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OMIYASUYOKO寫的 人狐一家親 4 神祕森林驚魂夜 和趙柏田的 莓苔上的月光:二十世紀南方文人生活側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夏春祥所指導 黃龍興的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2019),提出翁立友結婚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獄中日記、症候式閱讀、微觀史學、公共展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許老雍、林明德所指導 蔡啓仲的 拱樂社歌仔戲劇本中反映的女性形象與臺灣社會 (2018),提出因為有 拱樂社、劇本、劇情、女性形象、臺灣社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翁立友結婚照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翁立友結婚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狐一家親 4 神祕森林驚魂夜

為了解決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作者TOMIYASUYOKO 這樣論述:

封閉的森林、詭異的魔怪傳說,那一晚,時光凍結,奇妙的故事發生了!   某年夏天,信田一參加了兒童會舉辦的「夏季野外教學」。進行試膽遊戲時,阿一單槍匹馬進入森林,身旁不時出現幽靈男孩和他對話,前一晚聽說的無臉怪故事,加上關於森林的許多鬼怪傳說,讓他步步驚魂,猛打寒顫。   此時,阿一在森林裡巧遇的小女孩阿幸,又因阿幸的哥哥夜叉丸闖禍,讓他們三人一起捲入遠久的古老傳說裡。   突然,他們被囚禁在時間靜止的時空裡,接著出現可怕的女人頭、巨蟒身鬼怪……她就是無臉怪嗎?還會有什麼可怕的事件降臨?   這是孩子爸媽第一次相遇的故事呢!小結、小匠和小萌看著媽媽手裡拿著結婚照片,甜蜜地回憶著……   登場

人物介紹   信田結(小結):有人類爸爸與狐狸媽媽血脈的信田家長女。從狐狸一族那裡繼承了可以聽到風之語的能力「順風耳」,不管是氣味、聲音,或是氣息,她都可以從風的話語中聽到。   信田匠(小匠):小結的弟弟,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擁有可以看穿過去與未來的「時光眼」,但是還沒辦法將這個能力運用自如,因此而不知所措。   信田萌(小萌):最小的么女,三歲。可以聽見人類以外的生物所說的話,不過這究竟是否為狐狸一族的能力,大家都搞不清楚。   信田幸(媽媽):總是以人類的模樣出現,但其實是狐狸。是個一邊處理任性妄為又棘手的狐狸親戚,一邊整理家務的可靠媽媽。   信田一(爸爸):信田家中唯一的普通人,是個植

物學的老師。在知道媽媽的真面目是狐狸的情況下結婚。打從心底愛著家人,狐狸親戚是他頭痛的根源。   夜叉丸(夜叉丸舅舅):小結的舅舅。連狐狸一族都不知道怎麼對付他,是個來無影去無蹤的人。很會為信田家帶來麻煩事,讓大家都很傷腦筋。 系列書特色   ◎ 富安陽子是著名日本兒童文學作家,作品藉由古老日本傳說反映現代社會現象的省思。在他筆下的主人翁充滿著對於困境、冒險不斷克服的勇氣和智慧。   ◎ 本系列以「人狐傳說」作為架構,每集皆加入各種童話與日本鄉野傳奇元素,敘述風格如同宮崎駿動畫電影,帶有獨特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各個角色性格鮮明,情節中富有理念。   ◎ 故事中的信田家三姊弟皆有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

,及不同於常人的困擾,讀者跟著主角的腳步,經歷不凡的冒險。手足親情的互助表現,有助於孩子和同儕的友愛表現。   ◎ 內頁附有精美插圖,故事中的每個角色栩栩如生地躍然於紙上,讓腦海中對角色的想像更加認同。 得獎紀錄   ★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圖書  ★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作者簡介 富安陽子 (TOMIYASU YOKO)   1959年於東京出生。和光大學人文學部畢業。日本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擅長以山姥和妖怪等日本傳說作為架構。以《麻櫟樹林的熱鬧山莊》獲頒日本兒童文學協會新人獎、小學館文學獎;以〈小蕪菁公主〉系列作品獲頒新美南吉兒童文學獎;以《通往天空的神話》獲頒產經兒童

