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忠政寫的 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妳的產檢做對了嗎? 和工藤勇一的 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金塊文化 和和平國際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范丙林、俞齊山所指導 劉建良的 桌上遊戲提升大班幼兒穩定性與移動性動作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育兒指導桃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上遊戲、大班幼兒、穩定性動作、移動性動作、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趙淑珠所指導 鍾筑凡的 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共親職經驗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共親職、對偶觀點、系統觀點的重點而找出了 育兒指導桃園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育兒指導桃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妳的產檢做對了嗎?

為了解決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作者鄭忠政 這樣論述:

恭喜妳懷孕了,但妳以為產檢有做就好了嗎? 只有結合產前、產中、產後的「大三環」檢查, 才能保障新生兒完整健康   要知道,胎兒外觀看起來正常,卻有可能是染色體或基因不正常,而這些問題用過去的產檢方式是檢查不出來的,所幸人類的生物科學在近幾十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基因解碼了很多染色體及基因異常疾病,透過這些檢查,能讓寶寶擺脫先天疾病的困擾,專心長高、長聰明!   有別於舊世代「只檢查媽媽」的產檢,新世代產檢致力於「全方位檢查」,也就是必須「產檢+胎檢+基(因)檢」三環合一,這樣才能更安全不漏且完整地確保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預防胎兒出生缺陷,培育更優質的台灣新世代。   本書精彩內容還有:孕

期問題那麼多,大B哥來解惑!防新冠肺炎,孕媽咪超前部署全攻略!   更週全的新世紀產檢   20世紀的產前檢查模式著重在懷孕30週(懷孕晚期)以後的檢查,因為孕媽咪大多在懷孕晚期才會出現較多的併發症。懷孕的前7個月(30週之前),基本只做第16、20、24、28週的例行檢查(一個月一次),這樣的產檢模式沿用了近100年。   隨著醫學科技日益發展,更多、更新的產檢方式及儀器紛紛被運用在產科醫學上,很多的產科併發症在懷孕初期就可以被預測或診斷出來,能夠彌補過去傳統產檢無法篩查出畸形兒的遺憾。   有別於「只檢查孕媽咪」的舊世代產檢,21世紀新式產檢致力的是「全方位檢查」,這種著重在懷孕初期

的顛倒三角形產檢,在懷孕第11∼13週就進行完整的檢查,因此在懷孕早期即能預測到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把孕期的高風險疾病提早篩查出來,以期達到「早期偵測、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的目的,更完整地確保母胎健康。   「產檢+胎檢+基檢」三環一,安全不漏   即使有先進的產檢儀器來幫忙,但只檢查媽媽的產檢仍沒辦法知道胎兒是否有:   1.結構性異常:如兔唇、器官缺陷等──(胎檢)。   2.染色體、基因異常:如唐氏症、海洋性   貧血等,(基檢)。   只有完整「產檢+胎檢+基檢」三環合一的檢查,才能安全不漏,為母胎健康全面把關,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   這種正三角形的傳統產檢方式,缺少了胎檢(

胎兒結構異常)和基檢(胎兒染色體、基因異常)的詳細檢查。所以,為了「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產檢+胎檢+基檢」三環合一的檢查絕對是缺一不可。   幫寶寶贏在生命的起跑線(基檢)──染色體及基因檢查   近代以來,基因科技的快速進展使胎兒遺傳診斷更為精準。從傳統染色體核型分析、基因晶片分析、疾病基因套組、外顯子測序,到全基因組測序的應用,將以往認為不明原因的出生缺陷,現在可以確切地檢查出來。   且隨著檢測技術漸趨成熟,次世代定序技術普及化,NIPT可直接藉由抽取少量母血,即可檢測得知胎兒是否有染色體及基因的異常,目前可準確篩檢出的疾病包括:   ・三倍體異常:如唐氏症、愛德華氏症、

