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美華寫的 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和貝鳶業如的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聖嬰與反聖嬰現象@ 蚊子之家 - 痞客邦也說明:聖嬰現象 「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no, 英文翻譯為Christ Child, 意為上帝之子。 此詞乃南美秘魯漁民用以 ... 那麼聖嬰現象和溫室效應之間到底有沒有. 關係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陳郁蕙所指導 張起良的 氣候變遷對台灣草莓產業之影響 (2019),提出聖嬰現象溫室效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草莓、農業設施、氣候變遷、智慧農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楊芳瑩所指導 Tu, Chen-Chia的 以眼球追蹤法分析高中地球科學圖像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以全球氣候變遷主題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閱讀歷程、圖文閱讀、高中教科書、眼球追蹤的重點而找出了 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球天氣極端今年聖嬰現象恐史上最強 - Tvbs新聞則補充:太平洋又有颱風形成,根據專家的預測,今年恐怕還會有不少,主要是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美國氣象專家表示,今年的聖嬰現象和1997年史上最強的聖嬰現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聖嬰現象溫室效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為了解決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作者李美華 這樣論述: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   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   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   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   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險溝通和常態科學傳播的責任。   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關注媒體再現與產製人為氣候變遷議題過程與效應的研究成果,透過橫斷與縱貫研究,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從新聞守門人、消

息來源、媒介框架、議題設定、風險溝通、危機傳播等理論架構及研究取徑,探討傳統報業媒體與新媒體之再現、產製,以及傳播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的樣貌及效益。   期盼在當下與未來,聯合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界與媒體組織都能更有效地整合、宣傳、教育,以及告知全球公眾關於氣候變遷風險危機的資訊。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危機,人人都必須警醒,都必須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因為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 本書特色   1. 集結作者於氣候變遷傳播領域的學術文章,引用資料充實,有益學術參考。   2. 從風險傳播的角度分析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之氣候變遷報導,呈現多元媒體的架構與傳播意義。   3. 透過本書之研究

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媒體如何進行風險傳播,提升媒體識讀力。 作者簡介 李美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學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訪問學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資訊與媒體研究學院(Faculty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 Western Univers

ity, Canada)訪問學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主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執行秘書,以及《全球客家研究》副執行編輯、《新聞學研究》書評書介主編。 自序 序章  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中外報業媒體篇 第一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內容分析(2003年至2008年) 第二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再現與產製 第三章 台灣報業媒體網路平台的氣候變遷風險傳播(2009年至2016年) 第四章 國外新聞媒體:全球暖化懷疑論/否定說 新興網路與社群媒體篇 第五章 網路科普平台:氣候變遷議題的產製與傳播 第六章 臉

書粉專:氣候變遷風險論述 第七章 YouTube:氣候變遷風險的文本敘事 第八章 後記與結論 參考書目   導論 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摘錄)   「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又稱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是本世紀全球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風險議題,其牽涉層面包括生物、環境、地理、醫學、政治(策)、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科學、哲學及倫理領域,也是本世紀全球公眾討論及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註1)傳播媒體在使用「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這兩個名詞時並不會特別加以區分,但比較傾向使用「全球暖化」,而科學家及政策社群則多使用「氣候變遷」,值得注意的

是,國際政策社群對於氣候變遷的定義並不相同。(註2)   多數民眾獲得有關氣候變遷風險的科學知識來自傳播媒體,並以新聞報導作為最主要的科學資訊來源。在媒體產製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報導過程中,受社會結構、政治及社會行動者的影響深遠。根據媒體社會學(Media Sociology)、新聞社會學(Sociology of Journalism)理論,傳播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representation)及產製(production)與新聞守門人(gatekeeper)、媒體社會次系統、媒介框架(frame)、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以及消息來源等影響因素密切相關。  

 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守門人把關資訊品質,使其最終成為「新聞」。而守門人的新聞價值與社經背景必定影響新聞選擇與產製。學者將新聞守門人研究分為:個人、傳播常規、組織、機構、社會等五個層面。(註3)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當中的一個次系統,影響其運作的其他次系統包括生產次系統、運銷次系統、閱聽人、廣告商、廠商、政府管制機構、自願性團體及立法機構。在發生人為、天然災害、社會變革與衝突時,傳播媒體會成為民眾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此時新聞媒體傳播的巨大影響力將更加突顯,且個人、團體、組織及社會系統對於傳播媒體的依賴程度亦會加深加劇。(註4)除了消息來源,媒體再現與建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過程,亦受到媒介(組織)框架與個

