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隊長盾牌給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美國隊長盾牌給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約瑟夫·J·埃利斯寫的 華盛頓傳 和勞倫斯.卜洛克的 惡魔預知死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閒聊] 獵鷹與冬兵-齊莫的立場與美國隊長盾牌- 看板EAseries也說明:美國隊長盾牌 我記得的美國隊長盾牌去向,應該是這樣: 內戰後在政府->復仇者聯盟4史塔克拿給美國隊長->美國隊長拿給獵鷹->獵鷹給政府(影集一開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臉譜所出版 。

最後網站美國隊長3中誰替美國隊長偷出盾牌的 - 就問知識人則補充:美國隊長 3中誰替美國隊長偷出盾牌的,1樓宸宇替美國隊長偷出盾牌的是莎倫卡特。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美國隊長3》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隊長盾牌給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華盛頓傳

為了解決美國隊長盾牌給誰的問題,作者(美)約瑟夫·J·埃利斯 這樣論述:

《華盛頓傳》是權威美國史作家創作的經典華盛頓傳記,完整講述了美國第一偉人的成長史和奮斗史,並偉人生涯透視了美國的建國歷程。華盛頓,他的名字是美國的首都,他的頭像出現在總統山和美鈔上,我們知道他是美國的締造者、第一任總統,但是在這被神化的赫赫聲名之下,華盛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從奔走於北美荒原上的年輕軍官,到獨立戰爭槍林彈雨中的司令,再到共和國首位總統,他是怎樣歷盡曲折一路走來?本書要講的故事,就是一個真實而平凡的人,如何成為一個創造歷史的偉人。在歷史的親歷者看來,華盛頓擁有變不可能為可能的神奇力量。年輕時,他參與法國、英國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慘烈戰事,經歷的失敗遠多於勝利,卻在挫折中把弗吉尼亞團歷練

成當時北美具戰斗力的隊伍。美國獨立戰爭中,他率領一支三分之一的戰士打赤腳的「大陸軍」,擊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陸軍。革命勝利后,人們以為他會像愷撒、克倫威爾或者20年后的拿破侖那樣,建立自己的獨裁帝國,但是他毫不貪戀權力,出演了一次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退場。華盛頓內心深知現實的艱辛:戰爭不是靠奇跡打贏的,共和國也非一天建成。面對事業的大起大落,華盛頓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在勝利的歡慶與紀念之下,掩蓋了怎樣的彷徨與堅守?這本華盛頓傳記中,作者深入華盛頓的私人信件和日記,為你還原一位真實而偉大的華盛頓。約瑟夫•J•埃利斯(JoseephJ.Ellis)著名歷史學家和暢銷書作家,他的《美國的獅身人

面像:托馬斯•傑弗遜》和《那一代:可敬的開國元勛》分別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普利策歷史獎。他早年曾就讀於威廉-瑪麗大學和耶魯大學,並在軍隊中擔任過陸軍上尉。1972年,他在西點軍校擔任美國隊長並且任教兩年。1974年,他在馬薩諸塞州大學任教,在1979年他被任命全職教授。同時他是福特基金會的教授,他的工作集中在研究美國的開國元勛,其中包括約翰•亞當斯,托馬斯•傑斐遜,喬治•華盛頓等人。 序言 月亮上的男人【第一章 內陸地區 】剪影屠殺和要塞莫農格希拉大潰敗弗吉尼亞團愛情和婚姻【第二章 勤勉的鄉紳 】家庭生活鄉紳帝國的嘴臉面向西部最后一搏不言而喻的例外【第三章 戰時第一人】

