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頭圍正常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胎兒頭圍正常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紅歷寫的 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和張明揚,潘俊亨的 助妳好孕:婦產科名醫解碼人工生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孩子腦型也能看出身高趨勢?科學證實,這種腦型暗示有高個 ...也說明:正常 測量兒童頭圍的方法,是比對著前額的鼻根到後腦的枕骨隆突兩. ... 記錄寶寶的頭圍情況,從胎頭大小再結合其他數據可判斷胎兒發育情況,在孩子出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嬰兒頭圍測量一歲內寶寶頭圍標準及頭圍測量注意事項 - Gxplu則補充:包括身高,是指胎兒頭兩邊直徑測量的數據,因為寶寶的頭圍偏大偏小或許都是疾病的信號, 父母肯定都非常的擔心,如媽咪懷孕期間感染巨細胞病毒或弓形蟲等,如果幾次通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胎兒頭圍正常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胎兒頭圍正常值的問題,作者張紅歷 這樣論述:

  過去40年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快的生育率轉變,但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重大的人口轉變趨勢, 即自19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簡稱出生性別比)不斷上升。其被看作是中國人口年齡性別結構轉變的重要特徵之一,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量關注(楊菊花,等,2009)。伴隨著中國人口發展進入深度轉型期,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重要的轉折性變化,人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上升為中國人口發展的主要矛盾(何維,2019)。出生性別比(Sex Ration at Birth, SRB),是指某一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活產男嬰與活產女嬰人數之比,一般以每100名女嬰對應男嬰的人數表示(姜全保等,2019)

。出生性別比是人口學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人口性別年齡結構發展變化的自然基礎和人口性別的動態起點(李智,等,2016)。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一數值並不是出生人口真實的性別比,但在每年出生人口數達到一定規模滿足大數定律時,可以認為出生性別比與真實值差異不大(胡耀嶺,2010)。在沒有人為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出生性別比僅受到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應是一個穩定的統計指標,可以作為判斷一國(地區) 性別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   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因此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人口具有合理的結構。性別結構是人口結構的基本要素之一。出生性別比是否處於一個合理範圍,

不僅對總人口性別比以及分年齡性別比具有決定性作用,還影響著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國(地區)的社會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本書利用1982年以來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以中國省域(含自治區、直轄市)為研究對象。首先,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空間統計分析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進行深入探究;然後,構建經典計量模型,時間加權迴歸模型、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三種空間變系數模型,從經濟、社會、政策、醫療等方面,對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及其時空異質性特徵進行估計與比較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相關政策建議。   作者

簡介 張紅歷   統計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資訊化經濟學分析、空間統計與計量分析、空間決策分析。著有《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2文獻綜述 1.2.1文獻計量分析 1.2.2出生性別比是否存在假性失衡 1.2.3出生性別比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1.2.4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後果 1.2.5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綜合治理 1.2.6文獻評述 1.3研究內容、方法及技術路線 1.3.1研究內容 1.3.2研究方法 1.3.3技術路線 1.4創新點 2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 2.1微觀個體生育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2.2出生性別比失衡機制的理論研究 2.3出生性別比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4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 2.4.1空間自相關性 2.4.2空間異質性 2.4.3地理加權迴歸模型 2.4.4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 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 3.1基本概念、指標意義與時代背景 3.1.1性別比相關概念 3.1.2出生性別比的正常值範圍 3.1.3中國生育政策的形成與發展 3.2中國全國出生性別比時間特徵 3.2.1全國出生性別比 3.2.2東中西部出生性別比 3.2.3分孩次出生性別比 3.2.4城鄉出生性別比 3.2.5女性不同生育年齡的出生性別比 3.2.6女性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出生性別比

3.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特徵 3.3.1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差異 3.3.2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分佈及結構 3.3.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變化 3.3.4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貢獻率分析 4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4.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4.2變量描述性分析 4.3模型設定 4.4實證結果及分析 4.4.1 OLS迴歸模型結果 4.4.2空間變系數模型結果 4.4.3出生性別比影響效應的時空性分析 5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5.1主要結論 5.2政策建議 5.3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實證模型基礎數據   序   出生性別比是反應生命之初性別