人(成員)框架的影響。(註5)此外,機構化(institutionalized) 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的商業基礎(financial base)、消息來源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等三元素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與產製亦有長足影響。(註6)   事實上,我們所認知與理解的社會真實多是媒體所再現與建構的媒介真實。媒體藉由守門過程,以選擇、重組、排除及改寫等方式再現社會真實。以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為例,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社群媒體扮演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的關鍵角色,重要功能包括溝通、政治、資訊、協助、情感療癒及維護社群意識。(註7)由於民眾理解氣候變遷的科普知識主

要來自媒體,大眾媒體須將科學資訊轉化為公眾理解的語言、文本及影像,傳遞給地理及文化相異的公眾接近使用。網路社群與普羅大眾亦可透過接近使用網站、社群媒體、串流媒體、行動媒體等各類新興媒體科技(emerging media technologies),增進對於氣候變遷科普知識的理解,或進行人際串聯,以進一步訴諸實踐;亦可透過互動媒體科技,針對政府因應氣候風險與危機管理的政策與作法提出評論。綜觀全球各地環境組織的社群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管理與危機傳播多能發揮極大作用,此現象相當值得探究。   從傳播效果的理論視角觀察,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中外研究文獻多使用媒介框架(media framing)

與議題設定作為理論架構。除了探討傳統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設定功能,亦探討新舊媒體之間的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相關研究文獻亦試圖瞭解不同媒介框架策略對於來源屬性不同的閱聽人之影響效應,或探討增進公眾理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有效媒介框架,以及提高閱聽人採取氣候行動的框架效能。值得注意的是,長久以來位於世界系統中心的西方主流傳播媒體,持續扮演主導與設定全球各地氣候變遷風險議題框架與論述建構的角色。   全球在21 世紀初進入Web 2.0 時代,互動媒體科技與新興媒體平台迅速發展,這些新興媒體科技具備互動性、常駐性、易蒐尋、更新速度快、超連結、延伸閱讀的科技能供性(affordance),能夠提升氣

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溝通對話及行動參與。時至今日,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紀錄片)與新興媒體科技(網站平台、社群媒體、串流影音媒體、行動媒體)共同產製媒介框架與敘事,並且設定、再現、建構及詮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這些具備不同科技能供性的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新興媒體科技,均扮演為人類守望環境、聯繫與警示,以及說服人類改變既有認知、態度與行為的風險傳播關鍵角色。在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的今日,全體人類已逐漸覺知地球母親(Mother Earth)對於人類行為的反撲,因應與解決氣候風險與暖化危機,人類沒有躊躇悲觀的權利,時間上也已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探討媒體再

現、建構與產製氣候變遷議題時,不能忽略影響議題走向最深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及其歷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聯合國是當今世界主權國家之間最重要的聯繫橋梁與對話平台組織。1992 年,世界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會,擬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後於1995 年3 月28 日到4 月7 日在德國柏林召開UNFCCC 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1),其後於1997 年頒布《京都議定書》(The Kyoto Protocol),揭開聯合國主導氣候變遷與全球暖

化議題之全球各國協商與風險溝通的序幕。2009 年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15 次締約方會議(COP15/CMP5)中,各國積極討論《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後的新協定,後於2015 年的第21 次締約方會議(COP21/CMP11)達成《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並於2016 年11 月4 日正式生效。《巴黎氣候協定》決議各國致力在2030 年以前達成限制全球升溫攝氏1.5 度為目標,並在2050 年以前達成全球全面淘汰燃煤發電的訴求。   檢視聯合國主導世界各國共同減碳抗暖化的重要協定有二,即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及201

6 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在全球各界普遍認為氣候變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同時,全球暖化懷疑論與氣候變遷否定說亦甚囂塵上。以全球整體排碳量數一數二的美國為例,民主黨的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8 年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共和黨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於2001 年上任不久後即宣布退出。民主黨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於2016 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 年上任後不久也宣布退出。顯見美國長久以來兩黨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歷史共業,是造成全

