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汶芳寫的 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 和吳明富周子涵黃俊勇姚力元周大為林正寰徐玟玲陳奕宇王蓉瑄的 從相遇到療癒:自我關照的藝術遇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開南大學 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郭晉源所指導 李偉利的 情緒管理及情緒智力對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 (2020),提出藝術治療研究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情緒管理、情緒智力、工作態度、國小教師。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陳苑欽所指導 余美雲的 部屬觀點探討領導者情緒智力及領導風格對領導效能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情緒智力、領導風格、領導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治療研究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治療研究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玩藝術,一起老:老人藝術治療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分享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作者蔡汶芳 這樣論述:

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樂齡者當然也可以! 老人藝術治療就是創意地運用方法,讓長輩利用創作表達來抒發壓力與情緒,以達到身心保健和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 作者有豐富的老人藝術治療工作經驗,她在書中分享長輩們的精采故事與實務經驗,闡述其獨特的觀點與觀察,是國內少見的老人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的珍貴分享,關心長輩或從事樂齡服務的工作者都值得一讀。 每個人都會變老,老化是自然且必然的生命歷程。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同時生育率卻大幅降低,讓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1940年代中期開始的戰後嬰兒潮轉眼都邁入老年了,人口老化成為21世紀全球先進國家的發展趨勢。臺灣也不例外,人口結構快速變遷,老年人口

逐年遞增。2013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於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3月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0年進一步推算,預估到了2025年,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臺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 近來社會中追求不老、抗老、凍齡、逆齡的風潮,將人二分成年輕和年老,對「老」的恐懼和排斥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不單單影響了我們如何對待老人、如何看待老年與老化,也讓老人難以接納自己、無法形成正向的自我形象,對他們的健康和幸福感都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年齡不是改變、成長或療癒的障礙或終點,潛能其實也伴隨著老化而來。我們要怎樣開發長輩的潛能呢?老人

藝術治療就是以此為目的。 作者多年從事老人藝術治療,她在書中以理論和實務經驗,以及長輩們的創作作品,娓娓道出一則則精彩的人生故事。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甚或恐懼而退縮,過一天是一天的活著。在老人藝術治療中,陪著長輩一起創作,讓他們真實表達自己內在的憂慮、恐懼與傷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潛能,而這些創作作品也能讓藝術治療師協助他們直視自己的內心、直探內在問題本質,最終期待能達到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樂趣,抒發壓力與情緒,讓長輩們活得自在、活出有意義的每一天。 *本書特色: 1. 作者為國內資深藝術治療師與督導,具豐富實務與理論基礎。 2. 文本不僅有藝術治療的各種理論說明,也有作者的國

內外實務工作經驗,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分享。 3. 有失智症藝術治療和健康老人團體藝術治療專章,是高齡社會需求。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江學瀅 自由文化工作者 丁凡 汶芳老師在本書中提到許多理念及從經驗中的學習,讓我讀了之後非常認同!……為了提升據點中藝術創作團體的品質及對失智者的助益,期盼本書能成為各據點認知促進活動帶領者的重要學習教材,當有實體培訓工作坊時,請把握機會參加,將可大大提升帶領能力,未來的失智者就有福了!──財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   本書內容扎實,但文筆流暢易於閱讀,在樂於與這個高齡化社會讀者分享的

情況下,相信本書內容能幫助高齡專業工作者更樂意以藝術助人,或是讓高齡讀者們更樂意讓自己投入藝術創作的樂趣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江學瀅   身為老人族群的一員,我對於本書內容很有感觸。年老帶來的種種限制、不便與失能,往往讓老人感到深刻的孤獨、沮喪、挫折與絕望。這個現象久已為人所知。但是為什麼有的老人仍然可以保持心理平衡與正向的態度,活得很好呢?基本上,老人特別需要持續有正向的人際接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參與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並能夠有機會回顧過往,和自己的一生達成和解,取得內心的平靜……而這一切都可以經過藝術治療獲得。──自由文化工作者 丁凡 作者簡介蔡汶芳國立臺北藝術

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學歷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學士經歷個人工作室藝術治療師、督導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級技術教師美國MuseWorks藝術治療師、督導證照美國藝術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暨認證藝術治療師(ATR-BC 03-153)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認證藝術治療師(TRAT 2012-011)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認證藝術治療督導(TRATS 2016-004)相關著作:《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 〈推薦專文〉讓長者展現創造力與潛能,也能做失智照護的藝術治療   財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 〈推薦專文〉