坎布里奇的預演全景畫靈魂的考驗費邊戰略的選擇【第四章 真命天子】雪地上的血跡對法關系與南方攻勢低谷不可思議的勝利拖延不絕的尾聲【第五章 過渡時期的反省】后世、波托馬克公司和辛辛那提兄弟會特殊的財產新興的帝國選票和呼聲【第六章 和時第一人】無為而治偉大的委托人帝王般的總統黨派和黨徒成為象征告別【第七章 遺囑】有用的盾牌錯綜復雜的聯盟遺囑和夢境臨終遺言悼詞 我個人與華盛頓的關系由來已久。我在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市長大,就讀於聖瑪麗小學,從此處沿着芒特弗農大道走出13公里遠,就是這位偉人曾經生活和經營過的庄園。因為我的學校離芒特弗農庄園很近,老師們(她們都是修女)就經常帶着我們

去這個歷史遺址朝聖,探尋這位美國最偉大的俗世聖徒留下的蹤跡。回頭看來,與今天相比,當年的游覽並不能讓人掌握太多的歷史知識。比如,我完全不記得有誰曾經提起過奴隸制。倒是記得有人告訴我們,「華盛頓的木頭假牙」是虛構的故事—這使我第一次明白,不能總是相信歷史書中寫的內容。我之所以記得十分清楚,是因為那次游覽的高潮部分就是參觀華盛頓的假牙,它被放在玻璃展櫃里,看來就像一個由金屬和骨頭做成的、貨真價實的大刑具。除此之外唯一還記得的,就是從庄園宅邸東邊的陽台望出去波托馬克河(Potomac)壯觀的景色。在20世紀50年代初我10歲上下時,每年都會和小伙伴們一起趴在一個油氈搭成的單層車庫頂上,觀看紀念這位偉

人誕辰的游行隊伍穿過華盛頓大街。我們非常喜歡這樣的時刻,因為不用去上學,還可以觀看各種學校樂隊的演出,這些學校往往被恰如其分地命名為「喬治•華盛頓中學」「華盛頓和李中學」等。母親還會給我1美元,當時那可是一筆巨款。這樣,我就可以用印有華盛頓頭像的鈔票,在當地為紀念他而進行「美元日促銷」的小店中買東西。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河對岸那座以華盛頓命名的城市中。它是我父親每天工作的地方,市景的主要特征就是與偉人有關的宏偉遺跡。我想說明的是,伴隨着我的成長歷程,華盛頓似乎無所不在,他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除了那些假牙和芒特弗農庄園的陽台以外,華盛頓依然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抽象概念。他就像某種傑斐

遜式的真理,確實存在,不言而喻。而所有自明之理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沒有人覺得有必要多加置喙。我們對他太熟悉不過,以至於不會有人覺得必須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要為此舉行一年一度的游行。對我而言,與托馬斯•傑斐遜或亞伯拉罕•林肯相比,華盛頓的影響更加無處不在,但也更加遙不可及。如果你去潮汐湖(Tidal Basin)或國家廣場(theMall),就能在傑斐遜紀念堂或林肯紀念堂中讀到那些富有魔力的句子(「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我們對任何人都抱好感……」)。但華盛頓的紀念碑上卻沒有只言片語,沿着扶梯拾級而上,我們只能在兩邊的牆上看到游客的信筆塗鴉。傑斐遜看起來就像

耶穌一樣降臨人間,直接向我們宣道;而華盛頓卻如同上帝本人,高高在上,俯視着我們。或者正如我下文要描述的那樣,傑斐遜就好比出現在超級碗(Super Bowl)賽場上空的飛艇,向比賽雙方發出加油鼓勁的信號;而華盛頓則游離在塵世之外,緘口不語,宛如來自遙遠朦朧的月亮。也許你會因此把我接下來的文字看作是登陸月球的一次嘗試,預想這場閱讀必定充滿神奇與新鮮。然而,就我曾趴在華盛頓大街邊某個車庫頂上的時代而言,當時抵達月球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那時沒有注釋詳盡、現代版本的華盛頓書信集,所以我們無法一一閱讀他發出或收到的每一封信,也無法看到編者對所有主要人物、歷史事件和爭論所做的大量注釋。現在,這些條件都具備了

