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克華寫的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和藍偉瑩的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壽豐鄉農會地理位置也說明:壽豐鄉 位於花蓮縣,東瀕太平洋,西接中央山脈,與秀林鄉為鄰,北達吉安鄉,南接豐濱鄉及鳳林鎮, 為東部三縣市最大的平原鄉 。除了擁有遠近馳名的有機蔬果外,同時也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慈濟大學 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尹立銘所指導 Sailent Rizk Sari Simaremare的 台灣花蓮縣屋塵中的農藥殘留及其與農業鄰近地區的關係 (2021),提出花蓮壽豐鄉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王昱所指導 李應頎的 由歷史航照重建探討花東縱谷北段活動構造與1972年瑞穗地震之關係 (2021),提出因為有 1972年瑞穗地震、歷史航照、縱谷斷層、活動構造、運動回復結構、多視立體技術、數值地表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壽豐鄉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長照資源地圖 - 花蓮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則補充:長照資源地圖. 花蓮縣政府 社會處 福利地圖系統. 衛生福利部 長照服務地圖 ... 壽豐鄉衛生所. TEL:03-8652101. FAX:03-8650045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壽豐鄉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為了解決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作者陳克華 這樣論述:

  我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下半年(確實日期不記得)來到靜浦醫務所的。   自七十五年在花蓮市某營區報到入伍,一直有軍中文化適應的問題。一年後仍未見改善。記得當時每天早點名後,我必然要找個隱密的地方,把才吃下的早餐嘔出來。   一天部隊某長官打棒球被球擊中眼睛,來到父親的診所求診。父親趁機拜託他將我調個單位。於是隔天我便糊里糊塗地被一聲口頭通知,揹包一扛,來到了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壽豐鄉靜浦村,並在此渡過了我預官役的第二年,直到退伍。   那時從花蓮市搭東海岸線的公車,大約要兩個半小時。車子過了大港口,跨過長虹橋,下一站就是靜浦了。那時候的靜浦和花東海岸公路

沿路的其他各個小站,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除了一般民居,就是小吃店,旅店,柑仔店,外加小學和教堂。但靜浦名字好聽,「安安靜靜的水畔」,翻開地圖,就落在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地方,又幾乎就在北迴歸線切過的那一個點—之後我每天例行的晨跑,都要去刻有「北迴歸線」的碑石那裡繞一圈。   當初因為地處花蓮台東交界,據說「方圓三百里」內沒有醫療資源,於是軍方才有在靜浦設立醫務所的想法。   村民不多(確實數目不知),組成大約三分:台灣人(閩南及客家各半),外省退伍老兵,原住民。而且數目相當。   醫務所就座落在公車「靜浦站」站牌旁,除了一名醫官,還配置兩名醫務兵,一名伙房。圍牆大門內,格局呈倒冂字型,前

院進來橫排有掛號室、診療室、藥房、簡單的開刀房,X光室、醫師休息室,和可以開會的小客廳。   走過中央穿堂,兩邊是阿兵哥的寢室,廚房、餐廳及一間有四張床的病房。冂字型所包圍的中庭種了一棵極高大的麫包樹結出的果子叫「巴基魯」,比拳頭大,落果砰然有聲,往往成為桌上佳餚;其後視野豁然開朗,是一大片一大片橫亙的稻田平疇,再遠處是高聳青翠的山脈,翻過這座山,就是緜長的花東縱谷了。   而我從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秋起,在這裡過著「那個靜浦陳醫官」的靜好歲月,幾乎「與世隔絕」。因為地處偏遠,附近除了駐守的海防部隊,上級長官極少出現,每天看著太陽從太平洋海面升起,又從海岸山脈山背落下,這一年成為慣於勞碌的

我極為罕有的悠閒時光。每天除了上下午兩節門診,其餘有許多時間可以閲讀和寫作。其間試投了一篇散文至「小說創作」雜誌(現已停刊),當時的主編(已忘了她的名字)看了極有興趣,要求我定期供稿,成為專欄,名字就取「無醫村手記」。於是一年下來就有了這本書。   花蓮雖然是我的故鄉,但自小生活在花蓮市區,也算是鄉下的半個「城市小孩」,乍到靜浦,還是有許多不適應處。加上病患許多是原住民,因此我又緊急惡補了些簡單的阿美族語。除了東海岸的病人,平常接觸的只有靜浦村頭開雜貨店的江媽媽,近正午出現的郵差先生,偶爾來訪的一位靜浦國小實習教師,偶爾偷閒的守海防的軍官士兵,其餘大多自己一人。一年間我出版了我第二本詩集《我

