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安祈寫的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和王安祈的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現代台灣文學 - 百科知識中文網也說明:台灣 現代派文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盛行於60年代。 ... 伴隨著台灣政治經濟的西化,西方文化和文學思潮也源源不斷地被介紹和引進,並造成社會上崇洋思想滋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語碩士班 黃菊芳所指導 陳芯慧的 鍾肇政及李喬短篇小說中的民間故事改寫研究:格雷馬斯敘事行動元視角 (2020),提出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鍾肇政、李喬、民間文學、敘事學、格雷馬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顧振輝的 廟堂雖高,江湖猶遠: 臺灣一九五〇年代戲劇場域中的「主流」辨析 (2020),提出因為有 臺灣一九五〇年代戲劇史、戲劇主流、戲劇生產場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讀書心得寫作比賽則補充:優等-反戰思潮—西線無戰事(丁詠婕) . ... 本書的作者侯文詠,是台灣著名的文學作家,他寫過活潑可愛的「頑皮故事. 集」與膾炙人口的「白色巨塔」,一次機緣下,他創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為了解決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作者王安祈 這樣論述: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安祈教授對傳統戲曲現代化有卓越貢獻,2019年因終身成就獲傳藝金曲特別獎,她雖從臺大退休,仍堅持在戲劇領域中從事學術研究與創作。此本增修版除了全新增入第八、九兩章共五萬字,得以與原有的第七章合併觀之,完整討論禁戲主題,另外,第十章也新增了《董生與李氏》一節,第五、六章也大幅改寫,書前更增添一些精彩的彩色劇照。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清末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十一篇文章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及「性別與表演,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論述時間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

細膩討論政令禁戲與藝人對策,傳統戲曲與民間信仰,以及新編戲的「編、導、演」甚至舞臺設計,無論新舊所有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   作者不僅是戲曲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個性化、現代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崑劇本由劇壇挺進臺灣當代文壇。期待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心緒,藉由女性纖細幽微的情思將京劇的創作扭轉回文學藝術的本體,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新興創作。  

鍾肇政及李喬短篇小說中的民間故事改寫研究:格雷馬斯敘事行動元視角

為了解決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作者陳芯慧 這樣論述:

摘要 民間文學是一地方文化最主要的傳承媒介,所涉及的範圍不只文學,尚包括語言、民俗、文化等等,其傳達的故事類型豐饒多元,充滿地方人民的集體意識與想像,蘊含當時的社會思想與內涵,這些風俗民情靠著口語代代傳承下來,其價值不只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更可成為創作論述重要的素材來源之一。 戰後第一代客籍作家鍾肇政及第二代客籍作家李喬備受矚目的是大河小說,為人注意的是他們的長篇小說,相形之下,短篇小說較鮮為人知,研究其改寫民間故事為短篇小說更是鮮有著墨。因此,本文以客籍作家鍾肇政及李喬改寫民間故事的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從改寫民間故事的角度出發,讓社會大眾進一步認識其內容,藉此建構民間故事改寫

的價值及特色。 本文利用鍾肇政與李喬改寫民間故事的內容,運用敘事學者格雷馬斯之六大行動元模型做文本分析,以敘事學的角度,探討作者如何改寫故事情節及人物鋪陳;探究被改寫的民間故事中所要呈現的文學意義如何被運用在短篇小說中,藉以理解其中所隱含的寓意;並整理故事原典與改寫內容之差異性,擴大讀者閱讀時的想像力與張力。 綜上所言,本研究藉由兩位客籍作家改寫的短篇小說進行探討分析,以格雷馬斯的六大行動元模型為工具,分析民間故事中追求的精神,並試圖展現民間故事改寫後的另一種詮釋,歸結出改寫邏輯的同與異,從中找尋出不同的生命哲理與書寫脈絡,希冀透過本文得以窺探民間故事改寫的演繹過程及內涵,並且提供

更具系統性的改寫方法,進而達到推廣文化、傳承民間文學的價值,也企盼能為變動中的民間文學創造更大的突破與創新。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為了解決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作者王安祈 這樣論述:

  作者身兼京劇研究學者、創作的實踐者與戲迷等三重身分,從編劇、導演、演出甚至舞台設計的角度,全方位剖析百年以來京劇發展的軌跡。   ◆本書主張透過個性化與文學化的創作與演出,表現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以活生生的劇場藝術作為京劇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本書收錄《孟小冬》、《金鎖記》等七部新編京劇彩色劇照,圖文並茂,呈現京劇表演的精彩身段。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民國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全書各章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及「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論述內容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細膩討論京劇的「編

、導、演」甚至舞台設計,所有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   本書開頭藉由乾旦與坤生對舉,說明演員對於另一性別角色性格的塑造與追摹。民初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使京劇由「老生掛頭牌」轉為「旦行掛頭牌」,並以男性身分形塑舞臺上的女性角色,乾旦深刻影響了坤旦,主導了京劇文化。而經由小蘭英、恩曉峰與孟小冬等女老生的努力,脫盡脂粉,塑造男性形象,使坤生進入藝術的評價領域。   而後性別意識開始在京劇劇本中出現,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國大陸戲曲改革後,女性的內心被細膩鋪陳,京劇的表演藝術表現了女性對情愛與幸福人生的追求。本世紀初,臺灣的京劇也走出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以女性視角切入,體現了女性的自覺、自省、自矜與自信,

