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布傷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膠布傷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留佩萱寫的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和楊右任的 失控,是最好的安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方健儀玩無繩滑水撞爆嘴縫9針- 20230626 - 明報OL網也說明:入院經醫生檢查後,傷口內外足足縫了共9針,醫生說今年整個夏天,都不宜再參與任何水上活動 ... 方健儀上唇貼了膠布,透露傷口已消腫,未有影響工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方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 孫岩章所指導 陳⽂華的 樹⽊淺層藥劑注射技術之研發與應⽤ (2017),提出膠布傷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淺層藥液注射、注射吸收、傷口恢復、CODIT啟動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動物科學技術學研究所 陳明汝所指導 沈澤臻的 藉由小鼠與犬隻模式探討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M1於異位性皮膚炎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異位性皮膚炎、益生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的重點而找出了 膠布傷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傷口貼人工皮一定會快快好?整型外科醫師 - Heho健康則補充:整型外科醫師:符合4種條件再用人工皮,才不會感染.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說,用了人工皮,其實不代表傷口「完全不會留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膠布傷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為了解決膠布傷口的問題,作者留佩萱 這樣論述:

  這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來感受情緒   唯有直接面對,才能一步步解開你的沉痛枷鎖   為了前進,你必須回到過去   而復原的路,沒有人可以替你走……     我們總是急於處理傷痛,卻不知道應該先學會「感受」。我們習慣以壓抑來隱藏情緒,卻忘了當這些情緒層層堆疊於心,總有一天會成為滿滿的岩漿,隨著傷痛與情緒的火山爆發。   諮商師留佩萱以溫暖動人的筆觸剖析情緒的本質,透過實際諮商案例與知名創傷事件,引導你更全面且有深度地認識與覺察情緒。從解讀自我防衛機制,到直視個人核心情緒,全面學會真切感受情緒的方法,帶你走過情緒的暴風雨。   除了自助,還能學會如何幫助需要走過傷痛的朋友,一起建立一個能夠理

解情緒、包容情緒的友善社會。     「情緒,其實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指引,   當它向浪潮一般撲襲而來,你能做的就是任它流淌而過,   只有感受過,你才得以在人生大海中繼續航行。」 療癒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玉嬋(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跟家庭的傷說再見》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閱讀這本書,讓我們有了打開自己情緒心門的動力,……讓自己更加熟悉內在的自己與外在他人之間的關係,接受脆弱而真實的自

己。──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就是要告訴我們:回看並重新感受情緒,都可能是轉化生命歷練、療癒情緒的心靈解方。──李玉嬋(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覺察與療癒自己,是沒有人可以為你做的人生功課。讓這本書陪你一同前行。──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才能把「當年沒走完的情緒走完」。佩萱這本書是幫助我們覺知情緒的好書,誠懇推薦給想療癒自我的您。──周志建(資深心理師/《跟家庭的傷說再見》作者)     當你翻開這本書,就代表你準備好要面對自己——包括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也為自己預約一個充滿希望

的未來。──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誠摯地推薦您,跟隨佩萱溫暖且細膩的文字,從接納、覺察情緒,好好地梳理情緒。也在生活中給予自我照顧的時光,……陪伴自己走過每一個情緒風暴。──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願本書的出版,能協助更多內心暗處曾經受過傷的大人。讀過本書你將明白,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留佩萱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為美國執業諮商師(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 LPC)、國家認證諮商師(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目前在美國諮商研究所擔任教職,同時繼續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個案包含兒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家庭諮商,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家暴性侵議題、創傷知情……等等。   除了在美國的工作外,也在《人本教育札記》、《健康遠見》、《親子天下》雜誌固定撰寫專欄,希望可以藉由文字提供一般大眾心理資訊,讓更多人重視心理健康。曾獲第42屆金鼎獎專欄寫作獎(《人本教育札記》,2018年),著有《童年會傷人》一書。   個人網站:ABOUT COUNSELING   counselingliu.com/ 繪者簡介 Mo Pan     擅長運用鉛筆質地暗示時間、動態及敘事情境,   畫紙即是隱

喻劇場。   臉書搜尋:虛擬劇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前言 這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來感受情緒 Part I    認識情緒,了解情緒 01 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02 童年經驗,塑造我們如何面對情緒 03 為了避開感受,我們發展出防衛機制 04 面對創傷──那些發生與沒發生的事 05 去感受,需要勇氣   Part II   覺察情緒,感受情緒 06 慢下來,走進你的內心世界 07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 08 撫平焦慮,才能碰觸深層情緒 09 憤怒需要被感受,不是被評價 10 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 11   面對失