。實際上,20世紀30年代以后已經出現了非常有用的版本,任何希望追溯華盛頓的一生及其時代的人,都再也不會缺乏歷史證據了。而《華盛頓文集》(Washington Papers)的現代版本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富礦,塵封在華盛頓家族閣樓中的片言只語都被收集在一起,進行了編目、整理。這項巨大工程收集的材料非常完整,只有獨立戰爭最后三年和后一任總統任期內的材料還稍顯不足。盡管上述年代特征復雜,編輯們將會耗盡他們的全部精力,花費的時間也將超出人們的想象,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公正地說,現在可供我們使用的歷史遺留證據,數量之多已經超過了任何傳記作家或歷史學家曾經有過的期望。這位美國的開國元勛如今就坐在我們跟

前:他備受攻擊,暴露無遺,並且終於開口說話了。我們准備好傾聽他的故事了嗎?提出這個問題可不只是為了增添文采。以莎士比亞和弗洛伊德為代表的那種觀點認為,所有的孩子在接近自己的父親時,都會感到很難完全打開自己的內心。華盛頓以最要命的形式使我們面臨所謂的「父權問題」:他出現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出現在國家廣場,也出現在美元紙幣和硬幣上,卻總是作為一個符號存在——遙不可及、冷冰冰且令人生畏。理查德德•布魯科舍(Richard Brookhiser)所做的概括十分精當:他在我們的錢包里,而不在我們的心中。至於我們的內心,各種變化不斷地稍縱即逝。依賴與反抗、熱愛與畏懼、親密與疏遠,

這些念頭在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翻騰起伏。每一位家長都可以證明,起初孩子們相信父母永遠不會犯錯;后來卻認為父母做什麼都是錯的—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的話,他們實際上是想殺死自己的父親。從美國歷史的大部分階段來看,我們對所有的建國之父,尤其是華盛頓,都抱着這種被原始欲望所主宰的情感模式,激烈地搖擺在對其頂禮膜拜和作誅心之論之間。就華盛頓的例子而言,這一症狀既體現在帕爾森•威姆斯構造的那個從不撒謊、聖潔高尚的男孩身上,也體現在對這位美國史「最已故、最白人的男性」•所下的各種否定結論中。這一英雄-禍首的形象,實際上卻是同一幅肖像畫,當我們時不時地翻轉它,正面或反面就交替呈現。它是一幅十足的卡通畫,它要向我

們訴說的,與其說是華盛頓,不如說是我們自己。目前學術界主流一改俄狄浦斯情結,轉而認為美國是一個充斥着帝國主義、種族主義、精英主義和父權主義的國家,而在其締造過程中,華盛頓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任何規則總會有一些重要的例外,但學院派正統觀念還是將華盛頓看作一個充滿禁忌的、不合適的研究課題。任何一位有抱負的博士生,要是宣稱他對諸如華盛頓的總司令生涯或總統生涯感興趣,就是在不經意間承認了自己在學術上的無能。(相對時髦的卻是針對大陸軍普通士兵或芒特弗農奴隸的研究。)而當我們不刻意忽略華盛頓的時候,卻又基本上把他當作一個誘人的靶子。我們從自己所處時代的更高的政治標准和種族標准去看待他,把革命一代所有最

刺目的失敗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這種指責當然有失公允,但它的反面,即將華盛頓看作英雄—偶像的傳統觀點,也同樣不夠客觀。這樣,我們又回到旋轉的卡通人物面前了。也許讀者可以聯想一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那誘人的、一亮一滅的碼頭燈光——我們最鍾愛的那個幻象正像它一樣變幻不定。如何才能避免這種非此即彼、言過其實的毛病?換句話說,一旦我們以現代版《華盛頓文集》為交通工具登陸月球以后,如何才能准確地描繪出地形,而不至於將途中懷有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強加給它?當然,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喜出望外,或恰恰相反地失望透頂,那就應該擦亮眼睛,再仔細審視一番。因為一方面,我們要着手進行的這項考察,其目的是研究一個人,而不是

