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傑弗瑞‧薩德寫的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和HenryDavidThoreau的 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關於簡樸、獨立、自由與靈性,梭羅獻給我們這個世代的心靈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美若康矽水膠月拋 - 美妝板 | Dcard也說明:2017年5月4日 — 手機排版,我平常都是帶酷柏普通的透明月拋,因為快到期了所以上禮拜去買了新的,順便也買了很多人推的美若康的矽水膠月拋來戴看看(之前看很多評價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劉少雄所指導 詹琪名的 依違之間:晏幾道其人其詞的內在辯證 (2015),提出美若康透明月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晏幾道、《小山詞》、詞史、晏殊、二晏詞、依違、回憶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戲劇學系 王士儀所指導 鍾謦宇的 論曹操與陳宮京劇劇目中戲劇行動及性格統一率 (2010),提出因為有 三國志、三國志通俗演義、曹操、陳宮、創作學、戲劇行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若康透明月拋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若康 - 吉祥物流則補充:美若康 綻美彩色日拋(10PK) · 美若康綻美(棕)彩色日拋(10PK) · 美若康綻美(紫)彩色日拋(10PK) · 美若康-沐氧矽水膠-月拋(2PK) · 美若康(綻美/星漾/告白)彩色月拋(1PK).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若康透明月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為了解決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作者傑弗瑞‧薩德 這樣論述:

當治療師進步成長,治療效果也隨之增加。 ──傑弗瑞.薩德     長久以來,助人工作者的培訓重點均放在理論與技術的灌輸,但本書作者薩德卻認為,心理治療有如藝術創作,目的是喚起人們的情感體驗,帶來啟迪,否則,技巧再高也難成佳作。換言之,治療師本身的生命體驗、靈活彈性與敏銳直覺,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書的目的,即在開發這些藏在理論與技巧背後、治療師本身所獨具的潛能。     薩德師承以出神入化的手法聞名的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在跟著艾瑞克森學習的日子裡,艾氏從不對薩德提出的問題直接給答案。艾瑞克森總是透過說故事、給任務、開玩笑甚至胡言亂語,讓薩德在一頭霧水之後,產生頓悟

的體驗。薩德稱這種體驗為「經驗式」的學習,他明白這是艾瑞克森之所以成功,以及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的關鍵。而今,他毫不藏私地把累積四十多年的經驗式學習祕笈分享給大家。     這本《助人者練心術》裡,薩德綜合畢生治療與教學經驗,並向藝術、舞蹈、戲劇訓練課程取經,提出了「經驗式增能培訓系統」,當中包括了10個暖身練習與50個增能練習,像是健身器材般,將你的心靈肌肉一塊塊鍛鍊起來。如果能跟著一步步練習,將感覺自己更開闊、更靈活、更具敏銳創意,在有效協助個案改變之餘,也享受自我成長的喜悅。   本書特色     ‧催眠治療大師薩德無私分享60個提昇自我狀態的實務練習,幫你成為獨樹一格

的助人者。   ‧治療即藝術,取材自表演藝術的培訓練習,激發你所缺乏的彈性、敏銳度與創造力。   ‧拋開理論,重視體驗,讓出神入化的助人創意成了你自然而然的日常。   ‧依催眠治療之父艾瑞克森的精髓──策略性溝通、順勢而為、量身訂做……等設計練習方案,讓你大師上身,傳承菁華。   專家好評     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洪偉凱/本書譯者、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薩德獨特的培訓方式,不僅為身為心理治療師的我增

能,也為身為大學教師的我開啟心理治療教學的新視野。──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薩德博士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制。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也接受即興表演訓練,並將表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蔡東杰/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

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經驗式治療藝術:從愛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亦頻繁地透過線上課程

與台灣、中國等地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進行培訓。   譯者簡介   洪偉凱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產品開發主任、市場行銷主任;台灣執照諮商心理師、紐約執照心理治療師LMHC;短期心理治療大會講師、艾瑞克森國際年會主要講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     師承傑弗瑞‧薩德與史蒂芬‧吉利根博士,跟隨薩德博士在世界各地學習多年,親授他指點創辦「一杯茶的高質量催眠治療藝術」,並曾為薩德博士拍攝紀錄短片《薩德老師對台灣心理治療的貢獻》。多次參與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以及短期心理治療大會演講, 2019首次受邀擔任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主要嘉賓之一。他

亦在薩德博士於兩岸的大師督導課程擔任譯者,並翻譯「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書籍。 ∣推薦序一∣有氧運動有益健康: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享受自己/蔡東杰 ∣推薦序二∣治療與教學的雙重啟迪/趙家琛 ∣譯者序∣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洪偉凱 ∣序言∣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第一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系統簡介 第一部:基礎觀點 ∣第二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心法 ∣第三章∣選擇點:全方位模式 ∣第四章∣治療師的狀態 ∣第五章∣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狀態 ∣第六章∣經驗式增能培訓取向 ∣第七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的系統架構 第二部:暖身練習 1-10 第三部:增