去,請讓痛苦有空間伸展開來 12   帶著恐懼,走進人生沙漠 13   是過去還是現在?創傷似乎不曾離去 14   撥開一層一層的情緒,羞愧藏在底下 15   當別人有情緒,我卻感到內疚 16   不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不敢被感受的喜悅 17   去感受,就是願意讓自己脆弱       Part III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18   創傷越多,越需要一個能接納情緒的社會 19   我願意當那個聽你說的人 20   當我們一起,就能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 21   建立一個療癒社群──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   結語 你的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 自序 少一點去「想」,多一點

去「感受」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經歷了許多人生上的轉變。事實上,也是因為這些轉變帶來的經歷,讓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於是,一邊寫書稿,很自然地我也寫下了許多自己的感受。   寫完書稿的幾個月後,當我再回來改稿時,突然覺得很恐懼──把自己的內心情緒寫出來,有種把自己暴露在眾人面前的感覺。一邊改稿時我也不斷猶豫,有股衝動想把書中所有「關於我」的部分全部刪掉,畢竟,寫別人發生的事比較容易,我一點都不想讓大家知道我心中有哪些情緒。   但是我想到了我很喜歡的美國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演講紀錄片《召喚勇氣》(The call to courage)中提到,她在

參與最出名的那場TED演講「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的前一天,決定放下以往演講時講解學術概念的方式,而是讓自己在那場演講中「展現脆弱」。於是,她在那場演講中談到自己以前多麼討厭脆弱,以及她的研究結果讓她需要去見諮商師來處理自我議題等等。布朗教授說,如果要跟大家說「願意讓自己脆弱」是多麼重要的事,那麼,自己就要展現脆弱。   因為布朗教授這段話,我也理解到:如果這本書是我要告訴讀者感受情緒很重要,那麼,我也需要讓自己脆弱、讓自己展現情緒,因為我就和正在讀這本書的你一樣、和我的每一位個案一樣,我們都會經歷各種情緒:心碎、失望、悲傷、憤怒、害怕、喜悅、

開心……每一種情緒都沒有對錯、沒有好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這是一本邀請你開始練習感受情緒的書。我猜想大家對於「情緒」這個詞應該一點都不陌生。感謝現在心理資訊的普及,不管是在書店或網路上,我們都可以找到許多書籍或文章幫助大家認識情緒。許多作品對於情緒的理解都停留在「理智」上,像是去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當然這些理解非常重要,不過這本書想要邀請大家少一點去「想」,多一點去「感受」。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習到如何感受情緒。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不可以有這些情緒!」,於是我們發展各種防衛機制來推開情緒──麻痺情緒、忙碌、互相比較、謾罵攻擊人、優越感、歧視與偏見或各種成癮行為

。當情緒消失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連結也消失了。   這些防衛機制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當你不敢去感受情緒,就無法真實活著,你可能會害怕心碎所以不敢去愛,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去嘗試,害怕未知與焦慮所以不敢做改變。因為害怕感受情緒,許多人把自己關在心牢裡。   而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幫助你開始練習感受情緒。當然,開始感受後,你會體驗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情緒,但你也能感受到喜悅、感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連結。   我邀請你去感受,因為生命很短暫,願我們在這短暫時刻中,能夠去感受生命的連結與美麗。   前言   這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來感受情緒     開始動筆寫這本書的半年前,我

自己經歷了一場失去。   身為一位心理師,我諮商過許多正在經歷失去或創傷的個案──親人去世、離婚、戀情背叛、罹患疾病、發生意外、遭受性侵、家暴、受虐或受侵害而失去童年……等等,這些事件把你的世界擊碎,就像你本來好好地走著,但是一瞬間,腳下的地面突然裂開,你跌落到黑暗的地洞裡,什麼都看不見。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個表達「哀傷」的人型雕像──藝術家用鐵絲形塑出人的身軀和輪廓,而鐵絲內,從頭到腳裝著滿滿的石頭。看著這張照片,我心想:哀悼,一定很沉重吧。   直到自己經歷失去時,我才感受到哀傷的重量有多麼沉重和壓迫。身為一位心理師,我知道復原沒有捷徑,也沒有要照著一定的步驟,因為每個

