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燈光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螢光燈光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卓煇寫的 擁抱暗黑:光電學家教你健康好眠的實用手冊 和大衛.喬治.哈思克索爾.漢森的 森林與種子套書(森林祕境+種子的勝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省電照明及光污染防制也說明:譜,照明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室內的紅. 是跟它在太陽光下的是一樣。常用的. 光源中,演色性最優良的是白熾燈與鹵. 素燈,普通程度的是螢光燈、省電燈泡. 及複金屬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商周所出版 。

淡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詹益光所指導 陳明義的 LED照明應用與節能效益(T8燈管與嵌燈) (2011),提出螢光燈光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LED 照明燈具、燈具發光效率、統一眩光指數、配光曲線、照明設計、積分球。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張謙允所指導 李欣苑的 室內環境配色調和方法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色彩調和、色彩偏好、色相環的重點而找出了 螢光燈光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LED 燈應用於文物展示照明之可行性則補充:5700-6500K, CRI:70) (下圖)的LED燈光譜圖(實線者;虛線為人眼之明曲線). (Thornson 1986)。上述各種光源破壞性的激發紅藍綠三色螢光粉,乃至於一組或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螢光燈光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擁抱暗黑:光電學家教你健康好眠的實用手冊

為了解決螢光燈光譜的問題,作者周卓煇 這樣論述:

你的夜晚夠「黑」嗎? 睡前還在滑手機? 追劇太精彩,捨不得去睡? 怕黑,非得開小燈才能睡? 這些都是導致你傷眼又傷身的原因! 面對暗黑√找回睡眠√正確用光√ 本書用三大重點,搭配簡單測驗、健康祕訣、光電小知識,一步步帶你養成「暗黑」好習慣! 我們都聽過要日作夜息、愛護眼睛,但是你知道嗎── ◎為什麼我們要擁抱暗黑? 夜晚的人造光打破晝夜明暗的規律交替,影響人體自然節律,除了讓眼睛疲勞不適,更讓大腦不知休息,妨礙退黑激素分泌,導致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容易引發癌症、快速老化、失智,給健康帶來風險,並影響自然生態。 ◎你真的睡得好嗎? 失眠是21世紀的一種流行病,現代人普遍睡眠不足

,或是睡眠品質不佳。升學壓力、上網、滑手機、追劇、工作型態等,都可能造成失眠。如何確保自己睡在完全暗黑的環境中,適時調暗燈光,好讓退黑激素正常分泌?配合年齡掌握正確做法,就能睡得香甜、睡出健康與美麗。 ◎哪一種光才是好光? 用光就要選「好光」。藍光、紫外光與紅外光對人體的傷害不容小覷,隨著科技發展,今天我們有更好的選擇。讀書、工作和入夜後開燈,選用好光,搭配正確亮度,提升環境照明舒適度,更能減少視覺疲勞,保護眼睛健康,晝夜節律不受干擾。 從現在開始,號召親朋好友一起遠離光害,勇敢向光汙染、藍害說「不」,選好光、用好光,夜夜擁抱暗黑,重拾一夜好眠,享受身體健康的幸福感! 作者簡介周卓煇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碩士、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化學系學士經歷︰◆美國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國立清華大學畢業生聯絡暨就業輔導室主任◆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中華民國電動車輛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厚德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工程師協會工程師倫理委員會創會委員◆清大科學服務社、中山女中/師大附中校友會、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清大分會指導老師其他經歷︰◆新竹市清華大學校友會總幹事◆海軍陸戰隊登陸戰車團少尉通訊官◆電動機車推動與電動機車國家政策催生◆創辦:新竹米粉節(世界最長米粉挑戰、米粉婚紗設計)、貢丸節(世界最大貢丸挑戰設計)、沙

雕節、風之節(萬人風之舞、風之攝影……)、路上行舟――直排輪接龍、千人千腳齊步走世界紀錄挑戰、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推動、竹塹公主選拔、電動機車代言人選拔、丁字褲男選拔、清大企業徵才聯展研究領域︰◆OLED/高分子/薄膜應力/AI專家系統應用研究成就:◆發明人類史上第一個太陽光OLED◆發明改寫人類照明史的燭光OLED◆藍害量化技術榮譽獎項:◆50項次國內外榮譽獎項,包括:◆國科會(現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斐陶斐榮譽會員◆2016、2020清大傑出產學研究獎◆工研院桂冠講師◆國際暗空協會(IDA)照明設計獎◆2015 、2019台灣照明學會照明金質獎-特優獎◆光寶創新獎-技術創新組-金賞◆科技部未來科

技突破獎◆I-Zone 最佳創意獎專利著作:◆國內外專利100項◆國際期刊論文216篇,被引用5600次,H-index 40◆《光與健康》國內外受邀演講100餘場◆3本教科書――工程倫理、OLED導論、材料科學概論賜教信箱 / E-mail : [email protected] 〈專文推薦〉光有多種 害無兩般/林正修 〈專文推薦〉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葉伯廷 作者序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暗黑? ★暗黑指數小測驗 1-1我們都知道要日作夜息,但是…… 1-2光的黑暗面:光害、光汙染、藍光、光毒 1-3電力照明引發乳癌、攝護腺癌攀升 1-4肥胖與睡覺時的光線有關 1-5夜光曝照

破壞晝夜節律 1-6抑制大腦分泌褪黑激素 1-7街燈與路燈闖進家中 1-8健康的夜晚世界應該是…… 1-9暗黑行動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二章  擁抱暗黑,健康好眠 ★「您睡得好嗎?」健康小測驗 2-1我們都知道要早睡早起,但是…… 2-2睡眠大蕭條 2-3睡幾個小時才足夠? 2-4體內的暗黑工程 2-5大腦等到半夜才施工 2-6褪黑激素是睡眠賀爾蒙:抗老、抗病、保有青春 2-7開燈睡覺會發生什麼事? 2-8睡覺時才關燈?太晚了! 2-9數位宵禁的必要性 2-10習慣有兩種:好習慣與壞習慣 2-11健康的睡眠應該是…… 2-12最強睡眠養成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三章  用光有時,用好光 ★藍

光傷害小測驗 3-1我們都知道要愛護眼睛,但是…… 3-2從火、油燈、蠟燭、白熾燈、螢光燈到LED 3-3一種藍光兩種傷害:不分日夜傷眼,入夜傷身 3-4白天和入夜開燈,選哪一種光好? 3-5OLED實驗室小故事 3-6為什麼燭光OLED是好光? 3-7什麼是看書的最佳燈光?怎麼判斷? 3-8照明變成公眾健康議題 3-9健康的用光應該是…… 3-10好光行動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四章五個預防方法,三個簡單動作 4-1預防方法 4-2簡單動作 4-3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專文推薦〉 光有多種 害無兩般 IDA全球委員會成員、台灣暗空協會理事長 林正修 過去三年間,因為合歡山暗空認證與推動

台灣的光害管制立法,我與國際暗空協會(IDA)時常密切交流,IDA美國總部的夥伴們提醒我,台灣有位周教授早在2015年,就以燭光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路燈,獲得IDA當年度的照明設計獎。 這位得獎者正是清大材料系的周卓煇教授,多年來他呼籲各界重視室內照明中的藍光傷害,並以親歷者的角度,提出了專業解決方案,其中的甘苦與波折,證據與出路皆呈現在《擁抱暗黑》這本書中。 周教授在書中蒐羅全球最新資料,痛陳藍光對於眼睛與睡眠規律的傷害,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們仍然認為少眠是勤,多睡為惰,但大腦最新的研究發現,睡眠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腦部深沉記憶的重組與排毒的必要機制,現代人睡眠最大的干擾,正是來自於

3C產品中的夜間藍光。 周教授在書中倡議家庭的「數位宵禁」(Digital curfew),「宵禁」一詞聽來肅殺,其實就是在家人之間能否形成共識,在入夜以後不再使用3C產品,提早降低照明強度,為舒眠預作準備。書中引用各類證據,說明現代人希望工作要有精神,希望代謝減肥有成,膚質視力完好,無一不與睡眠有關。 照明之用,在於豐富夜間生活,但一百多年來人類只見其利,未知其弊。 照明與電子產品之害,在於多以非必要的訊息透支了睡眠時間,雖勤實惰。 周教授在本書中走出工科人既有的框架,以罕見的知識跨距與探索精神,開展了反省照明的全新視野。書中提到OLED的產業願景,值得業內人士與政府高層深思,台灣幸有

周教授如此之先驅人物,但於此相比,台灣的光害立法與關於藍害的臨床研究卻遠遠落後,需要保護暗夜的暗空運動與關注室內的藍害覺醒分進合擊。 禪門名著《碧巖錄》中曾言:「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可見光(400~700nm)有不同波段,可見光之外更還有不同波長的無線電波,可謂波有多種,但對人眼與睡眠傷害最深的,就是泛稱藍光的藍靛紫等短波長頻段,無論看起來是否近似白光,可說是害無兩般。禪唱中接著說道:「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此書就是揀擇燈具與找回健康舒眠的法門,擁抱暗黑,叩問自己。 〈專文推薦〉 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葉伯廷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黃帝

