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X-Knowledge,菊地尊也寫的 世界10000年名作住宅 和岡倉天心的 茶之書: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邦聯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 莊坤洋所指導 Delgermaa的 西蒙古遊牧民族對於布氏桿菌病的知識及行為 (2016),提出蒙古遊牧民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Knowledge、Practice、Brucellosis and Mongolia。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古鴻廷所指導 陳孟惠的 清代皇室女性婚姻之研究--以后妃、公主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清代、婚姻、女性、后妃、公主的重點而找出了 蒙古遊牧民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蒙古遊牧民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10000年名作住宅

為了解決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作者X-Knowledge,菊地尊也 這樣論述:

  至今為止,人類居住過哪些「家」?   橫跨10000年的住宅巡禮   西元前8000年,人類奔馳在原野間,   以狩獵野生動物、採集植物維生。   當時的住宅雖足以躲避風雨數日,   卻並非是要持續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家,   這與為了尋求資源而輾轉移居的生活形式,   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經過了10000年的西元2010年,   人類生活已有明顯的改變。   此時的住宅不僅考慮住得是否舒適,   更加入與自然結合的概念,   將光線、風、美麗的景色導入屋內,   創造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絕妙住宅。   收錄跨越4大洲、   遍佈世界各地的100座名作住宅   包含配合生

活方式,   利用駱駝搬運,能反覆拆解組裝的MIN、   發展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包、   與動物共同生活的古拉格族住家等;   因應當地氣候,   在炎熱地帶捕抓涼風的捕風塔住宅、   從地下傳送暖氣的韓國家屋、   防止積雪,室內溫暖的合掌屋等;   善用當地地形,   獨特的卡帕多奇亞地區洞穴住宅、   冬暖夏涼的下沉式窯洞、   能夠欣賞瀑布絕景的落水山莊等;   傳遞著此地歷史,   能夠防敵保身,如蟻塚般的家、   色彩繽紛的西班牙殖民地住宅、   恩德貝勒族的彩繪壁畫住宅等;   受到藝術運動的影響,   豪華絢爛的巴洛克之家、   充滿精細手工的威廉‧莫里斯紅屋、   設

計出具躍動感的塔塞爾公館等。   與當地環境、氣候、文化等息息相關,   世界10000年名作住宅,一次收錄!  

蒙古遊牧民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西蒙古遊牧民族對於布氏桿菌病的知識及行為

為了解決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作者Delgermaa 這樣論述:

Background: Brucellosis is the most widespread zoonosis disease that can infect humans. Lack of knowledge of brucellosis may lead to highly risky practice of herde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level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brucellosis among herders in Mongolia and t

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bles.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provinces of Mongolia where herd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 total 485 herders participated i

n this study.Results: Brucellosis preventive practic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ex, location, use of veterinary service,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and knowledge of brucellosis. Herders in Bayan-Ulgii province we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preventive practices and more likely to have risky

behaviors. Herder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preventive practices if they had a higher level of knowledge of brucellosis.Conclusion: Brucellosis knowledg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good preventive practices. Therefore prevention policy need to focus on improving herders’ knowledge, TV program an

d veterinary service are promising channels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ease.

茶之書: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

為了解決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作者岡倉天心 這樣論述:

從「茶」到「美」 對比近代歐美的物質主義文明與東洋的傳統精神文化 出版逾百年 西方理解東方文化的指南讀本   《茶之書》的作者——岡倉天心(一八六三到一九一三),生於日本橫濱,父親原為福井藩士,後受命轉為貿易商。岡倉天心所生存的年代,正是西方文明挾帶龐大勢力席捲東方的明治時期。然而,在如此風雨飄搖之際,岡倉先生力抗「西方一面倒」的主流情勢,正視日本傳統美術的優異價值,以美術行政家、美術運動倡導者的角色,為近代日本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奔走效力。為了讓西方世界真實而精確地瞭解東方,岡倉先生以他卓越的英語能力,立基於廣闊的國際視野,致力於東洋‧日本美術與文化的介紹。《茶之書》是岡倉先生諸多著作中最

具內省特質,同時也富含哲學思惟的作品。也正因為如此,在他對外宣揚的諸多出版品中,《茶之書》成為橫跨東西方、接納度最高的著作。   《茶之書》於一九○六年五月,由紐約的Fox, Duffield & company 出版社出版,原題為《THE BOOK OF TEA by Okakura-Kakuzo》。此書於美國付梓上市,立刻席捲美國全土。不僅為中學教科書所引用,更於二、三家不同出版社發行,甚至穿越海峽,陸續翻譯為法文、德文、瑞典文、西班牙文等版本,遍及全歐洲,影響力無遠弗屆。   在各式各樣的飲料當中,為何人們會將茶視為特別之物,而加以推崇呢?針對茶引人入勝的魅力之處,岡倉先生作

