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膠唱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蟲膠唱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良哲寫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和林良哲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平路故事館- 【#六椰豆知識】 大家通常都聽過黑膠唱片也說明:現今很罕見。 當時的蟲膠唱片只能錄製3至4分鐘的歌曲,一張蟲膠唱 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曹融所指導 范懋宸的 臺灣音樂產業專輯包裝與視覺設計之研究 (2017),提出蟲膠唱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音樂產業、最佳專輯裝幀設計、金曲獎、數位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黃均人所指導 林雨辰的 78轉唱片數位優化之探討 -以1926年日蓄唱片《陳三五娘大公》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蟲膠唱片、數位典藏、降噪技術、傳承的重點而找出了 蟲膠唱片的解答。

最後網站1950年代之前的5萬多張蟲膠唱片數位化搶救成功則補充:蟲膠唱片 又名「洋乾漆黑膠唱片」,因使用東南亞的一種蟲膠蟲的分泌物為原料,又叫「蟲膠唱片」。唱片一面可錄製一首3分鐘左右的歌曲,轉速為一分鐘78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蟲膠唱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為了解決蟲膠唱片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

g Signa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

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

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

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

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

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

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

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蟲膠唱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鼓鼓呂思緯 #蟲洞Wormhole #幕後特輯
聽音樂的工具隨著時代不停演進,從黑膠、卡帶、CD到現在的數位串流,當數位串流變得唾手可及,音樂與我們的關係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鼓鼓 呂思緯2019年發行的全新專輯《蟲洞 Wormhole》,除了數位發行與正規CD版本,也特別發行了卡帶限定版,為的是讓歌迷對於聆聽音樂有更特殊的深刻感受。

你對聆聽卡帶是不是也有特殊的情感與記憶呢?這次我們邀請了許多家唱片行老闆與店員,來聊聊音樂聆聽的演化史,以及即使數位串流當道,為何還是有許多人熱愛反璞歸真的聽歌方式呢?

:: Lost and found ::
鼓鼓 呂思緯 全新專輯 / 蟲洞 WORMHOLE
⟴ 按下play鍵,航向蟲洞 https://lnk.to/Wormhole
﹏﹏﹏﹏﹏﹏﹏
✜ MV 看這邊 ✜
﹋﹋﹋﹋﹋﹋﹋
⟴ 首波主打〈樂高Lego〉
https://youtu.be/Pqhp289SXys
⟴ 年度膝蓋最軟情歌〈跪了Freefall 〉feat. Julia吳卓源
https://youtu.be/exmKVvkhys8
⟴ 超帶勁推薦〈超機車Hyper Scooter〉feat. Matzka
https://youtu.be/SRUIwMrQqAE

﹏﹏﹏﹏﹏﹏﹏﹏
✜ 更多精彩影片 ✜
﹋﹋﹋﹋﹋﹋﹋﹋
⟴ 蟲洞 Wormhole 幕後特輯
http://bit.ly/39UyCMH
⟴ 蟲洞 Wormhole 前導影片
https://youtu.be/Pd45-IKyNMc

﹏﹏﹏﹏﹏﹏﹏﹏﹏﹏﹏﹏﹏﹏﹏﹏﹏﹏﹏﹏﹏
✜ 鼓鼓 呂思緯《蟲洞 Wormhole》專輯簽唱會 ✜
﹋﹋﹋﹋﹋﹋﹋﹋﹋﹋﹋﹋﹋﹋﹋﹋﹋﹋﹋﹋﹋
▮01.18(六)
15:00 板橋場@板橋大遠百 1F 米蘭廣場
▮01.19(日)
15:00 屏東場@屏東太平洋百貨 1F美人魚鐘廣場

﹏﹏﹏﹏﹏﹏﹏﹏﹏﹏﹏﹏﹏﹏﹏﹏﹏﹏﹏﹏﹏﹏﹏
✜ 鼓鼓 呂思緯《蟲洞 Wormhole》概念專輯演唱會 ✜
﹋﹋﹋﹋﹋﹋﹋﹋﹋﹋﹋﹋﹋﹋﹋﹋﹋﹋﹋﹋﹋﹋﹋
⟴ 免費入場
時間:2020.02.28(五)19:00
地點:台北新光三越信義香堤大道廣場

