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加藤成亮寫的 alternate:交會的瞬間 和潘俊亨的 夢響‧夢想:作曲家/指揮家楊陳德的交響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團譜~八三夭_致青春~[吉他譜][貝斯譜][鼓譜][鍵盤][五線譜][樂譜]也說明:你在找的團譜~八三夭_致青春~[吉他譜][貝斯譜][鼓譜][鍵盤][五線譜][樂譜]就在露天拍賣,立即購買商品搶免運及優惠,還有許多相關商品提供瀏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呂珍玉所指導 蕭崇聖的 現代歌曲中的《詩經》接受研究 (2020),提出致青春吉他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詩經、現代歌曲、流行歌、音樂、詩歌、民歌、古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蘇碩斌所指導 熊信淵的 熱門、搖滾到民歌——臺灣青年的音樂世界(1950’s-1970’s) (2016),提出因為有 熱門音樂、搖滾、民歌運動、音樂史、美援的重點而找出了 致青春吉他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致青春_简谱 - 搜谱网則補充:本页为您提供《致青春》简谱。演唱者台风少年团,由乐友lovequpu传谱,属于流行曲谱。更多相关简谱,吉他谱,钢琴谱请点击进入页面查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致青春吉他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lternate:交會的瞬間

為了解決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作者加藤成亮 這樣論述:

  日本出版即再版!締造青春系小說的全新頂點!     「在交會瞬間,窺見青春焦慮——」     席捲日本文壇,日本傑尼斯偶像第一人。   文青系偶像加藤成亮,小說作家出道十年集大成!     alternate音節區分:al・ter・nate發音:ɔːltərnèit      1 輪流發生、(與…)交替《with》;時而…時而…《between》   2 〈某人〉(和他人)輪流《with》、輪流做(工作等)《in》;   〈某物、某人〉(和另外的…)交互排列《with》   3 《電力》〈電流〉交流     │虛擬和現實交錯的

瞬間,在是否真能為他們描繪出遠在螢幕彼端,那幅真實的樣貌?│     只要你是日本高中生,手機裡絕對會有名為「Alternate」的社群APP。   集結交友配對、分享生活和聚集話題的功能,這個軟體成了高中生們的日常,甚至一切。     十幾歲的他們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的禁錮,能自由自在地認識他人,交換彼此的生活和意念。   但網路和現實的交流與行進,也讓他們的生活在虛實撞擊之下產生了裂痕。     參加料理節目嶄露頭角,同時受到社群批判的【新見蓉】   信奉「Alternate」,認為大數據就能配對真愛的【伴凪津】   自腐爛的生活和社群逃出,持續尋找生活

意義的【楤丘尚志】     三段看似不同的故事,在名為「青春」的電流下,產生了若有似無的交集——     ◢ 作品評語     「成功描繪出青春當中難以言明的情感。」——重松清(《鳶》《維他命F》作者,吉川英治文學新人賞評審)   「個人非常推薦。以青春小說而言寫出了非常好的內容。」——北方謙三(歷史、推理作家,直木賞評審)   「回想長達十年的作家生活,是因為自己沒有停下,持續努力創作才迎來今天的成果。」——加藤成亮   名人掛名推薦     新世代Youtuber 54黃蓉   金曲獎入圍最佳演唱組合 VH (Vast & Hazy)

  知名雙人創作樂團 好樂團 GoodBand   搖滾壞民謠五五身主唱/心交hearting創辦人 靖謀    日劇粉絲專頁 哈日劇     (依姓名筆劃與類型排序)   推薦絮語     |VH (Vast & Hazy)|     「在數位的場景中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新的自己,如何在現實中平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是一個新的課題,就如同VH的音樂歸納著世界與自我的連結。」——吉他手易祺     「對於友情與愛情、勝敗、他人眼光、社群網站、未來選擇等種種不安全感,本書都以各種精巧不著痕跡的方式描繪,不論是對白、比喻、故事安排都將關於青春難

以名狀的浮躁與期待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以上帝視角觀看,卻會不自覺地被深深吸進故事場景中,就像再次體驗了學生時代,也打開了內心深處某些心結。這是一本酸澀卻又清爽甜美,讓人在闔上書本時會向天空長舒一口氣,再正面面對生活的好作品。」——主唱咖咖     |好樂團 GoodBand|     「這本書對於人物的感受很細微,感覺作者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能夠捕捉到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波動,在閱讀這種類型的作品時很容易得到反思和靈感。」——吉他手子慶     「在我們國中的年紀,還沒有類似 Alternate 這樣的App或軟體出現。透過本書細膩的文字,彷彿可以看見青少年在眾多資訊與青春交