平等狀況的基本指標,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逐漸偏離正常範圍,並由局部地區出生性別比偏高擴散為全國性出生性別比失衡。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反應出中國人口性別結構的異常和失衡,對中國的人口發展和社會運行影響甚大。近年來,各級政府為扭轉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未使其完全恢復正常水準。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禀賦、發展水準、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路徑也各具特點,各因素對其影響存在顯著的時空異質性。   關於這一主題的實證研究多忽略了出生性別比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的時空特徵,導致研究結論不能細緻地反應影響因素的異質性。因此,本書利用198

2年以來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以中國省域(含自治區、直轄市)為研究對象。首先,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空間統計分析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進行深入探究;然後,構建經典計量模型,時間加權迴歸模型、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三種空間變系數模型,從經濟、社會、政策、醫療等方面,對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及其時空異質性特徵進行估計與比較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相關政策建議。   本書的主要結論為:   (1)從1949年伊始,出生性別比經歷了合理期、快速上升期與穩定下降期的倒「U」形變化趨勢。變動特徵體現在時間、城鄉和孩次等方面,並且隨著中

國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出生性別比表現出新的特徵和趨勢。總體上,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與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間上存在同步性,表現為男嬰多、女嬰少,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程度大、持續時間長;出生性別比孩次差異明顯,高孩次出生性別比顯著失衡;出生性別比偏高存在普遍性,不分城鄉、不分地區, 失衡現象由局部地區向全國範圍擴展。   從時間上看,1980年代,出生性別比從接近正常值到開始偏高,10年間由107.8上升至113.9, 出生性別比持續偏高的現象初見端倪;1990年代,出生性別比持續攀升;21世紀初的10年間, 出生性別比增勢放緩,但依舊在高位徘徊,在2008年達到峰值120.6,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廣泛性和累積性。2009年以後,出生性別比持續攀高的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並出現了穩定而顯著的「八連降」,2017年降至111.9,出生性別比治理成效顯著。   從城鄉差別上看,鄉村地區的出生性別比高於城鎮地區。1982年以來,城鎮和鄉村的出生性別比都呈上升趨勢,但鄉村地區上升更快,導致城鄉差別日益擴大,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05年。在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推動了城鎮出生性別比走高,鄉村出生性別比則有所回落,逐漸低於鎮域出生性別比。2010年之後,城市、鎮和鄉村的出生性別比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城鄉出生性別比之間的差距也逐漸縮小。   從孩次來看,19

80-2015年,中國出生性別比隨孩次增加遞增,孩次越高出生性別比越大,其中二胎、三胎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別比遠高於正常水準。2000年,二胎性別比和三胎及以上性別比分別高達151.9和159.4。高孩次的出生性別比異常偏高,這也是中國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得益於中國「單獨二胎」和「全面二胎」等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二胎、三胎及以上出生性別比出現了大幅回落,特別是二胎出生性別比的下降,使得全國出生性別比進一步回落。   (2)從空間上看,中國出生性別比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1980年代初期,出生性別比失衡現象僅出現在個別的東部和中部省域,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這種失衡逐漸演化為絕

大多數省域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以中部省域的失衡程度最為嚴重,西部省域的出生性別比偏離正常範圍較小,且人口大省對出生性別比偏高的影響較大。人口出生性別比在地理空間上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徵,「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明顯,即出生性別比偏高的省域或偏低的省域與相鄰省域的出生性別比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關聯。   (3)在出生性別比作用機制理論研究基礎上,以中國29個省域為研究對象,選取出生性別比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總和生育率、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農村每萬人養老機構數和每萬人醫療機構數作為解釋變量,構建經典計量模型和空間變系數計量模型,測度經濟、

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出生性別比影響的時空異質特徵。研究發現,所採用的四種實證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擬合效果好,表明在考慮了時間和空間因素後,模型的解釋能力顯著提高。   模型估計結果顯示,總體上經濟發展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主要為正效應,表明對於中國大部分省域而言,在研究時段的大部分時間內,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促進了出生性別比的升高,特別是東部地區的部分省域有著更為顯著的正效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的快速發展,其對出生性別比的正向作用強度逐漸減弱,負向作用效應逐漸增強,省域之間的影響效應進一步增大,西部地區省域率先轉變為負效應,表明經濟發展對於出生性別比升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總和生育率

