來運用,不是沒有機會拍出法國新浪潮時代那些音畫破碎分離卻直扣現代人心靈的大膽前衛電影。又或者保守一點,也不是沒有機會拍出類似王家衛電影的風韻。──林靖傑(導演)

深夜超商

為了解決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作者易詩怡 這樣論述:

  一則看似平凡的搶案,二名追根究底的員警,四位當事人的不同觀點。循著他們的自白,事實並沒有因此辨明,反而一路走向羅生門般的荒謬結局。而真相,依舊撲朔迷離…。  深夜兩點鐘,超商裡有店員阿明與顧客小俞、Kevin、花花,他們互不相識,彼此像行星運行在各自生活的軌道。此時,一名兇惡的搶匪持刀闖進超商,串起了這些陌生人的交集,意外地激發出人性最可貴的光明面:猶豫小姐小俞因為正義感覺醒,大無畏選擇正面迎擊;搶匪的善良本性被喚醒,甚至拯救了一個生命的誕生…。佛家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一夜的精彩交會,他們的轉瞬一念間,人生便呈現了不同的風景。  《深夜超商》是部荒唐突梯的喜劇短片,以熱鬧的群戲

及無厘頭趣味,演譯這段看似荒謬胡搞,實則讓觀眾看到「惡中之善」的故事,開心玩味善惡二元概念之間的灰階地帶,裡頭的搶匪如同電影《總舖師》的惡人一樣,皆屬圓形人物,有其草根、善良、可愛的一面,因為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惡人。本片並試圖營造《魔幻時刻》的氛圍,如同三谷幸喜所呈現的,在荒謬、熱鬧、繽紛的情節,以及喜感人物的互動間,笑看最真實的人生百態,一如繁花落盡見真淳。

基本劇作法

為了解決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作者(美)大衛·霍華德 這樣論述:

大衛·霍華德、愛德華·馬布利編著、鍾大豐、張正編譯的《基本劇作法》這是一本傾注了幾代劇作教學專家四十余載心得的必讀教程,脫胎於愛德華·馬布利的戲劇編劇理論,經過美國電影學會首任會長、南加大電影學院首任院長弗蘭克·丹尼爾的發掘、應用,最終在南加大編劇專業創始人大衛·霍華德先生手中修訂重生,成為電影編劇創作實踐與教學的絕佳范本。 本書從編劇的職責范圍、敘事的基礎原則展開論述,逐步深入並細致探究了前提與開場,主懸念、高潮與結局,鋪墊與余波,伏筆與披露,未來元素與預告等二十余種關鍵工具。同時,作者精選了《外星人E.T.》《熱情似火》《西北偏北》《四百擊》《羅生門》等十六部經典片例,緊扣所述工具做出闡

釋分析。希望這本不帶偏見、沒有教條的劇作書,能幫助讀者逃出「理性的規則」,獲得言簡意賅的指導。 大衛·霍華德著名編劇、劇本醫生,好萊塢資深編劇指導,美閏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終身教授、劇作專業創始人。編劇作品我的朋友喬。(My FriendJoe,1996)曾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其他制片、編劇作晶還曾贏得艾莢獎、德國兒童電影節金麻雀獎等多個獎項。愛德華·馬布利劇作家,也為廣播劇、電說劇撰寫劇本,曾任CBS電視台導演,並執教於美國紐約新學院。著有《戲劇性結構》(Dramatic Construction)。 張正,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中外電影史方向2014級碩士研究生,電影愛好

者。 推薦語 致中國讀者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第一章 關於編劇 編劇的任務 舞台與銀幕 改編 電影的作者 編劇與其他人的合作 第二章 敘事基礎 怎樣創作「講得妙的好故事」 三幕式的結構划分 故事的「世界」觀 主人公、反派與沖突 外化內在動作 客觀的和主觀的戲劇性 時間與敘事者 「不確定性」的力量 第三章 編劇的工具 主人公與目標 沖突 障礙 前提與開場 主懸念、高潮與結局 主題 統一性 鋪陳 人物塑造 情節發展 戲劇性反諷 鋪墊與余波 伏筆與披露 未來元素與預告 大綱與分場大綱 可信性 行為與戲劇性動作 對白 視覺性 戲劇性場景 重寫 第四章 影片分析 關於本

章 片例1 《外星人E.T.》 片例2 《熱情似火》 片例3 《西北偏北》 片例4 《四百擊》 片例5 《公民凱恩》 片例6 《證人》 片例7 《欲望號街車》 片例8 《唐人街》 片例9 《教父》 片例10 《飛越瘋人院》 片例ll 《末路狂花》 片例12 《餐館》 片例13 《羅生門》 片例14 《性、謊言、錄像帶》 片例15 《安妮·霍爾》 片例16 《王子復仇記》(又名《哈姆雷特》) 延伸閱讀 出版后記

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歷史與市場

為了解決羅生門電影大綱的問題,作者黃凱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最初從研究者本身的聆聽經驗出發,帶出了台灣年輕人對於搖滾樂崇拜對象的轉變,在兩千年以前,美國搖滾樂是台灣大部分樂迷與音樂工作者學習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因為美國當時在世界為絕對強國的象徵,另一方面則是美軍駐台時期,建立的台美友好政經關係,進一步穩固了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崇拜思維,在處處美國化的氛圍中,外國即是美國,在戒嚴台灣本土音樂創作受到嚴重壓抑期間,聆聽美國的搖滾樂成了當時青年情緒抒發的唯一出口,不管是過去的史料或是過去的研究文獻,美國的影子在台灣搖滾樂發展的過程中無所不在。 但從九O年代末開始,台灣的音樂市場中開始出現一批奉英倫搖滾(Britpop)為圭臬的獨立樂團,他們的出現雖然看似

渺小,但卻代表了某種重要的改變:台灣的音樂市場開始不再只以美國為中心,兩千年以前總是強調陽剛、以重金屬為主的音樂市場改變了,較為強調陰性、大眾市場接受度較高的英倫搖滾成了獨立音樂中的主流;而他們所培養出來的樂迷,呈現了新世代台灣搖滾樂迷的樣貌,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出現了這樣的轉變,是過去搖滾樂研究中不曾探討的,卻是對身為英搖迷的我而言,不得不解開的謎題,因此本研究的第一章與第二章皆在挖掘英倫搖滾在什麼樣的時間點、透過何種傳播媒介進入台灣的音樂市場,試圖找出在兩千年以前英倫搖滾曾經在台灣音樂市場中留下的蛛絲馬跡。第三張本研究則透過書寫1976、回聲樂團與拾參樂團,這三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英倫搖

滾樂團的故事,描繪出英倫搖滾在台灣音樂市場中的歷史痕跡,試圖為台灣的音樂研究中留下不同的聲音。 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發現,台灣的英搖迷與當今新世代文藝青年的外在特徵有許多雷同之處,因此試圖找出背後的原因,先是探索英倫搖滾在台灣的「酷」意涵,接著從三個樂團的主唱形象切入,找出英倫搖滾在台灣與文藝青年之間的文化共同性,最後描述英倫搖滾自溺且自我的音樂特質,如何與當今文藝青年獨善其身的世代認同產生共鳴。英倫搖滾的流行元素搭上風格社會的潮流,文藝青年與英搖迷以類似的穿著風格,在台北街頭重覆進行著酷展演,以一種虛無的自信感奠定了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文化優勢認同,但因為對歷史感的輕視,華麗的外表下總是包裹著蒼

白的臉孔,「假文青」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誕生,對什麼都不在乎的無力感,正是我們這一世代青年的共同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