撿到一顆頭顱》(漢光),繼續寫了幾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一本本看完了遠景版《世界諾貝爾獎文學作品全集》。體重也由原先不到六十公斤增到了近七十。   而這一年離群索居的生活有如梭羅在華爾騰湖邊的隱居,是田園風又帶點自然主義的況味的。 隔著中央山脈遙看自己已經習慣的台北都會生活,突然多了一份冷眼和反省。當然卅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那份省視之心也還是侷限而淺薄的。身在軍中,雖已醫學院畢業,但還有對未來的種種規劃和期待等心事,未來住院醫生的申請,專科醫師的考證。同梯軍官多的是私下默默準備出國進修的考試科目,生活表面的平靜,底層其實心情起伏,暗潮洶湧。   民國七十七年秋退伍離開了靜浦,進入台北榮總眼科當

住院醫師,我赫然從此再沒回過靜浦。直到約廿年後的某個冬日,一位台東原住民友人開車由台東出發,堅持要陪我重遊這片我心目中的「淨土」。兩人來到靜浦才發現原來的「靜浦站」站牌已經移走,原先圍繞著站牌菌集的小店皆不復存在,整條馬路連帶公車路線一起改道。原來是連續幾年颱風皆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公路路基被海浪衝毀掏空,出海處的小島也竟然移動了位置,十數年間地形地物的改變不可謂不大。   而醫務所竟然還在。但遠離了公車路綫,沒有了人潮,顯得破落蕭索。從外頭看大門深鎖,油漆斑駁,外牆上我用油漆手繪的「軍民一家親」圖案已經不見。我不甘心被拒在外,翻牆進入,裡頭建築仍在,但久無人使用,形同廢墟,中庭那棵麫包樹

還在,但已被比人高的野草包圍。昔日的看診室,餐廳,藥房,如今都只是一個個破落的黑房間。   「是這裡已經醫療資源充足,所以撤走了醫務所?」我心想:還是軍方因為人員編制不足,年年員額減縮,再也派不出人力來經營醫務所?   心中頓時閃過千百個疑問和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答案。   當我們驅車離開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從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我驚訝的是,如今它看起來如此的陳舊,灰撲撲,如此的窄小。   在東台灣冬天灰沉沉的低氣壓雲層覆蓋下,我們頂著強勁東北季風沿著新修

築的海岸公路,一路開回了花蓮。我和這位原住民朋友從此沒有再見過面,我明白這是他的某種告別方式。他直送我到南京街家門口。我們揮手道別,他上車前又回望了我一陣子。   從此我再沒有回過靜浦。   二○二○,十二,二十 本書重點   本書內有多張陳克華當年在無醫村的珍貴照片   本書獲花蓮縣文化局藝文出版品補助   無醫村,是指沒有醫療資源的偏鄉地區。在台灣,尤其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尤其缺乏。在衛生所的義診或是救急的藥品,是居民們除了傳統部落流傳的民俗療法外唯一的資源,生了病不是多痛幾日,便是痛不了幾日,醫療資源缺乏一直都是偏鄉很大的問題。陳克華,在當年以軍醫的身份前往偏鄉行醫,本書述寫在無醫

村巡診時的所見所聞、行醫經驗以及他的當時感受。   多年後陳克華重回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在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另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他驚訝的是,當年的醫務所已經不復存在了。   陳克華心中頓時閃過千百種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真正的答案。從此他再沒有回過靜浦了。  

花蓮壽豐鄉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星巴克花蓮和平門市
地址:97291花蓮縣秀林鄉和平263號
電話:03-8682369;門市傳真:03-8682355
營業時間:週一~週日 09:00-20:00
座席數:89位(一樓客席數89位)

晤子咖啡地址:花蓮市建中街11號電話:(03)8330902營業時間:10:00~18:30/週一公休

斗宅商社Café & Bar地址:花蓮市福建街460號
電話:0916-440-811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14:00-24:00(每週一公休)

FUN Table cafe
地點:花蓮縣吉安鄉明義6街38巷22號(銘師傅餐廳裡面)
營業時間: 09:00–16:00 公休日於粉絲頁公布
電話: 0952 464 345