和少數民族人口占比用來表徵社會因素中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其中,自中國1978年正式實施「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總和生育率總體上呈緩降趨勢,進入21 世紀,在微升之後開始穩中略降。它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隨時間演變呈「U」形趨勢,在研究階段期初和期末多為正向,中間階段隨著時間演變呈現出顯著變化。其中,1989年以負效應為主,2000年後則以正效應為主,且正效應範圍逐漸擴大,作用強度也明顯增加,省域之間的空間差異性也逐漸增大。理論研究認為:生育率越低代表政策空間與意願空間的差距越大,對於生育空間的擠壓也越大,因此性別失衡也會越嚴重。但是,本書的研究結論與理論預期不一致, 認為對於中國而

言,在研究階段內生育率越高的地方出生性別比越高,這一現象值得關注。   中國根據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人口數量、人口分佈、自然生存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制定相應的少數民族生育政策。相對而言,少數民族較漢族有著更為寬鬆的生育政策。因此,本書採用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指標反應在偏緊的生育政策大環境下,相對寬鬆的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強度以負效應為主, 表示在偏緊的生育政策大環境下,相對寬鬆的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有著抑制作用,且隨著時間演變,負效應的省域逐漸增多,負效應強度也逐漸增強。空間上,作用強度北方省域總體上大於南方省域,且隨著時間演變朝

著均衡方向發展。   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女性的社會地位,在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近40年間,女性地位有了顯著提升。研究結果顯示,1980-2000年,對於絕大部分省域而言,女性受教育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效應為正值,且到2000年其正向作用強度呈現增大的趨勢,但在2010 年這一正效應則有所減弱,為負效應的省域開始逐漸增多,且負效應強度也有所增強。空間上, 則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1981年除西藏和新疆之外,西部地區省域女性受教育程度對出生性別比升高多為正效應,且影響強度較大,中部地區省域次之;2010年,有12個省域為負效應,以東部和中部省域居多,逐漸趨向「女性地位越高出生

性別比越低」的理論預期走向。   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可以用來測度中國生育文化中「男孩偏好」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總體上,關於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方向,正效應占據主體地位,特別是在1981-1989年,表明農業人口比例越高出生性別比也越高。隨著時間演變,個別省域的影響效應逐漸從正向轉變為負向,且省域之間的差異擴大,為負效應的省域有所增多。表明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初期,在對生育數量進行了限制之後,人們對男孩表現出強烈的偏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文化水準的提升, 男孩偏好逐漸有所緩解。   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數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獲取性別選擇技術的便利性。總體上,中

國醫療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以負效應為主,在早期大部分省域並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對於出生性別比的推動作用;2000年開始,影響為正效應的省域開始增多,係數分佈呈現出右偏形態, 空間上的差異顯著增大。   作用方向和強度都表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性, 期初影響效應由南到北逐漸增大, 期末西部地區的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及東北三省的醫療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轉變為正效應,表明隨著醫療水準的不斷進步,人們通過人為選擇胎兒性別實現男孩偏好的可能性增加,從而推動出生性別比上升。   農村每萬人擁有養老機構數用以測度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對於中國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各省農村每萬人擁有養老

機構數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總體上為負效應,各省域之間的空間差異性在2000年後較為顯著,表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切實解決人們的養老和醫療問題, 徹底改變傳統「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出生性別比在高位運行了數十年之後,目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並沒有回到正常範圍。按照出生性別比發展一般規律,越是接近正常值,其下降難度越大。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問題,不論是在其自身特徵還是其影響因素方面,都表現出了顯著的時空分異特徵。結合實證研究和文獻研究,本書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注重人口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從國家宏觀層面進行出生性別比治理的統籌安排,構建系統性的社會治理框架,促進性別平等;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樹立性別平等意識,充分激活女性就業動力;全面落實「二胎政策」,保障婦女權益;通過稅收減免、費用補貼等多重方式減少家庭教育費用負擔,增建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重視人口性別比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在制定應對措施時有區別地進行;加強監督,嚴厲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配套政策,解決醫療及養老後顧之憂。   出生性別比值域是一種相對獨立、穩定、少受人為因素以外的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的,具有很強生物屬性傾向特徵的自然化指標。因此,

中國出生性別比長時間、大範圍的異常反應了基本人口發展過程中的人口性別結構異常,反應了兩性所具有的社會生存條件的異常,其背後有著深刻的、複雜的原因(湯兆雲,2004)。一般認為,中國出生性別比偏高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 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所造成的,主要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及政策因素等。在中國固有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背景下,這些因素促使人們通過現代醫療技術人為對胎兒的性別進行選擇,從而造成中國長時間多區域的出生性別比偏高。在第一章文獻綜述和第二章基礎理論及作用機制分析的基礎上,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代表性,本章選取以下指標代表上述因素進行實證研究。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生育政策、女

