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要求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自我要求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laudia寫的 占星芳療:獻給女巫的精油魔法調香術 和叢非從的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演講:提昇孩子的情緒管理與挫折忍受力也說明: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父母對事情的看法常會影響到孩子,自我要求高的父母也會造成孩子對自我要求完美,因此在課業及人際關係上,孩子常會出現焦慮及「全有」或「全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樹林出版社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 楊淑晴所指導 陳祈和的 數學高成就九年級學生完美主義與數學學習之相關研究 (2021),提出自我要求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完美主義、父母期望/苛責、雙向度正負向完美主義、挫折容忍力、數學成就動機、數學成就目標量表、數學高成就。

而第二篇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邱文頊所指導 林怡汝的 健身教練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健身教練、體能指導員、健身俱樂部、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我要求高的解答。

最後網站你是個自我要求高的人嗎? @ 秋菊蘭若 - 隨意窩則補充:你是個自我要求高的人嗎? 〔心理測驗〕你是個自我要求高的人嗎? 文/雨揚開運館每個人因為個性不一樣,所以對同一件事情的想法、看法、做法也都會不同,有時候你覺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我要求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占星芳療:獻給女巫的精油魔法調香術

為了解決自我要求高的問題,作者Claudia 這樣論述:

~不單單依賴香味,依命盤找出自己最需要的療癒精油~ ★臺灣第一本【星盤╳精油╳魔法】專書 ★4大魔法精油提升自己的【總體運】、【愛情】、【財富】與【好情緒】 ★12星座的女巫擇日使用配方,針對各星座屬性療癒小物配方教學 ★隨書附贈【Claudia╳拾心香研聯名】「魔法許願調香盒」折扣碼     【各章要點】   ① 依照不同植物獨特療癒性,調配精油以改善自己的身心、愛情、金錢運及情緒   ② 查明自己的太陽、月亮、金星星座以及宮位命盤,調配出專屬於自己的幸運香味   ③ 各星座與對應精油的依據分析,全面性了解星象與香氣的神聖魔法學問   ④ 女巫擇日技巧提供

每一天充滿不同精油魔力   ⑤ 收錄12星座的女巫配方,針對各星座屬性療癒小物如沐浴球、香氛蠟燭等配方教學     ◆◆十二星座基礎太陽星座魔法油◆◆   ❀玫瑰❀與金牛座的享樂主義不謀而合   太陽星座代表一個人的公眾面貌、外顯性格,也代表著個我意識與中心思想,   調配出的精油最能代表自己的個性與香味。     ◆◆提升愛情運的金星星座魔法油◆◆   ❀花梨木❀能撫平金星處女座在過去的受傷回憶,也不會過度付出   金星主掌戀愛、美與享樂。觀察一個人的愛情觀、戀愛模式或喜好   往往和金星所坐落的星座脫不了關係。     ◆◆增加財富力的二宮內星

魔法油◆◆   ❀苦橙葉❀支持二宮水瓶在理財上的多元觀點,看到各種可能性   判斷財富運勢可以窺看二宮內星,顯現出此人的價值觀、理財能力等,   二宮內星魔法油則可截長補短理財性格缺陷。     ◆◆情緒淨化的月亮星座魔法油◆◆   ❀羅馬洋甘菊❀有助於讓容易激動情緒的月亮牡羊座放鬆下來   月亮星座比起太陽更能顯現出一個人的「真面目」。   搭配月亮魔法精油使用,更容易穩定情緒,舒緩內在隱憂。     ◆◆女巫擇好日魔法精油◆◆   ❀快樂鼠尾草❀適合社交的五朔節可藉此增加慾望熱情   無論是滿月能量、女巫信仰中的節氣及不同星期,   透過不同

日子,都能夠讓精油發揮出不同或是雙倍的功效。     本書作者由深耕芳療與占星多年的Claudia老師所編彙,其以自身學習芳療中所得到的疑惑全部親囊相授,不僅將70種植物╳80組配方所帶有的功效一一作解,同時也將星座與該芬芳的淵源詳細介紹。     《占星芳療》編排由淺到深掌握占星原則,從最能表現自己的太陽星座,更進一步透視金星星座如何愛情運;二宮星座如何改變自己的金錢運勢,與月亮星座如何改善情緒。透過個人星盤的推演,以理解自己最需要補強的魔法需求,並搭配女巫擇日技巧,進一步調配出香味、功效與運勢兼具的全面性魔法精油。   本書特色     ◎超過70種【魔法╳星