高齡者工作之專業與樂趣                國立臺師大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江學瀅 〈推薦專文〉從藝術中獲取生命的滋養                自由文化工作者 丁凡   前言 個人與專業的交會   1. 玩藝術與藝術治療   玩、遊戲、玩藝術/藝術治療是什麼/藝術治療發展/藝術治療的歷程/藝術治療的品質   2. 「老」的迷思與潛能   老的迷思/老年的發展/老的潛能/老的意義   3. 藝術治療師的角色   特質與能力/「促進者」角色/倫理議題   4. 藝術治療評估   一、生理/二、心理/三、認知/四、社會/五、藝術創作   5. 老年創意發展和藝術表達   老年藝術創作的價

值/老年藝術表達的特質   6. 藝術治療的時間架構   一、時段的安排與配置/二、療程的開始與結束/三、療程的頻率與次數/四、時間的實務考量   7. 藝術治療的空間架構   一、空間的生理層面考量/二、空間的心理層面考量/三、空間的社會層面考量/四、空間的實務考量   8. 藝術治療的媒材架構   一、媒材的種類與選擇/二、媒材的特質與關係潛能/三、媒材的層次架構   9. 藝術治療的創作活動架構   一、創作活動主題的取向/二、創作活動設計/三、創作活動設計的考量   10 老人藝術治療重要取向與概念   人本心理學/存在心理學/從個人中心到關係中心/正向心理學/超個人取向   11.

老人藝術治療個案工作   老人藝術治療的目標/老人個別藝術治療/SOAP記錄/支持而非強迫接受   12 老人團體藝術治療與實務分享   團體形式/團體歷程/團體工作/團體記錄   13 老人族群的藝術治療:以失智症為例   失智症/混亂中的秩序/協助長輩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而非幫忙解決問題/增能而不養成依賴性   14 老人藝術治療創作活動的設計考量   一、促進心流經驗/二、提供激發潛能的因子/三、多元考量創作活動的設計   15 健康老人藝術治療團體   促進創造性環境/第一次──喜歡的水果/第二次──生長的環境/第三次──最喜歡的地方或美好的旅遊/第四次──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五次─

─生命線/第六次——生命故事書   後記   附錄一 藝術治療團體記錄表 附錄二 藝術治療團體.個別成員記錄表 〈推薦專文〉讓長者展現創造力與潛能,也能做失智照護的藝術治療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   很開心看到汶芳老師出書,這是當今失智照護領域非常重要的一本書。 認識汶芳老師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會址設於師大路的年代。2005年協會創設「瑞智學堂」,為台灣第一個專為輕度失智者設計的「非藥物治療團體」,也是目前所稱「認知促進團體」。瑞智學堂聚焦在失智者仍保有的能力,透過不同的團體來發揮失智者最大的功能。對於失智者已失去的能力,帶領者必須能評估並採取適當的方式來支

持失智者。 2005年底汶芳老師回國前,協助我們辦理全台首場失智症藝術治療工作坊,我有幸完整參與了兩天的工作坊,學習很多,對汶芳老師的專業非常佩服!於是邀請汶芳老師在瑞智學堂帶領輕度失智者藝術創作團體,同時也安排協會社工跟著一起學習帶領團體的專業眉眉角角。非常感謝汶芳老師培養後進,讓協會同仁們學習到更多尊重自主創作、熟悉媒材運用、幫助失智者享受專心的過程,給予失智者足夠的創作空間與氛圍。 汶芳老師在本書中提到許多理念及從經驗中的學習,讓我讀了之後非常認同!本書提到在與失智長輩工作時,常發現他們的功能出現大幅度的進步,這進步其實是代表了他們本來就應該發揮的潛能,之前只是沒有機會達成他們可以做

到的程度而已。的確如此,在不同的瑞智學堂課程中,失智者在一開始會有明顯的進步,其實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可以讓失智者發揮最大的潛能。如何提供支持性環境,是讀者可以用心從本書中學習的。 台灣失智症協會創設瑞智學堂15年來,辦理課程培養具備帶領輕度失智者認知促進團體的人才。除了兩天的初階課程之外,安排各兩天的工作坊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懷舊團體、認知訓練及運動工作坊等;上完初階及至少兩梯次工作坊之後,學員必須實際帶領瑞智學堂課程,並接受團體督導。在各地督導學員的過程當中,我發現一個常見的關卡,初學者會預先安排好腳本,希望失智者依此腳本完成團體活動。本書說明了帶領者的專注與觀察力至關重要,帶領者