STARBUCKS 星巴克 (洄瀾門市)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南濱路一段505 號
營業時間:週日 ~ 週四 10:00 ~ 21:00
週五 ~ 週六 9:00 ~ 22:00
服務電話:03 842 0014山度空間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57號
營業時間:9:30-17:30
星期一到四平日免費入場
星期五六日門票50/人,可抵飲品消費

德聯咖啡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和平路一段69號
周一至周五 9:00-20:00
週六至周日 9:00-18:00
電話:03 858 1177
---------------------------------------------
欸走 IG: @edzyl_gu
欸走Twitter: @edzylchannel

台灣花蓮縣屋塵中的農藥殘留及其與農業鄰近地區的關係

為了解決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作者Sailent Rizk Sari Simaremare 這樣論述:

許多相關的研究證實農藥會以家戶灰塵的型態殘留,然而在台灣卻缺少相關性的暴露研究。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花蓮縣農業土地面積的比例最高,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評估五大已知會造成非對象植物與蜂群負面效應以及人類淺在負面健康效應的農藥族群進行研究,其中包含:胺基甲酸酯Carbamate (carbofuran), 有機磷Organophosphate (chlorpyrifos), 苯基吡唑Phenylpyrazole (fipronil), 類除蟲菊Pyrethroids (cypermethrin, prallethrin and tetramethrin), 以及尼古丁菸鹼類Neonicotinoi

ds (acetamiprid, clothianidin, imidacloprid and thiamethoxam)。本研究有三大目標,包含:(1)以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GC-MS)偵測胺基甲酸酯、有機磷、苯基吡唑以及類除蟲菊類農藥於花蓮縣住宅區家戶灰塵中的殘留量。(2) 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ESI-MS)偵測尼古丁菸鹼類於花蓮縣住宅區家戶灰塵中的殘留量。(3)藉由本研究採樣分析之資料以地理資訊分析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評估花蓮縣住宅區農藥暴露情形。 本研究以隨機選取的方式,針對花蓮縣七個主要鄉鎮區域(鳳林鎮、玉里鎮、新城

鄉、壽豐鄉、光復鄉、瑞穗鄉以及富里鄉)47個家戶研究參與者,同步進行室內外灰塵的採樣與問卷調查。灰塵樣本以GC-MS或LC-ESI-MS分析,地理資訊系統圖層資料來源為台灣土地利用分類資料庫。本研究使用統計軟體為 SPSS V:23以及Microsoft Office 2017 Excel。家戶室內灰塵樣品中,類除蟲菊與尼古丁菸鹼類的殺蟲劑為最主要被偵測的殺蟲劑類型,其中tetramethrin (偵測率78.7%,平均濃度為83.07 ng/g,)、cypermethrin (偵測率72.3%,平均濃度為60.25 ng/g),acetamiprid (偵測率71.1%,平均濃度為35.46

ng/g)。戶外灰塵樣品中,尼古丁菸鹼類的殺蟲劑為最主要被偵測的殺蟲劑類型,其中acetamiprid (偵測率83.3%,平均濃度為33.96 ng/g) 、imidacloprid(偵測率50.0%,平均濃度為21.95 ng/g),fipronil(偵測率48.9%,平均濃度為25.01 ng/g)。依據問卷調查結果,芬普尼(fipronil)與寵物施用體外寄生蟲(跳蚤)防治藥有顯著相關性、賽滅寧(cypermethrin)則是與室內殺蟲使用有顯著相關性,益達胺(imidacloprid)則是和研究試驗參與者家中是否使用除濕機有顯著分布的差異。此外,“參與者工作是否與農藥暴露相關"以單

變量線性迴歸分析,發現與四種農藥(carbofuran, fipronil, cypermethrin, and tetrameth)在室內灰塵樣品的殘留有顯著相關性(p < 0.05);益達胺(imidacloprid)則是呈現不同的分布情形。以多元線性迴歸的統計方法針對進行分析發現只有賽滅寧(cypermethrin)和芬普尼(fipronil)與“參與者工作是否與農藥暴露相關"有顯著關係(p < 0.05)。加保扶(carbofuran)在家戶室內灰塵的分析中與陶斯松(chlorpyrifos)以及類除蟲菊殺蟲劑(pyrethroid)有相關性,其中加保扶在室內灰塵的樣品分析中與部分殺蟲

