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姓客家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也說明:岱己酉蒲月重修顯妣李門葉氏墓南孝男一陽立石縱五九公分(內入土九公分),橫二八 ... 像臺南這樣的地方,是閩南人的世界,邱公汀州人必屬客家,他要經一番比常人更 ...

玄奘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班 蔡翊鑫所指導 英俊宏的 現今台灣民間公媽牌奉祀的演變 (2013),提出葉姓客家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媽龕、神主牌、拜公媽、祖先崇拜。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尹章義所指導 吳正龍的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一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 (2013),提出因為有 林爽文、民變、分類械鬥、村庄、漢人遷移、族群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葉姓客家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雄警再破大麻案網路自學栽種「火麻仁」惹「麻」煩-社會則補充:吳姓嫌犯承租住商混合大樓掩人耳目,涉嫌於網路購買中藥材俗稱「火麻仁」的乾燥大麻種子及载種 ... 華人健康網 · 健康醫療網 · 客家電視台 · Wow!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葉姓客家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今台灣民間公媽牌奉祀的演變

為了解決葉姓客家人的問題,作者英俊宏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探討的主題是現今台灣公媽牌奉祀的演變。依「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左傳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的說法,親人往生後即是民間神學上的鬼,若透過通過儀禮與祭祀的行為,使沒有歸宿的亡靈有所歸宿,亡靈就能轉化成為祖先。而數千年來的祭祀傳統延續至今,歷經社會變遷,儀禮必定是「變中有所不變」。為研究台灣民間或漢民族在喪、祭禮的演進,筆者將對禮的「禮器、禮文、禮義」三個層面,以田野調查和親身執業經驗比對文獻記載,分章探討之。 全文共分五個章節。內容摘要如下:第一章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標與方法。第二章是公媽牌奉祀相關禮器的研究,由於台灣早期移民因敬祖孝思的觀念,基於血緣關係,都會以同一祖上為號召,建

立祖廟或宗祠,故先以奉祀的儀場及環境的陳設做研究,再針對公媽牌及記載的規儀加以敘述,也對祭禮中的祭品的演變做探討。第三章關於祭祀儀節的研究,在禮文研究的層面中,「合爐」在通過儀禮象徵「祔食于祖」的文化傳統,也經由袝主的重要儀禮,達到接受子孫祭祀的目的,而有關永世的祭祀儀禮,也包含探討祭祀的時節與祭禮儀禮的演變。第四章祖先奉祀的禮義層面,在資訊充斥的衝擊下,新世代的子孫在現代社會中,要遵守古禮是很不容易的,要如何維持漢民族祖先崇拜的傳統,並融入典型宗教的教義教化,及儒家「孝道」美德的新詮釋。藉此對禮義的探討及闡揚,讓祭拜祖先的傳統能永世延續下去,而將祖先崇拜的行為,持續成為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

守的行為準則。第五章為總結研究重點,及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一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

為了解決葉姓客家人的問題,作者吳正龍 這樣論述:

林爽文事件是清代臺灣最大抗官民變事件,也引發嚴重分類械鬥,對於為何會產生附從、反抗兩大對立勢力,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相關研究。筆者欲從開發史角度探討林爽文事件起因,及涉案兩大陣營村庄內部祖籍結構、方言使用,族群對抗組合方式,及可能因為族群對立而造成族群遷移和整合問題。經研究發現林案前臺灣已形成閩粵、漳泉間嚴重對立,官兵追捕天地會黨引發林爽文起事抗清,但因社會存在已久的仇恨,造成族群分類對立現象。本研究統計307個附和林爽文家族,其中以漳州籍最多佔82.41%;其次為泉州籍佔9.45%,其中同安籍佔7.49%;第三為廣東籍佔4.56%;第四為汀州籍佔3.58%。本研究亦對81個附林村庄進行歸類,發

現漳州庄佔有絕對優勢,漳籍與他籍混居村庄亦有相當比率。泉州庄中多屬為同安籍。汀庄和粵庄所佔比率很多。從祖籍統計分析,附從林爽文者以漳州籍佔絕對多數,泉籍約佔一成,汀州和粵籍相當少數。本研究亦統計119個反抗林爽文村庄家族,其中以泉州籍最多,佔68.07%,其中同安籍佔9.24%。其次為潮州籍佔23.53%,第三為嘉應州籍佔10.08%,第四為漳州籍佔7.56%,第五為永春州籍佔0.84%。本研究對35個反林村庄進行分類,發現泉州庄數量最多,粵庄居次,漳州庄、泉優附粵庄、泉優附漳庄、泉籍優勢庄約佔一成。泉籍優勢庄、泉優附漳庄、永春優勢庄所佔比率很低。從統計也發現泉州籍(含永春州)是林爽文主要反對

勢力,粵籍是林爽文次要對手,至於與林爽文同為漳州籍者所佔比率不高。本研究也從語群角度,統計附從和反抗林爽文村庄內部家族數量,探討當時族群對抗組合關係。經統計發現附和林爽文以漳州福佬最多佔61.56%;其次為漳州客家佔20.85%;第三為泉州同安福佬佔7.49%,第四為永定客家佔3.58%。其中漳州福佬和漳州客家共佔82.41%,為附和林爽文最大勢力。反抗林爽文勢力,以泉州福佬最多佔58.82%;其次為嘉應客家與潮州客家,各佔10.08%,第四為泉州同安福佬佔9.24%;第五為漳州福佬人佔7.56%。其它潮州福佬、永春州福佬只佔極少數。泉州同安福佬附從、反抗林爽文,約呈現二比一。潮州福佬依附泉粵

籍比例大於依附漳籍。亦即林爽文事件臺灣中部分類械鬥,大致呈現漳州福佬、漳州客家和泉州同安福佬,結合對抗泉州福佬、粵籍客家和泉州同安福佬的分類組合型式。此外發縣汀籍附漳而不附粵客型態,不同於朱一貴事件下淡水地區汀籍附粵客對抗漳泉福老,及林案時桃竹苗地區汀附粵客結合方式,此除顯示出時間性不同外,也具有區域性特色。林爽文事件造成族群重大位移,日後持續分類械鬥與對立,亦造成漢人不斷遷移,加上原鄉來臺入居村庄的選擇,加深區域內同籍聚集現象。因此,清末臺灣中部族群分布型態,是經過多次民變、械鬥、漢人遷徙,以及原鄉來臺同籍聚集後的整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