-
➩ 鼓鼓GBOYSWAG ➩
FB:https://fb.com/gboyswag/
WEIBO:http://weibo.com/u/1684826065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gboyswag_official

‥‥訂閱・相信‥‥‥‥‥‥‥‥‥‥‥‥‥
▶訂閱相信音樂YouTube官方頻道 Subscribe YouTube
-- MV首播、新歌搶先聽、獨家花絮
http://bit.ly/YTBinMusic

臺灣音樂產業專輯包裝與視覺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蟲膠唱片的問題,作者范懋宸 這樣論述:

臺灣音樂產業從早期進口黑膠唱片、卡帶至CD,再到MP3音樂與串流音樂,音樂載體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下產業結構的進遷。受數位化影響,消費者收聽音樂的習慣與方式有所改變,產業數位化與市場的轉型之下,串流音樂成為了大眾收聽音樂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導致實體音樂專輯不斷地減少。本研究探討臺灣音樂產業的歷史與轉型變化中音樂專輯的視覺與包裝表現,並以臺灣音樂產業中最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金曲獎中的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作為分析樣本,歸整專輯包裝設計之設計元素與手法,記錄在音樂產業變遷下的實體專輯的珍貴與價值。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與焦點團體法等研究工具,搭配步驟探究臺灣 音樂產業

中專輯裝幀設計的設計加值行為,亦希望大眾對於實體專輯的設計更加認識、珍惜,並保留設計於音樂產業下的軌跡。研究結果得知:1.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受數位化的影響,大眾使用串流音樂聽音樂,已不再購買專輯,但對於實體專輯仍有它的市場,並有蒐藏、記錄時代之價值,與歷史漸進甚至是成為文化的底蘊延續世代等意義。2. 臺灣專輯設計歷史從早期1950年代至今,走過無數階段,伴隨著社會背景與歷史因素下,臺灣的唱片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藉由專輯的設計加值亦可成為轉型的關鍵。3. 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皆使用特殊的裝幀方式,呈現新穎創意、獨特魅力,挑戰音樂專輯的可能性,重點設計與音樂相同益彰,且代表著時代的

印記與樣貌。4. 大眾對於專輯裝幀設計普遍好感,在實際接觸的體驗過程中依照個人習慣不同,有不同使用的方式但差異性小,顯現專輯裝禎設計可以為流行音樂產業帶來設計加值之效益。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

為了解決蟲膠唱片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g Signa

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

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

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

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

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

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

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78轉唱片數位優化之探討 -以1926年日蓄唱片《陳三五娘大公》為例

為了解決蟲膠唱片的問題,作者林雨辰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主要以探討78轉唱片的數位化與降噪技術為主,《陳三五娘大公》(一)~(六) (以下簡稱《大公》)為研究範圍,並以《大公》(二)為研究對象。《大公》這批78轉唱片出版時間為1926年10月6日,由日蓄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批在臺錄製歌子戲唱片。因唱片年代久遠加上保存不良等因素,使唱片嚴重耗損;為了重現當年音樂,筆者將藉由現代的科技技術將原始聲音再現。本文先根據其78轉唱片《陳三五娘大公》背景做敘述。分成兩大部分:一、圓盤唱片的歷史背景:其78轉唱片屬於圓盤唱片的一個分支,於此將唱片歷史做一簡述介紹,也探討留聲機如何傳入臺灣與此張唱片的歷史意義。二、《陳三五娘大公》唱片介紹:其「陳三五娘」故

事極具知名,但其所蒐集唱片卻增加「大公」二字。於此,此部分先回顧「陳三五娘」故事,爾後根據《陳三五娘大公》唱片,從中探討其「大公」的由來,並採譜《大公》(二)進行深入的分析。此套唱片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其狀況不佳,連帶聲音品質下降。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標準化流程,將其78轉唱片數位化,其流程包括「原件清理」、「調整器材」、「類比數位轉換」、「成品監聽」等。並使用兩套軟體:SoundBlade、Nuendo,進行聲音降噪的處理。藉由聲音軟體將過多的噪音及雜音濾掉,逐步重現原音。文中採用圖片輔以文字解說,使人更加了解其數位優化過程。本研究以實務為核心,透過有系統性的數位化與

降噪作業標準流程,希冀提供給相關音樂研究者、音樂科技工作者、唱片修復人員一個前瞻性與建設性的工作指南,讓更多人瞭解其數位典藏的價值與應用。