了如下的敘述—「茶有著不可言諭的神奇魅力,人們完全為它所吸引、著迷,甚至將茶予以理想化。西洋的茶人將茶的清香與他們思想的豐饒芬芳融為一體,在這一點上,他們絲毫不遲鈍、含糊。茶不像酒,並沒有傲慢驕矜的性格;它既沒有咖啡般過剩的自我意識,也沒有可可亞般矯柔造作的天真無邪。」     就藝術的觀點來看,茶的極致境界乃依存於將潛藏、內斂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就像所有被稱為藝術的東西是一樣的,並無特定的秘訣或法則可循。何謂好茶?它在於茶人一次一次的泡茶過程中所表露的特質。不僅止於茶人的特質,在茶發展的歷史當中,也存在各自獨特的性質。「茶道的理想顯現出不同情調的東洋文化的特徵。不論是需要烹煮的團茶(茶餅)

、需要攪拌的粉末茶(抹茶)、還是需要淹泡的茶葉,都可以明示出唐、宋、明各個時代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如果要借用經常被濫用的藝術分類來說明的話,那麼它們則分別隸屬於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以及茶的自然派。」   超越了早期作為藥用,或者是添加各種佐料(如蔥、薑、橘皮、香料、牛奶等)的飲茶法,要臻於單純品嘗茶本身的美味,並予以理想化的境界,則必須借助唐代的時代精神。撰寫《茶經》的陸羽,生於儒釋道相互統合的時代。「當時汎神論的象徵主義相當盛行,人們開始著眼於從特殊、個別的事物當中尋求萬物共通的反映與現象。詩人陸羽認為,即使是在茶的世界裡,也與萬物支配、共存關係一樣,擁有調和及秩序的原理。」   茶與

禪相互之間的共生、依存關係是眾所皆知的。然而,道與茶的歷史也有密切關連。精確地說,道家思想為茶奠定了審美理想的基礎,而禪則更進一步地將審美理想付諸實現。茶的極致理想在於「絕對」。但是,道家所言的「絕對」並非「不變」,而是「相對」之物。我們所存在的「現在」這個時點,乃是不斷變遷的「無限」,在這裡存在著「相對」的性質。相對性其實就是「適應」,也就是安排、調整;而追求「適應」的正是「(藝)術」。人生之術,乃是不斷地順應環境去適應、安排。道家寬大地接納了現世、俗世中的一切,與儒家、佛教大相逕庭,道家努力嘗試著去挖掘出現世之美。對道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不受限於個別之物的束縛,不忘卻對於整體性的追求。老子

將這個相對之物的看法稱為「虛」。岡倉先生說:「道家思想對於亞洲人生活最大的貢獻之處,乃在於美學的領域。」而將道家思想徹底付諸實現的則是禪。「禪對於東洋思想的特殊貢獻在於同等重視現世與來生之事。依據禪的主張,並不是依事物的相對性來區別它的大小,即使只是微小的原子,它也有等同於大宇宙的可能性。想要追求極致的人,非得從自身的生活中去尋覓出靈光之反射不可。」禪宗僧侶將日常勞動視為修行的一部分,並極力奉行的理由便在這裡。   茶的理想也匿藏於喝茶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行為當中;易言之,就是在人生的些微瑣事中覓得宇宙的真理。然而,中國因為遭受蒙古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無法完整傳承宋朝偉大精深的文化運動。而積極

繼承發揚茶文化的,岡倉先生則認為是日本的茶道。日本的茶道,超越了形式上的理想化,昇華至精神的層面。也就是說,每一次的茶會被視為一生僅只一回的邂逅與相遇,為了珍惜這一段難能可貴的緣分,為了讓主客雙方了無遺憾,茶便擔負了款待賓客的神聖使命。而透過這些盡情招待的過程,主客早已融為一體,孕生培育出現世中至高無上的幸福,營造出「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醞釀出這種氛圍的環境,便是作為「市中山居」所搭建的簡樸茶室,和懸掛在壁龕中的字畫,以及保有自然原態的插花作品。   日本茶道的真髓為何?潛藏於其底蘊的東洋思想究竟為何物呢?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此處引用岡倉先生的一段話作為說明。「茶室是現世這一片寂寥荒