出版文化獎。以《山姥山的魔》獲選IBBY Honor List 2002年優良文學作品。著有七十多本兒童小說。 繪者簡介 大庭賢哉 (OBA KENYA)   1970年於神奈川縣出生。插畫家。除了從事雜誌插畫等工作外,並於個人官方網站發表插畫作品。刊載於雜誌的漫畫作品有『麗莎的左手』。   個人網站:homepage3.nifty.com/tkotrxtiny/ 譯者簡介 林欣儀   翻譯領域自生活延伸至機械專業,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譯有《思考不關機》、《業務員要像算命師》、《0.5秒挑中你》、《站著開會比坐著好》、《這樣思考,才有創意》等書。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為了解決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作者黃龍興 這樣論述:

這是一份試圖闡述與釐清轉型正義的論文寫作,研究的期待看向未來,但探索的對象則包含過往與現在。受到微觀史學的啟發,政治受難者個人的獄中日記是作者據以理解白色恐怖時期與考察現在記憶的檔案依據;同時也是作者運用症候式閱讀的起點,更是作者對於今日各種人權活動策展與過往事件公共展演的關鍵基礎。論文重新檢視與反思在軍事戒嚴體制下,特別在1960末到1970年末,中國國民黨政府持續推行政治、社會與文化各面向的改造運動,訂定日常生活規範,並由憲警人員執行取締與糾正工作,給予人民全面監控的權力展現,共匪∕匪諜成為當時「想像中」的異己與他者。而在情治單位綿密地情蒐與偵防下,等待辨識的個體如何進行抗爭?論文為回應

上述問題,探討政治受難者陳中統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何會被逮捕、監禁?在獄中他又為何∕如何反抗?成為我們考察、檢視的具體案例。整個研究著重個別的與具體的事實,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眾的宏觀過程,而將獄中日記做為一種再現/見證白色恐怖歷史的檔案,重新建構政治受難者的歷史記憶。而如何在今日敘述過往事件與經歷的理論議題,與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開展活動策展的實踐困惑等,也在探索過程中被觸及。結論指出〈陳中統獄中日記〉的具體意義有四:一、刻畫政治受難者在獄中的反抗、妥協、堅持、怒吼與喜悅,揭示生命力的具體面貌;二、記錄臺灣在國際地位的變化,關心國家未來的命運;三、揭露監獄管理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審慎

無情的身體治理技術;四、描繪管理者欠缺同理心與建構自我圖像的各種情境。這些探討都難以在官方檔案中獲得與瞭解,也是本論文在轉化檔案認識、引入理論詞彙討論後的積極意義。

莓苔上的月光:二十世紀南方文人生活側影

為了解決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作者趙柏田 這樣論述:

  本書以近乎講故事的方式,語調低沉、節奏平緩地講述了十餘位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生命中許多富有包孕性的時刻。作者以日常生活的視角重新書寫這些人物,其特有的小說筆法更為一個陰暗而又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找到了它的疆界和隱形的輪廓;勾勒出一幅讓我們品嚐到南方氣味、體會到歷史血肉的側影。 本書特色   以敘述日常生活的方式,講述十餘位南方文人的其人其事。勾勒出文人的秉性、愛恨,有別於以僵硬筆調述寫的史觀。 作者簡介 趙柏田   中國知名作家,人文學者。1969年生於浙江餘姚。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十餘年,主要涉足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研究、近代口岸城市現代性研究、日常視野中的現代知識份子研究等。著有《岩中花樹》、《時