性地位、生育文化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第一,中國生育政策經歷了醖釀、逐步形成、收緊、確立和法制化以及調整的發展演變過程, 逐步形成了以「城鄉二元」、「地區多元」和「民族多元」為主要特徵的多層次生育政策法規體系和鮮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自1970年代初期實施以來,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已經走過了近50個年頭,隨著人口發展形勢的變化,生育政策也不斷調整完善。 2013年,中國啓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簡稱「單獨二胎」政策, 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邁出了中國人口政策調整的第一步。2015年更進一步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

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簡稱「全面二胎」政策。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政策縮小了生育政策差異,符合「以人為本」的政策精神,使生育自由迴歸理性,更有利於生育權的平等保護。更為寬鬆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將是未來中國生育政策調整完善的主基調。

助妳好孕:婦產科名醫解碼人工生殖

為了解決胎兒頭圍正常值的問題,作者張明揚,潘俊亨 這樣論述:

不孕症夫妻必讀 讓不孕症名醫幫妳破解不孕密碼   關於懷孕這件事,妳以為準備好了,也做了最週全的計畫,可是怎麼遲遲沒有好消息?不孕,其實有很多原因,但很多原因以現在的醫學科技可以輕易地解決,多數的不孕症患者現如今可以透過人工生殖一圓當媽媽的夢想。   但想要受孕,有很多關鍵因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或是調整生活方式,或是改變飲食習慣,或是藉運動增強體質,把自己體內的小宇宙布置好了,寶寶才有機會來報到!   由於國人晚婚、高齡生產的人口逐年攀升,使得近年求治不孕症者快速增加。想要破解少子化危機,增加生產人數,除了鼓勵年輕人早日結婚生育之外,幫助想生育而困難懷孕的人達成願望,毋寧是更有意義的

事。   Part1何時該看不孕症門診?   C小姐:我跟男友在一起已經兩三年了,有性生活、沒有認真算安全期,但也都沒懷孕過,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狀況?這樣算不孕症嗎?還沒有結婚來看不孕症門診是對的嗎?   醫師:當然是對的,不管妳是幾歲,只要沒有避孕,有正常的性行為,過了一段時間沒有受孕,就可以檢查自己是否有什麼狀況造成不孕。   不孕症檢查啟動關鍵   1.一般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正常性生活而沒有受孕。   2.35歲以上女性經6個月嘗試均無法懷孕。   3.男性無精蟲、女性無卵巢或子宮或兩側輸卵管阻塞。   4.任何時候,想加速懷孕時間都可以。   1.為何不孕的定義放在

婚後一年?   文獻報導:一般人(指一般生育年齡,尤其是35歲以下的女性)婚後1年的懷孕機率為80%,2年的機率達90%,所以,如果沒有避孕且無特殊情況,1年內仍無受孕情事,可以考慮看不孕科門診。   現代人結婚年齡都較以前大,加上工作忙碌,一年拖過一年,真正想要接受治療的時間往往都超過最佳懷孕期了。   2.為何35歲要提早看門診?   更多的文獻也指出:女性年逾35歲,卵巢內的卵存量即將大幅縮減,卵子的年齡也開始老化,也就是卵子的減數分裂能力開始鈍化,導致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急遽增加。現在的年輕一代早知道35歲懷孕就算高齡產婦,所以不言可喻:年紀到了35歲,就是該看診尋求加速懷孕的時機

到了。   3.男性無精蟲、女性無卵巢或子宮或兩側輸卵管阻塞   這個問題提醒了孕前健檢的重要性!門診常見年輕女性30出頭,AMH(卵巢存量指標)只剩不到1.0(正常為2.0以上),也看過健壯的老公,精蟲濃度只達百萬級(正常濃度WHO標準需大於1500萬/cc)。至於男性無精蟲或女性無卵巢,其實是很少見的狀況,且無庸置疑,他們絕對是需要人工生殖來幫忙的族群無誤。   4.任何時候,想加速懷孕都可以   想懷孕,覺得需要醫師協助加速的時候,隨時都可以看不孕科門診尋求解決,尤其是對自己沒把握自然受孕,家裡又有人催生,或者想要進一步知道自己生育能力的個人或伴侶,都可以隨時到門診來詢問檢查自己的狀

