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ClarsonLeach寫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和劉新華,音渭的 跟著安魂曲見上帝!永恆的音樂神童莫札特:《唐璜》、《魔笛》、《安魂曲》磅礡的序曲如他的璀璨人生,天縱之才終不敵命運捉弄,傳奇的一生如同樂曲般稍縱即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是天才,我玩音樂! 精靈般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也說明:其中1764年4月的英倫之旅對莫札特影響甚大,亦是他終生難忘的旅程之一。倫敦是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85-1759)呼風喚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范德騰所指導 胡惟瑄的 賽西莉‧夏米娜德 《音樂會練習曲,作品35》分析與詮釋/畢業音樂會 (2021),提出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夏米娜德、浪漫樂派、女性作曲家、沙龍文化、詼諧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盧易之所指導 譚穎的 海頓《C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 50》 音樂分析與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海頓、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第十六卷:第 50首的重點而找出了 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解答。

最後網站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維基百科則補充:莫札特 短短的一生就創作了800多部作品,當時絕大部份的音樂形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 ... 臻於成熟並發揚光大,其作品也被廣泛視為古典音樂的典型,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為了解決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作者RobertClarsonLeach 這樣論述:

  「貝多芬在我面前開創了音樂的新世界,就如莎士比亞揭示了詩歌的新世界一樣。」──白遼士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法國本身

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他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

光芒。他的音樂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獲得世人的推崇。他生時除了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外,不被同胞所了解。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本書插圖豐富,將這位偉大的歐洲浪漫主義先驅的生平娓

娓道來,不論是音樂愛好者,或是研究白遼士生平和時代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珍貴好書。

賽西莉‧夏米娜德 《音樂會練習曲,作品35》分析與詮釋/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作者胡惟瑄 這樣論述:

身兼鋼琴家暨作曲家的夏米娜德之創作包含室內樂、管弦樂、長笛曲、鋼琴曲和雙鋼琴曲,以及一百四十多首聲樂作品,總計約有四百多件,在法國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本論文主要探討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 1857-1944) 之《音樂會練習曲,作品35》(Études de concert, Op. 35),從作曲家的生平、她與當時代浪漫主義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力來進行研究,將六首作品進行樂曲分析,也歸納出演奏詮釋的建議,根據以上結果來統整。章節數目總共為五,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對象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整理出夏米娜德的生平、在美國作為鋼琴家與作曲家所得到的

讚譽與成功、與當代浪漫主義的關係、作為女性音樂家在歷史上的影響之文獻資料,第三章是六首樂曲的概述與樂曲分析,第四章則為六首樂曲提出演奏詮釋與彈奏上的技巧建議,第五章的結論對全文進行總結梳理,最後的參考書目針對所有收集文獻的中英文參考書目列表。本文針對以上的六個章節進行全面系統化整合、分析,且收集資料並進行研究探討,為夏米娜德鋼琴練習曲的文獻盡一份心力。畢業音樂會曲目:巴哈《第一號鍵盤組曲》夏米娜德 《音樂會練習曲,作品35》— No. 1,2,4,6莫札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10首》,KV. 332拉威爾《小奏鳴曲》

跟著安魂曲見上帝!永恆的音樂神童莫札特:《唐璜》、《魔笛》、《安魂曲》磅礡的序曲如他的璀璨人生,天縱之才終不敵命運捉弄,傳奇的一生如同樂曲般稍縱即逝

為了解決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作者劉新華,音渭 這樣論述:

他的一生宛若一部協奏曲 古典主義交響樂的天才,協奏曲的巔峰締造者   具有樂隊般強大力量和豐富色彩, 又有獨奏聲部輝煌炫目的表演及細膩的感情抒發! 莫札特也從波折的一生創作出平衡的交響和精湛的技巧 他不為永恆作曲,但卻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永恆。   【周遊歐洲嶄露頭角】   「我以自己的名譽擔保向您發誓,我認為您的兒子是我所聽到過的最偉大的作曲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降生之初便沉浸在音樂中,注定成為音樂史上大放異彩的新星!四歲便會作曲,五歲無師自通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至此開啟周遊歐洲巡迴演出的契機。各國的藝術與人文風情成為他的創作養分,站上舞臺的莫