劑有弱相關性(賽滅寧: r=0.415、可尼丁(clothianidin): r=0.325與芬普尼: r=0.299)。本研究亦發現四偵測農藥族群(CAR, OP, PP, and PYR)與家戶外灰塵有相關性。部分殺蟲劑在室內與室外的灰塵分析殘留結果中發現相關性,強相關性部分包含陶斯松、芬普林與賽滅寧,r分別是0.78、0.801與0.707)。中至弱相關性部分則包含加保扶與治滅寧(tetramethrin),r分別是0.410與0.613。尼古丁菸鹼類在室內與室外灰塵的殘留分析中則無發現任何相關性。在地理資料圖層分析部分,加保扶在未分類農業使用區圖層的部分與各不同範圍的緩衝圈距離皆有相關

性(50M、150M以及250M);若縮減範圍只針對稻作區圖層同樣與所有緩衝區有相關性。室內灰塵樣品中的治滅寧濃度則與稻作圖層150公尺內的緩衝圈有相關性(0.338),然而室外部分則與150公尺(0.420)與250公尺(0.422)的稻作圖層緩衝區有相關性。室外灰塵亞滅培(acetamiprid)濃度與稻作圖層50公尺內的緩衝圈有相關性,室外灰塵益達安濃度與稻作圖層50與150公尺的緩衝圈則是呈現負相關。此外,陶斯松與廢棄耕地圖層部分的分析則發現,室內灰塵殘留與50~150公尺範圍內的緩衝圈有相關性。家戶灰塵農藥殘留與附近農地的相關性,推測與鄰近農地使用之農藥漂移有關;益達胺產生之負相關,

可能受到家戶環境用藥中益達胺的影響所致。 綜合上述,藉由了解不同的暴露條件與農業土地使用距離可以協助農藥暴露上的評估,降低人類暴露風險。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了解決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作者藍偉瑩 這樣論述:

每一位對教育有所期待的校長或主任,都該買給校內老師的教師節禮物; 每一位想精進自身教學能力的老師,都值得精讀反芻並思索再三的案頭書。   「教師的教學教練」,也是第一線教師長期且堅定的陪伴者,   以「客製化師資培育」見長的均一師培執行長藍偉瑩,   匯聚24年教學資歷,以及6年來踏遍全台縣市、上萬人次的師培能量,   從頭細說教學力根基,完整呈現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總裁,慧眼力邀她擔任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為什麼當談到新課綱、素養課程設計、教師社群時,她的名字總不斷被提起?   為何連跨縣市教學輔導團成員、課程督學、教育機關主管,   都要追蹤

她的臉書、正視她的意見?   她是藍偉瑩,擁有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的扎實理論背景;   談起教育哲學,她自承受杜威與維高斯基影響最深;   說起課程地圖、教學發展、教師增能,面對國外艱澀難懂的教學理論,思路清晰的她,嘗試將艱澀難懂的架構,轉化為具在地化的脈絡,希望讓教師易於吸收。   因為她真切感受到:唯有真正幫助了現場老師,才能幫助學生免於成為教學的白老鼠。   本書統整了偉瑩老師歷經多年帶領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思維與實戰心法,   從課堂提問到課堂設計,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課程,從教學方法到社群共備,   她所帶領的教師共備社群,看似軟軟的弱聯繫,卻帶給學校強大的支持力。   綜觀 教學現場的

百家爭鳴,   偉瑩老師不僅是第一線教師最溫柔、長期與接地氣的「入校夥伴」,   是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社群」在地化實踐的重要推手,   更是帶領教師社群,邁向素養教學最堅強的「教學後盾」,   是台灣近年另一股靜流水深、引領推動教學現場改變的重要推手。 長文推薦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先生   師大教育系  卯靜儒教授   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副研究員  范信賢先生 教育機關主管、教授、校長、教師、課程督學……百位教育領域工作者,誠摯推薦   潘文忠  教育部長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朱楠賢    教育部主秘   吳林輝    教育部十二年專案辦

公室執行秘書   陳雪玉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林威志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佩汝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素慧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陳佩英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林子斌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葉丙成  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創辦人兼總編輯   吳明柱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任宗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研究員   余霖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退休校長   柯