疊下,眼中散發的光和熱、焦慮與迷惘。」——主唱瓊文     |五五身主唱&心交hearting創辦人/靖謀|     「從沒想過不需用到任何程式語言,小說也能打造出一款夢幻的交友軟體——這大概就是『五五身偶像兼心交工程師』的我,與『傑尼斯偶像兼作家』專屬的精神交會吧。而且生活和心境轉折被描寫地如此真實細膩,讀完就像親身經歷了三個不同背景的日本高校生生活。尤其那句「請跟我交往」,太純了。讓我想起好多事情。」     |哈日劇/Kaoru|     「親情、友情、愛情透過人氣社群APP的分析、轉換、催化、連結之後,會變成什麼模樣呢?這是透過「Alternate」譜出的虛

擬與現實交錯、殘酷又溫柔的青春高校物語。」  

致青春吉他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楊丞琳 第11張專輯《刪·拾 以後》數位實體現正發行
🎧數位收聽▶https://lnk.to/Rainie_DRG
💿刪版:https://lnk.to/Rainie_DPO
💿拾版:https://lnk.to/Rainie_RPO

好或壞 我全都不換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
陳珊妮詞曲製作 楊丞琳演繹
致在迷惘中尋找答案的每個存在

鬼才攝影師 鍾靈Zhong Lin 首度執導MV
超脫常態、顛覆想像、非常規心靈寓意之作

〈刪拾 Delete, Reset〉
🎧數位收聽▶ https://lnk.to/Rainie_DR

楊丞琳統籌 音樂製作/企劃執行/概念發想 全方位主導參與
陳珊妮 x 陳綺貞 x 陳建騏 x 魏如萱 x 徐佳瑩
許哲珮 x ØZI x 呂康惟 x 馮翰銘 全陣容創作
-
〈刪拾〉作為整張專輯的主要點題歌曲,概念圍繞在刪除與拾起所譜寫。陳珊妮在歌曲與歌詞的安排上,不難發現這首歌所要提點的是我們在面對後青春的加速崩毀,對於未知的預測以及尋求 ; 在頹靡與建置的選項中遴選適合自己的特質過程中“去蕪存菁”。無論過往曾為誰強裝勇敢、為誰換臉求愛、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又或是在豐富多采中度過…這都是我們對人生的選擇與試探 ; 我們藉由『刪拾』解讀到曾發生的好壞都形塑了自己,跨越糾結與侷限後,才發現原來一切並非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我們選擇接受 ; 而當我們對於時間軸的推進學著不頻回頭看,進而活成了令人尊敬的存在,從歌詞「好或壞 我全都不換」、「要成為 被尊敬的存在」即可見一斑。

歌詞巧妙地運用段落來劃分二十世代與三十世代各有的心思與感想,楊丞琳用主觀的口吻去敘述二十世代的所面臨的矛盾、懵懂,且對於迎來三十世代的未知建構著似是而非的景色 ; 但我們從歌曲體會到的,其實根本不需要為“未知”擔憂、焦慮,亦不需要對過去懊悔,應該把握當下,活成最好的自己,學會不在意數字伴隨的世俗評判與恐懼。如同歌詞的最後兩句「致和我一樣的女孩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點出整首歌的意境,不要害怕成長,刪除覺得不好的部分,拾起我們對於選擇的勇氣,答案就會不證自明。楊丞琳在唱法上也有別以往的詮釋,可以從歌聲中聽到如輕如呢喃的口氣、隨曲調鋪陳的力量,都是在配唱過程中與製作人陳珊妮親自討論的成果,隨著她一字一句走過了無畏的青春、只為認可而配合、在混沌中前行、最終找到自己難以忽視的獨特存在。