能練習 1-50 總結 參考文獻 致謝 推薦序一   有氧運動 有益健康: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享受自己 蔡東杰/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高雄養全診所院長     第一次造訪艾瑞克森基金會,是在2002年為了參加「密集訓練」(Intensive Training),同學中有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而許多同學都是慕薩德博士之名而來,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在兩週課程中,薩德博士只為我們上了第二週的星期三,而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他要我們從「做催眠」演化到「成為催眠師」,從技術的層面進階到自我認同的境界。     薩德博士的課程非常活潑,少量的內容講解,加上艾瑞克森

醫師教學示範影片的觀賞與討論。心理治療不再是書本枯燥難以理解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課程最後,薩德博士帶我們做了一個神奇的練習:「成為最好的催眠師」。三人一組的練習,催眠師幫助個案進入催眠後,「教練」開始「干擾」催眠的進行,催眠師要將干擾融入催眠當中。對於初學催眠的同學們真是手忙腳亂,而練習的目的並非如何「適當地」回應干擾,而是協助催眠師發現他的「善用、順勢而為」(utilization)狀態。這個練習,完全顛覆了過去醫學與心理治療的學習,許多體驗都是在非口語與意識的層面。而這也是至今我最喜歡帶領同學們做的練習,我常常把它當作挑戰新的技巧前的熱身,幫助同學進入「最好的催眠師」狀態。(這

個練習就是本書增能練習36:順勢而為。)     在精神科醫師養成過程,我很認真地追尋在精神醫療的定位。心理治療一直是我喜愛的,也特別偏好「高效率」的治療模式。心理劇是我學習的一個治療模式,我喜歡透過行動與成員在內心深處接觸,而非冗長卻搔不到癢處的口語對話。催眠也是容易深入個案內心的治療模式,但相對靜態一些。而不論心理劇或催眠,想要得到理想的「療效」,精準地執行治療動作是很必要的。但在追求精準動作的過程,很可能陷入機械性的動作與療效的追求,而忽略了「人」才是治療的核心。艾瑞克森催眠的訓練非常重視治療師成為「人」的養成過程,艾瑞克森醫師一生不斷利用機會鍛鍊自己:如何更有效率地溝通,如何協

助個案更能夠享受生命,以協助學生成為最好的治療師。而艾瑞克森醫師使用的是啟發式而非教條式的方法,薩德博士未曾得到艾瑞克森醫師對任何問題的直接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得到各式各樣的經驗,或許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或許是不相干的作業或任務。他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從中汲取適合自己的答案。這的確是不尋常的教學方式,甚至有可能強度過大而令人消受不了,幸好,艾瑞克森醫師總能夠以詼諧幽默的方式進行。     薩德博士常常說:「歡迎加入我的遊戲坊(Play Shop)!」     在一次的大師督導班(Master Class),我擔任傑夫(薩德博士)的個案,我為自己設定的個案目標是:「看得更清楚」。做催

眠有一個重要的能力:感覺敏銳度(sensory acuity)。我天生的視覺能力並不理想,治療時往往無法快速辨識個案是視覺型、聽覺型或身體感覺型的,我希望透過傑夫的幫忙提升我的視覺敏銳度。     傑夫問我:「如果你無法辨識個案是哪個類型的人,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說:「我開始在腦海裡:『蔡東杰,你搞什麼!連這個都做不到,還好意思要教別人做催眠……』。」   傑夫問我:「接下來呢?」   「陷入自我責備,無法專心,最後就搞砸了治療。」     傑夫說了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個案是大聯盟的投手,他來找我是因為牛棚練習的時候球都投的很犀利,但一上場就投的荒腔走

板。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一上場就會想到這麼高的年薪,每投一球就是好幾千美金,一定要投好,否則明年可能就沒有這個價碼了。但一這麼想,球就完全失控。我告訴他:「你沒有仔細聽裁判的話!裁判說什麼?」     球賽開場裁判說:「PLAY BALL!」   傑夫問我:「什麼狀況,你做治療最有把握?」     「我專心『聽』個案說的話,我可以很輕易地辨識個案話裡面的不一致,而藉由這些不一致,我可以為個案提供不同的觀點與體驗,這時候我做治療是最有把握、最有信心的。」     傑夫:「誰是你治療模仿的對象?」   「艾瑞克森醫師!」     傑夫:「好的,心裡想著

艾瑞克森醫師,什麼樣的姿勢最能夠提醒你治療做的最好的樣子?」   我做了一個張開雙手歡迎的姿勢,傑夫站在我身邊,請同學幫我們照了一張相。   傑夫:「這張相片的標題是?」   享受做自己!     治療個案題樣更有彈性的狀態,為了能夠協助個案改變狀態,治療師需要更有彈性地改變自身的狀態。薩德博士的治療與教學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他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制。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他也接受即興表演訓練,並將表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本書集結了十個暖身練習與五十個增能練習,每個練習也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變化練習。這

些練習的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彈性地選擇練習,體驗更寬廣的狀態範圍。如同薩德博士說的,這比較像是一本手冊,提供了實用的練習。我們都知道,想要學騎腳踏車、學空手道、學一個樂器,都不能只是閱讀學習手冊,而是投入不同基本動作的練習,才能反射性地做出最適時的反應,真正享受箇中樂趣。     讓我們一起做有氧運動,有益身心健康!   譯者序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 洪偉凱/艾瑞克森催眠學派第三代傳人、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全世界沒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大師曾經用過這樣的系統化方式來教導治

