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米菈寫的 舞入未知深處 和胡慧嫚的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2【台北】正念存在藝術治療實務訓練工作坊|吳明富 - 張老師也說明:此套課程將採三階段方式:初階課程介紹正念存在藝術治療在個別、團體和家庭輔導諮商上的基礎應用;進階課程針對特殊主題做進一步的探討、體驗與演練,如:危機處遇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生命潛能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黃心蓉所指導 丁靖佳的 社區高齡者代間視覺藝術學習之研究 (2021),提出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視覺藝術、代間學習、終身學習、活躍老化。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黃松林所指導 廖繼頂的 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人員訓練課程之成效評估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藝術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成效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幻奇的創意老化~銀髮藝術陪伴技巧課程則補充:學習如何帶領長者藉由懷舊記憶、認知強化、心理支持等多重感官交互運用的活動過程,發展長者能力與自信心,. 促進長者與社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舞入未知深處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作者米菈 這樣論述:

重新體驗那深藏於內在的自我, 純真而原始,連結著生命的火焰。 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大藝術家, 綻放原就是我們的本質!   透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創作方式,   打破社會在我們身上加諸的制約,   重新舞出那深藏於內在的原始生命力!   很多人聽到繪畫便望之卻步,   因為過往被批判的經驗,   讓人以為自己沒有藝術才能,   然而那只是生命能量被堵塞住了。   本書作者除了透過多種靜心方式,   還將打破自我認知的創作方式,   以及「家族系統排列」結合。   藉此喚醒埋在靈魂中的創造力種子,   生命,從此蛻變成一齣自由又純真的舞碼。 本書特色   以彩頁形式收錄米菈的多幅精彩畫作,讀者可

透過米菈的作品,親自感受米菈對於生命的熱情。   透過「合作繪畫」、「海藻舞」、「自然繪畫」,又或是在黑暗中作畫等獨創方式,打破凝視他人與自我的舊有制約,喚醒潛藏於內在的創造力與潛能。   書中教導「動態靜心」、「亢達里尼靜心」、「曼達拉靜心」等多種靜心方式,協助讀者找到最合適的靜心方式。   透過「家族系統排列」,認同並理解家族成員的存在,探索愛、家族等重要議題。 名人推薦   菁英教練、身心靈導師、暢銷作家 賴佩霞   旅居瑞士藝術家、多年米菈助理 黃美花   藝術療癒工作坊帶領者 蘇芳如   作者簡介 米菈(Meera Hashimoto)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日本,從小就

開始習畫。年輕時在東京大學學習日本舞蹈和藝術,爾後定居於西班牙的托雷多(Toledo),繼續進修和實踐藝術理念,並成為著名藝術團體托爾摩團體(Grupo Tolmo)的創始成員,在西班牙各地展出作品。一九七四年,她在印度遇見了啟蒙大師奧修,並成為他的門徒。她的繪畫風格和創造力視野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九七六年,奧修邀請米菈創辦羅傑尼希藝術學校(後來的奧修藝術學校)。她在世界各地帶領藝術工作坊和培訓,直到二○一七年一月的最後一堂課程。 譯者簡介 鍾莉方     英西法文字翻譯工作者,內心世界解讀者。月亮在雙魚的活潑好動射手人,從小在阿根廷長大,擁有熱情的南美靈魂。除了寫作及翻譯外,也會算塔羅牌

,深深地被花精以及精油給迷住。譯有《慾望の回歸》、《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等書。   米菈畫作賞析 獻詞 推薦序 序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藝術、治療與靜心 第二章    原始繪畫 第三章    交換畫作 第四章    說出「是」跟「不」 第五章    開放自己 第六章    即興繪畫 第七章    不妥協 第八章    連結你的身心 第九章    人人都可用的靜心方式 第十章    家族系統排列 第十一章 畫出你的舞蹈 第十二章 團體動態 第十三章 自畫像:面對自己 第十四章 自畫像:讓光進來 第十五章 平衡對立 第十六章 自然繪畫 第十七章 形式與無形式 附