甚至寫出情慾的流蕩和不可言說的恍惚幽情,探索的空間更大。   另一方面,本書進而申論京劇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面臨的處境,禁戲反映政治對藝術的監控,兩岸皆然。除此之外,戲曲改革對於京劇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產生令人無法忽視的影響,經歷此一變革後的京劇,已非傳統的京劇;而京劇這個發源於北方的劇種在南渡之後,在臺灣則遭遇認同與被認同的問題,如何尋找新的觀眾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作者王安祈教授不僅是京劇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通過文學化與個性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劇躋身臺灣當代文壇之列;她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將小劇場顛覆背叛的實驗精神運用在劇本創作,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

術、文化遺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文學劇場,是活生生的劇場藝術。" 作者簡介 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二十餘年,出版學術著作多本:《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當代戲曲》、《臺灣京劇五十年》、《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明代戲曲五論》、《明傳奇及其藝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等。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傑出獎、胡適研究講座。   一九八○年代開始為「雅音小集」、「當代傳奇」編寫京劇劇本,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魏海敏等京劇名家

合作,至一九九○年代累積京劇劇作十餘部,包括《孔雀膽》、《紅樓夢》、《袁崇煥》、《王子復仇記》等,收入《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及《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作品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編劇學會魁星獎、四次獲得文藝金像獎。一九八八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一九九○年獲青年獎章。   二○○二年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以來,新編京劇《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與趙雪君合編)、《青塚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與周慧玲、趙雪君合編)等,前四部收入《絳唇朱袖兩寂寞──京劇.女書》劇本集。並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新編歌劇《畫魂》。二○○五年獲國家文藝

獎,二○一○年獲金曲獎作詞獎。

廟堂雖高,江湖猶遠: 臺灣一九五〇年代戲劇場域中的「主流」辨析

為了解決臺灣文學與 思潮 心得的問題,作者顧振輝 這樣論述:

基於戲劇學界前輩黃美序所提出的研究課題,為辨析臺灣一九五〇年代的戲劇主流。本論文以當時戲劇的創作與演出數據的彙整、梳理、統計和比對後發現,在一九五〇年代,這個被以往臺灣戲劇史述慣常認為是「反共抗俄」的年代裡,官方所倡導的反共抗俄劇並非是該時期戲劇創作與演出的主流。為究其原因,本論文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分析框架,以丁羅男的「戲劇整體觀」以及傅科的「反歷史」為方法視角,從創作與演出兩個維度,考察官方對於該時期戲劇生產場域的「自主性」的影響,並以此探析形成該現象的背後戲劇生態上的機理,並試圖勾勒該時期戲劇生態的大致樣貌。從官方對於戲劇文本生產場域的影響來看,官方所構建的文藝體制與文藝政策,由於未將

當時大部分的臺籍劇作家納入其中。同時文化資源的傾斜,使得大陸遷臺劇作家的作品成為了發表與出版的主流。棲身與民間本土地方劇團的臺籍劇作家,則創作適於商業演出的劇作,並通過戲院的舞臺實現「另類發表」。同時官方文藝獎助政策,由於缺乏從文本直接到舞臺的機制。自1953年,尤其是蔣介石發表《民生主義育樂的兩篇補述》以來,官方對於包括戲劇文本在內的文藝作品的要求,就不再侷限於反共抗俄。多元化的訴求催生了其它題材劇作的問世。也促使了外國經典劇作的翻譯出版。進而使得該時期的戲劇文本生產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故而從整體來看,即便有臺籍劇作家的缺位,反共抗俄劇也並非該時期戲劇文本生產的主流。從官方對於戲劇演出場域的

影響來看,官方在對於劇團戲院都設有相關的審查管控的規定,在該時期又以諸多名目對戲劇業課以重稅。這就使得原本「水土不服」的大陸來臺諸劇種,在演劇市場的競爭中更加步履維艱。但這些往往會有基層執行不力以及官商鬥法的情況存在,使得這些舉措的成效大打折扣。官方為影響掌控臺灣本土地方劇團,通過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組織每年一度的地方戲劇比賽,並要求劇團演出主題為反共抗俄或教忠教孝的劇目。然而,大多數的劇團在應付比賽後,在民間商演時基本不會搬演這類「參賽劇目」。至於官方組織的地方戲劇人員訓練班,各劇團也是出於應付而參加,官方也沒有監管學習內容會落實到劇團演出的機制。故而這些舉措均不能使反共抗俄劇這類宣教性的劇

作深入臺灣民間並產生影響。同時,官方在黨、政、軍中分別設置了不少公營劇團,或將演劇納入宣傳組織中,或定期,或根據需要展開巡演。這類演出基本都是招待民眾或勞軍的宣慰性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戲劇演出並非宣傳活動的首選,反共抗俄劇在其中也未佔絕對多數。有的演劇組織也會隨著經費不濟而難以為繼。考察官方利用劇場扶植劇運中產生的齟齬時,可以發現,即便是公營劇團與黨產戲院,也未獲得官方的全額供養,這樣也進一步限縮了國語話劇的影響力。總體來說,由於官方無意也無力掌控戲劇生產的全流程,將全臺的戲院和劇團均納為官方的機構和單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演劇市場的客觀存在,使臺灣一九五〇年代戲劇生態場域形成了一幅「沉默者的

反向壓制」的圖景。即以歌仔戲、布袋戲及臺灣新劇為代表的臺灣本土地方戲劇,在當時輿論場中沒有發言權,而時常被視為需要改良的對象。但他們在演劇市場的競爭中 ,基本將國語話劇及大陸地方戲劇,限縮於外省人聚居的臺北地區以及官方背景的戲劇活動中。進而形成一種「廟堂雖高,江湖猶遠」的戲劇生態特徴。正是這樣的結構性特徴,造成了反共抗俄劇並非臺灣一九五〇年代戲劇主流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