盤】精油組合,針對自己的星座命盤客製專屬自己的魔法精油   ◎收錄12星座的女巫配方,代表各星座特質的【香水】、【護手霜】等療癒保養小物   ◎【總體運】、【愛情】、【財富】、【好情緒】4大需求用油介紹,搭配女巫擇日技巧讓你365天充滿魔法能量   芬芳推薦     芳療天后 Gina許怡蘭   So Good塔羅牌館 Ricky Otis   芳療與香草生活保健作家  女巫阿娥   御康養生企業,藥師、芳療師、占星師 石明立   拾心香研創辦人暨feeling品牌總監 何欣潔poky     這本書展現了「由上往下」和「由下往上」的雙重路徑:不但

從行星律動來爬梳自身的生命脈絡,也透過微型的藥草精油儀式,讓個人能量不斷進化,拓展到大宇宙層次,可說把芳香療法和神祕學間的「共時性」發揮到極致。──芳療天后 Gina許怡蘭     《占星芳療》將占星魔法與精油魔法完全整合,也對於古典及現代占星因年代演進所產生的歷史差異性做出細膩剖析,再將醫療占星與各種藥草結合女巫配方,統整出十二星座、十二宮位各自所適用的魔法祕方;尤其將十二星座最容易遇到的心境難題,搭配掌管情緒的月亮星座魔法精油,完全可以讓讀者輕鬆地使用配方自行調油,引領大家運用占星芳療來面對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值得推薦給喜歡占星及香氛療癒身心的你!──So Good塔羅牌館 Ric

ky Otis     行星屬性是藥草學的重要主題之一,透過《占星芳療》的介紹,對照個人星盤調配藥草香氛便有所本。──芳療與香草生活保健作家  女巫阿娥     不得不佩服植物系女巫──Claudia老師,能精巧的融合兩大知識結構,占星學與芳香療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行星、星座、宮位和精油特性,描述人類最感興趣的戀愛運、財運,以及情緒心境難題。書中的十二星座女巫手作配方也相當實用喔!──御康養生企業,藥師、芳療師、占星師 石明立 

自我要求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逆局 #周渝民 #朱軒洋 #李銘順 #張榕容
完全娛樂

成為完全娛樂YouTube頻道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X9VHpN62jkqCCntHxymPOA/join

更多偶像獨家請訂閱完全娛樂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ETShowBiz?sub_confirmation=1
-
歡迎幫助完娛提供多國字幕翻譯讓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享受完全娛樂
翻譯字幕請直接私訊"完娛臉書"提供給我們喔:)
https://www.facebook.com/setshowbiz

數學高成就九年級學生完美主義與數學學習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自我要求高的問題,作者陳祈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數學高成就國三學生在正/負向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組型暨父母期望/苛責、挫折容忍與數學成就學習目標與數學成就動機之關係,以期對數學高成就學生所抱持的完美主義以及相關心理與學習數學心態有進一步瞭解,以作為資優學生充實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學習輔導之參考。本研究以222位數學高成就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完美主義組型暨父母期望/苛責量表、雙向度正負向完美主義量表、挫折容忍力量表以及數學成就動機與數學成就目標量表等,並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與相關多元回歸等進行統計與分析。本研究獲致的結論:一、目前數學高成就國三生會與能力較高的同儕比較及在乎他人的評價、與父母的期待,但也能肯定自我及自我設定較高

的標準,並關注掌握學習內容、主動解決問題。二、數學高成就女學生較在意他人評價,男學生則在乎父母的苛責,而男學生對數學學習出自興趣且抱持駕輕就熟的態度,但也在意避免讓自己被視為能力不佳。三、數學高成就學生認同學習時的自我正向完美主義及其是源自對自我的要求,因此學習時會盡力掌握學習內容、關注父母的期望,並相信學習絕非輕鬆的。四、數學高成就國三生願意投入心力在學習之上,對自我要求高、也在意他人而傾向與同儕比較,且有較高的挫折容忍力。五、對自我能力期望與標準較高、關心是否犯錯及在乎他人的學生,較抱持正向完美主義。反之,較關心學習時的錯誤及感知學習是容易的學生,則較抱持負向的完美主義。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為了解決自我要求高的問題,作者叢非從 這樣論述:

  為了被看見,你真的很努力了,憤怒正是你努力的方式……   憤怒的人,都是受傷的人。   【第一本「拆解憤怒」的心理專書】     憤怒暴露了一個人內心的「地雷」,   藉著憤怒,我們靠近它、修復它──   處理憤怒,就是深度清理我們的「內在戰場」。     怒火是淚水,是一個人潰堤的委屈、恐懼、挫敗、自責……   它正無助地對你說:「請你看看我!」     ▲「都是他的錯!」「他竟然不聽我的!」「他怎麼能不愛我!」……我們生氣時,幾乎是反射性地冒出這些念頭。你可知這就是理解憤怒的關鍵?   ▲「都是他的錯!」(所以他應該改。)→但其實這是「你認為」。為什麼他必須遵照你的規矩呢?   ▲「他

竟然不聽我的!」(不把我放在眼裡。)→你比較厲害嗎?人家為何非得以你的意見為主?   ▲「他怎麼能不愛我!」(我付出了那麼多。)→你的付出,對方一定要回報嗎?     事實上,這些是長久以來貼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察覺的「標籤」。不但驅使我們直覺式評價他人、要求他人,更以此苛責自己,不符合期待的,一律嫌棄。由於害怕弱點一旦被發現,會被討厭,我們極力掩藏。因此,叢非從心理師說:     「憤怒是一個人看起來最強大的時候,但也是一個人最不設防、最脆弱的時候。」     然而,剝開憤怒的外衣,那是一個人遍體鱗傷之下的深深渴望,與最在乎的真相。透過家庭、親子、職場等眾多案例拆解,我們層層向內探索,能讓堵

塞的愛流動起來,使憤怒轉化為關係改善的良性動力。     看見、理解,而後轉化──當你對自己真正接納,便是擁有了情緒自由的寶藏。   本書特色     ◎獨創「憤怒分析表」,每章末並附「思考與表達」練習,幫助你善用憤怒,重整人生。      ◎你問:「道理我都懂,為何我還是會憤怒?」因為,最根源是要回到自己身上,自己滿足自己,就從練習這四件事開始:     1.你需要別人認同你,但你認同自己嗎?2.你需要別人體諒你,但你體諒自己嗎?3.你需要別人尊重你,但你尊重自己嗎?4.你需要別人保護你,但你懂得保護自己嗎?      ◎本書剝開憤怒外衣,按部就班、層層辨析,帶著讀者向「內」深究六大關鍵「心

結」,將你對他人的憤怒、他人對你的憤怒及你對自己的憤怒,轉化成為促進自我愛護、關係改善的良性動力。     ◎透過本書:在親密關係中,幫助你和你愛的人,重新理解彼此。在職場上,引導你找出衝突的導火線,不再壓抑憤怒,更健康地與同事相處。在生活中,不做情緒的奴隸,拿回自我意志的主導權。     ◎叢非從心理師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穿整本書:憤怒不只是表面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掩飾內在的脆弱,維持彼此的界限,表達由衷的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將能慢慢聽懂憤怒想要告訴你的訊息,讓你內在想被聽見、想被滿足的部分,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打造更自在的關係與生活。(摘自本書推薦序/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     心理師聯合推薦:   ◎【專文推薦】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作者)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好評推薦     ◎透過這本書以及「憤怒分析表」,讓我能回到過去,療癒那個軟弱的自己。也讓我找到了總是感覺孤獨、沒有安全感的原因。     ◎當我們面對來自他人的憤怒時,很多時候的第一反應是「他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啊?」或者「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呢?」讀了叢非從老師這本《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就會發現,根本的

原因是我們的關注點不同。我以為的「這件事不值得」,其實對方憤怒的並不是「這件事」。 憤怒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的需求。憤怒本身不是目的,之所以會憤怒,是我們渴望被理解,希望彼此一起解決問題,或者只是想保護自己。當我說「你什麼都不願意和我說」,其實我是在表達「很多事情我想要分擔一些」。     真心推薦與「憤怒」糾葛的人讀這本書。理解了憤怒,也更能夠好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憤怒原來是我們對他人的愛。     讀完《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受是:原來我的憤怒,就是我的無助、我的脆弱、我的委屈、我的期待落空……     憤怒的背後,藏著我們不能立刻察覺的許多情緒,而這