光無涯》、《雙重火焰》、《赫德的情人》、《明朝四季》、《萬鏡樓》等十餘種。 序一∕敬文東序二∕柯平 新月的餘燼詩人邵洵美的一生 1、華麗家族2、希臘鼻子3、新月,新月4、異域美人5、「老娘舅」在難中6、奶油老虎與兩點聲明7、去往神仙的宮殿附記:餘燼的餘燼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流水十年沈從文一九二二~一九三一 1、苦悶的北京城2、三人行3、「鄉下人,喝杯甜酒吧」4、上海恩怨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鋒面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1、父親的船2、變化年代中的家族史3、新文化的怒潮4、大學風暴5、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革命者應麟德一九二三年的經濟生活應修人短暫一生中的一個切片 1、

玩笑2、一個文藝青年一九二三年的行狀3、上溯一年4、金錢傳5、丁九的死附記一:廢名的話附記二:一個冷酷的人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一、一個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生活二、青年趙平復的愛情生活附記:柔弱與堅硬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紅色少年殷夫的親情與愛情 1、紅色戀人之少年2、多餘的話3、一本家世的流水帳4、親情地獄,溫情羅網5、少年血附記一:兄弟附記二:何其不堪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舞,舞,舞穆時英一生中的十一個詞 1、模仿2、香港3、舞廳4、尤物5、女體6、狐步舞7、南北極8、劉(口內)鷗9、穆妹妹10、慈溪11、檔案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生如夏花民國

女子蘇青 1、大屋裡的女孩2、一個新女性的婚姻生活3、十二姻緣空色相4、單身女子公寓5、不穿旗袍的日子附記一:現世中過活附記二:胡蘭成說蘇青附記三:柔弱的心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書生有病陳布雷的悲劇人生 1、金陵王氣黯然收2、一根假辮子3、人生斷崖4、文章與病與經濟之關係(上)5、文章與病與經濟之關係(下)6、父女殊途同歸附記一:被背叛的絕筆附記二:「葬在黑暗裡」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死在繭中翁文灝的晚年 內篇1、非墨磨人人磨人2、一隻忍受著鞭打的陀螺3、去道天涼好個秋4、死於憂患外篇1、一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2、被一場車禍改變的人生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說寂寞,誰最寂寞

徐訏在一九五○年後 一、《鬼戀》裡的黑衣女子二、上海情愛故事三、都市裡的遊魂四、滿抽屜的寂寞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愛國者之血被碾碎的巴人 1、一份刪節的自傳2、血的神話的建立和潰敗3、瘋癲:受難的一種形式4、進入歷史的寫作5、生命最後居留的小屋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百年約園張壽鏞的傳奇一生 1、消失的石榴樹2、「茫茫三十年,不堪回首顧」3、日月光華4、當書癡遭遇戰爭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法官和他的另一個角色關於吳經熊的一樁公案 1、一腳踩上了一個好時代?2、一個理想主義者與一個經驗主義者的通信3、從「約翰.吳」到「若望.吳」4、一個天主教徒的安魂之所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參考徵引文獻原版後記增訂版跋

序 敬文東   《莓苔上的月光:日常視野中的南方文人》以近乎於講故事的方式,語調低沉、節奏平緩地講述了十四個南方文人生命中許多個富有包孕性的時刻。它是一部二○世紀南方文人的微型生活史。書中寫到的有些人至今還大名鼎鼎(比如沈從文、陳布雷),有的人則在我們這個愈來愈浮躁、越來越充滿語言縱欲術的時代差不多快被徹底遺忘了(比如邵洵美、應修人)。   即便是那些至今還大名鼎鼎的人,我們對他們的瞭解也幾乎全部來自道聽塗說,而那些怪模怪樣的道聽塗說差不多都來自於過往的歷史教科書上幾條乾巴巴的、社論性的評介。我們從中看不到他們的血肉,體察不到他們的心跳,感受不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因為我們習見的歷史向來都是「大

