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蒂.拉弗斯,路易.派翠克.勒胡,瓊恩.伯特寫的 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 和(德)蘇珊娜·帕弛的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和商務印書館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楊明迭所指導 李宜庭的 肖像與情緒之間-李宜庭創作論述 (2021),提出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肖像、藍晒、憂鬱、肢體語言、依戀、負面情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蘇敏逸所指導 卓彥夆的 靈與肉:余華長篇小說之身體敘述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余華、長篇小說、身體、精神、肉體、自我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

為了解決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作者凱蒂.拉弗斯,路易.派翠克.勒胡,瓊恩.伯特 這樣論述:

  這本書就像是一座火箭發射台,希望能帶我們航向更多的討論和進一步的閱讀,透過許多能夠深入理解的方法,讓讀者親炙這個無比引人入勝的藝術形式。   《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由二十四位創作者和三位學者在實踐和理論之間築起一座橋梁,以「質問」或者「對事物提出質疑」的視角出發,針對馬戲中的四個主題展開對話:道具、政治、表演者、新作品,並將這些對話節選分類,賦予脈絡,共同討論馬戲是什麼,以及馬戲這門表演藝術的演變脈絡。此外也呈現不同創作者與團體的創作理念,對社會議題及傳統的呈現與挑戰,以及當代馬戲結合戲劇、音樂、舞蹈的最新跨域趨勢,提供了一條觀看當代馬戲表演的路

徑與指南。 本書特色   1.首本探討當代馬戲藝術與創作理念的專書   2.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出版,搭配馬戲平台活動   3.適合戲劇領域、戲劇科系,以及馬戲藝術愛好者閱讀

肖像與情緒之間-李宜庭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作者李宜庭 這樣論述:

摘要本篇論文創作是以筆者2019年至2021年間的創作為核心主軸探索,彙整了思想脈絡、情感分析心理學與技巧的形式探討。論述了筆者的「創作背景與動機」及「創作研究之目的」,這部分集結筆者個人成長生活中的生命經驗與體悟,以第三人稱視角的觀看手法,將寫實中的圖騰拆解成具有形象「符號」圖像,探討人與物件心理學上的依戀情感寄託。旨在討論有關情緒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透過觀察人的舉止動機有較深的理解,以個人研究為對象,增進對人的了解,說明情緒心理是人們生活環境、人際溝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解析2019至2021年間的創作理念與思維之表述,概括心理學與肢體語言作為分析,且不侷限於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形而上」

學問之問題探討在創作中的可能性,包含創作表現形式與媒材技法筆者創作之脈絡,融合攝影視角分析、選擇創作媒材的形式、應用方法與創作作品表現內涵,實踐條理脈絡之結果。本論文分為四章系列創作,精闢論述作品解析創作本質特色,整理出【情緒記憶】系列、【Blue Disk】系列、【灰色性格】系列、【小白的依戀情節】系列透過思辯能力與觀點,表達出過程中的脈絡,並可銜接《寫實藝術》與《表現主義》的範疇,形成在抽象與意象之間的表現空間,統整思辯過程中的思維脈絡,對客體所持反思和抽象、具象的廣義態度。   關鍵字:肖像、藍晒、憂鬱、肢體語言、依戀、負面情緒。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卷)

為了解決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作者(德)蘇珊娜·帕弛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對傳統的借鑒打破了民族、地區、國家、時間等人為的或自然的障礙而更具世界,同時各門類藝術之間相互影響更趨密切。這一時期的西方的藝術家不可勝數,藝術風格和流派頁為數眾多,各流派之間常常有着根本絕對沖突,對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整體敘述包括了互為排斥,互相抵消的不同現象的解釋。帕馳博士撰寫的這部《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卷),與同類藝術史相比,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選編了與二十世紀上半葉各種藝術流派相關的理論文獻,共計27篇,獨立成為一章。這些「材料」全部出自當時的藝術家和批評家之手,原文涵蓋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多種文字,涉及宣言、詩歌、書信、講座、評論、序言等多種文