些情緒,全部指向一個地方:愛的表達。     我對父母說:「能不能不要管我了,你們很煩。」其實我想說:「很多事我可以自己來,因為我知道你們會一直在我身邊。」我對伴侶說:「你能不能幫我做做家務?你怎麼一回家就不動了。你怎麼這麼懶?」其實我想說:「我好累,我需要你,我想和你一起分擔。」……      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憤怒」過的人,尤其是正被親密關係困擾的人,因為憤怒的另一個名字,是我對他人的愛。 作者簡介   叢非從     薩提爾模式心理師、講師,十餘年心理學專業,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     目前在北京開

設了「北京叢非從心理諮詢工作室」,也是微信公眾號「丛非从」(congnotcong)的主筆。長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設「薩提爾模式自我成長工作坊」、「OH卡(潛意識直覺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等課程,深度療癒上萬人。深邃與有趣並存,被學員稱為「叢牌挖掘機」。     另在台灣出版《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不懂得愛自己》等多本暢銷書。 009【推薦序】「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016【前言】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1.評判──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 02

8憤怒中的評判:你是什麼樣的人,我說了算  036憤怒要解釋:你不解釋,別人真的不知道你在生什麼氣 043化解評判:學習運用「具體化表達」 051憤怒時的否定:當我憤怒,你就是錯的 058全面否定:你怎麼什麼地方都不好 068憤怒中的規則:我的規則,即是真理 082協調差異:以接納與尊重,處理差異   2.期待──我比你厲害,你應該聽我的 092憤怒是期待過高:怎麼判斷一個人的期待是否過高? 105憤怒背後的嫌棄:表達期待,而非表達否定 112憤怒中的愉悅感:嫌棄你的時候,我就有了價值感 122憤怒是一種「忽視」:你只有滿足我的條件,我才愛你 130做出區分:有時候,你比問題更重要 139憤怒

中的審判:憤怒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147走出偏執:接納自己的平凡   3.自我要求──因為我不能這麼做,所以你也不能這麼做 156憤怒是因為太累了:解決憤怒,就是解決自己的累 166自我要求:我怎麼要求你,就是在怎麼要求自己 174自我要求高的四個特點:你是自我要求高的人嗎? 183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六十分的自己,就是足夠好的自己 190為了迴避「陰影人格」:我不喜歡你,正如我不喜歡我自己 201與自己和解:比起變好,「輕鬆、快樂」也很重要 210重新定義你自己:打破內在規則   4.情感連結──因為我不開心,你也要像我一樣不開心 218憤怒是一種「嫉妒」:你的愉悅度,不能超越我 224憤怒是一

種「偽裝」:憤怒看起來強大,背後是受傷的自己 233憤怒是一種「傳遞」:我想讓你感受我的脆弱 240讓對方難受的好處:感受一致,才能親密 246誰惹你生氣,你就向誰學習:練習放過自己 254難受是故意的:負面情緒是對父母的忠誠   5.恐懼──因為我很擔心,所以我不能那麼做 262怒是一種「理性」:越理性,越易怒 269憤怒是一種「恐懼」:我理性,因為我害怕失控  276憤怒是一種「保護」:我希望你改變,以保護我,或者保護你 283轉化憤怒:發現錯誤,破除死亡邏輯的恐懼 293相信你的「自然能力」:你就不會恐懼、不會累 301憤怒是一種「創傷」:小時候的恐懼,一直遺留到現在   6.愛──因為

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 312憤怒是一種「需要」:我很可憐,需要被愛 320雖然你想要,但他為什麼得滿足你?:沒有理所當然的關係 328憤怒是一種「付出」:「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的悲哀 336愛自己的第一步:停止刻意付出 342父母欠我的,你要還給我:過去的匱乏,現在索討 349終極答案是「愛自己」: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356【附錄】「憤怒分析表」及使用指南 推薦序   「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作者)     「憤怒」是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勸人「不要生氣」、覺得「生氣是錯的」。但

實際上,我最常問來談者:     「你的生氣,有幫助你好好表達出內心真正想要說的嗎?」     「你的生氣,有幫助對方更理解你嗎?」     假如沒有,那麼你的生氣只是淪為一種情緒宣洩的手段,內在的憤怒依舊沒有被聽見、被接住,也沒有被好好地呵護。     有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到內心有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攪和著,這種渾沌的感覺讓我們很不舒服、靜不下心,也無法好好思考。總覺得需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每一天在新聞版面上,有太多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這當中有許多人其實都只是因為一時的憤怒驅使,失控地做出難以挽回的憾事。     所以,叢非從心理師這一本書來得真是時候!  