歷史」。歷史的「宏大敘事」在操作技術上是粗線條的,在操作綱領上是總結式和倫理化的,在能否進入歷史之公墓的錄取標準上是捨小取大的。總而言之,它既抽象,又以故意的刪除為癖好。《莓苔上的月光》打破了這些清規戒律,或者說,它打心眼地瞧不起這些清規戒律;它讓我們觸摸到了十四位南方文人的生活內裡,因為它是一部「小歷史」,正如它的作者趙柏田先生在書中所說:「我相信真實的歷史就潛行在這些細枝末節裡。」的確,小歷史的材料是從夾縫中得來的,它的方法是收集事情的剪影,但它的目的是盡可能利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進不了大歷史的邊角廢料,為一個陰暗而又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找到它的側影、它的疆界、它的隱形輪廓,所以它的指向卻是歷

史整體的龐大與神秘。   書中寫到的十四個人,邵洵美、蔣夢麟、陳布雷、翁文灝、沈從文、巴人、蘇青、穆時英、柔石、殷夫、應修人、張壽鏞、吳經熊、徐訏,正好構成了這部小歷史意欲完成的目標的最好解剖標本。乾巴巴的大歷史教科書隱隱約約告訴過我們,他們都不是大人物,他們都是南方文人,他們都處在一個激劇動盪的歲月,他們都有文人的共同特點:軟弱,多愁善感,唯美,時而激進時而頹廢,時而熱血沸騰時而萬念俱焚,就像他們陰霾、多雨、潮濕的南方。他們以文人的身份行走在寧波、湘西、上海、北京甚至美國和歐洲,在那個動盪的年月,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分有了那個時代應該具備的內容。在小歷史眼中,他們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全息

圖;而將全息圖破譯出來,正是小歷史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小歷史能否成立的命脈之所在。   趙柏田在《莓苔上的月光》一書中堪稱完好地實施了這一昂貴而又合乎人情的理念。為了對大歷史的暗中對抗顯得更有力道,他在對許多人的敘述中不惜採用小說筆法;我們看得很清楚,小說筆法在這裡正好構成了破譯全息圖的最佳方式之一──何況那些充滿過多歧義、充滿了太多曖昧和晦澀特性的包孕性時刻,正需要小說筆法才能得到較為詳盡地呈現。在趙柏田偶爾無不虛構的敘述中,一個動盪的大時代曾經長期被大歷史忽略、被大歷史遺忘的側影出現了──這幅側影十分重要,因為它讓我們真正地、有血有肉地看見了一個大時代的邊際。有了這幅側影,意味著我們有了一幅

地圖:那是關於一個時代的地圖。這幅地圖不僅給出了被大歷史遺忘的時代的邊界,也重新搜集了過往的、孤苦無告的事件的細節,從而讓邊界有了淡淡的光暈,就像我們在宣紙上看到的月亮周邊的那些光暈。正是這些光暈充分顯示了大歷史的偏見和無聊,因為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光暈,一件事物究竟會是一副什麼樣子,一個人最後會不會是乾癟的。   我們大致上願意相信,歷史或許確實是一些梟雄級別的人物在歪打正著中設計出來的,但大歷史只願意總結歷史被設計出來所遵從的規律,歪打正著的特性在大歷史的總結中被消除了,並代之以必然性。大歷史不屑於承認支撐歷史存在的那些凡人、那些些微小事的意義與價值。於是我們看到了,大歷史給出的歷史疆域是直

線式的,是整齊化一的,明晰得有如沒有紛爭的國境線。它排除了時代邊界本應具有的光暈,而光暈意味著:歷史並不是清晰的,事件和事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大歷史所抽象的那樣,完全被同一個革命目標所聯結。光暈同時還意味著,必須把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重新喚起,因為正是生活中的那些單個的人,構成了光暈得以存在的建築材料,儘管那些單個的人不是大人物,可即使是梟雄級別的人,他們在設計歷史時的歪打正著也正是他們渺小的象徵,也應該構成時代之光暈的一部分。   文字技藝十分高超的趙柏田在領會了小歷史就是個人生活史這一精湛含義後,和小說筆法相搭配的,是他特有的江南語調──這或許是因為他是個寧波人。在《莓苔上的月光》中,江南