人哀悼的方式不一樣。我知道我該做的(也就是我在諮商室中幫助每位個案做的事),是讓個案自己去感受那些情緒。因為,如果想要走出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經歷它。     當我們都忽略好起來的「過程」     然而,這個社會不太允許我們「去經歷」。當一個人的世界突然瓦解、重跌到黑洞中,周遭的人卻是圍繞在洞口邊,對著底下的人不耐煩地大喊:「不要再軟弱了,快點爬起來!」   這個社會傾向歌頌「快速復原」,不管是在電影、電視劇或各種報章雜誌中,當一個人經歷重挫或創傷後,我們都想要快轉到美好的結局,忽略了那段好起來的「過程」。   在我自己經歷失去後不久,有一次看到一場TED演講,講者是一位美國社工師。她提

到在她剛畢業、開始工作、覺得生活穩定一切都上軌道時,她的世界突然崩塌。她原本健康的母親突然間逝世。過了一年的哀悼,在母親忌日周年那天,她總算有勇氣回到母親去世前她們一起去看球賽的球場。就在當天晚上看完球賽後,身體健康的先生突然間心臟病發身亡。   接下來,這位講者開始談論心理素質強壯的人該怎麼做。當然,這是一場TED演講,講者需要在十幾分鐘內把自己想傳達的訊息講完,她提到的方法也很重要。但是,當時的我卻愣在那裡,心裡想著:「兩年內經歷母親和伴侶突然死亡,這是多麼痛苦的事情,你就這樣好起來了?怎麼可能?你怎麼辦到的?」   正因為復原的「過程」常常被忽略,所以讓大家誤以為復原可以很快速、很優

雅地走到美好的結局,而這樣對復原過程的不理解,常常會造成許多不諒解與指責。在諮商室中,我常常聽到個案抱怨:「為什麼我現在感覺更痛苦?」「為什麼已經過了這麼久,我還沒好起來?」「為什麼我現在還會生氣?」   不僅個案對自己失望和生氣,身邊的人也常常會評論:「你怎麼還在難過?趕快好起來啊。」「都已經開始做心理諮商了,應該好多了吧?」     復原,就像要你重新走回戰場     可惜,復原沒有那麼容易。不管你經歷過哪些傷痛,這些痛苦的事件就像戰爭一樣,摧毀了你的內心世界。   在美國,退役軍人的自殺率逐年上升,這讓社會大眾非常納悶與不解:這些從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回來的軍人,好不容易在戰場中存活下

來,回到安全溫暖的家,為什麼卻活不下去?   這也是我們對創傷的誤解,好像事件結束後,人就應該沒事了。你的童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裡,長大後離開原生家庭就沒事了嗎?小時候被堂哥性侵長達兩年,後來堂哥搬走,你就完全不被影響了?幼小時期被媽媽情緒虐待,等到唸大學離開家去另一個城市生活,就可以遺忘那些傷害?軍人們從戰場賦歸,回到家後就可以過著平凡快樂的生活嗎?   事實上,當傷痛事件結束後,才是復原的開始。   心理復原的過程一點都不容易,也不平順,往往充滿坎坷與顛簸,走起來一點都不優雅,更可能一路跌跌撞撞。不論你曾經歷過哪些傷痛,想要復原,就像是讓你再度走回那個殘碎不堪的戰區──那個你好不容

易逃離的戰場,然後重新掀開那些埋藏許久的痛苦和情緒。   我常常向我的個案解釋,心理治療就像是做復健一樣。在身體進行復健的過程會產生許多疼痛,心理 諮商也是這樣。我們會慢慢撕開封黏著過去傷口的膠布,帶你重新看見那些創傷和痛苦,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情緒。所以,開始做諮商後,你可能會感到更痛苦,但是你需要去經歷這些,才能復原。     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     當自己的哀傷重量壓得我喘不過氣時,我坐在諮商室中問著我的諮商師:「我該怎麼做?」我期待著她可能有一些神奇療法。她對我說:「你現在正在讓自己哀悼,讓自己感受情緒,你正在做你該做的事。要走出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感受。」   許多人都願

意去檢視自己過去的傷痛,但這份檢視常常停留在「理智」上。理智上,我們努力分析以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對我們造成哪些影響,但是,我們卻長期把這些情緒埋藏壓抑。如果你想走出來,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感受這些埋藏已久的情緒。   這本書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來感受情緒。少一點思考或分析,多一點感受。唯有去感受,才能一步步解開這些牢牢綁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鎖。我常常跟個案說,那些發生在你身上的創傷都不是你的錯,但是復原這條路,是自己的責任,沒有人可以替你走。   所以,我在這裡邀請你,來試著感受情緒。感受情緒當然不容易,需要不斷練習。很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著你,踏上復原這條路。 推薦文 勇敢面對脆