明樹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校長   劉桂光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   董家莒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校長   莊智鈞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校長   張芸棻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校長   陳建佑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中校長   莫恒中    新北市立三重高中校長   賴瑞凰    新北市私立金陵女中校長   胡劍峰    桃園市立平鎮高中校長   林煥周    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   林振清  桃園市立觀音高中校長   徐宗盛    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校長   王冠銘    桃園市立大溪高中校長   朱元隆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林國松    新竹市立建功高中校長  

 吳茂林  台中市西苑高中校長   歐靖瑜    台中市立新社高中校長   黃偉立    台中市立清水高中校長   郭春松    嘉義縣立竹崎高中校長   洪慶在    台南市立永仁高中校長   張添唐    台南市私立瀛海高中校長   莊福泰    高雄市立鼓山高中校長   黃碧惠    高雄市立林園高中校長   蔡枳松    國立嘉義女中校長   蔡美瑤    國立台東高中校長   賴宏銓    台北市立弘道國中校長   蔡聖賢  桃園市教育局國中教育科科長   鍾雯豐  桃園市教育局候用校長   田應薇  桃園市文昌國中校長   謝益修  桃園市龍潭國中校長   蘇彥瑜  桃園市興南國中

校長   蘇品如  桃園市自強國中校長   余儘卿  桃園市平南國中校長   鄭如玲  桃園市迴龍國中小校長   黃金增  桃園市會稽國中校長   王中興    台東縣立大王國中校長   張筱白    台東縣立泰源國中校長   陳文靜    台東縣立初鹿國中校長   蘇意媛    台東縣立池上國中校長   黃火炎    高雄市立旗津國中校長   蔡嘉興    高雄市立田寮國中校長   梁華蓁    高雄市立前鎮國中校長   黃峻宏    台南市立歸仁國中校長   張煇志    宜蘭縣立三星國中校長   蔡明昌    台南市立金城國中校長   周芬美    彰化縣立草湖國中校長   曹建文  

 彰化縣立信義中小學校長   蔣佳樺  嘉義縣義竹國中校長   楊政修    台北市立永吉國小校長   陳治遠    台北市立龍山國小校長   唐永安    新北市立永平國小校長   李慧美    新北市立板橋區文德國小校長   王映之    新竹縣立北埔國小校長   廖曉柔    台中市立月眉國小校長   姜韻梅    台中市立桐林國小校長   楊恩慈    彰化縣立忠孝國小退休校長   謝格倫    彰化縣立王功國小校長   李政勳    雲林縣立公誠國小校長   黃淑玲    雲林縣立口湖鄉下崙國小校長   林郁杏    雲林縣立拯民國小校長   陳雅芳    雲林縣立九芎國小校長   

李盈萩    雲林縣立六合國小校長   陳百雀    雲林縣立莿桐鄉僑和國校長小   王曉萍    雲林縣立元長國小校長   劉麗吟    嘉義縣立菁埔國小校長   黃美智    嘉義縣立新港鄉復興國小校長   林秋美    台南市立新東國小校長   劉熾慧    高雄市立鳳山區曹公國小校長   陳俊能    花蓮縣立壽豐鄉豐山國小校長   吳昌葦    花蓮縣立壽豐鄉溪口國小校長   李倩鈺    台東縣立寶桑國小校長   黃裕敏    台東縣立東海國小校長   毛慧莉    台東縣立豐榮國小校長   張鳳珠    台東縣立馬蘭國小校長   王振興    台東縣立康樂國小校長   徐凱齡  

 台東縣立樟原國小校長   高進欽    台東縣立大王國小校長   林宜茂    台東縣立福原國小校長   吳運全    台東縣立初來國小校長   洪婉莉    台東縣立豐年國小校長   羅道勳    台東縣立瑞源國小校長   何錦尚    國立台東大學附小校長   黃琬茹    台北市立芳和實驗國中校長   張純寧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楊耀焜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江忠僑    基隆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簡世欣    新竹市高中課程督學   郭品禎    苗栗縣高中課程督學   翁宗毅    台中市高中課程督學   李文石    台中市

高中課程督學   黃毓婷    彰化縣高中課程督學   張正宜    南投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林秋華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蘇瑛慧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林百鴻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君寶    新加坡耕讀園   蘇章愷    新加坡耕讀園   陳毅杰    馬來西亞半畝天光   林瓊蘭    馬來西亞耕讀軒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和學的活動內涵都需要重新界定。   對學習者來說,要練習從各種不同的現象出發,理解知識和現象之間的關係,掌握到現象的多元面向,進而建立自我學習的能力。對教學者來

