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anjayGupta寫的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和嘉柏‧麥特的 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2022增訂版】:沈迷於毒品、菸癮、酒癮、工作或是古典音樂唱片,某種程度的強迫症、焦慮、執意,都可能是成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逆轉自體免疫力,2招找回身體復原力! - 星幸福美學診所也說明:自體免疫疾病 並非單一原因. 『疾病不會突然發生,疾病有原因,所以想要治病就要找出並解決原因。』- By Dr. Cowden, Lee.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鄭劍廷所指導 李孟哲的 脂肪幹細胞分泌之微囊泡改善環磷醯胺誘導之過動膀胱症 (2021),提出自體免疫疾病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磷醯胺、過動膀胱症、脂肪幹細胞、微囊泡、毒蕈鹼受體、嘌呤受體、出血性膀胱炎。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李素芬所指導 邱文薔的 心理位移書寫運用於癌症病患之影響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心理位移書寫、癌症病患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自體免疫失調致全身8大病痛!跟著醫師這樣做,過敏少一半則補充:西醫醫學☀免疫力☀自體免疫疾病會引發憂鬱、過敏、甲狀腺機能低下、便秘、關節痛等多種病症,想強化免疫系統,微量接觸塵土是一大妙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體免疫疾病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為了解決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作者SanjayGupta 這樣論述: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 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 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 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 震聾發聵之作!     研究顯示,在我們有生之年,至少會再遭遇一場傳染病大流行,   那麼,從個人、社會到國家,應該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     桑賈伊.古普塔是資歷長達二十餘年的CNN首席醫療記者,長期以來親臨全球重大災難現場,包括海地地震、日本海嘯,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戰事等,重要醫療事件更是無役不與,比如SARS與伊波拉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炭疽病毒攻擊事件,都可見他站上第一線,撰文或邀請專家一

同為美國民眾解惑。由於報導內容專業、持平又深入淺出,深受美國民眾信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他的文章與節目也成了民眾了解相關事實的首選。     由於大流行病很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古普塔以此次新冠疫情為鑑,為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整理出重要的因應之道。為此,他至今做了數千場訪談,對象包括華府決策要員、世界頂級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學相關領域知名學者、患者本人或家屬、私營單位主事者,以及與時間賽跑、迅速研發治療對策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藥廠之高層等,從而得知許多獨家內幕。     此書前半部,檢討了疫情爆發後美國犯下的種種失誤,像是政治角力導致正確防疫政策推遲、質疑口罩與社交距離的效果

、輕忽無症狀感染、誤判新冠肺炎為老人病、太晚關閉公共場所等。此外古普塔還調查並回應了幾個重大疑慮,像是:全球疫情爆發源頭在哪?是否有人刻意釋出病毒?「疫苗猶豫」甚至「反疫苗運動」抱持什麼考量與論點?它們又錯在哪裡?作者以科研成果和他國經驗,建議了更為理想的作法。     由於長年直接與大眾溝通,古普塔的著作往往非常實用。本書後半部從這波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切入,關照民眾切身的難題,探討日後生活方式應如何調整:日常生活如何與病原共存、如何安排財務計畫、為何應預立危急時的醫療選擇、如何調適心態並培養心理韌性、怎麼為年老的父母安排居住環境、外出旅行要特別注意什麼,乃至長新冠患者日後要

怎麼維護健康……等等。 全書讓讀者在掌握真實資訊的同時,亦使自己的生命更具韌性、更具保障。(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各界好評     ►「古普塔借鑑他在前線抵抗新冠肺炎的精彩報導,寫了這本充滿實用智慧的書,幫助我們在大流行病盛行的這個時代變得更有韌性。藉著近期吸取的經驗,這本帶著希望和樂觀的書為讀者在駕馭未來時提供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與《破解基因碼的人》等暢銷書之作者     ►「既像謀殺案推理小說,又是實用的生存指南,桑賈伊.古普塔醫生此書實屬傑作。在這本精彩的書中,桑賈伊向讀者揭發在疫情新聞中不