巴陶氏症   ・性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症、克氏症候群   ・微小基因片段缺失疾病:如狄喬治氏症   其中,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巴陶氏症的檢出率高達99%以上,唐氏症篩檢的偽陽性率也大幅降低,有效提升唐氏症臨床篩檢效益。   NIPT搭配高解析度超音波,除可檢測染色體異常疾病(基檢),同時可了解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器官構造是否正常(胎檢),若有異常情況,早期發現可提供胎兒有效治療,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   生命前1000天的營養, 決定孩子的未來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營養狀況會影響胎兒器官組織的發育,這些發育一旦完成,將決定孩子未來的體質,甚至影響寶寶一生的健康。聰明的孕媽咪,在生命

的前1000天照顧好自己與寶寶的營養,才能為孩子的未來打造穩固的基礎。   「都哈理論」(DOHaD)是近年來國內外專家通過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後提出的一個關於人類疾病起源的醫學新概念,它解釋了人類疾病的生態模式,簡單的說,就是從受孕到寶寶2歲之間,這關鍵的1000天決定了人類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它已經成為成年期慢性疾病病因研究的重要基礎,為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懷孕期270天+嬰兒出生後第1年365天+出生後第2年365天=1000天   孕期這樣吃,寶寶頭好壯壯──孕媽咪的飲食會影響胎兒智力   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都哈

理論」指出,胎兒的營養狀況會對未來的生長、發育及代謝產生影響,懷孕期間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都可能對寶寶未來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寶寶的飲食也會影響智力   人類腦部生長在幼童時期最為快速,一般成人腦部在3歲時已發育達80%,年齡愈小,消耗在大腦的熱量就愈大。3歲左右的兒童所攝取的營養幾乎有一半消耗在大腦上,由此可知,幼年時期營養不良對腦部發育具有重大影響。   在寶寶成長發育如此迅速的階段,提供寶寶足夠的食物及營養(食物≠營養)是非常重要的。嬰兒所需的熱量較成人多,除了供應體內各器官組織的運作與肌肉動作所需,生長亦需要相當多的熱量。這時期,寶寶需要大量且優質的蛋白質,提供包括腦、骨骼、

牙齒、血液等發育所需,對於各類維生素的需求亦較成人多。   孕期一定要補充的營養素   作為婦產科醫師,肩負著為孕媽咪健康把關的重大任務,多年的執業經驗,與無數的孕媽咪交流,分享她們的喜悅,為她們解除身體的不適,也為她們解答各種關於懷孕的疑難雜症,其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   「醫師,哪些營養品應該花錢買來吃?」   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大類營養品是孕媽咪必須花錢買來吃的,分別是:   1.葉酸   2.DHA   3.維生素D3+液態鈣   基本上這些營養素都是正常飲食中容易攝取不足,且缺乏時會對胎兒造成重大影響,所以才必須額外花錢買來補充。   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加上生育子女數

變少,一人懷孕,常常是五人(先生、父母、公婆)操心,只要聽說哪樣東西吃了對孕媽咪好、對胎兒好,就不惜重金添購,逼著或說服孕媽咪吃,真是苦了這些孕媽咪!   孕期高危疾病   女性懷孕期間由於內分泌紊亂,使得疾病容易趁虛而入,而孕期高危疾病也會導致寶寶出生缺陷,所以孕媽咪一定要加倍注意自身的健康,才能避免發生各種妊娠疾病,也才能「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   孕期常見可能對母體及胎兒造成   生命威脅的高風險疾病包括:   •妊娠糖尿病   •妊娠高血壓   •新冠肺炎   不同孕期,藥物對胎兒會有不同影響   胎兒會通過胎盤吸收孕媽咪體內的藥物,並排泄藥物的代謝物,但各個時期藥物對