一座雕像,因此我們必須跨越一切榮耀和尊崇,直視一個人的靈魂深處。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設想自己在進行一項研究,而不是一次追捕,因此要遠離當代誹謗者(他們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代表人物)的誘惑,以免將華盛頓逼入意識形態的深淵。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為了向下一代宣揚反叛的觀念,曾經聲稱美國的開國元勛們之所以令人敬畏,只是因為他們有幸在美國史上搶先占據了有利地位,這使他們能夠面對面地見到上帝,而此后所有人則只能通過他們間接聆聽聖言!相反,我們的目標則是與華盛頓面對面——或者,如果讀者願意——以成年人而不是兒童的身份去看待我們的國父。我帶着兩個信念和一個疑問開始自己的探索。第一個信念是,我希望寫出一本有關這一

巨大歷史主題的最小部頭的著作。我的兩位最傑出的前輩——道格拉斯-索撒爾•弗里曼(Douglas South all Freeman)和詹姆斯•托馬斯•弗萊克斯納(James Thomas Flexner)——已經寫出了篇幅驚人的多卷本傳記。在我看來,這兩項工程都有着紀念碑式的宏大規模,它們表明作者的意圖在於以英雄傳奇的方式刻畫華盛頓,這令人不由得想起利頓•斯特雷奇『關於維多利亞時代人物傳記的絕妙評論:卷帙浩瀚的傳記作品已經變成了一排排的文字棺槨,無窮無盡、一眼望不到頭。這麼說對弗里曼和弗萊克斯納都很不公平,尤其是對后者,因為他從來不覺得有必要磨平華盛頓個性中的棱角,或將他的傳記變成一本百科全書

。讓我向上述兩位作者致意,他們是華盛頓研究領域里令人尊敬的開拓者。在我看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非凡的成就,我們才沒有必要再去描繪一部史詩性的巨幅油畫。因此,我僅僅着眼於抓住華盛頓的性格特征,試圖畫出一幅鮮活的肖像畫。在這方面,對我啟發最大的是馬爾庫斯•坎利夫(Marcus Cunliffe),他的《華盛頓:其人及其功績》(Washington : Man and Monument)一書雖然是15年前寫就的,卻一直沒有過時。我們應該單獨向坎利夫表示特殊的敬意。我的第二個信念與美國革命史研究有關,自從坎利夫完成他的大作以來,華盛頓時代的歷史面貌在我們眼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我們對於共同

創造了殖民地革命思想的知識因素,甚至情感因素等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對於推動弗吉尼亞種植園階級反叛的社會、經濟動機等有了更強有力的解釋;對於獨立戰爭雙方面臨的戰略性選擇也有了更為復雜、更引人人勝的評價;而對於18世紀90年代爆發為政治派別沖突的、自相矛盾的「1776年精神」也有了更加辯證的認識。華盛頓的一生被激活,他的事業被整合,貫穿其中的歷史線索和主題則共同構成了評價其成長和成就的新背景。最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奴隸制和美洲原住民命運的學術研究日益繁榮,由此將以前一直作為背景存在的主題移到了最顯着的位置。它們再也不被人們當作邊緣性問題看待了。走近華盛頓也意味着使這些問題,尤其是奴隸制問題,變成受人

關注的焦點。另外,在開始這場冒險之旅的時候,我還帶着一個疑問。這個疑問是在我早年研究革命時代文獻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我看來,與華盛頓相比,本傑明•富蘭克林更聰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更有才華,托馬斯•傑斐遜的學識更為精深,詹姆斯•麥迪遜在政治上更為精明,但這些傑出人物卻一致肯定華盛頓是他們中最為傑出的。在偉人的紀念館中,建國之父們經常被神化、被利用,而華盛頓卻被公認為國父之父,即所有這些人的先驅者。這是為何?在以下的章節中,我試圖尋找答案——它就隱藏在那個傑出競爭者輩出的年代里最具雄心、最堅定、最強有力的那位人物的性格當中。華盛頓是如何被造就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做了些什麼,這正是我想要講給人們聽的故