療師,薩德老師這本書是空前絕後的作品。心理治療的大師,像是佛洛伊德,流傳下來的是他的幾個案例,以及與他近身學習的弟子們,最有名的是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的弟子們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務運用發揚光大。而精神分析的學習鍛鍊,需要很多年的治療師培訓。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留下許多神奇案例,並且弟子們開枝落葉,遍滿各個專業領域,像是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茲(Robert Dilts)、當代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以及薩德老師本人。即便如此,艾瑞克森也沒有留下讓世人可以照著學習的心法祕笈,只有幸運跟在艾瑞克森身邊的人有機會可以頓悟(他是因材施教的最佳範例)。許多不

同心理學派都講究功夫,要跟在大師身邊下功夫貼身學習很多年,才會有所成就。從來沒有一個大師像傑弗瑞‧薩德老師一般,將自己畢生絕學都記錄成冊,還按部就班地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卓越的治療師。這本書是一個系統化培訓治療師成為卓越、甚至到大師等級的鍛鍊手冊。書中十個暖身練習,五十個增能練習,是我一輩子都需要鑽研精進的武功祕笈。這本書的重點是,如何在你自己人生當中成為卓越超凡、笑傲人生的人。     治療藝術的實踐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有幾個部分很困難。首先,要有靈感,腦子裡面要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造力。薩德老師經常說,他的頭腦裡隨時有超過五十種的催眠技巧和或是心理治療

方法,可以隨時取用。他經常讓自己處於一種巔峰的狀態裡,就如同他在這本書裡說的,「擁有最多種狀態,可以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人,就會活出最自在快活的人生。」     第二,要能夠把靈感轉化成具體表達。藝術家如果內心澎湃,有無限的靈感和創造力,卻無法轉化成畫作、音樂或是文學表達,那也是沒有用處。J. K. 羅琳如果沒有把內心裡的創造力想法轉化成文字,那就不會有《哈利波特》如此風靡世界的作品了。李白如果在文思泉湧之後,沒有把文字記錄下來,就不會有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我們很幸運地,在這個時代,薩德老師把他的生生不息創造力用文字記錄下來

。不僅是記錄下來,也教導我們如何系統化按部就班成為他這樣的心理治療大師,這真是有大愛、慈悲心的作為。     第三,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所謂的大師可能很會說大道理,但是自己卻不見得做得到所闡述的大道理。薩德老師是我見過最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所體悟智慧的大行者。在我多次與薩德老師近身學習過程中,我常常看到他失敗,然後他會告訴我他在鍛鍊自己的哪個技巧,然後很快地,我在下次學習時,看他非常熟練地運用之前失敗的技巧。薩德老師會下很多功夫體驗自己教導技巧的原則心法,所以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

,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讓我有個效法的榜樣。譬如,我知道薩德老師上過很多即興戲劇課程,我在2018年也去上了演員培訓班,我才發現薩德老師說的實在太有道理了。心理治療師都應該學習演員培訓課程,會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我上了演員培訓班,發現自己的演講和表情能力,甚至作催眠、做治療的專業能力都大幅提升。     第四,不藏私,傾囊相授。學技巧,看似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心法和體驗。技巧學得再好,無法運用,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薩德老師的用心,我們可以在「薩德談經驗式治療」這個系列裡一窺究竟。他教技巧,教原則,也教心法以及運用的時機和手法。在這系列書裡,我們可以獲得完整的

學習和體驗。跟在大師身邊學習多年,是因為心法必須用心體會,等待頓悟的時刻,但薩德老師幫助我們縮短這個時程,全部都傾囊相授,透過這些書籍,節省我們走很多冤枉路的時間。這是大慈悲心。他經常說,他希望我們學生可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如果我們卓越非凡,他會跟我說,「偉凱,我看到你做的治療卓越非凡,但是你可以做……,讓自己成為出神入化。」短短一句話,代表他對我的肯定、期許、激勵、啟發和愛惜。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承認失敗也能帶來療效     一個大師能夠承認自己失敗、做不到,這是最難的。儘管薩德老師心中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運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他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這種時候通常

是他最厲害的時候。一個世界級大師可以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這需要絕大的勇氣。     有次在工作坊裡,一位催眠師學員上台做薩德老師的示範,他說想要增進自己的催眠能力,這學員看起來很有自信(我感覺是來踢館的,同時也趕快搬板凳,坐等看我老師如何處理這樣的個案)。薩德老師二話不說,就請那學員把他的催眠運用在薩德身上,薩德當個案,讓學員催眠他(直接進入體驗的狀態)。只見那個學員突然有點慌了(其實看得出來是故作鎮定,他心裡應該慌到一個不行),學員還是硬著頭皮幫薩德老師作催眠,用學員所知道的、強硬的下指令方式作催眠,催眠台詞背得很熟。薩德老師好像很享受這被催眠的過程(一種全然接納的狀