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必須以失智者為中心,用心的與失智者互動及引導。 書中提到「促進心流經驗」,說明引導長者創作時,幫助長者沉浸在當下,專注在手邊的事情,進而體驗到的一種失去時間感的精神狀態。當人們處於心流的狀態時,能獲得掌控感,進而減少焦慮和提升自尊。有些失智者可能很不容易專注,但若透過有吸引力的媒材及支持性的引導,幫助失智者進入心流狀態,將對失智者有很大的幫助。 我非常認同書中所強調長者的創造力及潛能。實務中常聽到家屬分享,他不知道爸爸會唱歌,一輩子沒聽過爸爸唱歌,或不知道媽媽會畫畫等類似的經驗。我認為許多長者因過去工作或家務忙碌,以致沒機會接觸一些活動來發揮他的能力。另外有一個可

能是,長者失智之後,個性有些轉變,從比較矜持,變得比較大方,於是潛力就發揮出來了。因此,我非常鼓勵失智者及家屬給自己一個機會,多參加各類活動,也許可以發現自己被埋沒的天分。如果參加藝術創作班,也許有機會發掘一位藝術家呢! 當然,參加藝術創作班,目的不在此,重要的是失智者能在其中快樂地享受,能帶給失智者成就感及更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全臺有超過五百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每個據點都提供許多認知促進活動。然而,各活動對失智者的助益,因著帶領者的專業基礎及接受的訓練而有所差異。為了提升據點中藝術創作團體的品質及對失智者的助益,期盼本書能成為各據點認知促進活動帶領者的重要學習教材,當有實體培訓工作坊時,請

把握機會參加,將可大大提升帶領能力,未來的失智者就有福了! 〈推薦專文〉高齡者工作之專業與樂趣 江學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蔡汶芳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藝術治療師,也是我非常緊密的專業工作夥伴。與汶芳熟識是在回國後,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成立前的每個月聚會,以及後來我們接理事長時恰巧是前後任,許多工作經驗的交流,以及專業知能的討論,是專業上共同成長的好夥伴。 早在汶芳赴美求學之前,我便聽說她是一個組織力很好,大學時期就能帶著一群人規劃幾天的營隊,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她到美國求學時,讀的是藝術治療領域一所很好的學校,位於美國東岸靠近華盛頓DC地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

ashington University),以嚴謹的精神分析取向訓練為名。由於這所學校與我就讀紐約曼哈頓地區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藝術治療研究所擁有同樣的理論背景訓練,因此許多課程相仿,師資互相交流,縱使我們讀不同的學校,卻有部分學習經驗相仿。例如,我們共同印象深刻的經驗是接受Edith Kramer的教導。比較難得的是,幾位藝術治療先驅者曾在這兩個學校任教,對後續的研究所專業培訓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汶芳畢業之後留在美國工作了好多年的時間,工作對象從兒童、青少年到成年人,年齡層很廣。她與老人的工作始於1999年的實習階段,在一個全方位的老人照顧的社區機構,對象包

括健康高齡者、失智或是各種生理疾病的高齡者,因此,她與這個族群的專業訓練非常完整。成為獨立工作的藝術治療師之後,她大約從2004年開始大量與高齡族群工作,這樣的經驗讓她能夠充分掌握與高齡者工作時的藝術治療理論之應用,配合高齡者的生理需求,並以藝術的工作模式符應高齡者的心理需求。2005年底,在一次特殊機緣之下開始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時至今日仍有大量與高齡者一起的實務工作,同時也從事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 談到高齡者藝術治療,讀者可能認為需求較高的是失能與失智的高齡者,然而,近年台灣因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提高健康高齡者生活品質的各種活動快速地受到注意。其中,應用藝術治療方法在不同狀況高齡者的工作