〈刪拾〉MV丞琳大膽邀約鍾靈合作,雖然是第一次擔任導演,鍾靈拋出來的想法卻很特別又很貼近主題,她運用平面拍攝時的獨特場景,與倒行逆施的非常規影像敘述歌曲概念。MV中三個橋段分別代表了:與過去的自己衝撞(呼應歌詞:別頻頻回頭看)、事情沒有發展得這麼不堪(呼應歌詞:別活得比流言不堪)、別為誰做出決定(呼應歌詞:刪拾後你會有答案);我們可以從畫面得知導演運用非敘事時間軸交代歌詞意境,超脫常態卻不離經叛道,也讓歌曲藉由影像發展出新的方向。許多畫面呈現更將歌詞涵義具體化,像是擁擠的電車寓意每個人在生活中,時常有被壓迫到喘不過氣的時刻,需要自己的空間;曾經覺得很困難的,在一切過去後,才發現根本沒有想像中的不安,丞琳表示,「這首歌反覆提醒自己要懂得淡然,別把一切想的那麼恐懼,當找到答案後,自信的自己會慢慢由內而外出現。」

#楊丞琳 #刪拾 #陳珊妮
-
〈刪拾 Delete, Reset〉
詞/曲:陳珊妮

那女孩 小小的眼袋
預測青春的加速崩壞
每一天 都不敢懈怠
急著把未來都裝進口袋

等著懞懂累積成莫名焦慮感
怕最後 一事無成沒人愛
難保悉心打扮 成美麗的樣板
不會被時間背叛?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勇敢
別活得比流言不堪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喜歡
我試著 別頻頻回頭看

那女孩 比從前直率
說錯過的就別回頭看
用真實 交換了坦率
淺笑看待當年的不安

可是懂得越多世界就越紛亂
到最後 會有自己的悠然
各種悉心打扮 你有你的習慣
不會被時間背叛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勇敢
別活得比流言不堪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喜歡
好或壞 我全都 不換

沒有誰永遠可愛
沒有誰一直勇敢
要活得比從前自在
別為誰換臉求愛
別為寂寞想不開
要成為 被尊敬的存在

致和我一樣的女孩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
-
製作人 Producer /陳珊妮 Sandee Chan
編曲 Arranger /周菲比 Phebe Chou
吉他 Guitar /徐平 Ping Hsu︱
和聲編寫、和聲 Backing Vocals Arranger/Backing Vocals /陳珊妮 Sandee Chan
錄音工程師、混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Mixing Engineer /陳文駿 AJ Chen
錄音室、混音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Mixing Studio /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
OP: 大樂音樂有限公司 SP: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Taiwan

現代歌曲中的《詩經》接受研究

為了解決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蕭崇聖 這樣論述:

  「先民集體創作的詩歌總集」是筆者對《詩經》的定位,「詩言志,歌永言」並非古人的專利。當代人透過口傳民謠、商業化的流行歌,也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其中不論是情感、主題、寫作,都與《詩經》有著相似之處。本文以《詩經》原典為本,從音樂韻律與文學賞析的角度對照現代歌曲,研究這個橫跨千年的共情現象:第一章 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爬梳前人研究文獻,設定預期成果。第二章 《詩經》詮釋的現代轉型從清末民初西方學科引入後,文學觀念啟蒙,延伸到對《詩經》學的重新檢視。邁入現當代,不論教學或藝文各界都轉化古老經典,汲取精華,豐富現代人的心靈。第三章 《詩經》的音樂性與民歌質性《詩經

》樂譜雖失傳,但從複沓、押韻、句式、曲式,其中歌舞痕跡依然可見。本章整理《詩經》音樂形式並考察《詩經》與民歌的同質性。第四章 現代流行歌曲中的《詩經》接受現代流行歌的前身是民歌與民謠,本章承繼前文,論述現代流行歌在情感、主題、曲式、寫作藝術等方面與《詩經》的同質性,並加強論述流行歌曲的詩性,以及《詩經》作為經典的永恆、普遍性。第五章 現代《詩經》曲譜傳唱方式與創新意義本章分別從依據古譜、自然吟詠、套用古調、重新譜曲翻唱、不同演出重製等,全面考察現代傳唱《詩經》的方式,筆者並為〈小星〉擬作吉他彈唱譜,新時代對先秦經典的接受傳播應與時俱進,嚐試著朝多元的方向進行。第六章 結論一、與時俱進多元的

《詩經》詮釋視野,二、《詩經》的音樂特質與現代歌曲的共通性,三、《詩經》音樂性在現代的多元開展,總結研究成果。

夢響‧夢想:作曲家/指揮家楊陳德的交響人生

為了解決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作者潘俊亨 這樣論述:

這是一個關於「夢響」和「夢想」的故事……   從一支業餘的交響樂團,經歷25年的淬礪及不散的音樂熱情,直至建立起自己的音樂廳;「夢響」如何從一顆小小的夢想種籽,經歷成長、茁壯,最終蛻變為一棵能為團員遮風擋雨的大樹,情節猶如一首高潮迭起波瀾壯闊的交響曲,動人心弦。   成立25年來,滿載夢想的「夢響」列車帶著團員不斷奔赴向前,旅途中的感動讓夢響有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未來,夢響仍會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夢響被看低的時候,我們沒有氣餒,現在夢響被看好,我們更不能忘形,堅持走自己的路是夢響始終不變的態度,我們從不想要成為多了不起的樂團,只想要把音樂這條路走得更長更

遠,讓懷抱夢想的人們有一個可以圓夢的地方。」――夢響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楊陳德   夢響的起點   楊陳德1995年自美歸國,為了生計成立音樂教室,繼之以音樂教室的學員為基礎,於1998年創立夢響管弦樂團。成立時僅有5名團員,日後因為音樂教室的學員日漸增多,樂團也慢慢擴張成小有規模,至今已發展成為有70人規模的大型管弦樂團;初期成員多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因為對音樂有共同的夢想而聚在一起。   隨著樂團的發展需求,夢響演奏廳2005年在新北市蘆洲區成立,場地不算大,但能提供團員團練的場地,成立以來舉辦超過百場以上的音樂會,儼然成為社區居民重要的藝文活動中心。樂團成立早期,排練室小小的,經費不

多,支撐團員們的是對音樂的熱情;發展至今,樂團有許多來自國內外音樂本科及碩士、博士的專業高手加入,多年的合作磨合,如今的夢響樂團除了擁有專業的表現外,更孕育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   2007年起,樂團陸續與多位國內的年輕演奏家合作演出協奏曲,包括巴松管(低音管)演奏家簡恩義,單簧管演奏家林昭安,鋼琴家林秋伶、許哲偉,聲樂家朱雅生等,夢響演奏廳的成立無疑為國內新一代演奏家及音樂家創造了一個小而美的表演舞台。   2008年起,夢響樂團開始一系列公益巡演,足跡所到之處包括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雲林、彰化、嘉義、台南、宜蘭等地,如同當初的規畫,他們在10年內完成了環島的夢想。   從

2016年開始音樂廳也不定期舉辦「夢響學生音樂會」、「夢想的起點音樂季」、社區音樂會等活動;疫情期間,由於避免人潮聚集,許多藝文活動停擺,音樂家沒有了演出機會,觀眾更失去了看表演的樂趣與享受。有鑑於此,夢響樂團在2021年7月11日舉辦「美好情懷如往日」線上音樂會,讓不能出門欣賞音樂會的藝文愛好者在家就能聆聽美妙的音樂。   此外,夢響樂團多年來也擔任楊陳德老師新作品首演的重要任務,並於2010年發行楊陳德作品集〈淡水河1986〉CD專輯;2013年,夢響樂團更是歷經萬難,終於通過兩廳院的高規格審核,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實現業餘樂團幾乎不可能達成的夢想。   團員像家人,楊陳德是大家長

  早期,夢響樂團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大家因為對音樂有共同的夢想而聚集在一起。在團練室裡,你可以看到剛從機場下班就趕著來團練的機長和空姐,剛忙完家務還來不及換裝的家庭主婦,前晚才熬夜加班帶著黑眼圈上陣的電腦工程師,另外還有上班族、國小老師、各級學校的學生……,雖然大家平日都忙於自己的學業或工作,但都非常珍惜每一次團練的機會,努力練習。即便演奏水準不能與職業樂團相比,但一年一年的成長與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因為亮眼的演出成績,漸漸的,有更多的專業樂手因感動於樂團的熱情而加入,使夢響的實力不斷提升,組織不斷擴大。   由於楊陳德與妻子宋世芬兩人沒有生育,憑著一份超越血緣的深厚羈絆,他