內經》靈樞·大惑論 經由眼睛可以感受天地晝夜循環,季節更迭,大地循環,生生不息。億萬年來,地球的生物,包括萬物之靈的人類,經過不斷的演化,逐漸發展了一套適合地球節律的生理時鐘。在此系統下,眼睛就是光線的感受器,在規律的光與暗的交替節奏下,正確地調控我們的生理機能。 近一世紀來,隨著工業興起,人工照明設備逐漸普遍,人造燈光已經取代了月光與星光,我們漸漸地不知道「暗空」為何物,世界各角落都有「不夜城」,當我們正慶幸人類科技與經濟達到巔峰時,殊不知人類造成的光害已經悄悄地對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趨光昆蟲被燈具吸引而滅絕,鳥類因為城市燈光而迷航,農作物也因夜間照明而使收成減少。而對人類而

言,人工燈具的演變,從過去燭光,煤氣燈,電燈泡,日光燈,白熾燈,一直到現今號稱又省電又明亮的LED燈。由於LED燈光譜中含有一支高峰的藍光光譜,這些LED燈若在夜間使用,將會造成失眠,賀爾蒙分泌失調,甚至造成相關的癌症發生。這些光害造成的影響,大多數人並不清楚,知道了也不是很在意;在辦公室,在教室,在家中的照明設備,一味地追求省電、明亮,殊不知這麼做,有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友善光源」一直是本書作者清華大學周卓煇教授所追求的光,不會影響昆蟲的習性,不會造成夜行性動物的作息,也不會干擾植物的生長,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人類的生理時鐘。雖然身為一位醫師,本應為全民健康而努力,但是,我深深覺得周

教授比我還更具備醫者之心,考量大家的健康,發揮他在材料科學上的專長,而苦心研發有益身心的「友善光源」。 很多人並不了解「友善光源」的重要性,令人振奮的是周教授出版《擁抱暗黑》這本書,書中深入淺出介紹光的黑暗面,藍光與光害,光害汙染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失眠、生理時鐘的紊亂、肥胖、增加罹癌的機會;最後周教授介紹大家無藍害「友善光源」的重要以及目前的暗黑行動計畫,希望藉此能夠為我們的後代保護夜空,促進健康。不要遲疑,就從現在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 1-1我們都知道要日作夜息,但是⋯⋯ 照明,是光的重要功能之一。光為萬物帶來了光明,有光的照射,植物得以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萬物才能生存。有光的照射,

萬物才得以看見,方便活動。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活動時間,都跟隨日光而運作,人也不例外。在沒有人造光之前,人類只能仰賴太陽,趁著白天努力工作,偶爾再憑藉月亮的微光,從事夜晚還必須處理的事情。 古人日作夜息,現代人日夜顛倒 在工業發達以前,人們利用精力與活動力最旺盛的白天,外出採集打獵,蒐集生活所需的物資;入夜之後,身體代謝降低,進入休眠狀態,儲備隔天活動所需的體力。因此,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符合生理時鐘的運作。 然而,隨著文明的進展,電燈的發明打破了晝夜的規律交替,並影響人體的自然韻律,有時甚至因為加班工作、夜間娛樂而使生活作息大亂。結果,現代人熬夜晚睡、作息日夜顛倒,反而成為家常便飯

。 回想一下:當白日將盡,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完,你是否常選擇先趕工作進度,犧牲睡眠,待週末時再一次睡到飽?累了一天,打算放鬆一下,於是開始滑手機傳訊息、看電視追劇,再吃些宵夜填飽肚子,一不小心就追到半夜一、兩點?最後,身體緊繃,精神還處於亢奮狀態,想睡而睡不著。 每次睡前,我若是處理公事,無論是回覆電郵、修改論文或撰寫計畫,今晚大概就無法一夜好眠。歷經多次失眠的教訓之後,我領悟到兩件事,一是重新解讀所謂的「今日事今日畢」。也就是說,今日白天可以做完的事,今日白天做完,如果做不完,留待明天再做。至於今夜呢?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今夜要徹底休息」。 失眠教我的另一件事,則是「長期晚睡或應該睡而不

去睡,等於慢性自殺!」因為長期睡眠不足,易使人的思考和反應變得遲鈍,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還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更是加速老化、推向死亡的禍首。在新聞報導中,不時可看到年輕人在網咖連玩數天後暴斃,或是上班族、大學教授罹患重感冒又熬夜而猝死。這些案例在在都說明了長期晚睡或熬夜,將帶來嚴重的危害。

LED照明應用與節能效益(T8燈管與嵌燈)

為了解決螢光燈光譜的問題,作者陳明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現有的照明燈具如傳統的燈泡及最新發展及設計的發光二極體等之發光特性如燈具發光效率,統一眩光指數及配光曲線。一些在現有文獻上已有的照明燈具數據如果有更新的數據時會加以修正,同時將最新設計製作而出的照明燈具的數據加進已知的資料庫中。近年來高功率發光二級體蓬勃發展其發光效率已有大幅改進,同時製造成本也大幅的降低最終的結果高效率的發光二極體將取代傳統的照明燈具。 同時在此論文中也將深入的探討室內照明燈具如LED T8 燈具及嵌燈(Downlights)的特性。這些燈具之發光效率光通量燈具效能等特性將由測試數據中計算獲得而此數據也將與CNS 標準規格及美國能源之星之數據加

以比較。 LED T8 燈具與嵌燈之測試數據可以經由積分球獲得。此測試數據再經由測試軟體DIALux 以模擬燈具之發光效率及光通量。最後將模擬結果與實際上之測試結果來加以比較以驗證模擬的可信度。

森林與種子套書(森林祕境+種子的勝利)

為了解決螢光燈光譜的問題,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索爾.漢森 這樣論述: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美國最有創意教師,最精彩生動的43堂自然課, 讓你從方寸之地,看見宇宙萬物的奧義 透過哈思克入微的觀察與詩人般的筆觸, 熾烈燃燒生命的短命春花、費盡心思只為遠行的種子、 暗藏禍心的母螢火蟲、搏命跳著求愛之舞的蝸牛、 大膽宣告自身存在的白尾鹿、如異形般占據宿主身軀的鐵線蟲…… 悉數化作林中的精靈,帶你進入平日見而未見的世界 ★入圍2013年普立茲獎非文學類決選書籍 ★榮獲2014年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翻譯類、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李德環境寫作獎、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2012年國家戶外書籍獎 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以一年的時間

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在這段期間,他不定期前往田納西州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並透過文字鮮活的呈現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 他從單純的觀察著手,對象包括如疾行過落葉層的一隻蠑螈、春天綻放的第一批野花,將生物學、生態學與詩作巧妙的編織在一起。他在書中闡釋了最小的微生物與最大的哺乳動物之間的關連,並描述了數千年乃至數百萬年來那些週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生態體系。 《森林秘境》一書文筆優美,字裡行間充滿同理心,帶領我們走上一趟壯盛的旅程,一窺大自然的美麗與複雜。 名人推薦   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李家維/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圓恩/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仕傑/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裕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我在《森林祕境》得到許多啟發,那就是宇宙的真實其實是「萬象森列,圓融有序」。人,如果懂得師法自然,自能安身立命。與其說《森林祕境》是本科普自然書,不如說它是哲學書,觀照出方寸之間的曼荼羅。——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何穎怡 一座森林,一片田地,一條小徑,一座校園……都可以是你開始第一道筆畫的曼荼羅,你可以藉此在無形的虛空中雕鑿出知識之柱,體會生命的殘酷與優雅

,重點是你開始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吳明益 作者筆下的每個生物我們差不多都聼過或見過,但是我們對其生命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這些故事內容……經作者巧妙的詮釋與連綴而成了這麼有系統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書,讓一般無緣接近深奧科學知識的讀者,得以讀得津津有味。——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金恒鑣 大部分的人恐怕已經遺忘了每一天的晨曦、每一朵地上的小花,以及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瑣碎事物,構成了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因此,大衛.哈思克以一年時間,類似修行般所示範的行動,在這個追求更多更大的時代裡,具有醍醐灌頂式的棒喝作用了!——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你可以跟

著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的觀察和腳步,先試著對那些就在我們身畔的平凡無奇,重新投以全新的凝望,就會聽見自然裡的各式事物、生命正不斷地訴說著各種美好。屬於生命的奧妙,無處不在,而你是否已準備好足夠的敏銳察覺,走入森林?——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李圓恩 本書的作者選擇僅一平方公尺的區塊做為觀察的目標,將各種生物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樣貌與行為詳實的記錄,而且書中的文字顯示作者對於觀察極其入微,內容充滿各種科學知識與生態行為,閱讀時猶如身處於這片森林中。——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仕傑 《森林祕境》是個生物學家以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觀察,用詳實卻生動的文筆做紀錄,讓我們能夠透過文字分享他的心得,