模式逐漸盛行,這拓展了汶芳的工作視野。從她工作早期較多與失智、失能高齡者的工作經驗,延伸到許多健康高齡者的工作。當她直接接觸高齡者時,能帶動工作對象自發的以創意方法展現自己的生命歷程;當她從事相關專業工作者的培訓工作時,能有架構的幫助同為高齡工作者的相關專業人員,理解藝術治療概念應用在高齡工作時的重要觀點。 本書成書於汶芳與高齡者的專業工作20年之際,我相信是她給自己專業定位的禮物。本書內容扎實,但文筆流暢易於閱讀,在樂於與這個高齡化社會讀者分享的情況下,相信本書內容能幫助高齡專業工作者更樂意以藝術助人,或是讓高齡讀者們更樂意讓自己投入藝術創作的樂趣中。 〈推薦專文〉從藝術中獲取生命的滋養

自由文化工作者 丁凡   2006年,我認識了剛剛從美國學成歸國的藝術治療師蔡汶芳老師,從此成為好朋友,並曾經協助她和其他藝術治療師們一起舉辦了許多藝術治療營隊,包括燒燙傷兒童夏令營、失親兒童的哀傷輔導、肢體天生異常的自我認同、為社會人士舉辦的藝術治療工作坊等等不同主題。我也持續以現場口譯員的身份,參與了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每年邀請國外講師來台舉辦的講座和工作坊,和汶芳一同招待國際講師,工作之外,也陪同講師,為他們導覽觀光。汶芳和我也經常相約聚餐、聊天、看電影、在她的工作室一起創作、一起去看藝術展覽、一起去摘桑葚,我甚至好幾次在汶芳家中一起過春節,並有幸與汶芳的家人一同出遊。 在這麼多年的持續

密切相處中,我發現汶芳不只是永遠有禮貌、溫和、穩定、洞察力十足、對藝術治療充滿熱情與理想,而且她真心認為,人生在世,一定有其天命,而她的天命就是幫助別人。她的付出不但展現在藝術治療的專業工作上,也展現在她的個人生活中,我就是獲益甚多的其中一位。 能夠認識這位好朋友,並且有機會一起工作,乃至進一步了解藝術治療,讓我感到幸運、幸福。 本書在此疫情期間誕生了,我毛遂自薦的提出要幫汶芳修稿的建議,卻發現自己沒能起上太多作用。原因是本書的讀者群定位在有志做老人治療與服務工作的藝術治療師、照服員、研究生與社會工作者,是一本專業的書籍。以我對藝術治療的三腳貓認知,實在無法做多少改動,倒是又學到了許多的知

識,並受到很大的啟發。 身為老人族群的一員,我對於本書內容很有感觸。年老帶來的種種限制、不便與失能,往往讓老人感到深刻的孤獨、沮喪、挫折與絕望。這個現象久已為人所知。但是為什麼有的老人仍然可以保持心理平衡與正向的態度,活得很好呢?基本上,老人特別需要持續有正向的人際接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參與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並能夠有機會回顧過往,和自己的一生達成和解,取得內心的平靜......而這一切都可以經過藝術治療獲得。 書中一位藝術治療師說:「藝術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 我看到這句話深受震動! 我曾經讀到,有一位紐約的藝術家,用許多張十元美鈔摺成一隻一隻的紙鶴,隨機贈送給街頭遊民

。唯一的條件是請他們之後回報,這十塊錢用來做什麼了。其中一位遊民說,他始終沒有使用這張鈔票。他把紙鶴放在口袋裡,經常拿出來看一看。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唯一擁有過的藝術品!我捨不得花掉。」 即使三餐不繼,他也能領會藝術的美好,他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滋養。 或許,我們都應該試著學會欣賞藝術、創造藝術、讓生活中處處充滿藝術。如此一來,生命的路再艱辛,我們也會有了勇氣。 祝福讀者都能夠平安健康,不斷成長!

藝術治療研究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加入【2分之一強】專屬頻道會員→https://bit.ly/3cLDzZw

主題:學以致用?!學了沒用?!老外驚人學歷大公開!
想看完整版嗎?點我就對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MSgtZhXQc&list=PLyi-Ztspx3ak8Y5MFFSlMiUi4hSAUjVCl&index=1&t=2s&ab_channel=2%E5%88%86%E4%B9%8B%E4%B8%80%E5%BC%B7
藝人來賓:楊皓如、林彥君
各國代表:杜力、湯姆士、佩德羅、麻努、柯龍、妲夏