們與樂團裡這些大孩子、小孩子成為密不可分的家人,也是樂團多年來即使經歷風雨飄搖仍然能存續的關鍵所在。   走過瓶頸,創新高度   夢響樂團經歷25年的成長、茁壯,過程中難免遭遇波折。回想過往,楊陳德提到,這些年來,「夢響」就像一列滿載夢想的列車帶著團員不斷努力向前追尋;開始時夢想很小,大家能夠組團玩音樂就很開心了,之後夢想愈編織愈大,相對的,困難和挫折也接踵而來。   遭遇的困難包括經費短缺――申請補助大多失敗,人員不足──時時會有團員因學業或生涯規劃而離開,樂團還一度因為這些問題而面臨解散,可以說凡是業餘樂團會碰到的困難,夢響遭遇的只有更多、沒有更少;儘管如此,在楊陳德的帶領下,夢響的

夥伴仍勇於造夢,不懼每年虧損,慣例舉辦大型公演、環島義演,甚至自費受邀前往德國演出及發行CD專輯等,實現了許多夢想,卻也抵押了楊陳德僅有的資產――房子。   在經營漸漸上軌道後,樂團公演、商演的邀約不斷增加,甚至是企業的經費贊助也愈來愈多,這些援助讓音樂教室一些短期的財務困難多數能安穩度過,但近幾年因為國內經濟景氣衰退的影響,不僅公演、商演的機會大量減少,就連企業贊助也一個一個縮手,走過20多年的夢響樂團,面臨了成立以來最大的經營危機。   2013年,楊陳德率領夢響管弦樂團登上國家音樂廳,那次演出可說是樂團成立以來獲得的最高榮耀,多數人認為楊陳德及夢響樂團從此要平步青雲了,殊不知,楊陳德

為了支撐這個樂團,幾乎傾其所有,夢響樂團行政總監周敬斐說起在那次表演的數年後,早已把他當成家人的楊陳德親口對他說:「敬斐,我那天發現我戶頭裡的存款才三萬多!」   由於不計利益的投入,樂團一度陷入財務窘迫的困境,楊陳德考慮暫停樂團運作,讓自己回歸單純的樂曲創作。楊陳德與宋世芬商量是不是把樂團當時租用的「家」先退租,團練場地可以到附近租用學校教室就好,這樣可以省下大筆經費,樂團能繼續維持,他們的負擔也能減輕一些,他自己則可以將工作室搬到早年購置的三芝小別墅,一個星期幾天過來帶帶樂團,依靠樂團過往的營運收入,兩人的退休生活不會有太大問題。   楊陳德以為這樣的設想很妥當,沒想到宋世芬並不這麼想

,她不忍心接受楊陳德的這個提議,因為她早已把團員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思索了一陣,她告訴楊陳德:「你不在,大家就散了!樂團是你生的,你有責任照顧,而且不只這樣,你還要給團員一個家。」   在宋世芬心裡,樂團這個「家」是孩子們遮風避雨、療傷止痛的地方,不僅這個臨時的家不能散,他們更應該盡「家長」所能給孩子們一個永久的家。楊陳德頓悟,原來自己肩上扛了一份重任,他必須成為孩子及家的創造者及守護者。   因為不放棄,為夢響帶來了轉機。2013年底,樂團規劃的2014年度五場音樂會大致底定,和往年不同的是,這五場活動都是外界委託製作或合作的音樂會,楊陳德估計,這一年將是樂團創團16年來首度不用賠錢的一

年!   支撐夢響存續的動力很大一部份是來自團員,這股對音樂最初始的熱情,讓夢響的音樂有自己的風格,每場演出總能帶給觀眾滿滿的感動,而且這種感動是沒有國界的。楊陳德說,「記得2008在德國演出後,許多來參加音樂會的德國老人家在後台握住我們的手,說他們剛才如何因為聽著我們演奏的台灣民謠而感動落淚。」這份來自海外異地的感動,楊陳德牢牢地記在心底,近年來的環島義演,夢響樂團的團員更是樂於轉化這股熱情,並將它帶到台灣的各個角落,用音樂去撫慰許多孤苦無依的心靈。   夢響的光榮篇章   2008年感動德國人的台灣交響樂團   由於妻子在華航工作的關係,某次楊陳德參與了一次與妻子公司的團體旅遊,來

到德國阿爾卑斯山腳下一個觀光小鎮加爾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這是德國作曲家、指揮家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被認為是德奧音樂傳統的最後繼承者,也是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曲家,常與馬勒並稱)的出生地,遊程中有機會與當地文化局人員交流。當對方得知楊陳德有一支交響樂團,便急切地邀請他帶著樂團前往當地的音樂祭表演,楊陳德答應了,但那時他不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幾千里之遙、幾十人的一個團體,再加上文化與語言隔閡,種種阻礙,幾度都令人想要放棄,但這畢竟是難得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協力合作,最終成行了。   2008年的這場演出讓所有團員終身難忘,台上