胎兒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懷孕第一個月   (受精至2週後的著床前期,用藥影響為「全有」或「全無」)   懷孕第1個月,也就是受精之後2週,在醫學上通常稱為分化前期。這個時期胚胎雖然對致命性藥物特別敏感,但這時期與整個孕期相較,胚胎對藥物是相對不敏感的。   這時期藥物對胚胎的影響是「全有」或「全無」,一般不會對胎兒有太大影響,孕媽咪不必過分擔心;如果有不良後果,更傾向於胚胎死亡而不是產下畸型兒。   懷孕早期   受精後2∼8週的胚胎期是胎兒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中樞神經、心臟、耳、眼、肢體、生殖器官等都是在這段期間形成,藥物影響肢體障礙主要也是在這段期間,稱為致畸敏感期,此時期若不

必用藥就果斷不用,如須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謹慎用藥。   如有服藥史,建議在懷孕16∼20週進行產前診斷(包括超音波),進一步了解胎兒發育情況及排除胎兒畸形。   懷孕中期、晚期   這時期胎兒器官基本已分化完成,藥物致畸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主要影響為胎兒的神經系統,但仍需謹慎用藥。   受孕9週以後的胎兒期,藥物影響主要在於功能發展上,如孕媽咪酗酒會引起胎兒腦部功能障礙,而在20∼25週,某些藥物會使羊水過少,讓胎兒肺部功能發育不全。   分娩前   分娩前用藥需注意,尤其是最後1週。此時期胎兒大致已發育完成,但體內的代謝系統仍不完善,不能迅速有效地代謝藥物,這時用藥可能使藥物在胎

兒體內蓄積,產生藥毒性。   孕期Q&A:   懷孕了,我該補充綜合維他命嗎?吃哪些維生素比較不會抽筋?   大B哥說:   如果飲食均衡,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通常就能從食物中獲得,但懷孕期間因為需要更多的營養,適時以營養補充品來補足孕媽咪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是可以的,尤其以三種營養素最重要:   1.葉酸(懷孕16週前)   2.DHA(懷孕20週後)   3.維他命D+鈣片   另外,以往常認為孕期小腿抽筋是缺鈣所引起,但最新研究指出,體內的鈣鎂不平衡也會引發抽筋,所以提醒孕媽咪們,懷孕期間不只要補鈣,也要注意補鎂,鈣鎂平衡就比較不會抽筋,而市售的加鎂礦泉水即可方便補充身體不足的鎂

離子。 本書特色   超專業──作者為榜生婦幼聯盟總院長,長期耕耘產科醫療專業,時時跟進全球最新母嬰營養照護資訊,並在實務中導入孕產相關最新觀念及科技,帶領國內產科醫療持續向前邁進。   超實用──孕期問題那麼多?作者精心整理孕期相關的各式常見疑惑,提供最完整、最前沿的知識,搭配簡明易理解的圖表、插圖,讓孕媽咪一看就懂,跟著做,就能預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寶寶。   超詳細──本書內容含括:.產檢懶人包.TORCH、SMA、染色體及基因篩檢懶人包.產科醫師的第三隻眼――高層次超音波.最新、最嚴謹的「新三環」檢查.認識孕期高危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防新冠肺炎,孕媽咪如何超前部署?.

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孕期怎麼吃?讓媽媽健康、寶寶頭好壯壯.超完整「產前計劃書」準備攻略……  

桌上遊戲提升大班幼兒穩定性與移動性動作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作者劉建良 這樣論述:

身體動作能力與品質是幼兒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而桌遊亦是幼兒喜愛的教具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桌上遊戲」融入課程,對於幼兒身體基本動作能力中「穩定性」與「移動性」動作之行動研究。本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選定研究目標後,進行各項相關文獻蒐集與統整。研究工具使用研究者自行創作之桌上遊戲「尋寶探險」,內含單人、雙人及三人個別與合作操作之動作;心理出版社出版之「學前兒童粗大動作品質量表」中平衡與移位測驗;課程進行中的觀察記錄;遊戲過程中的錄影回顧與研究者進行課程後之教學省思。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之幼兒園中粗大動作品質中等的六位大班幼兒。研究時間為期六週,每週二次約50分鐘之桌上遊戲課程,探討桌遊融入

