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結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菩提樹結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月治等寫的 微光成炬──微光成炬-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 和陳毓姍的 花開花落間悟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羅東慶祝法寶節臘八粥結緣霑法喜 - 好房網News也說明:... 羅東第一分會提前一天在中山公園廣場舉辦「慶祝法寶節,臘八粥結緣」活動, ... 他端坐菩提樹下進入禪定,終於悟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香海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謝世維所指導 鄭凱文的 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經典教化與宗教文化形塑 (2019),提出菩提樹結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證嚴思想、慈濟宗、慈濟學、經教脈絡、宗教文化、習經、慈濟現代佛像。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釋永本、釋覺明所指導 黃瓊慧(釋知瑄)的 星雲大師簡食觀及其實踐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托缽乞食、星雲大師、簡食、素食、食存五觀、自利利他的重點而找出了 菩提樹結緣的解答。

最後網站[楊玉錦師姐] 身是菩提樹廣植善種子-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則補充:靈鷲山結緣走出封閉生活 師姐年輕時病痛纏身,而家庭主婦的生活圈、思緒比較封閉,而且子女尚年幼,為了很多事操煩,心情一直很鬱悶,當時朋友聽聞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菩提樹結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光成炬──微光成炬-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

為了解決菩提樹結緣的問題,作者王月治等 這樣論述:

慈濟教聯清淨愛 三十有成悲智行   「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三十年,讓奉獻教育的老師們,都能像是黑暗裡一點一點的螢火蟲之光,群起飛翔在為人引路的方向上。   ------------------------------------- 欣逢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感恩老師們步步足跡串成「三十教聯」。全臺慈濟教師融入社區,成為慈濟大海中的一滴;靜思語也隨慈善國際化的腳步,走入歐、美、東南亞,成為當地學校品格教育的教材。 ——靜思精舍 釋德宣 ------------------------------------- 證嚴上人以《法華經》裡的菩薩四法「大慈悲為室,柔

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期勉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們春風化雨、自利利他。感恩慈濟教師們樹立典範,蔚然成林。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 本書滙集了教聯會老師的「聞、思、修」與「信、願、行」。祈願「教育愛」的火炬代代傳承,念念不滅,師師如意,生生不息。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榮譽校長 王本榮     證嚴上人開示〉師親生三方都是贏家 釋證嚴(慈濟創辦人)   老師的角色就像殷勤的播種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己心力栽培下一代就對了,無所求的付出方能輕安自在。不要以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們純

真的心如明鏡,將老師的言談、形象、行為,一一攝入自己的心田裡。期待老師們也要以身作則,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為了責任無懼辛苦,為了孩子的未來更不能停止去付出,付出才是福。   没有人天生就會作老師,其實也都是從模仿學習和為人師表的憧憬中,慢慢察覺自己的責任。初為人師,剛站上講堂可能有點兒稚嫩拘謹,但假以時日,就能收放自如,傳道、授業、解惑,不只傳達知識給莘莘學子而已,還要發揚聖賢之道,更在孩子迷惘徬徨時用心陪伴,才不會迷失方向。   《靜思語》讓老師們打開「發現優點」的雙眼,樂意給予孩子真誠的讚美和鼓勵,讓孩子在壓力外有被愛的鼓勵和溫暖。   有心加入教聯會的老師都是自我期待很高,且

創意無限,同樣的《靜思語》,竟能衍生出千變萬化的教案,適合各個年齡、性情不一、根器有別的孩子,都能浸潤在愛的春風裡。   書中執筆的幾位老師都是負有使命感來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一樂也;能將調皮搗蛋,或者行為乖張的孩子帶回到正軌,成就感更大。   孩子的改變,家長感受最深刻;有位家長專程趕到學校向校長請命,希望新學期開始,他兩個兒子都能進入有教《靜思語》老師的班級。理由是不曾接觸靜思語的長子,習氣頑劣,會跟長輩頂嘴;次子在老師引用《靜思語》薰習下,變得很懂事又體貼聽話,回到家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書中介紹好幾位足為人品典範的老師,像林秀霞老師。每天上課前先講五分鐘的靜思語故事,慢慢陶冶

孩子的性情、找到人生的方向。實施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品德、功課都有很大的進步。家長不僅認同,也樂意承擔班上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大愛媽媽也救度過無數的家庭;包括想和過動兒同歸於盡的媽媽,也有因先生外遇而萬念俱灰的妻子……。都因為加入大愛媽媽,而翻轉自己的人生。   靜思語像一帖良藥,孩子回家了,就將靜思語貼在衣櫃上。這孩子的父母天天都在鬥嘴,彼此開口都没有好話。有一天夫妻倆又在吵架,吵一陣子了,爸爸就指著衣櫃上的靜思語說:「妳看妳看,孩子怎麼說……」媽媽轉頭一看,口裡唸著:「要比誰更愛誰,不要比誰更怕誰」,夫妻倆相視而笑,立時化干戈為玉帛。   屏東的徐雲彩老師用靜思語教學對孩子進行品格教