說,要練習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對話,促進彼此的認識,形成和諧的社群,進而激發更多的探究發明。   藍偉瑩的《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讓我們對這兩個課題都有更深的認識。(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吳思華)   這是一本飽含濃度的書,蘊含了作者與自己、與他人、與社群對話反思的轉化成果。書中從哲理的掌握、概念的釐析,到步驟的開展,一一揭示了「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的洞見。閱讀此書,可以體驗到培力的喜悅,也可以具體看到素養導向課程能夠落地實踐之道。相信這本書,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面對未來、適應未來與創造未來時,更具信心!(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潘慧玲)   面對多變的世界,課程與教學不能不

變。素養導向的教與學,不是新的概念,卻更重視知識應用、跨科整合及動手做,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真實情境學習,以各種感官、方式及思辨去認識世界,培養在真實的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   要落實素養導向教學,對現場老師是不小的挑戰,藍偉瑩長期陪伴現場老師跨校共備,課程與教學功力深厚,具豐富實務經驗,帶領工作坊深入淺出、旁徵博引,使老師易於理解,與教學現場產生緊密連結,因此深受現場老師喜愛。   由於邀約不斷,雖然藍偉瑩全省跑透透,連假日也無休,但真的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看到藍偉瑩《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新書出版,令人感到振奮,這是眾人期待的,不僅有素養教學的精采心法,還有實用的課程發展資源,

實在不容錯過,推薦給您。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 吳林輝)   學校教育的核心在於課程與教學,而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歷程與結果,更是108新課綱揭櫫「核心素養」達成的關鍵。偉瑩的新書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的建構、實施與回饋修正、學校願景、學生圖像與辦學目標的緊密扣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師教學力的涵養精進……等面向,有其深厚的專業闡釋、精準剖析與實用建議,值得所有教育人員仔細研讀。(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林威志)   過去幾年裡,偉瑩持續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教學,且發展入校陪伴體系,影響力遍及海內外。持續對教育現場提供精闢見解,其溫柔支持與協助,是眾多

教師心目中的典範!此次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在書中分享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這是由實踐者寫給願意改變課堂教學風景教師的實用手冊,聚焦在素養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社群營造。強烈推薦給每位有志改變教學現場的教師,絕對能透過本書的學習,穩健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林子斌)   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有勇氣跳脫框架,御風而行的老師並不多見,藍偉瑩老師便是率先向未知挑戰的老師。   這本書紀錄了作者自2012年開創新路徑所留下的足跡與珍貴的心得。書籍內容彰顯了與時代共舞的教師行動,經由與教師夥伴的持續共學,從課程與教學的創新中顯露了對下一代深深關懷與期盼。   因應新課綱的準備

,作者將教育學的實踐擴展到不同領域,與更多教師找出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也包含高難度的聆聽與提問之道,讓課堂的教與學充滿智慧和愉悅。教師在社群中的成長需要溫暖和支持,社群的引路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偉瑩一直是夥伴共學所信任的引路人,在教育實踐中不忘將理念與理想注入方法,讓老師們樂意朝向未知探索,猶如走在長長的隧道裡,遠處有瑩瑩之光,雖然微小卻能帶給同行人希望,讓每一跨出的腳步都感到真實與踏實。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覺隧道之外便是藍天白雲、晴空萬里!(師大教育系教授  陳佩英)   幾年前,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在台灣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我與幾位教師夥伴參與了一堂運用「學習共同體」的觀

課,課堂中偉瑩老師用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進行討論任務後,發表意見時,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學習的「伸展與跳躍」。觀課結束後,夥伴們對於這堂課的討論不斷,也引發了我們踏入素養導向課程領域的動機。   這本好書,是偉瑩老師自身教學省思與帶領工作坊經驗的總整理。對於多數的教學者而言,我們習慣了教授學生系統性的知識,但是無法建構學生面對未來所需的關鍵素養。本書所提供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視野和結構性的工具,相信會帶給我們如學習共同體課堂的驚艷風景,為教學專業成長創造「伸展與跳躍」的高峰經驗。讓每位老師成為「教學的專家」,協助學生成為「學習的專家」。(台中市清水高中校長 黃偉立)   新課綱鼓勵老師發展

