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袁梅芳,呂牧昀寫的 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 和張德銳的 教學行動研究:實用手冊與理論介紹(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青森文化 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楊忠斌所指導 謝佩燁的 彰化縣立和美高中之校史研究 (2018),提出薪火相傳國民教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和美高中、校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學系 蘇文清所指導 林美君的 生命關懷海報設計研究創作 (2016),提出因為有 生命關懷、海報設計、曼陀羅思考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

為了解決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作者袁梅芳,呂牧昀 這樣論述:

不容青史變成灰,毋忘沙場浴血戰   十三位用青春、傷患、生命死戰日敵的老戰士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戰役   1942年至1945年,四十萬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緬甸牽制日軍,   摧毀其妄圖在二次大戰中吞併中國,繼而征服全世界的野心。   抗戰勝利七十年後,最後一批港、台老兵追憶當年戎馬生涯,   重現這場被歷史遺忘,但對戰爭成敗攸關重要的滇緬戰役。   「印緬戰役,是我一生最可貴的經歷。」   對八年抗戰歷史,我們未至於茫然不知,但肯定不夠重視,而且知之不詳。   一個中學教師,帶著一批學生尋訪十三位戰爭英雄,並在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出版此書,帶給一生以參軍為榮的

老戰士們最大的安慰:歷史沒有忘記你們!   全書分為兩部分:歷史篇「可歌可泣滇緬戰爭」及人物篇「可尊可敬老戰士」。前半部全面記錄了戰前的國內外局勢、逾十場艱險戰役的實況、第一次遠征失敗及反攻獲勝的關鍵因素,為人物篇口述事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背景和脈絡;後半部寫下十三位老戰士在沙場鏖戰的汗血傷患、在烽火硝煙下的人生軌跡,成了遠征軍歷史最人性化、最有血有肉的具體呈現,讓讀者更能體會戰爭的真貌。 本書特色   ‧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毋忘當年血淚史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周年,在這個日子,除了感恩數十年來得享和平,我們更不應忘記這和平盛景背後血流成河的戰火歲月,以及這批當時為家國安定

作出巨大犧牲的老戰士。   ‧年近百歲老戰士,最後的戰爭親歷者   這十三位年近百歲的老兵(其中兩位在2014年先後離世),是這段戰事碩果僅存的親歷者、見證者。沒有另一代人,能夠成為鮮活的歷史敘述者。儘管是耄耋的長者,他們依然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談身世、講抗戰,絕不含糊。只有透過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體會戰爭的真實。   ‧第一手口述史料, 保存珍貴相片檔案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口述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素材。老戰士們親身敘述當年沙場戰事,是為史書中找不到的第一手資料。他們視參戰為一生的榮耀,細心保存了從軍證件、相片、檔案。藉着此書的出版刊印,這些無價史料將被永久收藏。   ‧整全的

歷史片段,填補教科史書不足   對結束逾半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感覺是遙遠的;至於甚少記載於課本上的滇緬戰爭,就更是陌生。然而,它的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者師生參考了數十本與二戰相關的書籍,結合老戰士們的耳聞目見,將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詳細記錄下來,補充了歷史中缺漏的一頁。   ‧烽煙時代,亂世故事   這批老戰土來自不同背景:有菲律賓及緬甸的華僑子弟、有家境不俗的富家子弟,更多的是投筆從戎的大、中學生。當中有人為報日軍殺父之仇,與心愛情人不辭而別,七十多年來思之念之;有人在戰爭結束後背負着反革命的罪名,受盡批鬥,一生坎坷;也有人定居香港,晚年成為發明家。烽煙戰火下,亂世浮生

,造就了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時代故事。   ‧傳承歷史,延續宏志   這本口述歷史的特色在於,受訪者歷經滄桑,而採訪者只是中學生。老戰士們與廿一世紀伊始出生的學生,老少促膝而談,由後者承傳了滇緬戰爭和中國遠征軍的真人真事。他日學生成了長者,跟子孫轉述戰士們的事跡,他們就是橫跨逾一百五十年時空的抗日親歷者傳遞人。 名人推薦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著名歷史學者胡春惠、台灣及大陸兩岸公共知識分子武之璋...等誠意推薦 聯合推薦   這本書的歷史篇「可歌可泣滇緬戰爭」,可以和人物篇「可尊可敬老戰士」互補,讓讀者更瞭解戰爭的全貌。九十幾歲的老戰士可以把七十年前戰爭中的「時代精神」,經由

口述,穿越時空,傳達給一群十幾歲的中學生,薪火相傳。口述採訪和編寫過程本身,就是成功的歷史教育。-周樑楷 - 台灣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香港竟有中學老師及其愛徒,憑着自我的民族感情,僕僕風塵到處去走訪那些曾參與八年抗戰,年近古稀的老將士們,把他們對日作戰的親身經歷轉成口述歷史,再盡可能地參照蒐集到的相關史料,然後編寫成一冊寶貴的記錄。正所謂「不容青史變成灰」,這是你我當代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重要責任。-胡春惠 - 著名歷史學者、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院長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因為從不能瞭解歷史全貌。口述歷史、回憶錄既可彌補官方檔案的不足,又可與官方檔案互相參證。袁老師師生們的

