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美的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enedettoCroce寫的 美學原理(二版) 和蔣耀江,邊豔豔的 哲學怪傑尼采: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與愚昧戰鬥一生,潦倒癲狂而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吳大光所指導 張文宏的 人像美的具象與非具象之研究-張文宏塑像創作自述 (2021),提出美的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陶塑、人像美、海蝕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羅麗君所指導 謝宛汝的 高達美論存有與語言之關係: 對柏拉圖理型論之詮釋 (2020),提出因為有 一與多、語言、對話、邏各斯、哲學詮釋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的意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的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學原理(二版)

為了解決美的意義的問題,作者BenedettoCroce 這樣論述:

  《美學》是克羅齊的第一部著作,討論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學問題,尤其是美學在整個哲學當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係。     在Croce看來,直覺即一種感性,而直覺也即是表現,所以,感性就是表現。而且,直覺即一種抒情的表現,也即是藝術。是以,Croce的「感性理論」就是他的「美學」。     就美學而言,Croce認為最關鍵的洞察在於,所有的心智活動,亦即整個實在,都以感性、直覺為基礎,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目的,是以也沒有概念和判斷;而直覺加上存在判斷,則是Croce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然而知覺自身也是無知的(innocent)。可以說,「感性的首要性∕優位性」

是Croce抱持的重要理念。     朱光潛先生完整地轉譯了Croce《作為表現科學和普通語言學的感性》的〈感性理論〉部分,且定名為「美學原理」,並輔以註腳。     依據Croce原著中的完整標題指引、朱光潛先生的翻譯及解釋,以及Croce美學所具有的跨越時代的意義,我們在閱讀《美學原理》時當關注以下課題:     (1) 直覺即感性活動   (2) 直覺即抒情的表現   (3) 直覺即藝術   (4) 創造與鑑賞統一的突現詮釋(emergent interpretation)——感性論   (5) 美即成功表現的突現詮釋——表現論   (6) 語言即藝術   這些內容,朱光潛先生都譯得很清

楚,讀者可以自行研讀,並深探其底蘊。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的意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開啟cc字幕
00:00 開場一個前因後果|曾經很矜持慎重的ㄌㄨ
00:56 一切都是剛好而已|莊府怎麼決定第一個的
01:55 很慎重的十年前的決定|ㄌㄨ的第一刺
02:11 除了我們自己自圓其說|大家的故事
04:19 會不會後悔?|關於前任的刺青/動畫爛尾
05:39 測試痛感有沒有必要?
06:55 圖案生成的三大方向|既有、認領、連結
08:24 抽象的圖案具象的表達|怎麼跟刺青師溝通
08:47 尬聊怎麼扯到刑案素描的?
09:47 再轉回到怎麼跟刺青師溝通的
10:19 想刺但是不知道刺什麼怎麼辦?|試試腦內風暴
11:29 發想的起點與終點如何串連
12:10 圖案有沒有意義到底重不重要?
13:06 藝術跟設計到底差別在哪?
13:53 刺青師傅與刺青藝術家的頭銜高低|稱謂有那麼重要嗎?
16:11 ㄌㄨ喜歡的稱謂是?
17:19 自稱藝術家是不是不想討論
17:58 終於轉回來今天的重點|精華幫大家好好整理

ㄌㄨㄒㄒ|莊府千歲
私人工作室 採完全預約制
ㄌㄨㄒㄒ
https://www.facebook.com/lu.tattoo.design
https://www.instagram.com/lu.tattoo.design
莊府千歲
https://www.instagram.com/highness_tsng

人像美的具象與非具象之研究-張文宏塑像創作自述

為了解決美的意義的問題,作者張文宏 這樣論述:

摘 要 陶塑是我的興趣,藉由對「人像美」的研究,在創作過程中內心始終存在著一種求「真」的理想,透過泥土捏塑與火的淬煉得以實現。初期以傳統古裝人物的具象表現手法為基礎,追求表象的美感。經過審美觀點的洗禮再搭配調整自己心思了解人體解剖結構後,進入抽象形式並期許自己能實踐創作理想。在美學理論及中外藝術家的創作論述下,經過研究、探索物質世界的內在生命,實驗各種不同風格表現,以及簡化造型技法,期以突破框架而實踐創新。藝術創作本質是自由的,透過藝術意志,將人的感動與思維透過藝術創作之方式呈現。現代藝術多元而富變化,在經驗的累積中逐漸轉化為半具象到抽象的內在精神,產生出一種生命力量,藝術的內在精神才

能得以實現。其中也融合海蝕石的自然變化意念,如作品《解衣磅礡》將人像實體空間抽離,代之以虛空空間「離形取神」的意象表現,打破實體雕塑概念,完成抽象形式的海蝕石系列作品,藉以提升陶塑「人像美」的生命感動力。 關鍵詞:陶塑、人像美、海蝕石