課程後對於大班幼兒之穩定性與移動性動作的變化。研究結果透過每次課程的實施、學前兒童粗大動作品質量表分數的變化、觀察記錄、遊戲錄影與教學省思進行多重驗證、比對。最終研究結果在研究限制範圍內,桌上遊戲融入課程能夠提升大班幼兒的穩定性與移動性動作品質。

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為了解決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作者工藤勇一 這樣論述:

「養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改變學校中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校長 試著思考育兒中所謂的「理所當然」   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因實行一系列教育改革而受到媒體大眾的矚目,例如:取消回家作業、期中及期末考試、班導師制度,以及服裝儀容檢查等公立學校理所當然的制度。   帶動日本教育界一波「麴中革命」的工藤勇一,同時也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他回顧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整理成37則教養觀,希望帶領大家一同思考「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 按下孩子的「自主」開關   現今是個迎向巨大轉捩點的時代,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父母不能為孩子撰寫人生劇本,孩

子必須為自己做出重要決定。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取回自主性?   ► 讓孩子實際體驗受挫 不要給予超過必要的幫助,也不要替孩子剷除障礙,要讓孩子能夠自己跨越眼前的高牆。   ► 鼓勵孩子嘗試 有時候父母會過度給予,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很被動,忘記該如何自行努力。鼓勵並給予孩子反覆嘗試、找出適合自己方式的機會。   ► 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幫助孩子自行建立內心的安全感,擁有強韌心理素質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為自己加油努力。   ⊙ 育兒的眞正目的   身為老師及父親,工藤勇一認為,就像思考「學校的眞正目的」一樣,父母也要試著找出「育兒的眞正目的」。   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在社會中生存,

這點並非取決於孩童時期的能力或成績,而是擴展孩子的視野,將他們從僵化的價值觀中解放,給孩子時間去探索和發現目標。   ► 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我家孩子的朋友很少……   ► 孩子的本分就是去學校上課,但是我家的孩子卻不願意上學……   ► 要和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是卻不順利……   相信父母大多都曾經有過上述的煩惱,但是父母期望的生活方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即使是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終究是不同個體,經歷的人生也完全不同。   工藤勇一針對這些情境一一剖析與診斷,只要能理解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不會過度執著這些事。   ⊙ 四大面向,教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 父母可以如何看

待自己 放下必須成為理想父母的自我要求,與孩子關係不密切也沒關係!讓孩子保有自主性更重要。   ► 讓孩子取得自主性 孩子間衝突時,不需馬上介入調停,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紛爭!   ► 與孩子對話的眉角 比起「訓斥」,要讓孩子自己「選擇」未來。以提問的方式訓練孩子能夠自我承擔、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   ► 如何因應孩子的壞習慣 比起一味阻止,不如思考將此轉變成有益孩子的經驗。稍微擺脫管控孩子的視角,就能從孩子沉迷的事物中找到孩子的長處。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特別推薦】(按姓氏筆畫)   王冠銘|桃園市立大溪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朱元

隆|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其正(醜爸)|父母成長作家、講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劉軒|知名作家/心理學教育家   劉桂光|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校長   蔡傑爸|親職教育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作者簡介 工藤勇一   曾任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校長,現為横濱創英國中・高中校長。   西元1960年出生於山形縣鶴岡市,畢業於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應用數學系。曾任山形縣、東京都公立國中教職員,以及東京都、目黑區、新宿區教育委員會教育指導課長等。從西元2014年開始任職現在的職務。因為執行了許多不像公立