育,連校長都很認同。像掃地時,她跟孩子們說:「伸個手彎個腰,把別人不要的福報撿起,就是我們的。」孩子心地純潔,也覺得把別人丟掉的福報撿起來也很不錯。   在我們花蓮的慈小,孩子必得成績、品性都優,才有資格清掃厠所。孩子們對於打掃厠所很有榮譽感,這是培養孩子學習如何為人服務的精神。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學生不是不可教,是老師没有方法教。有幸身為老師,就是孩子心靈的園丁;希望孩子的本性、智慧可以隨著年齡成長,將來才能真正做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人。   不抱任何希望,不求什麼成果;無所求的付出方能輕安自在。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純真的心如明鏡,將大人的行動映照得十分清楚。「經師,人師」,

作經師之前,老師必得以身作則,凡是看得到的形象、聽得到的叮嚀,都要很用心!老師們都有一分使命感,為了責任無懼辛苦,為孩子的未來更不能停止去付出,懂得享受辛苦才是福。   今值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三十年,很感恩慈濟老師用「靜思語」呵護國家幼苗、用鼓勵代替責備,師、親、生三者緊密連結,一句好話,三方都受益了。這些成果都可以分享,但願真善美的種子深植在每個人的心底,社會必然更為祥和美好。

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經典教化與宗教文化形塑

為了解決菩提樹結緣的問題,作者鄭凱文 這樣論述:

目 次第一章 緒論 1前 言 佛陀法脈與當代續脈:佛教傳統的生成、傳續與再創 1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目的與問題 2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文獻探討 15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30第二章 靜思法脈史論:證嚴法師宗教思想溯源探脈 42前 言 證嚴慧璋:「印證法源•依止靜思」慈濟宗的新創建 42第一節 清水到豐原:家世溯源與生平行誼 53第二節 失親化辭親:生命探索與宗教行旅 69第三節 靜思入印證:經典會遇至拜師受戒 87第四節 法華無量義:木屋苦修到創辦慈濟 99小 結 比丘尼法脈:當代漢

傳比丘尼高僧傳的歷史定序與定位 113第三章 法脈宗門經藏:慈濟宗術語新釋與法藏建構 114前 言 慈濟宗新系統之術語界定、藏經新詮、法藏定位 114第一節 語脈界說:「慈濟道場語境」與「慈濟宗經教語彙」 115第二節 名相新詮:「慈濟大藏經」詮釋轉化之多層次定義 116第三節 《靜思法藏》:證嚴法師佛經宣講之法脈文獻定位 126小 結 慈濟宗特色語脈、經脈結構及其釋經文獻「再出土」 128第四章 證嚴思想心髓:慈濟宗根本佛典與經教系譜 130前 言 「靜思法髓」思想形塑:識經•講經•釋經•行經•弘

經 130第一節 「靜思法脈四義論」:燈脈、史脈、理脈、經脈 132第二節 經教體系:證嚴法師宣講釋經史與慈濟宗經教系譜形成 136第三節 宗典核心:「法華三部經」之《無量義經》講述論析 165第四節 宗典主軸:「法華三部經」之《妙法蓮華經》講述論析 174小 結 「宗門化•宗典化」:證嚴思想系統與慈濟宗經教史重構 187第五章 慈濟宗文化鏈:習經法門與宗教文藝跨界形塑 190前 言 宗門教育•特色法門:慈濟宗經教文化史與跨界傳法新範式 190第一節 經教宣流:佛教文化史上的多元傳布進

路與形式轉變 192第二節 跨藝習經:「宗教文化鏈」慈濟宗文藝法門體系化 217第三節 弘宗演教:宗教文藝法門與「經藏演繹」之修行意蘊 267小 結 在地創發•全球傳布:宗教文化創藝與慈濟宗之經變再造 297第六章 慈濟聖像藝術:當代東亞漢傳佛像新樣創造 303前 言 供像•藝像•意象:慈濟宗佛像體系的在地識別與人間轉向 303第一節 聖像與聖地:佛教造像與宗教朝聖之間的當代現象反思 305第二節 傳統到現代:靜思精舍供像至「新樣釋迦」的獨特演變 308第三節 開顯時代性:證嚴法師

造像思想與慈濟宗佛像系統論述 325小 結 觀像•觀心•力行:從禮敬聖像到身心對話的觀像教育 338第七章 結論: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的續創性與歷史定位 340前 言 慈濟研究的範式轉向:「慈濟學」之「法脈宗門論」 340第一節 從「慈濟」到「慈濟宗」:法華無量義人間菩薩道場再定位 342第二節 「證嚴時代」創發新傳統:與宗教學理論的反思對話 346第三節 證嚴法師思想行誼再探脈:家世、生平、尋佛、經典 355第四節 慈濟宗的獨特性:語脈、法藏、經