況,並諮詢最好的方法。   Part2門診如何進行?   常見的不孕症原因   女性因素   1.排卵異常:無月經、無排卵性月經、多囊性卵巢症、泌乳素過高、品質不良性排卵、卵巢手術、卵巢衰竭、無原因性卵子存量降低等   2.輸卵管阻塞:輸卵管發炎阻塞、輸卵管水腫、輸卵管沾黏、輸卵管切除等   3.骨盆腔沾粘: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卵巢手術、骨盆腔發炎等   4.子宮因素:流產手術沾黏、子宮內膜炎、子宮手術沾黏、子宮中膈、子宮內膜疤痕、子宮內膜厚度缺失等   5.子宮內膜異位症:內膜異位沾黏、內膜異位囊腫、子宮肌腺瘤等   6.各種抗體異常:抗甲狀腺抗體、抗磷酸脂質抗體、抗凝血系統抗體等   7.

重複性植入失敗、重複性流產等   男性因素:性生活障礙、精蟲濃度不足、活動力不足、精蟲抗體、無精症等   不明原因:無明顯異常的不孕   1.常見的排卵異常原因與診斷   不規則月經的根源,不是腦內環境出差錯,就是卵巢分泌出問題:   跟男人不同的大腦週期:月經是大腦與卵巢荷爾蒙互動所產生的週期性循環,藉著這每個月的荷爾蒙消長,卵子得以成長、成熟、排出進入輸卵管,這循環走到這裡,雌激素會讓女性的費洛蒙分泌非常旺盛,吸引男性供給精液,達到精卵結合產生胚胎,然後再進入子宮腔,完成生育的世代使命。   週期紊亂的結果:月經之所以不正常,就是荷爾蒙的週期性出了問題,也就是說,週期不正常,排卵就會不

正常,週期愈亂,卵子的發育就愈多不定性,如果月經期太短,卵子可能成熟度不好,月經期太長,卵子發育太慢,甚至會老化;而時快時慢的週期,卵子可能長到一半就不發育了。所以,不規則的月經,尤其是25天以下或35天以上的週期,卵子品質都會較差,自然受孕率就會不好。   卵巢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多囊性卵巢   國際多囊性卵巢聯盟訂定以下診斷標準:1.超音波下的雙側卵巢內預備卵泡數過多,如超過15個;2.排卵異常或月經不規則;3.血液中男性荷爾蒙指數過高,或症狀上可見有高男性素特徵,如青春痘、油性皮膚、毛髮過多等。只要三項特徵含有兩項即達成診斷。   女生如果有太多的預備卵泡積存在卵巢內,正常的腦下垂體刺

激素就沒辦法分配給每一個卵泡,就像正常收入的家庭無法支配太多小孩的開銷一樣,卵泡無法得到足夠的刺激素,要不就全不生長,要不就勉強推出1顆卵泡,卻又長得不好;多囊性卵巢症的女性體內會有太多的性腺荷爾蒙,造成身體發胖,有的會有男性素積存,反過來抑制新生卵泡,惡性循環下,使得月經週期無法形成,月經不來,衍生種種毛病。   第二種是腦內環境異常不排卵   下視丘的排卵荷爾蒙分泌素不平衡,最常見的是生理或心理壓力導致的「壓力症候群」,或稱「下視丘協調不良型不排卵」,這種狀況在許多女性身上都曾發生,譬如換工作、新婚、考試、熬夜或長途旅行等,都會有短暫性的亂經。少數女性發生的頻率比較高,甚至有的從初經就排

卵異常,這當然會使排卵功能減弱而導致不孕。   腦內功能紊亂很難診斷,因為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能靠醫師的經驗來做判斷。   泌乳激素分泌過高   泌乳是產後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泌乳會讓排卵功能暫時停止,而導致月經紊亂或者停經。但從未生育的女性為何會產生泌乳現象而不孕?此現象與上則稱的腦內環境失調造成不排卵的原因幾乎一致,只是特別表現在泌乳素增高的部分。   比較特殊的是,平常有服用抗憂鬱症藥物或者安眠藥的女性,也會提升泌乳素而不排卵,這點顯示與腦內環境有關,是很複雜的狀況;還有更少的狀況是在泌乳素高出正常值數倍的狀況下,有可能腦下垂體會產生腫瘤,必須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攝影來判斷與治療。  