以他為媒介進入森林中的祕境……只要有一枝放大鏡、一小塊適合的土地,持續蹲著看上一年,你,就已經踏往觀察家之路。——科普作家 張東君 《種子的勝利:穀類、堅果、果仁、豆類、核籽如何征服植物王國,形塑人類歷史》 從浣熊小屋到亞馬遜的咖啡農場 , 從後院花圃到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之路, 本書將帶給你一場知識、冒險以及驚奇的饗宴。 你知道嗎?——種子就像「帶著便當的嬰兒」,有些會提早把便當吃個精光,有些卻是一口都不吃。植物為了保護它的種子,就像爸爸媽媽幫寶寶洗完澡後會為他披上浴巾一樣,也發展出「為胚胎穿新衣」的策略。種子非常有耐心,可以沉睡數百乃至數千年,只為等待絕佳的發芽時機。種子也非常擅於權

謀,知道要怎麼生出有點硬又不會太硬的外殼,這樣可以選擇性的被「理想敵人外帶去旅行」…… 你又可曾想過:光是為了尋找肉豆蔻與胡椒就促成了地理大發現,泡在咖啡館裡也能點燃啟蒙革命,一粒粒的棉花籽竟為工業革命揭開了序幕。晉惠帝在聽說老百姓因為稻米不足而餓死時,曾說:「何不食肉糜?」,以致後來因為五胡亂華而失掉半壁江山。而從羅馬帝國的衰退到阿拉伯之春,小麥也常牽動不同國家的命運。 種子在自然史與人類文化史上,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象徵著美的化身,演化的奧祕,以及純然的驚奇。從早晨的土司到身上的棉製衣物,種子實際上可說是生命的原料與支柱,支撐起全球的飲食、經濟與文明。 本書繼承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李

奧帕德,及自然寫作作家本德.亨里希的寫作傳統,不僅富含知識、洋溢人文氣息,更充滿令人嘴角上揚的有趣對比。不論你是否喜愛拈花惹草,都會著迷於作者精彩生動的種子故事。 本書特色 ★繼承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李奧帕德,及自然寫作作家本德.亨里希的寫作傳統 ★作者曾獲約翰.巴勒斯獎章,亦榮獲2012年AAAS/Subaru SB&F Prize,以及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美國書籍新聞獎等多項大獎肯定 ★文筆生動有趣,含37張插圖,不只包含科學知識,更融入歷史事件與人物 各界推薦 我們常認為科學是硬邦邦的東西,我的認知裡,每則科學知識背後都像一則寓言,訴說生存的哲學。《種子的勝利》就是這樣一本書,

精彩幽默細膩嚴謹,鋪陳出種子的哲學世界。——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何穎怡 隨著秋天稻穀的收割,最近我到桃園新屋鄉下,和農友一起灑下細微沉黑的油菜種子到田裡,期待它們可以順利長成一大片遼闊、健碩、奔放的油菜花,成為豐富土壤活力的綠肥。手中掬起這一把種子,透過本書趣味而扎實之內涵,我對種子的認識不再局限於種皮、胚、胚乳等簡單常識。這是我所讀過最有趣的種子書,如果孩子們必讀一九四五年所出版的繪本《胡蘿蔔種子》,那麼我推薦每一位熱愛自然的讀者,不要錯過這本《種子的勝利》。——作家 番紅花 索爾.漢森的妙筆生花,讓我們認識到種子這玩意兒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的演化大創新,讓種子植物在陸地上開枝散葉地繁衍生

息;形形色色的種子突破了五花八門的難關,不僅為世界增添了多彩多姿的趣味,也滋養和孕育了我們的身體及文明,不啻是整個生命界的大勝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作者扎實的生物科學背景,勾勒出了種子影響人類過去與現在。種子與生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複雜有趣,更扮演人類未來生存的要角。一個種子有著一段故事,值得您細細品嘗與發掘。——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研究助理 楊智凱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索爾告訴我們種子的故事,它們的生態、演化與歷史,以及我們每個人何以每天都依賴、仰仗著種子,或者為它歡喜為它憂。這本書將改變你對咖啡、巧克力,或甚至只是頑強生長在人行道裂

縫中的雜草(同樣也來自種子)的看法。——羅伯.唐恩/《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 有誰會知道種子竟是如此駭人與危險?漢森敘事生動,字字珠璣,充滿機敏。《種子的勝利》不僅是一部令人著迷的自然史作品,也是一段充滿了科學家、歷史學者、罪犯以及探險家等令人難以抗拒且極具娛樂性的旅程。跟隨漢森的腳步踏上環球旅程,是最佳的臥遊方式,因為當中充滿了驚奇、詩意與發現。——艾米.史都華/《紐約時報》暢銷書《邪惡植物博覽會》作者 漢森以機智與想像傳遞了植物學的資訊。種子如何以澱粉與油質來滋養自己或許不過是普通乏味之事,但漢森藉由檢視Almond Joy巧克力棒的內容物——可可豆、杏仁、玉米——讓他在解釋

種子各式各樣的滋養策略時變得活潑生動。——《Orion》雜誌 漢森以輕鬆迷人的筆調,說明我們從小袋裡倒出的一粒粒小球,事實上都是極度優雅的基因時空膠囊。本書帶你穿透表殼,深入探索我們隨時都能在土地上、餐盤中以及園子裡認出它們蹤影的這些小球,其不凡的內部機制。以後你再看到一粒枊橙籽或葵花種子時,感受將會有所不同。——《新科學人》期刊 令人著迷的一本書……《種子的勝利》之所以不只是普通的植物學科普書,是因為漢森爬梳了植物與人類利用種子的方式之間的共通之處。——《華爾街日報》 如同其他優秀的美國科普作家,漢森以輕鬆活潑、充滿熱情與自信的筆法,在書中穿插了彷如蒲公英飛散的毛絨種子般的故事與比喻…

…本書是奔放的自然寫作的絕佳範例,融入了生物學、人類歷史,以及「生動有趣的種子故事」。——《大不列顛野生生物》雜誌(British Wildlife) 本書成功的揉合歷史、個人軼事,以及「適量的」科學,並且以可愛的文字將它們天衣無縫的結合在一塊。儘管人們可能已說過無數次,但我想本書可以用一個詞適當總結:「迷人」。——Nigel Chaffey,Annals of Biology部落格 這本令人著迷的書告訴我們,長成橡樹的橡實,調成香草萃取的果園豆子,以及其他的尋常種子,通常以不凡的方式影響著這個世界……本書結合了生動的故事、冒險、自然史、植物學及生態學……漢森的書並非「教你如何做」的實用書

,卻是舉凡業餘愛好者到專家,或任何享受將種子種成植物的所有自然主義者,「不容錯過」的好書。——HGTVGardens.com網站 索爾.漢森從這些小小奇蹟的歷史與科學入手,從而引出動人的種子文化。我們也不能忘了種子對酒櫃的重要性。從裸麥威士忌到小麥伏特加到大麥啤酒,要是沒有我們這些穀物世界的好朋友,想買醉將會困難得多。——Home Wet Bar部落格 未免你對漢森的書有著「滿是學術術語」的印象,請注意,他以奇特的事實以及迷人的旁枝末節,讓內容徹底變得輕鬆有趣。——《自然歷史》雜誌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研究教授

,因在教學中融合了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曾獲選2009年田納西州最傑出大學教授,《Oxford American》雜誌亦於2011年讚譽其為「美國南方最有創意教師」之一。亦為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 哈思克的作品融合了科學、文學,以及對自然的哲學思索。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曾入圍普立茲獎非文學類、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決選,並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國家戶外書籍獎、李德環境寫作獎、2014年開卷翻譯類年度好書獎。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社論與詩作。 相關著作:《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索爾.漢森Thor Hanson 古根漢研究員,Switzer環境基金會研究員,人類生態系統研究組織(Human Ecosystems Study Group)成員,得獎作家暨生物學家。他的著作《羽的奇蹟》曾獲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入圍山繆爾.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亦榮獲2012年AAAS/Subaru SB&F Prize,以及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Award)肯定。首作《無法穿透的森林》(The Impenetrable Forest

: Gorilla Years in Uganda)曾獲2008年美國書籍新聞獎(USA Book News Award)。現與妻兒居住於華盛頓州的小島。歡迎造訪作者網站:www.thorhanson.net。 譯者簡介 蕭寶森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亞歷山大三部曲》、《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森林祕境》、《種子的勝利》(末兩本為商周出版)等十餘部,生性好奇,喜歡閱讀、旅遊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各界讚譽 推薦序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