課程,也期待老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過去師培課程中,素養導向教學著力不深,大部分老師缺乏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訓練,不少老師對於新課綱會有難以著手之處,藍執行長長期陪伴國內各學校發展和設計素養導向課程,她擅長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可執行的課程發展方法,擅長設計引導學生具思考與學習脈絡的課程,本書是藍執行深入教學現場實踐教育理論所累積的經驗,會對台灣甚至華人世界的素養導向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推薦給所有第一線的教師。(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 莊福泰)   偉瑩執行長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與深入、付出與產出,令人激賞、令人讚嘆!在擔任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務主任期間,傑出亮眼的表現,讓國教署特別商借前往服務。之後,偉瑩因為想

做更多,毅然決然辭去公立高中的教職。她希望結合一群有經驗、想改變的老師,長期協助現場老師們備課,由合作學校提出需求和目標,及最想要的協助,偉瑩和夥伴們再入校,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提供客製化專業陪伴。   如今,偉瑩不再受現有的體制框限,可以把全部時間都拿來陪伴各地有需要的教師社群。《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是偉瑩博士出版的力作,也是一本對教學現場的教師們非常有益的大作,值得品味再三!(嘉義女中校長 蔡枳松)   此書最強大的地方,是本難得的教育哲學實踐紀錄,對於許多教育同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或是看重孩子能否習得學習真義與價值的教師,都可以從中獲得很好的支持與指引。教育哲學書籍通常不容

易閱讀,而此書可以深入淺出援引教育理論, 使之成為教學設計重要的理論依據,更有許多教學設計的實務經驗,以讓孩子像學科專家一樣的以思考為圓心,去經驗學習的歷程,畫出屬於自己的歷程地圖,這是本最接地氣能深化素養教學力的專書,衷心推薦給大家。(台東高中校長 蔡美瑤)   新課綱揭示了許多教育的理想,對學校及教學現場(特別是高中職階段)而言,是一場心靈與系統上的衝擊!改變是為了符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工作者正努力讓改變落實,以成就孩子更好的未來。本書從實務需求面出發、以學理為基礎發展,歷經無數場次工作坊的淬煉、轉化而成,是最能貼近教學現場需求的精華之作。   偉瑩曾在一場工作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

印象十分深刻:「即使不能馬上向前、也要為未來留下種子」,滿滿的正能量,與所有在課綱推動的道路上一起努力的夥伴,共備、共學、共好。(台中市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 李文石)   若不見偉瑩,人稱英雄也枉然!偉瑩主任從擔任教務主任時期,就帶領各縣市主任和教師,針對單領域和跨領域的課程,進行各種行政配套與課程開發。   尤其重要的是社群運作經驗分享,這讓各校的教師社群,遍地開花的進行課程開發,也間接引導了各校進一步開發彈性學習、多元選修、校訂必修課程;已辦理了九屆的台東均一共備工作坊,更是每年都是大家熬夜搶著報名的場次。   現在,沒報到名沒關係,閱讀本書將可略知一二;但要學到核心?建議光看書不夠,還是

需要熬夜搶報名!(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非常感謝偉瑩老師長期對桃園市高中輔導團的課程培訓,更強力推薦這本累積數千場社群運作、領域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等實務精華,深化素養教學力的百寶書。   不論是自學、社群共讀討論,都能提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設計的專業思維,真心大大推薦給願意勇於改變教學的夥伴!(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素養是甚麼?能吃嗎?」這應該是新課綱上路這幾年,最被關注的話題了!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素養」的詮釋,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應,但是我們總期待有人能夠把這樣的脈絡說清楚講明白,甚至帶著我們一步步去實踐。這樣的苦差事,恐怕也只有偉瑩這個「聰明的傻瓜」願意

承擔。   與其說這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教育哲學書,因為只有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真實的實踐。謝謝偉瑩一直這麼努力,高雄團隊會一直和妳一起。(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偉瑩老師是我所遇過最「接地氣」,而且主題最廣泛的課程領導講師,尤其是在如何幫助老師聚焦於透過提問設計,引出素養學習如何才能有縝密且獨到的課程理念與實作方案,每次參加偉瑩老師的工作坊,都能從不斷的對話思考與探討實作當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很期待偉瑩老師將她寶貴的系列主題課程轉化為文字,與更多老師分享。唯有改變老師的教學,才能帶給孩子更多可能;謝謝偉瑩老師一路走來的堅持,用暖暖瑩光帶領我們勇敢前行!(新竹市高中課程