曾聽過的事(極少人有能耐這麼做),同時提供我們保持安全、並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追求生命所需的日常工具。」——安迪.斯拉維特(Andy Slavitt),白宮新冠肺炎應對團隊前資深顧問     ►「憑藉著特有的好奇心、同情心和謙卑,再結合大師級的說故事長才,古普塔醫生介紹了這場我們經歷過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決定性的歷史,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讀這本書。」——溫麟衍醫生,前巴爾的摩衛生專員     ►「口罩、肥皂、水、與人保持六英尺距離,再加上這本傑作,能讓我們在勢必得面對的下一場疫情中得以生存——也對我們剛經歷的這場疫情更加了解。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治癒方法,但

這本書能讓你免受那些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的錯誤訊息和假消息所累。」——史考特.伯恩斯(Scott Z. Burns),電影《全境擴散》編劇     ►「桑賈伊.古普塔醫生的智慧,讓我得以在過去十八個月守護住家人。現在這本書將使我們更有把握,自己擁有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時應具備的資源和心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五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得主     ►「這本書簡直是驚悚小說,我們暫時還不知道結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古普塔這位值得信賴、誠實且明智的嚮導,來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並幫助我們預見未來,以因應下一場大流行發生。

」——拉里.布萊恩特(Larry Brilliant)醫生,公共衛生碩士及大流行應對諮詢公司(Pandefense Advisory)執行長     ►「如果有哪本關於新冠肺炎的書是「必讀的,毫無疑問就是這本。」——彼得.傑.霍特茲(Peter Jay Hotez),貝勒醫學院熱帶醫學院院長及教授     ►「這本書對當前與未來的健康危機,做了充滿智慧且資訊完整的評估。」——《科克斯書評》     ►「寫實,但是帶給人的感覺並非愁雲慘霧、黯淡無光,反倒是令人振奮的期許。」——《出版者週刊》  

自體免疫疾病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做這集的原因是我聽一個podcast聽到很生氣(他聽眾還不少喔),都2020年了,竟然還有人在推廣做什麼事情(他是說冰人呼吸)會讓你的身體變鹼,扭轉你身體的酸性,擺脫發炎。人不是燒杯,人體每個部位的酸鹼性不同,但就以流竄在全身上下的血液來說,大概是pH7.35-7.45之間,如果你因為這個所謂的冰人呼吸把你的身體變鹼先不管他說的是哪裡變鹼,以血液來說,只要超過7.45就是鹼中毒,低於7.35就是酸中毒,是要去看醫生的!!!然後他的podcast再跟你推廣說他創辦的這個線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反轉自體免疫疾病等等。

像酸鹼學說這種東西,真的不是價值觀的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偽科學,當然他的podcast也提到說類似像攝取微量營養素等等營養學的觀點,但這種人通常就是七分真話三分假話,披著科學的大旗,然後再跟你講有些東西科學沒有證實不代表它不存在.....這種人就會用「自身的經驗」告訴你他這樣做有效,所以你也來做等等。

總之,這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安慰劑效應、以及酸鹼學說提倡者的下場,順便講一點點媒體識讀。想要辨別假資訊的話,我在IG限動有推薦一本書叫做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沒有要付購書連結免得說我業配,大家去圖書館借也可以,以上癈話有點多,希望大家聽完這集可以有收穫!



時間表:
1.這個podcaster犯的三個錯誤 03:21
2.安慰劑效應是什麼 10:28
3.不可重現的個人經驗沒有實質效力 14:55
4.該Podcaster對於質疑的回覆 17:20
5.酸鹼學說提倡者被求償30億台幣 25:30
6.冰人呼吸法的科學證據 27:35
7.如果都要花錢了拜託請用健保看醫生(很便宜)31:15
8.我對替代療法的看法 32:00

如何收聽:⠀⠀⠀⠀⠀⠀⠀⠀⠀⠀⠀
1. iTunes, Spotify, Anchor, SoundOn,YouTube搜尋醬料心聲
2.點選醬料心聲IG首頁的連結選擇平台收聽

你對酸鹼學說的看法是什麼呢?還有什麼你也看不慣的偽科學嗎?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歡迎留言或是用以下方式讓我知道喔~
我的信箱: [email protected]
我的IG:medsoundtw