吳明益 推薦序 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李偉文 推薦序 見樹見林見全球 金恒鑣 前言 1/1 夥伴關係 曼荼羅地上的物種之間建立了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關係,既有道家風格的結盟,也有農夫對作物的依賴和亞歷山大式的掠奪。至於誰是盜賊,誰是誠實善良老百姓,並不容易從表面區分。 1/17 克卜勒的禮物 我再次細看我指尖上那些晶瑩剔透、有如繁星的雪花。幸虧有克卜勒和後來的那些學者,我不僅看見了雪花,也看見了原子的模樣。在曼荼羅地上,這是我的感官和微小的原子世界之間所存在最簡單的一種關係。 1/21 實驗 我原本想親自體驗曼荼羅地上的動物所經歷的寒冬,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我的身體演化的途徑和山

雀不同,因此我永遠無法充分體會牠們的感受。儘管如此,我在雪地上光著身子的經驗,讓我對這些動物的耐寒能力愈發敬佩。 1/31 冬天的植物 這一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共有好幾十萬個植物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雖然退守城池,但卻固若金湯。可以說,這裡的植物就像火藥一樣,儘管外表看起來灰灰的不起眼,但裡面卻潛藏著蓄勢待發的能量。 2/2 足印 一座沒有大型草食動物的森林,就像一個沒有小提琴手的交響樂團。但由於我們已經聽慣了那些不完整的樂曲,當我們再度聽見小提琴的聲音不斷響起時,便不由得畏怯猶疑,並因此更緊緊抓住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樂器。 2/16 地衣 在這潮溼的天氣中,地衣卻顯得歡欣鼓舞。

它們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飽滿鼓脹,綠意盎然……上個星期它們還懾服於寒冬的淫威之下,乾枯蒼白的躺在曼荼羅地的岩石表面……如今它們的軀體已經汲取了來自雲朵的能量。 2/28 蠑螈 無肺蠑螈當真是一朵雲,因為牠變幻莫測……牠用自己的肺換來一個更厲害的嘴巴;牠的身體部位是可以拆卸的;牠雖然喜歡潮溼的場所,卻從不進入任何水體。此外,牠也像所有的雲朵一樣,禁不起強風的吹襲。 3/13 獐耳細辛 一個星期之前,它看起來還像是一隻細瘦的爪子,外面包覆著銀色的絨毛……今天早上,它的花莖形狀像是一個優雅的問號……那緊緊閉合的花苞便懸吊在圓弧頂端,嫻靜的垂著頭,被萼片包住,以防止夜間有小賊來偷採花粉。 3/13

蝸牛 當我把視線移回放大鏡底下的世界,又再次看到蝸牛生動的觸角以及黑底銀紋的優美體色。放大鏡讓我得以飽覽大自然令人驚嘆的美感。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受限於人類的視力所無法享受到的樂趣。 3/25 短命春花 上百朵花兒正在向這個世界展示它們燦爛的姿容……每一朵花下面都有一叢青翠茂盛的枝葉,從地上已經乾枯的落葉層中冒了出來,顯得生機勃勃,和曼荼羅地上方那些枯槁蕭瑟、尚未萌芽的樹木形成了強烈對比。 4/2 鏈鋸 我們唯有仔細的探究人類所賴以生存並繁衍的大自然結構,才能看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並因而明瞭自己該負的責任。當我們親自接觸、體驗森林時,會變得比較謙卑,並且會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和慾

望。 4/2 花 曼荼羅地上百花怒放,數量多得出奇。我試著加以計算,但數著數著就糊塗了……這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滿滿的都是花,而它們的僕從也隨侍在側,身穿著毛茸茸的帥氣服裝,「嗡嗡嗡」的飛來飛去,忙著伺候「花兒女王」。 4/8 木質部 如果說山核桃是跑車,那麼楓樹就是四輪驅動的小客車。它們的木質部不會結冰,因此它們可以比山核桃早好幾個星期長出葉子。但到了夏天時,楓樹運送水藉以利用陽光製造養分的能力就比不上山核桃了。 4/14 蛾 男人求愛時的最佳禮物或許是鑽石,但蛾類要尋找的卻是另外一種遠比鑽石更加實用的礦物──鹽。雄蛾在交配時會交給對方一個包裹,裡面有一個精子球和一袋食物。這份食物裡含有

大量的鈉,是為下一代所預備的珍貴禮物。 4/16 日出之鳥 太陽既是黎明光線的起源,也是鳥兒晨歌的源頭。地平線上的光輝是被大氣所過濾的光線;清晨的鳥語是被那些滋養鳥兒的動植物所過濾的太陽能量。四月時分的這幅日出美景,是由各種流動的能量所交織而成。 4/22 走路的種子 樹花的外觀樸實低調,沒有明顯的花瓣或色彩。這種極端清教徒式的裝扮風格,顯示這些樹木之間的「性事」和那些短命春花大不相同。後者必得用花蜜和色彩把自己裝扮得鮮豔嫵媚,才能招徠蜂蝶,但這些樹卻無須博取任何昆蟲的青睞。 4/29 地震 在不可思議的時光長河中,海洋、河流和山脈都會移位,滄海也會變成桑田。昨晚撼動曼荼羅地的那場地震,

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變化罷了。它提醒我們,大地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5/7 風 樹木在與風力周旋時,是奉行道家的哲學:不回擊、不抗拒,只是彎腰、搖晃、退讓,讓對手因此而精疲力盡。但事實上,因為道家的哲學最初乃是受到大自然的啟示,因此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道家奉行了樹木的哲學」。 5/18 草食性 植物和草食性昆蟲雙方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的局面,使得曼荼羅地的生態處於一種彼此僵持不下的緊張態勢……葉子上的洞孔和咬痕,乃是雙方在今年這一回合交手的痕跡。這是一場可敬的對決,也是曼荼羅地生態的本色。 5/25 漣漪 鳥類變少後,像西尼羅河病毒這類生長在野鳥體內的病毒也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樣

的改變就像漣漪一般在森林裡不斷擴散,或許到了某一個階段會停止,但也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在通過蚊子、病毒和人類後,不斷地往外擴散。 6/2 探索 當我們還是食蟲動物乃至爬蟲類動物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飽受蝨子的騷擾,因為蝨子在九千萬年前就已經演化成形。在遭受幾千萬年的追逐後,「聖杯」已經累了。於是,我便繞過那株莢蒾,離開了曼荼羅地。 6/10 蕨類植物 由於孢子的彈射需要靠太陽把水蒸發,因此蕨類植物只能在晴朗的日子裡發射孢子。而在這樣的日子裡,孢子也比較有機會被送到遠方。今天溼氣很重,天色灰濛濛的,不是孢子旅行的良辰吉日,因此那些彈射器也就毫無動靜。 6/20 交纏 蝸牛在求偶時會先用觸角試探對

方,轉個圈,然後再慢慢的就位,這段期間牠們會隨時準備撤退或重新調整位置。牠們那漫長的求偶和交配過程很像是一場折衝樽俎的談判,雙方在婚前先就結合的條件進行協商。 7/2 真菌 這朵小蘑菇的菌傘上有著不規則的扇形咬痕,可能是一隻花栗鼠所留下來的。此刻,這隻花栗鼠說不定已經跑到許多公尺以外的地方,並且正用牠的鼻子和鬍鬚把這朵小蘑菇的孢子沾在某株植物的葉片上呢! 7/13 螢火蟲 此刻,我頭頂的天空已經全黑了。當我正準備離開曼荼羅地時,卻看到森林裡布滿了光點。這些螢火蟲都待在距地面不到兩、三英尺的地方。我站在那兒往下看,只見這森林彷彿成了一座波浪起伏並且綴滿發亮浮標的海洋。 7/27 斑光 那斑

光終於越過我的右肩,繼續往東移動。在目睹這斑光移動的景象後,我發現自己的感官覺受已然變得和從前不同。此刻,當我環視這座森林,我所見到的景象不再像往日那般單調一致,而是一群群在黑暗的天空中移動的星星。 8/1 水蜥和郊狼 曼荼羅地並不像真正的曼荼羅一般,位於潔淨無瑕的禪室裡,不與外界接觸。相反的,曼荼羅地的周圍流動著一條條彩色的河流,而形成這個曼荼羅的各色沙粒會不斷的滲入,並流出它周圍的這些彩色河流。 8/8 地星 夏天的熱氣使得另一波真菌從曼荼羅地的核心冒了出來。這些被稱為「死亡的花束」的菌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朵長在許多葉子當中的地星。它那有如皮革般的外層已經裂成六片,每一片都像花瓣般往