 泌乳激素過高的幾種狀況   稍高20〜40:生理、心理因其他疾病如甲狀腺低下、多囊性卵巢等,或因生活壓力造成泌乳素分泌過度,或早期懷孕。   中高40〜80:泌乳素分泌細胞增生,造成過度分泌,或服用抗憂鬱藥物、安眠藥。   超高80〜>100:須注意是否腦下垂體泌乳素分泌細胞瘤。   為什麼月經規則卻又不排卵→排卵品質不良!   C小姐的月經從來都很規則,接受了各項檢查也都正常,醫師卻說她沒有排卵,是屬於不排卵性月經。   C小姐很不服氣:不是有月經就有排卵嗎?   月經是荷爾蒙輪替與子宮內膜反應的結果,卵巢分泌荷爾蒙讓內膜增厚,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刺激素讓卵巢分泌轉換,但這些動作協

調不夠或不足,並不能產生1顆健康的卵子,也不一定達到排卵,就像工人明明看起來一直在工作卻工作不努力,或看起來工作很認真而方法不對,這樣就無法產生正常的卵子,縱使勉強排卵了,也無法受孕。   C小姐:那我如何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排卵?或是排的卵好不好呢?   判斷排卵品質的方法   •規律性:每個週期的日數差距在3天以內   •基礎體溫表:要有前半段的低溫期與後半段的高溫期   •血液荷爾蒙檢查:排卵功能檢測   •卵巢存量檢查(AMH):目前所可應用的卵泡總量   •超音波偵測基礎卵泡數(或預備卵泡數)(AF)   •超音波偵測卵泡成長與排卵前卵泡直徑:動態排卵檢測   •排卵前尿液排卵測試:

排卵日檢測   •排卵後血液黃體素濃度:總體排卵功能效應   月經規則度   規則的月經:一般在25〜35天,每個週期不會有3〜5天以上的差距。有些人的月經會延後到40天,但每個月差異不大,也算規則,也能夠隨意的懷孕;甚至有人是屬於「季經」或「半年經」,也就是每三個月或半年來一次經,我碰過好幾個這種案例,剛結婚時來諮詢是否正常?我說不管它,結果很快的婚後就懷孕,還生了好幾個孩子。最常見的狀況是慢5〜7天,這樣也不是很大的問題,但要注意排卵日會延後,所以安排受孕期要晚一點。   不規則月經:月經雖然每個月來卻不穩定,有時延後、有時提前;月經縮短到25天週期以下,這樣高溫期常常不夠12天以上,

胚胎也很難穩定著床;更特異的是月經本來好好的,突然間3個月不來或者亂來,或者需要用藥才來,這種情形最常見的就是多囊性卵巢症,最差的就是卵巢功能大幅下降,需要好好的檢查,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2.體溫表(BBT)   體溫表的意義   有些醫師會說體溫表沒有意義,不用量!其實他們的意思是:每個月量體溫表很辛苦,不必一直量。我認為,體溫表也算一種診斷排卵的工具,有10幾天的低溫期(36.6℃),並維持12天以上,就可以判斷卵泡的成長(低溫)與排卵後的黃體(高溫)是穩定的,也可以計算每個月排卵時間,並依此規畫受孕期。如果體溫是正常的,那麼可以預測排卵應該是正常的,之後就可以不必量體溫,除非要

準確的計測排卵時間或檢查排卵藥的效應。   該如何測量基礎體溫表?   D小姐:體溫表很麻煩,我晚上常要起來上廁所、起來餵奶、起來喝水、或很晚睡覺、或不定時睡覺、起床已經中午等,這樣還可以嗎?   體溫表全名叫做基礎體溫表,是測量完全安靜狀態下的體溫,所以一定要舌下溫度,但只要安靜的睡眠狀態3〜4個小時,起床後量的體溫就是合格的,並不需要設定鬧鐘,也不需要憋尿量體溫,只要不漱口、不做家事,睜眼就量即可。   體溫表的正常與不正常   有高低溫:整個圖形要呈現有前半月的低溫與後半月的高溫期   •低溫期最好低於36.5℃,高溫期最好高於36.6℃。   •低溫期代表雌激素的影響,高溫期是黃