事。約瑟夫•J•埃利斯於佛蒙特州普利茅斯市

美國隊長盾牌給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每周爆肝系列再度來臨! 這次要來講的是漫威新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

剪輯: 麗芳、Bruce Lu
監製/編輯:黃豪瑞(Jasper)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在任務結束之後,他的小組搭檔知會他關於新興起的恐怖組織「旗幟破壞者」的訊息,
這個組織認為被彈指之後的世界確實是更好的世界,
更提倡一個沒有國籍、邊界的聯合世界。
順帶一提,這名搭檔是瓦金托瑞斯,在漫畫中也有帶著獵鷹的稱號,
差別就在於他是被實驗變成人鳥的混合體,不是靠機械飛行。
這個角色在漫畫中是在Sam Wilson: Captain America這個漫畫故事線中首次出現,
其中的故事提到了山姆接下年邁的美國隊長的位置,
更與旗幟破壞者以及「山寨美國隊長」USAgent交手,
所以這影集應該有受到那個系列啟發。
托瑞斯更是向山姆提起了一個陰謀論,說美國隊長住在月球上,
在漫畫中,月球上確實有人,像是之前推出影集卻完全失敗的異人族,
或是即將在動畫系列What if 出現的觀察者。
那麼,有些人一定非常好奇,美國隊長到底去哪裡了?
之前《終局之戰》的導演有解答老隊長的來龍去脈(雖然跟編劇的回答完全互相牴觸)
他們說,隊長真的是在另一個時間線與佩姬白頭偕老,
最後才回到這個時間線把盾牌交給山姆。
所以...他也許是又回到了原本的時間線?或者是不想要造成麻煩,就此歸隱了。
記得,在《蜘蛛人:離家日》之中,我們看到學生製作的影片之中有其中一個畫面是"RIP美國隊長"
所以至少世界認為他是死的
注意此處獵鷹說了一句話:
"When things get better for a group, it gets worse for others"
這裡,我們看到了漫威也許真的想要透過這部政治驚悚影集探討一些不一樣的議題,
獵鷹這句話也許不是在諷刺某個特定的事件,但是絕對是在闡述最近的政治紛爭,
無論是去年的BLM,兩方都無盡地爭論到底誰獲得了比較多好處、特權。
或是近期因為某些族群因為覺得受到進步派興起而日漸壯大的民粹主義,
現代兩極化的政治,全都是起因於「我的東西被另一群人奪走了」。
如英國脫歐,就是原本的英國人因為歐盟移民而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就是因為傳統的價值受到挑戰,而一開口就受到訕笑,才會使脫歐公投成功
甚至是到台灣最近雙方都互相恥笑的政治,全都來自於這種相互「受剝奪感」。
一旦作出修正、反彈,又換成另一方受到壓迫,於此開啟了無盡的循環。
這就只是一句話而已,也許是我想要漫威有深度,為了尋求意義而過度解讀,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正因為這一集接下來的發展,你馬上就會看到他們欲探討的議題了。
任務完成,山姆來到華盛頓DC發表演說,將美國隊長的盾牌隆重的歸還給政府保管,
他認為一個象徵,如果少了背後帶來象徵的人,就會失去意義。
這種觀點跟《黑暗騎士》三部曲所闡述的觀點完全相反,或許很多人也不會認同,
但是這兩種觀點並沒有對錯,象徵確實是能夠給人帶來希望以及啟發,
然而,如果實際履行理想的人已經不在了,我們是否只是在緬懷歷史?
《獵鷹與酷寒戰士》從前幾場戲就連續展現
它將用超級英雄的故事探討再人性不過的問題:
傳承以及身分。
什麼是傳承?傳承不就是在一個你永遠也看不到的花園裡種下一顆種子,
這不只跟傳承者有關,那些往後在花園裡倘佯的人們,
也必須面對維護這個花園的重擔。
我們,要如何知道前人對於他傳承事物的期待是什麼,其他人又是怎麼看待我們處理這些傳承的?
究竟,我們有沒有義務接下這個我們不願接下、或是無法接下的責任?
美國隊長確實是一個傳奇性的象徵,他象徵著希望、改變、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
有些人也許會說山姆將盾牌歸還政府保管,
將美國隊長的稱號拱手讓人的選擇是個不負責任,甚至懦弱的展現。
但這也正是漫威英雄吸引人之處。
在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英雄,摘下面具終究是一個「人」,
對自己身分感到懷疑、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懼怕,是再也人性不過的事了。
山姆可能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也可能是不想活在史帝夫的陰影之中。
無論如何,如果這影集接下來能夠不只是蜻蜓點水地探討這個主題,那絕對會是漫威的一大創舉。