  聽見自己憤怒背後的聲音     大多數來找我做諮商的人,帶來的故事幾乎都與憤怒有關。他們氣什麼呢?     ●氣對方「不理解我的用心」   明明自己很努力為對方著想、細心安排一切,對方非但不領情,還惡言相向。     ●氣對方「不接受我的提醒」   你苦口婆心、好言相勸,甚至不吝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對方卻依舊往你不樂見的方向前進,因而犯錯、甚至受傷。     ●氣對方「過得比我好」   其實你清楚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能力都不同,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但是當你看見對方的經濟游刃有餘,輕輕鬆鬆就達到你努力許久,卻未必能達成的目標,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內心就無法克制地升起一把火。     ●氣

自己「總是不夠好」   有些人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究責的對象,有些人則是習慣了將憤怒往內傾倒,總之,我們會用莫名嚴厲的標準、難以入耳的批評,毫不留情地攻擊自己。氣自己無能,氣自己不如人。     細細傾聽這些故事就會發現,憤怒往往只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失落、羨慕,以及自卑。面對內在的脆弱,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甚至不知道該對誰說、如何說),憤怒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反覆交織而成的產物。     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自我否定或攻擊別人,而是陪伴自己聽見憤怒背後的情緒,試著安撫自己、表達需求。     看懂憤怒偽裝的樣貌   作者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

穿整本書:憤怒不只是表面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     ●用憤怒來掩飾內在的脆弱   直接表達擔心、失望、難過,會讓自己顯得很脆弱。把脆弱攤在他人面前,對我們而言經常是危險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用憤怒擋在脆弱之前,雖然能保有些許安全和價值感,卻也無法如實表達內在的情緒。     ●用憤怒來維持彼此的界限   有時候我們對於和某人的距離拉近、變得親密,感到恐懼,藉由憤怒,製造出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拉出一段與對方的距離,讓自己喘口氣,覺得安全一些。     不過,這麼做也可能引發關係當中沒有必要的衝突。     ●用憤怒來表達由衷的渴望   我常說:「如果輕輕

鬆鬆就能有效溝通,有誰會想花大把力氣去生氣?」     或許正是因為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和期待,所以憤怒是另一種更高強度的表達,希望讓對方能夠尊重你、保護你,並且以你期待的方式去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憤怒,你會發現支撐在憤怒背後的,往往是一道厚實且溫柔的力量,它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要:     「保護你自己」。      所以,我們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憤怒、也不需要再苛責憤怒的自己。練習聽見憤怒背後的聲音,與之和平共處及友善對話,不僅能減少因為憤怒而失控的頻率,甚至還能善用憤怒的力道,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現在,換我們來照顧憤怒吧      如果以前你經常把憤怒當成可怕的

敵人,請容我告訴你:      「把敵人變成朋友,就是與它相處最好的方式。」     這本書提供許多很棒的策略,提醒你從日常生活中許多簡單的行動開始,以自我照顧的方式來進行「情緒保養」:      ●過於頻繁的憤怒,往往代表能量耗竭     內心缺乏餘裕時,一點點小事都會引發憤怒情緒。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看什麼都不順眼、都想要攻擊,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最近是否太疲累了?並且讓自己休息一下。     ●過於嚴厲的自我要求,是引發憤怒的原因     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達到難如登天的目標、不能有計畫之外的行動(即使是更好的創意)。   如果你有這些狀況,請你友善對待自己:放寬標準、放寬標準、

放寬標準。你很擅長對自己嚴格,但也要學會放鬆一些。     ●累積的失落與挫折,也會引發憤怒     如果你的努力付出總是被辜負、得不到回報,期待也總是落空,憤怒就會跳出來抗議:「親愛的,你不可以這樣被對待!」   假使在關係中,你經常經歷到這種事,就得嘗試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花一些心力照顧自己,而不只是委屈自己來成別人的全。     從聽懂憤怒,到表達憤怒   學習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     ●從「知道」→到「做到」。     我已經幫你導讀了這本書的精髓,但這本書還有許多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精采內容,以及更重要的──在生活中反覆練習。這部分就要交給你去努力囉!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將能慢