老外學這到底要幹嘛?他們能發揮所長學以致用嗎?各國代表驚人高學歷,讓人大開眼界?!湯姆士英國雙學士畢業,卻被吐槽學這個將來沒出路?!麻努清華大學理工科博士畢業、還能自製風力發電機,沒想到高學歷卻只能充當水電工幫朋友修修東西?!杜力企管碩士畢業,學以致用讓他副業超賺錢?!妲夏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畢業,想不到所學竟能讓男朋友乖乖聽話?!佩德羅攻讀日本政經研究所,卻拿專業研究迷片劇情?!柯龍現場發揮物理治療系專業,竟讓小梁哥鬆開褲頭大喊好害羞?!各國熱門科系跟台灣差很大?他們學的專業有多讓人意想不到?精彩內容請鎖定晚間8點《2分之一強》!

#學霸 #科系 #熱門 #物理治療 #藝術 #護理系 #醫學系 #法律 #失業 #畢業 #就業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RJRIIH_ku2rd8Ne6nR4cQ?sub_confirmation=1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女性必看寶典【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4Dzm4zX_nVns1du43OHmjP4XBxU15FL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官方 IG 追起來(@ebchalf_n_half)►► https://pse.is/GE7WW

情緒管理及情緒智力對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作者李偉利 這樣論述:

對於教師員工而言,身為學校的一份子,提供服務給學生及學生的家長,每位學生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教師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及提高自己的情緒智力,才能有效傳授學生知識及技能。本研究從情緒管理及情緒智力對員工工作態度進行研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於2021年04月1日至2021年04月30日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450份研究問卷,扣除無效問卷36 份,有效問卷414份,進行後續的研究結果分析卷,有效問卷率為92%。統計工具包含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經實證結果,情緒管理對情緒智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性;情緒智力對工作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性;情緒管理對工作態度

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性。故,受測國小教師能夠體會到其他教師同樣面對國小生狀況時的感受,並作適當的陳述並感同身受共同面對,最後,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對於教育工作所帶來的滿足感,將會提高工作態度。關鍵字:情緒管理、情緒智力、工作態度、國小教師 

從相遇到療癒:自我關照的藝術遇療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作者吳明富周子涵黃俊勇姚力元周大為林正寰徐玟玲陳奕宇王蓉瑄 這樣論述:

  帶著良善的意圖,尊重藝術的優勢與不足,讓創作成為陪伴,才是藝術關照的本質與精神。   藝術是一種與心神對話、與靈魂同在的方法。   藝術治療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   藝術關照是透過創作、與作品對話的歷程,去覺察、意識及接納自我的身心靈狀態,進而做出某些行動來調適和改變。   本書的每位作者都是藝術治療師,有各自的生命脈絡及存在議題,共同的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歷程與經驗,運用榮格的積極想像,與作品對話及反思,或經驗失落悲傷與復原轉化,或探索身體、疾病與創傷經驗,或運用夢境、神話創作、手作木工等追尋自我真實本質,貼近並認同自己內在真實的世界。   唯有治療師真真

切切地關照自己,才能在助人場域以及個人生命中誠誠懇懇地關照他人。本書見證了藝術的療癒力量,透過自我關照,讓藝術成為自助和助人的動力。   本書作者分別運用以下九種藝術媒材,深度分享個人生命故事,面對存在的終極關懷,找到自身的歸屬與存在的意義。   ˙與「木工」相遇   ˙與「罕見疾病自畫像」相遇   ˙與「歷程性繪畫」相遇   ˙與「曼陀羅」相遇   ˙與「夢工作」相遇   ˙與「神話」相遇   ˙與「天使兒子」相遇   ˙與「回應性創作」相遇   ˙與「水墨」相遇   作者簡介 吳明富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藝術治療組專任副教授 周子涵   國教署北區學生輔導諮商中

心 諮商心理師 黃俊勇   馬來西亞孝恩輔導與諮商部門藝術治療師 姚力元   全職媽媽與兼職藝術工作 林正寰   輔英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周大為   李政洋身心診所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徐玟玲   杏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奕宇   臺北市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駐校心理師 王蓉瑄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兒童醫院約聘藝術治療師   主編序    吳明富 與「木工」相遇:手作心流,正念木工      吳明富 與「罕見疾病自畫像」相遇:生命之母,馬凡氏    周子涵 與「歷程性繪畫」相遇:異遇,藝癒   黃俊勇 與「曼陀羅」相遇:圓,