接下來,有在現場的戰爭機器找他私下聊天,在對話中隱隱透露了自己擔憂,
現在鋼鐵人跟美國隊長都走了,輪到誰來保護世界?
不需要明說,其實我們也看得出來他自己正在思索如何維護鋼鐵人的遺志,
我就問一句:
為什麼我們這麼少看到超級英雄作品的角色用這種「表面說一句,心理說另一句」的方式呈現?
就因為他們穿著緊身衣,不代表我們不能像這樣給他們微妙的對白啊!

故事此時一個大轉折,我們看到巴奇,也就是酷寒戰士,殘忍地屠殺一群人,
這段真的超兒童不宜,
最後甚至還冷血處決了一個只是剛好倒楣經過現場的路人。
巴奇突然驚醒,我們才知道這全是一場夢境。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巴奇睡在地板上,這正是戰爭對他帶來的影響,
山姆在《美國隊長2》也有提到這點
畫面再切到他坐在諮商室,心理諮商師問他最近做了什麼噩夢,
想當然耳,他含糊帶過,
但是坦承了他依照諮商師的指示開始「彌補過去」,也就是修正了他在酷寒戰士時期所犯下的錯,
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被他拱成參議員的九頭蛇走狗,
而他彌補的方式,就是讓參議員被逮捕。
而這整段-抱歉,我會一直稱讚這部影集-透過與諮商師的對話直接尖銳地解構巴奇這個角色,
更在這場極為安靜,後半段甚至只有特寫的戲之中,探討創傷後遺症的影響。
注意此處用了異常的構圖,讓巴奇處於壁紙下方,
象徵著他現在仍然受到這個看似祥和的世界壓迫。
巴奇一直以來都是像是個襯托美國隊長的配角,現在我們終於開始進入他的本質。
跟汪達一樣,這影集透過他來探討創傷,
但是巴奇的創傷不是來自於他所失去的親人,而是自己在過去犯下的駭人罪行,
雖然他並不是出於自願,但是就如現實生活中,
人們總會將許多錯誤完全怪罪於自己身上,久而久之,
這就形成了一層如繭一般的防護網,把所有試圖親近之人都拒於門外。
就如巴奇現在所做的一樣,我們害怕會再次犯錯,即使那錯誤並不見得是出於自己。
即使是如這場戲之中的醫生,堅定地告訴巴奇「你自由了」,
失去指令和目標的他反而變得漫無目地與迷惘,
這個世界仍然有如囚牢,好似隨時都會再次把他一把攫走

而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方式也都有所不同,有時較為劇烈,
像是把一整個城鎮綁架飾演一場情境喜劇之類的劇烈法。
有時,如巴奇,不過就是想彌補自己曾造成的傷害。
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面對,漫威目前這兩部影集都顯示「孤立」所帶來的附帶傷害,
就這樣,在這五分鐘之內,這影集就給巴奇帶來了好幾部電影都無法達成的立體。