態),還在催眠狀態裡指導學員如何做更好(順勢而為的狀態)。學員七零八落地做完催眠,回到舞台上自己的椅子上,一坐下來,整個身體不自覺地抖,手抖、腳抖、聲音抖、全身都在抖,連學員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學員的無意識開始運作了)。我們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這是一種催眠現象,無意識全然甦醒,不受頭腦控制。薩德老師就大發慈悲(慈悲心的狀態),試著幫這學員減緩他的身體顫抖,嘗試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時間,都沒有效果(誘發許多線索細節,只等學員自己串聯起來)。薩德最終用一種最真誠的態度說,「我承認我失敗了,我做不到,我不知道你如何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我不知道你如何讓身體回復正常,我失敗了(失敗/無能的狀態)」。有

趣的是,當薩德老師運用自己的失敗和缺陷,大方地承認自己失敗,這個學員身體就不抖了。就好像學員的無意識完全把薩德老師的話聽進去了,用學員自己的方式停止抖動(學員的無意識串聯所有線索,無意識用自已的方式停止顫抖)。學員自己感到很驚訝,他教導催眠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從來沒見過自己這樣的無意識(治療師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承認自己的無能,這才是王道),以及身體能夠說停就停(頭腦有限,無意識無限)。     我在心裡趕快記下筆記──原來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能,也是一種高深的催眠心法,可以喚醒個案的無意識運作,讓個案自己找到療癒的最有效方法。我受教了。再次看到所謂的催眠治療最高境界,順勢而為。一個世界

級大師在一百多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無能,運用自己的無能來做治療,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書中所提的練習,有些就是運用自己的缺陷來做治療,是異曲同工之妙。短短不到一小時過程裡,看到薩德老師運用自身不同的狀態,切換自如,同時也誘發學員的不同狀態,體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催眠經驗。這是我喜歡上薩德老師課時坐在第一排的原因,不是要讓老師看到我(他知道我眼神經常鎖定他),而是要跟著深刻感受、同頻共振老師的催眠大藝術家狀態(看好戲一定要坐前面)。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     艾瑞克森學派有三個最重要原則:順勢而為、成為經驗式的,以及無限可能性。這本書本身就證明心理治療師的培訓有無限可

能性,薩德老師只是列出六十種方法拋磚引玉,讓我們除了學習卓越的能力之外,還能開發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的成長和演化不斷加速,心理治療學派的潮流每隔十幾年就會改變,近年來更是頻繁改變。一個學派若要屹立不搖,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是關鍵要素。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之所以在這麼多年之後仍然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為人帶來深刻療癒,就是因為順勢而為──順應時代的勢,也順應個人的勢。艾瑞克森曾用一句話總結他的治療,「心理治療不是把理論套到個人身上,而是為個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療癒。」艾瑞克森學派因為順勢而為而走在時代的尖端,將治療師個人的成長提升到最高境界,也因此造就各有專精的療癒大師、催眠大師。

    順勢而為也需要有強大的敏銳度才能做到。薩德老師在書中強調的敏銳度,讓我們學習成為福爾摩斯、成為007詹姆士‧龐德一般的敏銳,這樣才能順勢而為──知道「勢」在哪裡,「勢」是什麼,如何運用」勢」,四兩撥千金的道理。     而提到「經驗式」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每個練習都是經驗式的,讀完書必須要親身體驗這些練習,才會刻印到身體記憶裡,成為自然而然地卓越非凡。幸運的是,薩德老師雖然已經大量減少世界各國的開課(他想要留更多時間給自己,享受人生),他還會每年到中國作治療師培訓(與中國淵源深厚),有興趣體驗大師教導的人,一定要把握原汁原味的學習機會,薩德老師今年已經

七十二歲了,他也是會老的,不會永遠年輕(雖然我私心希望他活到一百多歲,繼續教導)。     在這本書的帶領之下,期待你我都能卓越非凡,享受最精彩的人生。這本書不僅是給專業治療師看,也是給任何有心想要在人生旅途上更上一層樓的人。如果你想要活出無與倫比的暢快人生,此書絕不可錯過。   序言   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在我念大學及研究所的時期,學校要求我收集且研讀數不盡的專業知識。大多數教科書內容我記不得了。我記得一些概念──一些成為臨床心理學博士所必備的基礎概念,這些概念包括同理心、移情作用、治療合作關係以及依附理論。透過我自身經驗,這些概念深深刻印在我腦海

裡。但是,學校裡的老師並不看重經驗和體驗,他們更看重事實和知識。我回顧過去的學校學習,不禁思考,如果生活的經驗成為學校教導的重心和基石的話,那學習過程將會變得多麼豐富有趣。     我記得有一堂課,教授強調體驗學習。教授介紹我們一份心理治療師的論文研究報告,內容是關於人們為什麼想要成為心理治療師:因為治療師可以行使權力,可以愛,可以成為一個烈士,成為一個偷窺狂,或是成為一個聖人。論文作者指出,所有列出的理由意味著治療師都有被壓抑的病態心理。但是我們的教授不這麼認為,他的意圖是經驗式/體驗式(experiential)的,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每個星期,同學們要角色扮演,演出我們想當治療

師的理由,並且誇張角色個性。這個練習是我第一次參與經驗式培訓方法,並體驗到他們對個人成長的幫助。這磨練出我對經驗式學習的愛好。     我深刻記得我們一個同學,珍,她太過投入演出偷窺狂,她經常要換「個案學生」,留不住她的「個案學生」,因為我們都無法忍受她的偷窺傾向。然而,透過這個誇張的演示過程,珍獲得一個難得機會,對自己有深刻體悟。她的頓悟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當誇張地演出角色的時候,那個學生的行為會突然翻轉。約翰,另一個學生,他想當治療師的理由是為了愛,然而在練習過程中他突然變得充滿敵意。教授安排的練習是用來提升經驗式的學習──體驗到我們內心想成為治療師的渴望是什麼,而這些動機是