外翻,看起來像是一顆褐色的星星。 8/26 螽斯 當光線逐漸消逝時,那合唱聲愈發響亮。喳喳!喳喳!這兩拍子的節奏,是成千上萬隻螽斯在樹上歌唱的聲音……這些昆蟲彷彿正在對著森林反覆自問自答,一聲聲驚嘆互相碰撞,合成重重的一拍。 9/21 藥物 我在服用以植物做成的藥物後,學到了一件事情:我和曼荼羅地的生物在小小的分子層級便已經有了關連……透過自古以來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化戰爭,我體內的組成分子已經讓我和這座森林有了密切的連結。 9/23 毛毛蟲 毛毛蟲的貪吃是出了名的。牠們在一生當中體重會增加兩、三千倍。如果人類的嬰兒也這麼會吃,則他(她)成年時的體重將會高達九公噸。如果這個嬰兒成長的速度和

毛毛蟲一樣快,那麼他(她)出生後幾個星期就會變成大人了。 9/23 禿鷲 由於禿鷲的消化道能夠有效的摧毀細菌,因此牠們「清除」的對象不只是屍體而已。炭疽病和霍亂的細菌在經過禿鷲的腸道時都會被殺死……因此,禿鷲消滅疾病的能力沒有其他動物能比得上。清道夫這個屬名對牠們而言,真是實至名歸。 9/26 候鳥 候鳥們還有好幾個導航的方法。牠們會觀察日出、日落的方向,也會沿著縱向的山脈飛行,甚至能夠偵測到那些看不見的地球磁場線。牠們向宇宙敞開自己的感官,整合太陽、星辰和土地的訊息,有如一波洶湧的潮水般往南飛去。 10/5 示警聲波 我們就像老鷹、貓頭鷹和狐狸一般,很少能夠在不引發一波新聞熱潮的情況下

觀察森林新聞網絡的運作。唯一能夠混進去的方式便是坐在低處,一動也不動,靜靜的等待時機,然後我們才能體驗到新聞被傳遞時森林裡一會兒安靜、一會兒喧譁的情況。 10/14 翅果 一顆長著翅膀的楓樹種子掠過我的面前,像馬戲團演員所丟擲的飛刀一般,劃過一道模糊的白光。它像直升機一般的降落,碰到一株齒齡草的葉子後便掉在林地上的兩片枯葉之間,卡在一顆砂岩小石子旁邊的腐植質縫隙中。 10/29 臉 當這幾隻浣熊踩著沙沙作響的落葉離去時,我意識到我觀察這座森林,就像拿起一面鏡子,從中照見自己的本性。這面森林之鏡比人的世界更加澄明。我的祖先和森林及草原上的動物共同生活了數十萬年之久。牠們之間互動的經驗,已經形

塑了我的大腦和嗜好。 11/5 光 少了樹葉的遮蔽之後,林間的光線變亮了。不僅如此,光線的品質也改善了。這是令我欣喜的另一個原因。我猜想植物之所以長出新葉,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樹葉掉落之後,光譜就變寬了,使得森林之神更能任意揮灑它的彩筆。 11/15 條紋鷹 我看到一個鈷藍色的影子從曼荼羅地的中央一躍而起。是一隻條紋鷹!牠原本張著雙翼、伸展著尾巴以便減輕先前俯衝的力道,但一眨眼之間,牠便往上拉高了二十英尺。只見牠彎曲著翅膀,身子打平,瞬間便在空中拉出一個上升的弧形。 11/21 枝條 研究樹木的枝條似乎是少數專家的事,但其實不然。我在計算芽痕的數量並評估樹枝每年的生長速度時,不僅看

見了本地樹種與外來樹種之間的競爭,也可算出森林對地球的空氣所造成的影響。 12/03 落葉層 這些位於表層的葉子形成了落葉層的外殼,孕育並隱藏了落葉層裡的生命……就像我們呼吸時肚腹的起伏一般,這裡的地面到了每年十月秋葉紛飛的季節便會快速的隆起,等到裡面的生命能量緩緩滲入森林體內時,才又逐漸下沈。 12/06 地下的動物 透過觀察土壤裡的世界,我們不僅看到了動物的多樣性,也看到了生命真實的面貌。人類不過是位於生命的肌膚表面的大型裝飾品,鮮少察覺到生命體內眾多微小生物的存在。因此,觀看曼荼羅地土壤裡的世界,就像輕輕的靠在生命的肌膚上,感覺它的脈動。 12/26 樹頂 有四隻灰色的松鼠正在樹頂

明亮的枝椏間閒晃。其中多半時間牠們都張開四肢,懶洋洋的躺臥在陽光下,偶爾互相啃咬對方後腿或尾巴上的毛皮,看起來和樂融融。偶爾也會有一隻松鼠暫停做日光浴,跑去咀嚼那些長滿真菌的枯枝,然後再回到原地。 12/31 觀看 我繼續觀察著曼荼羅地,以外來者的身分,也以親人的身分。此刻,銀色的月光正照著森林,顯得明亮而柔和。當我的眼睛逐漸適應昏暗的夜色時,我看到月光正把我的影子映照在曼荼羅地的落葉上。 後記 謝辭 參考書目 《種子的勝利:穀類、堅果、果仁、豆類、核籽如何征服植物王國,形塑人類歷史》 作者序 「注意!」 前言 強悍的能量 種子的滋養力 01 一日之所需 02 生命的杖 03 有時

,你會想來顆堅果 種子的統合力 04 卷柏所知道的 05 孟德爾的豌豆 種子的耐受力 06 瑪土撒拉 07 存進種子銀行 種子的防衛力 08 又咬,又啄,又啃 09 豐富的滋味 10 最讓人開心的豆子 11 雨傘殺人事件 種子的移動力 12 令人難以抗拒的果肉 13 乘風破浪 結語 種子的未來 附錄A 俗名/學名對照表 附錄B 種子保育單位 註譯 詞彙表 參考書目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推薦序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吳明益 人們通常必須遠離家園數百哩甚至數千哩之遙,才有資格宣稱『踏上旅程』。為什麼不從自家展開旅途呢?難道非

得長途跋涉或傾力留神,才能發現新穎事物? ——大衛.弗斯特(David R. Foster),《康考特牧歌——重回梭羅的華騰湖》 三年前我開始有一片田地之時,我就決意把其中一部分完全放任不管。在我汲汲營營將局部的土地依照我的意思決定發芽種子、除草與翻土的同時,也觀察那塊「被人力棄置」的土地會「演化」成什麼樣子?什麼季節冒出什麼樣的新草種,又在什麼時候獲得局部穩定?而那些在加入我的勞動力、意志與想像力的土地,與被人力棄置的土地出現什麼樣的差異? 我觀察到一些具體的現象:當我用拔除的雜草鋪出田間道路,並藉以抑制新雜草的萌芽之時,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枯死的草莖就會消失在地表上,顯然有我看不見的物理與化

學作用在進行著;而最早實施不使用任何藥物與肥料的那一畦土,如今單位面積的蚯蚓數量是後繼耕地的十倍。但這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有許多是外來的優勢種「黃頸透鈣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牠們的出現往往壓縮了本土蚯蚓的生存空間。而我挖出來的一條引水溝,上頭先是出現真菌與苔蘚,從原本的具透水性漸漸地堵住了土壤的孔縫,已經開始能在大雨之後保留三、四天的水,成為短暫讓蛙與蜻蜓產卵的水域。此外,雖然四周也都是田地,但雲雀和洋燕只集中在這塊地的上空覓食,顯然我的土地上空有一批我肉眼不可視的微小昆蟲,牠們的生命支持著這群空中殺手的飛行能量。 我有無限多的問題隨著時間浮現,無窮的知識空白

需要補充,在讀完大衛.哈思克的《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後,我發現可以把這塊地稱為我的「曼荼羅」。 《森林祕境》是一本時間之書,它演化自生物學家哈思克教授時常漫步駐足的田納西州山間老生林一塊土地。哈思克教授的企圖是,藉由觀察生物群落與環境特質,去看清一座森林的面貌。 這讓我想起我曾讀過的兩本翻譯到台灣的,同樣是書寫森林的優秀自然書寫作品,一是大衛.弗斯特所寫的《康考特牧歌》,二是鈴木大衛(David Suzuki)與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所寫的《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前者是作者重返梭羅的華騰湖,並以梭羅的文字紀錄與他此刻所觀察到的地景變貌對照,寫出一

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自然史;後者則是藉由花旗松(較正式的名稱是「西部黃杉」〔Douglas-fir〕)這個物種,以倒敘的寫作手法,像年輪一樣回溯到植物演化的最初,並穿插它與白蟻、螞蟻、蠑螈、北美黑啄木、白頭海鵰、飛鼠、貓頭鷹、美洲虎、狼……,乃至於文學、藝術、族群史、科學史的複雜故事。 《森林祕境》很像是這兩本書手法的綜合,再加上哈思克豐富的學識、踏實的資料搜集,以及冷靜、精準,情感豐富的文字,透過附加主題的日誌形式,成為一本分量十足,卻又易讀的絕妙作品。它既有磅礡大氣,也常常聚焦微景:不論是北美狼為何絕跡,蠑螈特化的皮膚,植物如何把數噸的水運到樹冠,蕨類如何受精……在哈思克的筆下,總讓我像踏進森