弱的自己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帶著有色眼光來看待情緒這件事。情緒被迫區分為能夠攤開在明亮檯面上,以及必須隱藏在灰暗桌面下。有些情緒,令人望而生畏、生厭、敬謝不敏,不願讓這些情緒附著在身上。   我們總是極力推開某些負面情緒,選擇迴避而漠視,但它們依然存在於內心深處,恣意發酵。然而,情緒本質沒有好壞,沒有絕對,不需批判,不用評價。它們都是屬於自己的存在,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眼前的自己。   閱讀這本書,讓我們有了打開自己情緒心門的動力,勇於面對在這扇門裡所存在的正負面情緒。讓我們允許自己保有當下的任何情緒,合理善待自己。重新梳理情緒,自我覺察

情緒,讓自己更加熟悉內在的自己與外在他人之間的關係,接受脆弱而真實的自己。   容許感受、呵護情緒的心理療癒之路 李玉嬋(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做為一位諮商心理師,在諮商室裡,聆聽著一個個無常意外的故事,悲傷伴隨著不解;憤怒夾雜著絕望;羞愧隱藏著怨恨……很多人深陷其中,分不清楚悲傷、憤怒、羞愧等「情緒」,其實可能被自己「感受」情緒的方式,加重了內心戲碼的殺傷力,而讓創傷情緒因衍生出的不解、絕望、怨恨等感受給淹沒。   其實,「情緒」與「感受」不一樣。如果能容許自己重新去感受情緒,再次定睛、覺察、梳理、解讀、呵護受傷情緒的存在,或許就可理解此書所言,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可能可以發

現情緒其實是一種蛻變內心的能量。容許感受、呵護情緒,可以展開心理療癒之路。   然而,「情緒」與「感受」究竟有何不一樣?   情緒可以透過人的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覺察承「受」,而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你一定有過怕痛的恐懼情緒出現,而不敢看傷口、選擇避免感受疼痛以降低恐懼的經驗。這樣採取逃避去感受真切情緒的方式,可能會過度放大痛覺感受,也可能過度增強恐懼情緒,而陷入情緒創傷中。其實,當你願意選擇容許感受、呵護情緒時,就有可能坦然面對生命無常的衝擊,而漸漸不慌不亂地安住自己。   如書中提及:「情緒是種能量,只要讓它像浪潮撲來一般流過、經過、感受過,就得以繼續在人生這大海中安然航

行。」因此,書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就是要告訴我們:回看並重新感受情緒,都可能是轉化生命歷練、療癒情緒的心靈解方。   本書還特別指出某些特殊情緒,一旦被一層一層撥開,就可能碰觸到情緒底下躲藏的羞愧或其他感受。例如,人遭遇挫折失敗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因為自己不願示弱面對挫折,因此隔離了受傷情緒,也隔離了與人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終結孤獨。   當你選擇去接觸、去感受自己內心澎湃的情緒,或許能讓宣洩情緒代替壓抑感受,而獲得耐受情緒波動的韌性與安住內心的力量。   當你願意去感受自己內心多變複雜的情緒流轉,或許你就能在體驗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懼等七種基本

情緒中,發掘出人生酸甜苦辣的箇中滋味。   學會感受,覺察與療癒自己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還記得我日前在臉書上分享一小段話,獲得很多迴響。我這麼說:「療癒與成長的過程,就是從痛苦的忍受,到逐漸能承受,到坦然地接受。人生啊,就是一個你決定怎麼『受』的過程了。」   我沒接著說的是,這個「受」的切入點,其實就是感受,而感受的存在,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因為有了感受,而讓我們擁有人性,也讓我們擁有去愛與感受被愛的能力。然而許多人在面對痛苦的人生情境,因為太強烈的情緒,切斷與感受的連結,也導致身心失衡與各種疾病的發生,一開始不想感受到痛苦,最終卻連快樂也感受不了

,生命因此陷入另一層次麻木的痛苦裡。   很高興留佩萱老師寫了這本書,一直很欣賞她饒富知性與感性的文字功力,以及許多貼近人心的案例故事,相信你可以在情緒的說理中獲得智性的理解,以及在佩萱老師的文字中被同理與撫慰,更在一個個實作練習中,讓你在生活中也能實踐自我安頓的能力。   覺察與療癒自己,是沒有人可以為你做的人生功課。讓這本書陪你一同前行。   情緒是治療的關鍵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跟家庭的傷說再見》作者)        「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這是我在課堂上經常講的話。雖然我做的是敘事治療,但我很清楚,情緒是治療的關鍵。   情緒具有巨大能量,當情緒卡住了,人就一直被卡住。每