有幫助的還是有害處的。現在,數十年過去,我對當初那個練習仍然歷歷在目。     好的。我們回到當下。我花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在心理治療和心理教育的最前線奮鬥,我對於經驗體現這個最高指導原則的概念依然保持熱忱。我邀請你與我一同踏上旅程,探索經驗式/體驗式方法。     首先,當你在治療個案時,花些時間畫下你的量身訂做目標。你的計劃是依據研究所的教育而得來嗎?是傳授知識給別人嗎?是教導理論嗎?還是無窮盡的詮釋?你的個案需要的是知識、理論、詮釋,還是生生不息的體驗?     那你跟家人、朋友、同事溝通時又是怎麼樣呢?他們有從知識、理論和詮釋裡獲益良多嗎?溝通這三種東

西是簡單明瞭,直接明確;同時出現的是誘發概念體驗的另一世界。當概念需要被真切體驗,那個溝通的最佳康莊大道是哪一條?     讓我們研究一下概念的世界。我們如何定義一個概念?什麼是事實?事實是由客觀的數據組成;他們是具體的單一實相。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這是一個事實。理解它們,這是一個概念。概念是抽象的,一個想法由許多不同特質建構組合而成。事實是客觀的單位;他們存在於「左大腦」,是意識的部分。概念存在於主觀的宇宙中;他們是一種便利建構,一種相輔相成的元素混合。概念是元素群組,就像纖維肌痛綜合症(fibromyalgia)或是梅尼爾病(Meniere’s),它們有許多症狀,而不是一種具體

疾病。概念是模糊、無定形的,帶有啟發潛力的通用特質,就像是簡化假設,或是統整原則。     我們知道一個事實,我們「直覺體驗」到一個概念。在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哲學家、翻譯家)的說法裡,事實是我與它(I-It)。概念是我與你(I-Thou)。透過強化事件,我們體驗到概念。概念會用一般性的說法描述;他們是「右大腦」,帶有朦朧美感。開放性、自覺性、外向性、一致性和精神性,這些都是概念。希望、堅強、保護、自我覺察,這些也是概念。冷漠、懶惰、沒安全感、自卑,這些也是概念。有些概念是好的,有些概念是壞的。治療師的工作是增強正向概念,修正沒用的、負面的概念。治療師也需要一些方

法,幫助個案體驗好的、積極的、正向的概念。     有一個事實世界,也有一個概念世界。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現實世界,也有一個個人體驗、經驗的主觀世界。科學是用來解釋和組織事實;藝術是用來探索、活化概念。事實改變我們計算事物的方式,將評估的需求降到最低。概念的體現改變我們經驗事物的感受。事實闡明客觀表徵,與外在世界有關;經驗感受是全然主觀,與內心世界有關。事實傳遞訊息;藝術產生深刻體驗。化驗畫作上的顏料成分組成,畫作就被貶低到科學的範圍。藝術就是要站在畢卡索的畫作前,經驗一個屏息呼吸、嘆為觀止的驚艷時刻。邀請你去感受一個驚奇時刻,這是藝術的範疇;解釋那個驚奇,這是科學的任務。藝術總是帶

有朦朧美感,這對於誘發、刺激產生我們想要的效果是必要的。藝術是喚醒感受,而不是告知事實。如果藝術僅僅是告知訊息,那個經驗式的感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地,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朦朧美感情境,我們引導個案形成概念和體驗,讓他們發現「生活原來可以不一樣」。諮商室就是概念的戲院空間,心理治療是一種喚醒深刻體驗感受的應用藝術,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科學。     科學可以被看成是一層層進展的。最底層是物理。在物理的上面是化學,然後是生物學。然後上面是社會科學。相似地,概念的體現也有一層層架構。概念是由彼此互相鏈接的元素所組合建構來的,當中包括了想法、感覺、回憶、感情、感受、行動

、態度、社會情境、習慣和關係模式。就像我們要讓水凝固成冰,需要灌注入能量使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下,概念是透過參考經驗、獨特的體驗情感衝擊、經驗轉換,而結晶焠鍊出來的。這些轉換是在一個重要關係、強化情境裡,透過嚴格考驗、鍛鍊磨練而聚合發生。概念是「狀態」(states)的基石,而「狀態」結晶萃取後成為身分認同。「我知道道德良心標準」,這是一個事實。「我可以成為有良心、有道德的」,這是一個概念。「我擁有良心、道德」,這是一個「狀態」。「我是個有良心、有道德的人」,這是一個身分認同。還有一些額外的切換點我們可以運用,像是,「我將會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承諾。「我想要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動機。