體素的反應。   •重要的是高溫期至少平穩維持12天以上。   常見的不正常體溫   •整個週期幾乎沒有明顯變動的體溫(要確定溫度計是好的)。   •從低溫到高溫緩慢要3〜4天才到高點。   •高溫期很短,上來沒幾天月經就來了。   •高溫期波動太大,有時反應睡眠狀態不好或心情起伏太大。   3.抽血檢驗荷爾蒙   抽血可以檢驗許多體內狀態,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全部檢查。與排卵相關的荷爾蒙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項:   1.濾泡刺激素(FSH)與黃體化激素(LH)   是腦下垂體對應腦內荷爾蒙分泌素所分泌的卵巢刺激素,一般會選擇生理期的第2〜5天之間檢查,因為那是荷爾蒙的最基礎時間,可代表卵巢

的生理功能。在年輕女性排卵大約是正常狀態的時候,不一定要在那個時段,只要選擇不是排卵前期(那時FSH跟LH都會升高)抽血,也是可以的。   2.雌激素(E2)與黃體素(P4)   代表排卵週期兩個不同階段的指數。雌激素在排卵前期,指數從週期剛開始的30pg/mL一直提升到排卵前的300pg/mL有不同的階段;黃體素則在前期幾乎無法測得,直到排卵後急遽上升到週期第21天的20ng/mL。由此可知,雌激素在不同時段都可以判斷排卵效應,而黃體素則需要在月經的第15〜25天之間檢測才有意義。   3.其他排卵相關荷爾蒙(非一定必要)   泌乳素(PRL)太高可抑制排卵功能;甲狀腺刺激素(TSH)與

甲狀腺素(T4)甲狀腺素亢進或低下都會影響排卵功能,甲狀腺刺激素太高但甲狀腺素正常,也代表甲狀腺功能不好或代謝異常;男性素過高也會抑制卵泡的正常成長,在顯示排卵功能不夠好的時候,調控這些因素可以改善卵子品質。   4.卵子存量降低(AMH與AF測量)   D小姐又說:在診所進行試管嬰兒,打了很多的排卵針,結果只取到3顆卵。醫師說我卵巢存量很低,我才32歲,卵巢存量怎麼可能不足呢?   檢視柯小姐的抽血指數,的確AMH指數只得0.5,月經初期的卵巢超音波預備卵泡只有3〜4顆,而柯小姐兩年前才接受雙側卵巢囊腫手術,卵巢體積也縮小。   D小姐:但是我月經都很規則,我是不是更年期到了?會不會沒

機會懷孕了?   卵巢存量AMH、預備卵泡數AF是什麼?有什麼實質意義?      最近很常看到30出頭的女生,AMH卻只有不到2.0,非常擔心自己是否已接近更年期!也有女生的卵巢儲備卵泡(AF)少於5,而認為自己懷孕希望渺茫。   其實如果自己並無其他身體問題的話,也就是先生正常、骨盆腔健全、排卵規則,懷孕率仍然可以跟正常女生一樣。其原因就在於雖然卵巢儲備值少了,但身體還是會在每個週期排出必要的1顆主要卵泡。所以說,卵子不在多,在品質。   AMH跟AF代表的意義在於可用的數目,但年輕的卵巢所排出的卵子是品質高的卵子,自然懷孕的機會是好的。   AMH與AF多,只在於如果打排卵針可

以得到多一點的卵子,而不一定是好的卵子。卵存量少的女生,卵巢會撙節開支,每次排出來的預備卵泡就少一點,但結果還是跟存量多的卵巢一樣,每個月排出1顆卵子,所以以自然排卵來說,跟他人並無差別。   卵巢存量為何減少?有何因應之道?   除了年齡造成的自然減少外,有不少原因會讓正常年齡的女性AMH存量不成正比的消逝,目前為止並不很清楚如何減少卵存量下降的方法。如果年輕女性發現自己AMH減少到2.0以下,擔心日後需要時無卵可用,可考慮先將卵子儲存起來,一般來說存個10顆卵子可得到5〜6顆好的胚胎,而且是年輕的胚胎。如此就可高枕無憂,日後再慢慢追蹤自己的AMH值,以及努力自然懷孕就好了。   卵巢存