球暖化支持論者與懷疑/否定論者之間意識形態相持不下的主因。反觀台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媒體報導多取材或應和西方主流媒體主張的「人為氣候變遷」論述立場,氣候變遷懷疑論則是在非主流的新興媒體上較常出現。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書集結筆者2010 年至2020 年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各章研究主題聚焦在人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理論架構分別為:   第一章:消息來源、新聞守門人   第二章:媒介框架、新聞產製   第三章:風險溝通、社會建構論   第四章:媒介框架、論述分析   第五章:消息來源、媒介框架   第六章:議題設定、論述分析   第七章:風險溝通、敘事理論   全書各章

採用歷時性縱貫研究與共時性橫斷研究方法蒐集資料,並透過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論述分析、敘事分析及深度訪談等量化、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國內外媒體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溝通,以下綜合學者見解,分述本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完整內容請見《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序章《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註1. Jensen, K. B. (2010). Media Convergence. The Three Degrees of Network, Mass,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8.

  註2. Whitmarsh, L. (2009). What’s in a nam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8, 401-420.   註3.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註4.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J.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註5.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註6.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ies and the limits of media-cen

trism. In Ferguson, M.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pp. 61-83). London, Sage.   註7. Macias, W., Hilyard, K., & Freimuth, V. (2009). Blog functions as risk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during Hurricane Katrina.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5, 1-31.

聖嬰現象溫室效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5年是全球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然而在2016年的第一個月,受到寒流的襲擊,世界各地紛紛創下最低溫,極端氣候正一步一步地吞噬著地球。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https://goo.gl/KTbczv

氣候變遷對台灣草莓產業之影響

為了解決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作者張起良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是近年科學界最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人類各種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效應,已經確切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農業生產,台灣也不例外。 受到地理位置、緯度與地形的因素形成台灣複雜的氣候,耕地不多、天災不少。近年來各種農作物常因氣候變遷而影響產量,冬季高溫導致花芽無法分化,果實大幅減產,蜜蜂無蜜可採。溫度上升病蟲害增加,農民使用更多農藥,蜜蜂族群常因誤食農藥大量死亡,又會影響各種植物之授粉。但南臺灣已逐漸轉為生產熱帶水果,包括榴槤、紅毛丹、火龍果等已成功量產,因應氣候變遷台灣的農業生態也正在逐漸改變。 草莓在台灣屬於小眾市場,氣候因素並不利於草莓產業,過去研究多以草莓

種植、品種改良為主,本研究以氣候變遷角度出發,觀察佔有台灣草莓產量九成的苗栗縣大湖鄉地區過去21年秋季之氣候變化與草莓初期產量的相關性,發現大湖地區之秋季明顯上升的平均溫度,以及颱風帶來的降雨都顯著影響草莓初期產量。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為了解決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作者貝鳶業如 這樣論述:

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極端氣候…… 生長於環境變化日趨劇烈的當代,是否有控制這些變與不變的可能? 在氣候變化日趨劇烈的現代,我們對於環境的變遷愈來愈難以預測。地球本是一個相對平和、適合生物居住的所在,但近百年來,卻因人類的活動造成可與毀滅性地質災害相比擬的系統變遷。為了對我們未來的世代負起使地球存續的責任,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而第一步便是去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以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 岩石,不但是過去地球得以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還是地球重要的經驗記錄者。雖然岩石不會言語,但過去地球經歷過的炎熱、寒冷,風暴、災害等,都一一刻畫於這些岩石的形狀與紋路裡。透過記錄地球40億多年歷史的岩石,或

許我們能夠追尋過去的蹤跡,以此發現永續生存的可能。 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涵養,採文學性筆法,從解讀岩石入手,以淺白優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洞見,為我們揭開這幅地球科學史。使讀者能輕易穿越堅硬的岩石,滲入地球的核心,在了解自然科學的同時,也重新檢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地球用岩石說了46億年的故事,讓我們透過岩石一窺地球的過去與未來,再一次以質樸謙虛的態度向地球學習永續生存的可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研究員程延年專文推薦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 特聘講座教授 江博明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林基興 台灣大學物理系暨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合聘教授 趙丰  強力推薦 ◎亞馬遜