    這本書裡有四個核心主張。第一,概念、「狀態」和身分認同,必須透過經驗而被消化吸收;他們必須被真實感受到。第二,治療師是可以持續獲得「狀態」的提升,促進專業能力。第三,「治療師的狀態」會影響滋養個案,使之產生「好的狀態」。第四,治療師所處的狀態是一個孕育獨一無二的治療方式的領土。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我的精神導師,他是善於誘發「狀態」的催眠治療大師。在人際互動情境裡,艾瑞克森醫師透過體驗來溝通概念,而不去談論事實。事實可以從書本上學習;而「狀態」必須透過親身體驗誘發出來。責任感、創造力、投入參與、連結或是臨在,這些東西無法在照本宣科的教導中習得。當你體驗到一

個笑話,你就會產生幽默感;這是無法從說教式的指導裡獲得的結果。     動力是一種「狀態」。它是透過經驗式/體驗式的方法刺激、啟動、運作的。透過重大感動人心時刻的催化,進而產生經驗轉換。我們無法用計算、演算的方法教導一個人如何產生動力,因為動力是一種朦朧的「狀態」。只有在結果是一種具體的事實時,計算、演算才派得上用場。誘發動力的溝通策略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溝通可以是傳遞訊息或傳達概念。事實和概念是彼此互不相關的個體,各自從不同的管道取得:有個通道是事實的教育,另一個通道是誘發概念和伴隨而來的「狀態」。     概念溝通是我們人類社交/心理進化的

優良傳統的一部分。遠古原始人類所用的原始語言是概念化的,而不是事實。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也是用概念來溝通。概念觸碰到大腦的某個地方,這是關於原始生物早期發展之處;概念觸及大腦的原始層面,我們假設所有不好的心理模式都存在那裡。惱人的問題儲存在大腦的邊緣共振區域,即情感/社交中心。如果問題是儲存在前額皮質,即邏輯理性中心,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一個操作使用手冊就足夠了。然而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必須讓概念溝通生龍活虎般呈現,因此好的「狀態」和身分認同才能被感受到。我們是依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來雕塑大腦的。     歡迎來到概念溝通以及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第二章 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

能力發展的心法(節錄) 讓我舉個例子來闡明一下我的意思,並且讓你看到當今世界上所教導的心理治療(以及其他概念,狀態、身分認同等等),如何從中獲得幫助和精進。 你可以想像你早上起床,有個強烈衝動要成為一個心理治療的個案。當然,你不會是生下來就是個心理治療的病人。你必須花時間準備成為一個病人。那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病人呢?很簡單,你只要開始讓自己想著以下的這些詞句的組合: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從來不會……;我總是……;我應該……;只有……才會……;要是……怎麼辦……;或許……;如果別人……那就好了…… 你可以開始對自己這樣反覆地說:「我無法停止暴飲暴食。」或是,「我永遠不會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或者是,你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總是會遲到。」或是,「我應該多讀點書。」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總是會找到一個普世通用的說法,你可以這樣打擊自己說:「如果我有另一個人生那該有多好。」你可以投射到未來,給自己創造一個擔心:「如果明天我搭的班機在半空中與另一架飛機相撞了,那怎麼辦?」或是,你可以加添一些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性進來:「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或許會好一點。」或許不會?或許?或許?或許。我們總是可以在「或許」之後添加無限可能性。同時,別忘了要責怪別人一下:「如果他/她/他們更敏銳一點就好了,更仁慈一點就好了,更有鬥志些就好了,更熱情點就好了,更講道理些就好了……」等。 刻意地組合以上這些話語,更加

頻繁地使用這些話,很快你就會給自己創造很多限制性的狀態和想法了。繼續這樣做,你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治療個案了。經常練習這些負面狀態,你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負面身分認同,像是「我是一個失敗者」。

依違之間:晏幾道其人其詞的內在辯證

為了解決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作者詹琪名 這樣論述:

「依違」是矛盾,是生命困惑、躊躇的姿態,它飽含著內在心理對不同價值的複雜去取。學者無不對晏幾道《小山詞》如數家珍;但回到詞學的傳統脈絡,抑或專家詞的研究視域下,晏幾道的重要性便相形見絀。故當前對晏幾道其人與其詞的理解也處於這種「矛盾」的狀態。於是本文以詞人的「依違之間」為題,並逐步探索矛盾背後的原因——詞人晏幾道的內在辯證。從詞史脈絡、詞人觀念、與父親晏殊並列的意義、《小山詞》的內在特質逐一檢視。文學的研究方法向來「難言」,本文反思「詞學的研究」,將晏幾道與《小山詞》視為相同重要的「文本」。在詮釋、梳理的過程中賦予文學的意涵,更能理解身為一個複雜之「人」,而非單純「創作者」的晏幾道,和他的二

六首詞作。「詞人」本「背負」著不同於「詩人」身分的意涵,此處嘗試將晏幾道置於以創作者為主體的詞史思考中,除了補充「詞人地位史」視野的詮釋,也有為其翻案的用意。小晏是如何面對傳統詞學的演進?他和詩化與詞化進路的作者們有何關聯?此是第一部分的「依違」討論,也就是晏幾道和外在環境、詞學傳統的互動方式。歷來詮釋者津津樂道小晏相府暮子的身分,晏殊與晏幾道的並列似乎「本應為之」,但其實父子在人格、文學、價值觀上截然不同,「二晏詞」的底層意涵仍有待抽繹。甚至晏幾道對父親的形象抱持著既抗拒也接受的兩難。故此處更形深入,探討晏幾道與父親晏殊的辯證關係。最後,回憶與深情可謂是《小山詞》的主要特徵,也是一切矛盾、