林的腐植層裡似的,深深吸住我的閱讀腳步。 我特別喜歡〈斑光〉這一節。所謂斑光指的是因林層障蔽,因此只有局部強光會穿透而落在底層植物上。哈思克解釋,有些植物為了因應這些突如其來的光線,會讓一部分吸光分子暫時無法作用,以免短時間內吸收太多能量。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運作機制,涉及葉綠粒的移動,哈思克把光比喻為水讓讀者較容易想像。他說:「曼荼羅地上的花草在一天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一點一滴的啜飲極少量的光線。當光線如洪水般洶湧而來時,它們便趕緊用雨傘擋住自己的嘴巴。儘管如此,由於洪水的力道如此強大,雨水還是不免會潑進傘裡,因此植物還是能夠喝到一口生命之水。」 接著他筆鋒一轉,引斑光落在一種叫「姬蜂」

(ichneumon wasp)的昆蟲上。 原來當年達爾文發現姬蜂會將卵產在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體中,以便孵化時有新鮮的食物可吃的寄生模式時,寫文章感嘆這種生物的殘忍行為,似乎不符合他在維多利亞時期劍橋的聖公會學校上課時所認知的上帝形象。他寫信給隸屬基督教長老會的哈佛大學植物學家阿薩.葛雷(Asa Gray)說:「我無法說服自己一個仁慈良善、無所不能的上帝會刻意創造這些姬蜂,讓牠們寄生在毛毛蟲的體內,然後活生生的把牠們吃掉。」這是自然界對達爾文的「惡的詰難」(the problem of evil),也讓他從虔誠教徒轉成「不可知論者」。達爾文當時正為病痛與女兒夭折感到痛苦,而姬蜂的存在所形成的「惡

的詰難」,更讓這種痛苦成為一種無法寄託於宗教的心靈折磨。 哈思克這部令人嘆一口氣的迷人作品,正如印度教與佛教密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象徵性圖形──曼荼羅。這個圖騰事實上同時也是宗教師在探討宇宙疑惑與真理時,所採取的一種思考模式:從簡單的線條,逐漸建立起一座不可思議的華麗宮殿。而對哈思克這樣一個深知森林演化繁複遠超過短暫人生所及的生物學教授來說,則是「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求宇宙真理」的具體隱喻。 一座森林,一片田地,一條小徑,一座校園……都可以是你開始第一道筆畫的曼荼羅,你可以藉此在無形的虛空中雕鑿出知識之柱,體會生命的殘酷與優雅,重點是你開始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美國自然書寫者安妮.迪勒(A

nnie Dillard)說:「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我想這就是哈思克教授以「不見」(Unseen)做為書名的緣故吧。 推薦序  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在這個令人迷惑的年代裡,環遊世界、追尋偉大夢想容易,能夠注意到身旁發生的微小奇蹟卻很難。大部分的人恐怕已經遺忘了每一天的晨曦、每一朵地上的小花,以及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瑣碎事物,構成了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 因此,喬治.哈思克以一年時間,類似修行般所示範的行動,在這個追求更多更大的時代裡,具有醍醐灌頂式的棒喝作用了! 這種對於一個小區域的長期定點觀察,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年來所推動的「找自己的祕密花

園」行動,不過,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居然只在一公尺直徑區域裡做紀錄,若非具有自然學家背景以及深厚的哲學思考,是很難做到的。 這二十年來,我們要求每個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在住家附近找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祕密花園,並且定期去觀察與記錄。即使一個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自然環境,只要經過長期觀察,就會發現豐富有趣的變化。這種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因為去的次數多了,觀察久了,就會產生感情,這種與土地親密的情感連結,在個人的生命進程上,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西南部有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納瓦荷人稱這片土地為「四角之地」,由他們神話中的四座聖山圍繞而成。納瓦荷的巫醫曾經這麼說:「記住你眼前所見,把目

光停在一處,記住它的樣子。在下雪時觀察它,在青草初長時觀察它,在下雨時觀察它。你得去感覺它,記住它的氣味,來回走動探索山岩的觸感。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伴隨你。當你遠走他鄉,你可以呼喚它,當你需要它時,它就在那兒,在你心中。」 在台灣即便住在都市裡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定點觀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園,或河堤附近的矮樹叢。在一年四季中不斷去記錄和觀察,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裡,我們的記憶會一個一個堆疊上去,這個地方就會融入我們私密的情緒,許多的笑聲與淚水,將使這個地方變成內心的祕密花園。當我們累了、倦了、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召喚它。 除了因為觀察而與萬物有連結,這種屬於個人的生命啟發之外,以環境

保護而言,定點觀察也有策略上的意義,因為當每一個人就近長期觀察自己住家附近的自然生態,若串起每個定點,那麼分布在全國的志工就可以形成一個全面的環境監測與守護網,只要任何地區被破壞了,我們就可以立刻得知並且想辦法保護。 不管我們著眼於內心深入觀照或者為了環境採取行動,都可以從《森林祕境》這本神奇的書裡得到啟發。 推薦序  見樹見林見全球 ——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金恒鑣 「砂中窺世界,野花有天堂,手掌握無限,須臾即永恒。」是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四行名詩,這樣來理解,依次隱喻著人類所面對的環境、生命、空間,與時間。 我們能否自一顆砂粒中看到這

個世界?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美國南方大學的教授,為了驗證布萊克這幾行文字精練而意涵博深之詩句的隱喻,進行了一項類比的觀察與試驗。布萊克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英國詩人,哈思克是當代的美國田野生態學家。哈思克用一座小小的樹林替代一顆微小的砂粒,來看這個世界。他要從樹林中的樹木、樹葉、枯樹、落葉、土壤、岩石、雨水,以及透空的地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生態。這裡要介紹的著作《森林祕境》便是他的驗證的果實。 為了他的驗證,哈思克在選了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座樹林,劃出一個圓形林地,直徑約一公尺(不到四分之一坪的空間),作者稱之為「曼荼羅地」。至於為什麼叫做曼荼羅地,他在書中有交

代。哈思克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歷經四季與晝夜的貼近觀察與冥思曼荼羅地的生態,並勤作筆記,整理成本書中的四十三篇日記式的短文。透過這本書,哈思克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聯想到的這個世界的空間與時間的環境與生命的關係。 哈思克所相中的曼荼羅地坐落在一座大樹林中。那不是一般的樹林,而是生態學界稱為「老生林」的樹林。老生林係指一百多年來未遭遇到毀滅性騷動過的樹林。不論是自然力的摧毀,如祝融吞噬,或人為的干擾,如人類的全面砍伐森林,均屬於毀滅性的騷動。老生林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有點雜亂:林內長著年齡不一、大小不等的樹木;樹與樹之間的冠層沒有連成一片,因此,破空的地面處處可見;林內有許多矗立的大枯樹與倒地的腐朽大樹

幹,因此,地面高低不平,且有一群多樣的生物正忙著分解這些稱為「枯死樹的大殘材」,主持大地的元素循環作用;林內連根拔起的倒樹,翻起土壤,弄得地面更加凌亂,卻增加了這個樹林的異質結構度,使其生命現象與過程也更加複雜。其實,這類樹林是生物多樣性極高、並且為許多罕見物種棲身的生態系,是受到保護的焦點地景。美國有名的現存老生林,多分布在北加州與華盛頓州濱太平洋的地區。這些老生林亦稱為「溫帶雨林」,主要由黃杉、巨杉、紅杉、鐵杉等針葉林所組成,可稱為「軟木林」。本書中所描述的密西西比州的老生林,是世界僅存的「硬木林」,也是彌足珍貴的闊葉老生林。全球的老生林,因為人類破壞的結果,已喪失了十之八九的面積了。 本

書所記述的樹林雖只是發生在區區四分之一坪不到的曼荼羅地裡,這個小小的林地卻不是孤立的--它的生態乃是受到全球的空間與漫長時間的影響,同時,它也影響到遙遠的世界其他角落的生態。例如,作者指出,曼荼羅地上的樹葉是毛毛蟲(蛾、蝶等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的糧食,而毛毛蟲又是過路候鳥的燃料。候鳥啄食了毛毛蟲,才有體力飛往三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度冬,一如我們仰賴八千公里外的中東石油為燃料--那也是靠葉子製造形成的能源。作者除了近距離觀察曼荼羅地內幾株樹(如光葉山核桃)與地面枯枝落葉層的生命(如蜘蛛、蜈蚣、菌菇、蚯蚓、蠑螈等)現象,他也詮釋了這塊曼荼羅地與整個老生林生態系之間的水文與營養循環、光合作用與植動物生活的