語調顯然是非社論化的、非道德化的、非板正和非中庸的。和江南的地貌、氣候相一致,江南語調輕柔、溫婉、在頹廢中現出溫情,滋長出對筆下人物的充分理解,並為光暈的最後成型提供了方便。因為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的搭配,使趙柏田沒有機會放過任何一個人物身上的任何一個有用的生活細節,更沒有機會讓全息圖中應該包納的任何一條資訊遺漏出去。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最終使得一個時代的地圖充滿了陰霾之氣,充滿了悲劇、頹廢與憂傷相雜呈的調子。   但千萬不要以為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是《莓苔上的月光》的全部,恰恰相反,它們不過是解剖工具,而工具的天職,就是必須以它面對的目標為圭臬;目標的戒律,則是必須以解剖材料提

供的資訊為準繩。趙柏田在完成這種名之為「碎影」的小歷史的過程中,處處以史實為依據,讓那些曾經在歷史教科書裡無限乾巴的事情與生活,馬上鮮活起來。他筆下的人物,都戴著他們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時代特徵來到了我們跟前。他們由此成了我們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這些活人,對那些乾巴巴的歷史規律沒有興趣;我們更願意對那些不清晰的東西懷有好感,因為不清晰就意味著神秘,意味著可能性。   過往的人、物、事曾經遵循過哪些被虛構出來的歷史規律,是不重要的,哪怕它叫必然性或者歷史的車輪;歷史寫作的目的是要讓過往的人、物、事重新活過來。但太多的歷史寫作與此剛好相反:它讓過往的人、物、事再次死去。滑稽的是,它又是以指

名道姓的隆重方式讓它們死去的,活像一個蓄謀已久的儀式。這就是說,它點了張三的名,張三馬上就會咽氣。因為在它那裡,張三不過是論證歷史規律之存在的木乃伊,張三究竟如何走完他或坎坷或順當的旅途則是毫無意義的。《莓苔上的月光》之所以要使用不入「大歷史」法眼的小說筆法與江南語調,就是因為它想從側面偷襲大歷史的命門。我認為它的偷襲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可能是這部從日常生活的基石上構建的小歷史實在太「小」了,所以並沒有出現我們期望中出現的景象:「大歷史」捂著自己的要穴痛得滿地打滾。 從照片來看,邵洵美的臉相有點像時下電視晚會上經常出現的一個長得很帥專唱主旋律歌曲的歌星,一副很討女人喜歡的臉型。最引人

注目的特徵是他高挺的鼻子。從同時代人所有的記述來看,這個富家公子顯然也是個美男子。「面白鼻高,希臘典型的美男子」──一文學史家趙景深這樣記載道。而他對自己的「希臘鼻子」也一直很引以為驕傲。一個相士曾這樣說他的鼻子,「準頭豐滿,金甲齊完」;照相士的說法,人的五官中,鼻主財星,邵在四十一歲到五十歲之間將會有大財運。在他結婚前的一幅自畫像上,鼻子奇怪地成為了畫面的中心──顯然在臆想中他把鼻子的尺寸放大了許多──他還在畫的右下角加蓋了一枚私章,內容是一匹馬、他的出生日還有他的一個英文名Sinmay。邵洵美是坐「雨果‧斯汀絲」號郵輪赴歐洲的,因為隨身帶了一架老古董般的牛門牌相機,每到一處都拍些人物和風景