國中會出現教育改革,所以受到各界矚目。   歷任職務:教育再生實行會議委員、經濟產業省「未來教室」和EdTech研究會委員、教育長‧校長平台的發起人等。   著有《不要再做學校「理所當然」的事──學生和老師都要改變!公立名門國中校長的改革》(暫譯)(時事通信社)、《麴町國中打破常規的校長 脫離常規的教導》(暫譯)(SB Creative Corp)等。 譯者簡介 劉姍珊   淡江日文人,現為專職翻譯,熱衷於用文字築起一個又一個棲身之所,喜愛穿梭於漫畫、遊戲及生活用書間的中、日文轉換。   E-mail:[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前言 0

1孩子本來就具有自主性 02越不介入,越是自律 03如果不想釀成悲劇,就拋棄「理想育兒論」 04孩子無法教育成自己想像的樣子 05創造無論在什麼環境,都能勇於接受挑戰的堅強大腦 06隨興一點的父母剛剛好 07親密的親子關係未必幸福 08孩子的問題是大人製造出來的 09有些事不說出來,反而會比較順利 10父母不應該否定社會 11眞正的難題是「信任」 12正因為沒有「寬鬆」經驗,所以才要培育「寬鬆」的心 13第一名不是讚美 14無論如何都不要選擇責備 15責備時要「以孩子為出發點」來思考 16想法必須以言詞和態度傳達 17改變孩子的「時光機提問」 18即使心態上無法消除偏見,但是可以不帶偏見地行動

19說謊也是重要的溝通技巧 20偽善又怎樣 21沉迷遊戲時,也是找到生存之道的機會 22偏食也沒關係 23當孩子說髒話時,讓他思考「話要如何傳達」 24朋友多寡不是重點 25育兒的本質不是培養「想學習的孩子」 26在家學習的習慣,只是在剝奪孩子的時間 27不可以太被特質束縛 28就算不擅長讀寫,也有能夠大展身手的地方 29不只在學校才能學習 30比起「讀解力」,更要磨練「傳達力」 31考試失敗時要更坦然 32請父母去學校並不是為了「責備」孩子 33九成的孩子都是霸凌共犯 34以客觀的事實處理霸凌 35孩子本來就不成熟 36不要猶豫,直接聯繫學校及教育委員會 37當所有人都是當事人,教育就會改

變 後記   前言   大家好,我是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目前已經在麴町國中任職六年,教職生涯迎向第三十六個秋天。   麴町國中作為公立學校進行多項改革,因而有許多媒體前來採訪、報導。多虧如此,我們獲得廣大的聲援,以及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詢問。   這裡簡單介紹麴町國中所推行的改革;大方向包括取消回家作業、段考,以及廢除導師責任制,並引進全員導師制(沒有固定的班導師)。   除此之外,也取消服裝儀容檢查,所以第一次聽聞的人或許會感到很訝異。   這些改革並不是毫無計畫地隨意實施,而是我在教職生涯中,不斷思考學校存在目的時,所獲得的答案。   我經常覺得,

如今的日本學校已經迷失了「初衷」。   舉凡寫都寫不完的大量作業;為了獲得好成績臨時抱佛腳,硬是撐過的段考;不知道寫給誰看的讀書心得;教室裡重視感情和睦,營造「大家友好相處」的氛圍;讚揚禮節和容忍的美德等。   這些並不是說不需要,但是,這眞的是「最重要」的嗎?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學校當然也聚集了許多不同的孩子。   其中也有因為發展較特殊,無法保持專注的孩子、不擅長讀寫的孩子及有生理發展障礙的孩子。特別是這些孩子,大多都具有不善忍耐、無法與人和睦相處或保持禮儀良好的行為舉止,以及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等特徵。   但所謂的學校,就是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孩子,都要幫助他們發掘、加強「

在社會更容易生存的能力」。而做作業、取得好成績,不一定可以提升這種能力。   現今社會正邁入技術改革速度飛快、經濟結構逐漸產生巨大改變的時代。   像是僅僅幾個人創立的微型企業在五年後發展成大型企業;或是大型企業突然縮小事業版圖等,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要在這樣的時代生存,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獨立思考、自行判斷及自主。   我將這三種能力定義為「自律」(這並不是指經濟獨立或離開父母自立等,而是指「規範自己」,就算是經濟上要依賴他人的孩子也可以擁有的能力)。   然而,過去學校重視的是禮節、容忍與合群。總是告訴孩子「去做這個」「那個不准做」,這別說是促使他們「自律」,根本是