量減少的各種原因   年齡:30歲開始每5年減1.0ng/mL,所以30歲時為2.5,35歲時為1.5,40歲時為1.0,依此類推。   卵巢瘤:內膜異位囊腫是最容易侵蝕卵巢實質的疾病,相反的畸胎瘤則對AMH沒有太大的影響。   卵巢瘤手術:卵巢瘤愈大,手術愈會破壞旁邊的正常卵巢實質,如果卵巢瘤很明顯是良性取向,經陰道囊腫抽除術則影響較小。   癌症化學治療:許多化療藥物會破壞卵子,所以衍生了化療前1〜2個月快速凍卵,留下可用的卵子以備萬一卵巢破壞還有機會接受不孕的治療。   抗卵巢抗體破壞:有女生得了甲狀腺炎,結果卵巢也受到甲狀腺抗體的牽連,導致卵巢功能下降,許多內分泌腺的組織似乎都有相關

性,A腺體發炎,B腺體跟著被自身抗體破壞,卵巢就是最常見的受害器官。   外在環境與壓力:環境荷爾蒙與污染的影響,還有自身壓力導致的抗氧化環境,都會造成卵巢原生卵泡加速消失。   基因缺陷:有人不到20幾歲就早發性更年期,有人30歲AMH就所剩無幾,這種狀態,都警示著需要用最快的方式讓自己懷孕,否則卵巢會快速的退化,很快連取卵都取不到。   5.超音波檢測排卵過程   月經來潮的卵子是預備卵泡,約有5〜10顆(兩邊卵巢總和)都不到1公分;如果需要測試排卵,會在第7〜9天再照一次,看卵泡是否長到1.4公分,不過在沒有用藥的狀況下,應該只有1顆卵會成長,所以只要在第11〜13天照一下卵泡是否

長到1.6〜1.8公分,這樣就可以判斷排卵是否在正常的路徑。   6.排卵前尿液測試(LH)   在月經的第11天開始,腦下垂體的黃體刺激素(LH)會在排卵前一天開始大量分泌,稱為LH高峰,這高峰會把LH從   市售的LH測驗棒參考線大多代表20IU/mL,平時的測試線不會出現或者很淡,測試線與參考線相同的時候就是開始高峰,之後每4個小時測試線會超越參考線到很明顯,大約在8個小時後會回到參考線相等顏色,再之後就退到陰性,這時卵子即將排出。   7.排卵後的黃體素檢驗(P4)   有規則月經的D小姐在週期第21天抽了血驗黃體素,結果只有很低的5.0,但之後月經還是來了。   醫師說:從妳

的高溫期高低不穩定加上抽血的值太低來說,妳是不排卵性月經,或說是假性月經,或是之前的卵並沒排得很好,所以黃體產生的黃體素不足。   D小姐:所以黃體素不足其實是排卵不正常的結果!   D小姐之後用了排卵藥,產生2顆卵泡,打破卵針後再補充黃體素,順利的受孕了。 本書特色   超專業──本書作者從事生殖醫學臨床工作數十年,經他治療得子得女的夫妻不計其數,其學術研究著作也頗豐富,堪稱國內生殖醫學的泰斗。   超實用──本書用具體流暢的文字描述各種不孕治療必要的醫療過程,並舉諸多實例說明,讓讀者很容易就能掌握要點,得知自己必須經歷的治療過程,也比較容易和醫師做有效的溝通。   超詳細──本書

精彩內容包括:懷孕前應該要知道的事:女性生殖系統與受孕機制;何時該看不孕症門診;不孕症門診的特殊檢查:輸卵管檢測、腹腔鏡檢查與治療、骨盆腔沾黏、子宮內膜異位;如何設定治療計畫;人工輔助生殖ART:人工授精(IUI)、試管嬰兒;中醫對人工生殖是否有幫助? 名人推薦   作者用多年的臨床研究經驗,全面性且深入淺出撰寫這本書,提出目前不孕夫婦或年輕人不孕的許多問題,使他們正確認識、進而了解並面對問題,也提供解決問題的態度及方法,並指出如何以最快、最短、最安全做試管嬰兒的抱嬰回家之路,是值得推薦的好書。――長庚大學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台灣生殖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宋永魁教授   作者深耕於生殖醫學領域

,並帶領台北長庚生殖醫學團隊,為苦於求子而求助無門的婦女帶來希望,更為台灣製造了上千例成功懷孕的案例。張醫師將其畢生所學全然釋出,並以實證醫學的角度撰寫這本深入淺出的科普書籍,讓民眾以淺白的文字瞭解深奧的人工生殖領域。――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院長謝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