錄 關於作者 米菈藝術基金會 米菈的著作   序   我很榮幸能夠出版米菈的遺作,剛好在她離開自己軀殼的一年後。她突如其來的意外身亡讓大家十分錯愕,不過她離開這世界的方式也很符合她做事的風格。並非是她自己選擇在那個時間點跟這個世界道別,不過這種離開世界的模式卻與她生活的模式同頻:全然地在每個當下準備好離去,完全出自於自發性,無怨無悔地做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都會給大家很大的驚喜。   我當然很希望她在身邊待久一點,好讓她能夠添加更多色彩在原本就已經很繽紛的人生中,她或許會為這本書多寫幾個章節或者修改一些句子,沒有人知道這本書究竟已經完成了沒有,或者這本書還未完工,但我覺得,所有她想分享的

事情,現在是時候讓大家知道了。   我記得米菈曾經在一個工作坊提到一位英國詩人,他因未曾完成他的詩作而聞名。當我們寫信向這位詩人提及此事時,他回答說:「讀完我的詩後,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完成!」當米菈跟學員們說完這故事後,她微笑著說:「我喜歡!」我們或許也能這樣做:讓我們 延續米菈的人生志業,讓她的創造力願景不斷增長,擴展並達到新的高度。   米菈在這本書呈現藝術治療的新視野—她根據奧修願景所發展出的奧修藝術治療。這不同於一般的藝術治療,並不會把繪畫局限於克服創傷或心理問題的工具。   當我們的表達是出自於靜心的空間以及其中的寧靜時,繪畫就能達成更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思想,帶著我們連結到更高

層次的意識。   米菈是喚醒人們神祕性、自發性和不合邏輯處的大師,不斷地在課堂上創造各種情境,讓學員們能夠喚醒自身的創造力,發覺被隱藏在底層的寶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你開始繪畫,或者讓你繼續透過繪畫完成自我覺察之旅。   在過去的一年半,我與蘇布帝(Subhuti)*都在整理米菈的手稿,這些文字都來自於許許多多的對話,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題或者結尾。我決定用原始的模式發行這本書,只是我選擇了標題和副標題。   由於她的第二本書** 專門在講藝術治療,而且她最後的DVD也是相同的主題,所以我選擇「奧修藝術治療」作為副標題,而書名「舞入未知深處」(Dancing into the Unkno

wn)是在我閱讀時靈光一現,忽然想起她消失在未知之中前所說的最後幾句話。我深信她會用舞蹈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我還請米菈的長期助理們寫一些與米菈共事的感言,作為本書的附錄。一方面是為本書畫上句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新的起點,讓他們延續米菈的狂熱與熱忱,在他們身上也點燃這樣子的火焰。   我想以米菈自己的話作為結尾,這些話充分地表達出她對繪畫和人們內心成長的熱愛和激情:   「我認為自己從奧修接收到的一切都越來越接近我所創造出來的繪畫作品中所表達的。我毫不費力地畫……。」   「這不是死的,是活生生的,充滿能量與生命力。我有時候會興奮到無法入睡,因為我要一大早起來去作畫。每一天都有滿滿

的新意。當我投入未知時,我每天都很好奇自已又會有什麼樣的發現……。」   用這種方式繪畫帶給我接連不斷的驚喜,我只想對每一幅來到我面前的畫致敬。在這種時候,我特別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如果我能夠與他們分享這種激動的感覺,讓他們也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獨特的足跡,孕育出自己的創造力,我會非常開心。」   出自米菈的《藝術的重新覺醒》(ReAwakening of Art) —史瓦吉多 *編註:米菈的編輯與合著者。 **編註:米菈的第一本書為《藝術的重新覺醒》,第二本書則指本書。 推薦序 記得了,要好好待人   「母親過世前交代我的最後一句話:Meera,remember,be nice to p

eople.(米菈,記得了,要好好待人。)」米菈用她篤定、認真的眼神看著我,訴說著她母親離世前的一段溫柔叮嚀,沒想到,此話竟也成了米菈送我的最後臨別箴言。   二○一六年二月底,我跟夥伴們第二次邀請米菈來台灣授課。在離台之前的一個夜晚,我們兩人坐在台北市中原路的一家清粥小菜「小品雅廚」,一邊看著窗外車水馬龍,一邊享受著眼前的美食,閒話家常。   她像個孩子似的,不斷播放手上的平板電腦,要我看她在海底拍攝的奇幻世界,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影片,讓人驚喜的顏色與畫面,當下的我完全可以體會她對海洋世界的著迷。她不只一次提起:「真的很美、很壯觀,找個時間跟我們一起去探險,潛水真的很好 玩。」我頻頻點頭