回到故事劇情,我們看到巴奇幫鄰居解決糾紛之後-
你沒有聽錯,幫鄰居解決糾紛,這影集就是這麼日常化,我超愛。
這也讓人想起了美國隊長第一集,
巴奇真的很愛在巷子裡救人。
兩人到壽司店吃飯,而鄰居就這樣一言不合幫他把妹,
問服務生要不要跟巴奇約會,而對方就這樣爽快地答應。
但是鄰居在看到桌上的紅豆麻糬之後,突然潸然淚下,
說他兒子以前最愛吃麻糬,但是在出差的時候突然被殺害,警方也不願意告知死因。
我們可以看得到巴奇的神情不太舒服,等一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接下來的這場戲則更讓人驚喜,畫面來到了山姆的老家,
我們才知道他有個妹妹,還有兩個外甥,
在對話之中,我們得知了妹妹因為經濟困難而想要賣掉父母親所遺留的的漁船,
但是山姆不願意,認為一定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他可是復仇者聯盟的獵鷹啊!
這一整段,以及接下來的許多橋段,都是用這種寫實主義的自然手法拍攝,
運用手持鏡頭,親密地跟隨角色。
如果你給一個不知情的人看,他甚至會以為這是個小眾獨立電影。
(再次表示,我真的超愛。)

在多次上演拯救世界以及英雄內心掙扎的偉大戲碼之後,
漫威在山姆身上第一次探討了所有人-幾乎所有人-
都會面臨的問題:錢。
你可能會想問:為什麼?
漫威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角色,為什麼要兩個角色探討如此稀鬆平常的問題?
但這也許就是重點-希望是啦。
這影集接著《汪達幻視》的奇異詭譎,從預告中看來似乎又要走回漫威的公式化,
可能是間諜片、又是可能戰爭片,總之就是會以很爽的動作戲作為核心。

然而,第一集直接告訴了觀眾,不,這並不只是那樣的影集,
我們要把這幾個角色當成人來看,這已經不再是你習慣的超級英雄作品了。

而在這樣的切入點之下,
我們更能夠深刻體會彈指以及五年後反彈指兩大事件對於這個世界的劇烈影響,
這不再只是個毀天滅地的危機,而是深刻影響到原先社會的本質,甚至造成歧異的變因。
想想看,在彈指之後,世界全然失序,有些人失去身邊的人,重要基礎機能無法運作,
在一陣慌張之後,世界好不容易恢復運作,人們好不容易學會放下,
但是...在五年之後,浩克彈指,消失的人口忽然又出現。
這好不容易重新建立的秩序又瞬間被打亂,
人們辛苦建立的生命觀又變成了不知如何應對的焦慮。
光是從山姆與沒被彈走的妹妹對話就能看得出來,
那些留在世上的人,必須獨自面對被彈掉的人無須面對的恐懼以及無助,
當然也無法維持正向思考,只求如何生存下去。
而這也不只是漫威奇幻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的2020年之後,
我們恐怕也無法完全回復以往的狀態。
說說看,即使是在疫情完全解決之後,你敢不戴口罩上捷運嗎?

故事回到山姆身上,他與妹妹到銀行貸款,但是,即使山姆是個多次拯救世界的英雄,
銀行還是無法借錢,他們只能悻悻然地離開。
這十足顯現了山姆所代表的問題,即使是像他這樣的英雄,
還是會面臨現在眾多非裔美國人面臨的問題。
不是明擺著的歧視,那當然還是有,而是這種因為膚色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我不敢說如果他是白人就能馬上借到錢什麼的,但是這場戲絕對是有其諷刺標的,
無論是日漸重新崛起的種族主義,還是只能在底層打轉、永不得翻身的邊緣族群。
更是一再深化「彈指」這個漫威大事件對於一般市民所造成的影響,
這不只是失去自己親近的人而已,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不信任。
全宇宙的人,等於是硬生生地產生了五年的代溝。
也許,山姆無法接下美國隊長的傳承,還是與自己的身分不斷掙扎,
就是因為他打從心底知道,分歧的美國,還是無法完全接受他成為美國隊長。
當然,漫畫中也有一個橋段直接講出了這點
下一場戲,則更加深了這點諷刺,
山姆在電視上看到了國防部驚為天人的宣布:
為了維持美國的傳統,保持啟發人的象徵,國家決定指派新一任的美國隊長,
他手上拿的,就是山姆捐贈給博物館的盾牌。
此外,你還可以看到他的腰間掛了一把槍,
一個美國隊長在二戰過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的武器,
當然,你不用槍,怎麼代表美國價值勒?