參考資料:
衛福部:檸檬水是鹼性食物,可以調整體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25&pid=11098
林慶順教授:呼吸養生
https://professorlin.com/2019/02/06/%e5%91%bc%e5%90%b8%e9%a4%8a%e7%94%9f/
BBC: The dying officer treated for cancer with baking soda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8650739
論文:
Do elite breath-hold divers suffer from mild short-term memory impairme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053942
The association of kidney function with repetitive breath-hold diving activities of female divers from Korea, Haenyeo.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228118

Blood biomarkers indicate mild neuroaxonal injury and increased amyloid β production after transient hypoxia during breath-hold diving.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389622

Prevalence of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breath-hold diver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08840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the brain damage marker S100B after apnea in trained breath-hold divers: a study including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observation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74501

脂肪幹細胞分泌之微囊泡改善環磷醯胺誘導之過動膀胱症

為了解決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作者李孟哲 這樣論述:

膀胱是人體中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包含暫存尿液及排除含代謝廢物的尿液。隨著年齡增加,高齡人口表現膀胱過動症的比例也隨之遞增,考慮到生活品質降低和社會醫療成本增加,過動膀胱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醫療議題。膀胱過動症為一種泌尿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頻尿、尿急、儲尿功能下降,致病原因有很多,如糖尿病、下尿道阻塞、細菌感染以及尿路上皮受損,病 理 上 可 觀 察 到 逼 尿 肌 過度敏感 、 慢 性 發 炎 等 現 象 。 環 磷 醯 胺(Cyclophosphamide, CYP) 作為一種化療藥物,常在組織移植過程作為免疫抑制劑使用,在體內經過代謝後產生丙烯醛 (Acrolein),經過腎臟濾出後順著

尿液經過膀胱,將對膀胱造成損傷形成出血性膀胱炎,因此使用環磷醯胺作為誘導過動膀胱症的藥物。目前對於過動膀胱症的治療藥物多半伴隨不適的副作用,往往降低病患服藥意願,脂肪幹細胞為脂肪組織中具有自我修復與增殖的細胞群,許多研究注重脂肪幹細胞應用於活體中的作用以及培養脂肪幹細胞時分泌之微囊泡或胞外體應用於實驗研究中。因為自體細胞移植產生較少的免疫排斥、較高的組織相容性等。先前研究已各別使用脂肪幹細胞與脂肪幹細胞分泌之微囊泡治療膀胱缺血大鼠模式,能有效改善大鼠頻尿、缺血、發炎等。本研究欲探討脂肪幹細胞分泌之微囊泡應用於 CYP 誘導出血性膀胱炎中是否具抑制膀胱過度活化以及抗發炎效果。實驗結果顯示脂肪幹細

胞分泌之微囊泡可下調減少第三型毒蕈鹼受體減少膀胱逼尿肌過度活化、減緩頻尿、過敏化的現象和以及下調減少 P2X7 受體表現量以及下游 Caspase 1、IL-1β等發炎路徑中相關分子的表現量,病理上觀察脂肪幹細胞所分泌之微囊泡可以降低免疫細胞浸潤現象、維持尿路上皮完整程度與抑制膀胱纖維化等結果。總結,脂肪幹細胞分泌之微囊泡可以改善CYP 引起之過動膀胱症。

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2022增訂版】:沈迷於毒品、菸癮、酒癮、工作或是古典音樂唱片,某種程度的強迫症、焦慮、執意,都可能是成癮

為了解決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作者嘉柏‧麥特 這樣論述:

心理學必讀教科書 「癮」,是罪?是病?還是一種傷痕?   獲頒加拿大最高榮譽平民勳章的嘉柏‧麥特GABOR MATÉ對成癮感性而科學的診斷     ▶ 2022增訂   專訪:選書人/精神科醫師/前成癮者   再版推薦序:支持&推動大麻合法化     ▶ 《波特蘭旅館》的人們   一個成癮者之所以造成,以及他所面臨的困境,從來不只有藥物問題。     波特蘭旅館是加拿大一個提供協助與支持藥(毒)癮者的計畫,在爭議聲中堅持提供成癮者戒毒用藥品、精神科藥物和愛滋病藥物,以及成癮者同時也迫切需求的其他醫療診治、食物、各種生活打理與重建社交生活。     這過程從圈外人看總認為沒有意義。因為進出旅