呼應。   坦白說,當下真的很被她感動,也曾認真考慮哪一天是否真能一起出遊,沒想到,隔年的二月卻得知消息,米菈已經消失在她最嚮往的大海中了。   米菈是一位我非常敬重且欣賞的老師。我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因此繪畫、音樂一直是我多年來情感抒發的管道,只要遇到難解的悲傷或狂喜的片刻,顏料與音樂始終是我最貼心的夥伴。米菈讓我目睹了什麼叫做藝術的化身,加上對奧修的愛,她巧妙地將靜心、繪畫、音樂、玩耍、創作、優雅、舞蹈,及對生命的敬畏導入課程中。純真是米菈的代名詞,也是她之所以獨領風騷多年的魅力所在。   雖說她天真、浪漫,但身上流著日本的血液依然掩飾不了她自律的精神。當年跟她一起畫畫,我發現她身上散

發一種非常獨特的氣息,就是當她出現在你身邊的時候,就像空氣般的自然、沒有壓力,但是當她離開空間的時候,卻能強烈感受到那份缺憾。讀了這本由史瓦吉多為她整理出版的書,我真的要說:「米菈,妳是個傳奇,我真的很想念妳,我是如此有幸在此生能與妳相遇。」   美花,一位曾擔任米菈多年助理的好友,移居瑞士多年,為了本書,今晚我倆通了個電話。短短幾句,至深的思念無語言表,回想她的真、善、美,除了文字,我們還相約未來要以米菈最熱愛的繪畫來紀念她。再說一次,「米菈,謝謝妳的教導與傳承,我們都愛 妳!」 賴佩霞 博士 ─────────────── 菁英教練、身心靈導師、暢銷作家 推薦序 以畫為鏡,探索內心

真實的自己   這是一本顛覆傳統的藝術治療之書。它並非學院派的,且遠超過我們過去所認知。這是有關藝術,但又不教技巧,可創作出的作品又是那麼富有生命力。這是藝術治療,但治療師是你自己,創作讓你全然釋放,赤裸呈現(作品),卻仍保有神祕。   第一次上作者米菈的課是在一九九三年印度,之後就愛上了她的課。進而之後多年參與她在印度,歐洲,台灣助理行列。我親身體驗也見證學員的轉變。因此我一直期許有一天她也可以在台灣分享。真心感動,繼米菈在台灣開課後,由史瓦吉多為她整理的書終於在台灣出版。   我讀的是廣告設計,在學校學的是繪畫技巧。而米菈不教技巧!她常說技巧會透過經驗而得;它是最容易學得的。反之是通

過藝術、治療和靜心這三個元素,透過一些活動情境來引導,激發我們內心對創造力的熱情。在音律,舞蹈,靜心,抒發及感動中,我們揮 灑色彩。   米菈所創造的繪畫情境,繪畫已不再是單純地畫出所看到的。例如第一章所提到,「繪畫的獨特性在於它會是你真實的反射。」我親身體驗!沒有好壞與對錯,過程中都是在探索及發覺自身的信念是如何左右行為。當我們讓各種情緒:憤怒,悲傷,思念,愛等等透過色彩灑落在紙上,一層層的色彩融合及堆疊是一種覺察與療癒的過程。內心深處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透過色彩抒發出來。如同一面明鏡,而這面鏡子照的是你的心靈。   出於愛,米菈善於挑戰你的極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印度為期一個月的繪畫

治療師訓練課程。其中有一幅畫我們是畫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過了一半,當我非常滿意這幅畫時,米菈來到我身旁說:你準備好深入自我察覺之旅了嗎?她溫柔地拉起了我的手,取了一盒顏料給了我,並說:閉上眼睛,深呼吸,GO!GO!GO !(將顏料灑在紙上)。當下那個片刻,我腦子是一片空白,心中很糾結,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狀況,我該如何面對?我深呼吸,顏料一揮而下。可想而知,接下來的畫風已變。一直到課程結尾,我才領悟到米菈的用意。突破個人侷限,作品更加有深度,我超愛這幅畫!而它正掛在我臥室牆上。   而在書中所提到的「人人都可用的靜心方式」,非常值得推薦,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靜心如同沐浴一般,沐浴可以清淨身體,靜