野中的綠洲。疲憊的旅人在這兒邂逅,並透過藝術鑑賞的過程得以汲泉解渴。在茶道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欣賞到一齣結合茶、花卉、繪畫等主題的即興演出。在這裡,沒有一丁點會破壞茶室狀態的色調,沒有絲毫會擾亂韻律、節奏的雜音,沒有任何會干擾調和的舉動。為了不破壞四周的統一性,人人不發一言,所有的一舉一動都單純地、順應自然而行——這正是茶道真正的目的所在。不可思議的是,茶宴屢屢成功達成了這樣的境界。這些種種的背後,其實潛藏著不少微妙的哲理,而茶道其實正是道家思想的化身。」   《茶之書》並非茶道的指南書籍。岡倉先生將近代歐美的物質主義文明與東洋的傳統精神文化作為對比,以宏觀的視野,解讀東洋的傳統精神文化奧義。

透過《茶之書》的閱讀,我們將可以理解,無論是建築、庭園、服裝、陶藝、繪畫、花藝等藝術文化領域,茶的思想早已滲透、內化其中;而這種和平、內省、在人生中追尋美的思惟、對於人世無常的體悟,以及將不完全之物透過自身觀照與想像,轉化成完全之物的美的體現,正是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 各界推薦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大阪大學博士林承緯 專文推薦

清代皇室女性婚姻之研究--以后妃、公主為例

為了解決蒙古遊牧民族的問題,作者陳孟惠 這樣論述:

婚姻,為人類的繁衍提供契約化的保障,也是構成家族、社會的主要條件之一,婚姻的背後,也通常伴隨著利益、權力的交換或結合,所以自古以來,婚姻常與政治產生許多的連結。 上至一國之君、達官貴人,下至升斗小民、販夫走卒,既得利益者想保有或擴大其利益,無得利者想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基於種種因素的考量,婚姻似乎是最好的媒介,兩家、兩族,甚或兩國聯姻,所帶來的影響甚鉅。女性,在傳統價值觀下,她們婚姻的時間、對象,通常並非自身做主決定,而是取決於父母之命。尤其是皇室的女性成員,其婚姻的支配權,幾乎全由統治者所操縱,或出於安撫,或出於攏絡,或出於獎勵另一個家族、集團、勢力,甚至是另一個民族,而有「和親

」、「下嫁」之說;皇室的女性成員,只能聽從君王的意願安排,作為婚姻網絡的基礎點,婚姻通常多少帶有政治色彩。 以帝王為中心,透過婚姻關係,產生后妃、皇子、公主等所組成的皇室家庭,向來都是萬民矚目的焦點,在坊間,流傳著的稗官野史,著墨於皇室軼事不在少數,而皇室家庭亦為各代史家、學者們所重視,並加以研究。 歷朝各代,經由婚姻關係建立起龐大的網絡集團,或權傾一時,更甚者,或可左右當朝政治的走向,只要長期由外戚勢力在朝政運作上起作用,皇權即相對受到壓抑。 將焦點放在距離現代,時間最近、最後的君主統治王朝—清朝,清朝在建國之初,太祖於萬曆十一年(1583)以「遺甲十三副起兵」,至世祖順治

元年(1644)九月定都北京,正式定鼎中原,期間共六十一年,二代經營,於世祖時開花結果;在短時間內,便由邊陲地區的游獵民族部落體制政權,發展而為具有能力統治相對多數的漢民族的君主統治政權,並同時開啟其後長達二世紀的統治。 清朝統治政權成功的因素,除沿用部分前朝舊制外,統治者們制定出許多不同於以往歷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其中不僅保留原始部落政權習俗慣例,並以其為基調加以更易變通,有效管理約束廣土眾民,具有許多特殊性與獨有性,值得探討及研究。而且許多文書、檔案、制度,相較於前代,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來,為研究者提供重新建構當代輪廓重要且強力的佐證。 清朝統治政權的建立者為滿族,在地理上與蒙

古遊牧民族部分相鄰。二大民族非但沒有因為相互爭雄,導致兩敗俱傷,反而相結合成為滿蒙貴族統治聯盟,婚姻網絡在此種聯盟之下究竟起了多少作用,以致於在清太祖、太宗經營時期,不斷以婚姻來加強彼此結盟的穩固性,還出現「北不斷親」之國策,且在蒙古完全成為清朝的藩部屬臣後,依然有皇室公主下嫁藩部王公,蒙籍女子選入後宮為后妃,終清之世,無斷親之例。 另外還可以觀察到的一點是,清太祖在逐漸擴張其勢力範圍時,一方面採取招徠部眾,妻以親女或宗女的方式,藉以穩固與新歸附部落長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各個率眾來歸的部落長,也會將其親女獻予太祖及其子侄為妻,以示投誠聯好之意,說明婚姻網絡在清初統治上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筆者關注的焦點在於,清朝皇室女性成員的婚姻,是否均出於為達到某一政治上的目的而形成婚配?婚姻是否必定伴隨著政治力的介入?介入的程度又為何?婚姻與政治間的關聯性又是如何運作? 為此,本文主要針對清朝皇室女性的婚姻狀態,先做一全面性的統計,再深入分析這些婚姻的促成,是否伴隨著政治力介入?而伴隨著婚姻,是否又會產生政治力?亦即研究婚姻與政治的關聯性。 本文的研究主題為《清史稿》后妃傳、公主表中記載的后妃與公主,作為研究的基礎點,亦為主要分析統計的目標。皇室成員為最上層、最尊貴的一群人,其婚姻也最能觀察出其背後具有的意涵,因此範圍只限定在有位號的后妃及公主,且是在《清史稿》后妃傳及公