館的人們往往反覆再反覆的出現,直到死去。     ▶ 癮,它來自於試圖改善生活體驗,而這通常有其雙面性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或許能消弭一些常見的誤解。     成癮無關乎身份或地位,癮的對象可能是物品或行為,它可以是工作狂、無法節制的購物、運動、或整形、甚至一般人不自覺是癮的收藏(作者即是古典音樂唱片成癮),也可以是菸癮、藥癮、毒癮。     這是一種希望改變平常生活的要素,當人沈迷於造就情緒上的衝動,並滿足渴望的瞬間,就是癮帶來的樂趣所在,在這行為造成妨礙或傷害而難以停止時,就是上癮了。     但無論是波特蘭旅館流連於不同藥癮的底層人們,或者是一般的人們,成癮是人的問題,藥物不是

主因。     美國研究報告指出在戰場上,隨處可見的屍體和敵方攻來的壓力雙重夾擊造成使用藥物並成癮的士兵佔了一大部分。而這其中回國的士兵中成癮者高達20%,但他們出發前達到成癮標準的卻不到1%。      ▶ 成癮者追求的,只是腦部的化學物質   麥特醫生試圖透過腦部造影一窺腦部運作樣貌,並對照大規模的研究結果檢視何種遺傳特性導致成癮、以及生活經歷如何影響成癮者的腦部路徑。     無論是購物、開車、性、飲食、運動等等,無論是出於天性或刻意作為,跟藥癮者腦內啟動的部位是相同的。然而上癮並不是好比病毒入侵身體,其源頭是一套複雜的神經和情感機制。成癮並不是一種疾病,把成癮看成疾病都是縮小他的醫學問

題。     更具體地說,成癮者不是對上癮的事物成癮,他們耽溺的是多巴胺和腦內啡所給予的反饋,由於腦內多巴胺系統與腦內啡系統變得不敏感、失去正常調節與運作迴路等因素,因而陷入看不見終點的渴求。然而借助化學物質產生的「嗨」的感覺後,也會對腦部造成長期影響,如此惡性循環,被改寫的大腦讓人猶如墮入餓鬼道,驅動著成癮者深陷難以填滿的渴望或空虛:     ● 當藥物駕馭了成癮者未發育完成的腦部機制,一位成癮者自述:對外展現出來的自我,就是一個一直被拘束的小孩。他的行為和腦部幾乎無法發展成熟。     ● 多年受到藥物影響後,成癮者的眼窩額葉皮質鼓勵他採取自我傷害的活動。     尼克,從小和他的雙胞胎兄

弟一起被他們的父親不斷碎念垃圾等負面用語。他的雙胞胎兄弟在青年時期因不堪負荷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尼克,長大後成為了成癮者。     科學文獻幾乎一致認為藥物成癮是慢性腦部症狀。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沒有人會去指責他們的關節炎復發,其中道理就在於復發就是慢性疾病的特徵之一。     ▶ 成癮歷程時常來自於幼年經歷、與生活的高度壓力   然而成癮不是無端產生的,麥特醫生對於容易成癮的敏感個體,其成癮人格有了精闢的評語:愛的劣質替代品。      就如同一個天才若降生在沒有語言的世界,可能終其一生也不會講話。腦部神經連結與迴路的建立,極大部分受到環境的影響。作者認為成癮亦然。     嬰兒孩童時期

所建立的情感將影響成人後的大腦;對於有長期重度物質依賴的成年人,多數在嬰兒或孩提時期面臨壓力或困境,導致成癮傾向在他們的腦在早期人生階段就被編碼了。即使對孩子疼愛有加,因為壓力或憂鬱無暇陪伴、撫觸孩子的父母,哪怕他們付出在多關愛,他們的負面情感模式仍舊會影響子女的腦部發育。     然而成癮者往往無法看清這源頭與童年經歷的關聯,甚至不敢面對過往遭遇。     作者嬰兒時期曾差點餓死在布達佩斯貧民窟,而其外祖父母則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而在布達佩斯貧民窟時,作者母親更是常常不下床,直到嬰兒時期的作者大哭才下床照顧。嬰兒會大哭整天停不下來是因為,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困難,但不知道怎麼處理,