環境是如何緊密地相關。作者指出,這個老生林的環境在各種自然的騷動(如暴風雨、地震、樹木傾頹)下,創造特殊的地景,才能孕育出極為多樣的野生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這個老生林的生命便是靠沒有人類的干擾才維持住的。唯有這麼自然的老生林,其生態系始能為林內的生命(包括人類)提供其他生命所無法取代的勞務。 作者筆下的每個生物我們差不多都聽過或見過,但是我們對其生命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這些故事內容取材自最尖端、最艱深、最枯燥的許多科學論文,經作者巧妙的詮釋與連綴而成了這麼有系統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書,讓一般無緣接近深奧科學知識的讀者,得以讀得津津有味,而恍然大悟,自然世界的生態原來有這麼些道理與妙趣。作者無論是

對動物的身體結構、行為,或是生命的演化,均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容與比方。 作者所觀察的曼荼羅地所在的森林,在人類大肆破壞自然與無度掠奪自然資源的今天,已是難得一見的闊葉樹種老生林了。這本書的出版,對沉醉在科技萬能的幻象裡,認為所有災難皆都可靠科技解決的人類,無異是醍醐灌頂。  《種子的勝利》 前言 強悍的能量   想想看,一顆橡實裡蘊含了多麼強悍的能量!你把它埋在土裡,它就會長成一株巨大的橡樹!你把一隻羊埋在土裡,牠只會腐敗而已。 --蕭伯納,《蕭伯納的素食法》(The Vegetarian Diet According to Shaw, 1918)   我把鐵鎚放下,凝視著眼前這顆種

子。它毫髮無傷,黝黑的表面仍像我當初在雨林的地上發現它時那般光滑完美。當時,在四周滴答的水聲和唧唧的蟲鳴聲中,它躺在護根層的泥漿裡,看起來似乎已經準備爆開,抽芽,生根,長出濃密的綠葉。但此刻,在我辦公室發著嗡嗡聲的螢光燈底下,這玩意兒卻似乎堅不可摧。 我拾起這顆種子,它的大小恰好填滿我的掌心,比胡桃稍大一些,但形狀較扁,色澤黝黑,外殼硬得有如精鋼,邊緣有一道粗粗的、橫向的摺縫,但無論我用螺絲起子怎麼戳、怎麼撬,就是無法在上面撬出一道裂縫。接著,我又用一把長柄的管鉗扳手使勁的夾它,但還是沒有進展。此刻,我用鐵鎚敲打,似乎也不管用;顯然,我得用更重的東西。 我的學校辦公室位於森林系昔日的植物標本室

的一個角落,這是個已經幾乎被遺忘的地方,沿著標本室的牆壁有一排滿布灰塵的鐵櫃,裡面放著乾燥的植物標本。每個星期有一天,一群退休的教授會到這兒聚會,一起喝咖啡、吃貝果,回憶數十年前做田野調查的往事,談論他們最喜歡的樹種和系上的人事鬥爭。我的辦公桌也是舊時代的產物,像當時的辦公室家具一樣,是用焊接鋼、鉻和加厚的麗光板做成,大得夠放好幾台油印機和電傳打字機,重得足以承受一次核子炸彈攻擊的衝擊波。 我把那顆種子放在笨重的桌腳旁,用力把桌子的一角往上抬,然後鬆手,桌子砰然落地,種子被彈到牆邊,接著又從牆邊彈了出去,飛到一座鐵櫃下面就消失了。我找到它時,發現它黝黑的外殼看起來完好無損。於是,我又試了一次-

-「砰!」,沒有成功,再試一次--「砰!」,仍舊不成,我的挫折感逐漸高漲。最後,我蹲了下來,把那顆種子緊緊夾在桌腳和牆壁中間,然後用鐵鎚對著它拚命敲打。 不過,我此時的怒氣遠不及那位森林系教授,只見他漲紅著臉突然衝進房間大叫:「見鬼了,這是怎麼回事?我正在隔壁上課耶!」 顯然我需要用一個比較安靜的方法來打開種子,更何況我必須打開的種子並不止這一顆。我的壁櫥裡還有兩個箱子,裡面裝著成千上百顆種子以及二千種以上的葉子和小片樹皮,全都是我在哥斯大黎加和尼加拉瓜的森林裡做田野調查時,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辛辛苦苦蒐集來的。從這些樣本所得出的數據,將成為我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儘管後來的情況並非如此)。 最後

,我發現用大頭鎚和石鑿猛力敲打就行了,但這次的經驗(這是我所打開的第一顆種子)讓我學到關於演化的重要一課。我問自己:為什麼一顆種子的殼會這麼難打開?種子存在的目的,難道不是要讓自己打開,以便讓裡面的幼苗能出得來嗎?它之所以演化出這麼厚的殼,想必不止是為了要讓一個倒楣的研究生感到挫折。當然,它之所以如此,有一個很根本的目的,就像一隻正在孵蛋的母雞守護牠那窩蛋,以及母獅子保護幼獅一般。對於我當時在研究的那棵樹而言,繁殖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事,是它為了演化而必須履行的責任,值得它投注所有的能量來進行,並且因應環境的不同發揮必要的創意。在植物的歷史中,最能夠確保它們的後代受到保護並得以散布和立足的事件,莫

過於種子的發明了。 在企業界,人們在評斷一個產品是否成功時,是看它的品牌辨識度和在全球各地都能取得的方便程度(易得性)。我曾經住在烏干達的一棟泥牆茅屋裡,茅屋位於一座名叫「難以穿越的森林」(Impenetrable Forest)的叢林邊緣,要走四小時才能到達一條柏油道路,但我從大門走出去不到五分鐘就可以買到一瓶可口可樂。一個無所不在的商品--這是世界各地的行銷主管都夢想達到的目標。而在自然界,種子就做到了這一點。無論在熱帶雨林、高山草原,或北極的凍原,種子植物都占了絕大部分,決定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特性。畢竟一座森林是以其樹木,而非在裡面跳來跳去的猴子,或飛來飛去的鳥兒來命名。而且大家都知道要稱

呼著名的「塞倫蓋提」(Serengeti)為「草原」,而非長了草的「斑馬原」。如果我們細想什麼才是支撐大自然各種體系的基石,往往會發現,種子以及產生這些種子的植物,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儘管在熱帶的午後,冰涼的汽水挺好喝,但除了「無所不在」這個特性之外,可口可樂和種子就沒有什麼相像的地方了。不過還有一點倒是真的:就如同商業界信奉唯有好的產品才能勝出,「物競天擇」也是同樣的道理;最好的適應策略能夠流傳久遠、傳遍各地,並且激發更多的創新。這個過程被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稱為「地球上最了不起的秀」。(確實如此!)有些生物特徵因為太過普遍,讓人覺得它們原本就該如

此不言自明。比方說,動物的頭部都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個像鼻子一樣的東西,和一個嘴巴;魚類的鰓可以從水中吸取溶氧;細菌都以分裂的方式繁殖,以及昆蟲的翅膀都成雙成對等等。就連生物學家也很容易忘掉這些很基本的東西曾經是新奇、巧妙的玩意兒,它們之所以出現純粹是演化之神反覆試驗、不斷改進的結果。在植物的世界裡,種子的存在和光合作用都已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即便在兒童文學裡也是如此。在繪本作家露絲.克勞斯(Ruth Krauss)的經典作品《胡蘿蔔種子》(The Carrot Seed)當中,一個安靜的小男孩不顧所有人的勸阻,耐心的為他所種的植物澆水、除草,最後土裡終於長出一個巨大的胡蘿蔔,「一如小男

孩所預期」。 克勞斯這部作品以圖案簡單聞名,並從此改變了繪本的風格,不過這個故事也顯示了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深厚關係。就連孩童都知道一個小種子裡面含有蕭伯納所謂的「強悍的能量」,能夠引爆生命的火花,啟動所有必要的程序,長出一根胡蘿蔔、一株橡樹、小麥、芥菜、紅杉,或其他任何一種以種子來繁殖的植物(據估計,這樣的植物共有三十五萬二千種)。由於我們對這樣的能力深具信心,使得種子在人類的奮鬥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如果人們不帶著這樣的期望栽種並收成,這世上不可能會有我們如今所知的農業,同時人類將仍然三五成群的四處狩獵、採集和放牧。有些專家甚至相信,如果這世上沒有種子,人類或許根本無法進化。這些奇妙的小種子對

現代文明的貢獻,或許更勝於自然界其他的任何事物。它們那精彩的演進和發展過程,一再影響了人類演進的歷史。 我們住在一個充滿種子的世界裡,每天的生活都繞著種子打轉,從早晨的咖啡和貝果,到我們衣服裡的棉花,到睡前喝的那杯可可。種子提供了我們食物和燃料、麻醉品和毒物、油、染料、纖維和香料。如果沒有種子,就沒有麵包、米飯、豆類、玉米或堅果。它們確實是生命的支柱、全球飲食、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此外,它們也是荒野植物的主角。目前在地球上的植物中,種子植物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它們普遍的程度使我們很難想像其他種類的植物曾經一度稱霸地球,而且期間長達一億年以上。如果我們把時間倒轉回去,就會發現當時的植物是以孢