一個創傷經驗裡,都有一個「沒有走完的情緒」,這個情緒會「埋伏」在身體裡,繼續發酵,伺機而動,待日後有類似經驗出現時,「地雷」就會爆炸,「火山」就會爆發。沒走完(處理完)的情緒就像「未爆彈」一樣,會一直潛伏在你的身體裡,「卡住」身體能量,帶來身心疾病的折磨(像是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暴食症、腰酸背痛、胃病、癌症等等)。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才能把「當年沒走完的情緒走完」。佩萱這本書是幫助我們覺知情緒的好書,誠懇推薦給想療癒自我的您。   面對自己,從認識情緒開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談到「創傷」兩個字,人們總會覺得既沈重,又辛苦。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創傷是如此常見,就

可能發生在你我每個人的身上。伴隨著創傷而來的情緒風暴,正隱微或劇烈地衝擊著我們的生活日常。   每個人都期待擁有更美好的明天,卻總是受困在起伏不定的情緒與傷痛之中,想逃離卻被困得更深。這種愈耗力愈無力的情緒應對模式,常是現代人的痛苦來源。原因無他,我們對情緒與創傷一直缺乏正確的認識,於是,我們無法做情緒的主人,只能任憑情緒擺布。   留佩萱心理師的作品,正用淺顯易懂的字句,帶領我們了解情緒的意義與功能,並且學會如何透過深度體察情緒以獲得療癒。當你翻開這本書,就代表你準備好要面對自己——包括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也為自己預約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 謝玉蓮(繪星心理

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你學英文多久了?還記得第一次與外國人對話的模樣嗎?努力地從大腦中搜尋著有限的單字,慢慢組合成句子,盡全力以身體語言表達,事後那鬆了一口氣的成就感,你還記得嗎?   我們如此努力地描述,也一再重複與耐心說明,不就是想要讓對方多些理解,不就是想讓自己可以盡情表達、溝通。我們是多麼盼望!   但,對自己的認識呢?對自己的樣貌,又有多少的詞彙與句子來描述?你可以理解自己在生氣行為下,隱藏的可能是對自己的失望嗎?可以理解自己是因為擔心被處罰,所以才不自覺啟動防衛機轉而說謊嗎?可以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感受到焦慮、害怕、憂鬱是源於對生活無法掌控嗎?可以在他人疑惑時還努力

嘗試說明清楚嗎?   是的,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是賦予每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感最重要的養分,況且,成長歷程中,難免有衝突,可能有創傷,生命議題如此難解。   當收到佩萱的新書時,正是我面臨生命中最重大失落的時刻,我跟隨本書的書寫脈絡,接下人生無常的衝擊,感受內在對生命那股無力、失望的拉扯,一步步安放自己的失落,一步步與自我對話,而療癒歷程仍在持續中……   誠摯地推薦您,跟隨佩萱溫暖且細膩的文字,從接納、覺察情緒,好好地梳理情緒。也在生活中給予自我照顧的時光,簡單的正念練習、放鬆訓練、轉念練習,陪伴自己走過每一個情緒風暴。   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曾經,我們都是孩子。漫長的成長路上,難免有著當時我們無法選擇與避開的傷痛。傷痛裡,是恐懼、害怕、憤怒⋯⋯,這些情緒並沒有因為長大就消失了。為了壓抑、掩蓋這些情緒,我們的心變得疲憊,我們也變得不像自己。   佩萱心理師在《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書中安排了一趟溫柔的旅程,逐步引導讀者有意識地覺察與修復那些曾讓人深感困擾的情緒。她帶領讀者將之蛻變為一種工具,使我們更能認識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選擇。   本書除了將近代創傷與療癒的理論做了清楚易懂的說明外,搭配出現於理論之間的案例與故事、可具體操作與練習的活動,更讓本書兼具了實用性。   願本書的出版,能協助更多內心暗處曾經受過傷

的大人。   讀過本書你將明白,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 01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希望每天只感到開心就好,還是想經歷各種情緒——開心、難過、生氣、焦慮?我猜想很多人應該會想選擇只感受開心,那些令人難受的情緒都被歸為「負面情緒」,我們都想把負面情緒推開。在諮商室中,我看到許多個案對情緒充滿恐懼,深怕自己被情緒海嘯淹沒。這樣聽起來好像情緒很可怕,如果「沒有情緒」,是不是就可以讓生活輕鬆許多?但是,也有幾位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個案告訴我,他們每天感受不到任何情緒。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了焦慮或憂鬱,卻也沒有了喜悅、興奮或期待。生命中沒有了情緒,他們覺得自己像個空