只能大哭。     ▶ 同理的好奇心是扭轉成癮絕境的起點   但可以慶幸的是,人腦也是有彈性的器官,即使是童年腦的發展「沒得選擇」的重度藥癮者,一些重要腦部迴路仍會持續發展。要重建成癮者的大腦,麥特醫生認為「正念覺察」可以打破這個迴圈。     成癮是脫離現實,為了逃避恐懼跟怨恨,而關注自己的心智,則可重新正視支配成癮行為的負面情緒。他的經驗中,成癮者時常把「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掛在嘴邊,他建議要以出於同理的好奇心,關注發生在自己內在,重新定義自己。     ▶ 麥特醫生的戒癮心法4+1   「會跌倒的才是所謂『人』」。   麥特醫生認為要改變成癮,就是去做,去了解會復犯。這不代表戒癮失敗,而是

重新開始的契機。      【戒癮心法4+1】   1. 重新定義:有意識的觀照自己的衝動(當癮頭上來時)。     2. 重新歸因:檢視衝動的源頭(那些很早以前在腦部設定的神經迴路)。    3. 重估聚焦:當癮頭來時,選擇其他事務(也許只堅持5分鐘,又何妨)。   4. 重估價值:認識成癮衝動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1. 重新創造:尊重衝動,轉而表現成為創造力   本書特色     (一)以20個案例為主來探討上癮的基調   先介紹一般人所熟知的上癮,也就是所謂的毒癮。以溫哥華喜士定街的波特蘭旅館協會的住戶為主角,細細跟你道來他們的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毒癮,在那裡死於吸毒過量並不少見。接

著再把你導入他們會上癮的主因,有的是小時候被親人性侵、有的是忍受不了原住民祖靈在身邊無時無刻的親聲細語、也有的是來找親人卻被回饋一針,從此變成居民。     (二)大腦與成癮的關聯性   成癮並不是一種疾病,就算被抓去看醫生,只要你沒有接納你自己、沒有下定決心就無法戒。癮是當你專注於某件事情上很沈迷、很投入而超越了自己能支配的範疇,這是一種人體自行生產的化學物質。成癮的過程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你是沈迷於工作?毒品?購物?遊戲?     (三)成為自己「出於同理好奇心」的朋友,不再自我譴責   這個社會給予的不成文的規定有很多,戒癮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責怪自己了!你應該要做的是愛自己、尊重自己

,出於關愛、接納、好奇心與開放性來包容自己,只有自己真的開始認識自己的時候才是成功戒癮的第一步。   專業推薦     邱太三 亞洲大學財法系講座教授   李菁琪 北冥有魚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李政家 功能神經學專家   何榮幸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阮橋本 《倒著走的人生》暢銷書作者   鄭光男 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譚熺賢 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總裁

心理位移書寫運用於癌症病患之影響研究

為了解決自體免疫疾病原因的問題,作者邱文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癌症患者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影響與造成影響之原因。資料來源為7名五年內被診斷為罹患癌症二期內之患者,在進行6-8篇的心理位移書寫後訪談所得之14小時又10分鐘之逐字稿,資料分析以現象學取向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一、癌症患者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影響心理位移書寫對癌症患者之影響共有十二項:(一)從面對情緒困境,到書寫帶來調節情緒、(二)從罹癌後充滿未知,到書寫幫助接受未知、(三)從癌症遺留身心衝擊,到書寫幫助面對衝擊、(四)從病人化的自我標籤,到書寫幫助自我覺察,看見更寬廣的自己、(五)從癌後經歷挫敗,到書寫帶來面對困難的力量、(六)從癌後關注外在,到藉由書寫轉化為關注內在、(七

)從癌症帶來死亡威脅,到書寫幫助面對死亡議題、(八)書寫增加了與重要他人的連結、(九)書寫幫助看見生命的本質與優先順序、(十)書寫幫助心態與思維的轉變、(十一)書寫促發感恩、(十二)書寫帶來自我疼惜與肯定。二、心理位移書寫如何對癌症患者造成影響(一)心理位移書寫如何對癌症患者造成影響共有七大面向: 1.化身他人,跳脫自我、2.角度轉換,觀點不同、3.位格順序,有助思考、4.視角拉遠,理性客觀、5.反觀自我,冷靜釐清、6.整理想法,自我提醒、7.進入位格,暢所欲言。(二) 「心理位移書寫對癌症患者造成的12項影響」與「心理位移書寫如何產生影響之因素」有其關聯性。文末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