心則可以淨化心靈。在眾多靜心中,每個都親身經歷過後,我感觸最深的是「奧修的動態靜心」,在早晨以一天的開始喚醒生命的能量; 以及「亢達里尼靜心」,在接近傍晚把這一天所接收的一切透過此靜心釋放、轉化。經驗中,我的心更加的平靜,不帶投射,也更有能量面對一天。   這本書適合任何人。對於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期許自我成長者,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豔探索之旅。運用書上所提到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心靈空間。   最後感謝王牧絃女士(生命潛能出版社負責人)邀請我寫推薦序。在我生命的旅程中,與米菈的相處有著許多珍貴的相處片刻銘記在心。而對於因此書而相遇的你,我們是藝術大家庭;在繪畫創作中,我們相知

!   黃美花 ────────────── 旅居瑞士藝術家、多年米菈助理 推薦序 找回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與力量   二○一五的夏天,我結束了台北的工作。終於報名貼在冰箱上一年了的奧修藝術治療師訓練課程。背起了行囊,我飛到了西班牙北部的生態靜心村Amalurra;在那裡,我遇見了米菈,也開始了找尋、認識及遇見自己的藝術療癒之旅。   米菈的繪畫團體總是充滿活力、歡樂及色彩,浸浴在其中絕對是每個人這生最難忘的經驗。如赤子般天真地玩耍,我們總是同時在跳舞、畫畫及遊戲,不帶分析或詮釋,只是隨著創造的能量流動著。米菈溫暖關愛的眼神、雋永風趣的幽默感和偶爾如禪師的棒喝, 總是適時的提醒我們去觀照

自己,透過畫紙看見自己。   從原始繪畫的揮灑釋放,自畫像的深層解剖自我,家族排列及星光藍寶石等治療,以及最後回到大自然中作畫的進程中,每日早晚的奧修動態靜心及亢達里尼靜心是最重要的核心支持,音樂及舞蹈更是米菈熱愛的表達元素。   七十歲的她,總是那個大半夜還精力旺盛,忘情地播放著音樂,讓學員們跳舞的DJ。當學員們都已經跳得七暈八素,心理暗想該結束了時,米菈卻熱情地揮著手,高喊下一首是她最喜歡的曲子。   在生態村的蘋果園畫畫時,米菈會請學員們找出之前潑灑成一團泥的作品,那張你可能不會想帶回家,不知所以然的畫,然後她讓你帶著這張畫,坐在蘋果園中畫蘋果樹。學員常會錯愕,甚至要求全新乾淨的畫

紙;她會提醒你,那張畫就如同蘋果樹下的土壤,涵蘊著你的歡喜傷悲、人生起伏,就是這般豐饒的泥土,滋養蘋果樹長出千千萬萬顆的蘋果。在大自然裡,我們見證著樹梢間光影的變化,同時接納內在的黑暗與光明;我們哭、笑、舞蹈、擁抱,如奧修說的:「有一天,我們會開花綻放。」   米菈通過藝術來傳達奧修的精神,她長期研究如何把奧修的精神帶進藝術治療,靜心是其最根本且密不可分的關鍵之一。與其教導技術,她更著重於教導人的本性、品質,如何當一個真正、真實和普通的人。她的心納涵一切,帶著無限的愛,引導人們通過藝術找回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與力量。   蘇芳如 Prem Dariya ────────── 藝術療癒工作坊帶領

者 身心靈課程口譯/翻譯 第二章 原始繪畫  原始繪畫是我教學的支柱。在我的工作坊與訓練當中都會琢磨童年的問題,因為這始終與父母的關係息息相關。在「原始繪畫」中,我們將其作為主要重點,深入研究我們小時候壓抑在自己體內的態度和感覺。  每個人都帶有幼年時期所形成有關自己的信念,包括對自己創造力的各種想法。不幸的是,這些信念通常是負面的。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是從事童年問題研究的治療師也會輕鬆地對我說:「繪畫?這不適合我,我有兩隻左手!」當然,他們的意思是說,他們沒有才能。  所以,我的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這些信念一開始怎麼來的。 天生的創造力  當我看著三歲以下的孩童時,他們從不質疑自己的