主表中所記載的后妃與公主,不論及其他諸王、宗室、覺羅之女,或史稿未錄位號之后妃。 清朝自努爾哈齊嫁妹起兵那年(1583)開始,直到宣統皇帝下詔遜位(1911)為止,共計三百二十九年,出現過二十六位皇后,十六位皇貴妃,十一位貴妃,五十四位妃,三十三位嬪,十六位貴人,六位側妃,二十五位庶妃,共計一百八十七位后妃;她們生下八十三位皇女,其中成年受封出嫁的皇女有四十六位, 宗室之女以撫養宮中為名而受封出嫁的公主有十二位,共計五十八位成年受封出嫁公主。一百八十七位后妃,以及五十八位公主,這二百四十五位女性皇室成員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藉由統計分析,來觀察后妃、額駙的出身,歸結各時期婚姻的特點,試

圖尋找出這些女性皇室成員的婚姻是否與政治力相連結。 由於史料的闕如,造成只有一百二十一位后妃與五十四位額駙的出身有基本資料可供判別,各佔全部的64.7%與93.1%;但是真正可以藉由史料得知確切家世的,僅有九十六位,比例還不到四成(39.2%)。一方面是受於史料限制,另一方面將範圍一再縮小,才可由最上層(皇后、皇貴妃、貴妃、額駙等)直接觀察出政治力對婚姻的作用;至於中下階層的妃、嬪、貴人等,只能以基本的生父官銜品級資料,來得知其出身階層,且中下階層的妃嬪多經由閱選秀女制度一途進入皇室,單純憑依統治者個人好惡做決定,政治力對中下階層妃嬪的婚姻並無太大影響力,因此這些妃嬪就不列入重點觀察行列

。 皇室婚姻網絡根基於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之上,統治者擁有指配其他成員婚姻的最大權力,再配合衍生而出的閱選秀女制度、備指額駙制度,構成所有皇室成員的婚姻網絡。根據各項統計、分析與論述後,可以得到以下四點結論:(一)三個時期各有不同的婚姻特點--各受政治影響程度不一。(二)成為后妃的三大途徑--初婚對象、潛邸女子、閱選秀女。(三)皇室與外藩蒙古間聯姻的轉變及影響--由親近到疏遠與清朝相始終。(四)皇室聯姻的對象集中於勳舊功臣世家--強化上層階級對皇室向心力。 最終總結:皇后與公主的婚姻全由政治力作為決定的依據,經由閱選秀女制度進入後宮的后妃,受政治力影響較小,潛邸裡的女子更不受政治力所

影響。 關於後宮這些女性皇室成員的史料,流傳下來的實在過少,且不知道其真實性有幾分,僅能從其他史料中的蛛絲馬跡去做綜合判斷或佐證,不足的部分也只有在可能的範圍中去推論。 例如在研究的過程中,發覺有許多后妃都是內務府包衣出身(以生父官銜判斷),且大部分都是潛邸女子再成為后妃的;但內務府三旗包衣女子只能入宮充為宮女子,也就是負責服侍其他主位的役使用女子,她們是經由何種途徑成為后妃?只能推論,這些包衣出身的后妃,是在服侍各宮主位時,被統治者或當時尚未分府搬出皇城的皇子所看中,於是納入後宮,或納入服侍皇子的宮女中,等皇子分府後才成為皇子的側福晉、格格,最後才獲得位號成為后妃。以上是所能想到

最有可能的推論,也僅止於是推論,需要再去找出相關的史料來證明,才能證明推論為真;目前為止掌握到的資料中,也僅有一筆資料明顯記載:「宣宗和妃納喇氏嘉慶時以宮女子入侍潛邸。」 或許有更多宮女子是以相同途徑進入後宮為后妃,卻因為缺少史料的佐證,無法進一步再做了解。 本論文只為證明:清朝皇室女性的婚姻並非全為政治婚姻。雖然公主的婚姻全由政治力所支配,但后妃的婚姻實際被政治力所支配的只有佔26.7%,比例其實不大,這是因為清朝特殊的閱選秀女制度,普遍成為后妃的來源後,政治力介入程度較小所造成。「閱選秀女制度」是政治力無法影響清朝皇室女性婚姻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