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光碟片容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周宣光所指導 唐瑞伯的 電腦資料儲存設備發展趨勢之探討-以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為例 (2011),提出藍光光碟片容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統硬碟、固態硬碟、雲端運算、儲存裝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工程學研究所 林啟萬所指導 葉嘉仁的 發展生物分子交互作用的奈米陣列光碟晶片 (2010),提出因為有 沾筆式奈米微影技術、蛋白質陣列、奈米金粒子、光碟片、區域性表面電漿共振的重點而找出了 藍光光碟片容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藍光光碟片容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電腦資料儲存設備發展趨勢之探討-以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為例

為了解決藍光光碟片容量的問題,作者唐瑞伯 這樣論述: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造成數位內容及數位資料的資料量迅速增加,根據IDC 於2011 年的預估,2010 年新增全球數位資料量約達1,200 EB,帄均每秒製造38 TB 的資料量;至2020 年,全球數位資料量將一舉暴增至35,000 EB,帄均每秒製造1,1110 TB 的資料量,短短10 年內數位資料量以倍數向上成長近30 倍。因此,對於電腦儲存裝置的需求仍持續、快速地增加。 在西元1988 年,隨著Rodime 推出第一個3.5 吋的傳統硬碟後,傳統硬碟逐漸的成為個人電腦和工作站的儲存的趨勢。之後的十幾年,傳統硬碟不斷的隨著時間發展與進步,直到現在。但隨著雲端運算以及行動裝置

的普及,大眾對於電腦儲存裝置的使用習慣已經大幅改變。而目前儲存裝置的使用大宗:傳統硬碟和固態硬碟,均有其技術突破的瓶頸。因此,目前主流的儲存裝置應該如何演變以符合札在改變的應用需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將分析探討歷年來重要的電腦儲存裝置,並針對雲端運算、雲端儲存以及行動裝置的普及對於儲存裝置應用的影響和需求的改變,進行相關分析以及探討,以期能夠找出傳統硬碟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發展生物分子交互作用的奈米陣列光碟晶片

為了解決藍光光碟片容量的問題,作者葉嘉仁 這樣論述:

光碟式生物晶片發展行之有年,因具成本低廉、大量製造與提供離心力驅動微流體等優點;另外,只需要使用一般光碟機讀取信號的方式十分簡便與輕巧,使之在一般光學式生物晶片中極具競爭優勢。本論文首次提出使用沾筆式奈米微影技術(dip-pen nanolithography, DPN)在光碟片儲存資訊的軌道上大量且平行地製作奈米陣列,且利用其高精準空間定位優點使此奈米陣列的週期與軌道週期一致,使得奈米陣列檢測分子的容量趨近光碟記憶的容量,以期待未來能拓展檢測的分子種類。為了能夠達到低濃度的檢測,也利用光碟儲存資訊軌道的一維奈米結構進行鍍金膜並固定上奈米金粒子,探討此架構下區域性表面電漿共振(localiz

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的現象。為了發展此新型奈米陣列光碟晶片的生物分子交互作用部分,首先在超平金上確認生物分子固定化流程。表面修飾streptavidin 的250 奈米螢光球已成功地固定在金膜上,並用原子力顯微鏡驗證。結果顯示此技術製程之晶片可用於抓取病毒顆粒的潛力。接著在不同容量的光碟片上鍍上50 奈米的金膜並固定上60 奈米的奈米金粒子,量取吸收光譜探討之間的LSPR效應。透過比較吸收光譜的特徵值,以藍光光碟片上的LSPR表現最顯著。最後,使用十二隻陣列式探針之DPN在光碟上平行地製程奈米陣列。奈米金粒子先與水凝膠混合,再用DPN平行地點在

鍍金膜的光碟片上。透過擷取暗場顯微鏡影像與吸收光譜,水膠點陣列精準地排列在儲存軌道上,吸收光譜也顯示具LSPR的效應,可作為放大低濃度生物分子作用所用。在本研究裡,首次使用DPN平行製程蛋白質奈米陣列並使用LSPR機制放大訊號的優點來發展生此新型物分子交互作用的奈米陣列光碟晶片,未來可結合微流道技術與改良光碟讀取數位訊息的方式朝實際應用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