創造能力。如果提供他們蠟筆、顏料、炭筆等材料,他們會按照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自然有趣的冒險方式自由揮灑。  比如說,我以前會照顧我姊姊兩歲的小孩。有一天,出於實驗的精神,我給她幾大罐的顏料、筆刷以及幾張紙,唯獨沒有給她任何指令。  我並沒有說:「現在畫個房子」或「現在畫棵樹」,而是放任她一個人隨心所欲。她東塗西抹了好幾個小時,不斷地在不同紙張上頭開發新的繪畫方式。  我恍然大悟,這些大人真不該嚷嚷著:「我沒有才能」,這真是一派胡言。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畢卡索或者梵谷,不過所有人都能夠運用這種創造能量的自然資源。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是存在的慷慨恩典。  當我教授「藝術治療」課程時,它與常規的

繪畫課程有所不同。在後者,我基本上只是在教人們如何創作好的繪畫。從治療的角度來看,繪畫更像一面明鏡,用自我表達的方式細察自己的態度、信念和恐懼反映在你面前的紙上。  與思維和理智觀念相較之下,圖像更能夠與人類心靈以更深層的方式連結,這是眾所皆知的。也因為這樣,電視和電影影響觀眾的真正力量在於他們使用的視覺影像,而不是文字。因此,當我們開始畫畫時,我們很容易進入意識的無意識層次,進而影響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

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

社區高齡者代間視覺藝術學習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作者丁靖佳 這樣論述:

臺灣自民國82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在民國107年進入高齡社會。隨著醫療設備與衛生觀念的進步,人民壽命延長,臺灣社會中的老年人口照顧需求越加多元而龐大,這些因素是激發政府推動老人在地老化照顧等相關政策,使得社區關於年長者的課程與活動逐年增加。視覺藝術的學習可以是很貼近生活層面的,社區又是與自己生活貼近的單位,社區的簡單的視覺藝術課程能讓高齡者彌補失學的遺憾、在日常生活中發掘美感、點綴生活、抒發情緒、培養興趣、穩定情緒等功能。世界衛生組織於西元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的概念,高齡者可以透過持續學習,維持好的生活品質,甚至透過持續學習達到活躍老化、達到自我實現,而視覺藝術學習可以刺激大腦運作、增加血液

循環,且在創作過程中訓練耐心、降低孤獨感、走出負面情緒。研究者透過扎根、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田野調查場域;最後選擇八位高齡者做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訪談來了解他們參與課程的動機、高齡者視覺藝術課程學習偏好,代間學習課程的看法等。社區活動中心視覺藝術課程參與者多了國小學童的加入更能活化高齡者的學習,小學生的創意增加高齡者美的感受力,小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可以感覺到小學生和高齡者在這裡是一起成長的。高齡者喜歡具有實用性質的作品,能用在生活中,完成後帶來成就感、自信心、自尊心,社區代間的上課方式、學習方式刺激高齡學員學習也帶給他們歡樂,活絡大腦與四肢,滿足身心靈層面達到藝術養生,高齡者利用空閒時間到社

區學習補足白天的空檔,把視覺藝術課程當作是休閒活動,也彌補以前無法學的內容。最後,研究者指出「模仿」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有安全感的學習方式,可以感受到學習從模仿開始。關鍵詞:高齡、視覺藝術、代間學習、終身學習、活躍老化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作者胡慧嫚 這樣論述:

  一段整合對立兩極,勇敢穿越暗影的內在旅程!   我們都曾是被自己噤聲的美人魚   我們都需要哀悼那個沒有聲音的小女孩   現在你長大了,可以療癒她,帶著她長大   婚姻幸福、工作順遂的易晴,一向是乖女兒、好媽媽、賢慧妻子、幹練員工,但卻總覺得哪裡快要崩潰了……   是為了家庭犧牲職場的良機,還被丈夫懷疑外遇,讓她失控大吼嗎?還是閨蜜背地裡說她表裡不一,比較傷人?   某個雨夜,心力交瘁的易晴突然再也無以為繼:「好想一個人走得遠遠的,把整個世界都丟掉!」   走投無路的易晴,在心靈導師蘇青的引領下,透過自由繪畫與書寫,展開了一場「往內的心旅行」。   這趟從探索內在兩極衝突開始,進而