子植物為主,各地的廣闊森林中盡是有如樹木一般的石松、木賊和蕨類植物(如今它們都已經成了煤炭)。因此,種子植物可說「出身寒微」,後來卻逐漸取得了優勢。最先是針葉樹、蘇鐵和銀杏,接著是各式各樣的開花植物;到了現在,孢子植物和水藻反而成了配角。種子植物這般戲劇性的勝利,不免讓我們想問:它們為什麼這麼成功?是什麼樣的特徵和習性,使它們得以如此徹底改變地球的面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答這幾個問題,並揭露種子植物之所以能在大自然中繁茂生長、而且對人類如此重要的原因。 種子的滋養力。種子提供植物幼苗所吃的第一頓飯,其中包含了能讓它們長出根、芽和葉子的所有必需營養素。人們把在三明治裡放上芽菜視為理所當然,但事

實上這在植物的歷史上是關鍵性的一步。「把能量濃縮進一個小巧、可攜帶的包裹裡」的動作,開啟了許許多多演化的可能,並幫助種子植物得以傳布各地。就人類而言,由於他們能夠汲取種子內所包含的能量,現代文明才得以誕生。直到現在,人類飲食的內容主要還是在攝取種子食物、竊取原先為植物幼苗所預備的營養。 種子的統合力。在種子到來之前,植物的性生活頗為無趣,不僅過程迅速、隱密,而且通常都是自己在玩,自體複製和無性繁殖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在進行有性繁殖時,基因的混合也不徹底,而且結果往往難以預料。種子出現後,植物突然開始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繁殖,它們將花粉傳布到卵子上的方式也愈來愈有創意。這是一種影響深刻的創新:把母

株上來自兩個親本的基因融合在一起,放進一個可攜帶的包裝裡,隨時準備發芽。相較於孢子植物只有偶爾會出現不同品種雜交的現象,種子植物的基因卻經常混合、再混合,使得它們產生了巨大的演化潛能。孟德爾(Mendel)之所以能夠藉著密切研究豌豆種子解開遺傳之謎並非偶然;如果他在做這個出名的實驗時用的是孢子植物,到現在科學界或許仍然搞不清楚遺傳學是怎麼回事。 種子的耐受力。任何一個園丁都知道,種子在貯存了一個冬天之後,第二年的春天仍舊可以栽種。事實上,許多種子都需要經過一段寒冷期、一場大火,或甚至動物的腸道才能啟動發芽的程序。有些植物的種子可以在土裡待上幾十年不壞,等到陽光、水分和養分都適合生長的時候才開始

發芽。這種冬眠的習性是種子和幾乎所有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使得它們得以出現極高程度的特化與多樣化現象。人類對冬眠種子的儲存與操控技術不僅奠定了農業的基礎,也決定了各個國家的命運。 種子的防護力。幾乎所有生物都會為保護下一代而奮鬥,但植物防護種子的手段卻多得驚人,有時甚且能夠致命,其中包括了若干令人驚訝(而且非常有用)的適應策略,例如難以穿透的外殼、尖突的刺,胡椒、肉豆蔻和多香果所含的化合物,甚至還包括砷(砒霜)和番木鱉鹼(strychnine)。在探索這個主題時,我們會發現大自然主要的演化力量為何,以及人類如何利用植物的自我防衛手段來達成他們的目的,例如做成香辣的塔巴斯科辣椒醬(Tabasco)

、各種藥品,以及咖啡和巧克力(這是最受世人喜愛、由種子製成的兩種產品)等。 種子的移動力。種子有無數種傳布的方法,例如在水上漂流、被風吹送,或藏在果肉當中。這許多演化策略使它們遍布全球各地,發展出極其多樣化的品種,且提供了若干人類史上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包括棉花、木棉、魔鬼沾和蘋果派等。 這本書既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邀請。它就像種子一樣,剛開始時很小--只是我個人的興趣而已,但在我研究了種子在演化的進程、大自然的歷史和人類的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後,這份興趣便與日俱增。其後,歷經我在叢林的田野調查和在實驗室中的各種實驗,並在我那個對種子著迷的兒子影響之下,我便一頭栽進了種子的世界,追索它們

的故事。 這段期間,我受到了許多人指引,包括我這一路上所遇見的園丁、植物學家、探險家、農夫、歷史學家和僧侶,當然還有那些美妙的植物本身,以及那些倚賴它們維生的各種動物、鳥類和昆蟲。 然而,儘管自然界的種子有著種種迷人的傳說,卻都有一個特點:它們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無須遠求。種子已經是我們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因此,無論你喜歡的是咖啡、巧克力脆片餅乾、什錦堅果、爆米花、蝴蝶餅還是啤酒,我都邀請你拿著你最愛的、由種子做成的點心坐下來,和我一起開始這趟旅程。 《森林祕境》 一月一日  夥伴關係 新年伊始,冰雪開始融化。我的鼻腔充滿了森林肥沃、潮溼的氣息。林中的落葉有如地毯一般覆蓋在林地上,飽

含溼氣。空氣中瀰漫著樹葉多汁的香氣。我離開沿著坡地蜿蜒而下的那條小徑,繞著一塊長滿青苔、大小相當於一幢房屋的蝕岩攀行。我看到一處淺淺的窪地彼端有一塊長形的岩石,凸起於滿地的落葉中,狀似一隻小鯨魚,便決定以這塊砂岩做為我的曼荼羅地一端的地標。 我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便越過那座遍布石子的窪地,走到這塊砂岩旁。這裡有一株高大、有著條狀灰色樹皮的山核桃。我用手扶著樹幹,往前跨了一步,便來到了我的曼荼羅地。然後,我沿著這塊地的邊緣走到另外一頭,在一塊扁平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在吸了幾口馥郁飽滿的空氣後,我便靜下心來,開始觀察。 這塊曼荼羅地地面的落葉層是褐色的,斑斑駁駁,深淺不一。中央有幾棵枝椏光禿的山胡椒木

,和一株樹齡尚淺、高度僅及人腰的白蠟樹。它們都處於休眠狀態,葉子已經開始凋萎,顏色黯淡,有如皮革。相形之下,曼荼羅地周邊的岩石便顯得光彩鮮明。這些岩石都是從上方那座日益風化的斷崖處滾下來的,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後,已經變成形狀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的裸岩,大小不一,體積介於土撥鼠和大象之間,其中多數有如一具蜷曲的人體。它們的光彩並非來自岩石本身,而是來自上面的那層地衣。這些地衣在潮溼的空氣中煥發著祖母綠、翡翠和珍珠的光芒。 在地衣的覆蓋下,這些砂岩看起來像是一座座迷你的小山,上有峭壁危岩,色彩斑駁,飽含水氣與陽光。山頂上是一片片堅硬的灰色地衣,岩石與岩石之間的幽暗峽谷泛著紫色的光澤。陡直的山壁

上閃耀著綠松石的光芒,緩坡上則布滿了石灰色的同心圓圖案。所有的顏色都很鮮明,像是剛剛被畫出來的一般,充滿活力。相形之下,森林裡的其他生物都在寒冬的鎮壓下,顯得病懨懨的,了無生氣,連苔蘚都被霜雪凍得顏色蒼白、形容黯淡。

室內環境配色調和方法研究

為了解決螢光燈光譜的問題,作者李欣苑 這樣論述:

室內設計的環境中,色彩調和一直是設計的重點,任何環境透過色彩的配色,氣氛就截然不同,這些都歸咎在色彩配色上差異程度。雖然色彩調和多半依賴設計專業的主觀美感偏好,但是消費者對於色彩調和也常有可分享的喜好,有需要加以掌握,俾提升專業服務。本研究以實驗進行調查,其過程有四:分別為調查色彩調和偏好前測、不同空間樣本調查、正式色彩調和偏好調查、比較與形成色彩調和偏好配色原則。藉以63張室內環境彩色圖片,利用網路調查以140位受測者室內色彩調和偏好意向,其統計結果進行因素分析出14個因子。研究結果分析因素得知,因素3的近似調和為暖色調的相近色,該因素對室內色彩調和偏好共適性最顯著,色相環角度小於72°以

內之近似調和配色;其次是因素1的對比色及互補色調和,色相環角度為120°與180°的色彩配色,驗證研究假定之色彩偏好與色相環角度相關性,在室內環境圖片配色也適用。室內色彩調和配色時,色彩調和在室內環境是必須讓人感覺是舒適、平靜、協調、統一、色彩飽和、明度高的。色相較單純,色調越統一,色彩配色在3種色相以下,接受度較高。本研究歸納出室內色彩調和配色原則,具體呈現室內配色方法。期望一般民眾能夠藉以掌握配色過程,讓色彩調和與配色可以體現在非設計背景的專業者的身上。透過這個過程,讓室內色彩配色是一種享受調和樂趣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