網站眾多讀者四星半好評推薦 每個地球子民都必須閱讀地球的歷史。這是一本絕佳的田野入門書,讓讀者親身走訪縱觀地球史的田野實察之旅。 ──史娜德曼,《我們周遭的地球》編輯 地球存在已久,只要知道如何閱讀它的故事,我們也能從中獲益。……作者巧妙地將深刻的洞見與啟發性的比喻結合成一則故事。 ──艾理,賓州州立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貝鳶業如Marcia Bjornerud貝鳶業如(Marcia Bjornerud)為結構地質學家,曾在挪威、加拿大的高緯度北極區以及北美洲的前寒武紀地盾,研究古老山岳帶的構造運動。貝鳶業如是羅倫斯大學教授,於二○○三年獲提名為美國地質學會會員,二○○○至二○○一年間,

以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的身分前往挪威研究。現居於美國威斯康辛州阿波頓市;三個兒子也都熱愛岩石。譯者簡介若到瓜若到瓜(Nakao Eki),太巴塱人(阿美族),台大法律系畢,哈佛大學科學史研究所碩士,譯有《土地的守護神》、《公司男女》、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各類教課書。現從事台灣原住民傳統知識研究,及台灣學研究論文的翻譯工作。 序曲 瘋迷石頭第一章 地球之道第二章 初級岩石讀本第三章 大與小第四章 混和與分類第五章 創新與保守第六章 強與弱終曲 地球的過去與未來 萬世磐石  英國首屈一指的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一篇書評中大力推薦這本好書:「我

們亟需科普的書籍,協助科學起身迎接挑戰……,作者具備著罕見的洞悉智能,詮釋科學概念如此清明,伴隨著魅力十足、助益良多的類比、明喻與隱喻……。」此言不虛。這是一本擬人化、另類描繪的地球私密傳記,饒富趣味,不是很輕鬆就能一口氣讀完,卻又餘音繞樑,值得試探。  多年來,我在大學裡教授通識課程「地球科學—地質學」,經常推薦新近出版的地球專書。一九九九年,倫敦一遊,我購得前哈佛大學一代宗師古爾德教授(一九四一~二○○二)剛上架的精裝本「萬世磐石—生命光譜中科學與宗教的格位」。序文中有一段引述古老諺語的文字,有趣極了──科學是探究岩石的年齡,而宗教則探究萬世之磐石(Science gets the age

of rocks, and Religion the Rock of Ages);科學是探究浩瀚蒼穹如何運作,而宗教則探究如何(得道)昇天堂(Science studies how the heavens go, and Religion how to go to Heaven)。一語道破科學與宗教之辨。二○○五年重遊英倫,探視就讀劍橋哲學系的孩子。在劍橋書屋購得這本剛出爐的新書「地球用岩石寫日記」。作者是一位任職於勞倫斯大學地質學系的教授兼系主任,也是美國地質學會的資深會員。以女性敏銳而纖細的筆觸,她把生冷又堅硬的岩石活化了。在灰矇矇的倫敦天空下,頓時讓人感到格外的清明。貓頭鷹出版社委請中

譯高手翻成中文出版,真是立秋時節的饗宴!  地球的探究,在最近二個世紀有著革命性的突破。從一個死寂地球的概念,變革成為活地球的思維,進而建構起「板塊構造」的大架構,成為了上個世紀後半葉最震撼人心的科學革命。英國大師級人物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又從哲學思維的門縫中一窺希臘神祉,大地之母姬婭(GAIA)的遠古神話,建構起「姬婭假說」的地球觀,引人遐思。地球科學家們,從傳統生冷的礦物、岩石、化石的桎棝中脫困。走向深海一探海底擴張的壯闊;飛向太空,登陸星球,解碼亙古的奧秘;返回時間機器的冥古深幽,重建四十六億年地球演化的點點滴滴。我們朝夕相處最熟悉的地球,有了嶄新的生命傳奇。這本書

