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佳多山大地寫的 通往謀殺與愉悅之路:一網打盡古今東西經典推理名作,學校修不到的推理小說通識課 和陳家春的 現代小說名篇評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步文化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華梵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聶蕙雲所指導 黃東墉的 學古知今:論繪畫技法之承與變 -黃東墉水墨創作論述 (2019),提出芥川龍之介竹林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皴法、點染、傳統繪畫、現代水墨、當代水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王慶臺所指導 王連宇的 蘇海萍木作圖稿及作品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蘇海萍、木作圖稿、廟宇木雕的重點而找出了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芥川龍之介竹林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通往謀殺與愉悅之路:一網打盡古今東西經典推理名作,學校修不到的推理小說通識課

為了解決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作者佳多山大地 這樣論述:

推理小說通識課開課了!! 日本知名推理小說評論家佳多山大地使出多年縱橫日本推理小說界的絕活, 一一梳理從柯南‧道爾、阿嘉莎‧克莉絲蒂到東野圭吾、宮部美幸的代表作, 在這條通往謀殺與愉悅的路上,除了不可思議的謎團、令人讚嘆的詭計, 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 本書特色: ★不管是誰都能滿足的推理小說通識課! 作者從2005年起在京都花園大學開設以「與八〇年代出生的大學生共讀推理小說」為方針的閱讀課程, 帶領喜愛推理小說,卻還不那麼熟悉推理小說的年輕讀者閱讀推理小說。本書即為作者2005年至2009的心血結晶。 如果你是正要走上謀殺與愉悅這條路的新手,這本書提供你可以按圖索驥的名作地圖; 若你是

讀遍各種推理小說名作的專業讀者,這本書提供你全新的閱讀角度,重新認識名作。 ★一書在手,立刻掌握推理小說的歷史發展與演進! 收錄作品從推理小說起源的〈莫爾格街凶殺案〉(1841),到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第一本年度推理排行榜三冠王《嫌疑犯X的獻身》(2005)。 跨越了百年的歷史,從本格派巨匠橫溝正史,到社會派大師松本清張,所有推理小說類型盡收其中。 ★台灣獨家獻禮.日本推理小說最新發展與華文推理大補帖! 作者特別為台灣讀者撰寫追加課程,包含2010年之後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的最新動向, 以及華文推理小說《錯置體》(2004)與《13.67》(2014)的賞析。 【內容介紹】 推理小說怎麼讀? 讀詭譎

的謎團,讀意外的真相? 當然都可以,不過或許還可以這麼讀── 日本知名推理小說評論家佳多山大地, 以「與80年代後出生的大學生共讀推理小說」的方針, 自2005年起開始在京都花園大學開設推理小說閱讀課程, 帶領喜愛推理小說的年輕讀者走上通往謀殺與愉悅的道路。 這個在日本教育界少見的嘗試,廣受學生歡迎,一路持續至今。 本書收錄內容即為作者2005年至2009年的心血結晶。 作者不只談謎團、談詭計,這兩者或許甚至是談得最少的部分。 而是從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談殖民母國與殖民地的二元對立; 或是從橫溝正史的《本陣殺人事件》談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心》的構圖, 是怎麼被隱藏在這部日本戰後的推理小

說里程碑作品之中。 抑或是從威廉‧艾利希的《幻影女子》談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歷史…… 透過47部古今東西的經典推理小說,作者帶我們從國際情勢、政經情況、 乃至於大眾流行等等角度解讀推理小說,提供了不同以往,卻饒富興味的觀點。 此外,作者也特地為台灣讀者撰寫追加課程, 包含2010年之後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的最新動向, 以及《錯置體》(2004)與《13.67》(2014)的賞析。 國外推理小說的專業讀者如何閱讀華文推理,也值得我們一讀。 推理小說還可以怎麼讀? 就先從翻開這本書開始吧。 【作者的話】 本書挑選做為文本的推理作品不分國內外,廣納百川,從古典名作到現代爭議作皆有。 它們都是入門者絕不

可錯過的作品,不過同時也是資深推理迷一定都讀過的作品。 當然可以從第一回開始依序閱讀,但若是正準備踏入推理小說這座深邃森林的讀者,建議可以先挑選已讀過的作品介紹來讀。 之後如果讀了書裡介紹的其他作品,能夠從書架上抽出本書做為參考的話,那麼我將深感榮幸。──作者

學古知今:論繪畫技法之承與變 -黃東墉水墨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作者黃東墉 這樣論述:

北宋蘇東坡(1036-1101)作於元祐二年<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ㄧ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疎淡含精匀。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非常明確評論了書畫如果僅以像與不像來作單一標準時,那思惟不也和孩童一般幼稚可笑嗎?中國傳統之詩書畫本是專注於清新有味,不落俗套,講求自然和諧,以傳神精到為最高目標。創作的準則,皆以「意」為中心,由「意在筆先」、「我書意造本無法」到「意境」的歷史、意識之衍變。陳其寬(1921-2007)於其現當代水墨所強調的「意眼」又如何去看待與古代相通或相異的意識感受?中國傳統山水首重「勾、皴

、擦、點、染」的技法純熟,但承轉到現當代水墨的現代創新技法發展,那怕無筆無墨,也能即興盡情揮灑,創作精彩作品,令人讚歎不已。中國傳統繪畫在精神的陶冶和靜思,以及反省與昇華的提煉,到廿世紀講究個人獨創的年代,再引發廿一世紀當代藝術水墨的大融合性,其無心、無我性卻混搭了西方唯我獨一的表現主義,甚至是夢幻的超現實。達到天然自成且又創意無限,中國傳統繪畫美學與現代水墨的創作理論近乎是不謀而合。其中差異僅在於東西方人文內涵的思考邏輯有別而已。臺師大袁金塔(1949~)於1982年出版之「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中,以為中西繪畫構圖的相異點主要有二項,一、自然環境二、人文思想。因中國是大陸農業國,平原土地

大,心胸自然和諧寬廣,有其渾然天成養成的秩序圓滿性。西方多為海島型國家,人們長久與自然海洋環境抗衡對立,因而造成了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及邏輯推理個性,有其本質上感性和理性的差異。另東方中國文化的本質以人生哲學為根基,發展出心學文化,形成了書畫的重「意」本質。而西方歐美文化則是以自然科學為骨幹,繪畫重「實」本質,乃為知性的,講求認知,理解和分析架構。胡適(1891-1962)先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出要「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去蕪存菁,再造新的文明。」同時,提出了「歷史的觀念」、「疑古的態度」、「系统的研究」、「整理」四個方法來施行。其原ロ號乃是「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今

日,余將之轉化為繪畫的技法與思維,期能學古而知今,於繪畫技法的繼承與變格創新中,找到一條現代人的水墨發展之路。

現代小說名篇評析

為了解決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作者陳家春 這樣論述:

  《現代小說名篇評析》為「陳家春講學專集」系列之一;另外二冊為《古典文學名篇鑒賞》和《文學精義》。內容均是作者多年在香港高校任教的學術積澱的結晶。   本書所評析的現代小說包括三部份。外國部份多為西方近代具現代性的小說:中國部份為現當代作品;台灣部份則多為一九六零年代的「現代派小說」。本書作者圍繞名篇引導讀者由賞而品,條分縷析、精準評點,內中不乏深邃的識見。作者秉承現代批判精神,在文本解讀中,聚焦人性,洞察幽微;對人的生存狀態、異化和超越諸命題,深入演繹,揭示奧義;評述中展現了多維性、穿透力及前瞻思維。  

蘇海萍木作圖稿及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芥川龍之介竹林中的問題,作者王連宇 這樣論述:

蘇海萍(1920–1985),出生於福建泉州,因家學淵源的關係,自幼受環境的影響,耳濡目染,間接習得木雕技藝。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服役憲兵單位的蘇海萍,隨軍隊來臺,接收臺灣,並定居於臺。自軍中退役後,為了維持家計,輾轉重拾本身木雕技藝,漸漸展開其居臺四十年間的木雕生涯,將其木雕技藝展現於臺灣南北廟宇之中,係1950年代後,一位相當活躍於臺灣廟宇木雕工作的木雕司。可是,在重視文化資產保存的今日,對於蘇海萍的相關研究並無所見,亦無關於其作品的調查紀錄。縱然有與其相關資料,可見於有關臺灣傳統建築之匠師訪查或古建介紹的書籍上,但所見載之內容,要不於他人訪談紀錄中觸及,就是非常零星或片段的

記述而已,且有些資料,亦有質疑之需,探究之必要。因此,本研究除將試圖透過訪談、文獻查閱,以紀錄蘇海萍生平事略,建立其生命史外,亦期望藉由對其木作圖稿蒐集、探究及作品調查、分析,來瞭解其圖稿繪製、稿源承迭與內容發揮,並紀錄其曾承攬或參與施作之廟宇木雕工作的作品分佈及現況,且對所紀錄應為其施作之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其木雕技藝表現,進而闡述其木雕藝術。此外,亦對可見蘇海萍相關資料之文獻中,有疑慮之敘述,提出質疑及探討。關鍵字:蘇海萍、木作圖稿、廟宇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