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頭北 tph 739f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生物科技系 陳士賢所指導 何致妤的 土壤有機質對柴油污染土壤風化作用及環境鑑識之影響 (2016),提出莊 頭北 tph 739f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柴油、風化作用、環境鑑識、土壤有機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行為醫學研究所 郭乃文所指導 林源欽的 神經心理取向之團體治療於增強抑制控制與情緒調節之成效研究─以高憤怒情緒青少年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抑制控制、神經心理治療、情緒調節、團體情境、憤怒情緒的重點而找出了 莊 頭北 tph 739f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莊 頭北 tph 739f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壤有機質對柴油污染土壤風化作用及環境鑑識之影響

為了解決莊 頭北 tph 739fe的問題,作者何致妤 這樣論述:

油品洩漏是台灣主要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之一,其常需藉助環境鑑識工作以釐清污染責任歸屬。然而石油產物洩漏至環境後,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及組成可能隨著時間被複雜的物理、化學及生物過程改變,其中土壤有機質被視為最顯著的影響因子。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土壤有機質對柴油污染土壤中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消散作用及特徵化合物鑑識之影響,建立風化作用對直鏈碳氫化合物、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及雙環類倍半萜烷(bicyclic sesquiterpanes, BS)系列特徵化合物

之診斷比值及相對分佈柱狀圖的變化趨勢,並探討油品污染實場鑑識案例,提供環境鑑識所需相關背景資訊。本研究於實驗室條件下以國內兩大油品公司(中油及台塑)之柴油污染添加泥炭土以增加有機質之北部及南部土壤,評估有機質對柴油污染土壤消散及化學指紋鑑識的影響。結果顯示於南部及北部土壤中添加泥炭土以增加有機質含量明顯強化TPH的消散,因泥炭土增加土壤營養物質含量,進而促進微生物之活性,添加泥炭土的組別其TPH消散模式相近,於實驗前6個月之消散效率較佳,TPH濃度消失55%以上之,但於實驗9個月後消散效率趨緩。不同土壤質地之結果顯示,南部土壤的TPH消散率明顯高於北部土壤。綜合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質地之影響,添加

泥炭土之南部土壤TPH消散速度較快,於實驗15個月後其TPH含量已低於台灣法規標準之1000 mg/kg。土壤有機質對化學指紋鑑識的影響顯示,實驗添加泥炭土使有機質含量增加1倍以上,明顯強化風化作用嚴重影響鑑識,添加泥炭土之組別試驗經3個月即達中度降解,明顯影響C17/pristane與C18/phytane等診斷比值,另外PAHs方面,naphthalene/total PAHs大幅下降顯示受揮發作用影響劇烈;試驗經6個月風化程度達重度降解,類異戊二烯(isoprenoids)化合物pristane及phytane濃度下降甚至消失,PAHs中2-methylnaphthalene/1-met

hylnaphthalene(MNR)比值亦明顯受影響;15個月後部分未解析的混合物(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s, UCM)消失,已無法由總離子層析圖譜判斷是否為柴油污染,甚至PAHs及較抗風化效應之生物標誌BS系列化合物已無法辨識,顯示風化作用之嚴重程度。隨實驗進行,烷類診斷比值中pristane/phytane較C17/pristane及C18/phytane穩定,然於本次實驗中無法以pristane/phytane有效區分南部中油及台塑柴油;PAHs特徵化合物診斷比值中,2-methylphenanthrene/1-methylphenanthrene(MPR

)較MNR穩定,較不易受風化作用影響;BS系列診斷比值顯示高抗風化之特性,且南部中油及台塑柴油BS3、BS5及BS10之相對含量明顯不同。相對分佈柱狀圖能明顯表現直鏈碳氫化合物、PAHs及BS系列特徵化合物之分佈模式及受風化影響之變化趨勢,提供加油站油品鑑識作為參考。實場油品鑑識案例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油泥污染等四件,實場油品污染之未知樣品依其特性進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VOCs)、碳氫化合物指紋圖譜、特徵化合物與診斷比值分析,並搭配環

境歷史、水文地質資訊等背景調查綜合研判。依照污染油品種類不同,所含之特徵化合物亦不盡相同,選用有效之診斷比值以利鑑識工作之進行,污染樣品若能與可疑樣品進行比對分析,方能得到客觀與公正的鑑識結果,以釐清污染責任。所得之污染油品種類及風化程度等資訊亦可提供污染場址生態毒理研究及後續整治復育策略作為參考,並提供環境鑑識所需相關背景資訊。

神經心理取向之團體治療於增強抑制控制與情緒調節之成效研究─以高憤怒情緒青少年為例

為了解決莊 頭北 tph 739fe的問題,作者林源欽 這樣論述:

目的:研究指出憤怒情緒問題與大腦功能有關,特別是以情緒調節或抑制能力為主軸的研究,也有新近心理治療研究以大腦功能訓練為策略。本研究欲以神經心理取向建構一套強化高憤怒情緒青少年情緒調控能力之團體治療方案。方法:受試者來自台灣南部某兩所國中之一年級學生,共801名。所有學生於一年內完成三次情緒篩檢系列測驗做為情緒狀態之評估。研究者根據首次情緒篩檢系列測驗成績,邀請符合青少年情緒調節量表得分後25%或短式華人敵意量表得分前25%其中之一者參與本研究團體治療,共邀請275名。其中26名同意參與本研究之團體治療,研究者依其意願參與時間,隨機選取16名為介入組,其餘249名為未介入組。介入組進入三個不同

時間開始的治療團體;團體治療共進行八次、16小時。介入組共有15人完成自我監控系列測驗和廣泛式非語文注意力測驗之前後測;未介入組共有91人於上述相同時間點完成自我監控系列測驗之前後測。結果:介入組經團體治療後,多種情緒狀態、情緒調節與抑制控制指標達顯著進步,多種情緒狀態與情緒調節指標於半年後追蹤亦發現有進步情形產生。此治療後的進步與未介入組或全體學生之自然成長相比,交互作用亦達顯著。討論:本研究證實依據神經心理學理論所設計之團體治療方案,對於高憤怒情緒青少年之抑制功能與情緒調節能力,產生了具實徵性的改變效益。未來可持續研究此治療模式於其他不同年齡層之高憤怒情緒個案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