而這一整段刻意呈現得像《黑袍糾察隊》那種假惺惺的人工英雄形象,
新美國隊長的微笑看起來正義凜然,卻又不懷好意。
再一次地,這影集又強化了「傳承」這主題,
一個人的傳承並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所能夠定義的,
傳承,或是象徵,許多時候只會被某些強大勢力用來操作情勢,達成私利。
但是,這樣反而也更顯現了像是山姆以及巴奇這種人存在的必要性,
也證明美國隊長看上他們繼承自己理念的眼光。




汪達幻視 正義聯盟 獵鷹與酷寒戰士

惡魔預知死亡

為了解決美國隊長盾牌給誰的問題,作者勞倫斯.卜洛克 這樣論述:

  律師街頭橫死,遊民亂槍殺人,   四枚彈殼坐實了刻板印象,打造了鐵一般的真相,   然而,緊跟著一線蛛絲馬跡的追查腳步,   竟然讓事實剎那間天翻地轉──   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想拍卜洛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當導演最想拍的也是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朱天心x朱天文x李維菁x侯孝賢x唐諾x張大春x張國立x陳雪   傅月庵x詹仁雄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x史蒂芬.金x麥可.康納利……   知名作家和導演,齊聲推薦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卜洛克   廣受全球萬千書迷喜愛的馬修.史卡德系列全新修訂版   清洌的文字,下筆犀利見骨的散文體風格,這

個風格從達許.漢密特、詹姆斯.凱恩到勞倫斯.卜洛克,一脈相承。沒錯,他就是寫得這麼好。——馬丁.克魯茲.史密斯,《高爾基公園》作者   最殘酷的月份,終會過去,   只要你捱得過──   新婚妻子親眼見到丈夫被人亂槍射死,   癲狂的街友哥哥至終成了社會毒瘤,   癌末的前女友苦求臨終的解脫,   身邊的她雖近在眼前,恐懼卻吞沒一切行動的可能,   活在沒有愛的世界,這一切都只是生之折磨──   知名律師格藍.郝士蒙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頓時,紐約引起了一陣恐慌,議論不斷……   然而,嫌犯的弟弟不相信受到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

,決定委託馬修.史卡德協助找出真正的凶手。   格藍.郝士蒙的遺孀麗莎在家中發現一個小型保險箱,密碼正是她和先生的結婚紀念日日期,裡頭放著一綑綑的百元大鈔……可是這筆鉅款的來源,麗莎完全不知情。一個白手起家的律師不太可能存到這筆錢,格藍.郝士蒙的背後到底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是這些隱藏的故事釀成了殺機嗎?   除了案件的抽絲剝繭之外,史卡德的心思也牽繫著一段段難以割捨的感情:珍.肯恩、麗莎.郝士蒙以及伊蓮.馬岱,這些特別的女子,豐富了史卡德的偵探生涯,卻也讓他心緒紛亂難解。      隨著線索密碼一個個被解開,案情也露出了曙光,究竟凶手是誰?然而,隨著事件塵埃落定,又會是哪一位幸運女子最

終能與史卡德並肩同行?   我害怕事情會失敗,因為這總是發生。   我害怕會有可悲的結尾,因為這總是發生。   而我最害怕的是,在所有可以說可以做的事都說了做了之後,結果都是我的錯。   因為在我內心深處,在我骨血深處,我相信永遠都是我的錯。——史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