工作不但彌補一段歷史空白,而且是用一種宗教情懷,給予這些老英雄應有的尊敬與愛心。他們的努力必然會得到兩岸三地的迴響。-武之璋 - 台灣及大陸兩岸公共知識分子   在八年抗戰的歷史上,這段歷史從來是鮮為人知的。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戰士的經歷如何?為何當年會不約而同毅然參軍?戰士的自述,有血有淚,至情至性,激昂處令人血脈賁張,哀婉處令人泫然淚下,不勝欷歔。袁老師師生們遠赴台灣或在香港為他們進行訪談,為國民教育作出了最好的示範。-丁新豹 -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   兩幅鮮明不同的歷史圖像:一幅是年輕遠征軍在大時代中顛沛流離的激情,另一幅是退役遠征軍在

晚年時向莘莘學子細說往事的溫情。兩者互相穿梭交織,把歷史活現眼前,老兵娓娓道來的往事,師生默默的耕耘,增添了歷史的記載,加深了世界的認識,開啟了一次探索人性的精彩旅程。-楊秀珠 - 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

彰化縣立和美高中之校史研究

為了解決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作者謝佩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立和美高中創立七十年以來的校史,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及訪談法。文獻以和美高中校史相關刊物、資料檔案及相關新聞報導為主;以曾任職於該校的校長、目前正在該校服務的主任和教師,以及畢業校友共15名為訪談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和美高中在七十年間發展,隨社會職業需求培養相關就業人才;和美高中校務經營在不同風格的校長帶領及教職員的努力下,引領著學校呈現出更好的行政與教學環境;編班策略能明顯提升升學率,教職員皆為培養學生而調整教學方案,並發展出學校特色。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校方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教學行動研究:實用手冊與理論介紹(二版)

為了解決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作者張德銳 這樣論述:

  有鑑於坊間出版有關行動研究的專書,大多偏重理論的闡述,缺少實作過程的指導,因此本研究小組遂研發了一本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做為全書的主要內涵。具體而言,本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研究歷程完整、清晰:本書依據Lewin的行動研究螺旋式模式,發展出「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計畫」、「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結論與省思」等五個階段。   二、以學習單引導進行研究:本書所設計的活動表格,希冀將行動研究過程步驟化、具體化,並提供研究實例,讓研究者透過明確步驟,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階段的活動表格,也同時將行動研究有系統的完成構思、實施、資料的搜集、分析、結論與省思等研究過

程。   三、理論與實務兼具:除實務手冊外,本書亦提供教學行動研究的相關概念、教學行動研究的模式與歷程以及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等相關的理論論述。 學者推薦   本書介紹教學行動研究,內容清晰、工具實用,可用於職前師資培育相關課程,對在職教師專業發展,亦有良好效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 吳清山   本書鼓勵教師突破傳統的保守文化,覺察自己教學上的困境,經過假定與驗證,逐漸融會貫通而建立起自己成熟的實踐智慧。本書幫助教師在「教中思」,檢視本身的教學行為,有系統地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讓老師真正成為教學專業上自主的參與者與建構者。本書由張德銳教授研究團隊研發,以簡明清

晰的步驟,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教師熟悉行動研究的觀念與做法,非常值得中小學教師參考。--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體設計學系教授兼主任 張芬芬   行動研究提供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彈性,能兼顧專業績效與個人需求,對於學校專業文化的形成自有其重要意義。本書有步驟的介紹行動研究歷程,對於不瞭解行動研究的老師,能夠提供實質協助,凡有意提升校內研究風氣、培養學習型文化的校長或主任,均可鼓勵教師參考本書。--心北市私立裕德雙語中小學校長 黃三吉   在沒有接觸行動研究之前,總覺得做研究不容易,但是做過之後,發現行動研究對於自己的教學幫助很大,只是因摸索嘗試花了不少時間。如果能有一本書,帶著夥伴逐步去做,

一定可以減少時間與精神上的消耗,達到最佳效果。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希望提供老師具體有效的引導與協助。做為一位行動研究參予者與實際工作者,特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讓它陪著您一起專業成長。--前臺北市立永安國小教師 康心怡

生命關懷海報設計研究創作

為了解決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的問題,作者林美君 這樣論述:

動機近來國際衝突不斷,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問題,在各地引發許多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大量死傷與難民流離失所。局勢動盪不安,人們彼此的距離也隨著被拉開,冷漠、霸凌與自殺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不論國際情勢或氣候變遷等災禍產生,最終受到傷害的都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本創作研究透過三個階段執行,首先依據文獻探討,整合心理學、社會科學、人文學及哲學與生命關懷的關係,彙整出相關脈絡,建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四個面向。接著將此四個面向再與2012-2016年世界重大事件歸納出研究創作主題,分別為黑心、生命、終點、天災、難民、探索、恐怖攻擊、我、地球2.0、動物等十個主題。最後以曼陀羅思考法符號轉換

為創作模式,有系統的將主題擴散衍生子題,產生設計元素並進行海報設計。運用曼陀羅思考法符號圖像轉換,建立一套邏輯系統的設計模式,以理性框架引導,發揮無限創意。不僅提供創作者設計思考的方法,更可作為創作者說明或解釋作品理念的依據。本創作主要目的是以生命關懷為主軸,創作十個主題之系列海報,希望喚醒大家對於此議題的重視,進而對弱勢族群帶來可能的幫助。我們可以透過國際的共同協定或條約,維持世界和平、貿易往來或武器規範等,但是無法針對生命關懷提出或是定義具體法則。一般人面對生命關懷如此大範圍的議題時,總會不知道自己可以從何做起,期望透過本研究創作中每一張海報的小觀點、小省思,激發並聚焦社會大眾的關注,強調

對生命的尊重並引發大家對生命關懷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