殼,提不起勁來做事,感受不到活著是什麼感覺。高漲的情緒讓人覺得壓迫,但是當情緒都消失了,整個人彷彿只剩下軀殼。我們討厭情緒,卻又很需要情緒。到底,情緒是什麼?●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我在美國念完碩士後,在當地社區一間機構做兒童諮商,我的個案年齡分布從五歲到高中生都有。我觀察到,不管他們在哪個年紀,似乎都已經對於情緒有一套既定看法,像是:「會生氣的孩子是壞孩子。」「哭很丟臉,不要哭!」「膽小的人才會害怕。」我記得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在聽完我說「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啊,每個人都會生氣,我也會生氣」後,瞪著大大的眼睛驚呼著問:「你也會生氣?」這些孩子的反應讓我覺得有趣,但也不禁讓我思考:整個社會、家

庭和學校,我們到底傳遞了多少和情緒有關的錯誤資訊給孩子?這位小女孩才八歲,她的小小腦袋瓜裡已經把情緒分成兩個資料夾,一個標記為「正向情緒」,像是開心與快樂,這些情緒很安全,會讓爸爸媽媽或老師高興;而另一個資料夾則是標註著「負面情緒」,所有讓人不快樂的情緒都被堆棄在這裡,這些都是壞情緒,很危險,不應該存在!等這位小女孩長到十八歲、二十八歲、三十八歲,她的腦中還是會依照這樣的二分法來區分情緒。這也是很多人對於情緒的認知,然而事實上,情緒,就只是情緒,沒有好壞。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事情所產生的反應。

膠布傷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思浩大談英國創新醫療膠布,如穿山甲鱗片逐塊貼,不阻礙病人活動!(大家真瘋Show 2020)


要保護手術後或受創的傷口不受感染,醫護往往會替病人嚴密包紮,但這樣免不了阻礙肢體正常活動。英國一名設計師由動物的鱗甲找到靈感,研發出名為「SCALED」的傷口保護裝甲概念產品。
SCALED是一種以醫療硅矽膠製成的仿生鱗甲,把它鋪在傷口上,除可防止感染,亦不妨礙傷口透氣。而其最大優點,是如果鋪在關節位置,它可以隨彎曲角度伸縮,讓用家可以活動自如。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香港小姐十強悄然誕生,歷屆落選多數入電影!憶述某佳麗隱瞞紋身處理內幕!(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AwPYJHPPI)
2. 思浩大談拍片食嘢發大財,內地政府光盤行動斷米路,網紅向三十萬廣告講再見!(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rWZRR2XTY)
3. 思浩大談廣東省推環保限塑令,廣州深圳禁用不可分解膠袋!餅店雞批女橫蠻行為!(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HqIBJzAeE)



#大家真瘋Show #2020 #英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樹⽊淺層藥劑注射技術之研發與應⽤

為了解決膠布傷口的問題,作者陳⽂華 這樣論述:

由於環境的限制,當都市林樹木發生病害時,通常較難以實施化學性的藥劑噴灑進行醫療,此時注射技術的運用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法。此方法具有 (1) 能有效地使用化學物質, (2) 減少潛在的環境暴露, (3) 當以土壤澆灌無效或難以使用葉面噴灑時有用,(4)適用於人口稠密地區等優點。以治療為目的在樹上進行鑚孔並注入藥劑的相關研究在19 世紀初期已有相當進展,運用上除了防治病蟲害以外,也擴及到營養改善、生長調節劑控制、抗病誘導等方向。對於注射操作過程所需考慮的注射位置、孔徑、深度、角度、壓力、封口、季節、藥劑、及追加注射等注意事項,隨著研究以及新事證出現,皆使得注射之技術不斷提升。 本研究旨在研

發符合本土運用之樹木注射技術,依照不同樹皮形式,先以100(#) 粗砂紙或直徑 3.5 公分木工取孔刀刨除木栓層,再用直徑 1 公分電鑽,刮除韌皮部露出木質部,用 2 平方公分防水膠帶貼合木質部和形成層切口後再行鑽孔注射。注射是以 0.4 公分直徑的鑽頭鑽孔,深度為 1 公分,插入刻度滴管後以矽利康搭配透氣膠帶完成封口進行滴管輸液。標準步驟為「表皮和木栓層研磨衛生處理含酒精消毒、直徑 1 公分電鑽刮除韌皮部和形成層露出木質部後貼上防水膠帶、直徑 0.4 公分電鑽鑽出深度 1 公分之注射孔、插入刻度塑膠滴管並固定、以中性矽利康封口、透氣膠帶密合防漏、注入藥液、插入尼龍繩排出氣泡、套上銀黑塑膠布保