依違的根源。若對這兩項特質有深入的理解,則更能體悟晏幾道特殊的生命樣態。於是見其人如讀其詞;其詞中也蘊含著小晏的精神,兩者互相透顯本文的主題——晏幾道的內在辯證。研究發現,小晏由於性格的歧出,他在當世的存在即是一種「尷尬」。在與士人群體、詞學傳統的互動上都保持著若即若離、不即不離的「依違態度」。他飽受詞人身分所苦,但也樂在其中;與父親晏殊在人格、文學上皆同中有異:同樣具備著高尚的美感品味,卻不樂仕進,甚至遠離士大夫的核心價值,將士人的「自尊、自重」轉入詞體。父子詞作的風格也呈顯著濃淡、深淺、輕重的兩極,裡頭蘊藏著對父親的複雜態度;「回憶」與「深情」是晏幾道的根本特質,「美」的體證是對現世生活的

詛咒,也同時是餘生所依恃的樂園記憶。

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關於簡樸、獨立、自由與靈性,梭羅獻給我們這個世代的心靈筆記

為了解決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作者HenryDavidThoreau 這樣論述:

二十八歲的梭羅 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 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 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的你 是否也聽見了遙遠的鼓聲 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   十八篇關於梭羅與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 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     「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   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   而不是

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   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     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     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     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

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的寶藏。」——梭羅     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     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

自身的靈性。     「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   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   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     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     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

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   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   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   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本書特別引薦・延伸聆賞】     ★THE WALDEN SOUNDSCAPE 華爾登湖・自然聲景地圖★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 Christina Katopodis親自採集、收錄華爾登湖及周邊生態與自然之聲——湖水漲落拍岸、蟲鳴鳥叫、葉梢微風、森林小徑、四季漫步...,輔以梭羅手繪環湖地圖標示聲音對應位置,織就出一幅3D

立體的大自然聲景饗宴,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     本書特於書腰折口介紹此一計畫,附加網頁連結,   引你聲臨其境,聆聽華爾登湖之美     【《湖濱散記》箴言精選】   梭羅是思想者,也是實踐者。   在政治上,他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得.金;   在文學上,他影響了普魯斯特、葉慈、海明威;   在環境生態上,他為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引路;   後人以他為名,成立了華爾登湖項目、森林保護組織⋯⋯     《湖濱散記》被譽為文學、哲學、博物學的永恆經典,暢銷百年持續不墜,   今天,邀請你再次遇見梭羅的思想光芒

:     #華爾登湖   「湖泊是大地上景緻最美、表情也最豐富的容貌,堪稱是大地的眼眸,凝望著湖水的人,自然就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這湖水像林間隱士一樣,長年過著簡樸矜持的生活,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妙的純淨。」     #活著   「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或者神聖的生活的人,一億人中才有一個,唯有清醒才是真正的活著。」     #愛智   「要成為哲學家,不只要有細膩的思想,甚至也不只是開宗立派,更要熱愛智慧,從而按照智慧的教誨,過著一種簡樸、獨立、大度而信任的生活。」     #心靈   「一個人能在高處保持寬宏大度,就不會在低處有所損失。過多的財富

只會買來多餘的東西;心靈之所需,不必花錢去買。」      #自我   「人若能捕獲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更高貴的狩獵。」     #勞動   「當我的鋤頭撞到石頭發出噹的一聲,那音樂在森林間與蒼穹下迴盪,成了我在勞動時的最佳伴奏,也立刻生產出無可估量的作物。在那當下,我鋤的已經不再是豆子,而鋤豆子的人也不再是我。」     #精神生活   「大部份的人,即使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度,只是因為無知與謬誤,為了生活中無謂瑣事與過度粗俗的勞動而鎮日忙碌,卻不能採擷生活中比較精美的果實;他們的手指因為過度勞動變得笨拙且顫抖,無法從事如此細膩的工作。事實上,日復一日,成天勞動之

人,無暇顧及精神生活的完整,無法與他人維持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關係,其勞動的價值也會在市場上貶值。因為沒有時間,讓自己淪為機器。」      #不為物役   「我看到年輕的同鄉,他們最大的不幸就是繼承了農地、房屋、穀倉、牛隻與農耕用具;因為這些東西得來容易,卻揮之不去⋯⋯我曾見過多少可憐的靈魂,被工作重擔壓得幾乎喘不過氣,推著一座七十五呎長、四十呎寬的穀倉,在人生道路上艱苦爬行;他們的牛舍就像奧吉斯國王的牛舍,永遠都清掃不完;還有一百畝的農地要耕種、除草、放牧、植林!」     #物欲   「大部份的人似乎都不曾認真思考過房子的意義,卻認為一定要跟鄰居一樣擁有一棟房子,導致他