札特深愛著受眾人追捧的喜悅,他不僅是優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更是能掌控全場的指揮家。在各國與音樂大師的邂逅更為他的音樂生涯鋪上康莊大道。   【觸犯禁忌還是獲頒勳章?】   憑著強大的記憶力讓他只聽一遍,便將《求主垂憐》(Miserere mei Deus)全曲背誦,此舉觸犯宗教禁忌,仍然得到主教頒發的勳章,以十四歲的年紀破例加入「愛樂協會」,他已是音樂界認可的音樂大師。        【純粹的音樂根源】   莫札特的音樂隨著性情而有所更迭,被家庭保護得很好的他創作直率明媚的交響樂,首遇情波折的他轉而創作哀傷、陰鬱、痛苦的小調。小調樂曲猶如他的自傳,是他平生情感的再臨。   【音樂全才─

─才華不因曲式有所限制】   莫札特所表現出來的只是音樂的至真至善與至美,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讓他三十五年的音樂生涯精彩又多元。創作歌劇、交響曲、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以及數部嬉遊曲、小夜曲、舞曲及宗教樂曲⋯⋯他鍾情於創作歌劇作品,對歌劇的痴迷和喜愛以及創作一部偉大的歌劇作品的夢想成為莫札特藝術人生的主線。   ▎出逃教廷創作《後宮誘逃》   徜徉在音樂海中的他只為追求音樂理想。改朝換代的教主不再推崇莫札特,不甘就此埋沒小鎮的他決定出逃,不懼怕強權的他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教廷束縛的音樂家!第一次違背父親意志「誘逃」少女,感情修成正果,事業與

愛情的叛逆讓他掙扎著獲得幸福。   ▎《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再掀歌劇風潮   《費加洛的婚禮》受到空前的歡迎,禁劇搖身一變成為義大利的宮廷喜劇,萬人空巷的場景無不彰顯著歌劇的成功,成為經典恆久流傳,不僅影響古典樂派的音樂家們,現代流行音樂仍能見到莫札特的音樂輪廓。   ▎譜上最後的安魂曲《d小調安魂彌撒曲》(Requiem in D minor, K. 626)   他終其一生投身音樂創作,在音樂中渾然忘我。磅礡的序曲一如他的璀璨人生,天縱英才也敵不過命運捉弄,生命如同樂曲般稍縱即逝,樂曲尚未譜完,音符戛然而止,一代天才就此殞落⋯⋯留給後世是無窮的音樂

瑰寶,最後的〈d小調安魂彌撒曲〉為自己的亡靈祈禱能夠安息。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雖然莫札特的一生跌宕起伏,在驚豔眾人的神童表現過後,並未獲得良好的機遇,但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讓所有人拜倒在他的才華之下,生活的坎坷並未壓垮他對於作曲的熱忱,一生皆追尋著音樂的崇高與自由,源源不絕的音樂能量,成為後世的作曲家們的繆思。

海頓《C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 50》 音樂分析與詮釋

為了解決莫札特對後世的影響的問題,作者譚穎 這樣論述: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為音樂古典時期重要音樂家之一。其奏鳴曲的曲式發展及許多作曲技巧與手法更是有許多的創新及改變,對後世作曲家有極深的影響,也使鍵盤器樂曲發展出更多可能性。18世紀的歐洲社會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音樂是此時期歐洲音樂的主流表現,也就是傳統認知上的古典時期,時間約在1750至1820年。音樂風格簡潔明快、動機清楚。代表人物即海頓、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

ven, 1770-1827)。本篇將針對海頓晚期奏鳴曲作品(1789-1794) 海頓《C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 50》 (Haydn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Hob. XVI: 50) 進行分析及詮釋探討。第一章將說明此論文之研究動機及文獻資料之探討。第二章從論述海頓之生平開始深入了解其奏鳴曲的發展背景及影響,並於第三章以曲式及作曲手法的角度針對海頓《C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 50》之力度、速度、踏板等特色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後第四章為參考古典時期之詮釋方法與自己實際演奏之經驗,在音色、音量及音樂性上提出可能的詮釋方法。希望透過

本文之探討,使喜歡海頓的愛樂者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海頓晚期奏鳴曲之特色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