譜、文藝、習經 366第五節 宇宙大覺•人間佛像:人像、法像、星象、地象、心像 372結 語 「慈濟宗」與「慈濟學」研究趨勢新建立 377參考文獻 378附錄(附圖) 403圖 次圖1-1:宗教研究特色視角inbetweeners「研究區位之光譜調頻」示意圖 34圖1-2:「六宗融一」:本研究思路關係圖 37圖1-3:「五脈開顯」:「慈濟宗」創新研究架構 37圖5-1:靜思精舍「主堂新鐘」鐘面鑄銘與紋樣 253圖5-2:靜思精舍「主堂新鐘」鐘面鑄銘放大圖

253圖5-3:靜思精舍「主堂新鐘」 255圖5-4:靜思精舍「主堂新鼓」 255圖5-5:「淨斯菩提鐘」(1:10縮製版) 255圖5-6:「淨斯菩提鼓」(1:10縮製版) 255圖5-7:慈濟宗「宗教文化鏈」:光譜概念之螺旋進化示意圖 302圖6-1:當代宗教聖像藝術「委製者、繪塑者、觀像者」三角結構分析圖 326表 次表4-1:「證嚴上人佛經開示」簡表 137表4-2:從王錦雲到證嚴法師:早期經典會遇史簡表(1963年受戒前後) 138表4-3:慈濟宗經教系譜:證嚴比丘尼僧涯釋經歷程暨著作史(1963年受戒出家後) 139表5-

1:慈濟宗現代佛教音樂「漢譯佛典系列新創曲」 227表5-2:「宗教文化鏈」:慈濟宗之宗教文化法門跨界形塑 301

花開花落間悟道

為了解決菩提樹結緣的問題,作者陳毓姍 這樣論述:

花開花落自有時 即使是一片滿目瘡孔的蟲咬葉 亦能發揮它的價值     押花藝術家陳毓姍老師首本作品精選集。      熱愛藝術的陳毓姍老師,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拈花惹草」的創作生活。甫接觸押花不久,即獲得講師認證並開班授課,數十年來參與各種國際押花比賽,均獲得極高的榮譽及評價,各方展覽邀約亦隨之不斷。     以押花作為佛像藝術創作的素材,無論媒材或技法,都沒有前例可循,必須不斷地嘗試,設想種種的可能。多次不斷的創作中,不只是跟花葉的對話,更在每一花瓣、每一葉片脈絡中看見自己的內心思緒。從單純的喜歡藝術,到以藝術作為自己修持的法門,這些過程經驗也累積成為作者豐富的創作能量。     一幅幅細

膩美好的作品,無論是對藝術的欣賞而讚歎歡喜,或者是作者超越常人的創作毅力讓人驚佩,每一片花葉皆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悟道歷程。       

星雲大師簡食觀及其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菩提樹結緣的問題,作者黃瓊慧(釋知瑄) 這樣論述:

  「民以食為天」,「食」在生活中最為平常不過。食有維持生命、長養色身的功能,肚子溫飽了,才有接下來的一切民生活動。而「食」的方式有多種,星雲大師(以下內文簡稱大師)認為簡食有益於健康、經濟、時間、環保,是值得推動的,本論為探討大師一生習慣的「簡食」方式,因此回朔至原始佛教托缽乞食,除滋養色身維持生命所需以利修道,也透過乞食和社會大眾互動,施予佛法作為生命與精神提升,而佛陀為托缽因宜制戒,也是為僧侶提起正念精進辦道之提醒。  原始佛教以「食」作為自利利他為修行意涵延續自中國,因文化風俗不同,托缽乞食的方式相似乞討的行為在中國不適用,因此沒有延續,加上梁武帝受佛教影響,制定「斷肉文」,將佛陀慈

悲為本的精神延續,飲食的方式從托缽乞食,演變為中國僧侶全面素食,並以食存五觀的精神作為自利利他的修行。而中國禪林「一日不做一日食」的精神可見,修行已不在形式上靜止的禪坐,而是在作務中將每天的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生活事務作為修行,體證自我規範,祖師大德繼承將吃缽飯的規矩、禮儀、修行用意予以保存,由僧侶繼承佛制乞食的精神所創建的軌範,是為延續原始佛教當時佛陀制戒為規範僧眾集體生活、修正身心性命的精神。  傳統佛教以食作為自利利他的修行精神意涵延續自今,本論以佛光山過堂為例,以日常生活當中「食」的因緣,了解正當的飲食觀念和態度,做為反觀檢視自心,以正念、平等心受食,在吃的過程惜福適量、不貪不執、培養

慈悲心、淨化心靈,並延續探討大師透過種種「簡食」方式,因應現今社會大眾因用餐而延伸的問題來提供解決方法之外,大師簡食的善巧方便,讓「簡食」做為提升現代人身心保健與社會環境保護,是為「簡食」自利利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