護套」,經測試防漏效果甚佳,觀察藥液之吸收也十分便利。而所費時間約 10 分鐘,是一可以接受之淺層注射技術。此為樹木解剖及生理學基礎下,符合科學、經濟、實用的樹木淺層醫療注射技術,可為專業操作者參考採用。 研究調查出各樹種淺層注射主要吸收日數與劑量為:鳳凰木 2 日 9.47 毫升,楓香 8 日 24.4 毫升,龍眼 4 日 31.41 毫升,光蠟樹 5 日 37.7 毫升,莿桐 3 日 25.7 毫升,烏桕 8 日 21.3 毫升,朴樹 5 日 66.97 毫升,山櫻花 6 日 51.47 毫升,櫸樹 6 日 54.03 毫升,樟樹 7 日 56.83 毫升,榕樹 4 日 5.67 毫

升,濕地松因春天松脂分泌旺盛全無吸收。當植物不再吸收時,便需將注射滴管拔除,並以封口塗劑確實將拔除滴管後遺留之孔洞封填密合,讓根壓水分順利協助藥劑運送至目標作用區域,也避免刻度滴管妨礙到注射口之癒合。三種淺層注射於木質部吸收之比較,發現基本上以弦向 45 度向下 2 公分之吸收速率最大。證明樹木的外圍生長輪吸收效率高,因此注射鑽孔不用深。而韌皮部無法吸收注射藥劑,且不同的藥劑劑型和濃度對韌皮部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反應。注射藥劑向下運行,是藉由樹木體內橫向疏導系統,將木質部藥劑運送至韌皮部後,再由韌皮部篩管向下運送。因此,注射時應避免藥劑接觸到韌皮部和形成層以促進注射傷口癒合。 利用益收和能

夠抑制乙烯生合成的艾維激素對樹幹進行注射,並以水做為參考對照,以驗證 CODIT 可能的啟動因子是否即為乙烯,結果證明注射艾維激素的樣本,有較大的傷害反應。而不同樹種注射 3 個月後之傷口癒合反應調查結果,刺桐最佳,光蠟樹次之,其他樹種緩慢。原注射點追加注射實驗,觀察榕樹之吸收反應,結果證明樹木似有產生區隔化。對於必須週期性注射的操作建議,可採用本研究研發之淺層注射技術,搭配長效期藥劑,以兩年為期,每次注射皆在最外圍生長輪操作,如此便可有效降低注射過程可能對樹木造成的傷害,讓藥劑有效的吸收運行至作用目標區,達到樹木注射醫療照護目的,及衍生出的最大效益。

失控,是最好的安排

為了解決膠布傷口的問題,作者楊右任 這樣論述:

「舊鞋救命」發起人、十大傑出青年──楊右任 他說:「我不怕瘧疾、不怕貧窮,我只怕生命結束時沒故事可說。」   從只想靠滑板、塗鴉出名的刺青嘻哈少年,   到一心思考如何幫助別人的「舊鞋救命」發起人,   他不理會被外界貼標籤,堅持走自己的路,   不斷突破框架,面對盡其在我的失控人生……   鬆開手中緊握的方向盤,放棄安穩的道路,   或許會發現自己能貢獻給世界的,比想像中還多。   看似失控,實是祝福,也是最好的安排。   「爸、媽,當時沒聽你們的話是對的!」   只要有心,就能為這世界付出一點貢獻   當初,爸媽很擔心我這種工作不穩定,時間都耗在沒收入的志工活動:「太太、小孩怎麼

辦?你會活不下去!」結果,一聽到我得「十大傑出青年」的消息,他們照片發得最快,我說:「爸、媽,當時沒聽你們的話是對的!」   我和太太在非洲從事志工工作,常會遇到許多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事,那裡不能用台灣思維、眼光和一般常識來處理事情。也許因為我的個性本來就「不一般」,所以才被上帝派到非洲。   對比台灣年輕人什麼資源都有,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當我們走進非洲偏鄉,卻很難告訴當地年輕人:「只要你願意努力,生命就可以不一樣。」在一個沒水沒電、三小時都走不出荒漠的地方,只求每日三餐溫飽都是奢侈的。   或許現在的你,認為自己渺小、毫無價值,想想德蕾莎修女的話:「我們也許不能做偉大的事,但是我