慢聽懂憤怒想要告訴你的訊息,讓你內在想被聽見、想被滿足的部分,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打造更自在的關係與生活。     祝福你。   前言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熟悉又陌生的憤怒   憤怒,每個人都很熟悉、卻又都很陌生的情緒。      熟悉,是因為它很日常,幾乎每天都在跟我們打交道。有人憤怒得明顯,有人憤怒得隱晦;有人用發火表達,有人只用冷漠抵抗。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憤怒,憤怒都會經常在你內心深處萌生。     陌生,是因為我們只知道自己憤怒了,卻很少去思考憤怒背後是什麼。憤怒只是一種最外層的現象,憤怒背後有委屈、有期待、有評判、有無助、有恐懼。可是我們習慣表達憤怒,卻很少

去理解憤怒「背後」的訊息。     憤怒裡面也有愛。你很難說你的憤怒──哪怕一點點──不是在為對方好。     我有很多個案也會訴說他們的憤怒,對伴侶、父母、孩子、上司、同事、陌生人的憤怒,這些憤怒困擾著他們,又讓他們無能為力。好像除了發火和隱忍,他們不會用別的方式處理憤怒。     很多關係,因為憤怒而走向破裂;很多事情,因為憤怒被搞砸。      其實結果可以不必這樣,完全有另外一種更好的可能。但在憤怒當時,人瞬間喪失思考能力,跟隨本能做了遺憾的決定。     我自己也會憤怒,有時有控制不住的憤怒,有時有釋放不出來的憤怒。我常感到自己在憤怒時,會產生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覺得「就是你的錯

呀」、「你就是不應該呀」,這些理所當然感讓我非常驚訝。     我嘗試去問自己為什麼,發現在自己背後,有個豐富的、我未曾覺知的、讓我驚嘆的世界。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人憤怒所憑藉的是什麼?是什麼讓人們在憤怒時,會有那麼理所當然的感覺?     憤怒背後的動力如此之多、訊息如此之複雜,為什麼我們能表達出來的卻如此之少?     於是,我研發了「憤怒分析表」(見第三百五十六頁)。這是一個可以幫助人探索自己憤怒歷程的表格。你只要按照引導、填完一些句子,然後反覆地朗讀、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憤怒有新的認識,進而有了理解憤怒、轉化憤怒的可能。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順著這個問題,你可以找到

「憤怒分析表」拆解的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憤怒是一種「評判」。當你憤怒時,你會覺得對方是錯的,違反了你的規則、違反了真理。你會以上帝視角對他進行審判,然後憤怒。──「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這是憤怒的第一個理所當然感。     ●第二部分:憤怒是一種「期待」。當你憤怒時,你會對於對方有要求、有需求,甚至是向他求助。你希望他為你做點事情,成為你的輔助,而他沒有,你就生氣了。──「因為我希望你做,所以你應該去做。」這是憤怒的第二個理所當然感。     ●第三部分:憤怒是「自我要求」。憤怒看起來是對別人的要求,背後其實是「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會怎麼要求別人

。潛意識裡,人總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按自己的「正確」方式來活。──「因為我是這麼做的,所以你也要這麼做。」這是憤怒的第三個理所當然感。     ●第四部分:憤怒是「情感連結」。當一個人憤怒時,背後有委屈、恐懼、無助等脆弱的感受;憤怒,其實是希望對方能看到、並安撫自己的這種感受。憤怒可以讓他人也感覺到委屈、恐懼、無助,與自己內在有同樣的感受,這樣他人就有了理解憤怒者的可能。──「因為此刻我很可憐,我也要讓你感到自己可憐。」這是憤怒者的第四個理所當然感。     ●第五部分:憤怒是一種「恐懼」。人之所以有自我要求,是他覺得不這麼做就會有更大的危險。之所以要求別人,也包含了希望別人不要遭遇更糟糕的危險。

憤怒背後是恐懼、是害怕有更嚴重的結果。所以憤怒既是自我保護,又是保護他人。──「因為這是糟糕的,所以我們都不能做。」這是憤怒者的第五個理所當然感。     ●第六部分:憤怒是一種「愛」。憤怒背後,包含了大量的付出感,人總會覺得「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你就要為我付出」、「我想得到你的愛,就先為你付出愛」。所以特別愛付出的人,其實才是特別愛憤怒的人。但實際上,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是對應關係,付出得不到回報也非常正常。──「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這是憤怒者的第六個理所當然感。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憤怒從來不是壞事,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的憤怒」,而非壓抑或衝動發洩憤怒。理解,才是改變最好