孕育   姚力元 與「夢工作」相遇:存在,會心   林正寰 與「神話」相遇:我的蛻變神話    周大為 與「天使兒子」相遇:暗裡的吉光片羽   徐玟玲 與「回應性創作」相遇:我是映你是    陳奕宇 與「水墨」相遇:兒童病房裡的水墨觀心   王蓉瑄   主編序 吳明富        在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藝術治療組教書已十年整,每一年都有超過百位以上的學生報考,希望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這麼多年下來,與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和生命背景的學生相遇和結緣,總會好奇的探問:「為什麼你想成為藝術治療師?」幾乎所有人,用了不同的話語,傳遞出相同的訊息:因為我從自己和/或他人身上,見證到藝術的療癒力

量。        與藝術相遇,進而療癒,讓藝術成為自助和助人的助力,是我邀請其他八位作者一起撰寫這本書的立意。但是,在這裡要強調的是:自我關照並非等於自我「治療」。藝術關照是透過創作、與作品對話的歷程,去覺察、意識及接納自我的身心靈狀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地面對個人生活或專業工作上的議題,進而做出某些行動來調適和改變。如果,這樣內求的「覺」、「識」和「知」,最終指向自己需要外求心理專業的協助,那麼,藝術關照便是一塊跳板、一座橋樑、一扇窗門,讓你通往真正的治療之路──尋求任何適合自己狀態的各類型藝術治療、心理諮商和精神醫療的服務。        藝術是一種與心神對話、與靈魂同在的方法,但絕

對不是一帖能應付各種生命疑難雜症的解藥;創作可以讓你「越走越裡面」,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進得去、出得來」。需要看醫生,就該看醫生;需要吃藥,就該乖乖服藥。帶著良善的意圖,尊重藝術的優勢與不足,讓創作成為陪伴,才是藝術關照的本質與精神。        「藝術遇療:與藝術相遇的自我關照」這本書所有的作者都是藝術治療師,從資深到資淺,我們都有各自的生命脈絡、各異的存在議題。治療師也是人,既是人,就會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欲,無法像一張空白的畫布,白得讓人可以無限想像、無盡投射。我們總會在私領域(個人生活)和公領域(助人專業)裡,從過去到現在,冷不防在其上揮灑五顏六色、拼組七形八狀,成就出獨特的生命景緻。

書中的每一篇章,就像是每一位作者站在這一幅積累而來的歷程性畫作前,退一步看,進入一個狀態,透過「回應性」創作和「見證性」寫作,梳理出我之所以成為如此的我、我的作品之所以鏡映出「我是我」的理由。        本書分為九個篇章,撰寫架構分成六個部分:   1. 相遇-與藝術相遇的背景   2. 定錨-開始藝術創作前的準備(媒材選擇、空間規劃、時間安排、創作方法)   3. 啓航-藝術創作的歷程與經驗   4. 航行-與作品的對話   5. 過渡-對創作歷程和作品對話的反思(與現實生命議題連結及如何自我關照)   6. 彼岸-總結、注意事項與建議        然而,每一位作者有各自的寫作風格和意

欲呈現的內容主軸,身為主編又是作者之一的我,盡其所能地在這樣預設的架構下,給予彈性並修改潤飾,最終希望這本書可以藉由九個人的藝術遇療經驗,介紹一些創作方法和媒材,激勵讀者依自己的步調,進入一個狀態,啟動創造性驅力,與藝術會心、讓藝術作伴,將個人日積月累的情緒想法、渴望期待,以及身心靈整合的需求,通過藝術創作之行動,體現於外地被看見,進而被正念關照。        當我們從代表困惑、衝突或危機的「此岸」,欲航行到象徵接納、復原或整合的「彼岸」時,過程中難免有暗流、有風暴、有迷航之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懂得「真不好過」。與媒材相遇(不管是繪畫、攝影、木工、水墨、雕塑或複合材料)所產生的愉悅感和啟