體。通過這些思想的斷片,讀者得以超越藝術作品和藝術史學家的分析,在思想層面上直面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藝術主張。蘇珊娜•帕弛,1952年生於德國波恩,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1982-1985年任職威廉-哈克博物館,之后成為自由作家。主要著作有《藝術之家——漫步藝術史:從岩畫到塗鴉》《房子如何在空中生長——建築的歷史》《認識藝術—創造藝術》《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關於現代藝術的101個重要問題》《藝術的案發現場》《圖像的發現》《誰懼怕紅黃藍:現代藝術》等,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馬爾克》等眾多藝術家的傳記,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 引論1 真理山5 女性造型藝術家7 表現主義論爭

9 藝術種類13 建築15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繪畫與雕塑20 導言20 巴黎21 米蘭25 德累斯頓27 慕尼黑29 題外話:抽象與無對象31 俄國32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繪畫與雕塑33 導言33 達達34 建構主義35 超現實主義36 題外話:藝術作品的分類問題,或者馬塞爾•杜尚,一個立體達達主義的超現實主義者?39 新現實主義的各種形式與內容43 攝影與電影45 代表作品49 建築51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羅比住宅51 阿道夫•路斯米歇爾廣場的路斯建築52 彼得•貝倫斯通用電器公司的渦輪機廠房54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法古斯工廠56 布魯諾•陶特「制造聯盟展」的玻璃展館57 埃里希•門德爾

松愛因斯坦塔59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61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白院聚落63 格里特•里特維爾德施羅德住宅66 彼得•奧德基弗克住宅區67 勒•柯布西耶薩沃耶別墅68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69 埃爾•利西斯基雲宇(一幢辦公樓的設計)71 鮑里斯•伊歐凡蘇維埃宮72 伊利爾•沙里寧赫爾辛基火車站73 阿爾瓦•阿爾托拜米歐療養院74 朱塞佩•特拉尼法西斯宮75 保羅•路德維希•圖斯特德意志藝術之家76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繪畫與雕塑78 亨利•馬蒂斯《生活的樂趣》78 巴勃羅•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80 喬治•布拉克《彈曼陀鈴的女人》81 羅伯特•德勞內《朝向城市的同時

性窗口》83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無限的立柱》84 亞歷山大•阿爾西品科《舞蹈》84 雅克•里普希茨《彈吉他的人》85 賈科莫•巴拉《一輛汽車的速度》86 翁貝托•波丘尼《空間連續性的獨特形式》87 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戴草帽的藍色卧姿人體》88 埃米爾•諾德《金牛之舞》89 加布里爾•蒙特《雅弗蘭斯基和威瑞夫金》89 瑪麗安娜•馮•威瑞夫金《悲愴的情緒》91 阿列克謝•雅弗蘭斯基《女士頭像》92 弗蘭茨—馬爾克《藍馬l號》92 瓦西里•康定斯基《萬聖節2號》94 奧古斯特•馬克《土耳其咖啡館》保羅•克利《在凱魯萬的城門前》95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黑色正方形>96 威廉•萊姆布魯克《跌

倒的人》98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繪畫與雕塑99 漢娜•赫希《用達達的廚刀切開德國最后的魏瑪啤酒肚文化時代》99 喬治•格羅茲《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00 埃爾•利西茨基《普朗RV.N.2,普朗》102 皮特•蒙德里安《紅黃藍構圖》103 奧斯卡•施萊默《包豪斯樓梯》104 喬治•范同格羅《結構y=ax3—bx2+cx(或y=3x—13.5x2+21x)》105 胡里奧•岡薩雷斯《達芙妮》106 喬治•德•基里科《令人不安的繆斯》107 馬克斯•恩斯特《友人聚會>108 曼•雷《梗阻》110 勒內•馬格利特《圖像的背叛》111 薩爾瓦多•達利《欲望之謎》112 胡安•米羅《世界的起源》113

保羅•克利《杜爾卡馬拉島》115 奧托•迪克斯《父母肖像》116 馬克斯•貝克曼《鐵橋》117 亞力山大•傑伊涅卡《下礦井前》119 迭戈•里維拉《分發武器》119 巴勃羅•畢加索《格爾尼卡》121 攝影與電影123 蒂娜•莫多提《彈夾、吉他和鐮刀》123 謝爾蓋•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124 材料127 建築129 阿道夫•路斯《裝飾與犯罪》129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有機建築》130 赫爾曼•穆特修斯《制造聯盟的宗旨》130 保羅•舍爾巴特《玻璃建築格言》131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宣言與綱領》132 特奧•凡•杜斯堡《通往造型建築之路》134 勒•柯布西耶《白院聚落的家居陳設》