的出路。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對每個點都認同。這沒關係,可以找到你有感覺的部分,那些足以幫助你去思考憤怒。也不必非要在憤怒中思考,有時這會有些難。你可以在憤怒過後,一個人的時候,去反思、去回看,把本書附錄提供的「憤怒分析表」做過一遍,問問自己,為什麼憤怒。     成長,就是從後知後覺、到現知現覺、再到先知先覺的過程。      也許你會有疑惑:知道這麼多,有用嗎?道理我都懂,然而還是會憤怒。     改變也許是陌生的。改變就是從單一視角到多元視角的轉變。改變從來不是必須怎樣,而是「可以」怎樣。當你對憤怒有了覺知,就多了一個選擇。你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處理憤怒,而非單純地壓抑憤怒。

    以前的單一視角是熟悉、熟練、非常自然的,新視角卻是陌生、彆扭、懷疑、抗拒的。當你把思考問題的角度切換到新視角時,會有一些不適感。你可以在能量不足時,依然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憤怒;然後在情緒緩過來、能量恢復以後,再重新去思考:那時我怎麼了?為什麼會憤怒?     如此,你就會一次次強化、鞏固,有了更多自我理解的可能。     無論如何,你依然擁有「憤怒的自由」。憤怒的自由,就是你可以思考憤怒、可以壓抑憤怒、可以發洩憤怒、可以運用憤怒,而非單一的必須、一定要怎樣。     此外,本書中主要處理的是針對他人的憤怒。而對自己的憤怒,很多原理也是相同的,可以嘗試做一些類比性思考。   憤怒中的評判

──你是什麼樣的人,我說了算 ◎一種情緒,有一百種理解的可能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如果你是這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怎麼想?你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你會如何解讀孩子的這個行為?關於這個行為,有太多解讀的可能性,比如: .你這樣吃太浪費了。我好生氣啊!.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了,簡直是太任性了。好生氣啊!.我這麼辛苦地為你做飯,你卻隨便就扔掉,這是對我辛苦的不尊重。好生氣啊!.喜歡的就吃、不喜歡的就不吃,我的孩子好有主見呀。開心 .邊吃邊扔,這飯是有多難吃啊。這麼難吃還得忍著吃,真是太難為你了。心疼!.小孩子玩玩具,就是邊玩邊丟的。這樣扔飯,是把飯當

成玩具了吧,小孩子可真會玩啊。有趣! 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有不下一百種理解。不同的理解,完全會導致當事者不同的心情。即使同樣是生氣,原因也可能完全不一樣。那麼,哪一種理解才是對的呢?孩子之所以這麼做,真實的原因是怎樣的呢? 其實這些理解都是對的,並不衝突。在沒有與當事人溝通、核對之前,一切都只是自己的猜想。大多數媽媽在看到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後,會直接進行自己的解讀,緊接著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反應,比如生氣。 所以讓一個人生氣的,並非他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行為。這個解讀的過程,就是在「貼標籤」。 ◎什麼是「貼標籤」? 他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這都是一些外在刺激。這些刺激被你的眼睛、耳朵

、鼻子、皮膚等感覺器官所感受到,這時,他人的行為就對你產生影響。但這些刺激本身不足以導致人憤怒,得經過中樞神經系統傳輸到大腦,然後大腦完成一個判斷,給他人的行為做一個命名。經由大腦對這個命名的理解,你對他人的憤怒就開始了。 因此,「貼標籤」也叫做「命名」、「評價」。 這個過程是非常快速的。快速到你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判斷,就根據這個判斷做出了反應。 比如:孩子放學一回到家就開始玩,直到晚上八點仍然在看電視,完全沒有去做作業的想法這時,對於這個畫面,你的大腦自動地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貼的標籤是什麼呢?

健身教練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自我要求高的問題,作者林怡汝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健身教練在不同背景變項其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現況及兩者間的差異情況。以國內健身俱樂部、健身房(體適能中心)、國民運動中心與健身工作室之健身教練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健身教練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共計發出350份問卷,回收問卷328份,剔除無效問卷12份,剩餘有效問卷316份,故有效問卷率為93.71%。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健身教練人格特質對於不同的每月收入會有所影響;但於不同教學區域則無明顯差異。二、健身教練工作壓力不會因教學區域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三、健

身教練的人格特質中,對於會員的友善性程度最高,而神經質程度最低。四、健身教練的工作壓力中,對於工作負荷量的感受最高,而學員自我要求高,能減輕教練額外耗費的心力,因此於人際關係構面則為最低。五、健身教練人格特質的反應並不會隨著人際關係各因素之影響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