發性,讓我們願意停留在面對問題的當下(不論是生涯、認同、失落、家庭、成長或情感議題)所造成的抗拒、不安與恐懼,允許藝術創作成為中介,引領著我們度過這樣的過渡階段,轉化到另一個狀態,推動療癒的正向循環。        在此,我要感謝張老師文化,願意成就這本書的出版;同時要感謝與我一起參與這次書寫計畫的八位作者:謝謝子涵,願意用自畫像分享與罕見疾病奮戰的調適歷程;謝謝俊勇,願意以歷程性繪畫分享離鄉背景來臺灣求學和工作的心路歷程;謝謝力元,願意藉由曼陀羅分享懷孕前、中、後的身心變化歷程;謝謝正寰,願意透過「存在˙夢工作」分享對家庭角色變動的思考歷程;謝謝大為,願意用神話創作分享同志身分的認同和個人的

蛻變歷程;謝謝玟玲,願意整理長期的創作分享面對天使兒子的失落歷程;謝謝奕宇,願意透過回應性創作分享為自己發聲的成長歷程;謝謝蓉瑄,願意分享用藝術照護病童和家屬、用水墨撫平預期性悲傷的反思歷程。最後,也謝謝我自己的私心,用了較多篇幅分享手作木工和生涯轉換的探索與掙扎歷程。這本書不論是圖像或是文字的分享,都希望能抛磚引玉,鼓勵並提醒讀者,唯有真真切切地關照自己,才能誠誠懇懇地關照他人。   與「曼陀羅」相遇:圓,孕育   姚力元 2006年,因為工作需求,我試圖在小學美術教育現場,引導學生對於美術這門學科(藝術與人文)產生不同觀點與興趣,在偶然機會下接觸了藝術治療,發現這兩者有不少關聯性,與我

的教學激盪出美妙的火花。   藝術治療與我猛然相遇,之後便一直伴隨著我,改變了我的生涯走向。我飛行到了千里之外的英國鑽研藝術治療,同時也初次懷孕,上天的巧安排似乎有其道理,我的藝術治療之路與一個新生命相會,豐富了我的生命。   我就讀的學校是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ld)。藝術治療研究所就附屬在藝術設計學院下(College of Art Design),和自己原本所學的美術教育很貼近。每每走進藝術感濃厚的建築內部,和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生們擦身而過,更激發我不少的創作靈感,尤其是與圓形相關的圖像。   除了研究所課程的工作坊提供許多創作機會外,大量的自發性

創作都是在學校的開放畫室(open studio)裡進行。我在開放畫室體驗了什麼叫做「完全的投入」,身體感官與媒材的接觸碰撞,創作讓我有機會消化藝術治療理論的學習與反思,或是針對某位個案所產生的移情與投射;有時則是很單純的反映自己當下的身心感受,或是下意識的創作出對於家的思念;偶爾,創作也讓自己和自己對話,像是一位安全可信任的老朋友,可與之傾訴,進入時間靜止的「心流」(flow)裡。   我發現這時期的創作多半色彩鮮豔,圓形的意象重複出現,也許與當時的身心變化有密切關聯。雖然有創造、形成和看見它的變化過程,卻少了整理反思與探究的行動。我當時並未深入鑽研曼陀羅,因此在創作圓形的過程中,顯少以曼陀

羅的觀點來覺察。仔細端視自己過去的作品,即便不是完整曼陀羅的圖像,似乎也反映了自我心境,顯示了本質我(Self)的動力不斷的前進流動,以及個人生命經驗的象徵意涵。正如Jung所言:「我覺得自體就像我自己,是個單一體,而這就是我的世界。曼陀羅即代表這個單一體,並與精神本質的縮影相呼應。」(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頁256)

部屬觀點探討領導者情緒智力及領導風格對領導效能的影響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研究所的問題,作者余美雲 這樣論述:

領導者的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基本要素,而領導更是一項古老的行為技術與藝術,在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有組織的地方就有一群人需要協調其行動,所以不論正式或非正式,皆須有人來領導。因此,本研究擬以部屬觀點探討領導者情緒智力及領導風格對領導效能的影響。本研究採以問卷調查法,於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發出350份研究問卷,回收330份研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28份,剩餘有效問卷為302份,有效問卷率為86.3%,進行後續的正式問卷的分析。本研究統計工具包含敘述性統計分析、差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迴歸分析。經研究發現,情緒智力對於領導風格具有顯著正向

影響;領導風格對領導效能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情緒智力對領導效能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由此可知,領導者需要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部屬有方向的依循,建立起自己良好的領導風格,有效激發部屬的向心力,才能有效提升領導效能。關鍵字:情緒智力、領導風格、領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