的賣力演出,台下的觀眾感動不已,由於較少有機會聆聽來自東方交響樂團的表演,這次〈台灣民謠之夜〉的聽覺震撼讓當地人久久不能忘懷。儘管有著語言的隔閡,但表演謝幕後觀眾湧向後台向團員致敬的神情,讓所有人在一路上經歷的風風雨雨與不愉快在瞬間都一掃而空。忘情地演出,博得當地觀眾的一致讚賞,讓團員們無不帶著滿滿的感動踏上歸途。   2013年國家音樂廳〈夢幻之間〉   2013年2月,楊陳德帶領夢響管弦樂團和母校淡江大學合唱團,以150人的大型編制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在這場音樂會中,楊陳德親自指揮演出自己的兩首作品〈望春風幻想曲〉、〈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首演)〉,音樂會不但創下了銷售近九成的票房

成績,其中首演的〈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更是歷經30年孕育的一首交響曲。   楊陳德累積30年管弦樂創作和編曲的能量,以《牡丹亭》中杜麗娘和夢中書生柳夢梅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完成人生的第一號交響曲。當演出結束時,現場近兩千名觀眾無不動容。   2018年日本名古屋Shirakawa音樂廳〈來自福爾摩沙的呼喚〉   2018年9月,夢響管弦樂團應邀前往日本演出,由於海外演出的機會相當難得,團員們都很興奮,為了這場演出做足了準備。但這場音樂活動演出前日本當地卻遭遇了颱風的襲擾,礙於當地政府的規定,若颱風登陸,這場演出有可能被取消,所幸,經過大家虔心的禱告,颱風最終擦邊而過,並未登陸,

使排定的演出能如期舉行。   這場為紀念「夢響」20週年而特別安排的名古屋公演,過程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20週年紀念音樂會原本是安排重返10週年紀念公演的場地──德國Garmisch,計畫在當地的理察.史特勞斯音樂廳和另一個城市的音樂廳進行兩場演出,後來因緊急事故臨時取消,不捨團員失望,楊陳德必須另作安排,他問行政總監周敬斐,「曾與夢響合作演出的日本鋼琴家Shoko(蒲生祥子,Shoko Gamo)現在住在哪裡?」周敬斐回答:「名古屋」。因為這個契機,20週年紀念音樂會決定改到名古屋舉行。   場地雖然確定了,不意接著還有一連串的困難和挑戰,因為除了Shoko,樂團在名古屋沒有認識任何人,

因此得不到任何援助;但誠心感動天,奇蹟發生了。從開始沒人理會他們,尋求贊助處處碰壁,漸漸地愈來愈多支援的單位出現,最後,在颱風夜的Shirakawa音樂廳湧入了近滿座的日本觀眾,現場觀眾無不為樂團的賣力演出回報熱烈的掌聲。   這場演出空前成功,不只感動了全場日本觀眾,演出的相關新聞還登上了日本中日新聞的報紙版面!由於名古屋各界熱烈回響,樂團在回台後還收到這次主辦單位之一的星城大學來函,告知在音樂會結束後,現場的一些教授、音樂老師都對夢響管弦樂團的表現讚不絕口,雖說是業餘樂團,但完全是專業級的演出,直誇台灣的音樂水準令人驚嘆。   音樂會當晚也不時看到第一次聽楊陳德老師作品的日本觀眾頻頻拭

淚,再次證明音樂無國界,連原本有些嚴肅冷漠的Shirakawa音樂廳工作人員,在上半場結束團員撤場時列隊在後台鼓掌,臉上盡是佩服的神情,夢響的表現贏得了嚴謹的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尊敬。   會後,擔任這次音樂會居中協調的藝術經紀公司二宮先生個人已完全變成楊陳德老師和夢響樂團的粉絲,更力邀夢響樂團未來到東京、大阪演出,並希望活動能由他們公司主辦。   楊陳德曾經答應Shoko為她編寫一首鋼琴協奏曲,他遵守了承諾,花了半年時間譜寫〈雪山鋼琴幻想協奏曲〉,並將該曲帶到名古屋Shirakawa音樂廳獻給好友。   順帶一提,名古屋那場演出返台後,不多時傳來我駐大阪資深外交官蘇志誠自殺的消息,楊陳德得