,寄給他在國內的未婚妻。有一張是在龐貝古城的廢墟上,他戴著一頂鴨舌帽,像個站在街角陰影處的小開。還有一張在但丁雕像下的留影,矯情地拿著一本詩集,照片有背面有一行字:「民國十四年手持Paradiss 在Dante像旁攝」。當他考進劍橋的依曼紐學院,立馬寄給他的「茶姐」的是他在學院教室旁的一幀立照。「穿著英式的高級西服,雙手交叉在腹前,很有紳士風度。」 (盛佩玉,《盛氏家族‧邵洵美與我》,人民文學出版社二○○四年,頁六一)半個世紀後,垂老的盛佩玉還能清楚地憶起他當時照片上春風得意的模樣。當他暑期來到巴黎,寄給她的是同住在拉丁區的幾個畫家朋友為他畫的半身素描像。一張是徐悲鴻畫的,一張是張道藩畫的。作

為友誼的紀念,他很喜歡這兩張畫,說以後打算印出來貼在書的封面上。歐遊到了第四個年頭,邵公子像享利‧詹姆斯筆下那個可笑的信使一樣不思家國。異邦頹廢的空氣最適於他慵懶的天性,酒、咖啡、枝形吊燈下的閒談這些於生活並非必須的東西,使生活顯得愈其的可愛,何況還有一幫過從甚密的狗友(他們那個鬆散的組織叫「天狗會」),徐悲鴻、徐志摩、謝壽康、劉海粟、張道藩這些日後在現代中國聲名赫赫的人物。據說在「天狗會」中他和謝壽康、徐悲鴻、張道藩結拜了兄弟,謝是老大,徐是老二,張是老三,邵居末位。然而到了冬天,父親的一封家書把他召回了上海。邵恆在信中描繪了不久前家中的一場大火(這把火燒掉了他留學歐洲的唯一的經濟來源),和

大火後分家的風波,沒有說出的一層意思是他應該撐起門楣了。這樣,他僅差一年沒有得到劍橋的學位證書回到了上海。有什麼最能拴住一個男人的心?還沒等他回來,一場盛大的婚禮就在等著他了。邵、盛兩家的長輩在他還在歸國的輪渡上時就謀劃了婚禮的種種細節。十二月的一天,婚禮在上海路的大光明舞廳開辦,主婚的是新郎的父親邵恆和新娘的四叔父盛恩頤,擔任婚禮司儀的則是有名的震旦大學校長馬相伯。考慮到邵盛兩家的聲望,又考慮到新郎是來自劍橋的文學士,整個儀式是不中不西,新舊合壁的,這邊領了聖餐、脫了西式禮服,馬上又換上了中式的袍子馬褂、鳳冠霞帔,用老式禮節向長輩們一個個的磕頭。他們的結婚照上了最新一期的《上海畫報》封面,底

下還有一行說明文字:留英文學家邵洵美君與盛四公子侄女盛佩玉新婚儷影。那上面,新娘的眼圈是紅腫的。

拱樂社歌仔戲劇本中反映的女性形象與臺灣社會

為了解決翁立友結婚照的問題,作者蔡啓仲 這樣論述:

拱樂社歌仔戲劇團1946年成立於雲林麥寮拱範宮,創辦人陳澄三開創歌仔戲劇本寫作轟動全台,拱樂社王國橫跨民國三、四、五十年代,寫下內台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寫歌仔戲劇本、錄音團等的輝煌歷史。本論文從劇本的角度研究拱樂社,茲以傳藝中心出版的《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為底本,研究劇本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形象與臺灣社會。首先,找出與旦角相關的「劇情」,並且將八十六齣劇本中與旦角相關的劇情逐條列出分析比較。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藉由劇本劇情探索人生樣貌,當時臺灣社會的人生樣貌被反映在劇本中,拱樂社善加利用當時社會情況入劇,以吸引觀眾群,藉此研究論文主題。 「旦角女性形象」具有「教

化」、「勸諭」的作用,影響「當時女性形象」,因此,歸納出十三個代表當時女性的女性形象,並且概括成三類女性形象,分別是:正面形象、堅強悲憫形象、平順形象等。這些女性形象,也反映了「當時臺灣社會」的型態矛盾情況,也反映了婚姻現實情況,更反映出人心渴望在平順中追求團圓圓滿的美感,在平順中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