接觸內心暗影的旅程,到底會把渴望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易晴,帶到哪裡?   胡慧嫚再次以探索內在對立兩極與內心暗影為主題,寫下長篇小說,融入心理治療手法,呈現女性內心從矛盾到整合、從自我苛責到自我悅納、從綑綁到自在的深層旅程。   當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處於顛峰時,同時也將凝聚一股生命的能量。——榮格                        我們在原生家庭裡最被困住的,也最感到痛苦的,是混雜了「愛」與「傷」的「兩難」。愛與傷,不是對立的兩極,我們收下愛,同時也為自己療傷。——胡慧嫚 本書特色   ★現代女性必讀成長故事,療癒心中的小女孩,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透過小說,融入心理治

療手法,帶領讀者探索內心不願面對的暗影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張惠菁(作家)   陳文玲(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   鍾文音(小說家)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心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讀者迴響   ★我像是陪伴主角走著她的心靈旅程,轉眼間,卻不意在蘇青和主角的陪伴下,走入了屬於自己的心旅行……   ★易晴的故事,是「成為一個女人」的歷程!   ★主角的生命歷程,在台灣(華人)社會的家庭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我覺得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一個人面對困境時,可以如何陪著自己

慢慢看當下的狀態,慢慢跟著走,跟著看見更多,然後有新的領悟和改變。讀完很感動。   ★原來心理諮商大概是這樣的面貌,覺得多了些認識和概念。它不恐怖,反而很珍貴。   ★卡關時,學主角一起暫停,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揭開傷口時,像主角及蘇青一般的擁抱自己;挖掘到自己內心的火藥庫時,練習用書中的方式更深入的探索。   ★每張心畫裡面,主角可以好好的說自己。我們很少機會探索、感受、停留在自己,女性都承擔太大了,替關係、他人、工作……  

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專業人員訓練課程之成效評估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課程 台北的問題,作者廖繼頂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本研究是以課程方案「可評估性評估研究(evalu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方法,進行幻奇表達藝術專業人員養成之成效評估。此系列課程之研訓是一套國際生命線亞太協會對已經有五年工作經驗的督導訓練及進階專業課程。是以「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動力理論」、「人本主義觀點」為理論基礎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表達性藝術治療訓練,並以Jung(榮格)的「幻奇」(fantasy)、「想像」(image)為視角,所推動的一套專業課程。使資深助人督導協助協談人員更具有深層次的能力,不只協助第一線助人者,也間接使案主獲得品質保障。  本研究針對七個梯次班別之研訓,每班10-20人不等

,共115個學員進行研訓學習成效評估。使用「學習成果之前、中、後測問卷」,以「單組前後測(多次測量)實驗設計( single group pretest-posttest multiple 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來進行。使用「學習成效25題(五項度)」、「課程滿意度量表」、「自我成長」、「課程建議表」等工具予以做多元評估。並以「性別」、「年齡」、「教育」、「科系」、「職業」條件變項進行交叉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本課程的學習成效,主要在「幻奇表達藝術治療」課程中的「運用及創意」;2.「媒材的運用及創意設計」的單元,在14個單元課程中普遍獲得學員高滿意度評價;

3.不同科系、專業的參與者,在不同課程中需求是不同的,其受訓滿意度也不同,未來研習之舉辦,需要因應屬性不同,調整授課單元及比重;4.不同地區之受訓者,由於其學習「動機」與「機會」之不同,對上課收穫滿意度也不同,特別是偏遠地區資源稀少者,滿意度更高;5.幻奇運用各學派,綜融了助人理論與技術,但仍因應社會及多元化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其「綜融性發展及創意,並予以在地化發展」。  研究建議為:1.未來應繼續舉辦「媒材運用」創意研討會或工作坊,以增進創意能力;2.應舉辦更「專精」理論及學理課程,以強化知識基礎,不斷更精進,免於只是技術操作的表現而已;3.應舉辦督導課程,來強化助人團體之品質;4.應舉辦各次

專業之專精主題課程;5.應舉辦國際交流,交換彼此經驗,並跨國學習。關鍵字( Keywords ):藝術治療(art therapy)、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fantasy expressive art therapy),成效評估(outcom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