知消息後非常難過,因為才在幾天前,為了向在名古屋演出的夢響團員致意,蘇處長特地在颱風天從大阪飛到名古屋演出現場,為團員送上謝意;很溫暖、很真誠的一個人,竟在颱風夜因無端的流言蜚語致他在官邸輕生,對此,楊陳德惋惜再三。   2020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音樂廳〈山.河.新世界〉   2020年9月5日夜晚,楊陳德與夢響管弦樂團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音樂會以優美深情的〈愛河序曲〉揭開序幕,在柔美和諧的樂聲中感受一股深刻的愛的力量源源不絕湧出,其中有愛、有溫暖和希望;接著再以〈淡水河1986〉澎湃震懾的開場,帶給觀眾壯闊興盛的淡水河印象,中間穿插鋼琴柔美的旋律,使人彷彿看見作曲家獨

自漫步於河邊的夜晚,寧靜而又奔流不息;接著再以鋼琴幻想協奏曲〈雪山〉、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牽引著大家對成長過程的記憶與對新世界的想望。   音樂會的尾聲,擔任這場音樂會指揮的楊陳德打破常規,親自以創作曲「愛河序曲演唱版」獻給過世的妻子,一邊指揮交響樂,一邊深情演唱,現場每位觀眾都被他真摯的歌聲所感動,頻頻拭淚。   最後,這場音樂會近滿場的觀眾兩度起立鼓掌向樂團致意,這份榮耀在國內交響樂表演領域堪稱經典。 本書特色   1.希望透過本書能把更多優美的旋律帶入社會,讓更多人親近樂器、學習樂器,把音樂融入家庭,成為生活的內容,藉以抒發內心的感情,並讓心靈感受和諧與愉悅!。  

 2.希望透過本書能將音樂家楊陳德在樂壇生涯的奮鬥傳奇寫出來,將他的音樂才華和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說出來給社會大眾知道,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音樂人堅持理想,繼續走創作這一條路,並且能吸引更多人來聆聽音樂演奏會。   3.從一個音樂愛好者與音樂家的對談,從淺到深,窺探音樂的奧秘,並藉由音樂家的導聆,深度解析音樂家的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   4.以輕鬆對談的方式,深入淺出說明近代及至現代作曲源流的發展與演變,即使不是音樂人,也能進入作曲的世界。   5.掃描QR,即刻聆聽書中相關經典樂曲,曲文配合,更添閱讀樂趣。 專文推薦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朱雅生(聲樂家

)   陳妍霖(中正高中吉他社校友會創會理事長)  

熱門、搖滾到民歌——臺灣青年的音樂世界(1950’s-1970’s)

為了解決致青春吉他譜的問題,作者熊信淵 這樣論述:

臺灣的音樂研究在文化現象方面已有豐富的著作,本文試圖連接現象間的斷裂,以熱門音樂出現到民歌運動走向尾聲的25年間為對象,將搖滾樂在台灣被接受與本土化的歷程做為軸線,觀察沉迷於搖滾樂的不同世代青年如何發展出新的音樂認同,透過不斷的鬥爭帶動表現風格的轉變。在寫作手法上,本文以音樂社群內重要人物的活動為主敘事線,逐漸帶出外圍的產業發展與政治變遷等背景。50年代中期,西洋流行歌在戒嚴的封閉氛圍中快速得到外省青年的擁護與權力集團的庇蔭,以熱門音樂的名稱快速發展起來。搖滾樂於此時加入後,在50到70年代間共經歷了三次轉換。以青年為主要支持者的熱門音樂始終無法真正走進音樂產業,在60年代中期投身於夜總會等

新興的娛樂場所,使得社會觀感急速惡化。70年代之初,知識青年開始使用搖滾樂一詞來稱呼自己喜愛的60年代美國民謠,抱著改革臺灣樂壇靡靡之風的理想的他們吸收搖滾樂的養分,帶動社會各領域在70年代中期一同展開以民歌為名的音樂運動,最終卻因官方對青年自主意識高漲的顧慮無法繼續擴張規模,政治力的審查、改作等粗暴行徑也讓青年的理想火焰逐漸熄滅,悄悄走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