135 約瑟夫•弗蘭克《住宅的現代陳設》(1928)137 馬塞爾•布羅伊爾《白院聚落的家居陳設》137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關於草原住宅的建築綱領》138 繪畫與雕塑139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喬治•布拉克》139 路易•沃克賽勒《坎韋勒畫廊的喬治•布拉克展》140 格特魯德•斯秦因《巴勃羅•畢加索》141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立體主義者》142 胡安•格里斯《關於立體主義》143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窗》144 羅伯特•德勞內《關於光》145 菲利普•托馬索•馬里內蒂《未來主義宣言》146 翁貝托•波丘尼、卡洛•卡拉、路易吉•魯索洛、賈科莫•巴拉與吉諾•塞沃里尼《未來主義畫家宣言》148

奧古斯特•馬克與弗蘭茨•馬爾克《1910年12月的書信往來》149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至上主義宣言》151 拉烏爾•豪斯曼、理查德•胡森貝克與葉菲姆•高里謝夫《什麼是達達主義及其在德國意欲何為?》152 特奧•凡•杜斯堡等《「風格」派第一宣言》153 埃爾•利西斯基《普朗》154 安德烈•布勒東《超現實主義宣言》154 馬克斯•恩斯特《什麼是超現實主義?》155 馬塞爾•杜尚《創造性的行為》156 藝術家159 藝術家團體207 創造歷史的展覽217 收藏家、策展人、批評家225 附錄233 參考文獻235 人名索引239 作者簡介255 譯后記257

靈與肉:余華長篇小說之身體敘述研究

為了解決蒙 德里 安 創作理念的問題,作者卓彥夆 這樣論述:

自 1983 年創作開始,余華的小說創作中便展現出對於人與現實之間的關懷,此後更憑藉濃厚的先鋒敘事手法,逐步顯露更多對於現實與真實的探問。緊接著,九○年代以降的長篇小說創作,更是以其筆下濃厚且鮮明的敘事特徵,和鎖定時代與個體間的連結與脈動,利用從文革時期到改革開放的區間,皆成為繼〈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後,對現實生活和真實世界的意義追尋。因此,憑藉著小說創作對現實意義背後的探問,其作品在海外也受到極大的關注,屢屢在外獲獎的緣由,便來自於一種以溫情直面國家暴力的傷痛,不以單純消除暴力來源的思維,選用誇張、發洩的形式來表達現實與真實間的平衡,這也是余華小說創作獨特的要點所在。因此,在學界一片研究余華

創作真實性的浪潮下,可見許多學者對於人物形象、風格類型和苦難特徵等現實層面的剖析,儘管有牽涉到關於人物情感的投射,卻往往歸咎於文化政治底下的顯現,而非鎖定個體意識與生活世界的關聯。本文認為,余華筆下的真實與現實間的聯繫,就處於一種人物(個體)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之中,而人物對於現實的反應,雖有著對於生命的苦難消解成分存在,但更多的則是以精神情感的挪用與投射,然而精神與身體間的關聯性,勢必深刻影響對個體行為及意識的掌控。是故,本文便從現實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發,發現余華創作對於人的概念來自於對身體的闡釋,並且時常藉由對身體的想像與延伸,構成其創作理念的現實觀。藉此,本文論述中更以身體敘述的概念作為主

軸,並且結合余華對身體的理解與想像,或是對外來身體理論的借鑑或吸收,試圖構成余華身體敘述的基礎所在;其後利用對於身體敘述的概念,鎖定在九○年代以降的五部長篇作品,意圖藉由余華在長篇小說創作背後對現實的理念,進行世界與個體間的論述例證,代表著余華在創作手法轉換上的新可能;最後以身體敘述直面現實的苦難、暴力、血腥等要素,見到個體的內在精神與外在行為的交融,提出余華利用長篇小說的人物個體所探求的自我精神,和自我之於世界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