督學 簡世欣)   這是本知識含金量很高的書,不僅挑戰既有的學習思維,也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式與思考架構。從教師角度來說,書本鼓勵並引導教師重新認知學生差異、思考教學核心、設計適當學習經驗;從家長角度來說,透過本書可以理解:如何鼓勵孩子透過學習歷程與對象物互動,與自我、同儕對話,從困惑中產生新的體悟,並進而在掌握知識架構後開展真正的自主學習。我想唯有如此的改變,才能讓孩子在面對未來世界的劇烈變化時,仍能昂首向前、無所畏懼。(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教師、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主  葉士昇)   偉瑩老師是我教學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之一。從她的身上,我學會了如何打開一扇扇的窗,去看見教育的

光采和學生的希望,更看見了老師可以如何透過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光發亮。   唯有教育哲學觀的改變,才有機會真正理解學科本質與思維,是深深影響課堂能否啟動學生發生學習的關鍵。而這本書就是她集結幾年來現場演講和工作坊的精華,用更清楚具體的步驟化說明,來傳達給更多人知道,這股清晰透明的教育心法非常需要被廣為流傳,成為教育界的一本「必讀經典」!(台南市復興國小教師、2019 SUPER教師獎得主  邱士芬)   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都是要付出心血去追求的,這本《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不好讀,實踐更要花許多時間和心血,可我讀完之後,孩子的、我的十年未來之路藍圖,就瞬間清晰浮現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離開我們的那天,我們可以安心目送。這盼望永遠不簡單,但書裡從長年鉅觀到課堂一瞬,都給了好多手挽手的系統策略、自我修煉引路。   感謝偉瑩老師,讓理想有了真實、確切的路徑。如果你今年只能買一本書,那就買這本吧!(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2016年關鍵評論網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林怡辰)  

由歷史航照重建探討花東縱谷北段活動構造與1972年瑞穗地震之關係

為了解決花蓮壽豐鄉地圖的問題,作者李應頎 這樣論述:

台灣東部於1972年4月22日發生地震矩規模(Mw) 6.7之瑞穗地震。過去研究發現1972年瑞穗地震主震之震源機制解為逆衝斷層帶走滑分量,且主震與餘震序列位於1951年10月花蓮縱谷地震群以南、11月縱谷地震序列以北,顯示該地震發震斷層與花東縱谷北段的活動構造有關。為了解1972年瑞穗地震與花東縱谷北段活動構造之關係,與花東縱谷北段海岸山脈側的活動構造特性,本研究使用在1972年瑞穗地震前、後之歷史航照影像,以運動回復結構(SfM)及多視立體(MVS)之方法建置該地區的歷史數值地表模型(DSM)與正射影像,透過構造地形判釋與次像素關聯分析,以及歷史文獻收集及實地訪談方式,試圖了解該區域之活

動斷層特性與1972年地震可能伴隨的同震地表破裂。本研究透過1972年地震災害報導,以及本研究現地訪談所得的主震地震震度分布圖,發現該地震震度分布與花東縱谷中段與北段之活動構造位置相符。本研究亦透過歷史數值地表模型分析發現,在花東縱谷北段-光復鄉至壽豐鄉一帶總長約24公里的海岸山脈西翼,存在連續分布之斷層跡與相關活動構造地形。然而沿著斷層跡之口述歷史與地震前後的次像素關聯位移分布皆未發現明顯可見的地震地表破裂,暗示1972年瑞穗地震可能並未伴隨明顯的地表斷層破裂。該段活斷層跡沿線可見斷錯沖積扇、閉塞丘、斷層谷、斷錯河等多樣的左移活斷層地貌,顯示海岸山脈西側近地表處的活動構造強烈受到走向滑移錯動

控制,另有發現開花構造與右階斷層之現象。本研究推測這些活動構造是由斜碰撞構造環境下形成,且屬於較年輕的斷層系統。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1972年瑞穗地震在花東縱谷北段沒有伴隨明顯可見的同震地表破裂,地表所見之左移活動構造應為早於1951年的同震斷層錯動所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