就是試圖繪出其中的細節與樂章。  全書舖陳六個章節,以序曲揭幕,以終曲導引省思。「瘋石頭」引領出地球亙古幽冥歷史的印記,以擬人化的筆觸勾勒,作者讓我們用擬地(球)化的心境去感知。「地球之道」刻意用了東方神秘老子之道(Tao)的字彙,又重返希臘大地之母,姬婭假說的哲學。「初級岩石讀本」陳述地球觀的歷史變革與地層呈現的序列劇碼與樂譜。「大與小」描繪測量地球的構成因子、零件,從至大到極小,從碎形(fractal)到複雜(complexity)。「混合與分類」、「創新與保守」,以及「強與弱」,這些看似獨特性格的辭彙,隱喻著地球多面相的表徵。在岩石圈、生物圈、水文圈與大氣圈的互動共生之中,成就了地球是一

顆恆動的、循環的、平衡的藍色星球。且讓我們細細品味,珍愛姬婭地球!程延年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地球科學博士,現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研究員。 終曲:地球的過去和未來 如果人少花點時間證明自己能夠勝過大自然,而多花點時間品味她的甜美、尊重她的年紀,那麼我會對人類將擁有光明的未來感到比較樂觀一些。--懷特 我們人類希望地球簡單、可預測、可掌控,尤其是在我們的存續變得不確定的時代裡,有此期望並不足為怪。但如今我們知道這座行星並非如此,我們對未來世代的存續負有責任,就好像以前我們認為地球有此責任一樣。雖然地球科學已開始肯定某些較老的地球觀,但其實我們了解的遠比一七○○年多。矛盾的是,最重

要的發現可能是:地球的某些面向可能永遠都不可知。我們的地圖總是不完善,我們對地球年齡的最佳判斷依舊還有不確定之處,我們對起源的追尋永遠無法導向一個確切的起始點。然而,只要我們記得這些賦予無限複雜的世界以意義的嘗試,只不過是更廣大、更深沉事物的局部圖象,這些嘗試就不會徒勞無功或沒有意義。 有什麼是我們所確知的?我們確知:我們居住在一座古老的行星上;地球的面貌在地質史上不斷改變,但整體說來,地球一直是個宜人的所在;地球那難以置信的平和,是因為岩石、水、生命的力量彼此相當、勢均力敵;穩定性來自於有效率的循環、來自混合均勻的大氣圈與水圈、來自有許多互動層級的多樣化生物圈、來自合作與競爭、創新和保守。我

們知道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地球系統曾變得極不穩定,儘管地球總是能自這些發作期間恢復,復原卻可能要花上好幾百萬年的時間;這種全球性的不穩定期通常有滅絕事件尾隨而至,之後則伴隨著爆炸性的演化創新。我們也知道,人類在某些地球系統中所造成的變遷,其速率與最具毀滅性的地質災害相當,甚至猶有過之。以每世紀的物種數來衡量的話,目前的滅絕速率大概與地質史上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相當。即使以地質標準而言,當前大氣化學組成變化的速率也算很極端。

以眼球追蹤法分析高中地球科學圖像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以全球氣候變遷主題為例

為了解決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的問題,作者Tu, Chen-Chia 這樣論述:

由於現今的科學教科書文本多為圖文並茂,文獻上針對教科書中圖像的部分已有許多不同的分類依據,本研究旨以眼動追蹤方法分析教科書圖像(配以說明文)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間的關係。本研究利用眼球追蹤技術記錄高一學生閱讀地球科學教科書中,全球氣候變遷相關圖像之歷程,並且編排理解測驗來偵測圖像閱讀後的概念理解,進而探討學生閱讀科學教科書中不同的圖像類別的歷程及概念理解之關係。眼球追蹤資料經過統整後,使用SPSS 22 軟體搭配依據理解測驗結果的分組,進行描述性統計、成對樣本t檢定、相關係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會花較多時間理解表徵圖圖像,花較多時間在理解解釋圖的說明文。在閱讀表徵文本中理

論模式圖的圖像最需花整體的訊息處理時間,而說明文則是多元表徵圖最需花時間。在閱讀解釋文本中地圖的圖像需要花時間閱讀。在閱讀理解測驗表現中,高分組學生在「表徵圖/多元表徵圖」、「解釋圖/理論模式圖」、「解釋圖/多元表徵圖」整體的閱讀時間較長,及在「解釋圖/多元表徵圖」、「解釋圖/資料圖」、「解釋圖/理論模式圖」花較多心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