哲學怪傑尼采: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與愚昧戰鬥一生,潦倒癲狂而去

為了解決美的意義的問題,作者蔣耀江,邊豔豔 這樣論述: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他不擅交際,投身真理的追求   他以沉思整理並寫就著作,卻在當時乏人問津,深自緘默   他輾轉各地,遊歷以找尋靈感,搬遷以祈求健康,如雲漂泊     他是現代哲學開創者──尼采     在他聲震人間、點燃閃電之前,他先點燃了他自己!   因大智換來的瘋癲,最終讓他蕭索地離開人間,   他與世間的黑暗戰鬥時,自己也逐漸被吞噬……     「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最虔誠的教徒到教義的無畏顛覆者     出生於牧師世家的小尼采,也立志成為牧師,過上了高度自律的生活,他甚至會在學校裡面為大家說

聖經故事。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志向與生活都是最正確的軌道,他的未來一片光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宗教某些一碰就破的皮囊,他在想,宗教之後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向外追索自己明顯是場笑話,他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      「上帝已死。」尼采如是說。     ▎與叔本華生命的交錯,破除表象的世界     當尼采讀到《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時驚為天人,叔本華才過世沒多久。這樣戲劇性的生命交錯似乎昭告了尼采要把叔本華的路走完。     叔本華確立物自體的「意志」回歸人類精神,開始向內的追索,叔本華隱隱感受到人類內在巨大的黑暗漩渦,但他尚未

觸碰到就迎來了肉身的消解。     尼采接續他的路,他破除一切外在表象,看回內心,凝視著人性善惡雜融的深淵。     ▎深入探索,出於悲觀的推翻,建立於樂觀的愛與美     「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尼采踏入善惡深淵探尋,他雖然以悲觀主義推翻宗教的光明,卻在無盡黑暗中發現了人本身可以帶來的光明蹤跡──「愛與美」。美是人生與世界的意義,愛的力量直指宗教。     「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有其充足理由。」     ▎曾經的良師,最終的陌路     聽見華格納音樂的尼采被深深震撼了,兩人開始將近二十年的恩怨糾葛。尼采成為華格納的忠實追隨者,但是隨時

間流逝,他看見了華格納醜惡的忌妒與控制欲,氾濫消費愛國主義,甚至最後走回他最不願碰觸的宗教懷抱。     尼采最終與他決裂,離世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仍然對華格納又愛又恨,無法自拔,催生了離世前最後三本復仇之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教》。     「我不是人類,我是炸藥!」──《瞧!這個人》     ▎智者的崩塌:時代尚未到來,尼采的死後方生     尼采離世前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時而理智時而癲狂,在病情初現端倪時他便有所自覺,他嘗試自殺,為了讓自己保持理智。     他的記憶開始扭曲,對華格納的愛恨更深了,譴責性的拋出了三部向華格納復仇之作,寫下了奇異又絕望的生活雜想,拋

下一句預言: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他的絕對自信看穿了世界,不然怎麼會預言他在20世紀的地位呢?     心理學、解構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現在正是尼采的時代。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哲學界傳奇尼采跌宕的一生,他的思想並非天外飛來一筆,而是起源於對人世間的深刻且長久的觀察。在他的時代,他過於開放的言論讓他備受折磨,最終陷溺瘋狂,蕭索結束一生。而如今,他卻被奉為哲學之冠冕。

高達美論存有與語言之關係: 對柏拉圖理型論之詮釋

為了解決美的意義的問題,作者謝宛汝 這樣論述:

高達美曾主張聯繫著存有與人類的語言,可以在柏拉圖思想中的兩個部分獲得進一步的說明:一個是邏各斯,另一個則是美學。然而,理型論本身具有的超越的特質,與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色彩相違。柏拉圖對藝術與文字的批判,也與高達美主張在語言與藝術中得以揭曉真理也明顯相異。因此,本文將嘗試論證,正是因為高達美看出了海德格的此在存有論分析在朝向晚期詩的語言之過程中,未能更好地說明人與存有之間,如何透過語言的中介被聯繫起來。因此,高達美藉由「道成肉身」與「遁入邏各斯」兩大概念,去說明語言辯證法的結構。另一方面,也將海德格的思想融入他對柏拉圖的詮釋當中,以解構傳統柏拉圖詮釋中「原型與摹本」的對立,使柏拉圖的形象從遺忘存

有的起點,翻轉成(帶有現象學色彩的)追問存有的哲學家。且這套柏拉圖的詮釋也成為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背後隱藏的根基。最後,本文將說明高達美的語言觀旨在確定與不確定的動態循環中,試圖保存作為理性與和諧的尺度,並且兼顧一切創意與生命力自由發展的空間。所以,他的思想既不只是跟隨海德格,也並非只是一名柏拉圖主義者,他對這些思想的研究都指向他對於言與行 (logos and deed) 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