們一生過著沒有必要的貧苦日子。這就好像一個人已經穿上裁縫為他量身訂製的任何型式外套,逐漸拋棄了櫚草帽或土撥鼠皮帽,卻還是抱怨日子難過,只是因為他買不起皇冠!」     #簡單   「他的生活愈簡單,宇宙的法則就會以同等的比例減少其複雜性,於是孤獨不再是孤獨,貧窮不再是貧窮,而脆弱也不再是脆弱。」     #遠方   「我們不要擱淺在虛幻的現實裡,何不努力在我們的頭頂搭建一片蔚藍透明天空?」     #從容   「讓我們像大自然一樣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不要像火車一樣,碰到一點小小的堅果或蚊子的翅膀就逸出常軌;讓我們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該起床時就早早起床,從容而不

受干擾地享用一頓早餐吧;讓朋友來去,讓鐘聲迴響,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荒野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的寶藏。」     #野性   「若是少了周圍這些未經開發的森林與草地,我們的村莊生活會是何等的沉悶啊!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偶爾涉水走過鶿鷺與秧雞藏身的沼澤,聽聽田鷸的叫聲,聞一聞沙沙作響的莎草,只有一些更野生、更孤獨的鳥禽會在這裡作巢,水貂則是肚皮貼近地面爬行。在我們認真探索並學習一切的同時,也要求一切都保持神祕與原始,要求大地與海洋永保蠻荒,不受我們的開發與探測,因為它們是無從探測的。」     #大地   「我從未擁有過一畝地

,也從未擁有過一個人和他耕種的土地;耕地應是土地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應是草地和森林,這不僅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通過植被年復一年的生長和腐爛,來為遙遠的將來準備好一份物種模版。」     #豐收   「那豆子結出來的果實,不該由我來收成;他們不也是為了土撥鼠而生長嗎?麥穗不應該只是農民的希望,他的種子或穀物也不是他唯一結的果。如此說來,我們怎麼會歉收呢?即使是雜草豐收,他們的種子不也是鳥類的穀倉嗎?」     #自然   「天才剛亮,大自然裡的所有生物也剛甦醒,她那平靜而滿足的臉龐在大窗戶外看著我,她的唇邊沒有任何問題。醒過來看到大自然與天光,就覺得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大地的積雪仍深,間或點綴著幾株幼松,我房屋所在的那個山坡似乎在說:向前走吧!大自然沒有提出任何疑問,也不曾答覆人類提出的任何問題;她老早就下定了決心。『噢,王子啊,我們的眼睛以仰慕之情凝望宇宙,並將美妙而變化多端的景觀傳達到我的靈魂。夜幕無疑掩蔽了萬物的一部份光輝,但是白晝來臨,向我們揭示這偉大的作品,甚至從大地延伸至廣袤的蒼穹。』」   本書特色     ★ 全新中譯本,以精鍊當代語感貼近大師心靈   ★ 搭配珍貴攝影、聲景地圖,打開立體有聲的閱讀體驗    ★ 與《聖經》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   ★ 《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

」   ★ 於美國文學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   暖心推薦     廖偉棠 作家・詩人・攝影家|導讀     范欽慧 教育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推薦   時代好評     《湖濱散記》內容豐厚、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哈丁Walter Hardin     這本書的成就,超越美國的任何一本書。 ——羅伯特・佛羅斯特(美國知名詩人)     美國文學中最無可爭議的傳世作品,百年來長銷不墜的心靈聖經,超凡入聖的好書。——喬治艾

略特・英國著名作家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密集地湧現了幾部文學經典,如霍桑、惠特曼、愛默生、麥爾維爾。在這些作品當中,以梭羅的《湖濱散記》對美國的思想與文學貢獻最大。——約翰・厄普代克・美國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遠方,來了一位詩人。他傳遞了神祗的聲音,這聲音裡包裹著絢麗多姿的自然之美。——德國哲學家、詩人荷爾德林     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深知大自然的祕密與天才;這種知識的綜合,沒有一個人比他更廣大更嚴正。因為他毫不尊敬任何人任何團體的意見,而只向真理本身致敬。 ——愛默生・美國文學家、思想家       梭羅此書像一記當頭棒喝,質問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文

明」是如何成為我們生命的桎梏的,而我們的「世界觀」又是何時背棄了世界本身?——廖偉棠・作家/詩人/攝影家・導讀

論曹操與陳宮京劇劇目中戲劇行動及性格統一率

為了解決美若康透明月拋的問題,作者鍾謦宇 這樣論述:

論曹操與陳宮京劇劇目中戲劇行動及性格統一率摘要本文主旨是研討歷史人物曹操與陳宮在文藝創作中的行動事件與人物性格的統一。在方法上依據亞里斯多德《創作學》(Poetics)中創作真實的理論體系。分析主要研究對象為歷史文獻、小說、京劇。即由《三國志》、《三國志注》、《三國志通俗演藝》、《捉放曹》、《戰濮陽》、《白門樓》等創作品中研討這二位人物在創作中的行動事件與人物性格的統一。最後以李寶春改編《曹操與陳宮》作為本文主旨戲劇行動到人物性格的統一。在處理歷史文獻、小說及京劇劇目上,以文本分析法釐清在不同文本中提供哪些行動事件及塑造何種人物性格。希冀以此研究方法,為將來的創作及研究提供新觀點。不是為了推

翻或否定任一文本的存在,而是思考在既有的文本中創作一種新的可能。關鍵字:三國志;三國志通俗演義;曹操;陳宮;創作學;戲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