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果聖歌末日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輔仁大學 音樂學系 蘇慶俊所指導 林淑娜的 布魯克納七首教會經文歌作品探究與指揮詮釋 (2021),提出葛利果聖歌末日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布魯克納、教會經文歌、宗教合唱作品、教會音樂、賽西莉亞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顏華容所指導 陳鈺璿的 用典與音樂-由李斯特《死之舞》與舒曼《狂歡節》來探究音樂創作之引用與再創 (2009),提出因為有 末日經、死之舞、狂歡節、文學典故、炫技的重點而找出了 葛利果聖歌末日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葛利果聖歌末日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布魯克納七首教會經文歌作品探究與指揮詮釋

為了解決葛利果聖歌末日經的問題,作者林淑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在林茲中期(1861年)至維也納(1885年)時期七首教會經文歌創作過程中所完成的任務與挑戰,並藉由編排內容的分析,探究這七首教會經文歌所表達的宗教意義,並進一步了解布魯克納的創作手法、音樂表現以及指揮詮釋。曲目分別為〈聖母頌〉(Ave Maria)、〈引到王面前〉(Afferentur regi)、〈這個地方〉(Locus iste)、〈妳是美麗無瑕的〉(Tota pulchra es)、〈義人的口〉(Os justi)、〈基督自甘卑微〉(Christus factus est)和〈葉瑟的樹幹〉(Virga Jess

e)。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以及重要文獻的回顧;第二章說明布魯克納與教會經文歌,探討浪漫時期教會經文歌於賽西莉亞運動處境中的時代背景;第三章布魯克納七首教會經文歌歌詞內容、經文出處、宗教內涵與其禮儀功能與應用。第四章探討布魯克納七首教會經文歌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探討七首教會經文歌樂曲在曲式、調性、和聲、旋律、節奏與歌詞的關係,對樂曲內部組織作分析,處理經文歌在指揮上應有的的詮釋技巧進行探討;最後第五章綜合研究所得,歸納此論文之成果,提出研究歷程反思,作為後續發展的參考。

用典與音樂-由李斯特《死之舞》與舒曼《狂歡節》來探究音樂創作之引用與再創

為了解決葛利果聖歌末日經的問題,作者陳鈺璿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掀起了一波樂器改革的風潮,器樂的材質、性能及生產線得以改良,連帶也造就了十九世紀的鋼琴曲目產量遠勝過於十七、十八世紀。    樂器經過改良,作曲家得以創作出比古典時期、浪漫前期曲式與聲響都更加龐大的作品;除此之外,文學家諸如歌德(Johann Wo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等等大文豪在作品中提出許多創新的人生觀,使得作曲家紛紛以文學作品作為音樂創作的靈感,其中以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威爾第(

G. Verdi, 1813-1901)及本文所研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與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等浪漫主義音樂之代表人物與文學關係最為明顯。  本研究將由李斯特與舒曼表現於音樂創作上的文學用典與取材,探討《死之舞》(Totentanz - Danse Macabre)與《狂歡節》(Carnaval)之意義與來源,以及兩者在文學典故使用上之間的差異,並以《死之舞》及《狂歡節》鋼琴版本作為範例,歸納其常見的創作手法,期望藉由此研究能深入了解原曲與文學用典之間相輔相成及各自不被取代的價值。關鍵字:末日經、死之舞、狂歡節、文學典故、炫技

、標題音樂、套曲、李斯特、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