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微小的事。」先從力所能及之處,不論是自己的家庭、學校、職場,照顧別人的需要;不久後,就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當你正在閱讀這些看來充滿勇氣、活出精彩人生的故事時,其實故事主人翁,都是先踏出腳步朝目標前進,路途中犯錯了,就改正,然後一邊修正,一邊前進。不必什麼事都先想清楚才去做,因為過度思考,只會走上平庸的道路。不妨先豁出去冒險,跌倒後再爬起來,調整改正,才會看見一條屬於你的路。   藉由本書,希望讓台灣的年輕人看見這世界的需要,並且相信自己也可以一同參與,讓世界更美好!   ★破格思維創造精彩人生★   ◎學期末,我收到成績單,上面印著:「不及格」「不及格」

「不及格」……我把這張成績單收起來,轉頭跟朋友說:「我要好好保存這張紙,把它裱框掛起來,這樣以後才能告訴其他人,你的成績單不及格,不代表你就是一個不及格的人。」   ◎有次和老婆聊天,聊到她為何決定和我在一起,她說,通常想認識她的台灣男生,都將她當成去加拿大的機票,只有我,想帶老婆去非洲。   ◎帶著出生不久的女兒恩亞去非洲,是這趟旅途中最受親友爭議的事;雖然了解他們的擔心,但我老婆可樂小時候也被岳父到處帶去條件較差的國家宣教,她所擁有的愛心和世界觀,也是因此培養出來的。我們夫妻或許無法賦予女兒最好的生活品質,但希望她能夠看見,爸媽擁有的最大財富不是金錢,而是上帝和人們的愛。   ◎「舊

鞋救命」只是我生命裡的其中一個階段,關於「我」「使命」,還有很多未知跟奧秘,需要我不停去追求、去突破,而不是一直停滯在某段人生裡。如果我知道自己必須進入下一階段,或是領悟到其他更急迫的使命,那當然是比安穩更重要的事。   ◎有次出門,一回到家,就看見家門口牆壁上被恩亞畫了「ENYA YANG」幾個大字,我馬上大叫女兒過來:「恩亞!爸爸要告訴你一件事,你塗鴉不能用真名,不然很快就會被警察抓到了。」(重點放錯的過來人爸爸)   ◎我常常開玩笑說:「感謝基塔萊不穩定的電力,讓我們家三不五時就能享受燭光晚餐,在台灣都不會這麼浪漫!」把「停電當開趴」「偏鄉當郊遊」,從不抱怨的妻女,在黑暗裡,她們眼前

的世界似乎仍然是繽紛的。   ◎對於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認識上帝的美善,看見祂為每個生命創造的計畫與獨特價值,學會獨立思考,以及養成自學的習慣,其他的,我們都相信上帝會給孩子最好的安排。 名人推薦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連加恩(醫師/西非「垃圾換舊衣」活動發起人)   沈芯菱(科技創新慈善家)   神老師&神媽咪(長樂國小教師)   台客劇場(導演/淨灘之善發起人)   柳子駿(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蔡志堅(花蓮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   松慕強(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共同推薦   「好久沒看見令人笑中帶淚的好書!這世界不缺乏抱怨的人,而是

需要抱願的人,無論你的人生是否『失控』,肯定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沈芯菱(科技創新慈善家)

藉由小鼠與犬隻模式探討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M1於異位性皮膚炎之研究

為了解決膠布傷口的問題,作者沈澤臻 這樣論述: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皮膚疾病,其由第一型過敏反應引起,並造成皮膚紅腫、發炎、濕疹、苔蘚化等症狀。目前,口服抗組織胺或外用類固醇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之方法,然而其可能會造成嗜睡、腸胃不適和肝腎功能異常等副作用。本試驗藉由小鼠與犬隻模式探討本實驗室所分離出之益生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M1是否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具有預防或改善之功效。小鼠試驗中,分別以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及塵&;#34728;(house dust mites, HDM)致敏小鼠,並於試驗期間餵予5x108 CFU/mL Lb. kefiranofaciens M

1。結果顯示,餵食Lb. kefiranofaciens M1並以OVA致敏之小鼠其血清中OVA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E之濃度有較未給予Lb. kefiranofaciens M1組別下降之趨勢,並且能顯著減少Th1與Th2細胞激素之分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