在剝奪他們的主體性。   在家庭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希望養育出有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動力的孩子,父母就必須確實找到培養這些能力的重點。   除了教師身分,我同時也是兩個兒子的父親,目前長男和次男都已經長大成人、離家獨立。   從媒體上來看「實施學校改革的麴町國中校長」這個稱呼,大多數人都會將我想像成一位嚴厲的父親,但我在家裡的樣子和大家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幾乎沒有嚴厲教訓過孩子的印象,每天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些蠢事,開心過日子。   而且我也和大家一樣,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試著回顧自己過去養育孩子的方式,但完全不知道那時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時,因為有專業知識,所以可以充滿自信地對著大家講話;但身為一位父親,被問及覺得自己做得如何時,我一般都只能苦笑以對。   現在想想,對內人來說,我的存在就像是任性的三兒子吧!有這樣的父親,還能夠堅強地長大成人的兩個兒子,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雖說如此,因為我在教職生涯中接觸過許多孩子,其中的所見所聞或許可以供大家參考。另外,根據我長期觀察孩子的經驗,在現今這個迎向巨大轉捩點的時代,其實必須和考慮「學校的眞正目的」一樣,我們不得不思考「育兒的眞正目的」。因此本書中,我會和大家一起試著思考這點。   接下來,是關於本書的設計結構。每一篇文章都不連貫,不管從哪裡開始看都可以

,因此讀者可以從目錄中比較在意的部分開始閱讀。   此外,在正文開始前有件事我必須先說淸楚,這本書並不是在教各位如何育兒。因為是由我這個失職的爸爸所講述的內容,大家只要作為反面教材勉勵自己即可。   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做到書中所說的而感到失落,然後貶低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育兒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親子間良好、幸福的關係,所以就算不是所謂優秀的父母也沒關係,只要父母內心對孩子抱有「對我來說你比任何人都還重要」的心情就足夠了。   由衷希望可以藉由這本書,減輕各位在育兒過程中所感到的壓力。

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共親職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育兒指導桃園的問題,作者鍾筑凡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選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透過蒐集與分析父母對偶資料,以系統觀點作為理論視框,探討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共親職經驗、共親職互動型態及家庭關係的變化。本研究共訪談三對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皆育有2名子女,焦點兒童皆為家中的長子,子女年齡介於6~12歲。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分別與研究參與者進行共同訪談後,再進行個別訪談。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父母共親職經驗方面,子女出生後,父母共親職以育兒照顧為主,受性別角色期待與規範呈現「母為主,父為輔」傾斜共親職關係。隨著焦點兒童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行為,父母對症狀行為的看法為「故意」,核心情緒經驗為挫折與無力,親職行為呈現「

挫折—嚴管」循環,而當共親職關係越傾斜,主要照顧者教養壓力越大,家庭關係衝突加劇。當焦點兒童評估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後,父母對疾病認知的理解與接納,影響教養行為與態度的調整,父母共同參與討論有助於形成醫療決定。二、父母共親職互動型態方面,依教養權責分成「母主導,父協助」及「父掌權,母擔責」兩種共親職。當父母面臨教養困境時,父職參與、情感支持及教養歧異的因應模式,影響父母發展出合作支持性共親職或破壞性共親職。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家庭關係方面,當焦點兒童出現症狀行為出現後,家庭關係呈現衝突、對立緊張,清晰彈性的界限有助於發展合作支持共親職互動,家庭關係得以修復;模糊僵化的界限則形成迂迴聯盟

,阻礙合作共親職的發展,家庭關係形成衝突循環。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實務工作及研究上的建議,供後續相關人員作為參考。關鍵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共親職、對偶觀點、系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